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教育学教程新编 主编 伍德勤 副主编 殷世东 方兴武 安徽大学出版社 目 录 前 言 绪 论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概述 二、广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三、狭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 二、教育学的独立与发展时期 三、教育学的繁荣时期 第三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第一章 教育本质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什么是教育 二、教育的产生 三、教育的发展 四、衡量现代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尺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经济 二、教育与政治 三、教育与文化 四、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教育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二、教育目的的特点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表述 二、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三、我国中学的培养目标 第三节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一、应试教育的成因及危害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三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教育制度的意义 三、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制度 一、我国教育制度的沿革 二、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 第三节 国内外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一、当前国外教育制度改革的动向 二、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第四章 教育途径 第一节 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概述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与类型 三、我国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第二节 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概述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 三、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 第三节 社会教育 一、社会教育的概念及作用 二、社会教育的特点 三、社会教育的形式 四、社会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五章 教育主体 第一节 教 师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五、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第二节 学 生 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三、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四、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 二、师生关系的分类 建立现代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六章 教育内容 第一节 德 育 德育的意义 二、德育的任务 三、德育的内容 第二节 智 育 智育的意义 二、智育的任务 三、智育的内容 第三节 体 育 一、体育的意义 二、体育的任务 三、体育的内容 第四节 美 育 一、美育的意义 二、美育的任务 三、美育的特点 四、美育的内容 第五节 课 程 一、课程概念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三、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四、教材的设计与编写 五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教育原则 第一节 教育原则概述 一、教育原则的概念 二、确定教育原则的依据 第二节 中小学常用的教育原则 一、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巩固性原则 三、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五、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七、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八、通过集体进行教育的原则 九、因材施教的原则 十、教育影响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原则 第三节 教育原则的选择与综合运用 教育过程 第一节 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 一、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二、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基本过程 一、计划与设计阶段 二、实施与开展阶段 三、总结与评价阶段 第三节 国外教育过程模式简介 一、赫尔巴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二、杜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 四、奥苏贝尔的讲解教学模式 五、谢夫特的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六、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七、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 八、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 教育方法 第一节 教育方法概述 一、教育方法的概念及意义 二、教育方法观 第二节 中小学常用的教育方法及其选择 一、中小学教师常用的教育方法 二、中小学现代教育方法的改革 三、教育方法的选择与综合运用 第三节 中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 一、学习方法与学习方法指导概述 二、中小学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及指导 教育研究方法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和特点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 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一、研究课题的选定 二、相关文献的检索 三、教育科学研究计划的制定 四、教育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 五、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达 六、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 二、实验研究法 三、历史研究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个案研究法 六、教育行动研究法 前 言 教育理论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知识,教育学课程是师范生的必修课。但要保证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的教学质量,除了要有好的教材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这门课讲授任务的教师要能够吃透、拓展和升华教材的内容,能够站在“教材之外”驾御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的道具而不是束缚教学的绳索。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自编这本教材,目的是让多年担任这门课教学任务的教师们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一次系统地梳理,对教学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来一次集中的研讨和总结。所以,我们在整个编写的过程中,始终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从编写提纲的确定到基本材料的选取,从某些概念的认定到全书最后的定稿,都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通过研讨,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教育学教材的逻辑体系进行了梳理。目前,我们见到的绝大部分教材都缺乏内在逻辑的严整性。如一般教材都有专章讲课外活动,但与课外活动对应的课堂教学则无专章论述;有的有专章论述德育,却无专章论述其他各育。所以,我们想从大教育的概念出发,按照教育本质、教育制度、教育途径、教育主体、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原则、教育方法和教育科研的逻辑体系阐述教育的基本理论。再比如,有的教材论述了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但不再论述智育、体育、美育的原则;或各育的原则都论述,但又难免造成重复。若为了避免重复而减少原则,又必然显得不完整。实际上,有很多原则是具有普遍性的,如常见的德育中的“集体教育原则”,不仅德育中要用,其他各育也必须贯彻。因此,我们对原则进行了整合与提升,专设一章论述教育原则,这有利于学习者对原则的掌握和形成教育思想。二是对某些概念的内涵进行了认定。比如教学方法。很多教材在论述教学方法的概念时都讲是“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总和”,但在内容陈述时又只讲教法不讲学法,而且常常是把教学方法等同于课堂教学的方法。所以,本书讲教育方法,专从教师的角度谈如何进行教育工作(含教师的教法和教师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所述方法体系,既可指导课堂教学,也可指导课外活动;既可运用于智育活动中,也可运用于德育等其他各育之中。从而不至于出现讲了教学方法,又讲德育方法,但从不讲智育方法、美育方法和体育方法,不能体现几育并重的教育思想的倾象。因此,我们对方法的概念进行提升,专设一章讲教育方法,这有利于教材的学习者更完整更全面地把握育人的方法。三是引进教育名言的学习和列出研讨性思考题。我们认为教育名言是人类教育思想的精华,学习教育名言是学习教育思想的捷径和有效方法。另外,我们在出思考题时,也尽量不出复习记忆性的思考题,而尽可能出一些研究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感到学完教育学教材不是教育理论学习的结束而是学习教育理论的开始。 当然,以上设想能否在书中得到了应有的体现,自不敢说。也许,我们想克服原有教材结构中的某些内在的不严整性的目的,不仅没有达到,反而带来了新的结构矛盾和逻辑混乱。但毕竟,我们进行了探索,我们认真地进行了集体备课,相信这一定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参加本书的编写者是(按章节的先后顺序):伍德勤(绪论、第一章第一节、第七章)、殷世东(第一章第二、三节、第九章)、方兴武(第二章、第五章)、贾艳红(第三章)、吴立保(第四章、第十章)、张治勇(第六章)、袁强(第八章)。全书由伍德勤、殷世东、方兴武负责统稿。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此向有关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时,对支持该书出版的阜阳师范学院和亳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有关部门与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感谢安徽大学出版社谈箐编辑对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错误之处一定不少,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0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