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基础课程)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
班 级
专业,层次
临床、全科医学(大专)
教 师
专业技
术职务
授课方式
(大,小班,实习)
大班
学时
2学时
授课题目
(章,节)
第十二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 第二节 消毒灭菌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第五版),陈兴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4.7
2.?医学微生物学?本科教材(第六版),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3.12
3.?医学免疫学?本科教材(第三版),陈慰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0.8
教学目的:
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
2.熟悉热力杀菌法、紫外线及电离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及其对微生物的作用,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3.了解细菌在自然界(土壤、水、空气)的分布及意义。
教学内容:
1.细菌的分布 (30分钟)
2.消毒灭菌基本概念 (25分钟)
3.消毒灭菌的常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0分钟)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具: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消毒灭菌的概念及常用方法。
(2)热力杀菌法、紫外线及电离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及其对微生物的作用。
教研室审阅意见
安排合理,同意实施。
姜凤良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小结
5min
1.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防腐的概念
2.常用消毒灭菌方法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解释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防腐的概念。
教学
后记
第十二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与灭菌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
正常菌群
(一)概念:在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一些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称为正常微生物,又称正常菌群。
(二)生理作用:
1.生物拮抗
2.促进消化
3.营养作用
4.免疫作用
二.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1.寄居部位改变
2.免疫功能低下
3.不适当使用抗菌药物
菌群失调症: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病人,机体正常菌群被破坏而引起菌群失调,严重时可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菌群失调症。
第二节 消毒灭菌
基本概念
1.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上所有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2.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的芽胞。
3.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的方法。
4.无菌:物体上没有活的微生物存在。
5.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方法称为无菌操作。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热力灭菌法
1.湿热灭菌法:
⑴巴氏消毒法:61.1—62.8℃持续30分钟或71.7℃持续15—30秒,用于酒类和乳制品的消毒。
⑵煮沸法:100℃持续5—10分钟,可用于手术器械、食具的消毒。
⑶流通蒸汽法:利用一个大气压下100℃的水蒸气进行消毒。
⑷间歇灭菌法:利用反复多次的流动蒸汽间歇加热以达到灭菌的目的。适用于不耐高热的含糖、牛奶等培养基。
⑸高压蒸汽灭菌法:103.42Kpa经121.3℃维持15—30分钟,适用于耐高压和湿热的物品,如培养基、手术衣、手术器械等
2.干热灭菌法:
⑴焚烧和烧灼:用于废弃物和病人或动物尸体
⑵干烤:160—170℃维持2小时,用于耐热物品的灭菌
☆同样条件下湿热效果强于干热的原因:
⑴湿热的穿透力强
⑵热蒸汽有潜能
⑶蛋白质含水量越多越容易变性
(二)紫外线与电离辐射
1. 日光与紫外线
⑴紫外线杀菌原理:使细菌形成胸腺嘧啶双聚体,DNA复制被干扰,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⑵杀菌特点:265nm波长的紫外线杀菌力最强,但是穿透力较弱。
⑶应用:物体表面和空气的消毒。
2.电离辐射
(三)滤过除菌
1.常用醋酸纤维薄膜、玻璃滤器
2.用于抗生素、维生素、血清等
(四)超声波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一)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和应用
1.卤素类
*0.2~1ppm氯气:自来水和游泳池的消毒
*5~10%漂白粉:消毒手、家具、排泄物
*2.5%碘酊:皮肤和小伤口的消毒
2.重金属盐类
*2%红汞:皮肤、黏膜、小伤口
*1%硝酸银:滴眼预防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
*0.1%硫柳汞:防腐剂
3.醇类
*70%乙醇:皮肤和体温计的消毒
4.醛类
甲醛:烈性传染病病房的消毒及尸体保存
戊二醛:消毒不耐热物体和精密仪器
* 环氧乙烷:用于塑料、纸、医药制剂的消毒
5.酚类
* 来苏尔:洗手、体表;地面、家具的消毒
6.氧化剂
*0.1%高锰酸钾:皮肤、口腔、水果的消毒
*3%过氧化氢:伤口和口腔黏膜的消毒
*0.2~0.5%过氧乙酸:皮肤、塑料消毒
7.表面活性剂
*0.05~0.1%新洁尔灭:皮肤 、黏膜、手、手术器械的消毒
8.染料
2~4%龙胆紫:伤口、化脓感染灶
(二)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1.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
2.使微生物细胞成分氧化、水解
3.干扰和破坏细菌酶的活性
4.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
(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1.消毒剂的性质和浓度:一般来讲,消毒剂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杀菌效果越好。但是醇类例外。
2.温度和酸碱度:温度升高可提高消毒效果,酸碱度的影响各异。
3.细菌的性质:与菌种、菌龄、有无芽胞有密切关系。
4.环境的影响:环境中有机物可与某些种类的消毒剂结合,降低其作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