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其测量一、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水平持续而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古典经济学解释为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
通货膨胀和货币供求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流通领域中货币量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流通中货币量的增加不一定就引起通货膨胀。因为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商品价值的增加,客观上需要货币量同步增长。此外,随着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或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也需要相应地增加货币供给。
二、通货膨胀的测量消费物价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是一种用来测量各个时期内城市家庭和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
与此性质和计算相类似的一种价格指数叫做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是用于反映不同时期生活费用的变动情况。他和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1)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包括所有应纳的税收;(2)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只选择生活必需品,并确定其代表品与权数。两者的计算结果在经济稳定时期相差很小,但在经济动荡时期差异就比较大。
批发物价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经济指标。
批发价格既反映生产者所得的价格水平,也反映商品进入流通过程时的价格水平,是商品的原始价格,变动的灵敏性强。因此,批发价格指数相对于其他价格指数来说,比较灵敏地反映了市场价格水平的变动,能够凭其判断最终进入流通的商品零售价格可能的变动。此外,他包括的商品范围最广,既包括资本品,也包括消费品,但不包括劳务。
这一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变动有明显区别。在一般情况下,即使存在过度需求,其波动幅度常常小于商品零售的价格波动,因而在使用他分析商品供求关系时,可能出现信号失真现象,不能及时、准确认清形势。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衡量一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是一个能综合反映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标。其优点是覆盖面广,能度量各种商品价格变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但他容易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例如,消费品价格上涨很高而其他商品价格变动不大,就会出现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不高但公众的日常消费支出已明显增加的状况。而且,编制国民生产总值缩减指数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一般只能一年公布一次。
三、通货膨胀类型
1、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可划分为:
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失调型、输入型通货膨胀。
2、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
(1)公开型通货膨胀指在市场机制充分运行和政府对价格不加以管制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完全通过价格表现出来,又称为价格型通货膨胀。这是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形式。
(2)隐蔽性通货膨胀。也称抑制性通货膨胀,指政府通过计划控制和行政管制手段来抑制物价上涨,使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通货膨胀不以明显的价格水平上涨表现出来,而是通过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和商品短缺等形式表现,故又称为短缺型通货膨胀。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通货膨胀一部分表现为价格上升,另一部分表现为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因此是兼而有之。
3、按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幅度不同可划分:
爬行式通货膨胀(2-4%)、温和式通货膨胀(4-9%)、奔腾式通货膨胀10-50%和恶性性通货膨胀(50%以上)。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与通货膨胀的成因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需求拉上说是产生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通货膨胀理论。他以需求过度解释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引起价格水平持续上升。在现实生活中,供给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劳务,而需求则体现在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上,所以这种通货膨胀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进一步分析,对价格水平产生拉上作用的过度需求有两个方面:实际因素和货币因素。实际因素包括过度的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等,其中主要是过度投资。如果由于利率、投资收益的状况有利于扩大投资,则投资需求增加。由于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被破坏,价格水平上升。货币因素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度导致总需求过剩,其产生途径有两个:(1)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大大减少,即使在货币供给不增长的情况下,原有的货币量也相对过多;(2)在货币需求不变时,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而且多数情况是这一种。
货币供给过多和投资需求过度所造成的价格水平上涨效果是相同的,但两者也有区别。特别是投资需求过度必然导致利率上升,而货币供给过多则必然造成利率下降。不过,这两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过度的投资需求往往需要货币供给增加的支撑,增加货币供给的目的往往也是为了刺激投资。
上面的分析是以总供给不变为前提的。如果投资的增加引起总供给等量增加,价格水平可以不变;如果总供给不以等量增加,价格水平上升较缓;如果总供给不增加,这时需求的拉上才完全作用于价格上。因此,需求拉上说认为,需求过旺特别是投资需求在引起价格上涨的同时,可以增加产出。
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说产生于50年代后期,滞胀的出现使需求拉上说受到了怀疑。该学说不是从需求方面而是从供给方面解释通货膨胀的根源,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不在于需求过大,而在于生产成本上升,是生产成本上升推动价格上涨。这就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在价格自由浮动的情况下,许多国家采取成本加成的定价制度,即商品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在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两种迫使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1)工会力量对提高工资的要求。如果工资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企业就会因工资成本的加大而提高产品价格,以维持利润水平。这就是从工资提高开始而引发的价格上涨。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结果造成工资和价格交替上升,即工资——价格螺旋,形成所谓的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2)垄断利润的存在。垄断组织为追逐垄断利润,通过制定垄断价格人为地抬高价格。如果价格上涨速度超过成本支出的增加速度,并且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所谓的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
三、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说解释了在不存在需求拉上的条件下也能产生价格上涨。因此,在总需求一定时价格上涨,取得供求均衡的条件只能是实际产出下降,同时就业率下降。这种均衡是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当非充分就业均衡非常严重时,往往会引出政府的需求扩张政策,以缓解矛盾,这样就会出现成本推动和需求拉上并存的混合型通货膨胀。
四、结构型通货膨胀
1、需求结构转换。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某个部门的一部分需求转移至其他部门,而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这时需求增加的部门的工资和产品价格就会上涨,而需求减少的部门的产品价格却未必相应下降,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
2、部门差异。英国经济学家萨尔沃用部门间的差异来解释结构型通货膨胀。一般来说,产业部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服务业部门,但两大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却大体相同,而且这种增长速度是由产业部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决定的,结果造成服务业部门货币工资的增长速度超过其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这种部门间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差异和货币工资的一致增长,形成服务业部门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从而成为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
3、国际传递。其依据是将结构型通货膨胀同开放经济结合起来分析的“小国开放模型”。这里“小国”不是针对国土和人口而言的,而是指该国在世界市场上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能决定商品的国际价格。该模型将一国经济分为两大部门:一是“开放经济部门”,即产品与世界市场有直接联系的部门,如制造加工业等;二是“非开放经济部门”,即产品与世界市场没有直接的联系的部门,如服务业、建筑业等。由于“小国”在世界市场上是价格的接受者,当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上涨时,开放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也随之上涨,紧接着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相应上涨。一旦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上涨后,非开放经济部门也必然向开放经济部门看齐而提高工资,结果非开放经济部门的生产成本上升,其产品价格也必然随之提高。这样就导致了“小国”全面的通货膨胀。
五、输入型通货膨胀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效应一、对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效应二、资源分配效应三、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在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论,大致有“促进论”、“促退论”和“中性论”三种观点。从我国通货膨胀实际和国外经验来看,尽管通货膨胀在特定经济条件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发展,例如发生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时,如果需求过度和资源闲置并存,在价格上涨的同时产出也会增加。但总的来说,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必然导致低效率和减缓经济增长,尤其是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时期。
1、在持续性的通货膨胀过程中,市场价格机制会遭到严重的破坏。由于市场价格机制失去了其应有的调节功能,往往导致消费者和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导致经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严重浪费,使经济效率大大下降。
2、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购买力的下降,降低了工薪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和储蓄价值,因此公众都不愿意以货币形式进行储蓄,以免遭受经济损失。在预期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心理支配下,公众势必为避免未来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储蓄而增加目前消费,这进一步使社会储蓄下降,从而使投资率和经济增长率下降。
3、通货膨胀动摇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人们宁愿持有更多的那些价值随通货膨胀不断上涨的实物资产,如抢购黄金、外汇及各种奢侈品,囤积货物,各种投机活动盛行,正常的生产性活动遭到冲击,结果势必严重阻碍经济增长。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情况下,人们甚至放弃货币而用实物作为交易媒介,使经济效率下降。
4、如果本国通货膨胀长期高于外国,则本国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的价格上升,不利于本国的出口,并刺激进口的增加;此外,还会引起本币对外贬值的心理预期,造成资本大量外逃,势必导致国际收支逆差,给经济增长带来压力。
5、如果通货膨胀超过一定限度,便会产生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普遍预期,造成价格和成本螺旋式上涨,有可能演变成累计性的恶性通货膨胀,使经济和社会处于崩溃的边缘。
四、通货膨胀的国际经济关系方面的效应五、通货膨胀的社会效应
*第四节  菲力普斯曲线一、菲力普斯曲线的导出二、菲力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三、货币学派与菲利普斯曲线四、合理预期与菲利普斯曲线
第五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一、控制货币供应量。
即针对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货币供应过多,控制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
二、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而社会总需求的调控,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三、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四、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
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第六节 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定义
(一)“三要素”定义
认为通货紧缩应包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和经济增长率的持续下降。
(二)“两要素”定义
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
(三)“单要素”定义
通货紧缩指的就是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
(四)通货紧缩与货币紧缩的区别
从因果关系看,并非一切通货紧缩都是由货币紧缩政策造成的,货币可能只是众多造成通货紧缩因素中的一个而已。
通货紧缩类型
(一)按通货紧缩持续的时间来分,分为长期性通货紧缩和短期性通货紧缩。
(二)按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看,分为经济增长条件下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条件下的通货紧缩。
三、通货紧缩的成因
1、总需求不足引发通货紧缩
2、供给过剩引发通货紧缩四、通货紧缩的影响
1、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通货紧缩的财富效应
3、通货紧缩的再分配效应五、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
1、宽松的货币政策
2、宽松的财政政策
3、结构性调整
4、改变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