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软体动物种类多,为动物界第二大类群,与人类关系密切。软体动物的结构进一步复
杂,机能更完善,它们具有一些环节动物的特征:真体腔、后肾管、个体发育中有担轮幼虫
等,因此认为软体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的,朝着不很活动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
一支。因大多数的软体动物有贝壳,故又称“贝类”。
第一节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 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
大多数腹足类身体左右不对称,是因为在发育过程中身体经过旋转的结果。
二. 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
z 头:位于前端,有口、眼、触角和其它感觉器官。有些行动缓慢或固着生活的种
类,头退化(如双神经纲,掘足纲)或消失(如瓣鳃纲)
口腔有: 颚片:坚强,位于口腔前部
齿舌:带状,位于口腔底部,由许多分离的角质齿片固定在一
个基膜上构成,依附在一对似软骨片的组织上,这种组
织有伸缩肌,依靠肌肉的伸缩能使齿舌得以锉碎食物。
z 足:运动器官,由于生活方式不同,有不同形状,如块状(如蜗牛)、斧状(如
河蚌)、柱状(如角贝)、长腕(如乌贼),有的种类足退化(如牡蛎)。
z 内脏团:是背面的隆起部分,包括大部分内脏器官,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生
殖系统等。
三. 具外套膜(mantle)
是身体背侧皮肤伸展而形成的,对其生理活动和生活有重要作用。外套膜与内脏团之
间有腔隙,称为外套腔。软体动物的排泄孔、生殖孔、呼吸、肛门甚至口都在外套腔内,所
以其排泄、生殖、呼吸等生理活动均与外套腔内的水流有关。
外套膜能分泌贝壳,其形态随种类而异,如石鳖类被覆在身体整个背面;瓣鳃类则悬
于体两侧,包住整个身体;乌贼则呈筒状,包住整个内脏团仅露头部。
四. 具有贝壳
大多数有1—2或多个贝壳,不同种类贝壳形状构造变化大,如腹足类为螺旋形;瓣鳃
类两片为瓢状;掘足类筒状。贝壳是保护器官,足部和头部有肌肉与贝壳相连,活动时,头
足伸出壳外,危险时缩入壳内。
z 贝壳成分:碳酸钙(占95%)、贝壳素(少量)。
角质层:由贝壳素构成,薄而透明,有色泽。保护钙质不被酸溶解。
z 贝壳构造 棱柱层:厚,由柱状的碳酸钙晶体构成.,呈方解石构造。
珍珠层:片状的碳酸钙构成,晶体呈文石结构,有珍珠光泽。
z 珍珠的形成:只有外套膜的边缘可以形成棱柱层,所以一旦棱柱层形成后不会再
加厚。而整个外套膜的外层细胞都可以分泌文石结构的碳酸钙,这样珍珠层可以
不断加厚。在生长中,如果外套膜和贝壳间进入了沙粒或其它异物,就会刺激珍
珠层的分泌,形成珍珠。
五. 体腔和循环系统
z 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泄管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
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
z 开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在循环过程中不是始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这种循环方
式称为开管式循环系统。
心室:1个,壁厚,能搏动,为循环动力。
心脏:在围心腔内,
心耳:1个或成对,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循环系统的结构 血管:动脉、静脉。
血窦:是初生体腔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
血液:无色,少数显红色或青色。
血液循环的方向:大部分足、内脏血 血窦 集中于静脉 肾静脉(排泄废物)
鳃血管(气体交换) 心耳- 心室
六. 排泄系统
基本上是后肾,即是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生形成的。
围心腔腺:由围心腔表皮分化,有许多毛细血管充满血液,依靠
排泄器官有2个 血液渗出排泄废物 入围心腔 肾脏 排出。
肾脏:肾口 肾主体 膀胱 肾孔(在外套腔)。肾主体有
很多血管,通过渗透进入肾脏。
七. 呼吸系统
z 水生种类:鳃呼吸。是由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展形成。
z 陆地种类:无鳃,而是外套腔内部一定区域的微血管密集成网,形成“肺”,直接
取氧。
八. 神经系统
z 不发达,无集中统一的神经中枢,这与其缓慢的生活方式一致。
z 原始种类无神经节的分化,仅有围咽神经环及向后伸出的一对足神经索和一对侧
神经索。
脑神经节:食道两侧,有神经连接头部的感觉器官。
z 较高等种类有4对神经节 足神经节:在足部肌肉中,有神经通向足部。
侧神经节:发出神经至外套膜和鳃。
脏神经节:发出神经至各内脏器官。
各神经节有神经索连接,如脑足神经索、脑脏神经索等。
z 头足类神经系统发达:神经节集中在食道周围形成脑,并有一个中胚层分化的软
骨包围。这在无脊椎动物中是唯一的。
九. 生殖系统与发育
z 大多为雌雄异体,也有雌雄同体;大多体外受精,也有体内受精。
z 生殖腺为葡萄状腺体。双壳类雌雄异体,从外形上难以辨认雌雄,一般精巢白色,
卵巢黄色。
z 受精——如河蚌,生殖导管短,生殖孔开口于肾孔附近,无交接器,无交配现象。
生殖季节(春,夏),精子随水流如水中,再流入雌蚌的鳃水管。当雌性成熟卵排
出,经鳃上腔与镜子相遇而受精。
z 大多海产种类:有担轮幼虫(trochophoro larve)和面盘幼虫(veliger larva)时期。
陆生种类、头足类、一部分腹足类:为直接发育。
淡水蚌类有特殊的钩介幼虫(glochidum),可作暂时性寄生于鱼鳃。
第二节 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已知约11.5万种,分布广泛。根据它们的贝壳、足、神经、、鳃、等特征分为7个纲。
一. 单板纲(Monoplacophora)
人们以为约3亿5千万年前已绝迹,但在1952年丹麦“海神号”船在太平洋哥斯达黎
加3350m的深海中发现现代生活种类,称为“新蝶贝(Neopilina galathea Lemche)”。为原
始贝类。目前已发现8种。
特点:两侧对称,腹部有足,有一个帽状贝壳,全部海产。
二. 多板纲(Ployplacophora)
无明显头部,身体椭圆形,左右对称,背部8个覆瓦状排列的贝壳,足块状。全部为
海产,已知现存种类约600多种及化石种类约350种.,我国沿海常见各种石鳖。
三. 无板纲(Aplacophora)
身体呈蠕虫状,体表无贝壳,体壁中有石灰质或角质骨刺,腹中央有一腹沟,有的种类
在腹沟中有一个小形带纤毛的足。已知约250种,我国南海海域79m深处曾采得龙女簪
(Proneomenia)
四. 腹足纲(Gastropoda)
头部发达,足块状发达位于身体腹面;通常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所以又称为螺类。
有的种类发育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期。本纲是软体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分布广泛,
海洋、淡水和陆地中都有分布,已知现存种类约75000,化石15000种。常见种类有各种蜗
牛、田螺等。
五. 掘足纲(Scaphopoda)
头不明显,有一个两端开口的牛角形管状壳,足柱状,无鳃,雌雄异体。全部为海洋中
穴居,已知约350种,我国常见角贝(Dentalium)。
六..瓣鳃纲(Lamellibranchia)
身体左右扁平,两侧对称,有从两侧合抱身体的两个外套膜和贝壳,因此又名“双壳类”,
头不明显,足呈斧状,也称斧足类;外套腔内有瓣状鳃。现存约有3000种,我国常见有河
蚌、牡蛎、贻贝等。
七. 头足纲(Cephalopoda)
外套膜有发达的肌肉,足特化为腕(8、10或更多条)和漏斗,闭管式循环系统,脑有
中胚层形成的软骨匣保护;原始种类有贝壳,多数种类贝壳被外套膜包被或退化。全部海产,
运动迅速,现存约650种,化石种类9000多种。常见种类如乌贼、章鱼等。
乌贼的直肠有一支管,末端膨大为囊状,称墨囊,内有墨腺分泌墨液用以自卫。,
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1. 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在系统发生中有共同的起源。
软体动物的海产种类个体发生中为螺旋型卵裂,且具有担轮幼虫,排泄器官为后肾
管,这些特点与环节动物尤其是多毛类相似。
2. 软体动物各纲之间的亲缘关系:
z 单板纲、无板纲和多板纲原始。这几类的次生体腔发达,近似梯形神经系统;有
的如虫形无壳,许多器官(如鳃、肾、外壳等)有分节排列现象。这些原始性的
存在,说明它们最接近软体动物的原始祖先,各自独立发展一支。
z 头足纲为一古老的类群。起源早、化石多;由于头足类既有原始特征,又有高度
进化特征,推测它们可能是很早分出的一支,沿着更为活跃的生活方式发展的一
支独立的分支。
z 其它3纲动物是由共同的祖先原始腹足类演化而来,原始腹足类与多板纲相似,
沿着较不活泼的生活方式演化。
本章小结
软体动物身体两侧对称或不对称,有3个胚层,真体腔不发达。身体分头、足、内脏
团、外套膜,多数有石灰质的外壳。排泄系统是后肾型,有循环系统(开管式)和呼吸器官。
除头足类属于盘状卵裂外,其余均为螺旋卵裂。海洋中间接发育的种类有担轮幼虫期。腹足
类不对称的体制是由于在进化过程中的旋转和扭转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