(二)情绪、情感的两极表现
情绪具有强弱、张弛、快忧和简繁之分四种品
质,而情感也具有积极和消极、增力和减力的两
极表现。
二:情绪的机体变化和外部表现
1:内脏器官的变化;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
高,屏息等。
2:腺体和内分泌的变化:内分泌加快,胃肠蠕
动加快等。
3:面部表情和姿态变化:悲痛欲绝、横眉怒目、
手舞足蹈等。
4:言语的声调变化:高、低、强、弱,轻、重、
缓、急等。
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 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的、平静的而持续时间
较长的情绪状态。积极、良好的心境使人精神振
奋、乐观豁达,消极的心境则使人精神委靡、意
志消沉;心境在学习中,一是影响记忆,二是影
响行为。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
绪状态。
对激情的变化应注意两个问题,
( 1)激情的置换
( 2)情绪的宣泄与疏导
3:应急
应急是出乎意料的紧
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
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急状态
可导致生理和行为的急剧变
化,只有中等强度的应急状
态会对人产生积极的作用,
当然人的应急状态,是有个
别差异的。
二: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道德感是指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对善恶、是非、
荣辱关系的情感体验,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是
否符合道德需要时的评价态度所引起 的情感体验。
道德感的表现形式,
( 1):直觉的道德感;
( 2):想象性的道德感;
( 3);论理性的道德感。
2:美感
美感是由审美的需要与观念是否满足、实现而
产生的体验,是对美的事物进行评价所产生的情感
体验。美感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民族性。
3: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是
否满足人的认识或探求真理的需要
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求知欲、惊讶感、怀疑感、坚信感、
成就感等。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态
度、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也是影响学生理智感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
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动之以情就是
要求教师用乐观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二:情绪与学习效率
根据耶尔克斯 — 多德森定律,学习内容
越困难,学习效果越容易受到较高激动水平
的影响。高度忿怒或过分高兴时,解答问题
的效果不佳;简单的操作,在高度激动水平
上效果较佳;而一般操作,适宜于中等激动
水平。
三:对学生情绪的识别与教会学生调节情绪
(一)健康心理和良好情绪的标志,
1: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
2:良好的情绪反应与引起情绪的刺激强度相适应;
3:情绪反应的时间应随情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
4:情绪反应的特点应与年龄阶段相适应。
(二)教会学生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1: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并端正情绪体验;
3:多角度看待问题。
四: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1;唤起注意,准备接受。
2:从默从向满意的反应发展;
3;从价值接受到价值追求;
4:情趣性格化 。
第十章 意志
第一节 意志的概念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
目的而自觉的调 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
困难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1:自觉的目的性 任何意志行动都
是有目的的行动。
2: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
3:克服各种困难
三:意志的自由性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因为一定
条件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
愿自主地选择目的,调节行动,
自主行事;一定情况下人的意
志又是不自由的,因为人的一
切愿望、一切行动都必须符合
客观规律,受社会历史条件的
制约。
四:意志和认识、情绪的关系
(一)意志和认识过程的关系
首先,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1;意志行动中的自觉目的性是以对客观规律的
认识为基础的;
2:提出实现目的的计划也是认识活动的结果;
3:意志行动中,要根据新的认识不断调节自己
的行动。
其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影响。
1:从感性到理性,必须经过个体的意志的努力;
2:把理性知识运用于实践,也是一个意志的过
程。
(二)意志与情绪的关系
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
也可以成为意志 行动的阻力,积极的情
绪可促进人的意志,对行动起推动作用;
消极情绪可能削弱人的意志,对行动起
阻碍作用。
意志可以控制、调节人的情绪。意
志能强化人的情感,鼓舞人的热情,推
动人积极行动,意志还能抑制消极的情
绪“理智驾御情感”。
第二节 意志过程和结构
一: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一)采取决定阶段 这一阶段包
含确定目的、制定计划、心理冲突、
作出决策等许多环节。
(二)执行决定阶段 树立信心、
付诸行动、克服困难,对待成败的考
验等。
二:意志的心理结构
( 一)意志行动中的期望和抱负水平
(二)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
1:双趋冲突 从两所爱或两趋中择其一的矛盾冲
突。
2:双避冲突 从两所恶或两避中择其一的矛盾冲
突。
3:趋避冲突 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
4:多重趋避冲突 对几个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
理。
(三)意志行动中的选择与决策
第三节 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一:意志的品质
1:独立自觉性 对行动目的和意义有
充分认识,理智对待问题,善于控制自
己的行动。
2:坚持性 在行动中,百折不挠克服
困难,为实现预定目的坚持到底的心理
品质。
3:果断性 指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
况适时采取决断的心理品质。
4:自制性 指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和
言行的心理品质。
二:中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对学生加强科学世界观和价值
观的教育。
2: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与困难
作斗争。
3: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
作用。
4:启发学生坚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第十一章 个 性 心 理
第一节 个性心理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
和 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特征
(一)个性的独特性
(二)个性的稳定性
(三)个性的整体性
(四)个性的社会性
三:个性的心理结构
1:个性的心理倾向
2:个性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 个性的心理倾向
一,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或不
平衡时的内心状态。
1:需要是现实要求的反映
2:需要是个人的一种主观状态
(二)需要的特点
1:对象性
2:紧张性
3:驱动性
4:周期性
5:发展性
(三)需要的种类
1:按需要的起源,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和
社会需要;
生理需要又称自然需要,是指有机体为维
护个体的生命安全和种族延续而产生的需要。
社会需要是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
2:按需要对象的性质,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
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内。
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 产品
的需要。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
二: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指激发和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
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调节功能
(三)动机与目的
(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三)动机的种类
1:依据动机在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可以
分为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
2:依据引发动机因素的来源不同,可以
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3:按照动机与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远
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4:按照动机内容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可
以把动机分为正确的、高尚的动机与错误
的、卑鄙的动机。
5:依据需要的不同,可分为生理性动机
和社会性动机;其中社会性动机包括成就
动机与生活动机。
(四)学习动机的激发
1: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积极思维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
5:教师的表扬与批评
三:兴趣
(一)兴趣的概念
兴趣指一个人努力趋向某种客体所表现出
的积极的个性倾向。
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广博的
兴趣和狭窄的兴趣、暂时兴趣和稳定兴趣。
(四)理想与信念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来支配自己行动
的个性倾向性。
(五)价值观和世界观
价值观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
意义的判断和评价。
莫里斯依据价值观在生活方式中的表现,把价值观
划分为 13种类型。
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的总看法。
中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中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直接影响着世界观
成熟的程度;
其次,中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主要解决人生的意义。
第三节 个性的心理特征
一: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指不受活动目的和内容影响的人的心理
活动的动力特征。
(二)气质学说
1:体液说 2:激素说
3:体形说 4:活动特性说
5: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三)气质的类型
1:多血质 2:胆汁质
3:黏液质 4:抑郁质
二: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
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性格和气质、能力的关系
(三)性格的结构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四)性格类型理论
1:机能类型说 2:内外倾向说
3:独立 ---顺从说 4:特质分析说
三:能力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
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三)能力的类型
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四)能力结构学说
1:二因素说
2:群因素说
3:智力层次结构论
4:三维结构论
情绪具有强弱、张弛、快忧和简繁之分四种品
质,而情感也具有积极和消极、增力和减力的两
极表现。
二:情绪的机体变化和外部表现
1:内脏器官的变化;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
高,屏息等。
2:腺体和内分泌的变化:内分泌加快,胃肠蠕
动加快等。
3:面部表情和姿态变化:悲痛欲绝、横眉怒目、
手舞足蹈等。
4:言语的声调变化:高、低、强、弱,轻、重、
缓、急等。
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 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的、平静的而持续时间
较长的情绪状态。积极、良好的心境使人精神振
奋、乐观豁达,消极的心境则使人精神委靡、意
志消沉;心境在学习中,一是影响记忆,二是影
响行为。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
绪状态。
对激情的变化应注意两个问题,
( 1)激情的置换
( 2)情绪的宣泄与疏导
3:应急
应急是出乎意料的紧
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
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急状态
可导致生理和行为的急剧变
化,只有中等强度的应急状
态会对人产生积极的作用,
当然人的应急状态,是有个
别差异的。
二: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道德感是指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对善恶、是非、
荣辱关系的情感体验,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是
否符合道德需要时的评价态度所引起 的情感体验。
道德感的表现形式,
( 1):直觉的道德感;
( 2):想象性的道德感;
( 3);论理性的道德感。
2:美感
美感是由审美的需要与观念是否满足、实现而
产生的体验,是对美的事物进行评价所产生的情感
体验。美感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民族性。
3: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是
否满足人的认识或探求真理的需要
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求知欲、惊讶感、怀疑感、坚信感、
成就感等。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态
度、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也是影响学生理智感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
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动之以情就是
要求教师用乐观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二:情绪与学习效率
根据耶尔克斯 — 多德森定律,学习内容
越困难,学习效果越容易受到较高激动水平
的影响。高度忿怒或过分高兴时,解答问题
的效果不佳;简单的操作,在高度激动水平
上效果较佳;而一般操作,适宜于中等激动
水平。
三:对学生情绪的识别与教会学生调节情绪
(一)健康心理和良好情绪的标志,
1: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
2:良好的情绪反应与引起情绪的刺激强度相适应;
3:情绪反应的时间应随情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
4:情绪反应的特点应与年龄阶段相适应。
(二)教会学生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1: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并端正情绪体验;
3:多角度看待问题。
四: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1;唤起注意,准备接受。
2:从默从向满意的反应发展;
3;从价值接受到价值追求;
4:情趣性格化 。
第十章 意志
第一节 意志的概念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
目的而自觉的调 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
困难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1:自觉的目的性 任何意志行动都
是有目的的行动。
2: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
3:克服各种困难
三:意志的自由性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因为一定
条件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
愿自主地选择目的,调节行动,
自主行事;一定情况下人的意
志又是不自由的,因为人的一
切愿望、一切行动都必须符合
客观规律,受社会历史条件的
制约。
四:意志和认识、情绪的关系
(一)意志和认识过程的关系
首先,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1;意志行动中的自觉目的性是以对客观规律的
认识为基础的;
2:提出实现目的的计划也是认识活动的结果;
3:意志行动中,要根据新的认识不断调节自己
的行动。
其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影响。
1:从感性到理性,必须经过个体的意志的努力;
2:把理性知识运用于实践,也是一个意志的过
程。
(二)意志与情绪的关系
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
也可以成为意志 行动的阻力,积极的情
绪可促进人的意志,对行动起推动作用;
消极情绪可能削弱人的意志,对行动起
阻碍作用。
意志可以控制、调节人的情绪。意
志能强化人的情感,鼓舞人的热情,推
动人积极行动,意志还能抑制消极的情
绪“理智驾御情感”。
第二节 意志过程和结构
一: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一)采取决定阶段 这一阶段包
含确定目的、制定计划、心理冲突、
作出决策等许多环节。
(二)执行决定阶段 树立信心、
付诸行动、克服困难,对待成败的考
验等。
二:意志的心理结构
( 一)意志行动中的期望和抱负水平
(二)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
1:双趋冲突 从两所爱或两趋中择其一的矛盾冲
突。
2:双避冲突 从两所恶或两避中择其一的矛盾冲
突。
3:趋避冲突 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
4:多重趋避冲突 对几个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
理。
(三)意志行动中的选择与决策
第三节 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一:意志的品质
1:独立自觉性 对行动目的和意义有
充分认识,理智对待问题,善于控制自
己的行动。
2:坚持性 在行动中,百折不挠克服
困难,为实现预定目的坚持到底的心理
品质。
3:果断性 指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
况适时采取决断的心理品质。
4:自制性 指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和
言行的心理品质。
二:中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对学生加强科学世界观和价值
观的教育。
2: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与困难
作斗争。
3: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
作用。
4:启发学生坚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第十一章 个 性 心 理
第一节 个性心理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
和 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特征
(一)个性的独特性
(二)个性的稳定性
(三)个性的整体性
(四)个性的社会性
三:个性的心理结构
1:个性的心理倾向
2:个性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 个性的心理倾向
一,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或不
平衡时的内心状态。
1:需要是现实要求的反映
2:需要是个人的一种主观状态
(二)需要的特点
1:对象性
2:紧张性
3:驱动性
4:周期性
5:发展性
(三)需要的种类
1:按需要的起源,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和
社会需要;
生理需要又称自然需要,是指有机体为维
护个体的生命安全和种族延续而产生的需要。
社会需要是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
2:按需要对象的性质,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
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内。
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 产品
的需要。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
二: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指激发和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
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调节功能
(三)动机与目的
(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三)动机的种类
1:依据动机在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可以
分为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
2:依据引发动机因素的来源不同,可以
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3:按照动机与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远
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4:按照动机内容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可
以把动机分为正确的、高尚的动机与错误
的、卑鄙的动机。
5:依据需要的不同,可分为生理性动机
和社会性动机;其中社会性动机包括成就
动机与生活动机。
(四)学习动机的激发
1: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积极思维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
5:教师的表扬与批评
三:兴趣
(一)兴趣的概念
兴趣指一个人努力趋向某种客体所表现出
的积极的个性倾向。
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广博的
兴趣和狭窄的兴趣、暂时兴趣和稳定兴趣。
(四)理想与信念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来支配自己行动
的个性倾向性。
(五)价值观和世界观
价值观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
意义的判断和评价。
莫里斯依据价值观在生活方式中的表现,把价值观
划分为 13种类型。
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的总看法。
中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中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直接影响着世界观
成熟的程度;
其次,中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主要解决人生的意义。
第三节 个性的心理特征
一: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指不受活动目的和内容影响的人的心理
活动的动力特征。
(二)气质学说
1:体液说 2:激素说
3:体形说 4:活动特性说
5: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三)气质的类型
1:多血质 2:胆汁质
3:黏液质 4:抑郁质
二: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
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性格和气质、能力的关系
(三)性格的结构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四)性格类型理论
1:机能类型说 2:内外倾向说
3:独立 ---顺从说 4:特质分析说
三:能力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
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三)能力的类型
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四)能力结构学说
1:二因素说
2:群因素说
3:智力层次结构论
4:三维结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