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货币需求的各种理论流派。掌握货币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公式。
2.一般了解中国经济理论界对货币需求理论作了哪些研究。
3.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货币的需求的影响因素。
4.了解货币需求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货币需求的含义、分析方法及其所涉及的概念
2,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4,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5,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
6,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第一节 货币需求概述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的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货币需求是个存量的概念:
二,为什么要研究货币需求
,研究货币需求是理论发展的需要
,研究货币需求是政策操作的需要
,研究货币需求在我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古典 货币需求理论
(一 )交易方程式。 P= MV/T;
(二 )剑桥方程式。 M= KPY;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一,现金交易说
费雪由 V=PY/T 推导出交易方程式 MV=PY(恒等式)
导入 V的决定因素(由经济中的制度和技术特征决定,且短期相对稳定)进而转化为货币数量论,
即名义收入决定于货币数量变动;同时由于工资具有完全价格弹性,正常情况下 Y也具短期稳定性,从而结论,价格水平的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
可导出 M=KPY,K为常数 1/V,故名义收入的交易水平决定了人们的货币需求 。 即结论为,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
二,现金余额说 — 剑桥方程式
屁古在马歇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其著名的剑桥方程式,M=KY或 M=Kpy
从形式上来看,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之间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区别,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变形 。 但是,从公式内涵的经济意义角度来看,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
三,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
马克思在分析了货币的产生发展历史,考察了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以后,他第一次完整地揭示了货币流通规律,即商品流通需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必要量规律: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 /
同名货币流通次数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前提条件下的: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以其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
马克思的研究总是以黄金作为货币来进行的 。
马克思对于货币必要量的研究是基于简单商品流通这一前提的 。
四,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分析和货币需求函数的建立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分析是从分析人们的持币动机开始的 。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性编好这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 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的欲望 。 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 。
( 一 ) 其理论的要点如下:
( 1) 货币需求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 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 。
( 2) 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基于三种动机,
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
( 3) 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 。
( 4) 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
其理论的要点如下 ( 续 ),
( 5) 凯恩斯得出货币需求函数 Md/P=f( R,Y)
( 6) 凯恩斯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是将货币通过利率与投资,就业以及国民收入等经济因素联系起来的 。
( 7) 凯恩斯也指出,通过变动货币供应而控制利率的做法在产业周期的特殊阶段也是无效的 。 提出了流动性陷阱与古典区域的理论 。
流动性陷阱图示
i L M0 M1
i1
O Q
流动性陷阱
( 二 ) 对流动性偏好论的评价
流动性偏好论在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他第一次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来研究,
明确提出了货币在现实经济中作为资产的功能 。 流动性偏好论第一次提出了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问题,
强调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这也是对货币理论的一大贡献 。 关于流动性陷阱与古典区域所代表的产业周期特殊阶段情况的分析,否定了货币供求互为独立的观点 。
对流动性偏好论的评价
但是,就理论基础而言,流动性偏好论以一种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其财富的心理动机为出发点,
把心理因素作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出要因素,用心理分析来代替经济分析,其科学性显然是值得怀疑的 。
流动性偏好论作为一种货币需求理论,其货币仅指现金,完全抹杀了各种存款货币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 因而在抽象基础上产生的流动性偏好论,其理论的可行性与适用性也就是很有限的 。
( 三 )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以后,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其理论流行于西方各国并引起了众多的信奉者,形成了所谓的,凯恩斯学派,。 这些后来的研究者以凯恩斯
,通论,的基本理论体系为基础,不断在理论观点,
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等方面对凯恩斯的学说进行补充和完善 。 提出了资产选择理论,为金融投资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1.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发展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威廉 ·鲍莫尔和耶鲁大学的詹姆斯 ·托宾分别独立地发展了类似的货币需求模型 。 他们的研究发现,即使是交易性的货币需求,对利率水平也很敏感 。 提出了著名的平方根公式 。
2
1
2
1
rkYM?
);
1
,,,;,(,u
dt
dp
p
rrrwyf
p
Md
ebm?
2.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发展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惠伦发表了名为
,现金的预防需求的合理化,的论文,论证了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同样与利率是负相关的 。
3.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发展
1958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 ·托宾发表了,流动性偏好 — 对付风险的行为,一文,
提出了著名的资产选择理论,用投资者避免风险的行为动机重新解释流动性偏好理论,
开创了资产选择理论在货币理论中的应用 。
这一理论说明了在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同时持有货币和证券的原因 。
资产选择 ----人们在不同的金融资产中进行选择与组合,
◎ 资产选择的依据主要是收入、成本与风险,
◎ 货币需求和金融资产存量结构是人们资产选择的结果,
五,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并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即货币需求是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 。 因此,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就是从货币需求入手的 。
2
1
2
1
rkYM?
);
1
,,,;,(,u
dt
dp
p
rrrwyf
p
Md
ebm?
( 一 ) 货币数量论的内容
弗里德曼将货币看作是资产的一种形式,用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理论来分析人们对货币的需求 。
消费选择理论认为,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品时,须考虑三类因素:收入,这构成预算约束;商品价格以及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 。
弗里德曼在对美国 1892-1960年历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
lga=-3,003,b=1,394,c=-0,155,相关系数为 0,99。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小这一发现,
对现代货币数量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 二 ) 货币数量论的结论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并不需要假定的固定不变的常数,而只需要强调它们的稳定性 。 货币需要求函数及其稳定的结论,
为弗里德曼强调货币最重要这一命题准备了理论前提 。
恒久收入 ----一个人所拥有的各种财富在长期内获得的收入流量,
◎ 恒久收入等于过去收入加上现在和未来已知的收入之和,若以年度为权数加权平均,则相当于年度平均值,
人力财富 ----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包括一切先天和后天的才能与技术,
◎ 人力财富转化为现实收入的条件是就业,
◎ 人力财富带来的收入是不稳定的,
非人力财富 ----总财富中扣除人力财富的部分,
主要指物质性财富,
◎ 非人力财富同样具有获得收入的能力,
◎ 非人力财富带来的收入具有相对稳定性,
机会成本 ----获得某种收入时丧失的另一种收入,
◎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主要是指因持币而丧失的潜在收益或遭受的损失,
( 三 ) 对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评价
强调财富效应,强调货币需求的财富限制,强调货币量与收入流量的直接关系,
这是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 但是把这种作用夸大到无与伦比的地步,则是一种偏激,一种失误 。 其实质是弗里德曼主张经济自由化提供一种理论依据 。 再说,从理论的角度讲,弗里德曼强调货币惟一重要,
是以否定货币与其他资产的替代效应为依据的 。
第三节货币需求实证及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分析一、利率和货币需求
货币学派的实证分析结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差;
而詹姆斯 ·托宾及其后一些学者的实证结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是十分敏感的。
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实证分析发现,1974年前的货币需求函数是相当稳定的,而 1974年后的货币需求函数则表现出不稳定的性质。
二、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一 )收入:与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动;
(二 )价格:与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动;
(三 )利率:一般情况下,利率与货币需求反方向变动;
(四 )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反方向变动;
(五 )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六 )企业与个人对利润和价格的预期:企业对利润的预期与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化;个人对价格的预期与货币需求呈反方向变化;
(七 )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收大于支时,货币需求减少;反之则货币需求增加;
(八 )其他因素三,中国的货币需求研究及发展
( 一 ) 不同经济体制背景下货币需求的分析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货币需求分析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产品经济模式;
二是国民经济的非货币化倾向,体现在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资金分配领域 。 这种非货币化倾向导致:货币职能萎缩,银行职能受约束,信用形式的单一及金融市场的缺位 。
企业的货币需求:
企业的货币需求趋于中性 。 所谓中性的货币需求是指企业所需要的仅仅是一种名义上的或形式上的货币 。 具体体现在:企业的经营性货币需求,企业的投资性货币需求方面 。
个人的货币需求
个人的货币需求主要是对现金的需求,即主要是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 。
2.转轨体制下的货币需求分析
转轨体制是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动态过程,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运行逐步摆脱了传统的产品经济模式,生产,分配更多地是借助市场来进行的 。
二是国民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加深 。 总之,货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深远,具体体现在:
货币职能的回归,银行体系的健全,信用形式的丰富及金融市场的建立完善 。
2.转轨体制下的货币需求分析
企业的货币需求
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使企业货币需求强度加大,
具体可通过企业的经营性货币需求和企业的投资性货币需求进行分析 。
个人的货币需求
可从个人的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进行分析 。
( 二 ) 我国货币需求研究的发展
1.关于 1,8的经验公式
所谓的 1,8经验公式是指:如果现金流通 量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保持 1,8的比例,那么,货币流通是正常的 。 反之,如果大于或小于这个比例,则认为是货币偏多或偏少,并把 1,6视为警戒线 。
2.我国货币需求研究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社会经济结构,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所以在新的形式下,应重新认识 1,8的经验公式 。
点与线的争论
是否存在传统认识上的那种货币必要量
货币需要量界限的相对与绝对
货币容纳量弹性
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建立
关于我国持币者的货币需求函数
戴国强所提出的我国货币需求模型
我国货币需求模型的测定
(七 )我国学者对货币需求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货币需求是否是一个纯粹客观的量?
◆ 货币需求是否是一个确定的量?
◆ 货币需求与资金需求是不是一回事?
◆ 货币需求是否应该分层次研究?
◆ 改革开放进程对货币需求有何影响?
◆ ……
第四节 货币供给概述
一,货币的层次的划分
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及意义
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口径时,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为依据 。
中国的货币层次划分 。 M1 为狭义货币,
M2为广义货币,M2减 M1是准货币 。
1994-2001年中国各层次货币供给统计单位,亿元
M2 M1 M0
1994 46923.5 20540.7 7288.6
1995 60750.5 23987.1 7885.3
1996 76094.9 28514.8 8802
1997 90995.3 34826.3 10177.6
1998 104498.5 38953.7 11204.2
1999 119897.9 45837.2 13455.5
2000 134610.3 53147.2 14652.7
2001 158301.9 59871.6 15688.8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
140000
160000
180000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M2
M1
M0
二,货币层次的控制重点
西方国家,以 M2为控制重点;在我国,
主张以 M0,M1作为控制重点 。
三,货币供给的相关概念
(一)货币供给过程的三个特点货币供给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实行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广泛采用非现金货币结算方式。
( 二 ) 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量的定义
货币供给量是指银行体系以外的企业,
个人及外国所握有的通货及其他随时可自由支用的存款货币二者的总和 。 货币供给是指经济主体创造货币供给量并把它投入流通的过程,即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向流通中投入,
扩张或收缩货币量的行为和过程 。
货币供给量 ----一国经济中被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持有的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
◎ 货币供给量是货币供给过程的结果,其源头是中央银行初始供给的基础货币,经过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活动可以出现数倍的货币扩张,
( 三 ) 货币是如何进入流通的
人民币进入流通的过程为四个程序:第一程序,中央银行以自己的信用工具向财政部门授信;第二程序,中央银行以自己的信用流通工具向商业银行授信,供给基础货币;
第三程序,银行通过收兑社会公众的金银向流通中投放货币;第四程序,银行收兑社会公众 手中的外汇向流通中投放货币 。
( 四 ) 我国货币收支的三大系统
我国货币收支的三大系统包括:以生产经营单位为主体的货币收支;以家庭个人为主体的货币收支;以财政为主体的货币收支 。
这三大货币收支系统以银行为中心,循环往复,既形成了它们与银行之间的关系 。
四,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内生变量,又叫非政策性变量 。 它是指在经济机制内部由纯粹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不为政策所左右; 典型的内生变量是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利率,汇率等经济变量 。
● 外生变量 ----又称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
◎ 典型的外生变量是税率,
第五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一,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前提条件
部分准备金制度
非现金结算二,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和存款准备金
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能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用转帐结算方式发放贷款或进行其他资产业务时所创造出来的存款 。
三,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之间的数量关系:
存款准备金 =库存现金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法定准备金 =法定准备率 × 存款总额
超额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四,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
1,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K=Δ D/Δ R=1/r
公式中 K为存款乘数,Δ D为经过派生的存款总额的增额,Δ R为原始存款的增额,r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
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法定存款准备率 ( r) ;现金漏损率 ( c) ;超额准备率 ( e) ;
定期存款准备率 ( rt) 。
2.存款货币的消减过程 ( 其原理同存款货币的创造一样 )
第六节 货币供给决定因素
一,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 或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 。 它是指起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 。 一般用 Mb表示基础货币 。
Mb = C+ R
C表示流通中的通货; R表示存款准备金 。
( 一 ) 中央银行资产业务规模与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债务规模与基础货币量;中央银行对财政的债权规模与基础货币量;外汇,黄金占款规模与基础货币量 。
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基础货币占比较大,
◆ 中央银行资产业务与基础货币的关系,
◇ 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与基础货币等量增减 ;
◇ 对政府债权的变化影响基础货币 ;
◇ 黄金外汇储备变化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源与流,
◆ 货币乘数效应及其决定因素,
◇ 通货 — 存款比
◇准备 — 存款比
( 二 ) 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
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 。
( 三 ) 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
通货+存款货币=货币供给量
通货+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二,货币乘数
m=(C+D)/(C+R)=Ms/Mb
m为货币乘数,它代表的是每一元基础货币的变动所能够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
M1层次的货币乘数
m 1=(1+c)/(r+rt+c+e)
M2 层次的货币乘数
m
2=(1+t+c)/(r+rt·t+c+e)
第七节 中国的货币供给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与货币供给
1.,统存统贷,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
( 1955-1979)
2.,存贷差额控制,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
( 1980-1984)
3.,实贷实存,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
( 1985-90年代中期 )
4.,比例管理,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 ( 90
年代中期至今 )
中国社会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货币供给量不仅具有外生变量性质,
而且它同时是一个内生变量 。 企业,居民,
财政的行为都对货币供给构成决定作用 。 在我国现阶段,各社会主体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决定作用又具有其特殊内容 。
第八节 货币供求均衡一、货币均衡与货币失衡
(一 )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而如果在货币流通过程中,Md≠Ms,
则为货币失衡。
(二 )货币均衡是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回复到均衡的不断运动的过程。
(三 )货币均衡具有相对性。货币均衡实际上是一种在经常发生的货币失衡中暂时达到的均衡状态。
二、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
(一 )健全的利率机制
(二 )发达的金融市场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是通过利率机制完成的。
三、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
(一 )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
(二 )国家财政收支状况
(三 )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
(四 )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二、若干重要概念的识记
● 软预算约束 ----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预算约束条件可以变通的现象,
◎ 软预算约束,
挤财政收支 赤字挤银行信贷 货币供求失 衡二、若干重要概念的识记
● 货币产出效应 ----指货币供应量变动对实际产出量发生影响的一种反映,
◎ 货币产出效应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 ;
◎ 货币产出正效应的假定前提是存在闲置或潜在的资源,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的四边联动关系市场供求 S
D
货币供求 Md
Ms
货币扩张对总供给影响的三阶段第一阶段,当资源充分闲置时,Ms增加,总供给增加,但价格不变,
第二阶段,潜在资源仍可利用时,Ms增加,总供给继续增加,但价格陆续上升,
第三阶段,资源无闲置时,
Ms增加,总供给不变,
而价格直线上升,
P
第三阶段第一阶段
B
A
第二阶段
O
Y
四、我国的货币均衡
经济体制改革前,国家下达的产值计划在货币均衡的实现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 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货币供求均衡机制开始向中央银行调控下的市场机制转化 。
复习提要
关键词:
货币需求,现金交易方程式,流动性偏好,鲍莫尔模型,货币供给,基础货币,现金漏损率,货币乘数,内生性,外生性,原始存款,货币均衡
1,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2,简述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的主要内容与区别 。
3,简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
4.简述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
5,为什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货币周转率可以预测,而凯恩斯的观点却与之相反?
1,央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2,简述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多倍创造机制 。
3,试推倒乔顿货币供给模型 。
思考题:
问题与思考
如果 美联储通过向银行出售价值 500万美元的债券减少了储备,那么当银行体系处于均衡时,银行体系的 T账户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支票存款水平发生变化?
如果某银行决定持有 100万美元的超额准备,那么这一决定将对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产生什么影响?
如果美联储向第一国民银行出售 200万美元的债券,
这对储备和基础货币有何影响? 用 T账户说明
在大萧条时期,超额准备率 { WR/D} 急剧上升 。
你认为货币供应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些经济学家建议了支票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法定储备率应当相同,因为这将有助于加强对 M2的控制 。 这种建议有意义吗? ( 考虑一下支票存款转为定期存款或方向转化时发生的情况 )
如果赤字从 2000亿美元减少到 1000亿美元,基础货币的增加将因此而变得更多还是更少?请解释央行如果为了防止利率过高的行为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讨论
如果央行从公众手中买入 1亿美元的债券,
并降低 Rd则货币供应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动?
如果通货比率剧烈上升,则货币供应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相关链接
影响外汇市场的因素
第十一讲
剑桥学派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贷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上)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贷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