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医二院
第一节 防治原则

























治法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
养生保健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注重调养
防邪入侵
早期诊治
先安未病之地
正 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 之所凑其气必虚
注重疾病
传变规律
一、预防为主
木木
水水 火火
金金 土土
既病防变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 实脾,
气 血营
例:肝木乘脾土
(表 里,轻 重)
(五行生克规律)
本 标
正气 邪气
病因 症状
旧病
原发病
新病
继发病
二、治病求本 *
二、治病求本
正治反治
标本缓急
正治 ( 逆治 )
征象与本质一致
反治 ( 从治 )
征象与本质不一致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标本兼治

常法 重点
变法 难点
征象 本质 治法
高热大汗
口干脉数
舌红苔黄
(热象)
实热壅盛 正治 (逆治)
血压骤降
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
(Shock)
(寒象)
里热盛极
阳盛格阴 反治 (从治)
寒凉药
寒凉药
热则寒之
寒因寒用
—高热 ———寒药
—胃寒 ———热药
—血虚 ———补血
—实热便秘 —泻热通便
热则寒之
寒则热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寒因寒用
热因热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真热假寒 —寒药
—真寒假热 —热药
—真虚假实 —以补开塞
—真实假通 —以通治通
正治
反治
三、调整阴阳
损 实 补 虚
阴阳相对平衡破坏
疾病发生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三、调整阴阳
(一)损其偏盛
阴阳平衡
温热药
阴盛则寒
寒凉药
阳盛则热

(寒 )

(寒 )

(寒 )

(热 )

(热 )

(热 )

三、调整阴阳
(二)补其偏衰

(热)

(寒)
阳虚则寒 阴阳平衡 阴虚则热
温热药 寒凉药

(寒)

(寒)

(热)

(热)

四、扶正祛邪
疾病发生
正气虚 邪气实
扶正 祛邪
增强体质,
提高抗病能
力。
减轻或消除
邪气毒害。
阴阳偏衰 阴阳偏盛

四、扶正祛邪
1、扶正:正虚为主
2、祛邪:邪实为主
3、扶正祛邪合用
先扶正后祛邪
先祛邪后扶正
扶正祛邪并进

Why?感冒
发散风寒
疏散风热
清热解暑
补气解表
久泄脱肛
崩漏出血
子宫脱垂
胃下垂
提升中气
同病 异治 异病 同治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
感冒
发散风寒
疏散风热
清热解暑
补气解表
久泄脱肛
崩漏出血
子宫脱垂
胃下垂
提升中气
疾病 病因病机 治疗
风寒 束肺
风热 袭肺
暑热 郁表
气虚 邪侵
中气下陷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根据气候季节特点考虑治疗用药原则
因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用药
因人,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
习惯等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





汗, 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 ——解除表证
吐, 运用涌吐的药物 ——引邪由口而出
下, 运用泻下通便的药物 ——逐邪外出
和, 运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 ——祛病邪,扶正气
温, 运用温热的方药 ——祛寒邪、补阳气
清, 运用寒凉方药 ——清除热邪
补, 运用补养作用的方药 ——消除虚弱证
消, 具有消导和消散 ——治疗积,癥,痞等




思考题
1、为什么正治又称, 逆治,,反治则称, 从治,?
2、标本缓急的治疗法则怎样区别应用?
3、阴盛、阴虚或阳盛、阳虚在疾病性质有治法
上有何不同?试列出 2—3个鉴别症状。
4、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