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教学目的
在当今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你可能感觉不到化学的存在和它对我们的影响。这是为什么?因为化学早已渗透你的生活,在无形中影响着你方方面面。从人类对火的使用开始,到化工合成开始逐步取代天然原料,到现在方兴未艾的有机合成和材料工业、纳米技术、生物化学,可以说化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充当着一个无可替代的脚色。大家不妨环顾四周,你周围世界的组成,合金的门窗,化纤的衣料,坚固的水泥结构,有多少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剩不了太多。今天的我们,几乎就是生活在一个由化学家创造的新世界里。
化学的知识也有许多,对于大家而言,当然,为了应付考试,你要记一些公式,背一些定理,但是考试之后,你又会很快的忘记它们,这并不可怕。毕竟,大家不是化学专业的学生,你无须把这些你一生用不了几次的东西记一辈子。你忘记了我讲授的那些知识,也并不意味着我的教学何其失败与悲哀,因为我所教育你的,不完全是化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化学思想。这门课程让你用变化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周围、看待事物,这就是化学思想。
讲课之前,我们先讨论清楚一个问题。何为化学?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和变化过程的一门学科。通俗地讲,化学就是物质变化的科学。
世界由物质组成,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在永恒运动着、变化着。大千世界包罗万象,要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就需要对物质进行分门别类,尤其当今这个分工精细、认识深入的新时代。因此,发展至今,化学大体形成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四大类,另外,化学应用于某个领域与之结合有进一步得到发展而形成多种新学科,例如,大规模应用于工业生产并与之结合形成了工程化学,应用于环境分析方面形成了分析化学,应用于水质分析与之结合而形成了水化学,应用于精细化工行业而形成了精细化学工程专业等等。不管如何结合发展,应用的都是以上四大化学的基本理论。
该课程既然是工程化学基础,当然也是化学发展至今形成的基本理论在工程上的应用。我们首先明白何为工程,对于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要的。所谓工程:权威性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工程的解释为:“将科学应用于最有效地转化为自然资源,造福人类”,美国工程师职业发展理事会将其定义为:“将科学原理创造性地应用于设计或开发结构、机器、装置、制造工艺和单独或组合地使用它们的工厂;在充分了解上述要素的设计后,建造或运行它们;预测他们在特定运行条件下的行为;确保实现预定的功能、经济地运行以及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辞海》中对工程有两个解释:“1.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中去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如水利工程、土木建筑工程、冶金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和环境工程等等;2.指具体的施工建设项目。如三峡工程、京九铁路工程等等。”实际上,工程一词也冠之于重要和复杂的计划、事业、方案等,如希望工程、菜篮子工程等这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工程。
在这里,通俗地讲,工程化学基础主要讲解应用于实际工农业生产的一些重要的化学理论,其中包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分析化学在实际中应用最多、最为重要的理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课程的本质、含义。
绪论
1《大学化学,课程的性质
·大学化学课程的性质——基础课程,对化学作一整体的阐述和讨论。
,化学导论”
课程特点:1)简明、概括地反映化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
2)用化学的观点分析、认识工程技术中的化学问题,起化学与工程技术间的桥梁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现代化学的成就与社会文明进步
1)高分子材料 2)微电子聚合物 3) 超导材料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
2.《大学化学》课程的任务了解近代化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必要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了解化学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能运用化学的观点来理解相关学科中涉及化学的有关问题。
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化学变化宏观规律物质的微观结构理论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
4.《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作笔记
·做作业,课外自学
·做实验(单独一门课程) 实验预习及报告
5.参考书
[1] 天津大学无机教研室.大学化学,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
[2] 王华明.化学与现代文明,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3] 唐有祺.化学与社会,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 华彤文等.普通化学原理(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室.普通化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物质的层次(为认识上的方便,实际上是物质世界的划分)有一总体认识,因为,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却存在本质的区别。人类认识物质,总是从感性认识开始,进而借助仪器,并靠正确科学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才得以使认识不断深化与扩展。所以认识这个世界,总是先从人们能够感知到的宏观物质开始,再深入到微观物质。
物质就其大小而言,大致可分为微观、宏观和宇观三个层次。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可用经典力学加以描述,而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则需要用量子力学来阐释。下表列出有关物质层次的尺度范围和相适应的理论解释,
层 次
典型尺度/m
过渡尺度/m
实 例
理 论
胀 观
1040
宇 观
1021
银河星系
广义相对论
宏 观
102
篮球场
经典力学
微 观
10-17
基本粒子
量子力学
渺 观
10-36
超弦(?)
每个层次又可分成无数个亚层次;而人对物质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是可无限发展的。一句话,人类对物质及其运动的认识过程是不可穷尽的。客观存在的物质是能够被逐步认识的。化学从原子、分子层次上来研究与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它在现代科技人员认识物质运动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化学是我国高等工科大学课程结构中的一门基础课。工科学生应当学习化学,并在实际工作中懂得运用化学。学习包括化学在内的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应当用正确的哲学思想作指导。
★ 一、系统
教学提示
客观世界中,任何物质总是和它周围的其他物质相联系的。为研究的方便,我们把某一部分真实世界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将它与其周围的物质或空间区分开来,这部分研究对象就称为系统(有时称体系或物系)。而系统以外与之直接联系的部分,则称为环境。
系统和环境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根据它们之间有无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可将系统分为下述三类:
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间既有物质的交换,又有能量的传递。
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间没有物质的交换,而只有能量的传递。
孤立系统:系统与环境间既无物质的交换,又无能量的传递。绝对意义上的孤立系统是不存在的,它仅是一种理想化了的抽象,然而这种科学的抽象对研究和讨论实际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果把人类和生物作为系统,那么与人类和生物有关的固体、水、大气等周围的物质都称为环境。一般环境科学中所指的环境是泛指以人类为中心的整个生物圈周围的所有物质。如果把人体作为系统,那么它周围的一切皆称为环境。人体又可区分为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淋巴系统等。同时,人体各系统又互为环境。
系统的选择是任意的,它将根据讨论问题的需要来确定。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化学的一些重要术语、概念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层次及其运动理论,理解认识源于实践和没有止境的观点,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
★ 二、相
教学提示
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所处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物质的聚集状态,简称物态。物质常见的聚集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通称物质的三态。比如,常压下,随温度由低到高,“水”可能发生如下式所表示的物态变化:H2O(s)→H2O(l)→H2O(g),式中的s,1,g分别表示固态(Solid)、液态(liquid)、气态(gas)。因此,以上发生的物理变化应理解为:冰、水、水蒸气。冰、水和水蒸气有时又分别称为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
系统中任何化学组成均匀,物理和化学性质都相同的,且可用机械方法分离出来的部分,称为相。相与相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面。实验研究表明,在273.16K和610.62Pa的条件下,冰、水、水蒸气三相长期平衡共存,故把这个温度和压力条件称为H2O的三相点。
气态物质,即使包括多种成分(如空气),一般总是形成一个均匀的单相。液态物质,如果彼此互溶,也形成一个相。例如,由乙醇和水形成的酒精就是一个相;相反,水和油互不相溶,将它们混合在一起时,形成两个不同的液相,其间有明显的界面分开。氯化钠溶液为一相,但若加入硝酸银溶液,则氯化银沉淀从溶液中析出,系统便形成了固、液二相系统。固态物质的情况较为复杂,有晶态和非晶态。晶态又可拥有多种结构,属于不同的相。比如,由碳元素所形成的石墨和金刚石。它们是碳元素形成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分属不同的相。又如,纯铁在室温下是一种体心立方结构,称为α-Fe,而当温度升至910℃,α-Fe可转变为另一种面心立方结构,后者称为γ—Fe。这意味着α-Fe和γ-Fe分属两种不同的相。α-Fe和Fe2O3是两种物质,也是两相。同一种固态物质,不管分成多少部分还是一相,比如一盒纯的氧化铁粉末,有无数颗粒,但还是一相。相结构对固体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以上学习,对相的理解的有五点:
①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稳定性;
②相和相之间有明显的界面;
③ 一种相并不一定含有一种物质,有可能是混合物;
④ 聚集状态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一个相;
⑤ 固体物质形成固体溶液时为一个相。
从水处理的各种事例帮助学生理解物质聚集状态和相的关系,强化相的概念。
★ 三、物质的量
教学提示
化学变化是化学应用和研究的中心内容。什么叫化学变化?概括地讲,由原有物质(反应物)转变为新物质(生成物)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称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种类不胜枚举,但所有化学反应都是在变革分子内部原子间的结合状态,而且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1)质量守恒。即化学反应系统中物质的总质量不会改变。这意味着,化学反应前后有关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数目维持不变。
(2)伴随有能量变化。化学变化是反应物化学键被破坏和生成物(也称产物)化学键形成的过程,通常,破坏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新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因而伴随化学反应的进行,系统或需吸收能量,或要释放能量。
无论是质量守恒,还是能量变化,都需要选择一个化学的量作为基本量来进行化学计量。1971年,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选择物质的量作为基本物理量,单位为摩尔(mol),用以计量原子、分子、电子等物质微粒的“物质的量”。至此,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发光强度和物质的量七个基本物理量的基本单位都已经确定,适应了当代认识物质宏观和微观运动的需要。
通过中学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量的符号记为n(单位为mol),它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和粒子数N的关系是n=N/NA,其中NA=6.0221367×1023mol-1。我们还知道某物质的摩尔质量(符号记为M)是该物质的质量(符号记为m)与该物质的物质的量(n)之比:M=m/n,它的单位为kg·mol-1(千克/摩尔,读作千克每摩尔)。
在使用摩尔时必须注意指明基本化学单元。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基团、电子及其他粒子,或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如果说“氢的物质的量”,“氯化汞的物质的量”就不明确了,因此,在使用物质的量时,必须将其基本单元指明。在一般性讨论中,可用B代表基本单元;对于具体的基本单元,则用化学式表示。基本单元B或具体物质的化学式,不仅在说到物质的量时必须给出,而且在说到含有物质的量的导出量时也必须给出,例如用m(B)表示B的质量摩尔浓度,用x(HCI)表示氯化氢的摩尔分数。
重点讲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变化。重点掌握“物质的量”的符号、单位及有关计算。
四、反应进度
教学提示
化学反应的反应进度是用来描述和表征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物理量,用符号ξ表示,具有与物质的量相同的量纲,SI单位为mol。
通常,人们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如果发生了,反应进行到了什么程度往往是通过反应物(消耗)或产物(生成)量的变化来描述的,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消耗量与产物的生成量在数值上是不等同的,这给描述反应进行的程度带来困难。
1982年国家标准中引入了反应进度,作为化学反应的最基础的量,给描述化学反应进行程度带来了方便。人们采用将反应系统中任何一种反应物或产物在反应过程中物质的量的变化dnB与该物质的化学计量数B的商来定义该反应的反应进度。其表达式为
dξ=dnB/B
若反应未发生时的反应进度ξ=0,则上式可表示为
ξ=ΔnB/B
规定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为负值,产物的化学计量数为正值。根据反应进度的定义,它只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写法有关,而与选择反应系统中何种物质来表达无关。如合成氨反应:
N2(g)+3H2(s) 2NH3(g)
当该反应进行到某阶段,其反应进度为ξ时,若刚好消耗掉1.5mol H2(g),按反应方程式可推算出同时消耗掉N2(g)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同时生成了 1.0mol NH3(g),按反应进度的定义式得:
由此可见,不管用反应系统中何种物质来表示该反应的反应进度,均为0.5mol。这就是说,此反应进行到该阶段已达到消耗掉1.5 mol H2和0.5 mol N2,生成1.0 mol NH3的程度。
反应进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称为反应的转化速率。用符号表示,单位为mols-1。表达式为
=
这与化学反应速率一样是表征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
重点讲授反应进度的概念,掌握化学计量数正负值的确定。
作业:P5练习题第1、5、6题本章小结知识要点:
物质层次及其运动理论,认识源于实践、没有止境,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
系统、环境概念,掌握敞开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的划分;
聚集状态和相的关系,相的概念与真实内涵;
质量守恒和能量变化,“物质的量”的符号、单位及有关计算;
反应进度的概念,化学计量数正负值;
重点内容:
系统、相的概念。
难点内容:
相概念的理解与辨识。
教学目的
在当今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你可能感觉不到化学的存在和它对我们的影响。这是为什么?因为化学早已渗透你的生活,在无形中影响着你方方面面。从人类对火的使用开始,到化工合成开始逐步取代天然原料,到现在方兴未艾的有机合成和材料工业、纳米技术、生物化学,可以说化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充当着一个无可替代的脚色。大家不妨环顾四周,你周围世界的组成,合金的门窗,化纤的衣料,坚固的水泥结构,有多少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剩不了太多。今天的我们,几乎就是生活在一个由化学家创造的新世界里。
化学的知识也有许多,对于大家而言,当然,为了应付考试,你要记一些公式,背一些定理,但是考试之后,你又会很快的忘记它们,这并不可怕。毕竟,大家不是化学专业的学生,你无须把这些你一生用不了几次的东西记一辈子。你忘记了我讲授的那些知识,也并不意味着我的教学何其失败与悲哀,因为我所教育你的,不完全是化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化学思想。这门课程让你用变化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周围、看待事物,这就是化学思想。
讲课之前,我们先讨论清楚一个问题。何为化学?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和变化过程的一门学科。通俗地讲,化学就是物质变化的科学。
世界由物质组成,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在永恒运动着、变化着。大千世界包罗万象,要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就需要对物质进行分门别类,尤其当今这个分工精细、认识深入的新时代。因此,发展至今,化学大体形成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四大类,另外,化学应用于某个领域与之结合有进一步得到发展而形成多种新学科,例如,大规模应用于工业生产并与之结合形成了工程化学,应用于环境分析方面形成了分析化学,应用于水质分析与之结合而形成了水化学,应用于精细化工行业而形成了精细化学工程专业等等。不管如何结合发展,应用的都是以上四大化学的基本理论。
该课程既然是工程化学基础,当然也是化学发展至今形成的基本理论在工程上的应用。我们首先明白何为工程,对于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要的。所谓工程:权威性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工程的解释为:“将科学应用于最有效地转化为自然资源,造福人类”,美国工程师职业发展理事会将其定义为:“将科学原理创造性地应用于设计或开发结构、机器、装置、制造工艺和单独或组合地使用它们的工厂;在充分了解上述要素的设计后,建造或运行它们;预测他们在特定运行条件下的行为;确保实现预定的功能、经济地运行以及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辞海》中对工程有两个解释:“1.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中去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如水利工程、土木建筑工程、冶金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和环境工程等等;2.指具体的施工建设项目。如三峡工程、京九铁路工程等等。”实际上,工程一词也冠之于重要和复杂的计划、事业、方案等,如希望工程、菜篮子工程等这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工程。
在这里,通俗地讲,工程化学基础主要讲解应用于实际工农业生产的一些重要的化学理论,其中包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分析化学在实际中应用最多、最为重要的理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课程的本质、含义。
绪论
1《大学化学,课程的性质
·大学化学课程的性质——基础课程,对化学作一整体的阐述和讨论。
,化学导论”
课程特点:1)简明、概括地反映化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
2)用化学的观点分析、认识工程技术中的化学问题,起化学与工程技术间的桥梁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现代化学的成就与社会文明进步
1)高分子材料 2)微电子聚合物 3) 超导材料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
2.《大学化学》课程的任务了解近代化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必要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了解化学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能运用化学的观点来理解相关学科中涉及化学的有关问题。
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化学变化宏观规律物质的微观结构理论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
4.《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作笔记
·做作业,课外自学
·做实验(单独一门课程) 实验预习及报告
5.参考书
[1] 天津大学无机教研室.大学化学,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
[2] 王华明.化学与现代文明,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3] 唐有祺.化学与社会,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 华彤文等.普通化学原理(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室.普通化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物质的层次(为认识上的方便,实际上是物质世界的划分)有一总体认识,因为,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却存在本质的区别。人类认识物质,总是从感性认识开始,进而借助仪器,并靠正确科学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才得以使认识不断深化与扩展。所以认识这个世界,总是先从人们能够感知到的宏观物质开始,再深入到微观物质。
物质就其大小而言,大致可分为微观、宏观和宇观三个层次。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可用经典力学加以描述,而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则需要用量子力学来阐释。下表列出有关物质层次的尺度范围和相适应的理论解释,
层 次
典型尺度/m
过渡尺度/m
实 例
理 论
胀 观
1040
宇 观
1021
银河星系
广义相对论
宏 观
102
篮球场
经典力学
微 观
10-17
基本粒子
量子力学
渺 观
10-36
超弦(?)
每个层次又可分成无数个亚层次;而人对物质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是可无限发展的。一句话,人类对物质及其运动的认识过程是不可穷尽的。客观存在的物质是能够被逐步认识的。化学从原子、分子层次上来研究与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它在现代科技人员认识物质运动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化学是我国高等工科大学课程结构中的一门基础课。工科学生应当学习化学,并在实际工作中懂得运用化学。学习包括化学在内的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应当用正确的哲学思想作指导。
★ 一、系统
教学提示
客观世界中,任何物质总是和它周围的其他物质相联系的。为研究的方便,我们把某一部分真实世界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将它与其周围的物质或空间区分开来,这部分研究对象就称为系统(有时称体系或物系)。而系统以外与之直接联系的部分,则称为环境。
系统和环境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根据它们之间有无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可将系统分为下述三类:
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间既有物质的交换,又有能量的传递。
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间没有物质的交换,而只有能量的传递。
孤立系统:系统与环境间既无物质的交换,又无能量的传递。绝对意义上的孤立系统是不存在的,它仅是一种理想化了的抽象,然而这种科学的抽象对研究和讨论实际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果把人类和生物作为系统,那么与人类和生物有关的固体、水、大气等周围的物质都称为环境。一般环境科学中所指的环境是泛指以人类为中心的整个生物圈周围的所有物质。如果把人体作为系统,那么它周围的一切皆称为环境。人体又可区分为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淋巴系统等。同时,人体各系统又互为环境。
系统的选择是任意的,它将根据讨论问题的需要来确定。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化学的一些重要术语、概念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层次及其运动理论,理解认识源于实践和没有止境的观点,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
★ 二、相
教学提示
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所处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物质的聚集状态,简称物态。物质常见的聚集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通称物质的三态。比如,常压下,随温度由低到高,“水”可能发生如下式所表示的物态变化:H2O(s)→H2O(l)→H2O(g),式中的s,1,g分别表示固态(Solid)、液态(liquid)、气态(gas)。因此,以上发生的物理变化应理解为:冰、水、水蒸气。冰、水和水蒸气有时又分别称为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
系统中任何化学组成均匀,物理和化学性质都相同的,且可用机械方法分离出来的部分,称为相。相与相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面。实验研究表明,在273.16K和610.62Pa的条件下,冰、水、水蒸气三相长期平衡共存,故把这个温度和压力条件称为H2O的三相点。
气态物质,即使包括多种成分(如空气),一般总是形成一个均匀的单相。液态物质,如果彼此互溶,也形成一个相。例如,由乙醇和水形成的酒精就是一个相;相反,水和油互不相溶,将它们混合在一起时,形成两个不同的液相,其间有明显的界面分开。氯化钠溶液为一相,但若加入硝酸银溶液,则氯化银沉淀从溶液中析出,系统便形成了固、液二相系统。固态物质的情况较为复杂,有晶态和非晶态。晶态又可拥有多种结构,属于不同的相。比如,由碳元素所形成的石墨和金刚石。它们是碳元素形成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分属不同的相。又如,纯铁在室温下是一种体心立方结构,称为α-Fe,而当温度升至910℃,α-Fe可转变为另一种面心立方结构,后者称为γ—Fe。这意味着α-Fe和γ-Fe分属两种不同的相。α-Fe和Fe2O3是两种物质,也是两相。同一种固态物质,不管分成多少部分还是一相,比如一盒纯的氧化铁粉末,有无数颗粒,但还是一相。相结构对固体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以上学习,对相的理解的有五点:
①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稳定性;
②相和相之间有明显的界面;
③ 一种相并不一定含有一种物质,有可能是混合物;
④ 聚集状态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一个相;
⑤ 固体物质形成固体溶液时为一个相。
从水处理的各种事例帮助学生理解物质聚集状态和相的关系,强化相的概念。
★ 三、物质的量
教学提示
化学变化是化学应用和研究的中心内容。什么叫化学变化?概括地讲,由原有物质(反应物)转变为新物质(生成物)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称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种类不胜枚举,但所有化学反应都是在变革分子内部原子间的结合状态,而且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1)质量守恒。即化学反应系统中物质的总质量不会改变。这意味着,化学反应前后有关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数目维持不变。
(2)伴随有能量变化。化学变化是反应物化学键被破坏和生成物(也称产物)化学键形成的过程,通常,破坏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新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因而伴随化学反应的进行,系统或需吸收能量,或要释放能量。
无论是质量守恒,还是能量变化,都需要选择一个化学的量作为基本量来进行化学计量。1971年,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选择物质的量作为基本物理量,单位为摩尔(mol),用以计量原子、分子、电子等物质微粒的“物质的量”。至此,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发光强度和物质的量七个基本物理量的基本单位都已经确定,适应了当代认识物质宏观和微观运动的需要。
通过中学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量的符号记为n(单位为mol),它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和粒子数N的关系是n=N/NA,其中NA=6.0221367×1023mol-1。我们还知道某物质的摩尔质量(符号记为M)是该物质的质量(符号记为m)与该物质的物质的量(n)之比:M=m/n,它的单位为kg·mol-1(千克/摩尔,读作千克每摩尔)。
在使用摩尔时必须注意指明基本化学单元。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基团、电子及其他粒子,或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如果说“氢的物质的量”,“氯化汞的物质的量”就不明确了,因此,在使用物质的量时,必须将其基本单元指明。在一般性讨论中,可用B代表基本单元;对于具体的基本单元,则用化学式表示。基本单元B或具体物质的化学式,不仅在说到物质的量时必须给出,而且在说到含有物质的量的导出量时也必须给出,例如用m(B)表示B的质量摩尔浓度,用x(HCI)表示氯化氢的摩尔分数。
重点讲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变化。重点掌握“物质的量”的符号、单位及有关计算。
四、反应进度
教学提示
化学反应的反应进度是用来描述和表征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物理量,用符号ξ表示,具有与物质的量相同的量纲,SI单位为mol。
通常,人们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如果发生了,反应进行到了什么程度往往是通过反应物(消耗)或产物(生成)量的变化来描述的,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消耗量与产物的生成量在数值上是不等同的,这给描述反应进行的程度带来困难。
1982年国家标准中引入了反应进度,作为化学反应的最基础的量,给描述化学反应进行程度带来了方便。人们采用将反应系统中任何一种反应物或产物在反应过程中物质的量的变化dnB与该物质的化学计量数B的商来定义该反应的反应进度。其表达式为
dξ=dnB/B
若反应未发生时的反应进度ξ=0,则上式可表示为
ξ=ΔnB/B
规定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为负值,产物的化学计量数为正值。根据反应进度的定义,它只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写法有关,而与选择反应系统中何种物质来表达无关。如合成氨反应:
N2(g)+3H2(s) 2NH3(g)
当该反应进行到某阶段,其反应进度为ξ时,若刚好消耗掉1.5mol H2(g),按反应方程式可推算出同时消耗掉N2(g)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同时生成了 1.0mol NH3(g),按反应进度的定义式得:
由此可见,不管用反应系统中何种物质来表示该反应的反应进度,均为0.5mol。这就是说,此反应进行到该阶段已达到消耗掉1.5 mol H2和0.5 mol N2,生成1.0 mol NH3的程度。
反应进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称为反应的转化速率。用符号表示,单位为mols-1。表达式为
=
这与化学反应速率一样是表征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
重点讲授反应进度的概念,掌握化学计量数正负值的确定。
作业:P5练习题第1、5、6题本章小结知识要点:
物质层次及其运动理论,认识源于实践、没有止境,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
系统、环境概念,掌握敞开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的划分;
聚集状态和相的关系,相的概念与真实内涵;
质量守恒和能量变化,“物质的量”的符号、单位及有关计算;
反应进度的概念,化学计量数正负值;
重点内容:
系统、相的概念。
难点内容:
相概念的理解与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