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干燥
概述
一、去湿——除去固体物料中湿分(水分或其它熔剂)的单元操作。
应用——使固体物料达一定含湿量,便于运输、储藏、加工处理和使用。
去湿方法——1。机械去湿法
2.加热去湿法(干燥)——利用热能除去固体物料中湿分。
工业上一般将物料先进行机械去湿(沉降、过滤、离心分离等)后再用干燥。
二、干燥操作分类
按操作压力—常压干燥
真空干燥:处理热敏性、易氧化、或要求含湿量低的物料。
按操作方式—连续干燥
间歇干燥:适用小批量、多品种、要求干燥时间长的物料。
按加热方式—热传导干燥:又称间接加热干燥;
对流传热干燥:又称直接加热干燥;
辐射干燥
介电干燥
冷冻干燥
三、对流干燥过程——热、质同时传递的过程
干燥介质(热空气)将热量传给湿物料;
物料表面湿分汽化,并通过表面处气膜向气流主体扩散;
由于表面湿分汽化,使物料内部与表面间产生湿分差,湿分以气态或液态由固体内部向表面扩散。
干燥过程的必要条件——推动力
物料表面湿分分压pW ( 空气中湿分的分压p
干燥介质——一般为不饱和的热空气,它既是载热体,又是载湿体。
干燥速率由传热速率和传质速率共同支配。
第二节 湿空气的性质和湿度图
湿空气性质
在干燥过程中,湿空气中的湿分在不断汽化,但绝对干空气量是不变的,因此湿空气的各个参数都是以单位质量绝对干空气为基准的。
1.湿空气中湿含量的表示法
水汽分压pv
P(总压)=pg(干空气)+pv(水汽)
相对湿度φ
定义—在一定总压下,
φ
相对湿度是衡量湿空气的不饱和程度,
φ=100%的湿空气,表示湿空气已被水汽饱和;
φ越低,湿空气偏离饱和程度越大,干燥能力越强;
可见,相对湿度φ能反映湿空气的干燥(吸水气)能力。
(3)(绝对)湿度H
定义:
[kg水/kg干空气]
饱和湿度
可见饱和湿度与空气的总压和温度有关。
因为pv=φps,
2.湿空气的比容、比热容和焓
湿空气的比容(湿比容,又称湿容积)
定义—含有单位质量干空气的湿空气的体积。
[m3/kg干空气]
(2)湿空气的比热容cH
定义—含有单位质量干空气的湿空气,温度升高1K所需的热量。
cH=cg+cvH
=1.01+1.88H [kJ/kg干空气?K]
湿空气的比热容随湿空气的湿度而变化.
(3)湿空气的焓IH
定义—湿空气的焓为所含干空气的焓和水汽的焓之和。
以1kg干空气为基准:
IH=Ig+HIv [kJ/kg干空气]
焓是相对值,取0 0C下的干空气和液态水的焓为基准态(0),
干空气只包括显热,Ig=cgt
水汽包括0 0C时的汽化潜热和0 0C以上的显热,
Iv=r0+cvt
IH=(cg+cvH)t+r0H=(1.01+1.88H)t+2492H
可见湿度越大、温度越高,则焓越大。
3.湿空气的温度
(1)干球温度t
(2)露点td—将不饱和空气在等湿(H不变)下冷却至饱和状态,此时的温度称为露点(dew-point)。
饱和状态——指H=Hs,p=ps,φ=100%;若空气温度下降至露点以下,将有水滴析出(称露水)。湿度越大,露点越高。
应用:
1)测得空气的露点,求空气的湿度—
2)已知空气的总压P和湿度H,利用等湿过程,求露点—
,查水汽表,对应的温度为td
可见,空气的露点是反映空气湿度的一个特征温度。
(3)湿球温度tW
机理—将湿球温度计放入温度为t、湿度为H的不饱和空气中,
假设开始时,湿球纱布中水分的温度等于空气温度,空气与湿球上的水之间无热量传递。
1)由于湿球表面ps>pv,湿球表面的水分汽化并向空气扩散,由于空气与湿球之间无温度差,故水分汽化所需的热量只能取自于湿球上的水,使湿球温度下降;
2)由于湿球温度小于空气温度,有热量从空气向湿球传递;
3)刚开始时,传递的热量尚不够水汽化所需之热,湿球温度继续下降;
4)传热速率随温度差增大而增大,最后达到动态平衡,即
传热速率=湿球表面水分汽化所需的热量
此时湿球的水温不再下降,而达到一个稳定的温度,称湿球温度。
事实上,不论水温如何,最终必将达到此动态平衡
由于湿空气量大,水分的汽化并不影响空气的H和t。而湿球温度是由空气的H和t所决定,因此湿球温度是湿空气的一个状态参数。
实际应用:由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求湿度H
1.空气向湿球表面的传热速率: Q=αA(t-tW)
2.湿球表面水分向空气主体的对流传质速率:
N=kHA(HW-H)
式中:kH—以湿度差为推动力的传质系数;kg水/m2?s
A—湿球纱布的表面积;m2
HW—在湿球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湿度;kg水/kg干空气
H—在干球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湿度;kg水/kg干空气
3.在平衡时: Q=αA(t-tW)=kHA(HW-H)rW
得:
实验证明kH、α都与气速的0.8次方成正比,所以kH/α与气速无关,
对空气-水系统,α/ kH ≈1.09(10 3J(ΔH(kg水(0C)(
湿球温度计必须安放在空气流速大于5m/s的环境中,以减少热辐射和热传导的影响。
(4)绝热饱和温度tas
绝热降温增湿过程(绝热饱和过程)—
设:绝热饱和器与外界无热量交换,既无热量补充,又无热量损失。
当温度为t,湿度为H的不饱和空气与大量循环喷淋水充分接触,由于空气中的水汽分压小于水滴上的水汽分压,水要汽化,使水温下降,与空气间形成温度差,热量由空气向水传递。但由于传递的热量不够水汽化所需之热量,水温继续下降,直到一稳定值tas。此时,空气降温所传递的热量正好提供水汽化所需之热量,空气与水之间达到了热的平衡。空气温度也降至tas,湿度由H 增大到tas下的饱和湿度Has。
温度tas称为湿空气(t,H)的绝热饱和温度。
在绝热增湿过程中,虽然空气将显热传给了水,但水份汽化又将等量的热量带回到空气来。因此,空气的温度、湿度随着过程进行变化,而焓值基本不变——等焓过程。
以0C为温度基准,
进入绝热饱和器湿空气的焓I1=cH t+Hr0
离开绝热饱和器湿空气的焓I2=cHas tas+Has r0
∵I1 = I2
cH t+Hr0= cHas tas+Has r0
由于H 、Has与1相比很小,∴cH ≈ cHas
则
上式表示绝热饱和温度tas是由空气初始状态t和H所决定的,是空气的状态函数。
应用:ta和tW 两者意义虽然不同,但都是湿空气的初始状态的函数。特别对空气—水系统,由于cH=α/kH ,则 tas≈tW 。tW容易测定,用tW代替tas,这对干燥计算带来方便。
对不饱和湿空气:t> tW> td
对饱和湿空气: t= tW= td
湿空气的湿度图
1.湿度图(I—H图)的构造
等湿度(H )线
等焓(I)线——又称绝热增湿过程线
I=1.01t+(1.88t+2492)H
等温(t)线
等相对湿度(()线:
饱和空气线(=100%,只有位于此线上方,才是不饱和空气,用作干燥介质。
水汽分压线:
2.湿度图的用法
湿空气的各项参数有:四个温度,H,φ,I,p,只要规定两个相互独立的参数,通过湿度图,就能知道湿空气的状态。
(1)湿空气状态A
(2)由两个温度确定湿空气的状态
1)t和tW
2)t和td
3)tW和td
4)t和φ
例:已知湿空气的总压为101.325kPa,相对湿度为50%,干球温度为20%。试用湿度图求取此空气的
(1)水汽分压p; (2)湿度H; (3)焓I; (4)露点td; (5)湿球温度tw;
(6)如果将含500kg/h干空气的湿空气预热至1170C,求所需热量Q。
解: (1) p=1.2 kPa;
H=0.0075 kg水/kg干空气;
I0=39 kJ/kg干空气;
td=100C;
tw=140C;
I1=138 kJ/kg干空气
Q=500((I1 -I0)=500((138-39)=49500 kJ/h=13.6kW
第三节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教学目的:通过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计算从湿物料中去除的水分W、相应需消耗的空气量L和所需的热量,再进行干燥器及其它辅助设备的设计选择。
湿物料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湿基含水量w——以湿物料为计算基准
[kg水分/kg湿物料]
干基含水量X——以湿物料中绝干物料为计算基准
[kg水分/kg绝干物料]
换算: ,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
1. 绝干物料流量 kg/h
含水量
2.水分蒸发量 kg/h
对干燥器内的水分量作物料衡算:
水分蒸发量
3. 干空气消耗量 kg/h
单位空气消耗量 [kg干空气/kg水分]
单位空气消耗量l仅与湿空气初始及最终湿度有关,而与路径无关;
空气经预热器,湿度不变,即H1=H0
由于夏天的湿度比冬天大,故对同一干燥过程,夏天的空气消耗量l 为大。
例:温度对湿空气容纳水分能力的影响
将温度为1200C、湿度为0.15kg水分/kg干空气,在101.3kPa的恒压下冷却,试计算冷却至以下温度时,每kg干空气所析出的水分。
冷却至1000C(水在1000C时的饱和蒸汽压为101.3kPa);
冷却至50 0C(水在500 C时的饱和蒸汽压为12.33kPa);
冷却至20 0C(水在20 0C时的饱和蒸汽压为2.338kPa)。
解:在原状态下,=19.68 kPa
(1)由于pS,100=101.3 kPa>p=19.68 kPa 或=
所以将空气冷却至1000C,空气仍未达到饱和状态,不会有液态水析出。
(2)由于pS,50=12.33 kPa<p=19.68 kPa
空气在50 0C下的饱和湿度即为容纳水分的极限能力,因此
所以将空气冷却至500C,每kg干空气所析出的水分应为:
(3) pS,20=2.338 kPa<p=19.68 kPa
所以
气体达饱和时,系统两相共存,只有二个自由度。在总压一定时,空气容纳水分的极限能力必与温度有一一对应关系。
从本例计算结果可看出,气温越高,其容纳水分的极限能力越大。
所以在干燥过程中,为提高气体容纳水分的能力,必须予热到一定温度。
干燥过程的热量衡算
预热器的加热量QP
在预热器中进行的是等湿过程。
在不计热损失下 QP=L(I1-I0) [kW]
干燥器的热量衡算
输入热量=输出热量
∵
∴
空气通过干燥器的状态变化:
设Σq=0,为理想等焓过程(等焓降温增湿过程)
此时只要知道空气离开干燥器任一个参数,则状态就定了。
若Σq≠0,为实际干燥过程
干燥器的热效率
热效率表示干燥器的性能,热效率越高表示热利用程度越好。
在干燥操作中,必须注意到出口废热空气中热量的回收利用,对提高干燥操作热效率有实际意义。
利用废气预热空气和物料;
设备管道的保温隔热,减少热损失。
第四节 物料的平衡含水量与干燥速率
本节主要介绍干燥过程中的平衡关系和速率关系。两者不仅涉及气液两相间的传热和传质,而且还涉及到湿分以气态或液态的方式从内部向表面的传递问题。
湿分在物体内部的传递主要与湿分-物体间的结合方式、即物料的结构有关。因此干燥除水的难易程度,因物料的结构不同而异,即使同一种物料中,所含水分的性质也不尽相同。所以干燥机理较其它传质过程要复杂得多。
物料中所含水分的性质
结合水分与非结合水分
根据物料与水分的结合力而分,即本身的性质而分。
结合水分—借化学力或物理化学力与物料结合的水分。
如:结晶水,细胞壁内水分,毛细管内水分
特征:结合力强,其蒸汽压低于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故难以用干燥法除去。
非结合水分—机械地附在物料表面或物料颗粒间孔隙中的水分。
如:表面吸附水分
特征:结合力弱,其蒸汽压为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用干燥法能除去。
用实验方法可测定结合水分和非结合水分。
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
根据物料中的水分在一定干燥条件(指干燥空气状态)下,能否用干燥法除去而分。与空气状态有关。
不能被除去的那部分水—平衡水分(一定是结合水分);
能除去的那部分水—自由水分(包括结合水分和非结合水分)。
物料的平衡含水量曲线
——干燥介质条件(t,()与物料平衡含水量的关系。
在一定温度下,物料结合水分与非结合水分的划分只取决于物料本身的特征,而与空气状态有关。
物料中的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的划分不仅与物料性质有关,也与空气的状态有关。
X* ——该空气状态下的平衡含水量,干燥的极限;
Xt-X*——指定状态的空气所带走的水分,自由含水量
吸湿现象——当固体含水量较低(都是结合水),而空气的相对湿度较大时,两者接触不能达到干燥的目的,反而吸湿,如饼干返潮。
干燥机理
当湿物料(其含水量大于平衡含水量)与干燥介质(不饱和空气)接触,其表面水分汽化,形成表面与内部的湿度差,水分由内部向表面扩散。在干燥的不同时期,其控制机理不同:
表面汽化控制:表面汽化速率(内部扩散速率
内部水分能迅速到达表面,物料表面足够湿润,其表面温度可取tW,干燥速率受表面汽化速率控制,此类干燥操作完全受干燥介质性质而定。如:纸、皮革的干燥。
内部扩散控制:表面汽化速率(内部扩散速率
内部水分不能迅速到达表面,物料表面不能完全湿润,蒸发面向物料内部移动。这种情况必须想法增加内部扩散速率,或降低表面汽化速率。如:木材常用湿空气干燥,否则表面干燥,内部潮湿,将引起表面干燥收
缩而发生绕曲。
干燥动力学实验和干燥曲线
干燥动力学实验
——测定物料含水量与温度随时间的关系
将湿物料试样置于恒定的空气流中
(大量空气、少量湿料)。在干燥过程中,
空气流的t、u、(保持不变。观察到,随干
燥时间(的延续,水分不断汽化,湿料的质
量不断下降,直至恒值。此时为动态平衡,
含水量为平衡含水量。
记录:时间~物料质量~物料温度
将物料放入电烘箱宏干到恒重,称重,
即为物料的绝干质量,以此可计算出X
[kg水/kg干物料]。
干燥实验曲线
干燥过程的三阶段
预热阶段AB
预热开始,热推动力(t-(),使物料表面温度升高至tW。
恒速干燥阶段BC
热推动力(t-tW),物料表面温度一直保持tW,物料表面湿润。
图中BC为直线,斜率为常数,此阶段的干燥速率决定于物料表面的水分汽化速率,故又称为表面汽化控制阶段。
降速阶段CDE
C——恒速干燥阶段与降速阶段的临界点,Xc为临界含水量。
CD——第一降速阶段,内部水分移动速率不及表面汽化速率,湿润表面收缩,表面不能完全湿润;
DE——第二降速阶段,汽化表面由物料表面向内部转移,表面完全不湿润;
在降速阶段斜率逐渐减小,直到点E,斜率为零,表示水分汽化速率等于零,干燥结束。此时物料达到平衡含水量X*,物料温度将等于空气温度。
降速阶段的干燥速率主要决定于水汽在物料内部的传递速率,故又称为内部扩散控制阶段。
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和干燥时间
干燥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单位干燥表面积上汽化的水分量
[kg水/m2.h]
由于 dW=(GcdX
负号表示物料的含水量随时间的延续而减少。
干燥速率曲线
(1)恒速干燥阶段
特点: 物料表面湿润(充满非结合水分);
表面恒温为湿球温度tW,
物料内部水分扩散(表面水分汽化速率,属表面汽化控制。
主要影响因素:干燥速率取决于空气性质,与物料性质关系不大
提高空气温度与降低空气湿度,可增大传热及传质推动力;
提高空气流速,可增大对流传热系数(与传质系数kH;
改善空气与物料的接触方式,如喷雾干燥。
干燥时间计算:
由最初含水量X1到临界含水量Xc所需的时间(1。
由于
(2)降速干燥阶段
特点: 物料只有结合水分;
表面温度不断升高;
物料内部水分扩散(表面水分汽化速率,属内部扩散控制。
第一降速阶段—物料表面不能全部维持湿润,而形成干区;
由于汽化面积减少,使干燥速率(按全部表面积计)下降。
第二降速阶段—物料表面不能全部形成干区,汽化面内移;
由于物料内部热、质传递路径增长,使干燥速率下降。
主要影响因素:干燥速率取决于物料的结构、形状和尺寸,与空气性质关系不大。
干燥时间计算:
计算由物料含水量Xc下降到X2所需的时间(2。
1)图解积分法
2)解析计算法
当u与X呈线性关系时,即图中直线CE代替曲线CDE,
物料干燥所需总时间为:
对间歇干燥操作,每批物料干燥周期为:
—每批物料装卸辅助时间
第五节 干燥设备
工业上常用的对流干燥器
干燥器选型的首要条件——对被干燥物料的适应性
1)外形结构:块状,粒状,溶液,浆状,膏糊状等;
2)性质:含水量,粘性,耐热性,酸碱性,防爆性及湿态等;
3)产品要求:含水量,形态,强度,粒径,干裂、硬化、收缩等影响产品外观的要求
2.对流干燥器的主要类型
厢式和输送带式干燥器:适应性宽,从粉、粒、块、短纤维到膏糊状物料;
转筒式干燥器:适用于粉、粒、块、膏糊状物料;
流化床:粉、粒状物料;
气流式干燥器:粉、粒状物料;
喷雾干燥器:用于悬浮液和乳浊液。
干燥器的基本要求
1.产品质量要求:能保证产品的工艺要求,达到指定的干燥程度、质量均匀;
2.生产能力高:干燥速率快,可缩短干燥时间,减少设备尺寸;
3.热效率高:经济性,减少废气带热量;干燥器结构应有利于气固接触;尽可能使用较高温度的空气,或设置中间加热面,减少空气用量;
4.流体阻力小;
5.操作控制方便,劳动条件良好,设备制造容易
干燥操作条件的选择
干燥介质的选择:取决于干燥过程工艺,及可利用的热源;
热空气:适用于干燥温度不高、且不易氧化的物料;
惰性气体:适用于易氧化的物料,或物料能挥发出易燃易爆气体;
烟道气;适用于能高温干燥,不怕污染、不于烟道气中SO2,CO2气体反应的物料;
过热蒸汽:
物料与气体流向的选择
(1)并流——传热推动力随路程而下降,
适用于:1)含水量高、允许快速干燥而不产生龟裂的物料;
2)干燥后期不耐高温的物料;
3)不需获得含水量低的物料。
(2)逆流——推动力大而均匀,设备容积小,介质用量少,热效率高;
适用于:1)含水量高、不允许快速干燥的物料;
2)干燥后期耐高温的物料;
3)要求获得含水量低的物料。
(3)错流——有较大的气固接触面,可使用流速高的气体,干燥速率快;
适用于:1)无论含水量高低,都可快速干燥、耐高温的物料;
2)因阻力大,不宜采用逆、并流操作的场合。
干燥介质入口温度——要考虑在物料允许的最大温度范围内,并应避免物料发生分解、变色等变化。
不同干燥器,入口温度要求不同。如厢式干燥器,物料是静止的,入口空气温度要低;转筒、沸腾床、气流干燥器,物料不断翻动,空气温度可高些。
干燥介质出口温度和相对湿度——出口温度影响热效率;出口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可使传热量下降,空气用量减少,降低经常操作费用;但也影响了干燥平均推动力,设备尺寸增大,设备投资增加。
物料的出口温度——受逆流、并流方式而异。
连续操作与间歇操作
间歇操作的干燥器——生产能力低,设备笨重,只适用小批量或多品种的产品生产。
连续操作的干燥器——可缩短干燥时间,提高产品质量,操作稳定,容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