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牧草及草坪草种子的形态、解剖特征及分类
? 牧草及草坪草种子的形态特征
? 牧草及草坪草种子的解剖结构
? 牧草花序和花的形态
? 牧草种子的分类与检索
第一节 牧草 及草坪草 种子的 形态特征
牧草及草坪草种类多,且种子形态各式各
样,形态特征包括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
种子表面的光滑度、种皮上的网纹结构、表皮
上茸毛的有无及其它附属物状况。另外,还包
括种脐的形状、大小、凹凸、颜色及着生部位
等。
种子的外部形态是鉴别各种草种子的真实
性和对草种进行清选、分级和检验的重要依据。
第一节 牧草 及草坪草 种子的 形态特征
? 禾本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 豆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 菊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一、禾本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 无芒雀麦( Bromus inermis Leyss.)
?大须芒草( Andropogon gerardii Vitman )
?多年生黑麦草( Lolium perenne L.)
?苇状羊茅( 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草地早熟禾( Poa pratensis L.)
?苏丹草( Sorghum bicolor (L.) Moench )
无芒雀麦( Bromus inermis Leyss.)
大须芒草 ( Andropogon gerardii Vitman )
多年生黑麦草( Lolium perenne L.)
苇状羊茅 ( 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草地早熟禾( Poa pratensis L.)
苏丹草 ( Sorghum bicolor (L.) Moench )
更多的禾本科草种
一、禾本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 禾本科草种实际上是一果实 ——颖果;其果皮与种皮相粘
着不易分离 。
? 胚位于颖果基部向外稃的一面, 呈圆形或卵形凹陷 。
? 狐茅亚科的草种 (冷季型 )的胚长度常小于颖果长的 l/ 2。
? 黍亚科草种 (暖季型 )的胚长度常大于颖果长的 1/ 2。
? 禾本科草种的脐呈圆点状或线形, 位于与胚相对称的一面,
即向内稃的一面, 称基盘 。
一、禾本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 紧包着颖果的苞片叫做稃片,与颖果紧贴的一片为内
稃,对着的一片为外稃。
? 外稃顶端或背面可具一芒, 系中脉延伸而成。
? 芒通常直或弯曲,有些种芒膝曲,形成芒柱和芒针两
部分。
? 芒柱常螺旋状扭转,有的作两次膝曲,芒柱或芒针上
有时被羽状毛,如针茅属( Stipa) 的草种。
一、禾本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 剪股颖属( Agrostis) 的某些种、看麦娘属
(Alopecurus),早熟禾属( Poa) 等牧草种子外稃
上的芒极为退化。
? 每小穗仅含一小花或含一枚可孕小花 (常为上位小花 )
和一枚不孕小花 (常为下位小花 )。
? 含一小花的内外稃外面的苞片为颖片,颖片常为两
枚,常称之为内颖 (或第二颖 )和外颖 (或第一颖 )。
外颖较短,有的种外颖退化,只存内颖,如雀稗属
(Paspalum),唐属 (Digitaria),狼尾草属
(Pennisetum)等牧草的种子。
二、豆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 L.)
?草木樨( Melilotus officionalis (L.) Lam.)
?红三叶( Trifolium pratense L.)
?白三叶( Trifolium repens L.)
?胡枝子( Lespedeza stipulacea Maxim)
?毛苕子( Vicia villosa Roth )
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 L.)
草木樨( Melilotus officionalis (L.) Lam.)
红三叶( Trifolium pratense L.)
白三叶( Trifolium repens L.)
胡枝子( Lespedeza stipulacea Maxim)
?毛苕子( Vicia villosa Roth )
?更多的豆科草种
二、豆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 豆科草种属双子叶无胚乳种子 。
? 种子的形状, 大小, 种皮的颜色及种脐与合点位置因不同种变化很
大 。
? 豆科草种有明显的种脐, 种孔, 种脊和种瘤 。
? 部分种子种脐中间有 —条细长的沟, 叫脐沟 。
? 种脐的位置和形状, 种脐长与种子周长的比率, 种瘤与种脐及种瘤
与种脊的相对位置, 胚根与子叶的关系, 脐沟的有无和颜色等特征
都是豆科牧草种子比较稳定的特征, 在种子鉴定中是非常重要的 。
? 如用胚根长与子叶长之比可将紫花苜蓿 (Medicago,Sativa)与白花
木樨 (Melilotus albus)和黄花木草樨 ( M.officinalis) 分开, 紫
花苜蓿种子的胚根长为子叶长的 1/ 2或略短, 白花草木樨和黄花草
木樨种子的胚根长为子叶长的 2/3 –3/4或更长 。
二、豆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 豆科草种成熟后,
? 有些种荚果常沿背腹缝线开裂后种子落地,如百脉根属
(Lotus),羽扇豆属( Lupinus),锦鸡儿属( Caragana) 的
牧草种子,常随成熟荚果炸裂。
? 有些种种子成熟时荚果并不开裂,必须通过加工果皮才易剥
落,如苜蓿属( Medicago),紫穗槐( Amorpha fruticosa)
等牧草的种子。
? 还有一些种类的荚果含一粒种子,果皮既不易开裂,也不易
破碎。这类牧草的种子单位就是一个完整的荚果,如二色胡
枝子 (Lespedeza bicolor),红豆草 (Onobrychis
Viciaefolia),黄花草木樨 (Melilotus of ficinalis)等。
?紫花苜蓿种子的结构
三、菊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 菊科草种实际上是一个连萼瘦果, 即一个不开裂的单种
子果实 。 许多种围着凹陷外边有许多细刚毛或鳞片形成的冠
毛 。
? 成熟的种子中,胚直,两枚子叶发达,并充满整个种子
腔。胚根及下胚轴较短,无胚乳。菊科牧草的瘦果一般长大
于宽,多呈矩圆形、椭圆形、卵形、楔形、圆柱形或条形。
? 许多种冠毛下具连接果实顶端的长喙,形成降落伞状,
有利于种子的传播。
? 瘦果表面常有棱、沟、皱、突起、刺和毛等附属物。如
矢车菊属 (Centaurea)。 蒿属 (Artemisia)牧草的种子其顶部
的喙、冠毛、衣领状环常常退化 。
?
菊
科
牧
草
果
实
第二节 牧草及草坪草种子的解剖结构
? 草种的内部结构可通过解剖手段获
得, 绝大多数牧草种子是由种皮,
胚和胚乳组成 。
一、种 皮
? 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 分内外两层,
内层为内种皮, 由内珠被发育而来, 外层为
外种皮, 由外珠被发育而来, 内种皮较薄,
外种皮厚且粗糙 。
? 所有种子的种皮细胞都不含原生质, 是
没有生命的死细胞, 种皮细胞间形成许多孔
隙, 使种皮形成多孔结构 。 有些牧草种子的
种皮含有脂肪或脂质, 或形成角质结构, 有
些种子种皮由多层厚壁保护细胞构成, 如白
花草木樨 (Melilotus albus)。
一、种 皮
? 种皮的作用是保护种皮内的胚和胚乳抵御损伤
和渗透作用,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①不透性 ——对于水分、气体具有某种程度的
不透性,减少外界环境对胚或胚乳的影响。
? ②调节性 ——由于种皮具有限制水分和气体交
换的特点,因而起到了调节种子内部组织代谢
和生长的作用。
? ③粘着性 ——某些种子吸水后种子分泌植物胶
或产生粘性物质,有些种子的种皮上着生易于
粘着的附属物,有利于种子水分的保持和种子
的传播。
一、种 皮
? 成熟的种子,在其种皮外部仍可看到一些原始的痕迹,
如种脐、种孔、种脊、疣瘤等。
? 种脐是种子从珠柄上脱落后留下的痕迹。种脐的位置
因牧草的种类不同。
? 种孔是珠孔留下的痕迹,种子萌发时,水分先从种孔
进入种子内部,使种子吸水膨胀。
? 某些豆科牧草种皮上能明显地看到自种脐到合点之间
有一条隆起的棱脊,叫种脊(脐条)。
? 有些豆科牧草的种皮在种脐边上具有数目不等的凸起
点,或沿种脊处具有隆起的包,称之为疣瘤(或种瘤)。
一、种 皮
? 少数牧草的种皮附有毛或翅,它们有助于种子
的传播(如草地山萝卜( Succica pratensis)
和百合属( Lilium) 的某些种)。
? 有些种子的种皮上还带有附属物,如种脐上的
疣状凸起物(红三叶 ( Trifolium pratense)
和羽扇豆( Lupinus spp)),在控制水分进出
方面起重要作用。
? 另外一些种皮附属物称之为假种皮,其形状有
结节状、带状、脊状或杯盘状,色泽常很鲜明。
假种皮是由珠柄、胎座或种子先端发育而成的,
常在种皮外形成一层包被。
一、种 皮
? 许多牧草种子外皮是果皮, 研究证明这些种子
应是果实, 如菊科牧草的种子为瘦果, 禾本科
牧草的种子为颖果 。 大部分禾本科牧草的颖果
之外被稃片或颖片所包被, 不易与颖果脱离,
和颖果一起构成了禾本科牧草的种子 。
? 种皮、果皮或其包被的附属物具有各种复杂的
特征,如不同的颜色和斑纹,凸陷形成的沟、
脊及表面的钩、刺、突起、翅、毛等是识别种
子的重要依据。
二,胚
? 胚是种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由受
精卵发育而来,在种子发芽时发育为
种苗。由胚芽、子叶、胚轴和胚根组
成。
(一)胚 芽
? 胚芽位于胚轴的顶端,茎和叶的
原始体。它的尖端是茎的生长点。胚
芽将来发育为植株的地上部分。高度
分化的胚中,胚芽顶端由初生叶所包
被。禾本科牧草的胚芽,除被胚叶所
包被外,还有一封闭的胚鞘包被着生
长点和胚叶,并在发芽出土过程中起
保护胚芽的作用。
(二)子 叶
? 子叶为幼胚的叶,着生于胚轴上,单子
叶植物种子具有一枚子叶,双子叶植物种
子具两枚子叶,裸子植物具多枚子叶。子
叶在种子内的功能是贮藏营养物质或执行
吸器的功能,即吸收营养物质供胚生长发
育初期所利用。
? 子叶出土发芽的牧草种类,其子叶在
种子形成种苗后,很容易与真叶区分开来,
子叶一般比真叶肥厚,叶缘圆滑,叶脉不
明显。
(三 ) 胚 轴
? 胚轴是连接胚芽和胚根的中间部分 。 在种子萌发前,
胚轴常短缩而不明显, 因此, 胚芽, 胚轴和胚根的界限
从外部不易分辨, 只有通过解剖学观察才能确定 。
? 子叶出土发芽的牧草种子在发芽过程中, 子叶着生
点之下, 胚根之上的胚轴部分 ——下胚轴伸长, 将子叶
和胚芽一起带出土面, 如苜蓿属 (Medicago),百脉根属
(Lotus),草木樨属 (Melilotus),三叶草属 (Tri/
olium),柱花草属 (Stylonsanthes)等 。
? 子叶留土发芽的牧草种子在发芽过程中, 其子叶着
生点之上的胚轴部分 ——上胚轴 (第一真叶或第一对真叶
之下 )和胚芽的伸长及生长使胚芽伸出土面, 如野豌豆属
(Vicia)和豌豆属 (Pisum)植物的种子 。
(四)、胚 根
? 胚的原始主根, 在发芽期间穿过
种皮发育为出生根 。 胚根先端是根冠,
被根冠包被着的是跟尖分生组织, 当
种子萌发时, 跟尖分生组织的分生组
织的分生细胞迅速分裂分化和生长而
产生根的次生组织 。 禾本科植物种子
的胚根常被胚根鞘包被 。
三,胚 乳
? 胚乳是由受精的中央极核发育来的,由一个精
细胞与两个中央极核结合产生的。
? 胚乳作为种子的营养组织, 在种子萌发胚的生
长过程中逐渐被消耗。珠心组织受精前是胚珠的主
要组成部分,受精后只有少数牧草(甜菜属 Beta)
珠心存留为一层类似胚乳的组织贮藏营养物质,称
之为外胚乳 。 有些牧草种子的胚乳在种子的发育过
程中被胚所吸收而消耗尽,因此成为无胚乳种子。
无胚乳种子中,营养物质贮藏于胚内。特别是子叶
内为最多,如豆科、菊科牧草的种子 。
?
种
子
的
结
构
第三节 花序和花 (小花 )的形态
? 花在花序轴上排列的方式为花序
(Inflorescence)。
? 豆科、菊科的花序以花为单位,而
禾本科牧草的花序以小穗为单位,
内含一到若干小花。
一、花序的类型
? (一 )总状花序
? 花序轴不分枝而较长, 花多数有近等
长的梗, 随开花而花序轴不断伸长, 顶生
或腋生 。 如紫花苜蓿 ( Medicago sativa),
紫穗槐 ( Amorpha fruticosa), 沙打旺
( Astragalus adsurgens), 扭 黄 茅
( Heteropogon contortus) 等牧草的花序 。
? 与总状花序相似,但花无梗或极短,顶
生。如车前( Plantago asiatica)。 禾本
科和莎草科中,常由无梗小穗复又组成复穗
状花序,如披碱草( Elymus dahuricus)、
布顿大麦( Hordeum bogdanii),多年生黑
麦草( Lolium perenne),新麦草
( Psathyrostahys juncea),冰草
( Agropyron cristatum) 等牧草的花序。
? (二)穗状花序
(三 )圆锥花序
? 花序轴上形成总状分枝的花序梗, 花
在花序梗上再组成总状花序, 即复生的总
状花序 。 圆锥花序有开放型, 辅散型, 缢
缩型 。 如雀麦属 (Bromus),早熟禾属 (Poa)、
剪股颖属 (Agrostis),黍属 (Panicum),野
古草属 (Arundinella)等牧草的花序 。
(四 )头状花序
? 花无梗或近无梗, 多数花集生于一短
而宽, 平坦或隆起的花序轴顶端上, 形成
一头状体, 外具形状, 大小, 质地各式的
总苞 。 如白三叶 (T,repens),线叶菊
(Filifolium sibiricum),阿尔泰狗娃花
( Heteropappus altaicus),冷蒿
(Artemisia frigida)等牧草的花序 。
(五 )伞型花序
? 花梗近等长, 花梗集生于花序轴的顶端,
状如张开的伞, 花由周围向中心依次开放,
如蒙古葱 (Allium mongolicum),多根葱
(A,polyrhizum)等葱属的野生牧草 。 如果
在花序轴上每个花序梗再形成一个伞形花序,
叫复伞形花序, 如伞形科野生牧草狭叶柴葫
( 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硬阿魏
( Ferula bungeana),田昔蒿 ( Carum
buriaticum)的花序 。 复伞形花序的第二回
花序叫小伞形花序, 小伞形花序的总花梗叫
伞梗或伞辐 。
二、花或小花
? 多数牧草的花是由花萼、花冠、
雄蕊和雌蕊组成,但由于牧草的种
类不同,花的结构存在很大差异。
(一)、豆科牧草的花
? 豆科牧草的花冠由 5片花瓣组成, 上部最大的
一片为旗瓣, 旗瓣下方两片呈翼状的花瓣为翼瓣,
翼瓣内方有两片相互抱在一起的龙骨瓣, 雌蕊和雄
蕊位于龙骨瓣内, 紫花苜蓿的龙骨瓣边缘成钩状紧
紧地抱全在一起, 龙骨瓣内的有性柱 ( 花柱及其外
围花丝鞘 ) 向上方 ( 靠近翼瓣一方 ) 产生一压力,
但压力不足以打开龙骨瓣, 当蜂 ( 切叶蜂 ) 采集花
蜜和花粉时, 将抱在一起的龙骨瓣蹬开, 与蜂的下
腹接触, 并将花粘在蜂的腹部, 同时花粉 ( 包括已
被蜂携带的其它花朵或植株的花粉 ) 与柱头接触,
产生授粉 。
(二 )、禾本科草的小花
? 禾本科草的小花由内稃和外稃包
被着雄蕊, 雌蕊和浆片构成 。
? 禾本科牧草的小花常含 3枚雄蕊,
1枚雌蕊 。 柱头 2(3)枚, 呈羽毛状 。
(三 )、菊科草种的小花
? 菊科草种的小花常由雄蕊、雌蕊和花冠
组成。花冠辐射对称,筒 (管 )状,或两侧对
称,两唇形或舌状 。
? 菊科牧草的小花含 4-5枚雄蕊,花药合
生成筒状,花丝分离,1枚雌蕊,花柱顶端 2
裂,萼片变为鳞片状、刺毛状或毛状冠毛状 。
第四节 牧草种子的分类与检索
? 牧草种子分类所依据的特征应是种
子 (或果实 )稳定的特征。牧草种子体积
小,但解剖和形态特征差异很大,因此
很多特征可作为鉴别种的依据。如种子
的形状、大小、颜色;种子表面特征;
胚和胚乳的部位;种脐的形状、大小、
凹凸、颜色及着生部位;种子其它附属
物的特征以及解剖特征。
一、主要牧草种子的形态、解剖特征
? (一 )主要禾本科牧草种子特征
? (二 )主要豆科牧草种子特征
(一 )主要禾本科草种的特征
? 1.多花黑麦草 (Lolium multiflorum)
? 小穗轴节间矩形,两侧扁,具微毛;外
稃宽披针形,长 4—6mm,宽 1.3-1.8mm,淡黄
色或黄色,顶部膜质透明,具 5脉,中脉延伸
成细弱芒,芒长 5mm,直或稍向后弯曲;内稃
与外稃等长,边缘内折,脊上具细纤丰,内
稃与颖果相贴,但易分离;颖果倒卵形或矩
圆形,长 2.5-3.4,宽 1-1.2mm,褐色至棕色,
顶部钝圆,具毛茸;脐不明显;腹面凹陷,
中央具沟,胚卵形至圆形,长约占颖果的 1/
5 - 1/ 4,色同于颖果。
2,多年生黑麦草 (L.perenne)
? 小穗轴节间近多面体形或矩圆形,两侧
扁,无毛,不与内稃紧贴,外稃宽披针形,
长 5~ 7mm,宽 11.2-1.4mm,淡黄色或黄色,
无芒或具短芒;内稃与外稃等长,脊上具短
纤毛,内外稃与颖果相贴,不易分离;颖果
矩圆形,长 2,8~ 3,4 mm,宽 1,1~ 1,3mm。
棕褐色至深褐色,顶端具毛茸;脐不明显;
腹面凹;胚卵形,长约占颖果的 1/5~ 1/ 4,
色同于颖果。
3,冰草 (Agropyron cristatum)
? 小穗轴节间圆柱形,具微毛,先端膨
大,顶端凹陷较深,与内稃紧贴、外稃呈
舟形,具不明显的 3脉,长 6—7 mm,极狭,
被短刺毛,先端渐尖成芒,芒长 2~ 4mm,内
稃短于外稃,先端 2裂,具 2脊,中上部具
短刺毛;内外稃与颖果相贴,不易分离;
颖果矩圆形,长 3,5—4,5 mm,宽约 l mm,
灰褐色,顶部密生白色毛茸;脐具绒毛;
腹沟较深,呈小舟形;胚卵形,长约占颖
果的 l/ 5~ 1/ 4,色稍浅。
4,沙生冰草 (A.desertorum)
? 小穗轴节间圆筒形,先端膨大,顶端
凹陷较深,具微毛,不与内稃紧贴,稍弯
曲;外稃呈舟形,长 5—7mm,具明显 3脉,
背部具短柔毛,基盘钝,圆形,先端渐尖
成 1—2mm的短芒;内稃等长于外稃,先端 2
裂,脊中上部具刺毛;内外稃与颖果相贴,
不易分离;颖果矩圆形,长 3.0-3.5 mm,
宽约 1 mm,深褐色,顶部密生黄色毛茸;
脐圆形;腹面具沟,呈舟形;胚椭圆形,
长约占颖果的 1/ 5~ 1/ 4,色淡。
5.小糠草 (Agrostis alba)
? 小穗柄长 1—2mm,先端膨大;外稃长
1,8~ 2,0mm,膜质,透明,先端稍呈细齿
状,具不明显 5脉,无芒,基盘两侧具短毛;
内稃短于外稃,薄膜质,极透明,具 2脉,顶
端平截或微凹;内外稃疏松包围颖果,颖果
长椭圆形,长度 1.1-1.5mm,宽 0.4-0.6mm,
褐黄色,脐圆形,稍突起;腹面具沟;胚卵形,
长约占颖果的 1/ 4~ 1/ 3。
6.大看麦娘 (Alopecurus pratensis)
? 小穗含一两性小花,两侧扁,长 4.5—
6.0 mm,宽 1.8—2,2mm,淡黄色,有时带
紫色。颖片等长,膜质,具 3脉,脊上具纤
毛,边脉具短毛,基部 1/ 3连合。外稃等长
或稍长于颖,具明显 5脉;内稃缺如;芒自
稃体近基部伸出,芒柱稍扭转,芒长 5.8—
7.2 mm。 颖果纺锤形,扁,长 2.2~ 2.6 mm,
厚 1.2~ 1.5 mm,深黄褐色;脐明显,深褐
色;腹部拱起;胚近圆形,长约占颖果的 1
/ 3,色深。
7,无芒雀麦 (Bromus inermis)
? 小穗轴节间矩圆形,具短刺毛。外稃宽
披针形,长 8.0-10.0,宽 2.5-3.0mm,褐黄
色,具 5~ 7脉,无毛或中下部微粗糙,无芒
或具 1~ 2mm短芒;内稃短于外稃,脊上具纤
毛;内外稃与颖果相贴,不易分离。颖果宽
披针形,长 7~ 9,宽约 2mm,棕色,顶端具
淡黄色毛茸,胚椭圆形,长约占颖果的 l/
8~ 1/ 7,具沟,色与颖果相同。
8,狗牙根( Cynodon dactylon)
? 小穗含 l花,稀为 2花,两侧扁,无柄,
长 2.0~ 2,5mm,灰绿色或带紫色。颖具一
中脉形成背脊,两侧膜质,长 1,2—2.0mm,
等长或第一颖稍长。外稃革质,与小穗等长,
具 3脉,中脉成脊,脊上具短毛,背脊拱起
为二面体,侧面为近半圆形;内稃约与外稃
等长,具 2脊。颖果矩圆形,长 0.9~ 1.0mm,
淡棕色或褐色;顶端具宿存在,紫黑色;胚
矩圆形,凸起,长约占颖果的 1/ 3~ 1/ 2。
9,鸭茅 (Dactylis glomerata)
? 小穗轴节间圆柱形,顶端膨大,平截,
微粗糙;外稃披针形,长 3.8-6.5mm,宽
0.8-1.2mm,具 5脉,脊上粗糙或具短纤毛;
顶端具长约 1mm之短芒;内稃成舟形,先端
渐尖成芒状尖头,约与外稃等长,具 2脊,
脊上具纤毛。颖果长椭圆形或略具三棱。长
2,8—3,2mm,宽 0.7-1.1mm,米黄色或褐
黄色;顶端不具毛茸;脐圆形;淡紫褐色;
腹面凹陷;胚矩圆形,长约占颖果的 1/ 4~
1/ 3。
10.高羊茅 (Festuca arundinacea)
? 小穗轴节间圆柱形,先端膨大,平截或
微凹,具短刺毛。外稃矩圆状披针形,长
6.5-8.0mm,顶部膜质,具 5脉,脉上及脉的
两边向基部均粗糙。颖果与内外稃贴生,不
易分离,颖果矩圆形,长 3,4—4,2 mm,宽
1,2~ 1,5 mm,深灰色或棕褐色;顶端平截。
具白色或淡黄色毛茸;脐不明显;腹面具沟;
胚卵圆形或广卵形,长约占颖果的 l/ 4,色
稍浅于颖果。
1l,毛花雀稗 (Paspalum dilatatum)
? 小穗含 2小花,高位小花两性,小穗卵
形,背腹扁,长 3.0-4.0mm,宽 2.5-3.0mm,
先端尖,边缘具长丝状毛,两面贴生短毛。
第一颖缺如,第二颖与第一外稃相同,膜
质,内稃缺如。可孕花外稃革质,近圆形,
背面凸起,边缘内卷,包卷同质而凹陷的
内稃。颖果卵形,长约 2mm,浅褐色或乳白
色及乳黄色;脐明显,矩形,棕色;腹面
扁平,稍凹陷;顶端稍下方具 2枚宿存花柱;
胚卵形,长约占颖果的 1/ 2,色同颖果。
12.草地早熟禾 (Poa pratensis)
? 小穗轴节间较短,但长短不一,先端稍
膨大,具柔毛。外稃卵圆状披针形,长 2.3-
3.0mm,宽 0.6-0.8mm,草黄色或带紫色,纸质,
先端膜质,脊及边脉下部具柔毛;基盘具稠密
而长的白色绵毛;内稃稍短于外稃或等长,脊
上粗糙或具短纤毛。颖果纺锤形,具三棱,长
1,1—1,5 m,宽约 0.6mm,红棕色,无光泽;
顶端具毛茸;脐不明显;腹面具沟,成小舟形;
胚椭圆形或圆形,突起,长约占颖果的 1/5,
色浅于颖果。
13.结缕草 (Zoysia japonica)
? 小穗含 1两性小花,卵形,长 3,0~
3,5 mm,紫褐色;小穗柄弯曲,长达 4mm。
第一颖退化,第二颖革质,无芒或仅具 1 mm
的尖头,两侧边缘在基部连合,全部包于膜
质外稃,具一脉成脊;内稃通常退化。颖果
近矩圆形,两边扁,长 1.0-1.2mm,深黄褐
色,稍透明,顶端具宿存花柱;脐明显,色
深于颖果;腹面不具沟;胚位于一侧的角上,
中间突起,长约占颖果的 1/ 2~ 3/ 5,色较
颖果深。
(二 )主要豆科草种的特征
? 1,沙打旺( Astragalus adsurgens)
? 种子近方形,近菱形或肾状倒卵形,两侧扁,有
时微凹。长 1.56-2.00mm,宽 1.2-1.6mm,厚 0.6-0.9mm。
胚根粗,尖突出呈鼻状,尖与子叶分开,胚根长约为
子叶长的 1/ 2,两者之间界限不明显,或有一浅沟。
表面褐色或褐绿色,具稀疏的黑色斑点或无;具微颗
粒,近光滑。种脐靠近种子长的中央,圆形,直径
0.1mm,呈一白圈,中间有一黑点;晕轮隆起,黄褐色。
种瘤在种脐的下边,与脐条连生,色亦同,不明显,
距种脐 0.4mm,种脊条状,黄褐色。有胚乳,很薄。
2.紫云英 (Astragalus sinicus)
? 种子倒卵形,长 2,5~ 3,3 mm,宽
2,0~ 2,2 mm,厚 0.7-0.9mm。 胚根尖呈钩
状,与子叶明显地分开,与子叶构成圆形凹
缺。表面红褐色,具微粒,近光滑,无光泽。
种脐靠近种子长的中央,矩圆形,长约
0.77mm,宽约 0.3mm,随凹洼而弯曲,白色;
具脐沟;晕环隆起,较种皮色深,距种脐
0.3-0.5mm,种脊不明显。有胚乳。
3.二色胡枝子 (lespedeza bicolor)
? 种子三角状倒卵形,两侧扁,长 3—4
mm,宽 2.3-3.0mm,厚 1.5~ 2.0mm。 肌根
尖突出,尖不与子叶分开,长约为子叶长
的 1/ 2,两者之间界限不明显。表面为黑
色或底色为褐色且具密而黑紫色花斑,表
面近光滑,具微颗粒,无光泽。种脐位于
种子长的 1/2以下,圆形,直径约 0.23mm,
黄色;脐沟与种脐同色,环状脐冠白色。
种瘤位于种脐下;距种脐约 0.55mm; 种脊
呈沟状。无胚乳。
4,百脉根( Lotus corniculatus)
? 种子椭圆状肾形,宽椭圆形或近球形,长
1.1-1.8mm,宽 0.8-1.6mm,厚 0.7-1.4mm。 胚根
粗。突出,与子叶分开,长约为子叶的 1/2或
经上。表面暗褐色或橄榄色,有的具灰褐色斑
点,稍粗糙,或近光滑,无光泽。种脐在种子
长的 1/2以下,圆形,直径约 0.17mm,白色,
凹陷;环状脐冠色浅;晕环由小瘤组成,褐色。
种脐浅褐色,脐冠由一圈小瘤组成。种瘤在种
脐下,突出,深褐色,距种脐约 0.4 mm; 种脊
明显,与种瘤连生。有胚乳。
5.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
? 种子肾形或宽椭圆形,两侧扁,不平,有
角棱。正视腹面时两侧呈波浪状,种子稍弯
曲或扭曲,长 2.0-3.0mm。 宽 1.2-1.8mm,厚
0.7-1.1mm。 胚根长为子叶的 1/2或略短。两
者分开或否,之间有一条白色线。表面黄色
到浅褐色,近光滑,具微颗粒,有光泽。种
挤靠近种子长的中央或稍偏下。圆形,直径
0.2mm,黄白色,或具一白色环;晕轮浅褐色。
种瘤位于种脐下,突出。浅褐色,距种脐 1mm
以内。有胚乳。
? 种子倒卵形或肾状椭圆形。在宽端有时
多少呈截形,一侧扁平,另一侧圆,长 l.5-
2.5mm,宽 1,3~ 1.7,厚 0.8~ 1.2mm。 胚根
比子叶薄,尖突出,不与子叶分开,为子叶
长的 2/3~ 3/4(或更长 ),两者间有一条白线。
表面黄色,红黄色或黄褐色,近光滑。具徽
颗粒,无光泽。种脐在种子长的 1/2以下,
圆形,直径 0.13mm,凹陷,白色;脐周围有
一圈不明显的褐色小瘤;种脊呈斑状。种瘤
突出,褐色,距种脐 0.5mm。 胚乳极薄。
? 6.白花草木樨( Melilotus albus)
7.红三叶 (Trifolium pratense)
? 种子倒三角形、倒卵形或宽椭圆形。两
侧扁,长 1.5-2.5mm,宽 1.0-2.0mm,厚 0.7-
1.3mm,胚根尖突出呈鼻状,尖与子叶明
显地分开,构成 30-45度角,长为子叶长的
1/2。表面多为上部紫色或淡绿色。下部黄
色或黄绿色、少为纯一色者。即呈黄色、暗
紫色或黄褐色,表面光滑,有光泽。种脐在
种子长的 1/2以下。圆形,直径 0.23mm。 呈
白色小环,环心褐色;晕轮浅褐色。种瘤在
种子基部偏向具种脐的一边,呈小突逗、浅
褐色,距种脐 0.5-0.7mm。 胚乳很薄。
8,白三叶 (T.repens)
? 种子多为心脏形,少为三角形,两侧扁,
长 1,0一 l,5mm。 宽 0,8-1.3mm,厚 0.4-
0.9mm。 胚根粗,突出,与子叶等长或近等
长,两者明显地分开,其之形成一明显小沟;
也有胚根短于子叶的,约为子叶长的 2/3。
表面黄色、黄褐色,近光滑,具微颗粒,有
光泽。种脐位于种子基部,圆形,直径
0.12 mm,呈小白圈,圈心呈褐色小点;具
褐色晕环。种瘤在种子基部,浅褐色,距种
脐 0.12mm; 种脊明显。胚乳很薄。
9,广布野豌豆 (Vicia cracca)
? 种子球形或矩圆形,长 3.0-4.5mm,宽
和厚相等 3.0-4.0mm。 表面黄褐色或红褐色,
皆具密的黑色花斑,或为黄绿色花斑,或
为黑色和浅黑色。表面近光滑,无光泽。
种脐线形。长 2.5-4.0mm,宽 O.4~ 0.5mm,
长约占种子周长的 20%-35%,黄褐色或黑色;
脐边微凹,脐沟白色。种瘤与种皮同色或
稍深,距种脐 0.4-1.0mm.无胚乳。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1.下胚轴:胚中子叶着生点之下的茎轴部分。
2.子叶:胚中最初形成的叶子 (1至多枚 );双子叶植
物为 2枚,单子叶植物为 l枚,裸予植物为多枚。
3.小坚果:由上位子房或下位子房形成的小型坚果
状干果。
4.小穗:禾本科植物花序的构成单位,每小穗由一
枚至多枚小花并连同下端的内、外颖组成。
5.小穗轴:小穗中着生小花和颖片的轴。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6.小穗轴节间:小穗轴上颖片或小花着生处之间的
片段。种子成熟后,小花在小穗轴上逐节断落,
每一小花基部内稃一侧残留一小穗轴节间。
7.内稃:禾本科植物小花两苞片之一的上部 (内部 )
苞片。
8.外稃:禾本科植物小花两苞片之一的下部 (外部 )
苞片。
9.外胚乳:种子中由珠心发育而来的营养组织。
10.芒:禾本科植物的颖或稃上的脉延伸所成的针
状物。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 11,刚毛:直而硬的毛 。
? 12,合点:胚珠中珠心基部与珠被融合的
部位为合点 。 许多豆科植物种子中 。 接近
子叶端有一小而呈深色的合点区 。
? 13,衣领状环:菊科瘦果顶端一圈窄而直
立的衣领状物 。
? 14,条纹环:种子表面具呈平行的条纹 。
? 15,苞片:叶状或鳞片状结构, 通常位于
一朵花或禾本科小穗的基部 。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 16,果皮;成熟的子房壁 。
? 17,果实:被子植物中, 由子房或花的其它部分
参与下发育形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
? 18,果囊:苔草属的先出叶边缘完全愈合呈囊状 。
? 19,小瘤:种子表面的小瘤状突起 。
? 20.小颗粒:种子表面具不规则的微粒。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 21,环状脐冠, 种脐边缘具一界限清晰的突出环状物 。
? 22,总苞, 多数苞片紧密聚生在 1朵花或花序的下面 。
见于菊科和伞形科的某些种类中 。
? 23,带状, 种子表面由于颜色不同, 所形成的各种条
纹带 。
? 24,柱状, 种子外形呈圆柱状 。
? 25,胚, 种子中的雏形植物,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 26,胚乳, 被子植物中, 胚囊内的两个极核与精
于融合后形成的营养组织 。
? 27,胚珠, 种子植物具包被的大孢子囊称为胚珠 。
胚珠受精后发育成种子 。
? 28,胚根, 胚的根部 。
? 29,胞果, 具单粒种子而不开裂的班干果, 果熟
时果皮薄而膨胀, 疏松地包裹种子, 极易与种子
分离 。 如藜科植物的果实 。
? 30.点纹, 种子表面具小点状的纹饰。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 31,冠毛:菊科植物连萼瘦顶端, 常有一簇毛, 有时
呈鳞片状 。
? 32,种子: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 。 常将某些具单种子
的干果, 如颖果, 小坚果和瘦果也统称为种子 。
? 33,种阜:胚珠受精后, 珠孔周围形成的瘤状附属物 。
有时也将种孔, 种脐及附近的瘤状物统称为种阜 。
? 34,种瘤:胚珠受精后, 某些外珠被细胞扩大或增殖
所形成的瘤状物 。 通常分布于种脐上, 种脐附近或种
脊上, 见于大多数豆科植物种子 。
? 35,急尖:逐渐变窄至具一短的尖头 。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 36,盾片:禾本科植物胚中的一片子叶, 形如圆盘状
或盾片状 。
? 37,拱形,弯曲形状如弓一样 。
? 38,扇形:种子上部宽而圆, 向下逐渐变狭 。
? 39,珠孔:胚珠中由珠被形成的开孔 。 种子哎熟后门
可见有珠孔的遗迹, 称种孔 。
? 40.珠柄:胚珠和胎座相连接的部分。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 41,荚果:单心皮形成的干果 。 成熟时沿背腹缝
线开裂, 如豆科植物的果实 。
? 42,翅果:一种具翅的瘦果状干果 。
? 43,种脊:倒生胚珠中, 珠柄部分与胚珠连生,
并在种子脐点与合点间形成 1条纵脊 。 见于豆科
植物种子 。
? 44,脐沟:种脐中心的一条纵沟 。 又叫沟唇, 缝
陷 。
? 45,脐褥;覆盖于种脐上的栓状组织 。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 46,晕环:种脐周围一个明显的环 。
? 47,渐尖:逐渐变窄至具一长尖头 。
? 48,基盘 (颖托 ):禾本科植物小花基部一个坚硬
增厚的部分 。
? 49,球形:种子外形呈圆球状 。
? 50.假种皮:由胚珠基部发育形成的肉质部分,
一般包在种子外面。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 51,斑纹:种子表面由于不同颜色形成的纹饰 。
? 52,瞢荚果;由离生心皮的单个心皮形成的果实 。
? 53,喙:呈鸟嘴状的顶端或突起 。
? 54,颖片:禾本科植物小穗基部的苞片 。
? 55,颖果:果皮与种皮愈合的一种瘦果 。 如禾本
科植物的果实 。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 56,瘦果:具单粒种子而不开裂的干果 。 果实
成熟时果皮紧包种子而不易分离 。
? 57,横脊:种子表面横向隆起 。
? 58,膝曲:芒作膝关节状的弯曲 。
? 59.穗轴:穗状花序或穗形总状花序着生小穗
的轴。
? 牧草及草坪草种子的形态特征
? 牧草及草坪草种子的解剖结构
? 牧草花序和花的形态
? 牧草种子的分类与检索
第一节 牧草 及草坪草 种子的 形态特征
牧草及草坪草种类多,且种子形态各式各
样,形态特征包括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
种子表面的光滑度、种皮上的网纹结构、表皮
上茸毛的有无及其它附属物状况。另外,还包
括种脐的形状、大小、凹凸、颜色及着生部位
等。
种子的外部形态是鉴别各种草种子的真实
性和对草种进行清选、分级和检验的重要依据。
第一节 牧草 及草坪草 种子的 形态特征
? 禾本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 豆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 菊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一、禾本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 无芒雀麦( Bromus inermis Leyss.)
?大须芒草( Andropogon gerardii Vitman )
?多年生黑麦草( Lolium perenne L.)
?苇状羊茅( 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草地早熟禾( Poa pratensis L.)
?苏丹草( Sorghum bicolor (L.) Moench )
无芒雀麦( Bromus inermis Leyss.)
大须芒草 ( Andropogon gerardii Vitman )
多年生黑麦草( Lolium perenne L.)
苇状羊茅 ( 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草地早熟禾( Poa pratensis L.)
苏丹草 ( Sorghum bicolor (L.) Moench )
更多的禾本科草种
一、禾本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 禾本科草种实际上是一果实 ——颖果;其果皮与种皮相粘
着不易分离 。
? 胚位于颖果基部向外稃的一面, 呈圆形或卵形凹陷 。
? 狐茅亚科的草种 (冷季型 )的胚长度常小于颖果长的 l/ 2。
? 黍亚科草种 (暖季型 )的胚长度常大于颖果长的 1/ 2。
? 禾本科草种的脐呈圆点状或线形, 位于与胚相对称的一面,
即向内稃的一面, 称基盘 。
一、禾本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 紧包着颖果的苞片叫做稃片,与颖果紧贴的一片为内
稃,对着的一片为外稃。
? 外稃顶端或背面可具一芒, 系中脉延伸而成。
? 芒通常直或弯曲,有些种芒膝曲,形成芒柱和芒针两
部分。
? 芒柱常螺旋状扭转,有的作两次膝曲,芒柱或芒针上
有时被羽状毛,如针茅属( Stipa) 的草种。
一、禾本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 剪股颖属( Agrostis) 的某些种、看麦娘属
(Alopecurus),早熟禾属( Poa) 等牧草种子外稃
上的芒极为退化。
? 每小穗仅含一小花或含一枚可孕小花 (常为上位小花 )
和一枚不孕小花 (常为下位小花 )。
? 含一小花的内外稃外面的苞片为颖片,颖片常为两
枚,常称之为内颖 (或第二颖 )和外颖 (或第一颖 )。
外颖较短,有的种外颖退化,只存内颖,如雀稗属
(Paspalum),唐属 (Digitaria),狼尾草属
(Pennisetum)等牧草的种子。
二、豆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 L.)
?草木樨( Melilotus officionalis (L.) Lam.)
?红三叶( Trifolium pratense L.)
?白三叶( Trifolium repens L.)
?胡枝子( Lespedeza stipulacea Maxim)
?毛苕子( Vicia villosa Roth )
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 L.)
草木樨( Melilotus officionalis (L.) Lam.)
红三叶( Trifolium pratense L.)
白三叶( Trifolium repens L.)
胡枝子( Lespedeza stipulacea Maxim)
?毛苕子( Vicia villosa Roth )
?更多的豆科草种
二、豆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 豆科草种属双子叶无胚乳种子 。
? 种子的形状, 大小, 种皮的颜色及种脐与合点位置因不同种变化很
大 。
? 豆科草种有明显的种脐, 种孔, 种脊和种瘤 。
? 部分种子种脐中间有 —条细长的沟, 叫脐沟 。
? 种脐的位置和形状, 种脐长与种子周长的比率, 种瘤与种脐及种瘤
与种脊的相对位置, 胚根与子叶的关系, 脐沟的有无和颜色等特征
都是豆科牧草种子比较稳定的特征, 在种子鉴定中是非常重要的 。
? 如用胚根长与子叶长之比可将紫花苜蓿 (Medicago,Sativa)与白花
木樨 (Melilotus albus)和黄花木草樨 ( M.officinalis) 分开, 紫
花苜蓿种子的胚根长为子叶长的 1/ 2或略短, 白花草木樨和黄花草
木樨种子的胚根长为子叶长的 2/3 –3/4或更长 。
二、豆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 豆科草种成熟后,
? 有些种荚果常沿背腹缝线开裂后种子落地,如百脉根属
(Lotus),羽扇豆属( Lupinus),锦鸡儿属( Caragana) 的
牧草种子,常随成熟荚果炸裂。
? 有些种种子成熟时荚果并不开裂,必须通过加工果皮才易剥
落,如苜蓿属( Medicago),紫穗槐( Amorpha fruticosa)
等牧草的种子。
? 还有一些种类的荚果含一粒种子,果皮既不易开裂,也不易
破碎。这类牧草的种子单位就是一个完整的荚果,如二色胡
枝子 (Lespedeza bicolor),红豆草 (Onobrychis
Viciaefolia),黄花草木樨 (Melilotus of ficinalis)等。
?紫花苜蓿种子的结构
三、菊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 菊科草种实际上是一个连萼瘦果, 即一个不开裂的单种
子果实 。 许多种围着凹陷外边有许多细刚毛或鳞片形成的冠
毛 。
? 成熟的种子中,胚直,两枚子叶发达,并充满整个种子
腔。胚根及下胚轴较短,无胚乳。菊科牧草的瘦果一般长大
于宽,多呈矩圆形、椭圆形、卵形、楔形、圆柱形或条形。
? 许多种冠毛下具连接果实顶端的长喙,形成降落伞状,
有利于种子的传播。
? 瘦果表面常有棱、沟、皱、突起、刺和毛等附属物。如
矢车菊属 (Centaurea)。 蒿属 (Artemisia)牧草的种子其顶部
的喙、冠毛、衣领状环常常退化 。
?
菊
科
牧
草
果
实
第二节 牧草及草坪草种子的解剖结构
? 草种的内部结构可通过解剖手段获
得, 绝大多数牧草种子是由种皮,
胚和胚乳组成 。
一、种 皮
? 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 分内外两层,
内层为内种皮, 由内珠被发育而来, 外层为
外种皮, 由外珠被发育而来, 内种皮较薄,
外种皮厚且粗糙 。
? 所有种子的种皮细胞都不含原生质, 是
没有生命的死细胞, 种皮细胞间形成许多孔
隙, 使种皮形成多孔结构 。 有些牧草种子的
种皮含有脂肪或脂质, 或形成角质结构, 有
些种子种皮由多层厚壁保护细胞构成, 如白
花草木樨 (Melilotus albus)。
一、种 皮
? 种皮的作用是保护种皮内的胚和胚乳抵御损伤
和渗透作用,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①不透性 ——对于水分、气体具有某种程度的
不透性,减少外界环境对胚或胚乳的影响。
? ②调节性 ——由于种皮具有限制水分和气体交
换的特点,因而起到了调节种子内部组织代谢
和生长的作用。
? ③粘着性 ——某些种子吸水后种子分泌植物胶
或产生粘性物质,有些种子的种皮上着生易于
粘着的附属物,有利于种子水分的保持和种子
的传播。
一、种 皮
? 成熟的种子,在其种皮外部仍可看到一些原始的痕迹,
如种脐、种孔、种脊、疣瘤等。
? 种脐是种子从珠柄上脱落后留下的痕迹。种脐的位置
因牧草的种类不同。
? 种孔是珠孔留下的痕迹,种子萌发时,水分先从种孔
进入种子内部,使种子吸水膨胀。
? 某些豆科牧草种皮上能明显地看到自种脐到合点之间
有一条隆起的棱脊,叫种脊(脐条)。
? 有些豆科牧草的种皮在种脐边上具有数目不等的凸起
点,或沿种脊处具有隆起的包,称之为疣瘤(或种瘤)。
一、种 皮
? 少数牧草的种皮附有毛或翅,它们有助于种子
的传播(如草地山萝卜( Succica pratensis)
和百合属( Lilium) 的某些种)。
? 有些种子的种皮上还带有附属物,如种脐上的
疣状凸起物(红三叶 ( Trifolium pratense)
和羽扇豆( Lupinus spp)),在控制水分进出
方面起重要作用。
? 另外一些种皮附属物称之为假种皮,其形状有
结节状、带状、脊状或杯盘状,色泽常很鲜明。
假种皮是由珠柄、胎座或种子先端发育而成的,
常在种皮外形成一层包被。
一、种 皮
? 许多牧草种子外皮是果皮, 研究证明这些种子
应是果实, 如菊科牧草的种子为瘦果, 禾本科
牧草的种子为颖果 。 大部分禾本科牧草的颖果
之外被稃片或颖片所包被, 不易与颖果脱离,
和颖果一起构成了禾本科牧草的种子 。
? 种皮、果皮或其包被的附属物具有各种复杂的
特征,如不同的颜色和斑纹,凸陷形成的沟、
脊及表面的钩、刺、突起、翅、毛等是识别种
子的重要依据。
二,胚
? 胚是种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由受
精卵发育而来,在种子发芽时发育为
种苗。由胚芽、子叶、胚轴和胚根组
成。
(一)胚 芽
? 胚芽位于胚轴的顶端,茎和叶的
原始体。它的尖端是茎的生长点。胚
芽将来发育为植株的地上部分。高度
分化的胚中,胚芽顶端由初生叶所包
被。禾本科牧草的胚芽,除被胚叶所
包被外,还有一封闭的胚鞘包被着生
长点和胚叶,并在发芽出土过程中起
保护胚芽的作用。
(二)子 叶
? 子叶为幼胚的叶,着生于胚轴上,单子
叶植物种子具有一枚子叶,双子叶植物种
子具两枚子叶,裸子植物具多枚子叶。子
叶在种子内的功能是贮藏营养物质或执行
吸器的功能,即吸收营养物质供胚生长发
育初期所利用。
? 子叶出土发芽的牧草种类,其子叶在
种子形成种苗后,很容易与真叶区分开来,
子叶一般比真叶肥厚,叶缘圆滑,叶脉不
明显。
(三 ) 胚 轴
? 胚轴是连接胚芽和胚根的中间部分 。 在种子萌发前,
胚轴常短缩而不明显, 因此, 胚芽, 胚轴和胚根的界限
从外部不易分辨, 只有通过解剖学观察才能确定 。
? 子叶出土发芽的牧草种子在发芽过程中, 子叶着生
点之下, 胚根之上的胚轴部分 ——下胚轴伸长, 将子叶
和胚芽一起带出土面, 如苜蓿属 (Medicago),百脉根属
(Lotus),草木樨属 (Melilotus),三叶草属 (Tri/
olium),柱花草属 (Stylonsanthes)等 。
? 子叶留土发芽的牧草种子在发芽过程中, 其子叶着
生点之上的胚轴部分 ——上胚轴 (第一真叶或第一对真叶
之下 )和胚芽的伸长及生长使胚芽伸出土面, 如野豌豆属
(Vicia)和豌豆属 (Pisum)植物的种子 。
(四)、胚 根
? 胚的原始主根, 在发芽期间穿过
种皮发育为出生根 。 胚根先端是根冠,
被根冠包被着的是跟尖分生组织, 当
种子萌发时, 跟尖分生组织的分生组
织的分生细胞迅速分裂分化和生长而
产生根的次生组织 。 禾本科植物种子
的胚根常被胚根鞘包被 。
三,胚 乳
? 胚乳是由受精的中央极核发育来的,由一个精
细胞与两个中央极核结合产生的。
? 胚乳作为种子的营养组织, 在种子萌发胚的生
长过程中逐渐被消耗。珠心组织受精前是胚珠的主
要组成部分,受精后只有少数牧草(甜菜属 Beta)
珠心存留为一层类似胚乳的组织贮藏营养物质,称
之为外胚乳 。 有些牧草种子的胚乳在种子的发育过
程中被胚所吸收而消耗尽,因此成为无胚乳种子。
无胚乳种子中,营养物质贮藏于胚内。特别是子叶
内为最多,如豆科、菊科牧草的种子 。
?
种
子
的
结
构
第三节 花序和花 (小花 )的形态
? 花在花序轴上排列的方式为花序
(Inflorescence)。
? 豆科、菊科的花序以花为单位,而
禾本科牧草的花序以小穗为单位,
内含一到若干小花。
一、花序的类型
? (一 )总状花序
? 花序轴不分枝而较长, 花多数有近等
长的梗, 随开花而花序轴不断伸长, 顶生
或腋生 。 如紫花苜蓿 ( Medicago sativa),
紫穗槐 ( Amorpha fruticosa), 沙打旺
( Astragalus adsurgens), 扭 黄 茅
( Heteropogon contortus) 等牧草的花序 。
? 与总状花序相似,但花无梗或极短,顶
生。如车前( Plantago asiatica)。 禾本
科和莎草科中,常由无梗小穗复又组成复穗
状花序,如披碱草( Elymus dahuricus)、
布顿大麦( Hordeum bogdanii),多年生黑
麦草( Lolium perenne),新麦草
( Psathyrostahys juncea),冰草
( Agropyron cristatum) 等牧草的花序。
? (二)穗状花序
(三 )圆锥花序
? 花序轴上形成总状分枝的花序梗, 花
在花序梗上再组成总状花序, 即复生的总
状花序 。 圆锥花序有开放型, 辅散型, 缢
缩型 。 如雀麦属 (Bromus),早熟禾属 (Poa)、
剪股颖属 (Agrostis),黍属 (Panicum),野
古草属 (Arundinella)等牧草的花序 。
(四 )头状花序
? 花无梗或近无梗, 多数花集生于一短
而宽, 平坦或隆起的花序轴顶端上, 形成
一头状体, 外具形状, 大小, 质地各式的
总苞 。 如白三叶 (T,repens),线叶菊
(Filifolium sibiricum),阿尔泰狗娃花
( Heteropappus altaicus),冷蒿
(Artemisia frigida)等牧草的花序 。
(五 )伞型花序
? 花梗近等长, 花梗集生于花序轴的顶端,
状如张开的伞, 花由周围向中心依次开放,
如蒙古葱 (Allium mongolicum),多根葱
(A,polyrhizum)等葱属的野生牧草 。 如果
在花序轴上每个花序梗再形成一个伞形花序,
叫复伞形花序, 如伞形科野生牧草狭叶柴葫
( 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硬阿魏
( Ferula bungeana),田昔蒿 ( Carum
buriaticum)的花序 。 复伞形花序的第二回
花序叫小伞形花序, 小伞形花序的总花梗叫
伞梗或伞辐 。
二、花或小花
? 多数牧草的花是由花萼、花冠、
雄蕊和雌蕊组成,但由于牧草的种
类不同,花的结构存在很大差异。
(一)、豆科牧草的花
? 豆科牧草的花冠由 5片花瓣组成, 上部最大的
一片为旗瓣, 旗瓣下方两片呈翼状的花瓣为翼瓣,
翼瓣内方有两片相互抱在一起的龙骨瓣, 雌蕊和雄
蕊位于龙骨瓣内, 紫花苜蓿的龙骨瓣边缘成钩状紧
紧地抱全在一起, 龙骨瓣内的有性柱 ( 花柱及其外
围花丝鞘 ) 向上方 ( 靠近翼瓣一方 ) 产生一压力,
但压力不足以打开龙骨瓣, 当蜂 ( 切叶蜂 ) 采集花
蜜和花粉时, 将抱在一起的龙骨瓣蹬开, 与蜂的下
腹接触, 并将花粘在蜂的腹部, 同时花粉 ( 包括已
被蜂携带的其它花朵或植株的花粉 ) 与柱头接触,
产生授粉 。
(二 )、禾本科草的小花
? 禾本科草的小花由内稃和外稃包
被着雄蕊, 雌蕊和浆片构成 。
? 禾本科牧草的小花常含 3枚雄蕊,
1枚雌蕊 。 柱头 2(3)枚, 呈羽毛状 。
(三 )、菊科草种的小花
? 菊科草种的小花常由雄蕊、雌蕊和花冠
组成。花冠辐射对称,筒 (管 )状,或两侧对
称,两唇形或舌状 。
? 菊科牧草的小花含 4-5枚雄蕊,花药合
生成筒状,花丝分离,1枚雌蕊,花柱顶端 2
裂,萼片变为鳞片状、刺毛状或毛状冠毛状 。
第四节 牧草种子的分类与检索
? 牧草种子分类所依据的特征应是种
子 (或果实 )稳定的特征。牧草种子体积
小,但解剖和形态特征差异很大,因此
很多特征可作为鉴别种的依据。如种子
的形状、大小、颜色;种子表面特征;
胚和胚乳的部位;种脐的形状、大小、
凹凸、颜色及着生部位;种子其它附属
物的特征以及解剖特征。
一、主要牧草种子的形态、解剖特征
? (一 )主要禾本科牧草种子特征
? (二 )主要豆科牧草种子特征
(一 )主要禾本科草种的特征
? 1.多花黑麦草 (Lolium multiflorum)
? 小穗轴节间矩形,两侧扁,具微毛;外
稃宽披针形,长 4—6mm,宽 1.3-1.8mm,淡黄
色或黄色,顶部膜质透明,具 5脉,中脉延伸
成细弱芒,芒长 5mm,直或稍向后弯曲;内稃
与外稃等长,边缘内折,脊上具细纤丰,内
稃与颖果相贴,但易分离;颖果倒卵形或矩
圆形,长 2.5-3.4,宽 1-1.2mm,褐色至棕色,
顶部钝圆,具毛茸;脐不明显;腹面凹陷,
中央具沟,胚卵形至圆形,长约占颖果的 1/
5 - 1/ 4,色同于颖果。
2,多年生黑麦草 (L.perenne)
? 小穗轴节间近多面体形或矩圆形,两侧
扁,无毛,不与内稃紧贴,外稃宽披针形,
长 5~ 7mm,宽 11.2-1.4mm,淡黄色或黄色,
无芒或具短芒;内稃与外稃等长,脊上具短
纤毛,内外稃与颖果相贴,不易分离;颖果
矩圆形,长 2,8~ 3,4 mm,宽 1,1~ 1,3mm。
棕褐色至深褐色,顶端具毛茸;脐不明显;
腹面凹;胚卵形,长约占颖果的 1/5~ 1/ 4,
色同于颖果。
3,冰草 (Agropyron cristatum)
? 小穗轴节间圆柱形,具微毛,先端膨
大,顶端凹陷较深,与内稃紧贴、外稃呈
舟形,具不明显的 3脉,长 6—7 mm,极狭,
被短刺毛,先端渐尖成芒,芒长 2~ 4mm,内
稃短于外稃,先端 2裂,具 2脊,中上部具
短刺毛;内外稃与颖果相贴,不易分离;
颖果矩圆形,长 3,5—4,5 mm,宽约 l mm,
灰褐色,顶部密生白色毛茸;脐具绒毛;
腹沟较深,呈小舟形;胚卵形,长约占颖
果的 l/ 5~ 1/ 4,色稍浅。
4,沙生冰草 (A.desertorum)
? 小穗轴节间圆筒形,先端膨大,顶端
凹陷较深,具微毛,不与内稃紧贴,稍弯
曲;外稃呈舟形,长 5—7mm,具明显 3脉,
背部具短柔毛,基盘钝,圆形,先端渐尖
成 1—2mm的短芒;内稃等长于外稃,先端 2
裂,脊中上部具刺毛;内外稃与颖果相贴,
不易分离;颖果矩圆形,长 3.0-3.5 mm,
宽约 1 mm,深褐色,顶部密生黄色毛茸;
脐圆形;腹面具沟,呈舟形;胚椭圆形,
长约占颖果的 1/ 5~ 1/ 4,色淡。
5.小糠草 (Agrostis alba)
? 小穗柄长 1—2mm,先端膨大;外稃长
1,8~ 2,0mm,膜质,透明,先端稍呈细齿
状,具不明显 5脉,无芒,基盘两侧具短毛;
内稃短于外稃,薄膜质,极透明,具 2脉,顶
端平截或微凹;内外稃疏松包围颖果,颖果
长椭圆形,长度 1.1-1.5mm,宽 0.4-0.6mm,
褐黄色,脐圆形,稍突起;腹面具沟;胚卵形,
长约占颖果的 1/ 4~ 1/ 3。
6.大看麦娘 (Alopecurus pratensis)
? 小穗含一两性小花,两侧扁,长 4.5—
6.0 mm,宽 1.8—2,2mm,淡黄色,有时带
紫色。颖片等长,膜质,具 3脉,脊上具纤
毛,边脉具短毛,基部 1/ 3连合。外稃等长
或稍长于颖,具明显 5脉;内稃缺如;芒自
稃体近基部伸出,芒柱稍扭转,芒长 5.8—
7.2 mm。 颖果纺锤形,扁,长 2.2~ 2.6 mm,
厚 1.2~ 1.5 mm,深黄褐色;脐明显,深褐
色;腹部拱起;胚近圆形,长约占颖果的 1
/ 3,色深。
7,无芒雀麦 (Bromus inermis)
? 小穗轴节间矩圆形,具短刺毛。外稃宽
披针形,长 8.0-10.0,宽 2.5-3.0mm,褐黄
色,具 5~ 7脉,无毛或中下部微粗糙,无芒
或具 1~ 2mm短芒;内稃短于外稃,脊上具纤
毛;内外稃与颖果相贴,不易分离。颖果宽
披针形,长 7~ 9,宽约 2mm,棕色,顶端具
淡黄色毛茸,胚椭圆形,长约占颖果的 l/
8~ 1/ 7,具沟,色与颖果相同。
8,狗牙根( Cynodon dactylon)
? 小穗含 l花,稀为 2花,两侧扁,无柄,
长 2.0~ 2,5mm,灰绿色或带紫色。颖具一
中脉形成背脊,两侧膜质,长 1,2—2.0mm,
等长或第一颖稍长。外稃革质,与小穗等长,
具 3脉,中脉成脊,脊上具短毛,背脊拱起
为二面体,侧面为近半圆形;内稃约与外稃
等长,具 2脊。颖果矩圆形,长 0.9~ 1.0mm,
淡棕色或褐色;顶端具宿存在,紫黑色;胚
矩圆形,凸起,长约占颖果的 1/ 3~ 1/ 2。
9,鸭茅 (Dactylis glomerata)
? 小穗轴节间圆柱形,顶端膨大,平截,
微粗糙;外稃披针形,长 3.8-6.5mm,宽
0.8-1.2mm,具 5脉,脊上粗糙或具短纤毛;
顶端具长约 1mm之短芒;内稃成舟形,先端
渐尖成芒状尖头,约与外稃等长,具 2脊,
脊上具纤毛。颖果长椭圆形或略具三棱。长
2,8—3,2mm,宽 0.7-1.1mm,米黄色或褐
黄色;顶端不具毛茸;脐圆形;淡紫褐色;
腹面凹陷;胚矩圆形,长约占颖果的 1/ 4~
1/ 3。
10.高羊茅 (Festuca arundinacea)
? 小穗轴节间圆柱形,先端膨大,平截或
微凹,具短刺毛。外稃矩圆状披针形,长
6.5-8.0mm,顶部膜质,具 5脉,脉上及脉的
两边向基部均粗糙。颖果与内外稃贴生,不
易分离,颖果矩圆形,长 3,4—4,2 mm,宽
1,2~ 1,5 mm,深灰色或棕褐色;顶端平截。
具白色或淡黄色毛茸;脐不明显;腹面具沟;
胚卵圆形或广卵形,长约占颖果的 l/ 4,色
稍浅于颖果。
1l,毛花雀稗 (Paspalum dilatatum)
? 小穗含 2小花,高位小花两性,小穗卵
形,背腹扁,长 3.0-4.0mm,宽 2.5-3.0mm,
先端尖,边缘具长丝状毛,两面贴生短毛。
第一颖缺如,第二颖与第一外稃相同,膜
质,内稃缺如。可孕花外稃革质,近圆形,
背面凸起,边缘内卷,包卷同质而凹陷的
内稃。颖果卵形,长约 2mm,浅褐色或乳白
色及乳黄色;脐明显,矩形,棕色;腹面
扁平,稍凹陷;顶端稍下方具 2枚宿存花柱;
胚卵形,长约占颖果的 1/ 2,色同颖果。
12.草地早熟禾 (Poa pratensis)
? 小穗轴节间较短,但长短不一,先端稍
膨大,具柔毛。外稃卵圆状披针形,长 2.3-
3.0mm,宽 0.6-0.8mm,草黄色或带紫色,纸质,
先端膜质,脊及边脉下部具柔毛;基盘具稠密
而长的白色绵毛;内稃稍短于外稃或等长,脊
上粗糙或具短纤毛。颖果纺锤形,具三棱,长
1,1—1,5 m,宽约 0.6mm,红棕色,无光泽;
顶端具毛茸;脐不明显;腹面具沟,成小舟形;
胚椭圆形或圆形,突起,长约占颖果的 1/5,
色浅于颖果。
13.结缕草 (Zoysia japonica)
? 小穗含 1两性小花,卵形,长 3,0~
3,5 mm,紫褐色;小穗柄弯曲,长达 4mm。
第一颖退化,第二颖革质,无芒或仅具 1 mm
的尖头,两侧边缘在基部连合,全部包于膜
质外稃,具一脉成脊;内稃通常退化。颖果
近矩圆形,两边扁,长 1.0-1.2mm,深黄褐
色,稍透明,顶端具宿存花柱;脐明显,色
深于颖果;腹面不具沟;胚位于一侧的角上,
中间突起,长约占颖果的 1/ 2~ 3/ 5,色较
颖果深。
(二 )主要豆科草种的特征
? 1,沙打旺( Astragalus adsurgens)
? 种子近方形,近菱形或肾状倒卵形,两侧扁,有
时微凹。长 1.56-2.00mm,宽 1.2-1.6mm,厚 0.6-0.9mm。
胚根粗,尖突出呈鼻状,尖与子叶分开,胚根长约为
子叶长的 1/ 2,两者之间界限不明显,或有一浅沟。
表面褐色或褐绿色,具稀疏的黑色斑点或无;具微颗
粒,近光滑。种脐靠近种子长的中央,圆形,直径
0.1mm,呈一白圈,中间有一黑点;晕轮隆起,黄褐色。
种瘤在种脐的下边,与脐条连生,色亦同,不明显,
距种脐 0.4mm,种脊条状,黄褐色。有胚乳,很薄。
2.紫云英 (Astragalus sinicus)
? 种子倒卵形,长 2,5~ 3,3 mm,宽
2,0~ 2,2 mm,厚 0.7-0.9mm。 胚根尖呈钩
状,与子叶明显地分开,与子叶构成圆形凹
缺。表面红褐色,具微粒,近光滑,无光泽。
种脐靠近种子长的中央,矩圆形,长约
0.77mm,宽约 0.3mm,随凹洼而弯曲,白色;
具脐沟;晕环隆起,较种皮色深,距种脐
0.3-0.5mm,种脊不明显。有胚乳。
3.二色胡枝子 (lespedeza bicolor)
? 种子三角状倒卵形,两侧扁,长 3—4
mm,宽 2.3-3.0mm,厚 1.5~ 2.0mm。 肌根
尖突出,尖不与子叶分开,长约为子叶长
的 1/ 2,两者之间界限不明显。表面为黑
色或底色为褐色且具密而黑紫色花斑,表
面近光滑,具微颗粒,无光泽。种脐位于
种子长的 1/2以下,圆形,直径约 0.23mm,
黄色;脐沟与种脐同色,环状脐冠白色。
种瘤位于种脐下;距种脐约 0.55mm; 种脊
呈沟状。无胚乳。
4,百脉根( Lotus corniculatus)
? 种子椭圆状肾形,宽椭圆形或近球形,长
1.1-1.8mm,宽 0.8-1.6mm,厚 0.7-1.4mm。 胚根
粗。突出,与子叶分开,长约为子叶的 1/2或
经上。表面暗褐色或橄榄色,有的具灰褐色斑
点,稍粗糙,或近光滑,无光泽。种脐在种子
长的 1/2以下,圆形,直径约 0.17mm,白色,
凹陷;环状脐冠色浅;晕环由小瘤组成,褐色。
种脐浅褐色,脐冠由一圈小瘤组成。种瘤在种
脐下,突出,深褐色,距种脐约 0.4 mm; 种脊
明显,与种瘤连生。有胚乳。
5.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
? 种子肾形或宽椭圆形,两侧扁,不平,有
角棱。正视腹面时两侧呈波浪状,种子稍弯
曲或扭曲,长 2.0-3.0mm。 宽 1.2-1.8mm,厚
0.7-1.1mm。 胚根长为子叶的 1/2或略短。两
者分开或否,之间有一条白色线。表面黄色
到浅褐色,近光滑,具微颗粒,有光泽。种
挤靠近种子长的中央或稍偏下。圆形,直径
0.2mm,黄白色,或具一白色环;晕轮浅褐色。
种瘤位于种脐下,突出。浅褐色,距种脐 1mm
以内。有胚乳。
? 种子倒卵形或肾状椭圆形。在宽端有时
多少呈截形,一侧扁平,另一侧圆,长 l.5-
2.5mm,宽 1,3~ 1.7,厚 0.8~ 1.2mm。 胚根
比子叶薄,尖突出,不与子叶分开,为子叶
长的 2/3~ 3/4(或更长 ),两者间有一条白线。
表面黄色,红黄色或黄褐色,近光滑。具徽
颗粒,无光泽。种脐在种子长的 1/2以下,
圆形,直径 0.13mm,凹陷,白色;脐周围有
一圈不明显的褐色小瘤;种脊呈斑状。种瘤
突出,褐色,距种脐 0.5mm。 胚乳极薄。
? 6.白花草木樨( Melilotus albus)
7.红三叶 (Trifolium pratense)
? 种子倒三角形、倒卵形或宽椭圆形。两
侧扁,长 1.5-2.5mm,宽 1.0-2.0mm,厚 0.7-
1.3mm,胚根尖突出呈鼻状,尖与子叶明
显地分开,构成 30-45度角,长为子叶长的
1/2。表面多为上部紫色或淡绿色。下部黄
色或黄绿色、少为纯一色者。即呈黄色、暗
紫色或黄褐色,表面光滑,有光泽。种脐在
种子长的 1/2以下。圆形,直径 0.23mm。 呈
白色小环,环心褐色;晕轮浅褐色。种瘤在
种子基部偏向具种脐的一边,呈小突逗、浅
褐色,距种脐 0.5-0.7mm。 胚乳很薄。
8,白三叶 (T.repens)
? 种子多为心脏形,少为三角形,两侧扁,
长 1,0一 l,5mm。 宽 0,8-1.3mm,厚 0.4-
0.9mm。 胚根粗,突出,与子叶等长或近等
长,两者明显地分开,其之形成一明显小沟;
也有胚根短于子叶的,约为子叶长的 2/3。
表面黄色、黄褐色,近光滑,具微颗粒,有
光泽。种脐位于种子基部,圆形,直径
0.12 mm,呈小白圈,圈心呈褐色小点;具
褐色晕环。种瘤在种子基部,浅褐色,距种
脐 0.12mm; 种脊明显。胚乳很薄。
9,广布野豌豆 (Vicia cracca)
? 种子球形或矩圆形,长 3.0-4.5mm,宽
和厚相等 3.0-4.0mm。 表面黄褐色或红褐色,
皆具密的黑色花斑,或为黄绿色花斑,或
为黑色和浅黑色。表面近光滑,无光泽。
种脐线形。长 2.5-4.0mm,宽 O.4~ 0.5mm,
长约占种子周长的 20%-35%,黄褐色或黑色;
脐边微凹,脐沟白色。种瘤与种皮同色或
稍深,距种脐 0.4-1.0mm.无胚乳。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1.下胚轴:胚中子叶着生点之下的茎轴部分。
2.子叶:胚中最初形成的叶子 (1至多枚 );双子叶植
物为 2枚,单子叶植物为 l枚,裸予植物为多枚。
3.小坚果:由上位子房或下位子房形成的小型坚果
状干果。
4.小穗:禾本科植物花序的构成单位,每小穗由一
枚至多枚小花并连同下端的内、外颖组成。
5.小穗轴:小穗中着生小花和颖片的轴。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6.小穗轴节间:小穗轴上颖片或小花着生处之间的
片段。种子成熟后,小花在小穗轴上逐节断落,
每一小花基部内稃一侧残留一小穗轴节间。
7.内稃:禾本科植物小花两苞片之一的上部 (内部 )
苞片。
8.外稃:禾本科植物小花两苞片之一的下部 (外部 )
苞片。
9.外胚乳:种子中由珠心发育而来的营养组织。
10.芒:禾本科植物的颖或稃上的脉延伸所成的针
状物。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 11,刚毛:直而硬的毛 。
? 12,合点:胚珠中珠心基部与珠被融合的
部位为合点 。 许多豆科植物种子中 。 接近
子叶端有一小而呈深色的合点区 。
? 13,衣领状环:菊科瘦果顶端一圈窄而直
立的衣领状物 。
? 14,条纹环:种子表面具呈平行的条纹 。
? 15,苞片:叶状或鳞片状结构, 通常位于
一朵花或禾本科小穗的基部 。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 16,果皮;成熟的子房壁 。
? 17,果实:被子植物中, 由子房或花的其它部分
参与下发育形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
? 18,果囊:苔草属的先出叶边缘完全愈合呈囊状 。
? 19,小瘤:种子表面的小瘤状突起 。
? 20.小颗粒:种子表面具不规则的微粒。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 21,环状脐冠, 种脐边缘具一界限清晰的突出环状物 。
? 22,总苞, 多数苞片紧密聚生在 1朵花或花序的下面 。
见于菊科和伞形科的某些种类中 。
? 23,带状, 种子表面由于颜色不同, 所形成的各种条
纹带 。
? 24,柱状, 种子外形呈圆柱状 。
? 25,胚, 种子中的雏形植物,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 26,胚乳, 被子植物中, 胚囊内的两个极核与精
于融合后形成的营养组织 。
? 27,胚珠, 种子植物具包被的大孢子囊称为胚珠 。
胚珠受精后发育成种子 。
? 28,胚根, 胚的根部 。
? 29,胞果, 具单粒种子而不开裂的班干果, 果熟
时果皮薄而膨胀, 疏松地包裹种子, 极易与种子
分离 。 如藜科植物的果实 。
? 30.点纹, 种子表面具小点状的纹饰。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 31,冠毛:菊科植物连萼瘦顶端, 常有一簇毛, 有时
呈鳞片状 。
? 32,种子: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 。 常将某些具单种子
的干果, 如颖果, 小坚果和瘦果也统称为种子 。
? 33,种阜:胚珠受精后, 珠孔周围形成的瘤状附属物 。
有时也将种孔, 种脐及附近的瘤状物统称为种阜 。
? 34,种瘤:胚珠受精后, 某些外珠被细胞扩大或增殖
所形成的瘤状物 。 通常分布于种脐上, 种脐附近或种
脊上, 见于大多数豆科植物种子 。
? 35,急尖:逐渐变窄至具一短的尖头 。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 36,盾片:禾本科植物胚中的一片子叶, 形如圆盘状
或盾片状 。
? 37,拱形,弯曲形状如弓一样 。
? 38,扇形:种子上部宽而圆, 向下逐渐变狭 。
? 39,珠孔:胚珠中由珠被形成的开孔 。 种子哎熟后门
可见有珠孔的遗迹, 称种孔 。
? 40.珠柄:胚珠和胎座相连接的部分。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 41,荚果:单心皮形成的干果 。 成熟时沿背腹缝
线开裂, 如豆科植物的果实 。
? 42,翅果:一种具翅的瘦果状干果 。
? 43,种脊:倒生胚珠中, 珠柄部分与胚珠连生,
并在种子脐点与合点间形成 1条纵脊 。 见于豆科
植物种子 。
? 44,脐沟:种脐中心的一条纵沟 。 又叫沟唇, 缝
陷 。
? 45,脐褥;覆盖于种脐上的栓状组织 。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 46,晕环:种脐周围一个明显的环 。
? 47,渐尖:逐渐变窄至具一长尖头 。
? 48,基盘 (颖托 ):禾本科植物小花基部一个坚硬
增厚的部分 。
? 49,球形:种子外形呈圆球状 。
? 50.假种皮:由胚珠基部发育形成的肉质部分,
一般包在种子外面。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 51,斑纹:种子表面由于不同颜色形成的纹饰 。
? 52,瞢荚果;由离生心皮的单个心皮形成的果实 。
? 53,喙:呈鸟嘴状的顶端或突起 。
? 54,颖片:禾本科植物小穗基部的苞片 。
? 55,颖果:果皮与种皮愈合的一种瘦果 。 如禾本
科植物的果实 。
三、牧草种子分类学词汇
? 56,瘦果:具单粒种子而不开裂的干果 。 果实
成熟时果皮紧包种子而不易分离 。
? 57,横脊:种子表面横向隆起 。
? 58,膝曲:芒作膝关节状的弯曲 。
? 59.穗轴:穗状花序或穗形总状花序着生小穗
的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