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
的损伤与修复
刺激轻、持续时间长 适应
萎缩
肥大
增生
化生
刺激重,细
胞不能耐受 损伤
损伤轻:变性
(可逆)
损伤重或持续存
在:细胞死亡
(不可逆)
坏死
凋亡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
一、缺氧
? 缺氧是许多致病因素引起细胞损伤的一个非常重
要的基本环节。也是导至细胞和组织损伤最常见
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 缺氧可使细胞内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受阻,
ATP产生减少甚至停止,最后引起细胞损伤。
? 缺氧引起损伤的病变取决于缺氧的 时间, 严重程
度 以及 受累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 。 脑对缺氧的耐
受性不如肝、肾、肺,常温下脑缺氧后尚能复苏
的时限为 5min~10min(所以应争取在呼吸和心
跳停止 5分钟内开始心肺脑复苏),而肝脏为
30min~35min,肾脏为 60min~180min,肺脏为
60min。
二、物理因素
包括机械性、高温、低温、电流、射线等刺激因
子,
三、化学因子
许多物质能与细胞或组织发生化学反应,从而
引起细胞的功能障碍或破坏,这些物质称为 毒物 。
常见毒物包括 四氯化碳, 农用杀虫剂, 砷化物,
汞化物, 氰化物 等。
四、生物因子
是引起细胞损伤 最常见 的原因。包括病毒、衣
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霉菌
和寄生虫等。
五、免疫反应
六、遗传因素
七、营养失调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
一、肥大
? 定义,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肥大。
肥大的类
型和原因
代偿性 — 如高血压时的左心室肥厚
(病理性),举重运动员发达的骨
骼肌(生理性)。
内分泌性 — 如妊娠时的子宫和哺
乳期的乳腺肥大(生理性)。
肥大图
肥大图
肥大图
肥大心肌与正常心肌相比,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二、增生
? 定义,由于 实质细胞数量增多 而造成的组织、器
官的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 细胞增生时常伴发细胞肥大。
增生的类
型和原因
内分泌性 —— 如病理性或生理性
的乳腺及子宫内膜增生。
代偿性 —— 如低血钙所致的甲状旁
腺增生,低血碘时的甲状腺增生。
再生性 —— 如修复过程的细胞增生,
慢性炎症时的组织增生。
乳腺增生
三、萎缩
定义:发育正常 的器官、组织,其 实质细胞体积
缩小或数量减少 而致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称为
萎缩 。
鉴别,假性肥大,实质细胞萎缩,间质细胞增生致
使器官体积比正常大。
发育不全与未发育
萎缩的原
因及类型
生理性 — 随年龄增长发生的萎缩
病理性 — 营养不良性、压迫性、废
用性、神经性、内分泌性
心肌萎缩
心肌萎缩
肾压迫性萎缩
脑压迫性萎缩
四、化生
? 定义,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替代另一种相似性质
的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 一般化生的细胞应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如扁平细胞、立方细胞、柱状细胞)。
? 类型,
? 1,鳞状上皮化生 最常见,
? 2,肠上皮化生 常见于胃
? 3,间叶组织成分之间的化生,在正常不形成骨
的部位,纤维母细胞可转变为骨母细胞或软骨母
细胞,形成骨或软骨。例如骨骼肌反复外伤后可
在肌组织内形成骨组织。
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
子宫颈鳞状上皮化生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
第三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一、变性和物质沉积
? 定义,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
物质数量显著增多,伴有形态改变和功能降低。
常见
类型
细胞水肿:严重时又称 水变性
脂肪变性
玻璃样变
纤维蛋白样变性
色素沉积
病理性钙化
(一)细胞水肿
? 病因,1、细胞膜通透性增高。
2、钠 -钾泵运转障碍。
? 病理变化:
1、肉眼观: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隆起,
边缘变钝,外翻,颜色苍白无光泽,似水煮过一
样。
2、光镜下:细胞肿大、胞浆透明,呈疏松化改变,
严重时整个细胞膨大如球,称为气球样变。
? 结局 — 是细胞轻微损伤的早期表现,病因祛除,
恢复正常。
肾水样变性
肾水样变性
肾水样变性
肝水样变性
肝细胞水样变性
(二)脂肪沉积
? 定义:脂肪细胞以外 的细胞中出现脂滴,称为 脂
肪沉积,又称 脂肪变性 。脂肪变性常见于肝、肾、
心等脏器,以 肝脏最为常见 。
? 病理变化:
肉眼观:肝脂肪变时可见肝体积增大,色淡黄,切
面油腻。
心肌脂肪变见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
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斑纹,称为虎斑
心。
镜下: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可见大小不一的圆形
空泡,细胞核被挤到细胞一侧,酷似脂肪细胞。
? 发生机制 — 脂蛋白合成障碍、中性脂肪合成过多、
脂肪酸氧化障碍。
外周脂库
脂肪酸
肠道吸收乳糜微粒
磷脂、胆固醇脂
a-磷酸甘油
甘油三脂
(中性脂
肪)
载脂蛋白
经血运
送出肝
脂蛋白
少量被氧化利用、供能
( CO2、酮体)
肝脂肪变性
肝细胞脂肪变性
(三)玻璃样变
? 定义,又称透明变性,泛指细胞内、血管壁和结
缔组织在 HE染色中呈现均质、红染的半透明的
蛋白物质。
? 类型,1,血管壁玻璃样变:常见于高血压病时
的肾、脑、脾及视网膜的细动脉。
2,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常见于纤维瘢痕
组织、纤维化的肾小球,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纤
维性瘢块等。病变处纤维细胞明显变少,胶原纤
维增粗并互相融合成为梁状、带状或片状的半透
明均质。
3、细胞内的玻璃样变性,肾小管上皮细
胞玻璃样小滴变 性;
脾中央动脉玻璃样变性
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
此图为瘢痕组织的玻璃样变性。胶原
纤维增粗并互相融合失去纤维性,呈
均质红染的梁状、带状或片状的半透
明结构。纤维细胞明显减少。
胸膜玻璃样变性
细胞内玻璃样变
浆细胞胞浆内可见圆形的嗜伊
红小体( Russell body),将核挤向
一侧,是免疫球蛋白蓄积的结果。
(四)纤维蛋白样变性
? 是指结缔组织及血管壁内出现颗粒状、强嗜酸性、状似
纤维素的物质,有时又称 纤维素样坏死 。见于风湿病、
结节性多动脉炎、排斥反应等,变态反应是导致该变性
的主要原因。
血管壁结构破
坏,出现片状
和颗粒状嗜酸
性红染的纤维
素样物质
























(五)色素沉积
? 细胞或组织内有色物质过量积聚称色素沉积。常
见的如含铁血黄素、胆红素、肌红蛋白、脂褐素、
黑色素等。
(六)病理性钙化
? 定义,病理性钙化是指在骨和牙以外的其他组织
内出现固体的钙盐沉积。
? 形态特点,HE染色时,钙盐呈蓝色颗粒状或片
状。
? 类型:
? 营养不良性钙化- 继发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或
其它异物内钙化 。体内的钙磷代谢正常。
? 转移性钙化 - 体内钙磷代谢障碍(高血钙),
导致正常肾小管、肺泡壁、胃粘膜等处的多发性
钙化。可影响细胞、组织的功能。如甲状旁腺功
能亢进、骨肿瘤破坏骨组织等。
病理性钙化
二、细胞死亡
细胞死亡可表现为 坏死 和 凋亡 。
(一)坏死
定义,坏死是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
亡细胞的 质膜崩解, 结构自溶 并 引发急性炎症 。
病理变化:
?细胞核的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
?核固缩,表现为核缩小、凝集、呈深蓝色,提示
DNA停止转录。
?核碎裂,表现为染色质崩解为致密蓝染的碎屑,
散在于胞浆中,核膜溶解。
?核溶解,核淡染,核的轮廓不清,最后坏死组织
成为一片模糊无结构的颗粒状红染物质。
正常细胞 核固缩
核碎裂 核溶解
细胞坏死模式图
坏死类型,
1、凝固性坏死:多由于动脉供血中断引起,多见
于水分及脂质少而蛋白质多的脏器,如 心、肾、
脾。 坏死细胞常保持其轮廓残影,坏死灶与周围
组织境界清楚。坏死灶的形状与血管分布区域有
关。
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 --------干酪样坏死
2、液化性坏死:常见于化脓性炎症,主要发生在
蛋白质少、脂质多的组织(如脑、肝、脂肪)或
产生蛋白酶多的组织(如胰腺)。坏死组织为液
态,局部肿胀,与周围无明显界限,坏死细胞仅
留下模糊混沌的轮廓。
液化性坏死的特殊类型 ------脂肪坏死
肾凝固性坏死
脑液化性坏死
3、坏疽
? 坏疽为组织坏死后又发生了继发性改变的结果。
? 定义,当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引
起坏死病灶呈现出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
即称为坏疽。
? 坏疽可分为 3种类型:
① 干性坏疽,是凝固性坏死的组织水分蒸发变干的
结果。多见于四肢末端,坏疽的组织干固皱缩状,
呈黑褐色,如足坏疽。
② 湿性坏疽, 多发生于内脏,坏疽组织肿胀,含
水多,局部明显肿胀,呈暗绿或污黑色,并伴恶
臭。如坏疽性阑尾炎、肠坏疽等。
③ 气性坏疽, 见于严重的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
合并产气荚膜杆菌、恶性水肿杆菌及腐败弧菌等
厌气菌感染时,坏死组织含气泡呈蜂窝状。
三型坏疽比较
干性坏疽 湿性坏疽 气性坏疽
病 因
好发
部位
临床
表现
结 局
动脉血流受阻、
静脉回流正常。
好发于四肢末端,
如指、趾头。
黑褐色、干涸、
皱缩,与周围组
织界限清楚。
感染腐败菌较轻
时可自行脱落,
无明显全身症状 。
动、静脉均受阻,
伴淤血。
多见于内脏,如坏
疽性阑尾炎、肠坏
疽。
明显肿胀,深蓝、
污绿、污黑、恶臭,
界限不清。
发展较快,弥漫,
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休克。
湿性坏死伴产
气厌氧菌感染。
深部肌肉的创
伤,伤口深、
窄。坏死组织
呈蜂窝状,有
捻发音,有大
量气体。
发展迅速、全
身症状明显,
毒素吸收快,
中毒性休克 。
足干性坏疽
标本为外科截除的足。
坏死组织干燥,变硬,
变黑,失去光泽。坏死
组织与周围较为健康的
组织有明显暗红色的分
界线。大拇趾已坏死脱
落缺失。
标本为小肠。肠管浆膜面失
去固有光泽,粗涩,灰黑色,与另
一端较为健康组织之间分界不甚
明显。肠系膜血管增粗,变硬,管
腔内充满血液凝固物 (血栓 )。
湿性坏疽
坏死组织的结局
☆ 溶解吸收 ☆ 分离排出 ☆ 机化
☆ 包裹 ☆ 钙化
坏死对机体的影响:
坏死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下列因素。
?坏死细胞的生理重要性
?坏死细胞的数量
?坏死细胞所在器官的再生能力发生坏死器官的贮
备代偿能力
(二)凋亡
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
质膜不破裂, 不发生 死亡细胞的 自溶,也 不引起
急性炎症反应 。凋亡的发生与基因有关,故又称为
程序性细胞死亡。
第四节 损伤的修复
? 定义,机体的细胞或组织丧失后,由周围健康
组织分裂增生来加以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 修复 。
?再生 — 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
复的过程称之为再生。若能完全恢复
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称为完全再生。
?纤维性修复 — 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
以后形成瘢痕。由于它不能恢复原有
的结构和功能,过去常称为不完全再
生。
修复
形式
一、再生
(一)类型
1、生理性再生,是指在生理过程中,有些细胞、
组织不断老化、消耗,由新生的同种细胞不断补充,
始终保持着原有的结构和功能,维持着机体的完
整与稳定。
2,病理性再生,病理状态下发生的再生,称为病
理性再生。
(二)组织的再生能力
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再生能力,这是在动物长期进
化过程中形成的。一般说来,平常容易遭受损伤的
组织以及在生理条件下经常更新的组织,有较强的
再生能力。
?按再生能力强弱,可将人体组织细胞分为三类。
1、不稳定细胞
这类细胞在一生中不断增生,损伤后具有强大的再
生能力。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被覆上
皮细胞、生殖器官管腔被覆细胞、淋巴造血细胞。
2、稳定细胞
这类细胞保留其再生的潜能,正常情况下不显示再
生能力,但在组织损伤时则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
如各种腺体和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
3、永久性细胞
这类细胞再生能力弱甚至没有,在遭受破坏后只能
由结缔组织增生修补,包括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和
骨骼肌细胞。
(三)各种组织的再生方式
1,上皮组织的再生
? 鳞状上皮
鳞状上皮缺损时,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形成单
层上皮覆盖创面,再增生分化为鳞状上皮。
? 腺上皮
☆腺上皮细胞缺损而基底膜或网架完整时,可
由残存的细胞完全再生修复,若损伤重、支
架已破坏,可部分再生,修复后的腺体不能
保持原样;若腺体结构完全破坏,再生则甚
为困难。
2、间叶组织的再生
? 纤维组织的再生
在损伤的刺激下,受损处的纤维母细胞进行分裂、
增生。当纤维母细胞停止分裂后,开始合成并分
泌前胶原蛋白,在细胞周围形成胶原纤维,细胞
逐渐成熟,变成长梭形,胞浆越来越少,核越来
越深染,成为纤维细胞。
分泌前胶原蛋白, 在
细胞周围形成胶原纤
维, 细胞逐渐成熟
原始间叶
细胞
纤维母
细胞 纤维细胞
? 血管的再生
若是毛细血管受损,首先是受损处基底膜被蛋白分
解酶,然后该处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形成突起的幼
芽,随着内皮细胞向前移动及后续细胞的增生而
形成一条实心细胞索,在血流的冲击下逐渐出现
管腔形成新生毛细血管,进而彼此吻合构成毛细
血管网(图),有的管壁逐渐增厚而发展为小动
脉、小静脉;大血管离断后需手术吻合,吻合处
两侧内皮细胞分裂增生,相互连接,恢复原来的
内膜结构,管壁由结缔组织修复。
二、纤维性修复
(一)肉芽组织
? 组成,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炎细胞
? 病理表现,镜下观:镜下可见大量由内皮细胞增
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以生芽
方式向创面垂直生长,表面的毛细血管网呈袢状
弯曲。其间隙由纤维母细胞填充,并有各种炎细
胞浸润,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 肉眼观:鲜红、颗粒状,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
? 结局
形成瘢痕组织
? 功能
? 抗感染并保护创面;机化坏死组织、血凝块、
异物;填补缺损。
肉芽组织
左下角是肉芽组织表层,为粉染无结构坏死物质,
增生的毛细血管呈实心条索状或裂隙状,与表面垂
直排列 (→) 。周围间质疏其中可见大量增生的成纤
细胞,呈短梭形或星芒状,核呈椭圆形,胞质为粉
红色( → )。间质中还有一定量中性粒细胞、淋巴
细胞、浆细胞及泡沫细胞浸润。
(二)瘢痕组织
定义,指肉芽组织逐渐改建成熟而形成的纤维结缔
组织。
特点 — 镜下见胶原纤维呈束状平行,交错分布,
均质性红染,肉眼见局部呈收缩状态,颜色苍白
或灰白半透明,质硬韧缺乏弹性。
影响,
有利 — 保持组织器官的完整性和坚固性。
不利 — 1、瘢痕收缩;常引起关节挛缩及管腔狭窄
2、瘢痕粘连;特别是器官之间或器官与体
腔壁之间发生的纤维性粘连,常常不同程度地影
响其功能。
3、瘢痕组织增生过度:
三、创伤愈合
定义:创伤愈合 是指机体在外力作用下组织离断或
缺损后细胞再生修复的过程。
(一)愈合的基本过程
1、早期变化:主要是 急性炎症 的表现。
2、创口收缩:损伤数日后,肌纤维母细胞出现在
创口边缘并增生、牵拉使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
向中心移动,最后伤口收缩、创面缩小。
3、表皮的再生:创伤发生 24小时以内,伤口边缘
的基底细胞增生,并向伤口中心移动,逐渐覆
盖创面。
4、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二)愈合的类型
根据损伤的程度及有无感染,分为三型:
? ☆一期愈合
伤口小,边缘整齐,对合严密,炎症反应轻;
该类伤口多见于无菌性手术伤口,愈合时间短,形
成瘢痕少,一般一周内就可拆线。
? ☆二期愈合
创口大,边缘不齐,对合不好,感染重,异物多;
该类创口需大量肉芽组织增生才能修复,故愈合时
间长,且伤口愈合后,形成较大瘢痕。
? ☆痂下愈合
伤口表面渗出液、坏死物干燥后形成硬痂,在痂下进行
愈合,其后痂皮脱落。痂皮干燥,不利于细菌的生长,
故对伤口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如果痂下渗出物较多,
尤其是已有细菌感染时,痂皮的存在反而妨碍渗出物的
排出,使感染加重,不利于愈合。
一期愈合 二期愈合
纤维化 ( 肉眼或 X线见骨折局部呈梭形肿胀 )




骨组织和骨髓血管破裂出血 骨髓组织及骨皮质坏死
血肿形成并凝固
透明软骨
骨母细胞
形成类骨组织







软骨化骨
结构疏松
骨小梁排列
紊乱






骨痂改
建, 再




破骨细胞吸收骨质, 骨母细
胞产生新骨质
纤维骨
痂形成
血肿机化 ( 骨折后 2-3天 )
纤维性骨痂
骨折愈
合的基
本过程
(四)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 促进因素
青少年再生力强、伤口愈合快。局部血流供应良
好、全身营养良好、具有完好的神经支配,这些
因素均可促进伤口愈合。(举例)
☆ 延迟因素
感染、异物、维生素 C 缺乏均可延迟伤口愈合。
肾上腺皮质激素、青霉胺(为作用较强的铅、汞、
铜等金属离子的络合剂,能抑制 IgG,IgM的产
生,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自身免疫性
疾病)等药物也可延迟伤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