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章 需要和动机
第一节 需要及其发展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
内心状态。它是客观现实要求的反映,是个人的一种主观状态。
二:需要的特点
1,对象性 2:紧张性 3:驱动性 4;起伏性
三:需要的种类
(一)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需要划分为,
1:生理性需要(与个体生物种族相联系)
2:社会性需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二)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需要划分为,
1:物质需要(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
2:精神需要(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
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其它需要都是在
此基础上产生的,自我实现是需要的最
高表现。
需要层次理论图
第二节 动机与学习
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
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与需要紧密联系
二:动机的功能
第一:引起或发动个体的活动。
第二:引起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
第三:维持、增加或制止、减弱活动
的力量。
三:动机的种类
1;从需要的种类来划分: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
机和社会性动机;
2:根据动机所追求的对象,动机可分为物质
性动机或精神性动机。
3:根据动机影响的范围,动机可分为一般、
概括的动机或特殊、具体的动机。
4: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动机可分为正确的
与错误的、高尚的与低下的动机。
5: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动机可分为长
远的或短暂的动机。
6:根据动机在活动的作用,动机可分为主导
性和 辅助性动机。
四:学习动机的分析
(一):学习的目的性
学习目的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分析学
习动机要看到其表面和潜藏的复杂动机,还要
分析学习目的的远近性。
(二):成就动机
据心理学家劳威尔、阿特金森等人研究,
成就动机具有使人的行为 指向目标的志向机能。
学生个人的成就动机和志向水平受多种因素影
响,
1:与学生的 学习成绩成正相关
2:与人对成败的归因有关
3:与儿童期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4:与集体的或间接的经验有关
(三):交往动机
具麦基奇等研究,交往动
机与学习成绩成正相关,它
在学习过程 中所起的作用
具有两重性。
(四):认识兴趣
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最实际的内部动力。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
体意义
二: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和 学习的积极性(伯莱恩的实验)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罗西和亨里的实验说明,反馈在学习上的
效果是显著的,尤其每天及时反馈,较之每周
的反馈效率更高;不知学习结果,缺乏学习的
激励,则很少进步。
四:表扬与批评,奖与惩的作用
齐格勒与坎策尔的实验,说明奖励对不同
年龄儿童具有不同的作用。有效的评价,应
当考虑以下的条件,
1:要使学生对评价有正确的态度。
2: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
3:注意学生心理发 展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
五:竞赛的影响
查普曼和费得的实验说明竞赛是激发学
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
第四章 注意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
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特征
指向和集中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但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与认
识过程、意志相关联的一种心理状态。
三:注意的功能与外部表现
注意具有一系列的功能,
1:具有 选择的功能;
2:具有保持的功能;
3:具有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注意有着明显的外部表现:感官的适应性
运动(朝向和抑 制无关动作)呼吸和心跳的变
化(屏息现象)外部动作(紧张时咬紧牙关,
紧握拳头,肌肉紧张等)
貌似注意:外部表现和内心状态不一致现
象。
第二节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
(一)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
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
1:刺激物的特点,
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c: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d: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内心状态,
a:需要和兴趣; b:情绪状态; c:知识经验
二:有意注意
(一)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的注意。
(二)怎样保持有意注意( 1:消除与完成活动
任务无关的干扰; 2:加深对任务的理解,不断组
织自己的活动; 3:利用间接兴趣,特别是稳定的
间接兴趣的作用。 )
(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两种注意在活动中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多布雷
宁提出的“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
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范围
亦叫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
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
或从事某种活动上。与稳定性相反的是注
意的分散。(注意的起伏现象 )
三:注意的分配
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不
同的对象或活动。
注意分配的条件:在同时进行的两种
活动中有一之种活动必须是非常熟练或相
当熟练的。
四:注意的转移
指一个人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
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它不
同于注意的分散。
第四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涣散的主要表现
1:厌烦 2:情绪急剧变动
3:反抗或淡漠 4:寻求注意和承认
二:课堂上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力
(一)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1:要尽量消除分散注意的因素 ;
2,要尽量创造条件保持学生的注意 ;
3: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 识经验和
情绪状态,来保持学生的注意。
(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具体方法如下,
1:给予信号
2:邻近控制
3:提出问题
4:特殊安排
5:提出批评
(三)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
换的规律
第一节 需要及其发展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
内心状态。它是客观现实要求的反映,是个人的一种主观状态。
二:需要的特点
1,对象性 2:紧张性 3:驱动性 4;起伏性
三:需要的种类
(一)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需要划分为,
1:生理性需要(与个体生物种族相联系)
2:社会性需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二)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需要划分为,
1:物质需要(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
2:精神需要(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
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其它需要都是在
此基础上产生的,自我实现是需要的最
高表现。
需要层次理论图
第二节 动机与学习
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
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与需要紧密联系
二:动机的功能
第一:引起或发动个体的活动。
第二:引起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
第三:维持、增加或制止、减弱活动
的力量。
三:动机的种类
1;从需要的种类来划分: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
机和社会性动机;
2:根据动机所追求的对象,动机可分为物质
性动机或精神性动机。
3:根据动机影响的范围,动机可分为一般、
概括的动机或特殊、具体的动机。
4: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动机可分为正确的
与错误的、高尚的与低下的动机。
5: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动机可分为长
远的或短暂的动机。
6:根据动机在活动的作用,动机可分为主导
性和 辅助性动机。
四:学习动机的分析
(一):学习的目的性
学习目的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分析学
习动机要看到其表面和潜藏的复杂动机,还要
分析学习目的的远近性。
(二):成就动机
据心理学家劳威尔、阿特金森等人研究,
成就动机具有使人的行为 指向目标的志向机能。
学生个人的成就动机和志向水平受多种因素影
响,
1:与学生的 学习成绩成正相关
2:与人对成败的归因有关
3:与儿童期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4:与集体的或间接的经验有关
(三):交往动机
具麦基奇等研究,交往动
机与学习成绩成正相关,它
在学习过程 中所起的作用
具有两重性。
(四):认识兴趣
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最实际的内部动力。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
体意义
二: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和 学习的积极性(伯莱恩的实验)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罗西和亨里的实验说明,反馈在学习上的
效果是显著的,尤其每天及时反馈,较之每周
的反馈效率更高;不知学习结果,缺乏学习的
激励,则很少进步。
四:表扬与批评,奖与惩的作用
齐格勒与坎策尔的实验,说明奖励对不同
年龄儿童具有不同的作用。有效的评价,应
当考虑以下的条件,
1:要使学生对评价有正确的态度。
2: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
3:注意学生心理发 展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
五:竞赛的影响
查普曼和费得的实验说明竞赛是激发学
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
第四章 注意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
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特征
指向和集中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但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与认
识过程、意志相关联的一种心理状态。
三:注意的功能与外部表现
注意具有一系列的功能,
1:具有 选择的功能;
2:具有保持的功能;
3:具有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注意有着明显的外部表现:感官的适应性
运动(朝向和抑 制无关动作)呼吸和心跳的变
化(屏息现象)外部动作(紧张时咬紧牙关,
紧握拳头,肌肉紧张等)
貌似注意:外部表现和内心状态不一致现
象。
第二节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
(一)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
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
1:刺激物的特点,
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c: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d: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内心状态,
a:需要和兴趣; b:情绪状态; c:知识经验
二:有意注意
(一)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的注意。
(二)怎样保持有意注意( 1:消除与完成活动
任务无关的干扰; 2:加深对任务的理解,不断组
织自己的活动; 3:利用间接兴趣,特别是稳定的
间接兴趣的作用。 )
(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两种注意在活动中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多布雷
宁提出的“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
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范围
亦叫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
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
或从事某种活动上。与稳定性相反的是注
意的分散。(注意的起伏现象 )
三:注意的分配
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不
同的对象或活动。
注意分配的条件:在同时进行的两种
活动中有一之种活动必须是非常熟练或相
当熟练的。
四:注意的转移
指一个人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
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它不
同于注意的分散。
第四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涣散的主要表现
1:厌烦 2:情绪急剧变动
3:反抗或淡漠 4:寻求注意和承认
二:课堂上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力
(一)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1:要尽量消除分散注意的因素 ;
2,要尽量创造条件保持学生的注意 ;
3: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 识经验和
情绪状态,来保持学生的注意。
(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具体方法如下,
1:给予信号
2:邻近控制
3:提出问题
4:特殊安排
5:提出批评
(三)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
换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