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基础课程)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 班级  专业,层次 临床、全科医学(大专)  教 师  专业技 术职务  授课方式 (大,小班,实习) 大班 学时 2学时  授课题目 (章,节) 第二十六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二十七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第五版),陈兴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4.7 2.?医学微生物学?本科教材(第六版),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3.12 3.?医学免疫学?本科教材(第三版),陈慰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0.8  教学目的: 1.掌握干扰素的概念、种类及其生物学活性。 2.熟悉病毒的感染方式与途径;病毒的感染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抗病毒免疫;病毒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原则;双份血清测定特异性抗体的临床意义;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3.了解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教学内容: 1.病毒的致病机制 (30分钟) 2.病毒的感染方式和类型 (25分钟) 3.抗病毒免疫 (15分钟) 4.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免疫学防治 (25分钟)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具:多媒体、胶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病毒的致病机制; 2.干扰素的概念、种类及其生物学活性。 难点:病毒的致病机制。  教研室审阅意见 安排合理,同意实施。 姜凤良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小 结 (5分钟)  1.病毒的致病机制。 2.病毒的感染方式和类型。 3.干扰素的概念、种类及其生物学活性。 4.病毒标本采集原则及检查方法。 5.病毒感染特异性防治原则。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试述病毒的致病机制。 何谓干扰素,简述其生物学活性? 试述病毒标本采集原则。  教学后记    第二十九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感染的方式 一.水平传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通过皮肤传播:创伤﹑叮咬. 通过粘膜表面:呼吸道﹑肠道﹑接触. 3.医源性传播:经注射﹑输血﹑拔牙等传播. 二.垂直传播:亲代直接传给子代 1.胎盘. 2.产道传播. 第二节 病毒致病机制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1.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力 杀细胞感染机制: 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 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 使溶酶体酶释放,细胞自溶. 对细胞的直接损伤. 非杀细胞感染:细胞可多次出芽释放病毒,但最终仍不免死亡. 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寿命缩短. 细胞融合 2.包涵体形成: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在光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有嗜酸性、嗜碱性的圆形或不规则团块结构,称为包涵体. 3.细胞转化:病毒核酸整合到细胞核酸中,使细胞遗传特性改变而导致肿瘤发生. 4.细胞凋亡. 二.病毒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 1.体液免疫病理作用:通过II、III型超敏反应引起组织损伤,如登革热病毒、乙肝病毒等。 2.细胞免疫病理作用:通过IV型超敏反应引起组织损伤,如乙型肝炎病毒等。 3.病毒直接损伤淋巴细胞或淋巴器官,如HIV。 第三节 感染类型 一.隐性感染: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但不引起临床症状者,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二.显性感染(急性感染与持续性感染):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引起明显临床症状者,称为显性感染. (一)急性感染: 感染时间短,宿主一般能将病毒彻底消灭而恢复. (二)持续感染: 病毒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较长时间,甚至终生者,称为持续感染. 1. 慢性感染: 病毒间歇性增殖并排出体外,病程长,如乙肝. 2. 潜伏感染: 原发感染后长时间潜伏,若干年后开始增殖,出现临床症状.如单纯疱疹。 3. 迟发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潜伏期长,亚急性进行性经过,预后不良.如麻疹病毒急性感染后,经若干年后慢慢出现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第四节 抗病毒免疫 一.体液免疫的保护作用 (一)中和抗体:由病毒的表面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可与表面抗原结合,阻止病毒吸附和穿入易感细胞,保护细胞免受病毒感染. IgM:出现早. IgG:主要抗体。 IgA:SIgA局部抗病毒. (二)补体结合抗体:抗体结合病毒抗原或细胞膜表面病毒抗原后,通过活化补体,类似溶细胞作用破坏有胞膜病毒或溶解病毒寄生的宿主细胞. 二.细胞免疫: 由TC和TH1细胞发挥作用。 三.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一)干扰素(IFN) 是由病毒或其它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单核吞噬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的糖蛋白,具有高度活性及多种功能. (二)种类 1.白细胞——α-IFN 2.成纤维细胞——β-IFN 3.致敏T细胞——γ-IFN (三)产生机理 诱生剂 细胞 产生特异性因子 结合 抑制蛋白 干扰素基因解抑 IFN基因活化转录出干扰素mRNA 翻译蛋白质 (四)抗病毒机理 1.诱生剂与抑制蛋白结合。 2.干扰素基因活化,干扰素产生并释放。 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IFN的产生及其抗病毒机制 (五)生物学活性: 1.抗病毒作用:出现早,限制病毒扩散(α-IFN、β-IFN活性较γ-IFN强) 2.免疫调节:γ-IFN活化NK、TC 细胞增强杀伤能力. 3.抗肿瘤作用:γ-IFN调节癌基因表达,抑制细胞分裂. 第三十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检查方法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采集标本:早期(发病1–2天),根据感染部位采集. 2.标本处理:严格无菌操作.本身带有杂菌的标本需用抗生素处理. 3.冷藏送检:标本采后1–2小时送到,不能立即送检者,需放入含抗生素的50﹪甘油缓冲盐水中、低温下保存送检. 4.血清学检查:取双份血清(在发病初期和病后2–3周各取一份血清),后者抗体效价较前者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一).分离培养: ⑴. 动物接种 ⑵. 鸡胚培养. ⑶. 组织培养:从其来源,传代次数分为原代细胞﹑二配体细胞与传代细胞三种类型;从其生长方式可分为单层细胞和悬浮细胞两种. (二).病毒的鉴定: 病毒在细胞中增殖的指标: 常有细胞圆缩﹑聚集﹑拉丝和脱落等,再有可行成多核巨细胞和包涵体. 病毒感染性测定及病毒鉴定: ⑴. 50﹪感染量(ID50)或50﹪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50)测量法:ID50或TCID50使测定病毒感染动物鸡胚或细胞后,引起50﹪发生死亡和病变的最小量 . ⑵. 蚀斑测定法: 是一种准确测定病毒感染性的方法. ⑶.新分离病毒的鉴定:鉴定较复杂,需按鉴定程序逐步做出确切诊断. 三.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一)形态学检查: 电镜和免疫电镜检查:有高浓度的病毒颗粒的样品. 光学显微镜检查:大型病毒颗粒和包涵体. (二)检查病毒性抗原: 采用免疫标记技术,检测标本中的抗原.此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速度快. (三)IgM型抗病毒抗体的检测: 可用于病毒早期诊断,尤其是孕妇是否感染风疹病毒的诊断. (四)病毒核酸的检测: 核酸杂交技术: 利用DNA可易变性与复性的特性,制成用放射性核素和非放射性物质,标记的单链DNA片段基因探针,与提纯的病毒核酸,及待测的变性DNA进行杂交,再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或其它显色法来确定与探针DNA是否有同源性. ⑴ 斑点核酸杂交. ⑵ 细胞内原位杂交. ⑶ DNA印迹杂交. ⑷ RNA印迹杂交. 核酸扩增技术: 标本中核酸极其微量,可用体外核酸扩增技术,使较低水平的核酸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水平而检出. ⑴.聚合酶链反应. ⑵.连接酶链反应. ⑶.核酸序列扩增系统. ⑷.转录依赖性扩增系统.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一.免疫预防: (一)人工自动免疫: 1.灭活疫苗: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感疫苗等. 2.减毒活疫苗:如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 新型疫苗:如基因重组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 亚单位疫苗. (二)人工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胎盘丙种球蛋白﹑转移因子. 二.病毒感染的治疗: (一)抗病毒的化学制剂: 1.核苷类物:无环鸟苷﹑叠氮胸苷等. 2.蛋白酶抑制物. 3.其它抗病毒抑制物. (二)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 1.干扰素:广谱抗病毒作用. 2.干扰素诱生剂:用于机体可诱生干扰素. (三)中草药的抗病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