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1
区域分析与规划
主讲:刘科伟 教授
时间,2005 年 7 月
陕西省精品课程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2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一节 自然资源
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
第三节 技术条件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3
一, 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 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第一节 自然资源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4
1.概念,
2.分类,
(一 ).自然资源的概念, 分类及其特性
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
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
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
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地表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
游资源等
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
源、不可再生自然资源
3.特征,
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
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
缺性
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
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
殊的地域分布规律。
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
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
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5
( 二 )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 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自然资 源,决
不可能出现 某种生产活动。
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 畴也在
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 自然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其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再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6
二, 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 一 )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1,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 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
自然资源 。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7
( 二 )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其 可
能的开发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以及区 域发展
的作用,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即筛选出开发规模大,
开发后能产生重大经济价值,并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
带动影作用的几种资源。
其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
生产的保程度,并根据保证程度和现状生产在区域经济
中的地位来研究其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第三,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
一步明确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
相对量指标通常用平均占有量等表示。如人均占有量、
亩均占有量等。
第四,分析比较区域主要几类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
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
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2.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对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也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考虑,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并
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并用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源对
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客观
的切合实际的结论。
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
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
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
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
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
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许多自然条
件和自然资源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并且在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上,利用、改造自然的
方式和措施常常是以各种自然因素的相互制约性为依据
的。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
因素。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的分析,必须搞清主导资源
与辅助资源、优势资源与限制资源,分析自然资源组合
对一定产业(部门)结构的适合或保证程度。
4.自然资源开发利
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
不同的自然资源种类或组合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且
同一类的自然资源或组合也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因
此,在前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这里应该就区域自然资源
开发利用的方式与方向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对各
种方案从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筛选出几个可行方案。井同时指出各种方案之特点,尤其
对实施各方案的技术经济前提要特别指出,以利于开发利
用之决策与实施。
5.自然资源开发利
用效应的评价
任何对自然的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引起正负
两个方面的效应,它不但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社
会方面和环境生态方面。只有正确分析各方面的正负效应,
综合权衡利弊得失,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并在资源开发实
施中预先安排好预防措施,以减轻负效应之影响。对资源开
发之正负效应的评价必须待科学、客观的态度,既不要夸大
正效应,也不应缩小负效应,既要估计最好的情况,也要估
计一般和最差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程
度。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8
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
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二,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三, 适度人口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简述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9
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从这两
个方面体现,
作为生产者 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
模 —— 生产规模的大小;
2,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
的构成状况;
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
作为消费者 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
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
构;
3、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10
二、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一)区域人口数量分析
(二)区域人口的增长分析
(三)区域人口的质量分析
(四)区域劳动力供应分析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的分析应从人口的消费与生产两重
性特点出发,重点分析区域人口数量及其增长、劳动力的
供给、人口的分布状况等对生产布局及区域发展的影响,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11
(一)区域人口数量分析
1.性别构成
2.年龄构成
3.职业构成
4.民族构成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12
1.性别构成
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即人口的性别构
成 。
表示方法 ① 以男性与女性人口各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②以男性人数
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表示,即以女性人口数为 100,所对应的
男性人口数表示。在区域人口分析中,除总人口性别比例外,
新出生人口性别比和各年龄组人口性别比也是分析的重要指标。
影响因素
出生婴儿性比例,据研究,受胎时男性与女性为 120,100左右,由于片
男胎在妊娠期间流产、死胎的机率较大,到出生时,性比例降为 105上下。
无论古今中外,这个出生性比例都是基本恒定的,上下波动幅度很小。
男女分令死亡率,在我国由于重男轻女等社会意识影响,针对女婴的人工
流产、溺婴,以及, 生男为止, 的生育观念等,使 0~ 1岁人口的性比例比
这个比例要高出很多。以后由于社会分工、战争等原因,在各年龄组中,
男性的死亡率要比女性高,使性比例差距逐年有所缩小,
人口迁移和社会生产部门对性别的选择性,劳动力的跨区域迁移多以青年
男性为主,使迁入区人口男性比例上升,迁出区男性比例下降。重工业 采
矿业 林业 渔业 交通 建筑 地勘等生产部门男性比例较高;而纺织 缝
纫 手工艺制品等生产部门则女性比例较高。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13
2,年龄构成
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
口中的比例关系 。 通常用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
口的百分数来表示 。
概念与表示
年龄组的划
分与表示
逐龄分组,0岁组(不足 1岁),1岁组,2岁组 …… ;
5岁一档分组,女 00~ 4岁,5~ 9岁,10~ 14岁,…… ;
10岁一档分组,如 0~ 9岁,10~ 19岁,20~ 29岁,…… ;
国际划分法,划分为三组,即 0~ 14岁为少年儿童组,15~ 64
岁为青年或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
我国划分法,划分为六组,即 0~ 6岁为学龄前儿童组,7~ 12
岁适龄小学组,13~ 15岁为适龄初中组,16~ 18岁为适龄高中
组,男 16~ 59、女 16~ 54为适龄劳动人口组,60岁以上为老
年人口组。
人口分组的结果除用表格表示外,还用人口金字塔图表示,并
且后者更为直观、常用。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14
衡量人口年龄
构成的指标
老年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比重、老年指数(又称老人、儿童
比例,即老少比)、抚养指数(又称负担系数)、年龄中位
数、平均年龄等。这些指数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口年龄
构成的特点。
影响年龄构成
的主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迁移;战争、饥荒、瘟疫等
年龄构成对区
域发展的影响
对人口本身再生产的影响,①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的人口再生产
的类型 (表 2— 1) 。在人口统计学中,②按年龄构成和中位年龄
所做的类似划分 (表 2— 2) 。这两种划分方法都反映了人口年龄
构成与人口再生产的关系。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首先表现在劳动适龄人口同被抚养人口的
比例关系上。②其次,处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人口对社会环境
有不同的影响和要求,社会的物质消费结构、各类文化教育设施
的配套、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住宅和交通的建设,
莫不与人口年龄构成有关,当人口年龄构成发生变动以后,有关
的一切社会职能均要随之有相应的变化。经济文化建设如不考虑
人口文化构成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带来影响,就难以同未来的社
会需求相适应,从而陷于被动的地位。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15
表 2— 1 桑德巴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人口比重 /%
增长型
稳定型
减少型
0~ 14岁
40
26.5
20
15~ 49岁
50
50
50
>50岁
10
23.5
30
表 2— 2 人口统计中年龄构成的划分
少年儿童比重 /%
老年人口比重 /%
中位年龄 /岁
类 型
>40
<4
<20
年轻型
30~ 40
4~ 7
20~ 30
成年型
<30
>7
>30
老年人口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16
3,职业构成
是指区域人口中, 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 亦即
各部门劳动职工或工作人员占在职人员总数的比例 。 它代表经
济活动人口的就业分布, 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和
生产布局特征 。
一般将经济活动分为九个部门, 即,① 农业, 包括林业, 狩猎
业和渔业在内; ② 采矿, 采石业; ③ 制造业, 或称加工工业;
④ 电力, 煤气和供水; ⑤ 建筑业; ⑥ 商业和服务业 ( 旅馆旅游
业等 ) ; ⑦ 交通运输业和邮电业; ⑧ 金融保险业; ⑨ 公共和社
会服务 。 并将上述 ① 部门称为第一产业, ②, ③, ④, ⑤ 称为
第二产业, ⑥, ⑦, ⑧, ⑨ 称为第三产业 。
概 念
国际划分
我国划分
将经济活动分为 16个部门,即:①农、林、牧、渔业;②采
掘业;③制造业;④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⑤建筑
业;⑥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⑦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
讯业;⑧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⑨金融保险业; 10房地
产业; 11社会服务业; 12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13教育、
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 1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15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16其它行业。并将①部
门(农业)称为第一产业,②、③、④、⑤、⑥部门(工业)
称为第二产业,其余部门为第三产业。 影响因素
生产力发展水平 ; 生产方式特点 ; 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变化 ;
科技发展 ; 物质消费 ; 劳务交换水平 ; 经济政策 ; 历史 地理因
素 。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17
4,民族构成
概 念 是指不同民族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以百分数
来表示。民族不同于种族,它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
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
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分 析 在民族构成分析中,除对各民族人口数量占区域人口比例的分析
外,还应对各民族在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解,
以便为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18
(二)人口增长分析
1.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
2.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19
1.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
主要指标是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 长率等。 增长率分

增长类型
分析
原始型。 特点是两高一低,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其中婴
儿死亡率超过 200%。
年轻型。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
还保持在原始型水平上,使出生率显著地高于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大大提高,人口总量迅速增多,年龄构成趋
于年轻。
成年型。 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大致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出生率比过去有了明显降低,人口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年龄构成由年轻化向老年化演变。
衰老型。 由于人口的老化,死亡率由低水平回升,出生率继
续下降,终于跌到死亡率以下,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人
口数量逐渐减少。
人口增长
惯性分析
人口惯性是指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人口群体保持原有增长或
减少趋势的特性。由于这种特性的存在使得在区域妇女生育
率已降到乃至低于(或上升乃至高于)人口更替水平时,原
有的人口增长(或减少)趋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人口自然
变动的这种惯性来源于人口的年龄构成。而年龄构成取决于
过去历年的妇女生育率和总人口死亡率水平,即过去人口持
续、快速的长,会导致今天较轻的年龄结构和较大的育龄妇
女比重。这样,即使因经济、技术、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人
口生育率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较大幅度地下降,以至降到人口
更替水平以下,但由于人口中现有的和未来一段时期有较多
的育龄妇女人数,将使人口出生率不能很快下降,总人口仍
处于增长趋势。同样,惯性作用也会使原来人口减少的趋势
在其生育率提高后,总人口还保持相当一段时间减少的趋势。
人口惯性还表现在人口生育高峰或低潮的重复性,重复周期
与一个人口再生育周期吻合。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20
2.人口机械增长分析
概 念
影 响
后 果
分 析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是指区域人口的净迁人。通常用机械增长率表
示。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地区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差数占总人口
的比例。机械增长率为负,说明区域人口为净迁出,为正则说明
为净迁入。
区域人口的机械变动受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战争和灾荒等
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则是经济原因。从个人原因讲,主要
是为了摆脱贫困和失业,改善生活,或为发财致富、谋求事业成
功而导致迁移;从区域角度讲,则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新的矿藏、水力、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新铁路等交通干线铺
设,新的城市和工矿区的规划建设等原因。另外,城市化(人口
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发展,也是人口机械变动的一个方面。
直接后果,表现为对迁入和迁出区域人口数量、性别、年龄构成
文化构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的不同影响。
间接后果,是迁出地区人口压力减轻,可能得到移民汇款收入,
但劳动力减少,特别是具有熟练技能与高文化水平的劳动力的迁
出,使迁出的抚养、教育费受到很大损失。对迁入地区,由于人
口和劳动力增加,经济上有利,但也可能带来民族矛盾或其它社
会问题。 可见,对区域人口机械变动的分析,不但要对迁出或迁入的人口数量及其素质与构成进行分析,而且还要分析对迁出或迁入区域
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与间接影响。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21
(三)人口质量分析
1.概 念
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 包括三个方面, 即身体素质, 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
素质 。 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发展的自然基础, 指人的体质和智力;文化技术素
质是指人口受文化科技教育与训练的程度;思想素质包括思想觉悟, 道德品质,
传统习惯等 。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22
2.分 析
人口身体素质
分析
应着重分析因营养和地方病因素影响而导致的人口素质问
题。分析的指标主要是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人口平均身高
和体重。儿童智力水平、地方病发病率等。对区域人口身
体素质的分析,有助于搞清影响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的原因,
明确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现状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制
定区域人口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人口文化技术
素质分析
反映人口文化技术素质的指标主要有:人口受教育等级与
年限、劳动者职务及技术等级、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
小学普及率、中学普及率、专业技术人员占劳动人口比重
等。通常使用的评价指标是:文化人口比重;文化程度构
成;教育普及程度。
人口思想素质
分析
思想素质是人口素质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也是最难评
价分析的一个方面,目前关于人口的思想素质的评价分析,
尚无可以直接统计计算的指标,即使定性分析也有一定的
难度,因为对人口思想素质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较长期的考
察体验。通常可通过对一个区域的社会风气的评价来判断
人口的思想素质。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23
(四)劳动力供应分析
1.区域劳动力资源数量
2.劳动力资源质量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24
1.区域劳动力资源数量,
包括下列八个部分,
1., 适龄就业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这
部分人口占劳动力资源人口的大部分。
2., 未成年劳动者, 或, 未成年就业者, 。尚未达到劳动年龄、但已经从
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3., 老年劳动者, 或, 老年就业人口, 。已超过劳动年龄,但继续从事社
会劳动的人口。
4., 求业人口, 。即具有劳动能力并要求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
5., 就学人口, 。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学习的人口。
6., 家务劳动人口, 。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口。
7.军队服役人口, 。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军队服役的人口。
8.其它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的其它人口。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25
在上述八部分人口中, 前三部分人口构成就业人口的总体, 为 已投入使用的
劳动力资源, 这三部分与第四部分一起构成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口, 即现实的社会
劳动力供给, 是 已经开发的劳动力资源 。 后四部分并未构成现实的社会劳动力供
给, 它们是间接的, 尚未开发的, 处于 潜在形态的劳动力资源 。 这八部分统称为
劳动力人口, 即 劳动力资源数量总体 。 在分析时, 应分别对这几部分劳动力人口
进行分析, 以搞清区域劳动力供应的现状与潜力, 以及安排劳动就业的压力之大
小 。
除上述反映区域劳动力资源数量大小的绝对量指标外, 对劳动力资源数量的
分析评价还可采用反映劳动力人口总量占区域总人口比重的相对数量指标 —— 劳
动力资源率和反映已实际使用的劳动力资源人数占区域劳动力资源人口总数的相
对量指标一一劳动力资源利用率 。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26
2.劳动力资源质量,
劳动力质量包括 一定体质、智力、知识、技能水平,它一般体现在劳动力
人口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上。对劳动力
,质, 的考察主要是从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两个方面
进行。
劳动力质量分析 劳动力的质量对区域发展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区
域发展研究中,必须注意劳动力的质量的研究,要准确分
析劳动力质量与区域生产力发展的适应程度,积极探讨提
高劳动力质量的途径。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27
( 五 ) 人口分布分析
1.分布原因分析
区域分析中对人口分布的考察,主要着重于对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人口
分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等的分析,分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密度和人口比重。
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 如国家兴衰,
战争, 政治运动, 法律政策的变动, 人口大规模的迁
移等, 历史上形成的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或交通枢
纽等, 一般人口也较稠密 ) ;社会因素 ( 如民族, 宗
教信仰, 传统的风俗习惯等 ) 。
2.分布关系分析
人口分布影响区域发展,而区域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人
口分布。区域分析中,应重点分析人口分布与区域资
源分布、国土开发、生产力布局的适应或协调关系。
分析指标一般用 人口密度,农业人口密度、比
较人口密度和经济人口密度等指标。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28
三, 适度人口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简述
人口的增长是无限的, 人口的消费需求也是无限的, 而供
人口生存的资源却是有限 。 如何使人口及其需求增长与区域资
源的供给相协调, 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适度人口,
人口容量和人口承载力的概念也就因此而提了出来 。
1.最先提出适度人口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坎南( E,Cannan)。 他认为:
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
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 最大收益点, 的人口便是最合适的人口。
2.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 1910年出版了, 适度人口, 一书,他指出适度人
口就是使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达到最大值的人口规模。且这种适度人
口规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新技术的发现,可以使得原来的适
度规模相应地扩大。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29
3,法国人口学家索维 ( A,Sauvy) 先后于 1952年和 1954年出版的, 人口通论,
上, 下册, 在西方被认为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适度人口论的著作 。 在该书中,
索维认为,, 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 达到某项特定目标之人
口,, 目标有多少个,, 适度, 也相应的有多少个 。 除了经济适度之外, 还可
以有文化适度, 政治适度甚至美学上的适度等等, 目标不同, 适度人口的规模
也不同 。 加以个人福利为目标的适度人口往往少于以国家实力为目标所需要的
适度人口 。
以上学者关于适度人口问题的论述似乎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考察, 而对
地球资源的有限性考虑的并不很直接 。 近年来, 由于世界人口迅速膨胀, 人们
越来越注意资源的有限性对人口的影响, 着手进行自然资源 ( 土地资源 ) 的人
口承载力的研究 。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30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
内, 利用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 技术等, 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
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
5,我国 一般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 ( 指受科技水平制约的资源利用水平和
能量投入水平 ) 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 。
因此, 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
研究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生物产品的内在能力 。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31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 提出人口适度和人口承载力问题的出发点是:人口
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的生产和资源的供给水平相适应, 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载
荷能力及其动态平衡相适应, 人口数量的增长还必须与质量的提高相适应 。 此外,
所谓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 一定时间, 一定条件 ( 生产力水
平 ), 一定的人均消费 ( 或占有 ) 水平下的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 。 离开了
这些前提, 就难以对这两个概念下定义 。 因此, 在实际研究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
问题,
(一)适度人口因地而异
(二)适度人口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
(三)适度人口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
(四)适度人口因时间而异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32
第三节 技术条件
技术是构成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条件是
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提供了区域发
展的可能性, 而技术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 从区域
发展的角度对科学技术条件的分析主要是分析技术条件对
区域发展的影响, 评价各种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适用性
或经济合理性, 为区域发展中选择适用技术, 采用最优技
术方案提供依据 。 同时, 也从区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角
度出发, 提供确定科学技术攻关和长远发展的方向和战略
的依据 。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33
一, 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一 ) 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技术进步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甚至可以变废为宝,
变害为利 。 技术越是进步,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越是广泛, 自然资源
的经济价值越能够充分体现 。
( 二 ) 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
按照投入要素比例的变化特点, 技术进步可分为三种类型:节约劳动
型技术进步, 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 。 由于技术进步对生产
要素投入的节约, 使得区域生产对非本区域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依赖减
轻, 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增强了区际竞争能力 。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34
( 三 ) 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技术进步不但引起经济总量的增长, 而且由于社会分工, 协作与
专业化的加深, 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 一
方面, 新产品层出不穷, 催生了新的需求, 导致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
日益丰富多彩;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涌现, 原有产品的功能和效用
不断引伸与, 裂变,, 独立而成为新的产业部门 。 ( 四 ) 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虽然技术进步具有节约生产要素 ( 包括劳动力 ) 的倾向, 但从总体
上看, 技术进步会产生产业关联效应, 即在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变动
的基础上, 一部门内劳动投入的减少, 相应扩大了其他部门 ( 特别是新
增部门 ) 的劳动需求, 或者使社会在新的水平上 ( 因技术进步, 使收入
增加, 而产生的需求增加 ) 增加劳动投入 。 进而可以认为, 技术进步实
质上是人类向生产的广度, 深度进军, 从而可使单位产品上劳动投入的
节约与社会总体上劳动就业的增加同时并举 。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