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的故事:从乐师到金融奇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20日?03:27 新闻晨报   现年78岁的格林斯潘喜爱音乐和运动,曾在纽约时报广场派拉蒙剧院下面的一家夜总会里演奏萨克斯管。音乐梦“破灭”转行经济学,1987年8月开始担任美联储主席,历经四位总统,迄今已经4次担任此职。他导引下的美国经济经历过两次衰退、一次股市泡沫和一次历史上最长的增长期。   格林斯潘是个“一打喷嚏,全球就得下雨”的“财神爷”,在克林顿时代创造出“零 通货膨胀型”经济奇迹。美国的一家媒体在1996年总统大选时说道:“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当联储主席就行。”   虽然格林斯潘一次次的直接干预虽然挽救了市场,但也加大了“道德风险”。有了格林斯潘“看跌期权”的保护,投资者更加不顾风险。也许是意识到自己的威力太大,为了不至于给市场带来太大的冲击,格林斯潘讲话越来越“含糊”,他的名言因此而产生:“如果你们认为确切地理解了我讲话的含义,那么,你们肯定是对我的讲话产生了误解。” 格林斯潘十八年风雨盘点 通胀纪录控于股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09:30 金时网·金融时报   26日,美国货币政策领域的头头脑脑们又将齐聚堪萨斯城,参加美联储每年召开的年度经济研讨会。与前几年诸如“重新思考稳定性政策”、“收入不均问题与政策选择”等沉重话题相比,在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卸任前的最后一次年度会议上,人们更关注的话题是格林斯潘时代将留予未来何等借鉴。这一次,格老在做好开幕发言之后,更多的时间将细听他人评说过去18年的风风雨雨。   自1987年就任美联储主席以来,格林斯潘带领美国人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无论是经历通货膨胀还是经济衰退,无论是承受别国金融危机的振荡还是陷入本土恐怖袭击的阴影,格林斯潘的存在本身成为支撑美国民众信心的重要因素。盘点过去的18年,作为美国货币政策制定的灵魂人物,格林斯潘的建树不可磨灭。     通胀纪录控于股掌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央行行长来说,在离任之际留给国人一个更好更健康的经济环境都是他们的事业梦想。而今天,这个梦想的简化表述就是“价格稳定”,这已经成为最大化稳定增长的最佳途径。比如,格林斯潘的前任保罗·沃尔克就将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年增长率由其就任时的15%压低到4%左右。从数字来看,显然任何继任者都无法望其项背。那么格林斯潘做到了什么?目前,在能源价格上涨50%的背景之下,美国的CPI由其接任时的4.3%降至3.2%,去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CPI年增长率则下降了一半,目前保持在2.1%的水平。   但如果仅是将这一成绩与1987年的数字进行简单的横向对比,就大大抹煞了格老的功劳。事实上,格林斯潘的真正贡献在于18年来他不断地寻找更新更科学的衡量标准来界定通胀水平,在CPI指数中考虑了“质量调整价格”等诸多因素,使得这一指数能够更加精确地反映现实经济状况,提供有效决策依据。   CPI的一大改进就是允许消费者在一定类别内的替换选择。比如,将便宜的苹果换成昂贵的桃子可能会提升生活成本,但是这并不计入通胀,因为通胀是指从货币购买力的角度来考察价格水平的整体上扬或下降。格林斯潘并未就此止步,他进一步采用了核心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照此计算,美国的实际生活成本年增长率仅为1.9%。日前,美国劳工统计局编撰的一个系列将1978年至1998年的通胀年增长率调低0.45个百分点,如果按现行计算方法,过去27年的CPI和核心CPI年增长率将下调0.38个百分点。    货币政策举重若轻   执掌美联储大印18年来,格林斯潘在制定货币政策过程中的表现使得任何人都无法将其归入某一门派。他从不拘泥于任何一种经济模型和理论,相反所有的理论不过是格林斯潘口袋里的后备资源,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主张升息时格林斯潘抖出威克塞尔模式,力主降息时他又打出凯恩斯理论的大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2000年11月时格林斯潘曾表示担心通胀走高的危险,而在6个星期后他却出奇不意地在两次联储会议期间将利率削减了50个基点。在自去年6月以来的连续10次加息过程中,格林斯潘也是表现得气定神闲。不容置疑,他就像一位技法高超的魔术师,让人捉摸不定,结果却总是令人喜出望外。也许,变幻莫测的金融世界需要的就是拥有如此自信与判断力的掌舵者吧。    数字面前慧眼独具   在纷繁的经济数据面前,没有谁比格林斯潘的目光更加独到了。在前联储经济学家的眼中,格林斯潘总是能够把看似全不相干的数据整合到一起,然后呈递给人们一个有机的丝丝入扣的经济全景。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统计数字公布以前,格林斯潘就预感到了生产力的结构性上扬。因此,在通胀增速开始减缓的背景之下,他顶住了来自联储内外的升息压力以降低经济增速。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风险管理与泡沫管理   格林斯潘在货币政策中引入了风险管理的概念,而以往人们一向认为这个概念更适合于美联储管辖之下的大小银行而非美联储本身。对此,格林斯潘强调政策制定者必须考虑整体经济的风险,对风险进行量化,计算相关成本,并以此为依据作出货币政策。   那么在出现资产泡沫时风险管理的方法到哪里去了呢?格林斯潘曾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末技术和网络股泡沫以及眼下潜在的房市泡沫,他在管理与泡沫相关的风险时采取的是以静制动的方法,即任泡沫自行膨胀至破裂后再来收拾残局。如果在1996年12月格林斯潘首次提出存在不合理的过热增长时即戳破泡沫,则美国经济将为此付出巨大成本。而从风险的角度讲,显然任泡沫破灭的风险要大于预先控制的风险。因此,在风险管理与泡沫管理的取舍上,格林斯潘机智而有度的妥协令人耳目一新,更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18年风雨一路走来,格林斯潘战果累累,赢得了从上到下的信任与尊重。然而,无论格老本人是否愿意,无论美国民众是否愿意,格林斯潘时代终将结束,而格林斯潘给美联储带来的光环对于任何一个继任者来说都将构成巨大压力。 格林斯潘的遗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08:54 第一财经日报   墨子有云:“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美国经济近几十年来的一枝独秀,很大程度上和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敏锐非凡的睿智思想、细微高超的调控手法、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休戚相关。以至于1996年美国大选前夕,《财富》杂志在封面上放上了一句令人咋舌的口号:“笨蛋!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当美联储主席就成。”   但现在是时候和这位活着的“传奇人物”说再见了,在即将到来的2006年1月6日,年届八旬的格林斯潘将退下神坛。一时间人们对美联储新掌门人的候选人争论不休,但无论如何,没有人相信会有人能比格林斯潘做得更好,就像1987年8月保罗·沃克尔辞去美联储主席职务时没有人相信格林斯潘会超越这位“冷面巨人”一样。   格林斯潘也许是世界上成功诠释“中央银行行长”一词的第一人,在任期间,美国经济略有起伏的强势表演就是对他独一无二调控哲学的最佳褒奖,而这些调控哲学也是格林斯潘留给全世界政策制定者的宝贵遗产,也许它们字面上是冷冰冰的,但却能给一国经济带来温暖。   首先,了解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身居央行行长之位,意味着手握威力无比的货币魔杖,通过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国民经济的大多数经济变量都能受到央行行长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在眼花缭乱的政策菜单上,分清楚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是最为关键的。格林斯潘用几十年的言传身教说明,对于货币政策而言,维持物价稳定才是当仁不让的首要目标。   当然,促进经济增长一直是央行行长面临的最大诱惑,但屈从于此只能给国民经济带来意想不到的政策性波动,正如弗里德曼所言:“试图熨平经济周期的经济政策也许正是经济动荡的万恶之首。”格林斯潘任期内虽然经历了两次经济衰退,但他的视线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通货膨胀指标,通过有节奏的利率调整,格林斯潘为美国经济增长营造了稳定合意的货币环境。不过,格林斯潘偶尔也会对其他经济变量,甚至是别国的汇率之类发表苦口婆心的劝告,但这些言辞上的说教仅仅是一种预警行为,他手中的货币政策从来没有更多地用作经济强心剂。   其次,知道自己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什么时候说。央行行长作为一国货币当局的最高官员,“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并非耸人听闻,把握言语内容、风格、时机是每个央行行长的必修课。格林斯潘最鲜明的个人特征就在于其隐讳颇深的“美联储语言”。正如他的一句名言:“如果你认为已经清楚地明白了我的意图,那我可以告诉你,你一定误解了我的话。”通过晦涩的言语表达,美联储的政策变动很难被市场所预知,而这种政策透明度上的人为模糊使得美联储能够在与市场预期的博弈中占得先机,更好地利用信息优势达到政策目标。   当然,在风平浪静之时,这种词不达意的言语风格是有效率的,但在风云突变的非常时期,就有必要言语鲜明地表达货币当局立场,发挥中流砥柱的稳定作用。这种时机选择,格林斯潘显然也做得非常完美,就在他上任两个月后,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臭名昭著的“黑色星期一”让道琼斯指数狂跌508.32点,5000多亿美元市值瞬间蒸发。在市场近乎崩溃之时,格林斯潘及时发布了坚定言论,毅然决然地表示美联储将承担清偿力来源的重要作用,这一言论重塑市场信心,并最终成为危机平息的重要转折点。   最后,清楚自己是什么人。央行行长也是人,是人就有喜怒哀乐,就有七情六欲,就有独特偏好,但这些都不能影响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公正和效率。格林斯潘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人,但他在美联储主席位置上就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天赋,甚至是信仰。繁忙的工作让这位曾经的二流萨克斯管手不得不中断了对音乐的追求和享受。而且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身份也让这位曾经的顶尖华尔街证券商不得不退出了高盈利经济咨询公司的经营,并主动规避了证券市场投资,仅仅购买了低风险低收益的短期政府债券。更重要的是,格林斯潘甚至为事业背叛了自己曾经的信仰,读书期间就受到客观主义运动领袖爱恩·兰德极大影响的他信奉的是自由经济主义,甚至于1966年7月在《客观主义者》上发表了题为《黄金和经济自由》的思想文章,但自从他担任美联储主席的第一天起,他就彻底背叛了自由主义的教义,并用有条不紊的货币调整一次次地亵渎着“看不见的手”的神圣。当然,为事业牺牲个人的格林斯潘在政治上很自然地表现出了高度独立性。不畏政治压力,我行我素地奉行美联储的调控原则不仅让格林斯潘赢得了万众信赖的个人声誉,也让美国的货币政策远离了政治因素的频繁干扰。   格林斯潘要走了,但他留下的“遗产”却足以让整个世界受用良久。所谓“功遂身谢,名由实美”,格林斯潘的急流勇退注定将成为他央行行长职业生涯一个完美的句号。(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 周小川与格林斯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7日?12:39 中国证券报   在音乐素养方面,周小川确实可与格林斯潘媲美。或许两人都已领会“键盘与算盘相通”的规律。否则,他们又如何在音乐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这两个行当之间从容大度、游刃有余呢?讲话绕弯子只是一种艺术的表述方式。锣鼓听声,说话听音。实际上,无论格林斯潘还是周小川,无论他们讲话的弯子怎么绕,他们还是“干什么吆喝什么”。   据报道,周小川爱好的确广泛,他收集了许多歌剧方面的书。传媒业的一位腕级人物讲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位财经传媒业内的知名人士爱好写诗作文。由于周小川博士对音乐的通晓和爱好,经过热心人士的撮合,这位人士打算和周小川博士合作搞一场诗朗诵音乐会。据说,各方面还真就对此事进行了认真筹划,但因为某些客观原因未果。当然,周小川博士对此次诗朗诵音乐会投入了多大精力不得而知(身居要职公务是一定繁忙的),但从一个侧面让人们感受到了周小川的音乐素养颇值得称道和肯定。一般的观点是音乐能给人以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能带给人激情、柔美抑或一张一弛的节奏感,就连建筑也被视为是流动的音乐。可以推想,对音乐的爱好,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欣赏,对周小川在央行行长这个关键位置上的决策可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你别看他温文尔雅,酒量还大着呢。”一位在央行长期工作过的人士这样评价周。他说:“周小川个人的性格是想大事、管大事,有一些小事他是不管的。”这些也被认为是开拓者的共性。   在音乐素养方面,格林斯潘确实可与周小川类比。格老早年在美国著名的朱莉亚(Juilli a r d )音乐学院学习音乐,曾梦想成为一名职业音乐人。格林斯潘在从纽约著名的朱利亚音乐学院退学之后,曾在纽约时报广场派拉蒙剧院下面的一家时髦的夜总会里演奏萨克斯管。   由于所处的大环境不同,作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周小川博士和身为美联储主席的格老对其各自“音乐”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必然存在差异。尤其是将两人的言谈放在各自金融改革和金融政策运营的大背景下更为明显。   为美国制定货币政策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其政策调整主导全球投资方向,因此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工作与其说是金融家不如说是艺术家,他既要将政策调控的信息有效传递给国际市场,又不能过早暴露美联储的战略部署。既需要引导美国乃至全球经济走上更为健康的发展轨道,又要为美联储的货币干预政策留好退出的后路,其难度可想而知。也正是因为事关重大,很多话不可不说,又不可明说。   格林斯潘讲话一般喜欢从美国乃至全球的宏观经济运行讲起,而少有一上来就大谈利率。有时根本不谈利率等货币政策的内容。理性的听众往往直到听完格老的讲话,经过认真反思,才能约略领会到他的深义所在。格林斯潘讲宏观经济,实际上是在向人们传达美联储的思考,这种思考的内容往往与未来的货币政策调整或改革息息相关。   周曾在商业银行、证监会等单位任职,据了解,他以前的同事和下属,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认为周小川非常具有亲和力,温文尔雅,很有风度。同事和下属对周的评价或许含有其性格方面的因素,但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面对公众的周小川形象———随着中国金融改革进程的加快,以及改革复杂程度的加剧,周小川的讲话风格越来越有格老的影子。   人民币的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刚刚启动。汇率调整虽然是一国主权,但毕竟涉及国际主要贸易伙伴的切身利益。本质上,汇率改革的过程也是一次次金融外交的过程。有业内人士评价:从近两年的国际汇率博弈看,周小川的应对手法渐趋成熟,言谈间渐显老辣,其风格近似格林斯潘。   按常理,央行专司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谈货币政策应该是周小川的份内之事。但人们注意到,在大多数的场合,包括在“两会”新闻记者招待会这样的重要场合,周小川谈得更多的却是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这不仅是因为,身为央行行长的周小川,同时还兼任国务院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之职。更重要的是,周很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要想使货币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更有效率,必须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否则,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其传导功能都将大打折扣。所以,在多种场合,他不厌其烦地讲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他不仅讲中行建行的股份制改革及上市问题,而且细致入微地讲到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以及贷款结构和不良资产的处置和控制问题。   周小川深知房地产业对银行业的良性发展作用非同一般。如何发挥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改善因为金融资源的误配而造成的银行系统大量不良资产、尽量避免房地产业的高贷款给银行系统带来的风险就成了他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说周小川讲话爱绕弯子的更为明显的一个例子就与房地产业有关。2003年12月6日,周小川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论坛上的演讲,出乎听众包括诸多财经记者的意料。他一上来没有谈货币政策,甚至没有谈与银行业有关的内容,他演讲的主题是“从税收改革的趋势看城市土地管理”。面对大批听众的好奇眼神,周小川娓娓道来:从中国税收改革的一些新提法,谈到增值税的转型,谈到个人所得税,再谈到在适当的时机选择试点实行物业税的趋势;又从财产税的角度,对比“一次性批租”和“定期评估”两种城市土地管理方式在“财产税”征收方面的异同,最后这位央行行长说,“无论城市设施和房地产都有价格风险,中央的各项政策也强调银行要避免陷入某种泡沫里边,以免未来产生更大的风险。”至此,听众才豁然,原来周小川想通过“从税收改革的趋势看城市土地管理”的论述,分析商业银行土地抵押贷款的风险传导机制。因为,国内商业银行一般根据初始地租价格审批、发放土地抵押贷款,但批租地价可能有泡沫,因此商业银行拿到的土地抵押实际价值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鉴于货币政策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作用之大、之深、之远,两人在讲话内容和方式上必然思之再三。由此看来,他们绕弯子讲话正是一种谨慎作风的体现。   (文/蓝色海洋摘自《开利财经》) ? 格林斯潘的名片上如果要印上全部头衔,这张名片将会比常人的大10倍,因为他是:美国国家预算局的顾问、《时代》杂志经济学家委员会主席、布鲁金斯经济活动小组的高级顾问、全美铝公司董事、通用食品公司董事、摩根公司董事、ADC董事、兰德公司成员、国际经济学协会成员、全美经济学俱乐部董事、纽约经济俱乐部副主席和董事会成员、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机构成员、监管人委员会成员、经济学家商业协商会成员。?   有一件事足以表明格林斯潘的重要地位。2000年6月24日,格林斯潘前往芝加哥出席美联储芝加哥银行董事会。因为交通原因,他没有按照原定计划赶到。半个小时之后,纽约股市、芝加哥期货市场就传出格林斯潘发生车祸的消息,并引起了市场动荡。美联储不得不为此紧急辟谣。?   2004年5月18日,在格林斯潘将第五次出任美联储主席的消息传出后,美国股市马上大幅反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61.60点,标准普尔指数上涨7.39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21.18点。?   能让美国市场行情看涨,也能让全球市场齐声下跌。2004年9月8日,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就美国经济状况及利率政策走势发表讲话,指出美国经济增长在夏季放缓后重又获得动力,但他没有表明美联储是否会继续提高利率。由于他没有给出明确信息,当日,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下跌29.43点,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5.03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7.92点;而在欧洲,伦敦《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跌7.2点,法兰克福DAX指数跌4.88点,巴黎CAC40指数跌4.59点。?   美国有一档收视率很高的电视栏目——《公文包线索》,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开会的那天早晨,记者会守候在格林斯潘上班的路上,用两台摄像机分别追踪他的表情和公文包。通过观察他的公文包可以揣测利率的走向:如果他的包看上去很鼓,表明他看了大量的材料,利率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他的包看上去很空,那利率可能就没有什么变化。?   节目制作人还会根据当天格林斯潘的表情决定节目的主题音乐,如果他信心十足,将配上《大人物先生》;如果表情谨慎,则换成《碟中谍》的主题音乐。?   格林斯潘的公文包,某种程度上说,相当于美国总统身旁的装着“核按钮”的黑皮包,只不过他控制的是美国经济,并延伸影响着整个世界。?   听不懂的老头?   格林斯潘是一个怪老头。?   看看他的形象吧,几十年来一直戴着黑框眼镜,穿着深色西服,配着一条看上去总不对劲的领带。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稀疏的头发加上一脸的褶子,格林斯潘更加让人琢磨不透。?   “如果我的话听起来异常地清楚,那你肯定是误解了我的意思。”他说。?   格林斯潘是一个模糊语言的大师,他发表讲话时,不仅惜墨如金,更以含糊著称。他说话隐晦曲折、模棱两可,前言不搭后语,总是一脸沮丧的样子。不到非说不可的时候,没人能指望格林斯潘开口露风,甚至也得不到他的丝毫表情暗示。据说格林斯潘从来不就美联储事务举行新闻发布会,也拒不接受将进行录音的采访,他的句法绕来绕去,要想解读格林斯潘更是个难题。?   格林斯潘的公开讲话一直都以黯然无光而著称,他的语言像乱码一样混乱、模糊、莫名其妙,你问候他说:“你好吗?”他完全有可能回答:“我刚刚回来……”?   美国一家网站还推出过一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之言”的游戏,把格林斯潘在听证会上的发言分解、打乱,然后插入一些前言不搭后语的短句,比如:“谢谢诸位给我这个机会答复批评我的人。他们声称,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提交的关于我在一次绳球游戏中大败鲁宾的半年期报告,现在还没有复苏的迹象……”?   美国前财政部长奥尼尔把格林斯潘的语言特色概括为:“运用英语的所有微妙细腻的表达方式,确保只有他和上帝才能明白。”?   而格林斯潘自己承认:“我花了不少时间努力回避问题,因为我担心自己说话过于直白。最后,我终于学会了含糊其词。”?   格林斯潘有一次自认为很成功的记者招待会,因为第二天报纸刊登了相互矛盾的标题,《纽约时报》上说:“格林斯潘估计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而《华尔街日报》则说:“格林斯潘断定经济衰退不可能”。   不错的业余音乐家?   格林斯潘是独生子,1929年,美国发生股灾时,他仅有4岁。股市的崩盘也波及到了他的家庭,父母离婚后,他被判给了从事小零售业的母亲。?   从小经历了这么大的变故,格林斯潘的性格变得害羞而阴郁。?   可他的母亲是一位开朗、乐天、能歌善舞的妇女,只要有她在的聚会场合,一定会“抢”下钢琴又弹又唱。?   小格林斯潘几乎不和邻居家的孩子们一块游戏,总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的客厅里,静静地听母亲的琴声和歌声。?   长期的耳濡目染,小格林斯潘开始迷上了音乐,青少年时期的第一个理想就是成为一名职业音乐人。他喜欢的是萨克斯和单簧管。中学期间,他开始学吹单簧管,后来就读于音乐界鼎鼎有名的纽约朱利亚音乐学院,现今萨克斯演奏大师斯坦·盖茨和他是同学。?   朱利亚音乐学院教授和训练的是正统、古典音乐,此后几十年格林斯潘最喜欢的都是古典音乐,亨德尔、莫扎特、舒伯特、拉赫玛尼诺夫一直都是他最愿意倾听的大师。?   20世纪40年代,爵士乐和吉特巴在美国风行一时,格林斯潘加盟了亨利·杰尔姆的强节奏爵士乐乐队,在全国巡游了一年,还到纽约“时代广场”进行过表演。?   尽管在这个乐队里,他是一名出色的萨克斯手,可是他还是很有自知之明:“我是个还算不错的业余音乐家,如果要按照专业标准来衡量,我就太一般。我认识到,那种才能是天生的,所以我早就想好,如果我达不到职业音乐家的水平,我就是入错了行。”?   数字敏感症?   身为股票经纪人的父亲,虽然没有和小格林斯潘生活多久,但留给他的是另一种兴趣和希望。父亲曾送给他一本书《希望就在前方》,这本书赞美了罗斯福总统的新经济政策,他希望儿子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合乎逻辑的东西来进行相似的工作,父亲在小格林斯潘的心中从小就种下了经济的种子。?   父亲还把自己对数字的天赋传给了儿子。了解格林斯潘童年的人很少,但是大家都说,他给人最鲜明的印象是天生对数字有一种敏感。?   5岁的时候,他就能心算多位数运算,还经常在周围的人们面前表演。每当母亲的零售店顾客多时,他自然就成了母亲的好帮手。?   中学时,在追求音乐的同时,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数学。在还不懂什么叫几何的时候,老师演示的毕达哥拉斯定理让他充满了好奇,他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去证明这个两千多年前的定理。整整3个星期之后,他取得了成功。?   在成为美国的经济领袖之后,他更是以掌握大量详实的各种数据著称。一位外国央行行长曾不无佩服地说:“他一到描述美国经济状况时,就会说,我在爱荷华州从吸尘器工业得到的数据表明,经济正在上升(或下降)之类的。他对经济中正在发生的一切,有着深入到最细枝末节的了解。”?   他的一位朋友略夸张地说:“格林斯潘是这么一种人,他知道1964年出厂的雪佛莱轿车用了多少个平头螺栓,他还知道如果拔掉其中3个将会对国民经济造成什么影响!”?   格林斯潘对数字的敏感还让多位国家首脑深感叹服。?   在一次拜访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格林斯潘对美国经济的状况和前景作了一番详尽分析,这可让他的英国同行“倒霉”了,几天后,撒切尔夫人把英国央行行长叫来训斥:“怎么你知道的英国数据不象格林斯潘知道的美国数据那么多!”?   而前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曾笑说过这样一件事,1996年白宫的一次招待晚宴上,格林斯潘在存衣间交了1美元小费后,马上对周围的人说:“去年的价格是75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