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史上的世界第一
§公元前100年中国发明造纸术。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总结并推广了纸技术,而欧洲人还在用羊皮抄书呢!
§公元700——800年唐朝孙思邈在《伏硫磺法》中归早记载了黑火药的三组分(硝酸钾、硫磺和木炭)。火药于13世纪传入阿拉伯,14世纪才传入欧洲。
§公元前200——后400年中国炼丹术兴起。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和葛洪的《抱扑子》记录了汞、铅、金、硫等元素和数十药物的性状与配制。公元750年中国炼丹太传入阿拉伯。
§公元800年唐朝茅华是世界上第一们发现氧气的人。他比英国的普利斯特里(1774年)和瑞典的舍勒(1773年)氧气约早1000年。
§我国是“纤维之王”——蚕丝的故乡。公元前2000年中国己经养蚕。公元200年养蚕技术传入日本。
§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公元前200年,中国炼出了球墨铸铁,比英美领先2000年。
§1000多年前中国就能炼锌,早于欧洲400年。
§公元前2000年中国已会熔铸红铜。公元前1700年中国已开始冶铸青铜。公元900多年我国的胆水浸铜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湿法冶金技术(置换法)。
§1700多年前,中国已能炼铅及铜铅合金。
§公元前8000——6000年中国已制造陶器。公元200年中国比较成熟地掌握了制瓷技术。
§3000多年前我国已利用天然染料染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料和制作漆器的国家,约有7000年历史。
§公元前4000——3000年中国已会酿造酒。公元前1000年我国已掌握制曲技术,比欧洲的“淀粉发酵法”制造酒精早2000多年。
§3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发现石油。古书载“泽中有火”即指地下流出石油溢到水面而燃烧。宋朝沈括所著《梦溪笔谈》第一次记载石油的用途,并预言:“此物必大行于世”。
§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的四川省邛和陕西省鸿门两地。
§我国祖先很早冰肝使用木炭和石炭(又叫黑炭,即煤),而欧洲人16世纪才开始利用煤。
§1939年,中国化工专家侯德榜提出“联合制碱法”,1939年侯德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纯碱工业专著《制碱》。
§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第一个用人工的方法合成活性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由于署名原因,诺贝尔化学奖与国人擦肩而过)
§七十年代,中国独创无氰电镀新工艺取代有毒的氰法电镀,是世界电镀史上的创举。
§1977年我国在山东发现了迄今为止的世界上最大的金刚石——常林钻石。
§全世界海盐产量5000万吨,其中我国生产1300多万吨,居世界第一。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采用海水煮盐了,是世界上制盐最早的国家。
§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有用矿,我国都有,是世界上冶炼矿产最早的国家。
化学溯源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在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在这个不停运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大自然的许多化学现象,如森林失火、动植物腐烂、空气和水对许多东西的侵蚀,不断地刺激着人类的感官,一次复一次地印入人类的脑海,人类不再局限于通过自己的本能活动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开始依靠集体的力量来与自然界作斗争,人类就是在这种斗争的进程中,在赢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孕育了包括化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的萌芽,为世界文明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
火的发现为进行化学操作最早打开了方便之门,原始人借助于火,学会了用泥土、铜、青铜或其他易于获取的物质来制作器具。这一时期没有文字记载,后人只能通过对原始人制造的武器、器皿进行分析,才能推测出他们所使用的制取方法和材料。
文字的采用使一些化学制取方法留下了比较准确的记载。随着文明的发展以及各种工艺技术的发明和改进,许许多多化学物体已为人所利用,可是,人们总是只关心最后的成品及其用途。只有工匠本人才关心产品制作方法。这些工匠中的大多数,出于一种仿佛几已成为人类天性的本能,为自己及其子孙后代的利益,将手艺绝不外传。他们只靠口头传授来培养后人,因而极少留下工艺过程的文字记载。所以后人也只能根据对各个古文明时期制造和使用的各种器具的分析,来了解他们使用的方法。在这方面,考古学家掌握的各种情况都说明,现在称为化学的这门学问是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的,但也表明史前时期和古文明时期的化学纯粹是经验的产物,决不能算是一门科学。
火是使原始人能广泛进行化学反应的第一个发现。人类使用火的意义重大,它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前景,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火发现于远古时代,凡是能划为人类遗物的东西,大都与火有关。
千万年间,随着史前人类文明雏型的缓缓发展,火的应用逐渐使人能拥有日益增多的武器和工具,从而带来了新的进步。考古学家在墓穴或城市废墟中发现过不少早期文明的遗物,当初留下的这些遗物都是些金属用具和陶器。根据这些器物,通常即可确定当时的制造者所达到的文明发展程度。由于在已发现的任何文献中几乎都找不到有关这些器物制作过程的描述,所以,只有通过检验和分析这些器物才能描绘出化学早期发展阶段的图景。
在火的使用和制陶技术中,包含一些化学知识的萌芽。但古代工匠甚至没有想到冶炼金属是一种化学工作,也不认为这种工作与他一生的其他活动有什么不同。然而,新的发现一旦出现,立即就会加入文明技术进程,最终成为古代科学。
陶器的出现是应该算是化学知识萌芽的较早开端。但古代文明至今保存得最好的器物要算是金属制品了。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以致形成一种惯例:石器时代之后的人类发展时代,都用铜、青铜或铁器等名称表示。甚至连古代人也有类似的观念,只不过他们通常认为文明在逐渐衰退,是从原始的黄金时代退化到了铜器和铁器的时代。在巴比伦人那里,神祗和行星都分别和各种金属联系在一起。
考古学的发现表明,人类最早使用的,都是一些天然金属。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最古老的墓葬中,就发现了铜和金。尽管这些金属可能是在许多不同地区各自被人发现和得到使用的,但由于各个民族甚至在有文字记载之前就已开辟了贸易通道,所以,各种金属在文明国家间的辗转运送,对古代世界的文明交流无疑起了颇为重要的作用。
继天然的使用之后,接踵而来的巨大进步是发明了从矿石中提炼金属的方法。史前时代定居于伊朗南部的苏美尔人,大约很早以前就在这里发现了用木柴加热来熔炼铜的方法。由于没有设法将所有的矿石进行精选,所以在把铜矿石和锡矿石混合熔炼时,自然很快发现了青铜。青铜与铜相比,硬度高,熔点低,这使它一经发现,就得到广泛的应用。
除金属外,古代人还使用过大量的其他化学物质。釉料在远古时期就已配制成功,后来逐渐改进,成为真正的玻璃。青金石最初可能产于巴比伦,是一种贵重商品,经过自由转运输入埃及,埃及人把它视为金属。巴比伦还制成了人造青金石,还有“埃及蓝”,这是一种钙和铜的混合硅酸盐,在整个古代世界,甚至直到罗马时代,都很驰名,当时的建筑师维持鲁维斯就描述过它的制备方法。
外国的炼金术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时期,中国就开始与西部的中亚、伊朗发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到了唐代,这种交流达到了新的阶级。当时的来往是沿着陆上的“丝绸之路”和海路进行的。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是东西相对应的,构成了当时世界文化的两个中心。中国与阿拉伯之间,使节、商人、游客互相来往,开展了频繁的贸易活动。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炼丹术和造纸术、医药学、天文学等一起传到了阿拉伯,并与希腊的炼金术相结合,构成阿拉伯学术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阿拉伯的炼金术与中国的炼金术有许多相似之处。除了炼制设备相似外,所用药物也大概相同。中国所用药物主要是硫、汞、丹砂、硝石、雄磺等,阿拉伯炼金术用的也是这一些。阿拉伯人还把许多炼丹术药物的名称前都冠中国二字。如硝石,他们称为“中国雪”。阿拉伯的炼金术家同中国的炼丹术家一样,一般都长于医术。当然也有些不同,中国的炼丹术家追求的是制造长生不死之药。阿拉伯炼金术家追求的是制造黄金,发财致富;但又不仅仅是追求黄金,还具有相当浓厚的学术气息,因而作出了不少重大的化学发现。
阿拉伯早期有名的炼金术家比尔·伊木·海扬(721-815),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医生,著有《物质大典》、《七十书》、《炉火术》、《东方水银》。在这些书里,他指出金属可互相转换,把水银称作重女,说她能起死回生,又能将铜、铁、铅等变成黄金。他最早应用蒸馏方法制出硝酸、硫酸,并将硝酸和盐酸混合制成王水。据说他还制造过碳酸铅,从硫化物中提取过砷和锑。他十分重视实验,并且说:“谁不作研究和实验,则他就一事无成。术士们感到高兴的不是因为有了大批材料,而仅仅是因为得到了完善的实验方法。”
其后阿拉伯著名炼金术家,医生拉泽(860-933),研究炼金术有很大的发展。他把已知的物质分为植物性的、动物性的、矿物性的和衍生物。又把矿物性物质再分为挥发性精英、金属体、岩石、矾土、硼砂和盐。使用的仪器有用风籍、坩埚、勺子、铁剪子、烧杯、蒸馏器、沙浴、水浴、漏斗、焙烧炉和天平等。后期的炼金术家、医生阿维纳森(980-1037),其阿拉伯姓名有“中国之子”的含义,以表明他对中国炼丹术家的崇敬。他的著作甚丰,其代表作为《医典》。在《医典》中作者提出了对矿物、金属形成和金属成分的看法。他把无机矿物分为石、可熔物、硫和盐四大类。按照他的见解,石生于水,再受干素的作用而生成的,明矾和硇砂是含有土和火的盐,金属是由硫、汞及决定金属本性的杂质所组成。阿维森纳否定金属可以相互转化。他说,炼金家能够得到的只是金属的合金,或能使金属带有贵金属的颜色。他的《医典》,后来译成拉丁文及其他欧洲文字,长期在欧洲传播着,影响较为深远。
燃素说十七世纪德国化学家贝歇尔(Johann·Joachim·Becher,1635-1682)在他1669年的著作《土质物理(Physica Sub-terranea)》一书中,对燃烧作用有很多的论述。他被认为是与施塔尔共同创立燃素说的人。他认为燃烧是一种分解作用,动、植物和矿物燃烧之后,留下的灰烬都是成分更简单的物质。因此,按照他的理论,不能分解的物质尤其是单质,当然不会燃烧。贝歇尔的理论中提出了一种“油土”的概念,即相当于以后的所谓“燃素”,因此贝歇尔可以说是燃素学说的第一个发起人。
不久后,普鲁士王的御医、德国化学家施塔尔(Georg·Ernst·Stahl,1660-1734)总结了燃烧中的各种现象及各家的观点之后,于1703年更系统地阐述、发挥了燃素学说。
按照燃素说,火是由无数细小而活泼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这种火的微粒既能同其他元素结合而形成化合物,也能以游离方式存在。大量游离的火微粒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明显的火焰,它弥散于大气之中便给人以热的感觉,由这种火微粒构成的火的元素就是“燃素”。
按照燃素说,燃素充塞于天地之间,流动于雷电风云之中。在地球上,动、植、矿物中都含有它。大气中含有燃素,因而会在空气中引起闪电,而使大气动荡不已;生物含有燃素就富有生机;无生命物质含有燃素,就会燃烧。燃素不仅具有各种机械性质,而且又像灵魂一样,本身就是一种动因,是“火之动力”。物体失去燃素,变成死的灰烬,灰烬获得燃素,物体又会复活。
燃素说解释燃烧现象时,认为一切与燃烧有关的化学变化都可以归结为物体吸收燃素与释放燃素的过程。锻烧金属,燃素从中逸去,变成煅渣;煅渣与木炭共燃时,又从木炭中吸取了燃素,所以金属重生。燃烧硫磺,燃素逸去,变成硫酸;硫酸和富含燃素的松节油共煮时,又从松节油中夺回燃素,于是硫酸还原成硫磺。石灰石经与煤炭一起煅烧,从中吸收了燃素而变成了苛性石灰,但石灰与燃素结合不很牢固,放在空气中时燃素就会慢慢跑掉,于是又会复原为石灰石,苛性也随之消失。在燃素说者看来。物体中含燃素越多,燃烧起来就越旺,例如油脂、炭黑、硫、磷就是极富含燃素的物质;否则就相反,石头、木灰不含燃素,因此就不会燃烧。“燃素”的含义似乎很与波义耳的“大微粒”相象,但要知道。他们两方对金属煅烧过程的解释却恰恰相反,按燃素说,其过程可以下式表示:金属一燃素=煅灰。
那么煤炭、木柴燃烧为什么一定需要空气呢?燃素说者认为,这些物质在加热时,燃素并不能自动分解出来。而须外加空气将其中燃素吸取出来,燃烧才能实现;上好的空气是具有吸收燃素的性质的。 燃素说还解释了金属溶解于酸以及金属置换反应,认为前者是由于酸夺取了金属中的燃素,铁置换溶液中的铜是由于金属铁中的燃素转移到铜中去的结果。
燃素说的这些说法曾足以说明当时所知道的大多数化学现象,虽然在某些场合不免有些牵强附会,由于大多数化学现象在燃素的基础上得到了统一的说明,因此很快得到当时许多化学家的相信和支持。
另一方面,在燃素说流行的一百年中,即使是相信燃素说的科学家们,由于他们亲身从事化学试验,因而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科学实验材料,这些材料无论对科学燃烧理论的建立以及近代化学的发展都是很有价值的。因此,恩格斯评价燃素说时既认为化学“借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又还认为:“在化学中,燃素说经过百年的实验工作提供了这样一些材料,借助于这些材料,拉瓦锡才能在普利斯特里制出的氧中发现了幻想的燃素的真实对立物,因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但是燃素说者的实验结果并不因此而完全被排除。相反地,这些实验结果仍然存在,只是它们的公式被倒过来了,从燃素说的语言翻译成了现今通用的化学的语言,因此他们还保持着自己的有效性”。 但是,燃素说毕竟是从炼金术和医药化学学派脱胎出来的。在那些人看来,各种实体都是由物体所共有的基本物质(元素)和该物体所特有的“灵气”所构成.并可以用火炼的方法使其分离。当实体被加热时,“灵气”便从实体中逸出。很明显,燃素说在相当大程度上继承了这种观点。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它存在着许多固有的缺陷,特别是当这种学说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就又回到炼金术士和医药化学学派那里去找寻解救的“灵丹妙药”。燃素说是把燃烧现象当成了燃烧的本质,由于“映象被当作了原形”,结果同炼金术一样,在燃素说中,金属被看成是煅渣与燃素的化合物,煅渣却成了构成金属的元素。“真实的关系被颠倒了”。 燃素说虽然比炼金术能定性地解释更多的化学现象,但是它同炼金术一样,不能解释金属煅燃增重的事实。既然金属在煅烧时要逸出燃素,为什么重量反而倒增加了呢?为了说明这一点。当时一些化学家,例如法国人文耐尔(G·Venel,1723一1775)竟强加给了燃素一些神秘莫测的性质,他们不顾物理学已经取得的成就,硬说燃素和“灵气”一样与地心是相排斥的具有负重量(即所谓“轻量”),因此金属失去燃素时,重量反而增加了。有人说,金属失去燃素,好比活着的人失去了灵魂,因此就象死体比活着的时候要重那样,“死”的灰渣自然就比活的金属重.这种玄之又玄的论调就又被禁锢到神学之中了。
机械论者看不到燃烧现象的本质,任意地杜撰了一个由莫须有的“火微粒”所造成的燃素。然而,用燃素又不能解释全部燃烧现象。在“科学还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的历史情况下,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只好向传统的神秘论求救,以为只要给燃素这个“臆想出来的”物质,再加上一些臆想出来的神秘特性,就可以使它变得象神灵一样神通广大,这样它当然经不起进一步实践的考验。经过人们多方搜索,结果谁也没能拿到燃素,特别是人们对化学反应更多地进行了定量研究后,越来越使燃素说陷入无法克服的困境。到十八世纪末,氧被发现,燃烧的本质终于被揭示,从而也宣告了燃素说的完全破产。
§公元前100年中国发明造纸术。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总结并推广了纸技术,而欧洲人还在用羊皮抄书呢!
§公元700——800年唐朝孙思邈在《伏硫磺法》中归早记载了黑火药的三组分(硝酸钾、硫磺和木炭)。火药于13世纪传入阿拉伯,14世纪才传入欧洲。
§公元前200——后400年中国炼丹术兴起。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和葛洪的《抱扑子》记录了汞、铅、金、硫等元素和数十药物的性状与配制。公元750年中国炼丹太传入阿拉伯。
§公元800年唐朝茅华是世界上第一们发现氧气的人。他比英国的普利斯特里(1774年)和瑞典的舍勒(1773年)氧气约早1000年。
§我国是“纤维之王”——蚕丝的故乡。公元前2000年中国己经养蚕。公元200年养蚕技术传入日本。
§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公元前200年,中国炼出了球墨铸铁,比英美领先2000年。
§1000多年前中国就能炼锌,早于欧洲400年。
§公元前2000年中国已会熔铸红铜。公元前1700年中国已开始冶铸青铜。公元900多年我国的胆水浸铜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湿法冶金技术(置换法)。
§1700多年前,中国已能炼铅及铜铅合金。
§公元前8000——6000年中国已制造陶器。公元200年中国比较成熟地掌握了制瓷技术。
§3000多年前我国已利用天然染料染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料和制作漆器的国家,约有7000年历史。
§公元前4000——3000年中国已会酿造酒。公元前1000年我国已掌握制曲技术,比欧洲的“淀粉发酵法”制造酒精早2000多年。
§3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发现石油。古书载“泽中有火”即指地下流出石油溢到水面而燃烧。宋朝沈括所著《梦溪笔谈》第一次记载石油的用途,并预言:“此物必大行于世”。
§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的四川省邛和陕西省鸿门两地。
§我国祖先很早冰肝使用木炭和石炭(又叫黑炭,即煤),而欧洲人16世纪才开始利用煤。
§1939年,中国化工专家侯德榜提出“联合制碱法”,1939年侯德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纯碱工业专著《制碱》。
§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第一个用人工的方法合成活性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由于署名原因,诺贝尔化学奖与国人擦肩而过)
§七十年代,中国独创无氰电镀新工艺取代有毒的氰法电镀,是世界电镀史上的创举。
§1977年我国在山东发现了迄今为止的世界上最大的金刚石——常林钻石。
§全世界海盐产量5000万吨,其中我国生产1300多万吨,居世界第一。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采用海水煮盐了,是世界上制盐最早的国家。
§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有用矿,我国都有,是世界上冶炼矿产最早的国家。
化学溯源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在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在这个不停运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大自然的许多化学现象,如森林失火、动植物腐烂、空气和水对许多东西的侵蚀,不断地刺激着人类的感官,一次复一次地印入人类的脑海,人类不再局限于通过自己的本能活动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开始依靠集体的力量来与自然界作斗争,人类就是在这种斗争的进程中,在赢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孕育了包括化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的萌芽,为世界文明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
火的发现为进行化学操作最早打开了方便之门,原始人借助于火,学会了用泥土、铜、青铜或其他易于获取的物质来制作器具。这一时期没有文字记载,后人只能通过对原始人制造的武器、器皿进行分析,才能推测出他们所使用的制取方法和材料。
文字的采用使一些化学制取方法留下了比较准确的记载。随着文明的发展以及各种工艺技术的发明和改进,许许多多化学物体已为人所利用,可是,人们总是只关心最后的成品及其用途。只有工匠本人才关心产品制作方法。这些工匠中的大多数,出于一种仿佛几已成为人类天性的本能,为自己及其子孙后代的利益,将手艺绝不外传。他们只靠口头传授来培养后人,因而极少留下工艺过程的文字记载。所以后人也只能根据对各个古文明时期制造和使用的各种器具的分析,来了解他们使用的方法。在这方面,考古学家掌握的各种情况都说明,现在称为化学的这门学问是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的,但也表明史前时期和古文明时期的化学纯粹是经验的产物,决不能算是一门科学。
火是使原始人能广泛进行化学反应的第一个发现。人类使用火的意义重大,它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前景,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火发现于远古时代,凡是能划为人类遗物的东西,大都与火有关。
千万年间,随着史前人类文明雏型的缓缓发展,火的应用逐渐使人能拥有日益增多的武器和工具,从而带来了新的进步。考古学家在墓穴或城市废墟中发现过不少早期文明的遗物,当初留下的这些遗物都是些金属用具和陶器。根据这些器物,通常即可确定当时的制造者所达到的文明发展程度。由于在已发现的任何文献中几乎都找不到有关这些器物制作过程的描述,所以,只有通过检验和分析这些器物才能描绘出化学早期发展阶段的图景。
在火的使用和制陶技术中,包含一些化学知识的萌芽。但古代工匠甚至没有想到冶炼金属是一种化学工作,也不认为这种工作与他一生的其他活动有什么不同。然而,新的发现一旦出现,立即就会加入文明技术进程,最终成为古代科学。
陶器的出现是应该算是化学知识萌芽的较早开端。但古代文明至今保存得最好的器物要算是金属制品了。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以致形成一种惯例:石器时代之后的人类发展时代,都用铜、青铜或铁器等名称表示。甚至连古代人也有类似的观念,只不过他们通常认为文明在逐渐衰退,是从原始的黄金时代退化到了铜器和铁器的时代。在巴比伦人那里,神祗和行星都分别和各种金属联系在一起。
考古学的发现表明,人类最早使用的,都是一些天然金属。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最古老的墓葬中,就发现了铜和金。尽管这些金属可能是在许多不同地区各自被人发现和得到使用的,但由于各个民族甚至在有文字记载之前就已开辟了贸易通道,所以,各种金属在文明国家间的辗转运送,对古代世界的文明交流无疑起了颇为重要的作用。
继天然的使用之后,接踵而来的巨大进步是发明了从矿石中提炼金属的方法。史前时代定居于伊朗南部的苏美尔人,大约很早以前就在这里发现了用木柴加热来熔炼铜的方法。由于没有设法将所有的矿石进行精选,所以在把铜矿石和锡矿石混合熔炼时,自然很快发现了青铜。青铜与铜相比,硬度高,熔点低,这使它一经发现,就得到广泛的应用。
除金属外,古代人还使用过大量的其他化学物质。釉料在远古时期就已配制成功,后来逐渐改进,成为真正的玻璃。青金石最初可能产于巴比伦,是一种贵重商品,经过自由转运输入埃及,埃及人把它视为金属。巴比伦还制成了人造青金石,还有“埃及蓝”,这是一种钙和铜的混合硅酸盐,在整个古代世界,甚至直到罗马时代,都很驰名,当时的建筑师维持鲁维斯就描述过它的制备方法。
外国的炼金术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时期,中国就开始与西部的中亚、伊朗发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到了唐代,这种交流达到了新的阶级。当时的来往是沿着陆上的“丝绸之路”和海路进行的。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是东西相对应的,构成了当时世界文化的两个中心。中国与阿拉伯之间,使节、商人、游客互相来往,开展了频繁的贸易活动。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炼丹术和造纸术、医药学、天文学等一起传到了阿拉伯,并与希腊的炼金术相结合,构成阿拉伯学术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阿拉伯的炼金术与中国的炼金术有许多相似之处。除了炼制设备相似外,所用药物也大概相同。中国所用药物主要是硫、汞、丹砂、硝石、雄磺等,阿拉伯炼金术用的也是这一些。阿拉伯人还把许多炼丹术药物的名称前都冠中国二字。如硝石,他们称为“中国雪”。阿拉伯的炼金术家同中国的炼丹术家一样,一般都长于医术。当然也有些不同,中国的炼丹术家追求的是制造长生不死之药。阿拉伯炼金术家追求的是制造黄金,发财致富;但又不仅仅是追求黄金,还具有相当浓厚的学术气息,因而作出了不少重大的化学发现。
阿拉伯早期有名的炼金术家比尔·伊木·海扬(721-815),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医生,著有《物质大典》、《七十书》、《炉火术》、《东方水银》。在这些书里,他指出金属可互相转换,把水银称作重女,说她能起死回生,又能将铜、铁、铅等变成黄金。他最早应用蒸馏方法制出硝酸、硫酸,并将硝酸和盐酸混合制成王水。据说他还制造过碳酸铅,从硫化物中提取过砷和锑。他十分重视实验,并且说:“谁不作研究和实验,则他就一事无成。术士们感到高兴的不是因为有了大批材料,而仅仅是因为得到了完善的实验方法。”
其后阿拉伯著名炼金术家,医生拉泽(860-933),研究炼金术有很大的发展。他把已知的物质分为植物性的、动物性的、矿物性的和衍生物。又把矿物性物质再分为挥发性精英、金属体、岩石、矾土、硼砂和盐。使用的仪器有用风籍、坩埚、勺子、铁剪子、烧杯、蒸馏器、沙浴、水浴、漏斗、焙烧炉和天平等。后期的炼金术家、医生阿维纳森(980-1037),其阿拉伯姓名有“中国之子”的含义,以表明他对中国炼丹术家的崇敬。他的著作甚丰,其代表作为《医典》。在《医典》中作者提出了对矿物、金属形成和金属成分的看法。他把无机矿物分为石、可熔物、硫和盐四大类。按照他的见解,石生于水,再受干素的作用而生成的,明矾和硇砂是含有土和火的盐,金属是由硫、汞及决定金属本性的杂质所组成。阿维森纳否定金属可以相互转化。他说,炼金家能够得到的只是金属的合金,或能使金属带有贵金属的颜色。他的《医典》,后来译成拉丁文及其他欧洲文字,长期在欧洲传播着,影响较为深远。
燃素说十七世纪德国化学家贝歇尔(Johann·Joachim·Becher,1635-1682)在他1669年的著作《土质物理(Physica Sub-terranea)》一书中,对燃烧作用有很多的论述。他被认为是与施塔尔共同创立燃素说的人。他认为燃烧是一种分解作用,动、植物和矿物燃烧之后,留下的灰烬都是成分更简单的物质。因此,按照他的理论,不能分解的物质尤其是单质,当然不会燃烧。贝歇尔的理论中提出了一种“油土”的概念,即相当于以后的所谓“燃素”,因此贝歇尔可以说是燃素学说的第一个发起人。
不久后,普鲁士王的御医、德国化学家施塔尔(Georg·Ernst·Stahl,1660-1734)总结了燃烧中的各种现象及各家的观点之后,于1703年更系统地阐述、发挥了燃素学说。
按照燃素说,火是由无数细小而活泼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这种火的微粒既能同其他元素结合而形成化合物,也能以游离方式存在。大量游离的火微粒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明显的火焰,它弥散于大气之中便给人以热的感觉,由这种火微粒构成的火的元素就是“燃素”。
按照燃素说,燃素充塞于天地之间,流动于雷电风云之中。在地球上,动、植、矿物中都含有它。大气中含有燃素,因而会在空气中引起闪电,而使大气动荡不已;生物含有燃素就富有生机;无生命物质含有燃素,就会燃烧。燃素不仅具有各种机械性质,而且又像灵魂一样,本身就是一种动因,是“火之动力”。物体失去燃素,变成死的灰烬,灰烬获得燃素,物体又会复活。
燃素说解释燃烧现象时,认为一切与燃烧有关的化学变化都可以归结为物体吸收燃素与释放燃素的过程。锻烧金属,燃素从中逸去,变成煅渣;煅渣与木炭共燃时,又从木炭中吸取了燃素,所以金属重生。燃烧硫磺,燃素逸去,变成硫酸;硫酸和富含燃素的松节油共煮时,又从松节油中夺回燃素,于是硫酸还原成硫磺。石灰石经与煤炭一起煅烧,从中吸收了燃素而变成了苛性石灰,但石灰与燃素结合不很牢固,放在空气中时燃素就会慢慢跑掉,于是又会复原为石灰石,苛性也随之消失。在燃素说者看来。物体中含燃素越多,燃烧起来就越旺,例如油脂、炭黑、硫、磷就是极富含燃素的物质;否则就相反,石头、木灰不含燃素,因此就不会燃烧。“燃素”的含义似乎很与波义耳的“大微粒”相象,但要知道。他们两方对金属煅烧过程的解释却恰恰相反,按燃素说,其过程可以下式表示:金属一燃素=煅灰。
那么煤炭、木柴燃烧为什么一定需要空气呢?燃素说者认为,这些物质在加热时,燃素并不能自动分解出来。而须外加空气将其中燃素吸取出来,燃烧才能实现;上好的空气是具有吸收燃素的性质的。 燃素说还解释了金属溶解于酸以及金属置换反应,认为前者是由于酸夺取了金属中的燃素,铁置换溶液中的铜是由于金属铁中的燃素转移到铜中去的结果。
燃素说的这些说法曾足以说明当时所知道的大多数化学现象,虽然在某些场合不免有些牵强附会,由于大多数化学现象在燃素的基础上得到了统一的说明,因此很快得到当时许多化学家的相信和支持。
另一方面,在燃素说流行的一百年中,即使是相信燃素说的科学家们,由于他们亲身从事化学试验,因而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科学实验材料,这些材料无论对科学燃烧理论的建立以及近代化学的发展都是很有价值的。因此,恩格斯评价燃素说时既认为化学“借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又还认为:“在化学中,燃素说经过百年的实验工作提供了这样一些材料,借助于这些材料,拉瓦锡才能在普利斯特里制出的氧中发现了幻想的燃素的真实对立物,因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但是燃素说者的实验结果并不因此而完全被排除。相反地,这些实验结果仍然存在,只是它们的公式被倒过来了,从燃素说的语言翻译成了现今通用的化学的语言,因此他们还保持着自己的有效性”。 但是,燃素说毕竟是从炼金术和医药化学学派脱胎出来的。在那些人看来,各种实体都是由物体所共有的基本物质(元素)和该物体所特有的“灵气”所构成.并可以用火炼的方法使其分离。当实体被加热时,“灵气”便从实体中逸出。很明显,燃素说在相当大程度上继承了这种观点。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它存在着许多固有的缺陷,特别是当这种学说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就又回到炼金术士和医药化学学派那里去找寻解救的“灵丹妙药”。燃素说是把燃烧现象当成了燃烧的本质,由于“映象被当作了原形”,结果同炼金术一样,在燃素说中,金属被看成是煅渣与燃素的化合物,煅渣却成了构成金属的元素。“真实的关系被颠倒了”。 燃素说虽然比炼金术能定性地解释更多的化学现象,但是它同炼金术一样,不能解释金属煅燃增重的事实。既然金属在煅烧时要逸出燃素,为什么重量反而倒增加了呢?为了说明这一点。当时一些化学家,例如法国人文耐尔(G·Venel,1723一1775)竟强加给了燃素一些神秘莫测的性质,他们不顾物理学已经取得的成就,硬说燃素和“灵气”一样与地心是相排斥的具有负重量(即所谓“轻量”),因此金属失去燃素时,重量反而增加了。有人说,金属失去燃素,好比活着的人失去了灵魂,因此就象死体比活着的时候要重那样,“死”的灰渣自然就比活的金属重.这种玄之又玄的论调就又被禁锢到神学之中了。
机械论者看不到燃烧现象的本质,任意地杜撰了一个由莫须有的“火微粒”所造成的燃素。然而,用燃素又不能解释全部燃烧现象。在“科学还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的历史情况下,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只好向传统的神秘论求救,以为只要给燃素这个“臆想出来的”物质,再加上一些臆想出来的神秘特性,就可以使它变得象神灵一样神通广大,这样它当然经不起进一步实践的考验。经过人们多方搜索,结果谁也没能拿到燃素,特别是人们对化学反应更多地进行了定量研究后,越来越使燃素说陷入无法克服的困境。到十八世纪末,氧被发现,燃烧的本质终于被揭示,从而也宣告了燃素说的完全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