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2 1
祝贺同学们进入
成都理工大学
材料与生物工程学院
学习!
2009-11-12 2
祝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
身心健康 !
学习进步!
生活愉快!
2009-11-12 3
现代化学基础
主讲:张 勇
84079013( O); 84078477(H);
yongzh@cdut.edu.cn
助课:胡子文 李海敏
2009-11-12 4
前言
?大学学习的特点
——快,不可能在课堂上掌握全部知识;
——注重自学;
——注意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比获取知识更重要,但必要的知识积累也是必不可少
的;
——本门课程:
1、注意“了解”、“明确”和“掌握”三个要
求层次。
2、准备两个作业本轮换使用,每次改 1/3。答
疑时间另定。
2009-11-12 5
绪论
? 什么是 化学?
? 我们身边发生的化学反应与变化;
? 本课程学习 绪论 的目的;
? 本课程的内容范围;
本课程的授课安排及知识要点掌握的方法。
2009-11-12 6
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 研究 分子层次 范围内的 物质
的结构 和 能量变化 的科学 ;
?化学是分子科学,是物质科学的基
础学科之一;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
的科学
2009-11-12 7
层次 典型尺寸 /m 实例 理论
胀观 1040?
宇观 1021 银河星系太阳系 广义相对 论
宏观 102 篮球场 牛顿力学
微观 10- 17 大分子基本粒子 量子力学
渺观 10- 36? 超弦
?物质的层次:
2009-11-12 8
物质的结构:
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
能量变化:
物质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的
功和热的转换关系。
2009-11-12 9
化学变化
量变 质变
质量变化 + 能量变化
? 质量守恒 ? 能量守恒
? 等物质的 ? 热力学
量规则 第一定律
结构变化 +
? 原子结构
? 电子层结构
? 核外电子运动
? 分子结构
? 化学键
? 原子的空间排布
? 聚集态结构
? 晶体结构
? 非晶结构
? 液晶态结构
? 超分子结构 ……
性能变化
? 化学性能变化
? 氧化性与
还原性
? 酸碱性
? 物理性能变化
? mp.,bp.
? 密度和硬度
? 导电导热性
? 光和磁性能
? 热力学第二定律
? 热力学第三定律
? 化学平衡
? 酸碱反应
? 沉淀反应
? 配位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
2009-11-12 10
1,简话化学发展
? (1) 实用和自然哲学时期 (~公元前后 )
1.1 古代化学 (15世纪以前 )
? 100万年前,原始社会,火的利用;
?公元前 3000年左右,奴隶社会,以实用化学工艺为特征:
?埃及:炼铁、鞣制皮革、提取药物香料、制造陶器
?公元前 2500-2000年,中国铜的冶炼技术,殷代青铜器
?公元前一世纪,中国发明了造纸术
商代青铜器 (铜锡合金 )





2009-11-12 11
1.1 古代化学
?关于宇宙的结构问题,最早的见解是我国商末
(约公元前 1140年)出现在, 易经, 中的, 八卦,
和, 五行, 学说。
?公元前 400年 德谟克利特提出朴素的原子论。
1,简话化学发展
?公元前五世纪,安培多克尔 (Empedocles)提出
宇宙是由 水、火、气、土, 四原质, 构成的。
?公元前四世纪,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提出 冷、
热、干、湿 的, 四原性, 学说





2009-11-12 12
1,简话化学发展
热 干
冷湿

空气


?亚里斯多德认为把
,原性, 取出或放入,
,原质, 就可以相互
转化;
四原说示意图
?该哲学思想支配了人
们达两千年之久,使化
学走上了炼金、炼丹的
歧途。





1.1 古代化学
四原说示意图
2009-11-12 13
1,简话化学发展
? (2) 炼金术、炼丹术时期 (公元前后~公元 1500年 )
?封建社会,中国道家化学炼丹( Pb3O4,HgS)
?
?公元二世纪,东汉魏伯阳著有世界最早炼丹术文献
?公元四世纪,东晋葛洪著有炼丹术巨著,发现了反应
的可逆性( HgS←→ Hg; Pb3O4 ←→ Pb)以及金属间的取
代( Fe和 Cu盐)
?这段时期,化学走入了歧途,但积累了更多的化学知
识,提高了实验技术,制作了操作器皿。





1.1 古代化学
2009-11-12 14
1,简话化学发展
? (3) 医化学时期 (公元 1500~ 1700年 )
? 16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迫使化学走上正路
?炼金术改革,化学方法制成药剂(无机物)
?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列有中药材、矿物 1000多种
并附有制备方法、性质介绍 明代宋应星著有, 天工开物,
(1639年 ),总结了我国的工业技术





1.1 古代化学
2009-11-12 15
1,简话化学发展
? (4) 燃素说时期 (公元 1700~ 1774年 )
?英国的波义尔 (Boyle)提出各种物质的微粒都是由基本
粒子的不同聚集体构成的。对燃烧现象认为火是由一种
实在的、具有重量的火微粒构成的。
?法国拉瓦锡 (Lavoisier)的 燃烧的氧学说,近代化学由此
萌芽。
? 1700年,德国的施塔尔 (Stahl)提出, 燃素说,,清除
了, 原性, 学说。第一



1.1 古代化学
2009-11-12 16
1,简话化学发展
1.2 近代化学的创立
? 近代化学归功于天平的使用,定量阶段
?1748年,罗蒙诺索夫 的质量不灭定律
?1774年,拉瓦锡 (Lavoisier)的氧化理论
?18世纪末,普劳斯特 (Proust)的定比定律
?1803年,道尔顿 (Dalton)倍比定律、当量定律,原子
学说,相对原子量概念
?1808年,盖,吕萨克 (Gay-Lussac)的气体反应体积定律
?1811年,亚佛加德罗 (Avogadro)定律和 分子概念
?1869年 门捷列夫 的 元素周期律





2009-11-12 17
2,化学学科的分支及其形成
?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多种边缘学科:
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多种边缘学科:
生物无机化学、环境化学、农业化学、材料
化学、地球化学、储层化学、放射化学、计算
化学、星际化学,高分子化学等。





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
四大基础化学
2.1 化学的分支
2009-11-12 18
研究化学变化的一般规律 —物理化学
? 研究物质结构与性能及其变化规律和化学反应过程
中能量关系的化学学科分支,
宏观化学反应理论,
? 化学热力学
? 化学动力学
? 胶体与界面化学
? 电化学
微观物质结构理论
? 量子化学
? 结构化学
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 化学反应机理
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 统计力学
2009-11-12 19
研究化学变化的特殊规律 —
? 无机化学
? 有机化学
? 高分子化学
? 生物化学
2009-11-12 20
化学研究的永恒目标 —物质的
制备
? 发现和合成新元素
? 设计和合成新分子
? 制备和组装新物质
? 组装和加工新材料
2009-11-12 21
化学研究的手段和工具 —分析
科学
? 分析的理论基础:化学平衡理论和近代物理理论
? 分析的依据:物质的特性
? 分析方法的分类:
化学分析:滴定分析和重量分析
仪器分析:
? 电学分析
? 波谱分析
? 热分析
? 色谱分析
? 电子显微分析
2009-11-12 22
化学 — 21世纪的中心科学
化学
物理学计算与
信息科学 数 学
工程科学
生命科学
材料科学
天 文 学 地 学
移上游科学之花,接下游科学之木
2009-11-12 23
化学 — 促进 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中心
科学
化学
衣 行
医药卫生
资源的
合理利用 国防保障
能 源 材 料
食 住 用
人 口
信息传输与贮存
保护环境
2009-11-12 24
2.2 化学分支的形成
? 无机化学
? 无机化学定义:除去碳氢化合物和其大多数衍
生物外,无机化学是对所有元素和它们的化合
物及反应进行实验研究和理论解释的科学。
? 最初的化学是无机化学。如:青铜、陶瓷、彩
陶、点金术、炼丹术、黑火药等;
? 以门捷列夫,Meyer——元素周期律为标志,
标志现代无机化学形成





2,化学学科的分支及其形成
2009-11-12 25
?分析化学:
2.2 化学分支的形成





2,化学学科的分支及其形成
?含量的测定、成分的分析、结构的表征,是分析
化学的三大领域。分析天平的使用 ——定量概念的
建立 ——高新仪器的发明和使用为分析化学的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贝采里乌斯 分析天平的使用和定量分析的建立是
分析化学的标志。
2009-11-12 26
2.2 化学分支的形成
?有机化学
? 十九世纪初,李比希 (Liebig),分析了大量的有机化合

?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 (W?hler)成功合成了尿素
? 1834年,法国的杜马 (Dumas),系统定量地研究了卤
化反应,提出了, 取代学说,
? 1842年,日拉尔提出了有机化合物同系列的概念
? 弗兰克兰的原子价学说
? 凯库勒的原子链学说,1865年,提出苯的环状结构学

? 有机立体化学的兴起,有机结构理论的发展
? 十九世纪后半期,有机化学飞速发展





2,化学学科的分支及其形成
2009-11-12 27
2.2 化学分支形成
?物理化学
?
? 物理化学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
的联系入手来探求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物理化学的创立和建设:
1) 气体理论和溶液理论的建立
2) 热化学与化学热力学的发展
3) 电化学的建立和发展
4) 化学动力学的发展
5) 结构化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



2,化学学科的分支及其 形成
2009-11-12 28
化学动力学与分子反应动态学
? 研究化学反应是如何进行的,揭示化学
反应的历程和研究物质的结构与其反应
能力之间的关系,是控制化学反应过程
的需要。
? 美籍华人 李远哲 ( 1986年化学奖 ) ——
交叉分子束技术第




?物理化学
2009-11-12 29
2.2 化学分支形成
?高分子化学
? 天然高分子材料:蛋白质,淀粉;棉、麻、丝、毛
? 天然橡胶的硫化 (1839年 );硝化纤维 (1868年 );粘胶
纤维 (1893-1898年 )
? 合成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纤维、涂料、粘合剂
? 1909年,酚醛树脂工业化
? Flory提出高分子理论,获 1974年诺贝尔奖 1920年,
Staudinger首先提出高分子的概念,获 1953年诺贝尔






2,化学学科的分支及其形成
2009-11-12 30
3.现代化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 反应过程与控制
? 合成化学
? 基于能量转换的化学反应
? 新反应途径与绿色化学
? 设计反应
? 纳米化学与单分子化学
? 复杂体系的组成、结构与功能间关系研究
? 物质的表征、鉴定与测试方法





2009-11-12 31
4.化学研究的方法和特点
? 实践性强 ;
? 看似琐碎;
? 统计、归纳;
? 实践中创新。第一



2009-11-12 32
5.如何学好化学?
教材 图书馆 学习小组
记录、笔记 资料 讨论心得
基础知识
系列问题
结论





2009-11-12 33
? 化学与国防
? 化学对健康和生命的贡献(药物化学)
? 化学与衣 ——服装
? 食 ——农业,食品
? 住 ——住房和家庭陈设品方面的作用
? (建筑材料)
? 行 ——交通工具、燃料第




2.化学是一门实用的科学:
2009-11-12 34
二,化学的作用和未来
? 1.目前全球关注的四大热点问题:
? 环境的保护
?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 新材料的研制
? 生命科学第




2009-11-12 35
B-2战略轰炸机
? 每架造价高达 22亿美元的 B-2战略轰炸机, 是世上迄今最
昂贵的飞机 。 机身采用翼身融合, 无尾翼的飞翼构形,
机翼前缘交接于机头处, 机翼后缘呈锯齿形 。 机身机翼
大量采用石墨 -碳纤维复合材料, 蜂窝状结构, 表面有吸
波涂层, 发电机的喷口置于机翼上方 。 这种独特的外形
设计和材料, 能有效地躲避雷达的探测, 达到良好的隐
形效果,





2009-11-12 36
3.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 ——





? 生命科学
?1953年英国, 自然, 杂志发表了英国
克里克和美国沃特森的 DNA双螺旋结构
的分子模型,通过 X-射线结构分析确定
了生命物质 -核酸的空间结构。 DNA双
螺旋结构的解析奠定了当今分子生物学
的基础。二人因此而获得 1962年诺贝尔
生理和医学奖。
2009-11-12 37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分析方法
? 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是奖励三位
科学家发明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分析方
法,可以迅速、可靠地确认蛋白质,更
好的了解蛋白质在细胞中的作用。给新
药的开发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也为更好
地诊断出癌症带来了希望。





3.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 ——
2009-11-12 38
? 其它
? —— 能源(核能、煤炭、天然气)
? —— 农业
? —— 材料
? —— 汽车工业
? —— 生物技术等
? 在 20世纪都得到相应而高速发展, 这其中都有
化学研究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3.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 ——
2009-11-12 39
? 环境科学
?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大气环境
化学家 [墨西哥 ] Molina,[美 ] Rowland,[荷兰 ]
Crutzen。 他们首先提出了平流层臭氧破坏的化
学机制, 包括 Nox 理论 ( Crutzen ) 和 CFCs
(Rowland和 Molina) 理论 。 这些理论对南极, 臭
氧洞, 的发现, 并导致, 蒙特利尔议定书, 的
签定, 为保护全球环境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章


3.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 ——
2009-11-12 40
医药
? 20世纪人类寿命显著延长。
? 1900年,美国平均寿命为 49岁,1976年
为 73岁,2000年 79岁 (?!)
? 原因:
? 生活质量提高(营养、生活和工
作的环境)
? 医疗条件的改善 ( 化学合成药的
研制成功 )





3.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 ——
2009-11-12 41
生理、病理学
? 1932年德国 Domagk发现带有磺酰胺基团
的一种染料 白浪多息 可有效地治疗受细
菌致命感染的实验动物。之后他用此药
治好了自己小女儿的链球菌感染的细菌
性血液中毒 ——磺胺新药诞生了。 1939
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及医药奖。
? 化学对健康的第一个贡献:消毒剂和麻
醉剂 ( 没有它们, 外科手术不可能实现 )第一章


3.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 ——
2009-11-12 42
信息科学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是信息科学领域的核
心技术,但其制造工艺的 60%以上是化
学的应用,如 4Mb的动态随机存取和
存储器芯片制造工艺,有 164个工艺步骤,
其中有 118个依据化学,包括化学合成、
化学加工、化学处理等。





3.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 ——
2009-11-12 43
三、本课程学习的目的
? 最基本的两条:
? 什么是化学?
? 非化学类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化学?
? 若干年后:
? 在工作中分清哪个属于化学问题?
? 需要找什么样的文献资料,找什么样的合作者?
? 能与化学领域的人交谈,能够大体上听懂所谈
的问题属于什么化学范畴。





2009-11-12 44
六、考核重点
? 基本概念和思想;
? 化学在生活中表现出的现象的本质;
? 用化学原理来解释发生在你周围的化学
变化;
? 判断要实现某一个你所需要发生的化学
反应或过程最基本需要达到的条件。










2009-11-12 45
五、授课特点
? 突出基本概念的思想;
? 突出化学学科发展和研究的方法;
? 突出展示化学在生活中的踪迹;
? 突出化学原理在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应用
和重要性





2009-11-12 46
第一章 原子结构
2009-11-12 47
第一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本章要求
本章学习的主要要求为:
1,通过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的讨论, 建立 近代微
观粒子结构的初步概念;
2.了解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能量量子化和统计解
释 。
3.了解 波函数, 原子轨道, 电子云, 能级的基本概念 。
2009-11-12 48
4,掌握 n,l,m,ms四个量子数及其物理意义; 明
确 s,p,d原子轨道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的特征。
5,了解 原子轨道的能级组,屏蔽效应理论及有效核
电荷的计算。
6,掌握 核外电子的分布原则及电子分布式的书写,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明确 原子半径、元素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
负性、氧化数、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概念及其周期变
化规律。
本章要求
2009-11-12 49
§ 1.1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概述
1.1.1 含核的原子模型
——古中国和古希腊的物质结构学说;
——道尔顿 的原子学说( 1808 ):原子不可分;
——卢瑟福的含核原子模型( 1911 )。
2009-11-12 50
原子的结构
2009-11-12 51
1.1.2 玻尔的原子模型
1,氢原子光谱
2009-11-12 52
氢原子光谱
2009-11-12 53
?2,玻尔氢原子理论 ( 1913)
( 1) 原子中, 电子在稳定轨道 ( stable orbital) 上运动,
此时它不吸收能量, 也不发射能量 。
( 2) 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 此类轨道称为
能级 ( energy level) 。 氢原子的允许能量 E限于:
E =-B/n2 ( 1.2)
n——量子数 ( quantum number),其值可取 1,2,
3… 等任何正整数。 B= 2.18?10-18J。
n = 1,能量最低 ——基态 ;
n = 2,3,4……,能量逐渐升高 ——激发态 。
( 3) 当电子从某一轨道跃迁到另一轨道时, 有能量的吸收或
放出 。 其频率 ?可由两个轨道的能量差 ?E决定:
E2- E1 = ?E = h?
或 ? =( E2- E1 ) /h ( 1.3)
式中, h为 普朗克常量, 其数值为 6.62618?1034J?s。
2009-11-12 54
对玻尔理论的评价,
( 1) 优点:
玻尔理论冲破了经典物理中能量连续变化的束缚,
用量子化解释了经典物理无法解释的氢原子结构和氢
光谱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原子轨道能级的概念, 引用了普朗克量
子化的概念, 这是玻尔理论合理的内容 。
2009-11-12 55
对玻尔理论的评价,
( 2) 不足:
玻尔理论未能完全冲破经典物理的束缚, 在经典力学
连续概念的基础上勉强加进了一些人为的量子化条件和假
定 。
由于没有考虑电子运动的另外一个重要特性 ——波粒
二象性, 使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采取了宏观物体的 固定轨
道, 不仅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 ( 核外电子数大于 1的原
子 ), 分子或固体的光谱, 就是氢光谱的每条谱线实际上
还可分裂为两条谱线的现象也不能解释 。
由于玻尔理论的这些缺陷, 必须立更符合微观粒子
运动规律的新的理论系统 。
2009-11-12 56
§ 1.2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1.2.1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1,量子性 ——不连续性 —— 微观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 。
如果某一物理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 而是以某一最小单位
作跳跃式的增减, 这一物理量就是量子化的, 其最小单位就称
这一物理量的 量子 ( quantum) 。 例:一个光子的能量:
E = h? = hc/? ( 1.4)
c——光速,其数值为 2.9979?108 m?s-1; ?——光子的波长
2009-11-12 57
例,一个可见光的光子,设 ?=4.0?10-7m,其能量约为 5.0?10-19J,
数值非常微小。宏观物体放出或吸收辐射能时,每次都放出或吸
收大量的光子,可以认为其能量变化是连续的。但微观世界中,
如原子中的电子,每次只能吸收或放出一个光子,其能量便不是
连续变化而是作跳跃式的变化,呈量子化了。
2009-11-12 58
2,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运动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
和光子一样,电子、质子、中子、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都具
有波动和粒子两重性质,称为 波粒二象性 ( dual wave-particle
nature)。德布罗依预言高速运动电子的波长 ?符合下式:
? = h/(m ? ) ( 1.5)
m——电子的质量; ?——电子运动的速率, h——普朗克常量 。,
2009-11-12 59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 粒子性 ---能量
? 波动性 ---衍射现象
?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2009-11-12 60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 宏观物体子弹
vm
h
x
??
??
?2
128 sm10054.1 ?? ???? v

kgm 311011.9 ???
微观电子
1 0 g?m
17 sm10157.1 ????? v
2009-11-12 61
3,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性 —— 物质波和概率波的概念
玻恩 ( 1926) 对物质波的, 统计解释,,
在空间某一点波的强度和粒子出现的 概率密度 ( probability
density) ( 单位体积的概率 ) 成正比 。 衍射实验证明:用强
度很弱的电子流, 即让电子一个一个地通过晶体到达底片时,
底片上就会出现一个一个显示电子微粒性的斑点, 如图 ( a)
示, 但斑点的位置无法预言, 似乎是毫无规则地分散在底片
上 。 但若时间足够长, 斑点最后会形成和强电子流所得的衍
射图案一样, 显示了电子的波动性, 如图 ( b) 示 。 这说明
电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是遵循一定规律的 。
2009-11-12 62
对大量粒子行为而言,衍射强度大的地方, 出现粒子的数目
就多, 强度小的地方出现粒子数目就少;
对一个粒子的行为而言,通过晶体后粒子所到达的地方是不
能预测的, 但衍射强度大的地方, 粒子出现的机会也多 ( 概率大 ),
而强度小的地方, 粒子出现的机会也少 ( 概率小 ) 。 衍射强度大小
即表示波的强度大小, 即电子出现概率的大小 。 所以,
电子运动虽然没有确定的轨道, 但是它在空间运动也是遵循一
定规律的, 即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可以由波的强度表现出来, 因此电
子及其微观粒子波 ( 物质波 ) 又称 概率波 ( probability waves) 。
由此可见, 电子的波动性与微观粒子行为的统计性联系在一起, 反
映了微观粒子在空间区域出现概率的大小 。
2009-11-12 63
几率密度和电子云
2009-11-12 64
?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特征
? 能量量子化
? 波粒二象性
? 统计性
2009-11-12 65
1.2.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
1,薛定锷方程,( 1926) ——描述微观粒子运
动的基本方程 形式:
E——系统的总能量 V——系统的势能;
m——微观粒子的质量; h——普朗克常数
薛定谔方程的解 ----波函数
一定的波函数表示一种电子的运动状态
2009-11-12 66
座标系的变换, 对氢原子:
?(x,y,z)=?(r,?,?)=R(r)??(?,?)
R(r)只与电子离核半径有关,故称为 波函数的径向部分
Y(?,?)只与 ?,?两个角度有关,故称为 波函数的角度部分
2009-11-12 67
2,波函数与原子轨道
为得到合理的解,在解 R(r)方程时,要引入参数 n,在解 ?(?)方程
时要引入参数 l,在解 ?(?)方程时还要引入一个参数 m。 n,l,m均
为整数,即是量子化的,所以称它们为 量子数,并根据它们的物理
意义,将:
n称为主量子数,
l为角量子数,
m为磁量子数 。
2009-11-12 68
2,波函数与原子轨道
它们的取值范围分别是:
n = 1,2,3,4,…
l = 0,1,2,3,…,n-1,共可取 n个数值。
m = 0,?1,?2,?3,…,?。共可取 2l+1个数值。
在量子力学中,
把三个量子数都有确定值的波函数称为 1个 原子轨道 。
例如,n =1,l= 0,m = 0所描述的波函数 ?100称为 1s原子轨道。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是同义词 。
2009-11-12 69
注意,
1,这里的原子轨道的既不同于宏观物体
的运动轨道, 也不同于玻尔所说的固定轨道,
它是电子的一种空间运动状态 。
2,微观粒子 ( 如电子 ) 的波函数 ?本身
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但 ?2的物理意义明确:
?2代表微粒在空间某点出现的概率密度 。
2009-11-12 70
3,概率密度和电子云
概率密度 = 概率 /体积 ( 1.7)
意义,若用黑点的疏密程度来表示空间各点电子概率密度的大
小,则 ?2大的地方黑点较密,其概率密度大;反之 ?2小的地方
黑点较疏,概率密度小。又称为电子云( electron cloud)。
即通常把 ?2在核外空间分布的图形称 电子云 。
电子云没有明确的边界,在离核很远的地方,电子仍有出
现的可能,但实际上在离核 300pm以外的区域,电子出现的概
率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通常取一个 等密度面,即将电子云密
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的曲面。如图 1.7所示
2009-11-12 71
一般 使界面内电子出现的几率达到 90%,来表示电子云的形状。
这样的图像称为电子云界面图,如图 1.8。
图 1.7 1s的等密度面 图 1.8 1s电子云的界面图
(面上各点概率密度相同) 面内电子出现概率达到 90%)
2009-11-12 72
几率密度和电子云
2009-11-12 73
4,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 1)主量子数 n ( principal quantum number), 描述电子层能
量的高低次序和离核远近的参数。 换言之,
决定电子在核外出现概率最大区域离核的平均距离。
有意义的取值,n = 1,2,3,4…7 。 n=1表示能量最低,电子
在离核平均距离最近的第一电子层,n数值增大,电子离核平均距
离增大,能量逐渐升高。
在光谱学上另用一套拉丁字母表示电子层,其对应关系为:
主量子数( n) 1 2 3 4 5 6 7
电子层 K L M N O P Q…
2009-11-12 74
( 2) 角量子数 l( azimuthal quantum number),
描述原子轨道或电子云的不同形状 。
形状不相同, 能量稍有差别 。
l值取,l = 0,1,2,…, ( n-1), 共可取 n个数 。 l的数值受 n的数值限制 。
l =0,s 轨道,其轨道或电子云,球形
? l =1,p 轨道,其轨道或电子云,哑铃形
? l =2,d 轨道,其轨道或电子云,花瓣形
?
? 角量子数 l 0 1 2 3 4
? 光谱学符号 s p d f
总结,l值反映了波函数即原子轨道 ( 或简称轨道 ) 的形状 。 每种
值表示一类原子轨道的形状 。
2009-11-12 75
( 3)磁量子数 m( magnetic quantum number):
描述原子轨道(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
取值,与角量子数 l 有关,m = 0,± 1,± 2,… ± l,有 2 l +1个 m
取值
2p电子云在空间的三种取向
常把 n,l和 m都确定的电子运动状态称为原子轨道,l相同的几个原
子轨能量等同,称 等价轨道 ( equivalent orbital)或 简并轨道
( degenerate orbital)。 如相同的 3个 p轨道,5个 d轨道或 7个 f轨道,
都是等价轨道。
2009-11-12 76
? 磁量子数 m与能量无关
? 决定了原子轨道或电子云在空间的 伸展方

l 相同时,因 m不同,原子轨道可能有不
同的伸展方向
如 l =1,p轨道,m不同,有三种不同取向,
px,py,pz,三者的能量是相同的。
2009-11-12 77
( 4) 自旋量子数 ms( spin quantum number)
电子不仅绕核旋转, 还绕着本身的轴作自旋运动 。
自旋有两个相反的方向, 故
自旋量子数 ms只有 +1/2和 -1/2两个值,
分别代表电子顺时针和逆时针的两个自旋方向
,用 ( ?) ( ?) 表示 。
21
l
21
2009-11-12 78
总结:
n,l,m三个量子数结合, 确定一个波函数 ( 原
子轨道 )
n,l,m,ms四个量子数结合, 才能完整性说明
电子在原子中所处的状态 。 即电子的运动状态 。
如对原子中某一电子来说, 如果只指出 n=2,这不明确
,因为 n=2的电子, 可以是 s电子, 也可以是 p电子 。 如果
指出它的 l=1,则是 p电子, 但必须指出 m值 。 最后, 还必
须指出电子的自旋方向, 即 ms是 +1/2还是 -1/2。 四者缺一
,就不能完全说明某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 。
21
l
21
2009-11-12 79
?四个量子数的一般情况
n 1 2 3 4
l =0,1,2…,(n-1)
亚层轨道
0
s
0,1
s,p
0,1,2
s,p,d
0,1,2,3
s,p,d,f
m(= 2 l +1)
轨道数 (n2)
1
1
1 + 3
4
1+ 3 + 5
9
!+ 3 + 5 +7
16
ms (+1/2,-1/2)
电子数 (2n2)
2
2
2(1+3)
8
2(1+3+5)
8
2(!+3+5+7)
32
2009-11-12 80
2009-11-12 81
1.2.3 原子轨道和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s,p,d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剖面图 s,p,d电子云角度分布剖面图
2009-11-12 82
电子云角度分布图与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的 异同点:
相同之处有两:
1。 图形相似 2。 方向相同
主要区别也有两:
1。 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有正, 负之分, 而电子云
的角度分布图因角度函数经平方后无正, 负之分;
2。 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比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
,瘦,, 因角度函数 Y<l,所以 Y2值比 Y值更小 。
2009-11-12 83
3,径向分布图
( 1) 原子轨道的径向部分
原子轨道的径向部分又称 径向波函数 R(r)。以 R(r)对 r作图,表
示任何角度方向上,R(r)随 r变化的情况。
氢原子的径向波函数
2009-11-12 84
( 2) 电子云的径向部分
电子云径向分布图表示电子出现概率密度和离核远近关
系 。
图 1.13 4s,3d态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函数图
因此,根据量子力学原理,核外电子分布相对讲有内层外层
之分,只是不像经典力学那样,认为两者有不可越的鸿沟,
外层的电子也可出现在内层的区域。 径向分布图对讨论原
子轨道能级高低、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很有用。
2009-11-12 85
§ 1.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与周期律
1.3.1 多电子原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1.鲍林近似能级图和能级组 来源, 光谱实验 。
意义, 反映了核外电子填充的一般顺序,1s; 2s,2p;
3s,3p; 4s,3d,4p; 5s,4d,5p; 6s,4f,5d,6p; 7s,5f,6d,7p。
注意,有例外 。
徐光宪的能级高低顺序规律:
( 1) 原子的外层电子, ( n+0.7l) 越大, 电子能量越高 。
( 2) 离子的外层电子, ( n+0.4l) 越大, 电子能量越高 。
( 3) 原子或离子的较深的内层电子, 能量高低基本上取决
于主量子数 n。
2009-11-12 86
能级交错,
ns能级可能低于 (n-1)d。 即 n
大的亚层的能量反而比 n值
小的能量为低的现象 。
能级组,七个 。
组内各能级能量差别不
大, 组间能级的能量差
别较大 。 能级组的存在
是可分为七个周期及各
周期应有元素数目的根
本原因 。
2009-11-12 87
从上图可知,
( 1)能级图是按能量高低顺序,不是按原子轨道距核远近
排列。能量相近的轨道为一组,称为 能级组, 要与主量子数
区别开来,例如:第四组 4s,3d,4p 第五组 5s,4d,5p,
第六组 6s,4f,5d,6p
( 2)角量子数 l相同的能级,其能量由主量子数 n决定,n越
大,能量越高。
( 3)主量子数 n相同,l不同,l越大,能量越高。
( 4)同一能级组中,可能出现不同电子层的能级。可能存
在, 能级交错, 现象。
E4s <E3d
E6s <4f <5d
2009-11-12 88
美国科学家科顿 (F.A.Cotton)的能级图反映了原子轨道能量与原子序
数的关系,p22图 1-11
我国化学家徐光宪从光谱数据也总结出规律,
(2)屏蔽效应
多电子原子中 (如,Li,Z=3),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使电子
靠近核,而其它电子对某个选定电子的排斥作用,相当于降低部
分核电荷对指定电子的吸引力,称为屏蔽作用。 其它电子的屏蔽
作用对选定电子产生的效果叫 屏蔽效应。
若 δ 为, 屏蔽常数,,则有效核电荷
Z*=( Z - δ )
2009-11-12 89
*2,屏蔽效应及有效核电荷数
多电子原子的复杂性,电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 1) 屏蔽效应和屏蔽常数
?屏蔽效应 ( screening effect), 多电子原子中其余电子抵
消核电荷对指定电子的作用 。
?屏蔽常数 ?( screening constant),反映其余电子抵消核电
电荷能力强弱的经验常数 。
?有效核电荷 Z*
Z* = Z-??
2009-11-12 90
屏蔽常数 ?的近似计算规则,
① 写出原子的电子分布式;
② 将原子中的电子按如下分组,
1s; 2s,2p; 3s,3p; 3d; 4s,4p; 4d; 4f; 5s,5p; 5d…
③ 内层电子对指定电子的屏蔽常数 ?数值规定如下,
a,位于被屏蔽电子右边各组的电子, 对被屏蔽电子的 ?= 0;
b,1s轨道上的 2个电子相互间 ?=0.3,其他同一轨道上其余
电子对被屏蔽电子的 ?=0.35 ;
c,(n-1)层轨道上每一个电子对被屏蔽的 ns或 np电子的
?=0.85,(n-2)层轨道及其以内的每一个电子对 n轨道电子的
?=1.0;
d,被屏蔽电子为 nd或 nf时, 则位于它左边的每一个电子对它
的 ?=1.0。
④ 将原子中其余电子对被屏蔽电子的屏蔽常数求和,??,即
得其余电子对指定电子总的屏蔽常数 ??。
2009-11-12 91
例 1.2 试计算 Ti原子中作用在 4s和 3d电子上的有效核电荷 。
解, Ti原子序数 Z=22,其电子分布式为 1s22s22p63s23p63d24s2
( 1) 4s电子上的 ?? = 1?0.35+10?0.85+10?1.0=18.85
故 在 4s电子上的有效核电荷:
Z*4s = Z-?? = 22-18.85=3.15
( 2) 3d电子上的 ?? = 1?0.35+18?1.0=18.35
在 3d电子上的有效核电荷:
Z*3d = Z-?? = 22-18.35=3.65
2009-11-12 92
3.钻穿效应:
在原子核附近出现几率大的电子可以避免其它
电子的屏蔽作用,直接受较大的有效核电荷吸引,
能量较低;在原子核附近出现几率较小的电子则
相反,被屏蔽多。这种 由于角量子数 l 不同,其
几率径向分布不同,电子钻到核附近的几率较大
者受到吸引作用较大,能量也不同的现象,称为
钻穿效应 。
2009-11-12 93
D
D(r )为几率径向分布图
(r)= 4? r2 Ψ 2
2009-11-12 94
当 n相同时,电子
钻穿到核附近的能
力为,
ns>np>nd>nf
能量规律,
Ens<Enp<End<Enf
2009-11-12 95
有了以上作用可以解释:
(1)当 l 相同,n不同时,n越大能量越高,
例如,E(1s) < E(2s) <E(3s) <E(4s) 屏蔽效应
( 2)当 n相同,l不同时,l越大能量越高,
例如,E(3s) < E(3p) <E(3d) 钻穿效应
E(4s) <E(3d)<E(4p)
2009-11-12 96
结论:
Z和 n相同时, ?越大, Z*越小, 核对电子的吸引力越小, 电子
的能量就越高 。 故
( 1) l相同, n越大, 原子轨道的能量愈高 。
( 2) n相同, l不同, 则 l越大, 轨道能级越高 。 其原子轨道能级
顺序为 Ens< Enp< End< Enf。
( 3)当 n和 l都不同时,例如 3d和 4s的能级高低问题尚有争议
。对于近似能级图中 E4s<E3d,E5s<E4d,E6s<E4f<E5d,这就是所谓
能级交错现象。
ll
l
2009-11-12 97
原子轨道能级交错
? 例,K的原子序数
为 19,
不符合能量最低
原理
1
62622
3
33221
d
pspss
1
62622
4
33221
s
pspss
2009-11-12 98
*3,钻穿效应 ( drill through effect),
由于电子钻穿而引起能量发生变化的现象。
后果,钻穿结果降低了其他电子对它的屏蔽作用,起到了
增加有效核电荷,降低轨道能量的作用。电子钻穿得愈靠近
核,其能量愈低。
钻穿效应还可以用来说明 ns与 (n-1)d轨道的能级交错 。
把 4s和 3d的径向分布函数图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 ( 图
1.13), 4s最大峰虽然比 3d离核要远, 但是它有小峰很靠近
核;因此, 4s比 3d穿透要大, 4s的能量比 3d要低, 能级产生
交错 。
2009-11-12 99
2009-11-12 100
1.3.2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及周期律
1,核外电子分布的三个原则
( 1)泡利不相容原理 ( exclusion principle) 瑞土物理学
家泡利( W.Pauli ) ( 1925)
同一个原子内没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
或:同一个原子中没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 。 亦即任何
一个原子轨道最多能容纳两个电子, 且两电子自旋方向相反
(P21)。
推论,每个主量子数为 n的轨道数等于 n2,能容纳的电子
数等于 2n2,——电子层最大容量原理 。
( 2) 能量最低原理 ( lowest energy principle)
电子在原子中总是尽可能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核外电子
总是分布到能量最低的轨道。(有例外)
2009-11-12 101
( 3)洪特规则 ( Hund's rule )
在同一亚层的各个轨道 ( 等价轨道 ) 上, 电子将尽可
能以自旋平行的方向分占不同的轨道 。
例:氮原子的最外层 2p轨道共 3个电子,按照洪特规则以如下分
布:
2s 2p
推论,作为洪特规则的特例,等价轨道全充满( p6,d10,f14)、
半满( p3,d5,f7)或全空状态比较稳定。
2009-11-12 102
? N原子的电子排布
2009-11-12 103
洪德规则的特例:
等价轨道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的状态
是比较稳定的。
? 全充满,S2,p6,d10,f14
? 半充满, s1,p3,d5,f7
? 全空, S0,p0,d0,f0
2009-11-12 104
2,元素原子的电子分布式和外层电子分布式
例,写出溴 (Br)原子的电子分布式 。
解, ( 1) 写出原子轨道能级顺序 ——
1s2s2p3s3p4s3d4p5s4d5p;
( 2) 按三原则排布电子 。 Br原子序数为 35,共有 35个电
子, 直至排完为止,1s22s22p63s23p64s23d104p5;
( 3)将相同主量子数的各亚层按 s,p,d的顺序整理得: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即得 Br元素原子的电子分布式。
说明:
( 1) 为了避免书写过长;
( 2) 化学反应仅涉及外层价电子的改变, 故常将内层电子
分布式用相同电子数的稀有气体符号加括号表示, 而只写价
电子轨道式 。
例,Br的电子分布式写成 [Ar]3d104s24p5,Fe原子电子分布
式写成 [Ar]3d64s2等 。
2009-11-12 105
根据上述三原则,可写出各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1) 电子排布式
例如,13Al 1S22S22P63S23P1 或 13Al:[Ne]3S23P1
(对 ) 24 Cr 1S2 2S2 2P6 3S2 3P6 3d5 4S1
(错) 1S2 2S2 2P6 3S2 3P6 3d4 4S2
或 24 Cr, [Ar]3d5 4S1
(对) 29 Cu 1S2 2S2 2P6 3S2 3P6 3d10 4S1
(错) 1S2 2S2 2P6 3S2 3P6 3d9 4S2
或 29 Cu,[Ar] 3d10 4S1
稀有气体表示的内层电
子称为原子实
2009-11-12 106
(2) 轨道式
内层电子分布与相应的希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分布相同的
那部分实体,也可用原子实表示
He2 Ne10 Ar18 Kr36 Xe54 Rn86
2009-11-12 107
(3) 以四个量子数 n,li,mi,si表示
如 15P 的 价层电子 型可表示 为,
指原子参加化学反应时,能提供成键的
电子,也指原子核外 最高能级组 的电子
元素 核外电子分布 最外层电子构型 价电子构型
Cr [Ar]3d54s1 4s1 3d54s1
P [Ne]3s23p3 3s23p3 3s23p3
(3,0,0,+1/2) (3,0,0 –1/2)
(3,1,1,+1/2) (3,1,0,+1/2) (3,1-1,+1/2)
2009-11-12 108

(1)原子的 最外层 最多只有 8个电子。最外层为 K层时,最
多只有两个电子。
(2)原子的 次外层 最多只有 18个电子,次外层为 K,L层时,
最多分别为 2,8个。
(3)原子的 外数第三层 (倒数第三层) 最多只有 32个电
子,
由 p31表 1-3
可知
2009-11-12 109
1.3.3 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周期系
? 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原子电子层结构的周期性的变化,造成了元素性质的周期
性变化,将这种变化以表格形式反映出来即为元素周期表。
? 长式周期表的结构:
一个特短周期(第一周期)、两个短周期(第二、三周期
)、两个长周期(第四、五)、一个特长周期(第六周期)和
一个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共七个周期 。
2009-11-12 110
第一周期元素, 特短周期
从原子序数为 1的 H到原子序数为 2的 He,电子分布在第一能级
组仅有的一个 1s轨道上, 最多只能容纳 2个电子, 只有两种元素 。
第二周期元素, 短周期
从原子序数为 3的 Li到原子序数为 10的 Ne,增加的电子依次分布
在第二能级组的 2s和 2p轨道上 。 外层电子分布从 2s1的 Li依次分布到
2s22p6的 Ne,共 8种元素 。
第三周期元素, 短周期
原子序数为 11的 Na到原子序数为 18的 Ar,增加的电子依次分
布在第三能级组的 3s3p轨道上 。 外层电子分布从 3s1的 Na到 3s23p6的
Ar,共 8种元素 。
2009-11-12 111
第四周期元素,长周期
从原子序数为 19的 K到原子序数为 36的 Kr,增加的电子分布在
第四能级组 4s3d4p轨道上,外层电子分布依次由 4s1的 K到 4s23d104p6
的 Kr,共 18种元素。
注意,Cr以 3d半充满稳定结构 3d54s1而存在,不是 3d44s2; Cu以
3d全充满的稳定结构 3d104s1而存在,不是 3d94s2。
第五周期元素,长周期
从原子序数为 37的 Rb到原子序数为 54的 Xe,增加的电子分布在
第五能级组 5s4d5p轨道上,外层电子分布依次由 5s1的 Rb到
5s24d105p6的 Xe,共 18种元素。但根据光谱实验,Nb,Ru,Rh,Pd
等原子的电子分布规律不完全与前述分布原则符合。
2009-11-12 112
第六周期元素,特长周期
从原子序数为 55的 Cs到原子序数为 86的 Rn,增加的电子依次分
布在第六能级组 6s4f5d6p轨道上, 外层电子分布依次由 6s1的 Cs到
6s24f145d106p6的 Rn,共 32种元素 。 其中 La的电子分布是 5d16s2,而
不是 4f15d16s1,这是因为 f( 全空 ) 也是稳定结构 。
特点,此周期元素中由原子序数为 57的镧到原子序数为 70的镱共
14个元素占据周期表中一格, 称 镧系元素 。 其中除 La以外的 13个元
素, 电子分布在 4f轨道上, 所以这些元素又称 4f元素 。 本周期元素
的原子中, 电子分布规律性例外的有 Pt。
第七周期元素,不完全周期
从原子序数为 87的 Fr到已发现的原子序数为 112的元素, 新增加
的电子分布在第七能级组 7s5f6d7p上, 该周期 只发现 25个元素, 少
于电子的最大容量 ( 32) 故称之 。 其中原子序数由 89到 103,全是
放射性元素, 称 锕系元素 。 它们也只占据周期表一格的位置 。 这周
期元素的原子, 除 Fr,Ra,Ac,Th外, 电子分布在 5f轨道上 。 原子
序数从 89起, 电子还分布于 6d轨道 。 此周期电子分布例外的更多 。
2009-11-12 113
1.3.4 原子结构和周期律
? 原子的电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关系,
( 1)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等于其核电荷数或核外电子
数 。
( 2) 元素的周期数等于其电子层数或最高能级组数 。
( 3) 各周期元素的数目, 等于最高能级组中所有原子轨道所
能容纳的电子总数,2n2。
( 4) 各元素的性质出现周期性, 是由于它们的原子随着原子
序数的增加, 周期地重复着相似的 电子构型 ( electron
configuration) 的结果 。
( 5) 周期系中元素的分族是原子的电子构型所作分类的结果

2009-11-12 114
? 关于族,性质相似的元素排成纵行, 称为族, 共有 8个族
。 每一族又分为主族 ( A族 ) 和副族 ( B族 ) 。 由于 VIIIB族包
括三个纵行, 故共有 18个纵行 。
? 主族, 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 例如 VA族元素, 它们最外层
电子数都是 5,最外层电子构型也相同为 ns2np3:
? 副族, 对次外层电子数在 8- 18之间的元素, 其族数等于最
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 d电子数之和 。 例如 VIIB族, 最外层电子
数与次外层 d电子数之和是 7,外电子构型相同为 (n-1)d5ns2:
Mn [Ar] 3d54s2; Tc [Kr] 4d55s2
Re [Xe] 4f145d54s2
上述规则, 对 VIIIB不完全适用 。
2009-11-12 115
( 6) 同族元素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上的类似性, 决定于原
子最外电子层结构的类似性, 而同族元素在性质上的递变则决
定于电子层数的依次增加 。
总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决定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周期
性, 这就是周期系实质 。
2009-11-12 116
1.3.5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的分区
周期表中的元素除了按周期和族划分外, 还可按元素的原子
在哪一亚层增加电子, 把它们划分为 s,p,d,ds,f五个区:
( 1) s区元素, 包括 IA和 11A族, 最外电子层的构型为 ns1~2。
( 2) p区元素,包括 IIIA到 VIIIA族, 最外电子层的构型为
ns2np1~6。
( 3) d区元素, 包括 IIIB到 VIIIB族 的元素, 外电子层的构型
为 (n-1)d1~9ns1~2( Pd为 (n-1)d10ns0) 。
( 4) ds区元素, 包括 IB和 IIB族 的元素, 外电子层的构型为
(n-1)d10ns1~2。
( 5) f区元素, 包括镧系和锕系元素 。 电子层结构在 f亚层上
增加电子, 外电子层的构型为 (n-2)f1~14(n-1)d0~2ns2。
2009-11-12 117
分区
2009-11-12 118
§ 1.4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1.4.1 原子半径
? 原子半径的测 ( 确 ) 定,
单质 在固态下相邻两原子间距离的一半就是 原子半径 。
例 1:单晶硅中 Si-Si核间距离为 334 pm,所以硅的共价半径 r =
167 pm。
例 2,象 Cl2这类气体分子组成的单质, 原子半径可以取为分子
内原子中心距离的一半, 也称 共价半径 。
例 3:在稀有气体的晶体中, 两个相邻原子核间距的一半, 就是
稀有气体的 范德华半径 。
例 4,金属晶体中相邻金属原子核间距的一半称为 金属半径 。
2009-11-12 119
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
1,同一周期从左向右,
?短周期元素 ( 稀有气体除外 ),
——原子半径显著递减 。
?长周期元素:
——s区元素和 p区元素:原子半径显著递减;
—— d区元素:原子半径从左至右递减较慢, 且不规则 。
—— ds区元素:原子半径稍有增大 。
——f区元素:原子半径的递减微小且不规则 。
镧系元素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导致的效应称
,镧系收缩, 。
2009-11-12 120
2,同一族从上至下:
?主族元素:
原子半径显著递增 。 原因,电子层数增加 。
?副族元素:
原子半径的递增不显著 ( III B除外 ), 特别是同副
族的第二和第三两个元素 ( 如 Zr和 Hf; Nb和 Ta) 原子半
径相差很小 。
原因,较复杂, 与镧系收缩有关 。
2009-11-12 121
3,原子半径对性质的影响,
?原子半径小, 核电荷对外层电子吸引力强, 原
子难失电子易于与电子结合, 非金属性强;
?原子半径大, 核电荷对外层电子吸引力弱, 原
子易失电子, 金属性强 。
2009-11-12 122
Ⅰ A Ⅱ A Ⅲ B Ⅳ B Ⅴ B Ⅵ B Ⅶ B Ⅷ Ⅰ B Ⅱ B Ⅲ A Ⅳ A Ⅴ A Ⅵ A Ⅶ A 0
H He
32 93
Li Be B C N O F Ne
123 89 82 77 70 66 64 112
Na Mg Al Si P S Cl Ar
154 136 118 117 110 104 99 154
K Ca Sc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 Ga Ge As Se Br Kr
203 174 144 132 122 118 117 117 116 115 117 125 126 122 121 117 114 169
Rb Sr Y Zr Nb Mo Tc Ru Rb Pd Ag Cd In Sn Sb Te I Xe
216 191 162 145 134 130 127 125 125 128 134 148 144 140 141 137 133 190
Cs Ba Hf Ta W Re Os Ir Pt Au Hg Tl Pb Bi Po At Rn
235 198 144 134 130 128 126 127 130 134 144 148 147 146 146 145 22
镧系元素:
La Ce Pr Nd Pm Sm Eu Gd Tb Dy Ho Er Tm Yb Lu
169 165 164 164 163 162 185 162 161 160 158 158 158 170 158
2009-11-12 123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原子半径
2009-11-12 124
1.4.2 元素的电离能
1.定义,元素的气态原子在基态时失去一个电子成为一价气
态正离子所吸收的最低能量称为该元素的 第一电离能 ( first
ionization energy), 常用符号 I1表示 。,
从一价气态正离子再失去一个电子形成二价正离子所需吸收
的最低能量称第二电离能 I 2;依次类推, 还可有第三电离能 I 3、
第四电离能 I 4等 。
元素的电离能的大小顺序是,I1< I2< I3< I4…… 。
2009-11-12 125
2,影响电离能大小的因素:
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强, 越不易失去电子, 电离能越大 。
?原子半径, 越小,电离能越大;
?核电荷, 有效核电荷越多,电离能越大;
?电子层结构,最外层电子数越少, 电离能越小;最外层
电子数越多, 电离能就越大 。
3.电离能变化的规律:
?同一周期, 从左至右电离能增大, 但有曲折 。 原因:电
子层结构处于半满如 N( 2p3), 全满如 Be( 2s2) 时比较稳定,
所以它们的电离能不是小于而是大于它们后面一个元素的电离能 。
稀有气体的电离能最大, 因它们具有稳定的结构 ns2np6( He除
外 ) 。
?同一主族, 由上到下, 电离能减小 。 副族变化不规则 。
2009-11-12 126
Ⅰ A Ⅱ A Ⅲ B Ⅳ B Ⅴ B Ⅵ B Ⅶ B Ⅷ Ⅰ B Ⅱ B Ⅲ A Ⅳ A Ⅴ A Ⅵ A Ⅶ A 0
H He
1312 2372
Li Be B C N O F Ne
520 900 801 1086 1402 1314 1681 2081
Na Mg Al Si P S Cl Ar
496 738 578 787 1012 1000 1251 1521
K Ca Sc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 Ga Ge As Se Br Kr
419 590 631 658 650 653 717 759 737 737 746 906 579 762 944 941 1140 1351
Rb Sr Y Zr Nb Mo Tc Ru Rb Pd Ag Cd In Sn Sb Te I Xe
403 550 616 660 664 685 702 711 720 805 731 868 558 709 832 869 1008 1170
Cs Ba La Hf Ta W Re Os Ir Pt Au Hg Tl Pb Bi Po At Rn
376 503 538 654 761 770 760 840 880 870 890 1007 589 716 703 812 912 1037
Fr Ra Ac
590 666
镧系元素:
La Ce Pr Nd Pm Sm Eu Gd Tb Dy Ho Er Tm Yb Lu
538 528 523 530 536 543 547 592 564 572 581 589 597 603 524
2009-11-12 127
例如:
H(g) H + (g) + e_ ΔE= 13.6eV= 电离能 = I1
Al (g) Al + (g) + e _ I1 =577.6kJ,mol-1
Al+ (g) Al2+ (g) + e _ I2 =1817kJ,mol-1
Al2+ (g) Al3+ (g) + e _ I3 =2745kJ,mol-1
电离能具有加和性
Al(g) Al3+ (g) + 3e_ I=I1+I2+I3= 5139.6 kJ,mol-1
2009-11-12 128
4.电离能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元素电离能大, 其原子不易失电子, 即非金属性强;
?电离能小, 其原子易失去电子, 即金属性强 。
?电离能相近的元素, 化学性质相似 。
?电离能可说明元素的常见化合价 。
例:若 I2>>I1,元素常呈 +1价;若 I3>>I2,常呈 +2价;若 I4>>I3,常
呈 +3价 …… 。 对于任何元素, 第三电离能之后的各级电离能数值都
较大, 高于 +3价的独立离子很少存在 。 例如钠元素, I1=496kJ?mol-1
,I2=4562 kJ?mol-1,I2>>I1,所以钠通常为 +1价 。
2009-11-12 129
1.4.3 电子亲和能 EA( electron affinity)
1.定义,
使元素的一个基态的气态原子获得一个电子, 形成一价气
态负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称 电子亲和能, 常用 EA1表示 。 电子亲
和能也有第一, 第二等, 如果不加注明, 都是指第一电子亲和能 。
2.意义,
EA的大小反映了原子得到电子的难易 。
一般, EA的绝对值随原子半径的减小, 核对外层电子的引
力增大而增大 。 故 EA在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增加, 而同族中从上
至下减小 。
注意, 难失电子, 并非定易与电子结合 。 例, 稀有气体 。
2009-11-12 130
1.4.4 元素的电负性 ( electronegativity)
1。 规定,
电负性 是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 。 规定氟的电负
性最大, 为 4.0,铯和钫的最小, 为 0.7。 比较各元素原子吸引电
子的能力, 得到了其他元素的电负性数值 。
2。 意义,
电负性愈大, 表示原子吸引电子能力愈强, 非金属性越强 。
电负性愈小, 则金属性越强 。
2009-11-12 131
3。规律:
?同一周期元素 从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变大,元素的非金属性也
逐渐增强。
?同一主族元素 从上至下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小,金属性增强,
电负性降低。副族元素的电负性变化规律不明显。
?一般金属的电负性在 2.0以下,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在 2.0以上。
电负性是衡量各类化合物所属化学键的标志。
2009-11-12 132
表 1-4 元素的电负性
表 1-4 元素的电负性
2009-11-12 133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II
? 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
2009-11-12 134
1.4.5 氧化数 ( oxidation number)
1。 定义,元素的氧化数 ( 又称氧化态或价态 ), 表示化合
物中各原子所带的电荷 ( 或形式电荷 ) 数, 该电荷数是假设把
化合物中的成键电子都指定归于电负性更大的原子而求得 。
例,如在 NaCl中氯的氧化数为 -1,钠的氧化数为 +1。
2。 确定氧化数的规则,
( 1) 单质中元素的氧化数为零;
( 2) 氧的氧化数为 -2,仅在 OF2中为 +2;在过氧化物 ( 如 H2O2、
Na2O2等 ) 中为 -1;在超氧化物 ( 如 KO2) 中为 -1/2。
( 3) 氢的氧化数为 +1。 仅在与活泼金属生成的离子型氢化物
( 如 NaH,CaH2) 中为 -1。
( 4)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数分别为 +1和 +2;
氟的氧化数总是 -1。
( 5) 任何化合物分子中各元素氧化数的代数和等于零;在多
原子离子中各元素氧化数的代数和等于该离子所带电荷数 。
2009-11-12 135
3.注意:
氧化数和化合价 ( valence) 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
氧化数是元素在化合状态时的形式电荷, 它按一定规则得到,
不仅可以有正, 负值, 而且还可以有分数 。 例如, KO2中 O的氧
化数为 -1/2,在 Fe3O4中 Fe的氧化数为 +8/3。 而化合价是指元素
在化合时原子的个数比, 它只能是整数 。
( 1) 多数情况下二者数值相同, 也可混用, 但它们在数值上也
有不一致的情况 。
( 2) 在离子化合物中元素的氧化数等于其离子单原子的电荷数;
( 3) 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的氧化数和共价数常不一致 。 例如在
CH4,CH3Cl,CH2Cl2,CHCl3和 CCl4中, 碳的化合价均为 4,但其
氧化数分别为 -4,-2,0,+2和 +4。
2009-11-12 136
4,氧化数与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密切
氧化数决定于价电子的数目!!
价电子 ( valence electron),化学反应中,参与化学键形成
的电子。
5。规律:
( 1)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数等于价电子的总数 ;
( 2)主族元素 ( F和 O除外)的最高氧化数等于原子中最外层电
子的数目,也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数。
( 3)过渡元素的氧化数不规律,其数值等于最外层的 s电子数或 s
电子数与次外层部分或全部 d电子数(等于或小于 6)之和。
2009-11-12 137
例如 1 Mn原子的价电子层为 3d54s2,可失掉 4s电子, 氧化数为 +2,
还可失掉 3d一个或全部价电子, 氧化数为 +3,+4,+5,+6,+7,
例如 2 MnSO4,Mn2O3,MnO2,K3MnO4,K2MnO4,KMnO4中
的锰 。 d区和 ds区副族元素的最高氧化数, 数值上等于周期表中所
处的族数 ( 铜, 金和汞等许多元素例外 ) 。
2009-11-12 138
1.4.6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1.定义,
表示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物理量。金属性是指原子失去电子
而变成正离子的性质,非金属性是指其原子得到电子而变成负离
子的性质。
2.度量因素,
金属性:电离能和电负性;
非金属性:电子亲和能和电负性。
3.规律性,
主族明显,副族不明显。
2009-11-12 139
思考题和作业
思考题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