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1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2
一、几个概念
1、遗传
生物的上一代将自己的遗传因子传递给下
一代的行为或功能,具有极其稳定的特性。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3
2、遗传型
某一生物所含有的遗传信息即 DNA中正确的
核苷酸序列。生物体通过这个核苷酸序列控制
蛋白质或 RNA的合成,一旦功能性蛋白合成,可
调控基因表达。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4
遗传型是一种内在可能性或潜力,其实质
是遗传物质上所负载的特定遗传信息。具有某
遗传型的生物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通过自
身的代谢和发育,才能将它具体化,即产生表
型。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5
3、表型
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
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条件下的具
体体现。是一种现实性。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6
4、变异
是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作用下引起的遗
传物质结构改变,亦即遗传型的改变。
特点:几率极低 (一般为 10-5~ 10-6);性状变
化幅度大;变化后的新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7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基因组和质粒
(一)基因组
细菌的基因组位于核体,是遗传的主要物质
基础。核体又称染色体,是由双条环状双螺旋
DNA长链组成的,含有的遗传基因,控制着细菌
的遗传与变异。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8
(二)质 粒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多为环状
双螺旋 DNA分子。质粒可以自身复制,随宿主菌
分裂传到子代菌体。在一定条件下,质粒可以转
移,也可丢失。质粒是自行复制单位,有的需与
核质染色体的复制同步,称为严紧型复制。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9
质粒示意图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10
细菌的质粒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11
二、转座因子和毒力岛
(一)转座因子
近年来发现微生物的某些 DNA片段作为一个
独立单位可以在染色体上移动,此种移动甚至发
生在不同种细菌之间。这种可移动的 DNA片段称
之为转座因子。细菌的转座因子有三种类型:插
入序列、转座子以及某些特殊的噬菌体。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12
(二)毒力岛
毒力岛是 20世纪 9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毒力岛是指病原菌的某个或某些毒力基因群,分
子结构与功能有别于细菌染色体,但位于细菌染
色体之内,因此称之为, 岛, 。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13
第二节 微生物的主要变异
一、形态与结构的变
(一)形态的变异
(二)结构与抗原性变异
(三)菌落的变异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14
菌落变异
R菌落 S菌落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15
二、生化变异
(一)营养缺陷型变异
(二)抗药性变异
(三)抗噬菌体变异
(四)毒力的变异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16
第三节 微生物变异的机理
一、非遗传性变异
非遗传性变异,即基因无变化,只因外界环
境暂时的影响而表现出的变异。例如炭疽杆菌菌
落正常表现为粗糙型,但有人证明在厌氧的条件
下,在含有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中,菌落变为光
滑型。如果在有氧的条件下,普通琼脂培养又可
见到粗糙型菌落。目前对非遗传变异的机理还不
太清楚。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17
二、遗传性变异
由于微生物基因发生了改变,使其相应的性
状也发生改变,并可以遗传下去,这种变异称为
遗传性变异。遗传性变异的机理包括基因突变和
基因重组两方面。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18
(一)基因突变
又称为突变。是基因内部结构的细微变
化,如 DNA分子上排列的碱基对发生的变化。
基因突变可分为碱基置换和移码两种类型。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19
在细菌突变中,以基因突变较为常见。按其
发生的原因,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两类。
自发突变是指没有人为影响的外界条件下,
自然发生的突变,突变率一般是 10-6~ 10-9。
诱发突变是指微生物受某些物理、化学因素
的作用发生了突变,这种现象称为诱变。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20
(二)基因重组
将一个不同性状个体细胞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
另一个个体细胞内并使之发生遗传变异的过程,称
为基因重组。细菌的基因重组有转化、转导、溶原
性转换和接合等四种方式。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21
1、转化 一细菌吸收另一细菌游离的 DNA片段,导致基
因重组而发生的遗传形状改变,
肺炎双球菌荚膜转化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22
2、转导 由于噬菌体的介导,使受体菌遗传性状改变,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23
3、溶原性转换 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在寄主菌基因
组上而发生的遗传性状改变,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24
4、接合 供体菌通过性纤毛把基因传给受体菌而发
生的遗传性状改变,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25
细菌转化、转导及接合示意图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26
三、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也称遗传工程。基因工程技术是用
人工方法将所需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 -DNA分子
提出,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切割后,与作为载体的
DNA分子连接,然后导入某一受体细胞中,使外来
的遗传物质在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从而产
生一种新物种。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27
(二)基因工程的应用
1.医学方面:
人类的遗传性疾病已发现多达 2000多种。根
据推理,可利用基因移植的方法,使健康基因代
替遗传病人的缺失基因,实现这个理想尚需 20-25
年。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28
2.农业方面
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固氮菌的固氮基因
移植到玉米、小麦等作物根际土壤细菌中去,或
直接转移到小麦、玉米等细胞内,使之具有固氮
能力,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氮肥供应。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29
3.环境保护方面
美国 Chakrabartz等经过多年研究,在 1978年
获得能降解多种烃类的新菌株。
4.其他
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基因工程苗、合成
肽苗等。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30
一、理论上的意义
(一)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基础
①细菌结构简单,为单倍体的单细胞生物,一
旦基因突变,即能表达出来。
第 四 节
微生物变异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31
② 细菌生长繁殖迅速。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
周围环境对其作用直接而均匀。在固体培养上能
形成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特征的菌落。
③细菌营养要求简单,有利于作营养需要分
析和代谢途径的研究,容易获得营养缺陷。
④细菌种类较多,其生物性状又很丰富,便
于选择。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32
(二)定向培育优良菌种(毒种)
掌握微生物变异的规律,是育种工作的基
础。定向培育是指用某一特定环境长期处理某
一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对它们进行移种、传
代,以达到积累和选择理想的新菌株(毒种)
的目的。
近年来已开始用基因重组的方法,人工创
造一些新菌种。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33
二、实际应用
(一)诊断、防治传染病
1.在诊断方面
细菌发生变异后,其形态、生理各种特性
都与原来的菌种不同,往往出现一些非典型菌
株,诊断传染病时应予注意。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34
2.在预防方面
无毒或弱毒菌株除可在自然界寻找到外,亦
可用人工方法改变有毒菌株进行定向培育。
3.在治疗方面
由于耐药株的不断出现与增加,故选用抗菌
药物时,针对性要强,必要时先作药敏试验,并
正确掌握用药时机和剂量,以达到将体内病原菌
全部消灭掉。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35
(二)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1.衰退的防止
不论在实验室还是在生产中,必须严格控制
菌种的移种代数,即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移种和传
代,以降低突变几率。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36
2.菌种的复壮
通过纯种分离,可把退化菌种中的一部分仍
保持原来有典型性状的单细胞分离出来,经过扩
大培养,就可恢复原菌株的典型性状。对于退化
的病原微生物菌株,可通过接种敏感的动物以提
高菌株的毒性。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37
3.菌种的保藏
通过菌种选育获得的较为理想的生产菌株后,
如何在生产过程中能比较长时间地保持它的优良性
状不衰退, 不死亡, 不被杂菌污染, 这就是菌种保
藏工作的目的 。
菌种保存的基本原理:
菌种保存就是人工地创造条件,使微生物的代
谢处于不活动状态,以保持遗传性的稳定,减少其
变异性。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38
■ 常见的菌种保藏方法有以下几种, 可根据
微生物本身的特点和研究, 教学, 生产工作的
需要选择保藏方法:
( 1) 斜面低温保藏法
( 2) 液体石蜡封存法
( 3) 砂土保藏法
( 4) 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法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2
一、几个概念
1、遗传
生物的上一代将自己的遗传因子传递给下
一代的行为或功能,具有极其稳定的特性。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3
2、遗传型
某一生物所含有的遗传信息即 DNA中正确的
核苷酸序列。生物体通过这个核苷酸序列控制
蛋白质或 RNA的合成,一旦功能性蛋白合成,可
调控基因表达。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4
遗传型是一种内在可能性或潜力,其实质
是遗传物质上所负载的特定遗传信息。具有某
遗传型的生物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通过自
身的代谢和发育,才能将它具体化,即产生表
型。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5
3、表型
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
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条件下的具
体体现。是一种现实性。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6
4、变异
是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作用下引起的遗
传物质结构改变,亦即遗传型的改变。
特点:几率极低 (一般为 10-5~ 10-6);性状变
化幅度大;变化后的新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7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基因组和质粒
(一)基因组
细菌的基因组位于核体,是遗传的主要物质
基础。核体又称染色体,是由双条环状双螺旋
DNA长链组成的,含有的遗传基因,控制着细菌
的遗传与变异。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8
(二)质 粒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多为环状
双螺旋 DNA分子。质粒可以自身复制,随宿主菌
分裂传到子代菌体。在一定条件下,质粒可以转
移,也可丢失。质粒是自行复制单位,有的需与
核质染色体的复制同步,称为严紧型复制。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9
质粒示意图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10
细菌的质粒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11
二、转座因子和毒力岛
(一)转座因子
近年来发现微生物的某些 DNA片段作为一个
独立单位可以在染色体上移动,此种移动甚至发
生在不同种细菌之间。这种可移动的 DNA片段称
之为转座因子。细菌的转座因子有三种类型:插
入序列、转座子以及某些特殊的噬菌体。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12
(二)毒力岛
毒力岛是 20世纪 9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毒力岛是指病原菌的某个或某些毒力基因群,分
子结构与功能有别于细菌染色体,但位于细菌染
色体之内,因此称之为, 岛, 。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13
第二节 微生物的主要变异
一、形态与结构的变
(一)形态的变异
(二)结构与抗原性变异
(三)菌落的变异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14
菌落变异
R菌落 S菌落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15
二、生化变异
(一)营养缺陷型变异
(二)抗药性变异
(三)抗噬菌体变异
(四)毒力的变异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16
第三节 微生物变异的机理
一、非遗传性变异
非遗传性变异,即基因无变化,只因外界环
境暂时的影响而表现出的变异。例如炭疽杆菌菌
落正常表现为粗糙型,但有人证明在厌氧的条件
下,在含有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中,菌落变为光
滑型。如果在有氧的条件下,普通琼脂培养又可
见到粗糙型菌落。目前对非遗传变异的机理还不
太清楚。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17
二、遗传性变异
由于微生物基因发生了改变,使其相应的性
状也发生改变,并可以遗传下去,这种变异称为
遗传性变异。遗传性变异的机理包括基因突变和
基因重组两方面。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18
(一)基因突变
又称为突变。是基因内部结构的细微变
化,如 DNA分子上排列的碱基对发生的变化。
基因突变可分为碱基置换和移码两种类型。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19
在细菌突变中,以基因突变较为常见。按其
发生的原因,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两类。
自发突变是指没有人为影响的外界条件下,
自然发生的突变,突变率一般是 10-6~ 10-9。
诱发突变是指微生物受某些物理、化学因素
的作用发生了突变,这种现象称为诱变。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20
(二)基因重组
将一个不同性状个体细胞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
另一个个体细胞内并使之发生遗传变异的过程,称
为基因重组。细菌的基因重组有转化、转导、溶原
性转换和接合等四种方式。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21
1、转化 一细菌吸收另一细菌游离的 DNA片段,导致基
因重组而发生的遗传形状改变,
肺炎双球菌荚膜转化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22
2、转导 由于噬菌体的介导,使受体菌遗传性状改变,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23
3、溶原性转换 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在寄主菌基因
组上而发生的遗传性状改变,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24
4、接合 供体菌通过性纤毛把基因传给受体菌而发
生的遗传性状改变,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25
细菌转化、转导及接合示意图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26
三、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也称遗传工程。基因工程技术是用
人工方法将所需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 -DNA分子
提出,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切割后,与作为载体的
DNA分子连接,然后导入某一受体细胞中,使外来
的遗传物质在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从而产
生一种新物种。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27
(二)基因工程的应用
1.医学方面:
人类的遗传性疾病已发现多达 2000多种。根
据推理,可利用基因移植的方法,使健康基因代
替遗传病人的缺失基因,实现这个理想尚需 20-25
年。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28
2.农业方面
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固氮菌的固氮基因
移植到玉米、小麦等作物根际土壤细菌中去,或
直接转移到小麦、玉米等细胞内,使之具有固氮
能力,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氮肥供应。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29
3.环境保护方面
美国 Chakrabartz等经过多年研究,在 1978年
获得能降解多种烃类的新菌株。
4.其他
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基因工程苗、合成
肽苗等。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30
一、理论上的意义
(一)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基础
①细菌结构简单,为单倍体的单细胞生物,一
旦基因突变,即能表达出来。
第 四 节
微生物变异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31
② 细菌生长繁殖迅速。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
周围环境对其作用直接而均匀。在固体培养上能
形成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特征的菌落。
③细菌营养要求简单,有利于作营养需要分
析和代谢途径的研究,容易获得营养缺陷。
④细菌种类较多,其生物性状又很丰富,便
于选择。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32
(二)定向培育优良菌种(毒种)
掌握微生物变异的规律,是育种工作的基
础。定向培育是指用某一特定环境长期处理某
一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对它们进行移种、传
代,以达到积累和选择理想的新菌株(毒种)
的目的。
近年来已开始用基因重组的方法,人工创
造一些新菌种。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33
二、实际应用
(一)诊断、防治传染病
1.在诊断方面
细菌发生变异后,其形态、生理各种特性
都与原来的菌种不同,往往出现一些非典型菌
株,诊断传染病时应予注意。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34
2.在预防方面
无毒或弱毒菌株除可在自然界寻找到外,亦
可用人工方法改变有毒菌株进行定向培育。
3.在治疗方面
由于耐药株的不断出现与增加,故选用抗菌
药物时,针对性要强,必要时先作药敏试验,并
正确掌握用药时机和剂量,以达到将体内病原菌
全部消灭掉。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35
(二)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1.衰退的防止
不论在实验室还是在生产中,必须严格控制
菌种的移种代数,即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移种和传
代,以降低突变几率。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36
2.菌种的复壮
通过纯种分离,可把退化菌种中的一部分仍
保持原来有典型性状的单细胞分离出来,经过扩
大培养,就可恢复原菌株的典型性状。对于退化
的病原微生物菌株,可通过接种敏感的动物以提
高菌株的毒性。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37
3.菌种的保藏
通过菌种选育获得的较为理想的生产菌株后,
如何在生产过程中能比较长时间地保持它的优良性
状不衰退, 不死亡, 不被杂菌污染, 这就是菌种保
藏工作的目的 。
菌种保存的基本原理:
菌种保存就是人工地创造条件,使微生物的代
谢处于不活动状态,以保持遗传性的稳定,减少其
变异性。
2010-5-16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组 38
■ 常见的菌种保藏方法有以下几种, 可根据
微生物本身的特点和研究, 教学, 生产工作的
需要选择保藏方法:
( 1) 斜面低温保藏法
( 2) 液体石蜡封存法
( 3) 砂土保藏法
( 4) 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