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基础课程)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
班级
专业,层次
临床、全科医学(大专)
教 师
专业技
术职务
授课方式
(大,小班,实习)
大班
学时
2学时
授课题目
(章,节)
第二十八章 呼吸道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
麻疹病毒
冠状病毒
第四节-第六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第二十九章 肠道病毒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第二节-第三节 其他肠道病毒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第五版),陈兴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4.7
2.?医学微生物学?本科教材(第六版),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3.12
3.?医学免疫学?本科教材(第三版),陈慰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0.8
教学目的:
1.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分型、分亚型的依据,抗原性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
2.熟悉流行性感冒病毒、麻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预防;肠道病毒共同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特异性预防。
3.了解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肠道病毒的种类;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致病性;腹泻病毒致病性。
教学内容:
1.流行性感冒病毒 (30分钟)
2.麻疹病毒 (10分钟)
3.冠状病毒 (10分钟)
4.其他呼吸道病毒 (10分钟)
5.脊髓灰质炎病毒 (20分钟)
6.其他肠道病毒 (15分钟)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具:多媒体、胶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流行性感冒病毒分型、分亚型的依据,抗原性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
2.流行性感冒病毒、麻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3.肠道病毒共同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特异性预防。
难点:流行性感冒病毒抗原性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
教研室审阅意见
安排合理,同意实施。
姜凤良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小 结
(5分钟)
1.流行性感冒病毒分型、分亚型的依据,抗原性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
2.流行性感冒病毒、麻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3.肠道病毒共同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特异性预防。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1.简述流感病毒的基本结构。
2.简述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3.试述肠道病毒共同特性。
4.简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特异性预防。
教学后记
第三十一章 呼吸道病毒
能侵犯呼吸道并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称为呼吸道病毒.包括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和副粘病毒科的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结构:
形态:球形,丝状颗粒(初分离时可见)
结构:
⑴ 核心:含7-8段单股RNA及包绕其周围的核蛋白、RNA多聚酶三种成份.核蛋白具有型的特异性,是分型的依据.
⑵.基质蛋白:保护核心并维持病毒外形。
⑶.包膜:双层类脂膜,上有两种刺突。
●血凝素(HA):能凝集RBC而得名,能吸附细胞,引起感染﹒
●神经氨酸酶(NA):有利于病毒的释放和扩散,也与感染有关.
(二).分型与变异:
分型:
内部抗原:根据M、NP蛋白抗原性不同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表面抗原:根据HA、NA抗原性不同将病毒分为若干亚型.
变异:甲型流感病毒最易产生变异
⑴.抗原漂移:基因点突变,形成的变异小,导致流感中小流行.
⑵.抗原转变:基因重组,形成新的亚性,引起流感大流行.
(三).培养特性:
1.初次分离用鸡胚羊膜腔,传代用尿囊腔.
2.流感病毒可在犬肾细胞中增殖,最易感的动物是雪豹.
(四).抵抗力:
抵抗力较弱,室温下感染性很快消失;对日光、干燥、紫外线、脂溶剂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经呼吸道传播,在上皮细胞内增殖引起局部炎症;病毒不入血,但释放毒素样物质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继发感染多发生于年老、体弱、抵抗力较差患者,最常见为肺炎.
2.免疫性:病愈后免疫力可维持1-2年,只对同一亚型有作用;以SIgA为主
三.检查防治
1.检查:取咽嗽液和或鼻咽拭子,接种于鸡胚羊膜腔,或用血清学方法诊断.
2.接种流感疫苗;盐酸金刚烷胺治疗。
第二节 麻疹病毒
一.病毒学特性:
1.球形颗粒150nm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不分节段。
2.包膜刺突为血凝素和融合因子。
3.单一血清型。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潜伏期至出疹期均有传染性。
2.经飞沫接触传染,引起麻疹;常并发细菌感染,偶有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3.病愈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产生抗-H和抗-F抗体。
三.检查防治:
1.麻疹减毒活疫苗。
2.已接触麻疹患者的易感者可注射胎盘丙种球蛋白进行紧急预防。
第三节 冠状病毒(Coronaviruse)
1.冠状病毒科,有两个属。
2.包膜上有宽大并有间隔的刺突,形状似皇冠而得名。
3.毒粒直径约80-160nm大小
4.核酸为单股正链RNA病毒,30kb。
5.引发的肺炎与众不同,早期出现呼吸困难, 并可发展为呼吸窘迫综合症,因此WHO和国际上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第四节 腮腺炎病毒
1.球形,有包膜,有NA和F刺突。
2.一个血清型,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
3.经呼吸道传播引起腮腺炎、有时引起生殖系统炎症、获得性耳聋。是男性不育和儿童期获得性耳聋最常见原因。
4.用腮腺炎病毒减毒活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
第五节 风疹病毒
1.球形,60nm,有包膜。
2.一个血清型。
3.致病性:
⑴.妊娠6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有先天性畸形和胎儿先天性风疹综合症的危险。
⑵.临床症状类似麻疹,但症状轻。
第六节 呼吸道合胞病毒
1.RSV能在细胞培养中形成特殊的细胞融合病变,故而得名。
2.经飞沫传播,是引起婴儿下呼吸道病变(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肺炎)的最常见病毒。
第二十九章 肠道病毒
一.种类:
1.人脊髓灰质炎病毒1–3型。
2.人柯萨奇病毒。
3.埃克病毒。
4.新肠道病毒68–71型。
二.共同特征:
1.球形,20–30nm,无包膜。
2.单股正链RNA,RNA具有感染性,并起mRNA作用。
3.在宿主细胞浆内增殖,引起细胞病变。
4.耐乙醚、耐酸,对热、干燥、紫外线敏感。
5.经粪–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多样。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一.病毒学特征:
1.有三个血清型。
2.培养特征:能在灵长类动物细胞中繁殖。
3.抗原特性:
*D抗原(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据此将脊髓灰质病毒分为Ⅰ、Ⅱ、Ⅲ型,三型间无交叉免疫。
*C抗原(空壳抗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感染类型:
★90﹪以上为隐性或轻症感染.
★少数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即为脊髓灰质炎.
★严重者可有后遗症(肌肉弛缓性瘫痪)甚至出现延髓麻痹而死亡.
2.免疫性:病愈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但三型间无交叉免疫;体液免疫为主,最主要的中和抗体是SIgA。
三.检查防治:婴幼儿和儿童服用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减毒活疫苗糖丸。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1.病毒学特征与脊髓灰质炎病毒相似。
2.临床表现多样,在脊髓灰质炎已基本消失的地区,引起的感染更加突出。
第三节 腹泻病毒
一.轮状病毒
1.双层衣壳,从内向外称放射状排列,尤如车轮故而得名。
轮状病毒
2.分为7个组(A–G)A–C组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A组最常见,是引起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
二.肠道腺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