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大学生
教 案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与时代的密切关系,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其与时代的关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大学生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化的时代精神的反映。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它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总结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仍是指引我们行动的伟大旗帜,是推动现代化事业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学习和掌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中国学生特别是青年军人自身发展的要求。
一、哲学的基本内涵
1、什么是哲学、世界观、人生观
哲学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原始社会还只是思想的萌芽,只是到了奴隶社会,才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哲学发展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从来没有对哲学的统一理解。对于哲学的含义,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哲学,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就词意而言,哲学一词最初是来自古希腊,古希腊文由“爱”和“智”两个字组成,是爱智慧的意思;在汉语中“哲”字解释为“聪明”的意思。人们往往把哲学称为给人智慧给人聪明的学问。但是了解词意并不是等于揭示了哲学的科学含义。
究竟什么是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那么什么是世界观呢?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生活在世界中,首先就要同自然界打交道,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以解决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问题。还要进行政治、思想等各种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必然逐步形成一定的认识和看法。比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状态怎么样?有没有规律?等等,这些都属于世界观问题。世界观包括人生观。何为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比如,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人在世界当中怎么看待自已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看法,总是受不同的世界观支配的。反过来,由于人们又总是通过人生实践去认识、感受和评价客观世界的,因此,人生观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当人们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这时,世界观作为指导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就表现为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人具有,但是自发的、零乱的世界观,还不能称之为哲学。只有经过思想家自觉研究、系统阐发和逻辑论证的世界观,才能称之为哲学。所以哲学不等于一般的世界观,它是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世界观。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以世界万物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已研究的对象,它与具体科学是不同的。它们二者关系应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或者表述为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而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或主观世界中某一领域、某一层次、某一方面的特殊问题及其规律,它所概括和总结的科学知识只适用于自己的特殊需要。如力学它是研究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声、光、电、磁等物理运动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等等,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它所概括和总结的知识,最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和指导性。哲学以具体科学为材料,通过各门科学研究成果去总结世界观方法论方面的认识,又以所得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过来去指导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则受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与联系表明:那种认为哲学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企图用哲学囊括和代替具体科学的认识是错误的;相反,任何企图否认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观点和做法,也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哲学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哲学在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比较中,以至于在整个人类精神世界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是统摄一切的“灵魂”,具有为特定民族和阶级利益服务的价值导向功能。哲学又是一定社会中人们利益与要求、情感与意志、理想与信念间接的但又是集中的表征,是人类生存方式的观念升华。它总是在关注着人的命运,探究着人生的奥秘,追求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帮助人们确立理想和信仰,营造人类的精神家园。在这一意义上,哲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又反映了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内容,体现了特定社会集团的意志和愿望。从历史上看,哲学的命运同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命运休戚相关,哲学斗争总是不同程度地体现着一定时代的政治斗争倾向。因此,任何进步的哲学都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但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下同),第4卷,第223页。)哲学基本问题又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分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哲学,都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第一性的哲学,都是唯心主义。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这两大派别之外,所谓独立于两派之外的第三种哲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哲学是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揭开了文明时代的帷幕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古今中外,哲学领域出现的哲学派别形形色色、数不胜数,但从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斗争看,最基本的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式,即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他们认为世界是由某种或几种原始物质演化发展而来,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还原复归于它。象中国的金木水火土,古印度的地水火风,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正确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具有直观猜测的性质。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一时期,唯物主义冲破了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禁锢,形成了一次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哲学革命,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18世纪法国革命是一次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而以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是“战斗的唯物主义”,它的传播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先导。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方面达到了资产阶级所能达到的高度。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它认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则有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如中国的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英国的贝克莱认为“物是感的复合”,“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存在就是被感知”。他举例说,苹果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闻到它的香气,尝到它的滋味,把这些感觉组合到一起,尔后给这个感觉的组合起个名字,叫做苹果,所以苹果只存在于我们感觉之中。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再如佛教寺院里正在发生一场争论,风吹幡究竟是风动还是幡动,一个和尚说是风动,一个和尚说是幡动,另一个和尚是心动。
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如中国的朱喜,他认为“理在事先”在宇宙形成之前,理就独立存在着。德国的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到期一定阶段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全部哲学史贯穿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哲学上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就是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如中国的哲学家荀子说过:“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但也有极少数的哲学家,如休谟和康德,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同时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贯彻到底。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具体说是以下理由。首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无限复杂多样的世界形态各异,但归根到底无非是两大类现象: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意识现象。对这两大类之间的关系,既然哲学是研究世界观的学问,那么一切哲学派别都首先作出回答。这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哲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其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论争的理论焦点。哲学争论的问题很多,观点纷呈各异,但是它们所争论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各派哲学论争的集中点和根本分歧点,也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和标准。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哲学斗争和发展的中心线索。最后,更为重要的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内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且是人类实践中遇到基本问题。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人在实践中就要同客观世界打交道,就要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概括起来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种活动。认识世界就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就是主观反作用于客观。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归根到底都要碰到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都在处理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所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
4、世界的存在状态在本原问题上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跟这个紧密相连的是世界“怎么样”的问题,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不动的、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发展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第二个对子辩证法是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形而上学是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世界观方法论。公孙龙曾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辩证法在历史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代的同朴素唯物论相联系的自发辩证法、近代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古代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还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在我们身上,生和死,醒和睡,少和老,都是统一的东西。”“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列宁说:“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
辩证法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他把整个世界看成是有机的统一整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哲学史上他是第一个全面地、自觉地论述辩证法的人。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然而,由于唯心主义体系的需要,黑格尔把自已的哲学体系看做是“绝对观念”发展的顶点,是一个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包括一切又代替一切的“科学之科学”。这样,合理的辩证法思想被唯心主义体系所窒息,他的辩证法又带上了形而上学的性质。
辩证法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它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科学地结合起来,使辩证法学说发展到科学阶段。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因为在回答世界是否发展变化和怎样发展变化之前,必须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即是什么在发展变化的问题。没有也不可能有独立于哲学两大派别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之所以能够产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自然科学的根源和理论根源的。
1、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在危机期间,商业停顿、产品滞销、工厂倒闭、银行关门、失业剧增,整个社会好象得了一场大瘟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2、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已的形式”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推翻了牛顿“宇宙不变”和“上帝第一推动”的观念;赖尔的地质理论证明了地球也有一个演化的历史。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1—242页。)
另一方面,19世纪人类在社会科学方面也获得了重要的进展。这主要表现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创立劳动价值论。他们的主要功绩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对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的经济根源作了初步的分析,由于阶级的局限,因而不能彻底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其体系也存在着许多矛盾,混乱和不科学之处。法国复辟时期(1815—1830)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的历史理论特别是他们对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了考察,他们曾觉察到人民的力量以及经济利益在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试图说明阶级斗争同经济利益的关系,认为阶级斗争是政治事变的动力,是理解中世纪以来法国历史的钥匙,主张研究人民的历史。以及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对未来社会的作了天才猜测,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是非颠倒的世界,是一个把自已的幸福建立别人痛苦基础上的社会,是一个利已主义和投机欺诈的社会,“私有制使人变成魔鬼,使全世界变成地狱”,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们还对未来社会作了不少的预见。为启发工人阶级觉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
3、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其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他的辩证法思想的主要方面是:一是发展和内在联系的思想,二是对立统一的思想,三是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四是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想。但是,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隐藏在神秘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他的辩证法是革命的,万能的体系却是却窒息了辩证法。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他的伟大功绩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但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他看到了人的自然存在,但他所说的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他不懂人的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4、主观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其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同时他们又是伟大的革命家,他们亲自参加和领导了当时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在革命实践和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他们认识到广大劳动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看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前途,逐步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马克思1842年在《莱因报》办报期间,使他有了广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对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他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其中《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辩护》,对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起了关健作用。由于马克思宣传进步观点,遭到了普鲁士政府的迫害,马克思一生几乎过着流浪乞丐式的生活,常常为付不出房租、稿子写好了没有邮费而犯愁,有时甚至向恩格斯借助两个铜板才发出稿子。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宿愿矢志不移,进行了长达42年的资本论写作。马克思具有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凡是人类所建树的一切,马克思都批判过研究过。为了《资本论》的写作,他阅读了1000多本书,做了400-500本读书札记,马克思的治学精神是值得人们永远学习的。1845年春马克思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1845年到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系统地阐发了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独立产生的,它是人类历史根本转折时代的产物,是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创立新的世界观的任务,而且也从各个方面为创立新世界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顺应了时代的紧迫需要,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伟大的认识工具。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本质、存在和自身全面发展的科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核心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为看重实践,在一开始创立过程中就十分强调实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文献中,马克思既批判了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的唯心主义,又批判了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看来,新唯物主义应该从人的感性活动、实践,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来理解对象、现实、感性,应该在实践中证明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和力量。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以马克思强调理论不仅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变成改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由于它具有实践性的鲜明特点,因而它才有严格的科学性。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完整体系,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都说明了它的科学性,而这一科学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是在实践中产生又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揭示了世界的客观规律和人对世界的能动作用,从实践的观点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的本质是客观性和主体性的统一,人的价值是目的性和手段性的统一,人的生存是客观状况和主体境界的统一,成为照亮人们人生追求的真理之光;从实践的观点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共产主义是自然和人的和解、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统一,是现实的理想,是科学的信仰。而这一理想境界的实现,又要求我们以坚定的信仰和科学的态度,投身于现实的社会实践。总之,正是站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形成了它完整而又是严密的理论体系。可以说,离开了实践这个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思想体系,也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它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从而把它与以其它的哲学区别开来,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命,使哲学在研究对象、基本内容、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真正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在研究对象上,它为哲学找到了永不枯竭的生命源泉,使哲学真正成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没有正确地解决哲学的研究的对象问题以及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以往的哲学家们往往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企图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哲学和各种具体科学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界限,哲学家也往往是研究具体科学的学者;他们创立理论,往往把哲学的内容和具体科学的内容交融在一起,为了描绘世界整体图画,哲学家们在许多方面凭借逻辑和想象进行推演,以弥补科学材料的不足,似乎哲学是超越于一切知识之上的。显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谓“科学之科学”是根本不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的科学性质,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对象问题,它研究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不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各个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这样,它也就在哲学史上首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各门具体科学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基础之上的,因而不含有任何主观臆想的成分;它科学地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的成果,从事物的特殊规律中概括出普遍规律,哲学不再是知识的总汇式的“科学的科学”;它规定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作用,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也不能驾于具体科学之上,因此,它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哲学变成一门真正科学的哲学。
在理论内容上,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中,一是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总体上是互相分离的,古代朴素唯物论与自发辩证法有过某种结合,但缺乏科学根据。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出现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而唯物主义脱离了辩证法,唯物主义就不能坚持到底;辩证法脱离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就要受到限制或歪曲。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成立在唯心主义体系基础之上的,是头脚倒立的辩证法,为了迎合体系而窒息了辩证法,因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也是不科学的。二是在历史观上,唯心主义当然坚持唯心史观,而形而上学的唯物论由于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辩证性质,也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成了“半截子”唯物主义,使社会历史领域成为唯心主义的“一统天下”。唯物主义者虽然有人试图用唯物主义解释社会历史现象,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思想,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受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束缚,也未能唯物主义地解释社会历史现象,在社会历史领域,最终也陷入了唯心主义。例如,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提出“环境决定意见”的著名论点,认为人是环境造成的,改变人首先要改变环境。这些可贵思想一步步接近唯物主义,但是,他又认为改变环境必须由“天才”人物担当,于是又成了“意见决定环境”,这样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循环论,即人及“意见”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又是“意见”的产物。所谓“意见决定一切”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不仅是旧唯物论的特点,而且是整个旧哲学的总体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这样,唯物主义就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则是唯物的辩证法。同时,它第一次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形成了彻底的完备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体系。这是人类科学思想的最大成果。
在社会功能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了哲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哲学真正成为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以往的哲学理论,总的说来不能科学地全面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贬低或否定实践的作用。唯心主义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抹煞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旧唯物主义也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懂得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因此,旧哲学不仅不能科学地说明世界,更谈不上解释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页。)。
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强调哲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特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认识的基本的、首要的观点;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同时,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一显著特点。旧哲学大多数属于剥削阶级的世界观,主要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明确宣布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服务的,从而把哲学与推翻旧世界、创建新社会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正是哲学功能的这一彻底变革,使“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7页。)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的、科学的革命的学说。它的科学性,集中表现为“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页。)它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8页。)显示了它极大的创新功能和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源自于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原理、每一观点,都是实践的总结。同时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认为唯有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科学的理论;也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才能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革命性。实践活动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是革命的、批判的。它以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为根本任务,以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是广泛地掌握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越是化为广大群众的革命实践,就越是呈现出它的彻底的革命性。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才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问世以来,以它严密的逻辑,深邃的思维,高度的智慧,赢得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的热爱,一个半世纪以来,从西方到东方,从社会变革到文化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空前的规模和深度影响和改变了整个世界,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与此同时,它又深深扎根于现时代的实践之中,不断地从社会变革、科学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中吸取营养,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在人类即将跨入新世纪的今天,时代的本质和总的发展趋势并未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我们时代的伟大旗帜;同时,世界的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代主题已经全面转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挑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联系尤密切,它是随时代的产生而产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真正的哲学应当站在时代的前列,对时代精神进行高度的概括,抽象出最本质、最合理、最富生命力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如此,一百多年来,它之所以从众多流派中,上升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并且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相对和平发展时期。对时代主题的转换,马克思、恩格斯适应工人阶级合法斗争的需要,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类社会到了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链条中出现了薄弱环节,时代进入到了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时代主题的重大转换,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说明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性质、也需要为无产阶级政党确定斗争纲领和策略奠定理论基础等历史性课题。与此同时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革命性的变革,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也呼唤着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时代的前进、革命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而变革自已的观点,以列宁为主要代表的俄国共产党人,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斗争、领导十月革命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俄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科学地分析了时代的特点,找到了改造俄国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回答了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概括了科学的新成果,全面地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把它推进到了列宁主义阶段。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大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特别是占四分之一的中国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说获得了前所未有证明和极大的发展。马克主义哲学在迎接各种挑战中,获得了自身的空前发展,并且进一步发展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和一切进步人类的思想理论指南,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启发和升华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推动了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唤醒了东方被压迫民族人民的革命意识,推动了世界范围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在科学和文化方面,到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广泛深入到科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各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之大,是迄今为止的任何一种哲学体系都不可比拟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则公开宣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文化的主流和一切思想体系的骨干,是“现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挑战今天我们正面临着时代主题再一次转换的历史新时期。时代主题已由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一次面临着全面、严峻的挑战。
第一,当代科技革命的挑战。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改变人们对世界图式的理解。现如今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给哲学世界观提出新的问题。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材料技术和能源技术等高技术群为主要内容的科技革命,已经并将进一步引起生产力的历史性飞跃。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类已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社会的到来,必将引起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将饱含高科技含量,完成向产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转变。第二产业将完成与信息技术的嫁接。第三产业将广泛渗透信息技术,其管理、运营都有将走向信息化和网络化;经济组织将出现“哑铃式”即科研和销售两头大,中间生产环节小的状态。信息网络的建立将引起教育观、教育方式的改革,信息网络技术使人类进入一个网络文化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不能不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当代社会变革的挑战。当代世界格局已结束了两极称霸的局面,世界正朝着多极发展。一方面,国际关系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趋势,缓和与合作是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另一方面,天下仍然很不太平,一些地区矛盾激化,局势动荡,战乱不停;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很突出。争取和平、谋求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旋律。在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中,发展是核心。当代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多次出现危机,但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二战后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的局面,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资产阶级在不触动其社会根本制度的范围内,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减少经济危机,在调整劳资关系和经济组织方式等方面采取了种种变革措施,实行所谓“资本民主化”,“管理民主化”和“福利制度”。给资本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些新变化,是否意味着马恩两个必然的结论已经过时?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对此作出科学的回答,要研究资本主义统治形式和剥削方式的新变化,研究发达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问题。以便结合新的实际做出新的结论,发展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理论,已经产生了一个多世纪,但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仅仅产生不到一个世纪,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今天还不到80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80年时间里,社会主义经历了高潮与低潮、胜利与失败,呈现出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世界上曾经建立了15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取得过不少成就,但从总体来看,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还没有解决好,尤其是90年代末,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巨大的挫折。而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以他特有的魅力证明了社会主义的胜利。社会主义的现实,给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前途如何?如何评价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 如何科学地概括当今时代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都需要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作出回答,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第三,当代西方哲学和社会思潮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当今各种思想流派的挑战。它们把攻击的主要锋芒指向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反对马克思用生产关系来划分社会制度。用一些技术术语来混淆是听,给揭示社会发展蒙上一层阴影。如罗斯托、阿龙、加尔布雷斯等人的工业化社会理论,贝尔、图佗、德拉克尔等人的后工业化社会的理论,(第三次浪潮)布热津斯基等人的技术至上社会理论,都是采用从技术角度否认马克思主义从所有制看问题的角度。其目的是要否认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力图证明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可以在自我调整中得到改善,甚至可以成为全人类的明天。也有人提出社会“趋同论”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现在变得越来越接近,它们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将融合为一体,在全世界形成一种新的“混合经济”或“统一的工业制度”,这是要取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再比如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它们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思潮把哲学的根本任务归结为研究科学观、科学理论结构、科学发展模式和科学方法论问题,而拒绝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历史、人生问题。把哲学引向歧路上去。人本主义思潮则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人的意志、情感、欲望等非理性意识和个人存在的研究。根本否认哲学的科学性质和认识功能,否认人的社会性和伦理的普遍性。除此之外,当前西方哲学中的哲学解释学、哲学人类学、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及西方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潮,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都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当代西方哲学和社会思潮的发展,不仅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也要求对其所包含的某些合理因素作出客观的准确评价,同时也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所提出的问题和所反映出来的内在矛盾,给予认真的研究,作出自己的回答。
总之,现代社会是剧烈变革的时代,是知识爆炸、观念更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面对这些新变化,及时而科学的回答这些挑战,才能担当起世界观的指导作用,发挥改造世界的伟大功能。唯其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文明的活的灵魂”,才能永葆其磅礴于世界的强大生命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需要一个大发展
1、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发展的必然性
挑战与机遇同在。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潮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各种挑战,但从另一角度看,它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需要一个大发展,也必然能够实现这种大发展,这是由时代挑战的客观性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本质决定的。
从挑战的客观性质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遇到的挑战,是同一时代精神发展过程中的挑战。
时代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但是这一转变并没有使世界的大趋势发生了改变。现今人类社会仍然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处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这样一个大时代之中,所以这一大时代的根本矛盾没有改变,由这种矛盾决定的时代本质和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因而产生于这一时代并反映这一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没有过时,没有陈旧。现时代的种种新变化,只是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发展、需要丰富,而不是要根本被否定,去另外寻找的新哲学。实际上,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新技术革命以及全球性社会变革潮流,现代西方哲学和社会思潮的发展,它们所提出的新课题,本身都是人类历史根本转折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具体表现,它们并没有驳倒马克思主义,只是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同时说明马克思主要在迎接挑战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去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来看,其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本质特征,也决定了它具有适应时代需要而不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时代在飞速的发展,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停下它发展的脚步。它正是在不断地吸取时代营养,回答时代的挑战中羸得顽强生命力的,获得发展的。每当社会发展遇到了难题,或是科学有了突破性进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愈能显示它那不可压抑的发展生机。有了问题,才会有研究;有了研究,就会有突破和创新。这是一切科学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规律。时代主题转换提出的实践课题,恰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来看就是如此。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需要解决这个矛盾时,马克思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经验,以及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基础上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在总结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列宁主义阶段。为解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革命的特点,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解决在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产生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因而它决不畏惧各种挑战,它的内在本质要求它展开双臂去迎接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对任何一种观点或学说的批判都是科学的批判,即“在其本来的意义上扬弃它”。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必将通过对当代人类思想文化成果的批判吸收,获得自身的更大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大发展,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关系,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
2、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致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才能不断地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同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一致,才能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始终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本身是不断发展的,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吸收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新成果,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式地照本本办事,更不是固守已被实践证明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个别结论,而是要坚持它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它的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具有真理性的基本原理。具体来说,首先是坚持实践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基础,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重要的东西,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不能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不管何时何地、遇到何种问题,以为只要找到可供摘抄的引文,可供摆弄的条条,一切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亵渎。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但不能代替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把马克思主义视为包容天下一切学科知识的总汇,要求马克思主义提供创造世界过程中的一切大大小小问题的现成答案,当然是不能如愿的,当希望落空后,并不反思自已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是否对头,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是否合理,反而责怪马克思主义“空白”过多,“缺陷”严重,断言马克思主义“失灵”、“过时”;或者为了填补“空白”,把一些错误观点附加在马克思主义的名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无知和歪曲。其次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对客观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如唯物的即实事求是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等,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都没有过时,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最后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生产力的观点特别是生产力标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等,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重心,更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要抛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特征,而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科学地反映人类在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时地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从中得出新的结论,升华新的范畴,形成新的理论。要修正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过时的、带空想成分的观点,抛弃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观点。根据当代社会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质,真正确立其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并运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来丰富和发展它;进一步充实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思想,充分理解马克思“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进一步挖掘科学和科技人员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生态思想,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生态观;等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统一的。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才能以此为指导来不断地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同社会实践与科学文化的发展相一致,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其“改变世界”的功能。坚持和发展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只有坚持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践为标准,才能真正弄清坚持什么、发展什么、怎样坚持、怎样发展;只有以实践为动力、以实践为途径,才能真正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上,必须反对以脱离实践为特征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倾向,反对以各种形式否定或贬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取消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
总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统一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下,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才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问题的根本与实质。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文明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是因为中国蕴藏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运用,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着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00页。)具体讲,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用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文化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是在中华民族面临民族独立和繁荣富强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江泽民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在完成了这两大历史任务过程中,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根源从历史根源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需要。“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页。)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是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亡图强真理这一漫长历史过程发展的必然结果。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从此以后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从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强,开始历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求真理,努力学习西方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然而,强国梦想的一再破灭,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屡遭失败,从痛苦的失败中人们认识到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能救中国。“中国向何处去?”、“应该选择怎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挽救民族的危亡?”,英勇不屈的中国人,为此在黑暗中苦斗、寻觅和求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适应中国救亡图强的迫切需要,伴随着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兴起,传入了中国。正象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版(下同),第4卷,第1471页。)也就是从那时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了自己中国化的过程,成为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理论指南和精神支柱。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性质及其与中国哲学优良传统的某些相通之处为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进行传播,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是因为在中国这古老而文明的国度里,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渴望,存在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某些相通这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主要方面,在古老的中国有过比较稚嫩的认识,比如在唯物主义的传统方面:春秋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人相分”的思想,把“天”还原为自然界,反对天命鬼神,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肯定自然界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汉代王充强调“元气自然论”,他说:“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南北朝齐、梁时期范缜认为“形质神用”,他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所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北宋张载认为“太虚即气”,他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以及明末清初王夫之的“天下唯器”说,“无其器则无其道”,唯物主义的传统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在辩证法方面:从《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韩非子》的“矛盾”观到《语类》讲的“一分为二”,都是对立统一的生动表述;从军事家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到政治家魏征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都接近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法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一直强调知行结合:孔子主张学以致用,墨子主张以“用”作为检验是非的标准,王夫之认为“行先知后”,颜元提倡“习行”“践履”,都是强调实际行动在认识中的作用。在社会历史观上,荀子从人类物质生活出发,探索礼法制度的起源;王充从物质利益的视角,论证道德的经济基础;柳宗元等人批判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王夫之坚持“理势合一”的规律论,他认为理是势的基础,势是理的完成,理势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并提出“即民见天”的动力说;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等等,都在某种意义上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有着近似之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思想精华,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文化心理上的认同感,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了便利的思想桥梁。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解决中国自已问题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也是中国古老哲学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反帝反封的伟大革命,把一个落后的中国,改变成了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领导全中国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引向了更加富强的道路。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更加强大。在这两次伟大革命的过程中,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而产生这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的思想先导和哲学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成果——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
1、毛泽东哲学思想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的结晶,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完成的。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同时,他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遗产,先后写作了《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一大批哲学论著,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的一系列重要原理进行了系统而富有创造性的深刻阐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
毛泽东哲学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
在唯物论方面,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强调我们的思想要符合实际,强调调查研究,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调坚持发挥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在辩证法方面,强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内因与外因、矛盾的对抗与非对抗等方面系统地阐发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指出共性和个性、绝对与相对关系的道理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在认识论方面,突出并全面阐发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把认识的运动过程概括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两个飞跃,系统地阐发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在强调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强调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在历史观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与旧社会有质的区别,能够通过自身调整来解决;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突出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等。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战争的本质、战争的性质、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人民战争的特点等创造性的阐发,对战争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能动性、兵力的集中和分散,以及全局和局部、进攻与防御、主动与被动、持久与速决、内线与外线等关系的精辟分析,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和战争认识论。毛泽东一贯主张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他总结和论述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等党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为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功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其活的灵魂和核心,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其突出的特征。
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完成的。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邓小平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邓小平哲学思想最显著的特征。邓小平深刻阐明了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了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地位;他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之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92年在南方视察时他还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强调实事求是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赋予了实事求是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崭新内涵。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并且他还说:“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发展”。
第二,“照辩证法办事”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方法论基础。他强调照辩证法办事,就要善于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他紧紧抓住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这一矛盾问题的精髓,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起来,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他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已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他善于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把对立的两极联系起来、贯通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形成了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策略方针;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高度地统一起来了,这里的原则性,就是坚持祖国的统一,坚持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行使国家主权。这里的灵活性,就是照顾香港和台湾的特殊情况和各方面的利益,在不违背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允许它们在一个长期内保存资本主义制度,并作为中央政府统辖下的特别行政区,在社会、经济、行政、财政、立法、终审以及涉外经济、文化关系等方面,根据具体情况赋予高度自主权,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他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辩证法“两点论”、“两分法”的思想,确定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他强调照辩证法办事,就要从整体上看问题,善于对事物作系统分析。提出从大局看问题,必须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他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大背景下来考察,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他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他把中国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考察,提出“稳定与发展”是当今中国带有战略性、全局性的两大问题,抓大局的关键是抓方针、抓战略、抓头头。他强调照辩证法办事,就是运用事物运动过程的辩证法,有步骤、分阶段、波浪式地推进工作,他把现代化的实现分为三步走,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用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他强调照辩证法办事,就是要处理好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善于抓住和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
第三,以生产力为根基、以人民为本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内容。邓小平深刻地提出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他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的事业要依靠广大人民来完成;强调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制定各项政策和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他提出的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应是开放的以及精神文明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等观点,都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增添了新的内容。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带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经过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新的进展,以运用唯物辩证法的高超艺术和非凡的哲学智慧,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极其深刻影响的过程。作为中国两次革命的伟大思想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化,推进了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作为一种思想理论运动和文化现象,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化,又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中国人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复兴。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和精神支柱。毛泽东在建国前夕曾充满信心地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516页。)以毛泽东哲学思想为指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以邓小平哲学思想为指导的中国“第二次革命”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第四节 大学生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么,我们就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去学习它、理解它、运用它。
一、青年立德成才的锐利思想武器
1、革命领袖的表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也是青年学生立德成才的思想武器。所以革命领袖曾多次号召我们学好哲学。马克思曾指出:“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马克思恩格斯选全集》第1卷,第120页。)他在谈到人的解放时还指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文明与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历来十分重视和倡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从《古田会议决议》、“延安整风”到建国以后,毛泽东一贯号召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延安时期整风运动实际上就是学习运动,解放后他曾多次要人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也一再倡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恢复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照辩证法办事”。陈云还强调指出:“学好哲学,终生受益”。江泽民也反复要求“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真正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本领,以利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片面性、表面性和机械性,增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江泽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上的讲话(1999年1月11日),载1999年1月12日《人民日报》。)当代中国青年、尤其是军校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确立正确世界观的必由之路,是成为合格的人民军队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需要。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定理想信念。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应该为人们认识和处理自已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提供智慧,即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是哲学的基本功能,但是,并不是任何哲学都能为人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指导我们正确有效地处理和驾驭自已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我们要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始终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然而共产主义世界观不是自发产生的,它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前进的必然,又要发挥历史主人的作用,坚定地站在历史发展的前列负起历史的责任,树立为争取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决心的信心。军校大学生作为党和人民培养的跨世纪人才,是未来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也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明确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懂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立什么德、成什么才,做无愧时代、无愧于党、无愧于军队、无愧于人民的革命军人。
其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好军旅人生之路。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每个人,特别是青年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青年是新世纪的主人,不仅有着继承革命前辈开创的事业的责任,而且有着开创未来的历史重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自觉的事业,只有具备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和目标前进,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增强预见性,肩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在现代化建设当中,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而且需要掌握这些科学技术、设备并具有高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的人。因此,我国人民我们的青年学生是否具有共产主义理想,是否对我们的事业怀有必胜信念,还是对我国未来的命运,都是极其重要的。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也是接受教育、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包含着对人和人生的科学理解,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生的目的和境界,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理论。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人生观,因而对于青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无数英雄人物和进步的青年的成长事实证明,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只有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才是科学的、正确的。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经验等文明成果的同时,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也会乘机而入。面对这些光怪陆离且又有一定诱惑力的陌生事物,如果不具备马克思主义的识别能力,就可能作出不正确的选择,把腐朽当神奇,或视谬误为真理。军校大学生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提高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影响和侵蚀的能力,真正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走好人生之路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军队和国家的关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军队建设和改革中奋发进取、建功立业。
再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掌握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总要进行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的正确与否不能离开哲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工作者总要受哲学的支配,问题是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支配,还是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支配。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概括和总结了现代科学思维的最一般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有句名言:“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84页。)同时列宁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列宁选集》第2 卷第443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一个人也是这样。军校大学生不论学什么专业,将来做什么工作,只有具备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才能破除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在学习和工作中善于从整体上、全局上、本质上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实现思想的条理化、理性化和科学化,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贡献。
二、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在学习中学风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没有一个好的学风,再好的理论也是学不好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唯一正确的方法。
1、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它是由众多概念和原理组成的、它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要学好它,需要下一番功夫,只有下功夫弄懂基本原理,才能掌握其精神实质。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领会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真谛的。现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个别结论可能会显得过时,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会过时,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概念、原理都是从大量的科学知识中提炼出来的,都有十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一方面,我们要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来理解和消化哲学原理;另一方面,又要注意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努力对具体的专业知识中蕴涵的哲学思想进行挖掘和思考。这有助于我们把抽象的哲学原理具体化,从而加深对哲学原理的科学理解和实际把握。
2、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必须反对以教条主义或实用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特点,它的科学性、真理性以及旺盛的生命力的保证,就在于它同实际的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从实际出发,随实际的变化而变化,并在实践当中检验自已的理论与实际符合的程度,从而修正自已的理论,所以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从学习的目的来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是在书斋里,课堂上所能完全树立起来的,必须在生产实践中经受各种锤练,才能得到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必须理论联想系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它有什么神秘,而是因为它是指导我们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它能够指导我们的行动。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否则就是没有意义的东西。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学风问题,是一个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全在于运用,学了不用,这就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背离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有可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学到手。
学习理论不能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哲学原理和概念从形式上看极为抽象,但却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实际内容。如果不同实际结合起来,就不可能做到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普遍真理,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如果把学习与现时生活,与自已熟悉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理论就较容易弄懂,印象就会深刻,也容易记住。因此,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能够帮助和加深我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思想教育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认识和解决,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巨大的,但还存在着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在学习中运用哲学原理分析这些现实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案和办法,说明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和自已的思想实际相联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已的主观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的科学,要学习它掌握它,就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不断清除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没有正确的立场,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不可能正确认识并改造世界的,同样也不能正确地领会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至多只能记住它的一些词句,了解它的一些皮毛,而不能掌握其精神实质。
教条主义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行动指南,而是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恩全集》第39卷,第406页)教条主义的态度是从本本出发,凡是书本上写的或革命导师讲过的,不管当时针对什么情况,也不管客观实际及其变化如何,都当做不可移易的真理。无论什么时候都有照抄照搬。过去出现过的“两个凡是”就是属于这种教条主义的错误。
实用主义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断章取义,抓住只言片语为自己的主观需要提供论证。采取实用主义的方法,表面上也很重视联系实际,但实质上它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根本不同的,理论联系实际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求得主观符合客观,而实用主义的方法,则是从自已的主观需要出发,为了证明某一主张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章摘句,把严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割成互不相关的只言片语,然后根据主观需要决定取舍,并不顾及整体联系而加以曲解。或生搬硬套地强加到实际上面去,这样既违背了科学理论,也歪曲了客观实际。
这两种态度和方法,都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革命事业和自己的人生实践十分有害,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防止和反对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就是江泽民同志所要求的:“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也就是要认真倾听实践的呼声,密切注视时代风云的变幻,关注当代社会和科学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把理论学习同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同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结合起来,使书本理论转化为思维方式,不断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始终保持政治信念的坚定和思想道德的纯洁。
总之,学好哲学,终身受益。作为跨世纪的大学生,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就必须认真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思想武器,这是我们生活的伟大时代的召唤,也是我们立德成才的迫切要求。它是一种觉悟,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责任,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而又必须努力做好的事情.
教 案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与时代的密切关系,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其与时代的关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大学生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化的时代精神的反映。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它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总结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仍是指引我们行动的伟大旗帜,是推动现代化事业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学习和掌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中国学生特别是青年军人自身发展的要求。
一、哲学的基本内涵
1、什么是哲学、世界观、人生观
哲学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原始社会还只是思想的萌芽,只是到了奴隶社会,才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哲学发展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从来没有对哲学的统一理解。对于哲学的含义,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哲学,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就词意而言,哲学一词最初是来自古希腊,古希腊文由“爱”和“智”两个字组成,是爱智慧的意思;在汉语中“哲”字解释为“聪明”的意思。人们往往把哲学称为给人智慧给人聪明的学问。但是了解词意并不是等于揭示了哲学的科学含义。
究竟什么是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那么什么是世界观呢?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生活在世界中,首先就要同自然界打交道,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以解决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问题。还要进行政治、思想等各种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必然逐步形成一定的认识和看法。比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状态怎么样?有没有规律?等等,这些都属于世界观问题。世界观包括人生观。何为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比如,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人在世界当中怎么看待自已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看法,总是受不同的世界观支配的。反过来,由于人们又总是通过人生实践去认识、感受和评价客观世界的,因此,人生观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当人们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这时,世界观作为指导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就表现为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人具有,但是自发的、零乱的世界观,还不能称之为哲学。只有经过思想家自觉研究、系统阐发和逻辑论证的世界观,才能称之为哲学。所以哲学不等于一般的世界观,它是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世界观。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以世界万物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已研究的对象,它与具体科学是不同的。它们二者关系应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或者表述为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而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或主观世界中某一领域、某一层次、某一方面的特殊问题及其规律,它所概括和总结的科学知识只适用于自己的特殊需要。如力学它是研究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声、光、电、磁等物理运动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等等,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它所概括和总结的知识,最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和指导性。哲学以具体科学为材料,通过各门科学研究成果去总结世界观方法论方面的认识,又以所得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过来去指导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则受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与联系表明:那种认为哲学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企图用哲学囊括和代替具体科学的认识是错误的;相反,任何企图否认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观点和做法,也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哲学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哲学在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比较中,以至于在整个人类精神世界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是统摄一切的“灵魂”,具有为特定民族和阶级利益服务的价值导向功能。哲学又是一定社会中人们利益与要求、情感与意志、理想与信念间接的但又是集中的表征,是人类生存方式的观念升华。它总是在关注着人的命运,探究着人生的奥秘,追求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帮助人们确立理想和信仰,营造人类的精神家园。在这一意义上,哲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又反映了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内容,体现了特定社会集团的意志和愿望。从历史上看,哲学的命运同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命运休戚相关,哲学斗争总是不同程度地体现着一定时代的政治斗争倾向。因此,任何进步的哲学都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但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下同),第4卷,第223页。)哲学基本问题又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分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哲学,都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第一性的哲学,都是唯心主义。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这两大派别之外,所谓独立于两派之外的第三种哲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哲学是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揭开了文明时代的帷幕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古今中外,哲学领域出现的哲学派别形形色色、数不胜数,但从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斗争看,最基本的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式,即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他们认为世界是由某种或几种原始物质演化发展而来,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还原复归于它。象中国的金木水火土,古印度的地水火风,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正确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具有直观猜测的性质。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一时期,唯物主义冲破了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禁锢,形成了一次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哲学革命,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18世纪法国革命是一次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而以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是“战斗的唯物主义”,它的传播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先导。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方面达到了资产阶级所能达到的高度。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它认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则有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如中国的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英国的贝克莱认为“物是感的复合”,“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存在就是被感知”。他举例说,苹果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闻到它的香气,尝到它的滋味,把这些感觉组合到一起,尔后给这个感觉的组合起个名字,叫做苹果,所以苹果只存在于我们感觉之中。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再如佛教寺院里正在发生一场争论,风吹幡究竟是风动还是幡动,一个和尚说是风动,一个和尚说是幡动,另一个和尚是心动。
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如中国的朱喜,他认为“理在事先”在宇宙形成之前,理就独立存在着。德国的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到期一定阶段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全部哲学史贯穿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哲学上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就是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如中国的哲学家荀子说过:“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但也有极少数的哲学家,如休谟和康德,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同时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贯彻到底。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具体说是以下理由。首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无限复杂多样的世界形态各异,但归根到底无非是两大类现象: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意识现象。对这两大类之间的关系,既然哲学是研究世界观的学问,那么一切哲学派别都首先作出回答。这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哲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其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论争的理论焦点。哲学争论的问题很多,观点纷呈各异,但是它们所争论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各派哲学论争的集中点和根本分歧点,也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和标准。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哲学斗争和发展的中心线索。最后,更为重要的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内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且是人类实践中遇到基本问题。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人在实践中就要同客观世界打交道,就要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概括起来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种活动。认识世界就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就是主观反作用于客观。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归根到底都要碰到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都在处理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所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
4、世界的存在状态在本原问题上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跟这个紧密相连的是世界“怎么样”的问题,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不动的、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发展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第二个对子辩证法是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形而上学是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世界观方法论。公孙龙曾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辩证法在历史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代的同朴素唯物论相联系的自发辩证法、近代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古代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还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在我们身上,生和死,醒和睡,少和老,都是统一的东西。”“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列宁说:“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
辩证法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他把整个世界看成是有机的统一整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哲学史上他是第一个全面地、自觉地论述辩证法的人。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然而,由于唯心主义体系的需要,黑格尔把自已的哲学体系看做是“绝对观念”发展的顶点,是一个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包括一切又代替一切的“科学之科学”。这样,合理的辩证法思想被唯心主义体系所窒息,他的辩证法又带上了形而上学的性质。
辩证法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它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科学地结合起来,使辩证法学说发展到科学阶段。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因为在回答世界是否发展变化和怎样发展变化之前,必须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即是什么在发展变化的问题。没有也不可能有独立于哲学两大派别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之所以能够产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自然科学的根源和理论根源的。
1、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在危机期间,商业停顿、产品滞销、工厂倒闭、银行关门、失业剧增,整个社会好象得了一场大瘟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2、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已的形式”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推翻了牛顿“宇宙不变”和“上帝第一推动”的观念;赖尔的地质理论证明了地球也有一个演化的历史。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1—242页。)
另一方面,19世纪人类在社会科学方面也获得了重要的进展。这主要表现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创立劳动价值论。他们的主要功绩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对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的经济根源作了初步的分析,由于阶级的局限,因而不能彻底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其体系也存在着许多矛盾,混乱和不科学之处。法国复辟时期(1815—1830)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的历史理论特别是他们对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了考察,他们曾觉察到人民的力量以及经济利益在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试图说明阶级斗争同经济利益的关系,认为阶级斗争是政治事变的动力,是理解中世纪以来法国历史的钥匙,主张研究人民的历史。以及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对未来社会的作了天才猜测,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是非颠倒的世界,是一个把自已的幸福建立别人痛苦基础上的社会,是一个利已主义和投机欺诈的社会,“私有制使人变成魔鬼,使全世界变成地狱”,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们还对未来社会作了不少的预见。为启发工人阶级觉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
3、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其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他的辩证法思想的主要方面是:一是发展和内在联系的思想,二是对立统一的思想,三是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四是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想。但是,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隐藏在神秘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他的辩证法是革命的,万能的体系却是却窒息了辩证法。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他的伟大功绩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但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他看到了人的自然存在,但他所说的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他不懂人的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4、主观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其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同时他们又是伟大的革命家,他们亲自参加和领导了当时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在革命实践和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他们认识到广大劳动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看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前途,逐步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马克思1842年在《莱因报》办报期间,使他有了广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对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他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其中《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辩护》,对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起了关健作用。由于马克思宣传进步观点,遭到了普鲁士政府的迫害,马克思一生几乎过着流浪乞丐式的生活,常常为付不出房租、稿子写好了没有邮费而犯愁,有时甚至向恩格斯借助两个铜板才发出稿子。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宿愿矢志不移,进行了长达42年的资本论写作。马克思具有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凡是人类所建树的一切,马克思都批判过研究过。为了《资本论》的写作,他阅读了1000多本书,做了400-500本读书札记,马克思的治学精神是值得人们永远学习的。1845年春马克思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1845年到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系统地阐发了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独立产生的,它是人类历史根本转折时代的产物,是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创立新的世界观的任务,而且也从各个方面为创立新世界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顺应了时代的紧迫需要,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伟大的认识工具。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本质、存在和自身全面发展的科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核心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为看重实践,在一开始创立过程中就十分强调实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文献中,马克思既批判了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的唯心主义,又批判了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看来,新唯物主义应该从人的感性活动、实践,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来理解对象、现实、感性,应该在实践中证明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和力量。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以马克思强调理论不仅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变成改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由于它具有实践性的鲜明特点,因而它才有严格的科学性。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完整体系,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都说明了它的科学性,而这一科学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是在实践中产生又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揭示了世界的客观规律和人对世界的能动作用,从实践的观点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的本质是客观性和主体性的统一,人的价值是目的性和手段性的统一,人的生存是客观状况和主体境界的统一,成为照亮人们人生追求的真理之光;从实践的观点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共产主义是自然和人的和解、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统一,是现实的理想,是科学的信仰。而这一理想境界的实现,又要求我们以坚定的信仰和科学的态度,投身于现实的社会实践。总之,正是站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形成了它完整而又是严密的理论体系。可以说,离开了实践这个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思想体系,也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它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从而把它与以其它的哲学区别开来,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命,使哲学在研究对象、基本内容、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真正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在研究对象上,它为哲学找到了永不枯竭的生命源泉,使哲学真正成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没有正确地解决哲学的研究的对象问题以及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以往的哲学家们往往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企图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哲学和各种具体科学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界限,哲学家也往往是研究具体科学的学者;他们创立理论,往往把哲学的内容和具体科学的内容交融在一起,为了描绘世界整体图画,哲学家们在许多方面凭借逻辑和想象进行推演,以弥补科学材料的不足,似乎哲学是超越于一切知识之上的。显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谓“科学之科学”是根本不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的科学性质,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对象问题,它研究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不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各个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这样,它也就在哲学史上首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各门具体科学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基础之上的,因而不含有任何主观臆想的成分;它科学地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的成果,从事物的特殊规律中概括出普遍规律,哲学不再是知识的总汇式的“科学的科学”;它规定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作用,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也不能驾于具体科学之上,因此,它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哲学变成一门真正科学的哲学。
在理论内容上,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中,一是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总体上是互相分离的,古代朴素唯物论与自发辩证法有过某种结合,但缺乏科学根据。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出现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而唯物主义脱离了辩证法,唯物主义就不能坚持到底;辩证法脱离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就要受到限制或歪曲。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成立在唯心主义体系基础之上的,是头脚倒立的辩证法,为了迎合体系而窒息了辩证法,因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也是不科学的。二是在历史观上,唯心主义当然坚持唯心史观,而形而上学的唯物论由于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辩证性质,也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成了“半截子”唯物主义,使社会历史领域成为唯心主义的“一统天下”。唯物主义者虽然有人试图用唯物主义解释社会历史现象,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思想,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受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束缚,也未能唯物主义地解释社会历史现象,在社会历史领域,最终也陷入了唯心主义。例如,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提出“环境决定意见”的著名论点,认为人是环境造成的,改变人首先要改变环境。这些可贵思想一步步接近唯物主义,但是,他又认为改变环境必须由“天才”人物担当,于是又成了“意见决定环境”,这样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循环论,即人及“意见”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又是“意见”的产物。所谓“意见决定一切”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不仅是旧唯物论的特点,而且是整个旧哲学的总体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这样,唯物主义就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则是唯物的辩证法。同时,它第一次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形成了彻底的完备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体系。这是人类科学思想的最大成果。
在社会功能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了哲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哲学真正成为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以往的哲学理论,总的说来不能科学地全面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贬低或否定实践的作用。唯心主义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抹煞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旧唯物主义也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懂得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因此,旧哲学不仅不能科学地说明世界,更谈不上解释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页。)。
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强调哲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特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认识的基本的、首要的观点;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同时,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一显著特点。旧哲学大多数属于剥削阶级的世界观,主要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明确宣布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服务的,从而把哲学与推翻旧世界、创建新社会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正是哲学功能的这一彻底变革,使“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7页。)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的、科学的革命的学说。它的科学性,集中表现为“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页。)它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8页。)显示了它极大的创新功能和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源自于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原理、每一观点,都是实践的总结。同时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认为唯有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科学的理论;也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才能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革命性。实践活动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是革命的、批判的。它以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为根本任务,以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是广泛地掌握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越是化为广大群众的革命实践,就越是呈现出它的彻底的革命性。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才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问世以来,以它严密的逻辑,深邃的思维,高度的智慧,赢得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的热爱,一个半世纪以来,从西方到东方,从社会变革到文化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空前的规模和深度影响和改变了整个世界,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与此同时,它又深深扎根于现时代的实践之中,不断地从社会变革、科学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中吸取营养,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在人类即将跨入新世纪的今天,时代的本质和总的发展趋势并未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我们时代的伟大旗帜;同时,世界的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代主题已经全面转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挑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联系尤密切,它是随时代的产生而产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真正的哲学应当站在时代的前列,对时代精神进行高度的概括,抽象出最本质、最合理、最富生命力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如此,一百多年来,它之所以从众多流派中,上升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并且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相对和平发展时期。对时代主题的转换,马克思、恩格斯适应工人阶级合法斗争的需要,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类社会到了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链条中出现了薄弱环节,时代进入到了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时代主题的重大转换,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说明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性质、也需要为无产阶级政党确定斗争纲领和策略奠定理论基础等历史性课题。与此同时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革命性的变革,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也呼唤着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时代的前进、革命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而变革自已的观点,以列宁为主要代表的俄国共产党人,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斗争、领导十月革命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俄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科学地分析了时代的特点,找到了改造俄国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回答了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概括了科学的新成果,全面地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把它推进到了列宁主义阶段。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大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特别是占四分之一的中国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说获得了前所未有证明和极大的发展。马克主义哲学在迎接各种挑战中,获得了自身的空前发展,并且进一步发展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和一切进步人类的思想理论指南,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启发和升华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推动了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唤醒了东方被压迫民族人民的革命意识,推动了世界范围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在科学和文化方面,到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广泛深入到科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各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之大,是迄今为止的任何一种哲学体系都不可比拟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则公开宣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文化的主流和一切思想体系的骨干,是“现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挑战今天我们正面临着时代主题再一次转换的历史新时期。时代主题已由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一次面临着全面、严峻的挑战。
第一,当代科技革命的挑战。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改变人们对世界图式的理解。现如今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给哲学世界观提出新的问题。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材料技术和能源技术等高技术群为主要内容的科技革命,已经并将进一步引起生产力的历史性飞跃。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类已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社会的到来,必将引起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将饱含高科技含量,完成向产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转变。第二产业将完成与信息技术的嫁接。第三产业将广泛渗透信息技术,其管理、运营都有将走向信息化和网络化;经济组织将出现“哑铃式”即科研和销售两头大,中间生产环节小的状态。信息网络的建立将引起教育观、教育方式的改革,信息网络技术使人类进入一个网络文化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不能不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当代社会变革的挑战。当代世界格局已结束了两极称霸的局面,世界正朝着多极发展。一方面,国际关系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趋势,缓和与合作是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另一方面,天下仍然很不太平,一些地区矛盾激化,局势动荡,战乱不停;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很突出。争取和平、谋求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旋律。在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中,发展是核心。当代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多次出现危机,但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二战后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的局面,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资产阶级在不触动其社会根本制度的范围内,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减少经济危机,在调整劳资关系和经济组织方式等方面采取了种种变革措施,实行所谓“资本民主化”,“管理民主化”和“福利制度”。给资本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些新变化,是否意味着马恩两个必然的结论已经过时?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对此作出科学的回答,要研究资本主义统治形式和剥削方式的新变化,研究发达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问题。以便结合新的实际做出新的结论,发展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理论,已经产生了一个多世纪,但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仅仅产生不到一个世纪,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今天还不到80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80年时间里,社会主义经历了高潮与低潮、胜利与失败,呈现出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世界上曾经建立了15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取得过不少成就,但从总体来看,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还没有解决好,尤其是90年代末,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巨大的挫折。而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以他特有的魅力证明了社会主义的胜利。社会主义的现实,给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前途如何?如何评价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 如何科学地概括当今时代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都需要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作出回答,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第三,当代西方哲学和社会思潮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当今各种思想流派的挑战。它们把攻击的主要锋芒指向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反对马克思用生产关系来划分社会制度。用一些技术术语来混淆是听,给揭示社会发展蒙上一层阴影。如罗斯托、阿龙、加尔布雷斯等人的工业化社会理论,贝尔、图佗、德拉克尔等人的后工业化社会的理论,(第三次浪潮)布热津斯基等人的技术至上社会理论,都是采用从技术角度否认马克思主义从所有制看问题的角度。其目的是要否认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力图证明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可以在自我调整中得到改善,甚至可以成为全人类的明天。也有人提出社会“趋同论”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现在变得越来越接近,它们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将融合为一体,在全世界形成一种新的“混合经济”或“统一的工业制度”,这是要取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再比如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它们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思潮把哲学的根本任务归结为研究科学观、科学理论结构、科学发展模式和科学方法论问题,而拒绝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历史、人生问题。把哲学引向歧路上去。人本主义思潮则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人的意志、情感、欲望等非理性意识和个人存在的研究。根本否认哲学的科学性质和认识功能,否认人的社会性和伦理的普遍性。除此之外,当前西方哲学中的哲学解释学、哲学人类学、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及西方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潮,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都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当代西方哲学和社会思潮的发展,不仅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也要求对其所包含的某些合理因素作出客观的准确评价,同时也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所提出的问题和所反映出来的内在矛盾,给予认真的研究,作出自己的回答。
总之,现代社会是剧烈变革的时代,是知识爆炸、观念更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面对这些新变化,及时而科学的回答这些挑战,才能担当起世界观的指导作用,发挥改造世界的伟大功能。唯其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文明的活的灵魂”,才能永葆其磅礴于世界的强大生命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需要一个大发展
1、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发展的必然性
挑战与机遇同在。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潮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各种挑战,但从另一角度看,它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需要一个大发展,也必然能够实现这种大发展,这是由时代挑战的客观性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本质决定的。
从挑战的客观性质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遇到的挑战,是同一时代精神发展过程中的挑战。
时代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但是这一转变并没有使世界的大趋势发生了改变。现今人类社会仍然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处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这样一个大时代之中,所以这一大时代的根本矛盾没有改变,由这种矛盾决定的时代本质和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因而产生于这一时代并反映这一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没有过时,没有陈旧。现时代的种种新变化,只是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发展、需要丰富,而不是要根本被否定,去另外寻找的新哲学。实际上,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新技术革命以及全球性社会变革潮流,现代西方哲学和社会思潮的发展,它们所提出的新课题,本身都是人类历史根本转折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具体表现,它们并没有驳倒马克思主义,只是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同时说明马克思主要在迎接挑战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去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来看,其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本质特征,也决定了它具有适应时代需要而不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时代在飞速的发展,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停下它发展的脚步。它正是在不断地吸取时代营养,回答时代的挑战中羸得顽强生命力的,获得发展的。每当社会发展遇到了难题,或是科学有了突破性进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愈能显示它那不可压抑的发展生机。有了问题,才会有研究;有了研究,就会有突破和创新。这是一切科学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规律。时代主题转换提出的实践课题,恰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来看就是如此。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需要解决这个矛盾时,马克思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经验,以及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基础上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在总结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列宁主义阶段。为解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革命的特点,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解决在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产生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因而它决不畏惧各种挑战,它的内在本质要求它展开双臂去迎接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对任何一种观点或学说的批判都是科学的批判,即“在其本来的意义上扬弃它”。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必将通过对当代人类思想文化成果的批判吸收,获得自身的更大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大发展,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关系,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
2、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致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才能不断地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同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一致,才能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始终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本身是不断发展的,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吸收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新成果,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式地照本本办事,更不是固守已被实践证明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个别结论,而是要坚持它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它的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具有真理性的基本原理。具体来说,首先是坚持实践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基础,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重要的东西,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不能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不管何时何地、遇到何种问题,以为只要找到可供摘抄的引文,可供摆弄的条条,一切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亵渎。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但不能代替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把马克思主义视为包容天下一切学科知识的总汇,要求马克思主义提供创造世界过程中的一切大大小小问题的现成答案,当然是不能如愿的,当希望落空后,并不反思自已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是否对头,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是否合理,反而责怪马克思主义“空白”过多,“缺陷”严重,断言马克思主义“失灵”、“过时”;或者为了填补“空白”,把一些错误观点附加在马克思主义的名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无知和歪曲。其次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对客观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如唯物的即实事求是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等,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都没有过时,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最后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生产力的观点特别是生产力标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等,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重心,更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要抛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特征,而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科学地反映人类在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时地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从中得出新的结论,升华新的范畴,形成新的理论。要修正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过时的、带空想成分的观点,抛弃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观点。根据当代社会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质,真正确立其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并运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来丰富和发展它;进一步充实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思想,充分理解马克思“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进一步挖掘科学和科技人员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生态思想,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生态观;等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统一的。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才能以此为指导来不断地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同社会实践与科学文化的发展相一致,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其“改变世界”的功能。坚持和发展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只有坚持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践为标准,才能真正弄清坚持什么、发展什么、怎样坚持、怎样发展;只有以实践为动力、以实践为途径,才能真正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上,必须反对以脱离实践为特征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倾向,反对以各种形式否定或贬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取消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
总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统一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下,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才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问题的根本与实质。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文明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是因为中国蕴藏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运用,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着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00页。)具体讲,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用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文化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是在中华民族面临民族独立和繁荣富强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江泽民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在完成了这两大历史任务过程中,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根源从历史根源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需要。“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页。)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是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亡图强真理这一漫长历史过程发展的必然结果。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从此以后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从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强,开始历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求真理,努力学习西方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然而,强国梦想的一再破灭,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屡遭失败,从痛苦的失败中人们认识到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能救中国。“中国向何处去?”、“应该选择怎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挽救民族的危亡?”,英勇不屈的中国人,为此在黑暗中苦斗、寻觅和求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适应中国救亡图强的迫切需要,伴随着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兴起,传入了中国。正象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版(下同),第4卷,第1471页。)也就是从那时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了自己中国化的过程,成为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理论指南和精神支柱。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性质及其与中国哲学优良传统的某些相通之处为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进行传播,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是因为在中国这古老而文明的国度里,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渴望,存在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某些相通这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主要方面,在古老的中国有过比较稚嫩的认识,比如在唯物主义的传统方面:春秋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人相分”的思想,把“天”还原为自然界,反对天命鬼神,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肯定自然界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汉代王充强调“元气自然论”,他说:“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南北朝齐、梁时期范缜认为“形质神用”,他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所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北宋张载认为“太虚即气”,他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以及明末清初王夫之的“天下唯器”说,“无其器则无其道”,唯物主义的传统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在辩证法方面:从《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韩非子》的“矛盾”观到《语类》讲的“一分为二”,都是对立统一的生动表述;从军事家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到政治家魏征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都接近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法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一直强调知行结合:孔子主张学以致用,墨子主张以“用”作为检验是非的标准,王夫之认为“行先知后”,颜元提倡“习行”“践履”,都是强调实际行动在认识中的作用。在社会历史观上,荀子从人类物质生活出发,探索礼法制度的起源;王充从物质利益的视角,论证道德的经济基础;柳宗元等人批判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王夫之坚持“理势合一”的规律论,他认为理是势的基础,势是理的完成,理势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并提出“即民见天”的动力说;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等等,都在某种意义上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有着近似之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思想精华,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文化心理上的认同感,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了便利的思想桥梁。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解决中国自已问题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也是中国古老哲学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反帝反封的伟大革命,把一个落后的中国,改变成了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领导全中国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引向了更加富强的道路。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更加强大。在这两次伟大革命的过程中,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而产生这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的思想先导和哲学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成果——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
1、毛泽东哲学思想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的结晶,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完成的。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同时,他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遗产,先后写作了《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一大批哲学论著,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的一系列重要原理进行了系统而富有创造性的深刻阐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
毛泽东哲学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
在唯物论方面,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强调我们的思想要符合实际,强调调查研究,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调坚持发挥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在辩证法方面,强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内因与外因、矛盾的对抗与非对抗等方面系统地阐发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指出共性和个性、绝对与相对关系的道理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在认识论方面,突出并全面阐发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把认识的运动过程概括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两个飞跃,系统地阐发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在强调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强调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在历史观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与旧社会有质的区别,能够通过自身调整来解决;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突出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等。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战争的本质、战争的性质、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人民战争的特点等创造性的阐发,对战争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能动性、兵力的集中和分散,以及全局和局部、进攻与防御、主动与被动、持久与速决、内线与外线等关系的精辟分析,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和战争认识论。毛泽东一贯主张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他总结和论述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等党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为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功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其活的灵魂和核心,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其突出的特征。
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完成的。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邓小平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邓小平哲学思想最显著的特征。邓小平深刻阐明了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了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地位;他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之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92年在南方视察时他还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强调实事求是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赋予了实事求是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崭新内涵。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并且他还说:“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发展”。
第二,“照辩证法办事”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方法论基础。他强调照辩证法办事,就要善于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他紧紧抓住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这一矛盾问题的精髓,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起来,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他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已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他善于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把对立的两极联系起来、贯通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形成了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策略方针;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高度地统一起来了,这里的原则性,就是坚持祖国的统一,坚持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行使国家主权。这里的灵活性,就是照顾香港和台湾的特殊情况和各方面的利益,在不违背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允许它们在一个长期内保存资本主义制度,并作为中央政府统辖下的特别行政区,在社会、经济、行政、财政、立法、终审以及涉外经济、文化关系等方面,根据具体情况赋予高度自主权,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他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辩证法“两点论”、“两分法”的思想,确定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他强调照辩证法办事,就要从整体上看问题,善于对事物作系统分析。提出从大局看问题,必须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他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大背景下来考察,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他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他把中国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考察,提出“稳定与发展”是当今中国带有战略性、全局性的两大问题,抓大局的关键是抓方针、抓战略、抓头头。他强调照辩证法办事,就是运用事物运动过程的辩证法,有步骤、分阶段、波浪式地推进工作,他把现代化的实现分为三步走,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用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他强调照辩证法办事,就是要处理好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善于抓住和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
第三,以生产力为根基、以人民为本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内容。邓小平深刻地提出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他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的事业要依靠广大人民来完成;强调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制定各项政策和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他提出的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应是开放的以及精神文明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等观点,都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增添了新的内容。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带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经过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新的进展,以运用唯物辩证法的高超艺术和非凡的哲学智慧,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极其深刻影响的过程。作为中国两次革命的伟大思想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化,推进了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作为一种思想理论运动和文化现象,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化,又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中国人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复兴。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和精神支柱。毛泽东在建国前夕曾充满信心地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516页。)以毛泽东哲学思想为指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以邓小平哲学思想为指导的中国“第二次革命”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第四节 大学生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么,我们就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去学习它、理解它、运用它。
一、青年立德成才的锐利思想武器
1、革命领袖的表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也是青年学生立德成才的思想武器。所以革命领袖曾多次号召我们学好哲学。马克思曾指出:“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马克思恩格斯选全集》第1卷,第120页。)他在谈到人的解放时还指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文明与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历来十分重视和倡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从《古田会议决议》、“延安整风”到建国以后,毛泽东一贯号召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延安时期整风运动实际上就是学习运动,解放后他曾多次要人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也一再倡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恢复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照辩证法办事”。陈云还强调指出:“学好哲学,终生受益”。江泽民也反复要求“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真正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本领,以利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片面性、表面性和机械性,增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江泽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上的讲话(1999年1月11日),载1999年1月12日《人民日报》。)当代中国青年、尤其是军校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确立正确世界观的必由之路,是成为合格的人民军队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需要。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定理想信念。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应该为人们认识和处理自已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提供智慧,即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是哲学的基本功能,但是,并不是任何哲学都能为人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指导我们正确有效地处理和驾驭自已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我们要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始终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然而共产主义世界观不是自发产生的,它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前进的必然,又要发挥历史主人的作用,坚定地站在历史发展的前列负起历史的责任,树立为争取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决心的信心。军校大学生作为党和人民培养的跨世纪人才,是未来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也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明确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懂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立什么德、成什么才,做无愧时代、无愧于党、无愧于军队、无愧于人民的革命军人。
其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好军旅人生之路。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每个人,特别是青年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青年是新世纪的主人,不仅有着继承革命前辈开创的事业的责任,而且有着开创未来的历史重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自觉的事业,只有具备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和目标前进,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增强预见性,肩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在现代化建设当中,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而且需要掌握这些科学技术、设备并具有高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的人。因此,我国人民我们的青年学生是否具有共产主义理想,是否对我们的事业怀有必胜信念,还是对我国未来的命运,都是极其重要的。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也是接受教育、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包含着对人和人生的科学理解,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生的目的和境界,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理论。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人生观,因而对于青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无数英雄人物和进步的青年的成长事实证明,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只有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才是科学的、正确的。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经验等文明成果的同时,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也会乘机而入。面对这些光怪陆离且又有一定诱惑力的陌生事物,如果不具备马克思主义的识别能力,就可能作出不正确的选择,把腐朽当神奇,或视谬误为真理。军校大学生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提高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影响和侵蚀的能力,真正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走好人生之路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军队和国家的关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军队建设和改革中奋发进取、建功立业。
再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掌握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总要进行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的正确与否不能离开哲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工作者总要受哲学的支配,问题是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支配,还是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支配。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概括和总结了现代科学思维的最一般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有句名言:“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84页。)同时列宁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列宁选集》第2 卷第443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一个人也是这样。军校大学生不论学什么专业,将来做什么工作,只有具备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才能破除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在学习和工作中善于从整体上、全局上、本质上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实现思想的条理化、理性化和科学化,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贡献。
二、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在学习中学风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没有一个好的学风,再好的理论也是学不好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唯一正确的方法。
1、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它是由众多概念和原理组成的、它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要学好它,需要下一番功夫,只有下功夫弄懂基本原理,才能掌握其精神实质。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领会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真谛的。现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个别结论可能会显得过时,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会过时,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概念、原理都是从大量的科学知识中提炼出来的,都有十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一方面,我们要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来理解和消化哲学原理;另一方面,又要注意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努力对具体的专业知识中蕴涵的哲学思想进行挖掘和思考。这有助于我们把抽象的哲学原理具体化,从而加深对哲学原理的科学理解和实际把握。
2、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必须反对以教条主义或实用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特点,它的科学性、真理性以及旺盛的生命力的保证,就在于它同实际的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从实际出发,随实际的变化而变化,并在实践当中检验自已的理论与实际符合的程度,从而修正自已的理论,所以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从学习的目的来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是在书斋里,课堂上所能完全树立起来的,必须在生产实践中经受各种锤练,才能得到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必须理论联想系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它有什么神秘,而是因为它是指导我们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它能够指导我们的行动。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否则就是没有意义的东西。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学风问题,是一个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全在于运用,学了不用,这就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背离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有可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学到手。
学习理论不能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哲学原理和概念从形式上看极为抽象,但却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实际内容。如果不同实际结合起来,就不可能做到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普遍真理,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如果把学习与现时生活,与自已熟悉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理论就较容易弄懂,印象就会深刻,也容易记住。因此,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能够帮助和加深我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思想教育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认识和解决,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巨大的,但还存在着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在学习中运用哲学原理分析这些现实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案和办法,说明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和自已的思想实际相联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已的主观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的科学,要学习它掌握它,就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不断清除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没有正确的立场,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不可能正确认识并改造世界的,同样也不能正确地领会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至多只能记住它的一些词句,了解它的一些皮毛,而不能掌握其精神实质。
教条主义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行动指南,而是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恩全集》第39卷,第406页)教条主义的态度是从本本出发,凡是书本上写的或革命导师讲过的,不管当时针对什么情况,也不管客观实际及其变化如何,都当做不可移易的真理。无论什么时候都有照抄照搬。过去出现过的“两个凡是”就是属于这种教条主义的错误。
实用主义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断章取义,抓住只言片语为自己的主观需要提供论证。采取实用主义的方法,表面上也很重视联系实际,但实质上它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根本不同的,理论联系实际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求得主观符合客观,而实用主义的方法,则是从自已的主观需要出发,为了证明某一主张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章摘句,把严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割成互不相关的只言片语,然后根据主观需要决定取舍,并不顾及整体联系而加以曲解。或生搬硬套地强加到实际上面去,这样既违背了科学理论,也歪曲了客观实际。
这两种态度和方法,都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革命事业和自己的人生实践十分有害,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防止和反对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就是江泽民同志所要求的:“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也就是要认真倾听实践的呼声,密切注视时代风云的变幻,关注当代社会和科学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把理论学习同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同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结合起来,使书本理论转化为思维方式,不断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始终保持政治信念的坚定和思想道德的纯洁。
总之,学好哲学,终身受益。作为跨世纪的大学生,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就必须认真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思想武器,这是我们生活的伟大时代的召唤,也是我们立德成才的迫切要求。它是一种觉悟,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责任,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而又必须努力做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