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 盘 早 剥 (placental abruption) 曾建华 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称胎盘早剥。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往往起病急,进展快,如果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母儿生命,国内报道其发病率为0.46%~2.1%,围生儿死亡率为20%~35%,15倍于无胎盘早剥者。另外,发病率的高低与分娩后是否仔细检查胎盘有关,轻型胎盘早剥,于临产前无明显症状,此类病例易被忽略。 [病因] 胎盘早剥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血管病变 胎盘早剥孕妇并发重度妊高征、慢性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全身血管病变者居多。当底蜕膜螺旋小动脉痉挛或硬化,引起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坏死以致破裂出血,血液流至底蜕膜层与胎盘之间,形成血肿导致胎盘自子宫壁剥离。 2.机械性因素 外伤(特别是腹部直接受撞击)、外转胎位术矫正胎位、脐带<30cm或脐带绕颈,均可引起胎盘早剥。 3.子宫体积骤然缩小 双胎妊娠第一胎儿娩出后,或者羊水过多破膜时羊水流出过快,使子宫内压骤然降低,子宫突然收缩,胎盘与子宫错位而剥离。 4.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 晚期妊娠或临产后,孕产妇长时间取仰卧位,可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此时巨大妊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而子宫静脉瘀血,静脉压升高,导致蜕膜静脉床瘀血或破裂,而发生胎盘剥离。 [类型及病理变化] 胎盘早剥分为显性、隐性及混合性剥离3种。胎盘早剥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底蜕膜出血,形成血肿,使胎盘自附着处剥离。若剥离面积小,出血停止血液很快凝固,临床多无症状。若剥离面积大,继续出血形成胎盘后血肿,使胎盘剥离部分不断扩大,当血液冲开胎盘边缘,沿胎膜与子宫壁之间经宫颈管向外流出,即为显性剥离或外出血。若胎盘边缘仍附着于子宫壁上,或胎膜与子宫壁未分离,或胎头固定于骨盆入口,均能使胎盘后血液不能外流,而积聚于胎盘与子宫壁之间,即为隐性剥离或内出血。由于血液不能外流,胎盘后血液越积越多,宫底随之升高。当出血达到一定程度,血液仍可冲开胎盘边缘与胎膜而外流,形成混合性出血。偶有出血穿破羊膜溢入羊水中成为血性羊水。胎盘早剥发生内出血时,血液积聚于胎盘与子宫壁之间,由于胎盘后血肿的压力加大,使血液浸入子宫肌层,引起肌纤维分离,甚至断裂、变性,当血液浸及子宫肌层至浆膜层时,子宫表面呈现紫色瘀斑,尤以胎盘附着处为著,称子宫胎盘卒中。此时肌纤维受血液浸渍,收缩力减弱。有时血液还可渗入阔韧带及输卵管系膜。 严重的胎盘早剥可以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从剥离处的胎盘绒毛和蜕膜中释放大量组织凝血活酶,进入母体血循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肺、肾等脏器的毛细血管内有微血栓形成,造成脏器损害。胎盘早剥持续时间越长,促凝物质不断进入母血,DIC继续发展,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产生大量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大量FKP具有复杂的抗凝作用,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发生胎盘早剥后,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并产生高浓度的FDP,最终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国外多采用Sher(1985)分类法,将胎盘早剥分为I、Ⅱ、Ⅲ度,而我国则以轻、重两型分类。轻型相当于Ⅰ度,重型包括Ⅱ、Ⅲ度。 1.轻型 以外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通常不超过胎盘面积的1/3,分娩期多见。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量较多,色暗红,伴轻度腹痛或无腹痛,贫血体征不显著。若在分娩期则产程进展较快。腹部检查:子宫软,宫缩有间歇,子宫大小与妊娠周数相符,胎位清楚,胎心率多正常,若出血量多胎心可有改变。腹部压痛不明显或仅有局部轻压痛(胎盘剥离处)。产后检查见胎盘母体面有凝血块及压迹。有的病例症状与体征均不明显,仅在检查胎盘母体面时发现凝血块及压迹才诊断胎盘早剥。 2.重型 以内出血和混合性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超过胎盘面积的1/3,有较大的胎盘后血肿,多见于重度妊高征,主要症状是突然发生的持续性腹痛、腰酸、腰背痛,疼痛程度与胎盘后积血多少呈正相关,严重时可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脉弱、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可无阴道流血或少量阴道流血及血性羊水,贫血程度与外出血量不相符。腹部检查:子宫硬如板状,有压痛,以胎盘附着处最著,若胎盘附着于子宫后壁,则子宫压痛不明显,但子宫比妊娠周数大,宫底随胎盘后血肿增大而增高。偶见宫缩,子宫多处于高张状态,子宫收缩间歇期不能放松,因此胎位触不清楚。若剥离面超过胎盘面积的1/2,胎儿因缺氧死亡,故重型患者的胎心多已消失。 [辅助检查] l.B型超声检查 正常胎盘B型超声图像应紧贴子宫体部后壁、前壁或侧壁,若胎盘与子宫壁之间有血肿时,在胎盘后方出现液性低回声区,暗区常不止一个,并见胎盘增厚。若胎盘后血肿较大时,能见到胎盘胎儿面凸向羊膜腔,甚至能使子宫内的胎儿偏向对侧。若血液渗入羊水中,见羊水回声增强、增多,系羊水混浊所致。当胎盘边缘已与子宫壁分离时,未形成胎盘后血肿,见不到上述图像,故B型超声诊断胎盘早剥有一定的局限性。重型胎盘早剥时常伴胎心、胎动消失。 2.化验检查 主要了解贫血程度与凝血功能。重型胎盘早剥患者应检查肾功能与二氧化碳结合力。若并发DIC时进行筛选试验(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与纤溶确诊试验(凝血酶时间、优球蛋白溶解时间、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诊断与鉴别诊断] 依据病史、症状、体征与B型超声检查不难确诊。轻型胎盘早剥的症状主要与前置胎盘相鉴别。体征不明显,应仔细观察分析,并借助B型超声确定诊断。重型胎盘早剥的症状、体征典型,诊断多无困难,应判断其严重程度并借助实验室检查,确定有无凝血功能障碍及肾功能衰竭,主要与先兆子宫破裂相鉴别。附着在子宫后壁的胎盘早剥不易诊断,其特点为原因不明的子宫张力增高并非羊水过多,且未临产,伴妊高征者更应怀疑胎盘早剥。 [并发症]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重型胎盘早剥特别是胎死宫内患者可能发生DIC,出现皮下、粘膜、注射部位出血,子宫出血不凝或较软凝血块,另有血尿、咯血及呕血现象,对胎盘早剥患者从入院到产后,均应密切观察,结合化验,积极防治。 2.产后出血 胎盘早剥可致子宫肌层发生病理改变影响收缩而易出血,一旦发生DIC,产后出血不可避免,必须提高警惕。 3.急性肾功能衰竭 伴妊高征的胎盘早剥,或失血过多及休克以及发生DIC,均严重影响肾血流量,造成双侧肾小管或肾皮质缺血坏死,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4.胎儿宫内死亡 胎盘早剥面积超过胎盘面积的1/2时,胎儿多缺氧死亡。 5、DIC及凝血功能障碍 [预防] 加强产前检查,积极防治妊高征、高血压、慢性肾炎,并加强孕妇管理。妊娠晚期避免长时间仰卧位与外伤。行外转胎位术纠正胎位时操作必须轻柔,不能强行倒转。对羊水过多与多胎妊娠分娩时,避免宫内压骤减。行羊膜腔穿刺前做胎盘定位,穿刺时避开胎盘。人工破膜时,应选宫缩间歇期高位穿刺,缓慢放出羊水。 [处理] 1.纠正休克 对处于休克状态的危重患者,积极开放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输新鲜血,若发生DIC,应测中心静脉压以指导补液量。 2.及时终止妊娠 胎盘早剥危及母儿生命,其预后与处理的及时性密切相关。胎儿娩出前胎盘剥离可能继续加重,难以控制出血,时间越长,病情越重,因此一旦确诊重型胎盘早剥,必须及时终止妊娠。 (1)阴道分娩:以显性出血为主,宫口已开大,经产妇,一般情况较好,估计短时间内能结束分娩者可经阴道分娩。先行破膜使羊水缓慢流出,用腹带包裹腹部,压迫胎盘使其不再继续剥离,并可促进子宫收缩,必要时静脉滴注缩宫素缩短产程。分娩过程中,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宫底高度、宫缩与出血情况,仔细听取胎心,用胎儿电子监测仪监护。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必要时改行剖宫产。 (2)剖宫产:重型胎盘早剥,特别是初产妇,不能在短时间内结束分娩者;轻型胎盘早剥,出现胎儿窘迫征象,需抢救胎儿者;重型胎盘早剥,产妇病情恶化,胎儿已死,不能立即分娩者;破膜后产程无进展者,均应及时行剖宫产术。剖宫产取出胎儿与胎盘后,应及时给予宫缩剂并按摩子宫,宫缩良好可控制出血,若发现为子宫胎盘卒中,在取出胎儿后,子宫肌壁内注射宫缩剂,配以按摩子宫和热盐水纱垫湿热敷子宫,多数子宫收缩转佳、若不奏效可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或用可吸收线大8字缝合卒中部位的浆肌层,多能止血而保留子宫。若属不能控制的出血,或发生DIC,应行子宫切除。 3.并发症处理 (1)产后出血:分娩后及时应用子宫收缩药,如缩宫素、马来酸麦角新碱、米索前列醇、卡前列甲酯等,持续按摩子宫;若仍有不能控制的出血,应考虑行子宫切除;若大量出血且无凝血块,应考虑凝血功能障碍,立即行必要的化验同时按凝血功能障碍处理。 (2)凝血功能障碍:在迅速终止妊娠、阻断促凝物质继续入母血循环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方法。1)抗凝治疗:应用肝素治疗虽有很大争议,但多主张早期应用,可阻断DIC的发展。DIC发生后,高凝与纤溶往往相伴相随,高凝期用肝素治疗尤为重要,肝素化前先输血或用纤维蛋白原可加剧DIC,必须慎重选择用药时机。2)补充凝血因子:输新鲜血与冰冻血浆,1升的冰冻血浆含纤维蛋白原3g,如无法得到新鲜血时,可选冰冻血浆应急。也可直接输纤维蛋白原常用量为3~6g或补充血小板悬液与其他凝血因子。3)纤溶抑制剂:它的应用意见不一,多数认为在肝素化与补充凝血因子的基础上可以用纤溶抑制剂。 (3)肾功能衰竭:若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少于17m1或无尿应静注呋塞米40~80mg,必要时重复,通常1-2日可以恢复。若短期内尿量不增而且血中尿素氮、肌酐、血钾明显增高,CO2结合力下降,提示肾功能衰竭,出现尿毒症应行血液透析抢救孕妇生命。 主要外文专业词汇 placental abruption, revealed abruption, concealed abruption, mixed hemorrhage, uteroplacental apople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