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是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一门动物,与人的生活、健康、经济等各方面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节肢动物种类最多、分布最广,这与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的高度特化有关。在无脊椎动物
中,它是登陆取得巨大成功的类群,绝大多数种类演化成为真正的陆栖动物,占据了陆地的
所有生境。
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 异律分节和附肢分节
z 节肢动物的身体是异律分节,相邻的体节愈合形成不同的体区。不同的体区有分工,
完成不同的生理功能。一般形成:
头部:如昆虫由6个体节愈合形成,有眼、触角、口器等,是取食和感觉中心。
胸部:如昆虫由3个体节组成,有足、翅等器官,是运动中心。
腹部:由多个体节组成,是生殖和代谢中心。
身体的分部在有些类群中有愈合,如甲壳类的头和胸愈合为头胸部。
z 节肢动物每一体节几乎都有1对附肢,对于运动的增强起了重要作用。它的附肢与
环节动物不同:
环节动物疣足:是体壁的中空突起,本身及其与躯干部相连处无活动关节,小而运动
力不强。
节肢动物附肢:实心,内有发达的肌肉,本身及其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的关节,十分
灵活而且有力,这种附肢称为节肢。
附肢的分节以及着生部位的不同,其形态和功能有很大的变化,形成了触角、口器、足、
以及呼吸和生殖等各种形态。
z 身体分部和附肢分节是动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 具外骨骼和蜕皮现象
节肢动物要在陆地上存活,必须制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其包在身体外的角质膜,即
外骨骼正是起着这种重要的作用。
上表皮:最外层,最薄,含蜡层、色素,不透水。
z 外骨骼 外表皮:最坚硬部分,含有钙盐、骨蛋白。
内表皮:具柔软、延展性,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几丁质复合体。
z 外骨骼分片:在骨片间的节间部分不含外表皮或外表皮不发达,因此较柔软,
不防碍身体活动
z 蜕皮现象:在内分泌激素的调节下,换上柔软多皱的新皮,以适应身体的不断
增长。
z 外骨骼的作用:保护内脏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抵抗不良环境及病毒细菌等的
侵染;与附着在体壁内面的肌肉协同完成各种运动,这一点与脊椎动物的骨骼有相
似的作用。
三. 肌肉系统
z 节肢动物的肌肉均为强劲有力的横纹肌,并形成独立的肌肉束,其两端附着在外骨
骼的内表面或内突上,靠肌肉束的收缩牵引骨板使身体运动。通过外骨骼的杠杆作
用,调整和增强了肌肉运动。
z 肌肉束往往按节成对排列,相互拮抗,例如每只附肢一般有3对附肢肌,可使附肢
朝前后、上下、内外各种不同方位活动。
四. 体腔和血液循环系统
z 体腔:为混合体腔。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断裂解体,并与组织间残存的囊胚腔
相互沟通,使最终形成的体腔既来自囊胚腔又来自体腔囊体腔。混合体腔内含有血
液,因此又称血腔。
z 开放式循环系统,血压降低,如果附肢折断,可以避免大量出血死亡。
血液无色,多为血青蛋白。
z 讨论演化成血腔的机理:目前不清楚,有可能是外骨骼受压——血液流向柔软的部
分——使柔软处的血管消失——形成血窦。
五. 消化系统
z 口器:不同的取食方式及食物类型,有相应的取食口器,如蝗虫为咀嚼式、蚊类为
刺吸式、蝶蛾为虹吸式。
前肠:外胚层内陷形成,取食、磨碎、储存和初步消化的功能。
z 消化系统分为 中肠:分泌消化酶,进行消化和吸收。
后肠:外胚层内陷形成,对一些离子和水分重新吸收。
六.. 呼吸和排泄
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呼吸和排泄器官呈现多样性。
z 简单种类:无专门的呼吸器官,靠体表直接与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如剑水蚤、蚜虫
等。
鳃:体壁向外的突起,非常薄,便于血液与外界气体交换,如虾的鳃。
z 水生种类
书鳃:体壁向外突起折叠呈书叶状,如鲎。
气管:体壁内陷形成,气管内壁有角质层成螺旋排列,以保持管壁
z 陆生种类 的形状。气管分支,布满全身,微气管伸入组织间,直接与
细胞交换。如,蝗虫。
书肺:体壁内陷折叠如书叶状。如蜘蛛。
腺体:与后肾管同源特化形成的腺体结构,开口于附肢基部,如甲壳
z 排泄器官 动物的绿腺、颚腺。一般水生种类具有。
马氏管: 由中肠或后肠演化而来,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另一端游离
在血腔中,收集血腔中的废物,进入后肠回收水分、排出残
渣。这是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
七.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
z 集中型的链状神经系统,神经节相对集中。
前脑:是视觉和行为的神经中心。
z 脑量大,分为 中脑:是触觉的神经中心。
后脑:发出神经至上唇和前脑肠。
z 脑是节肢动物的感觉和统一协调活动的主要神经中枢,但并非重要的运动中心,切
除昆虫的脑,给以适当的刺激,仍能行走,但不能觅食。
z 具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平衡和视觉等复杂多样的感觉器官,其中最特殊的
是复眼。复眼是由数以千计的小眼组成,具有感知外界物体运动、形状和适应光线
强弱以及辨别颜色的功能。
z 节肢动物出现了内分泌系统,在生殖、发育及代谢等方面起重要调节作用。如,蜕
皮激素、保幼激素、脑激素等。目前,我们在节肢动物体内发现了与哺乳动物类似
的激素及其受体,如卵泡刺激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以及FSHR和LHR。
说明节肢动物可能具有与高等动物(哺乳动物)一样复杂的激素调节体制。
八. 生殖和发育
z 一般为雌雄异体,并且是雌雄异形。
z 有外生殖器。生殖系统除生殖腺、生殖导管、附属腺体外,高级种类有体外交配和
产卵的结构,称为“外生殖器(genitalia)”,它是由一些附肢特化形成的。
z 陆生种类为体内受精,水生种类有体内和体外受精。
z 生殖方式多种多样:卵生、卵胎生、孤雌生殖、幼体生殖和多胚生殖等方式。
z 节肢动物的胚后发育差异很大,有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间接发育的种类有不同阶
段的发育期和不同形式的幼体和蛹期。在昆虫纲中我们详细讲解。
综上所述,节肢动物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除了基本结构相同外,在生活习性、
形态机能、生殖方式、发育类型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从而构成了整个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以
及在自然界中广泛的适应性,并且使其在种类和数量上属于优势地位。
第二节 节肢动物门的分类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最大的一个门,已知约120万种,占动物总数的4/5。根据异律分
节、附肢、呼吸和排泄的情况,将现存种类分为6个纲。
一. 原气管纲(Prototracheata)
又称有爪纲(Onychophora),蠕虫形,身体表面没有明显分节,只有环纹;附肢有爪但
不分节;具单眼无复眼,以气管呼吸。具有皮肤肌肉囊、后肾管、混合体腔、开管式循环,
介于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之间。全身遍布气孔,气孔不能关闭,易失水分,必须生活在潮湿
的地方。已知约70种,我国仅在西藏有记录,如栉蚕(Peripatus)。
二. 肢口纲(Merostomata)
身体分头胸部、腹部和尾剑3部分,头胸部6对附肢,其中第1对为螯肢,后5对为步
行足;腹部附肢7对,后6对成书鳃。生活在海洋中,化石种类有120种,现存活5种,称
鲎,我国沿海有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的分布。
三. 蛛形纲(Arachnida)
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无触角,头胸部有6对附肢,第1对是螯肢,第2对是脚须,
后4对为步足;呼吸器官用书肺和气管;排泄用基节腺和马氏管。大多生活于陆地,种类约
60000余种,如各种蜘蛛、蝎子、蜱螨。
四. 甲壳纲(Crustacea)
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有13对附肢,腹部附肢有或无;用鳃呼吸,排泄器官
是腺体。生活在海洋、淡水中,极少数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约有35000余种,如各种虾、
蟹、水蚤等。
五. 多足纲(Myriapoda)
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躯干部每个体节1—2对足;以气管呼吸,马氏管排泄。分布
在陆地潮湿的地方,已知约10500种,主要有蚰蜒、蜈蚣、马陆等。
z 蜈蚣和马陆的比较:蜈蚣第1对附肢末节变为毒爪,每腹节有附肢1对;马陆无毒
爪,每腹节有附肢2对。
六. 昆虫纲(Insecta)
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类群,也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类群,已知850000多种,
每年还有许多新种发表。在第三节中详细介绍昆虫纲的特点和分类。
第三节 昆虫纲(Insecta)
一. 昆虫纲的主要外形特征
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
z 头部:是胚胎发育时6个体节愈合形成。有触角1对,复眼、单眼、口器。是感觉
和取食的中心。
z 胸部:3个体节组成。有足3对,翅2对。是运动中心
z 腹部:由11节组成。是内脏集中的部位,腹末有外生殖器。是新陈代谢和生殖心。
二. 以代表动物棉蝗(Chondracris rosea rosea)为代表说明其特征:
1. 外形特征 见图
z 头部:1对触角(丝状)、1对复眼、3个单眼、咀嚼式口器。
z 胸部: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前胸背板大呈马鞍形;有3对足,前2对为步行足,
后1对为跳跃足;前翅1对为复翅,后翅1对为膜翅。
z 腹部:由11节组成,在两侧有8对按节排列的气门。腹末端为雌性(或雄性)外
生殖器,尾须一对。
2. 内部结构 见图
(1) 消化系统
前肠:有口、咽、食道、嗉囊、前胃(砂囊)。
分为 中肠:胃(分泌消化液,消化和吸收作用),胃盲囊6个(在胃与前肠交界处,
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后肠:末段膨大,称直肠,有6个纵向排列的直肠垫,用以回收水分。
消化腺:唾液腺一对,位于胸部腹窦之中,开口于舌后壁基部。分泌消化酶,初步分解
食物和湿润食物的作用。
(2)呼吸系统
z 以气管呼吸,在身体两侧有2条纵的气管主干,有横气管相互连接,并由主干分出
许多分支,愈分愈细,分成许多盲管状的微气管。
z 气门:是气管与外界的开口,位于身体两侧,胸部2对,腹部8对,按体节排列。
(3)排泄器官为马氏管。
(4)循环系统
z 开管式循环系统,仅1条背血管,自腹部直通头部。
心脏:8个按体节膨大的心室,每一心室两侧各有1心耳,是血液注入心脏的
孔道,其边缘向内突形成瓣膜,使血液不会倒流。
动脉:管状。
z 血液循环方向:见图,心室搏动 动脉 头部 血腔 向体后行 围
心窦 心耳 心室。
(5)神经系统
典型的链状神经系统。
(6)生殖系统
z 雌性生殖系统:卵巢1对(有许多卵巢管)、侧输卵管1对、中输卵管1条、纳精
囊、阴道、生殖孔、外生殖器。
z 雄性生殖系统:精巢1对,输精管1对、储精囊、射精管、副性腺、外生殖器。
三. 昆虫纲的分类
昆虫纲的分类有各种不同的分类系统,一般根据翅、口器、触角、附肢、变态的类型
和特征等,将昆虫纲分成2亚纲34个目。
先介绍一些重要的分类特征:
1. 口器 介绍常见的5种口器
(1) 咀嚼式口器(biting mouthparts) 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舌组成。
上唇:是口器的上盖,呈长方形片状结构,覆盖上颚。
上颚:1对坚硬的块状结构,在下唇的下面,用于切断和咀嚼食物。
下颚:由轴节、基节、内颚叶、外颚叶和分节的下颚须组成,抱住和协助刮切食物的
作用。
下唇:由5部分组成,见图,是口器的底板,防止食物下落。
舌: 上下颚之间的囊状结构,起味觉和帮助运送食物进入口内的作用。
如蝗虫的口器属于此类。
(2) 刺吸式口器(piercing-sucking mouthparts)
为取食植物汁液和动物体液的昆虫特有,能刺入组织吸取营养液。与咀嚼式口器
的不同在于上、下颚特化成针状的口针,下唇延长成喙,前肠前端形成强有力的抽吸
机构。如蝉和蚊的口器。
(3) 舐吸式口器(sponging mouthparts)
为蝇类所具有,特点是上下颚。上唇和舌形成食物道,下唇延长成喙,末端特化
为1对唇瓣,瓣上有许多环沟,两唇瓣间的基部有小孔,液体食物由孔直接吸收,或
通过环沟的过滤进入食物道。
(4) 虹吸式口器(siphoning mouthparts)
是蝶蛾类成虫特有的口器,大部分结构退化,仅下颚的外颚叶延长并左右闭合成
管状,用时伸出,不用时盘卷成发条状,适于取食花蜜和水滴等液体食物。
(5) 嚼吸式口器(chewing-lapping mouthparts)
上颚用于咀嚼花粉和筑巢,下颚的外颚叶延长成刀片状,下唇的中唇舌和下唇须
延长,吸蜜时下颚和下唇合拢,形成1食物管,不用时各自分开。
z 了解口器的类型不仅可以辨别昆虫的类别,还可以在害虫防治中根据植物的被害状,
了解为害植物的昆虫,从而选择合适的农药,比如胃毒剂、触杀剂还是内吸剂。
2. 触角 见图 ,由柄节(1节)、梗节(1节)和鞭节(多节)组成
丝状触角——细长如丝,鞭节各节的粗细大致相同,逐渐向端部变细。如蝗虫、天牛。
棒状触角——鞭节基部细长如丝,顶端数节逐渐膨大,全形象棒球杆。如蝶类。
刚毛状触角——短小,基部1-2节较粗,鞭节细如刚毛。如蝉、蜻蜓。
念珠状触角——鞭节各节大小相近,形如圆球,全体象一串珠子。如白蚁。
鳃状触角——端部3-7节向一侧延展成薄片壮迭合在一起,状如鱼鳃,如金龟子。
具芒状触角——一般仅3节,短而粗,末端一节特别膨大,其上有1刚毛,称触角芒,
芒上有许多细毛。如蝇类。
羽毛状触角——鞭节各节向两侧突出,形如羽毛。如蛾类。
膝状触角——鞭节向外弯折。如蜜蜂。
环毛状触角——鞭节各节有1圈细毛,愈接近基部的细毛愈长。如雄蚊。
3.- 翅
膜翅——翅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蜻蜓。
复翅——翅质地坚韧如皮革,有翅脉。如蝗虫的前翅。
鞘翅——坚硬如角质,不用于飞行,起保护作用。如天牛、瓢虫的前翅。
半鞘翅——翅基半部为皮革质,端半部为膜质。如蝽象类。
鳞翅——翅的质地为膜质,翅上有许多鳞片。如蝶蛾。
毛翅——翅的质地是膜质,翅上有许多毛。如石蛾。
缨翅——蓟马类昆虫的前后翅狭长,翅脉退化,翅质地膜质,翅周缘缀有长毛。
4 足 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组成。
步行足——各节都较细长,宜于行走。如蝗虫的前2对足。
跳跃足——一般为后足特化,腿节特别膨大,胫节细长。如蝗虫的后足。
开掘足——一般为前足特化,胫节宽扁,外缘具齿,似钉钯,适于掘土。如蝼蛄的前足。
游泳足——后足特化成浆状,扁平,边缘有毛,适于水中游泳。如龙虱。
携粉足——是蜜蜂用以采集和携带花粉的构造,由后足特化,胫节扁宽有长毛,构成花
粉蓝。
捕捉足——为前足特化,腿节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其内,形似一把折刀,用以捕捉
猎物。如螳螂的前足。
攀缘足——生活在毛发上的虱类具有,前跗节为一大形钩状的爪,胫节肥大,外缘有指
状突起,两者结合时可牢牢抓住寄主的毛发。
5 昆虫的变态类型
(1)增节变态——是一种最原始的变态类型。昆虫纲中只有原尾目属于这一类。成虫和
幼虫除大小外在外表上极为相似,体节数随蜕皮增多,最初有节,最后到12节。
(2)表变态——是一种原始的变态类型。无翅亚纲中除原尾目以外的各目都属于此类。
幼虫和成虫除大小外,在形态上无显著差别,腹部体节数也相同,但成虫期还继续蜕皮。
(3)原变态——仅见于蜉蝣目。从幼虫到成虫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亚成虫与成虫完
全相同,仅体色较浅,足较短,呈静休状态,6一般经几分钟到1天就蜕皮变为成虫。
(4)不完全变态——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所不同,因其程度的不同分为:
渐变态(如蝗虫)、半变态(如蜻蜓)、过渐变态(如缨翅目)。
(5)全变态——从幼虫到成虫中间经历蛹期。如蝇类、蝶蛾。
昆虫纲的分目
分为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共34个目。仅就重要的目作简要介绍,其它内容我们将在
动物野外实习中了解。34个目的检索表见实验指导。
无翅亚纲(Apterygota)
原始无翅,体弱,微小。
1.弹尾目(Collembola):见图,一般1—3微米,触角4—6节,咀嚼式口器,无翅,在第1、
3、4腹节上分别有腹管、握沟和弹器,善跳跃,俗称跳虫。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
2. 缨尾目(Thysanura):见图,中小型昆虫,触角丝状,咀嚼式口器,无翅,腹末端有2
条尾须和1条中尾丝。生活在石块及落叶下的湿地,也有在室内咬衣服和书籍的,如毛衣
鱼(Ctenolepism villosa)。
有翅亚纲(Pterygota)
3. 蜉蝣目(Pterygota):小型至中型,复眼大,触角丝状,膜翅,后翅小。1对尾须细长多
节,中间常有1中尾丝。若虫水生;成虫口器退化,不取食,多数存活几个小时。不完
全变态。如蜉蝣(Ephemera)。
4. 蜻蜓目(Odonata):大型,复眼大,触角刚毛状。咀嚼上式口器。膜翅,翅脉网状,各
翅均有1翅痣。若虫水生,不完全变态。如,黑眼蜻蜓(Aeschna melanictera),新豆娘
(Caenagrion)。
5. 直翅目(Orthoptera):中型到大型。触角丝状,多节。咀嚼式口器。前翅为复翅,后翅
为膜翅。后足为跳跃足。常有听器和发声器。雌虫产卵器发达。不完全变态。如各种蝗
虫、蟋蟀、蝼蛄等。
6. 竹节虫目(Phasmida):大型。体多为棒形,也有扁平如叶。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
翅退化。不完全变态。
7. 等翅目(Isoptera):俗称白蚁。小型到中型。身体柔软,色浅。触角念珠状。口器咀嚼
式。翅的有无因群体内不同品级而异,一般兵蚁和工蚁无翅,繁殖蚁有翅。翅为膜翅,
前后翅的大小、形状,翅脉相似。不完全变态。为社会性昆虫。
8. 半翅目(Heteroptera):俗称蝽。触角丝状。口器刺吸式。前翅为半鞘翅,后翅为膜翅。
不完全变态。水生和陆生。
9. 同翅目(Homoptera):小型至大型。口器刺吸式,从头后方生出。前翅膜质或革质。如
蝉、叶蝉、蚜虫等。
10. 鞘翅目(Coleoptera):口器咀嚼式,触角10-11节,前翅为鞘翅,后翅为膜翅。如天牛。
11. 双翅目(Diptera):口器刺吸式、舐吸式等,仅有1对前翅,为膜翅,后翅特化为平衡
棒。全变态。如蝇类、蚊、虻。
12. 鳞翅目(Lepidoptera):口器虹吸式,2对翅都为鳞翅。蝶类触角为棒状,蛾类触角多样
但无棒状
13. 膜翅目(Hymenoptera):2对翅为膜翅,后翅小于前翅。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腹部第
1节并入胸部称并胸腹节。第2节常缩小成细腰。全变态。如胡蜂、蜜蜂、茧蜂、蚂蚁
等。
第四节 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z 节肢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来的。
z 认为海栖的原有爪类是节肢动物的祖先,由此分别朝两个不同的方向演化,一是:有
爪纲 多足纲 昆虫纲,显示了动物由海栖朝陆栖的发展。由节肢动物远祖演化
的另一个方向是:三叶虫纲 甲壳纲 肢口纲 蛛形纲。
本章小结
节肢动物的身体异律分节,不同体节愈合形成头部、胸部和腹部,完成不同的生理功能;
有分节的附肢,体外有几丁质的外骨骼;体腔为混合体腔,开管式循环系统。呼吸器官为水
生有鳃和书鳃,陆生有书肺和气管;排泄器官为后肾型的腺体(如基节腺、绿腺、颚腺等)
和马式管。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动物门,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起十
分重要的作用。在研究和应用上,昆虫学已经从动物学中独立出来,并发展为多分支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