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镇化——当代世界的潮流
一 名词
来自Urbanization
在中国,名词概念发生异化:
城市化(Citification);
城镇化(Urbanization,Small-townization??? );
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
正确的说法:城镇化(Urbanization)
二 概念
社会学:城市性生活方式发展和扩展的过程
人们不断被吸引到城镇中,被纳入城镇的生活组织中来
随城镇的发展,城镇生活方式的强化
人口学:人口向城镇迁移和集中的过程
人口集中场所的增加
每个集中场所人口规模的扩大
经济学:从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集中的过程
地理学:非农业区位向城镇的集中;劳动力和消费区位向城镇的
集中
新城镇的形成
已有城镇的扩展
已有城镇向更集约的方向的发展
实体的城镇化(直接的城镇化);抽象的城镇化(间接的城镇化)
定义: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
农业活动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过程,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
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向城镇型转
化和强化。这一个过程即城镇化过程。
都承认是一个过程。
人口城镇化;乡村城镇化
三 指标
人口统计学的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复合指标的问题
关键是:反映一个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和过程?或
反映一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和过程?
在用人口统计学的指标时,要区别“城镇化”和“城镇发展”
城镇化的关键是要又人口迁移的过程,又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城镇化的速度:年均增长的百分点
四 城镇化开始的时间
1.古代就有,分古代的城镇化和现代的城镇化
国内有人撰文说城市在地球上出现到城乡融合时止为城镇化的过程。
2.从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开始后才开始,不到300年的历史
在这以前,城镇人口比重低,兴衰起落大,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是乡村化的过程
马克思说“古典古代的历史是城市的历史,不过这是以土地财富和农业为基础的城
市。。。。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象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
五 城镇化的社会属性
姓“资”还是姓“社”?
列宁说城镇化的理论基础:
1。社会分工的发展使愈来愈多的工业部门脱离了原始农业
2.耕种一定面积的土地所需的可变资本一般地说是减少了
这是趋同论吗?
规律是有层次的。
六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1.增长势头很猛:表10,表11
城镇化水平的年均增长率:1800-1850 0.024
1850-1900 0.140
1900-1950 0.314
1950-1990 0.340
1980-1997 0.353(40-46%)
2.世界城镇化的主流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1800年现在发达国家的城镇人口占40%,不发达国家占60%
1850年 发达国家的城镇人口占50%,不发达国家占50%,
1925年 发达国家的城镇人口占71.25%,不发达国家占28.75%
1975年发达国家的城镇人口占<50%, 不发达国家>50%
2000年估计发达国家的城镇人口占33%,不发达国家占67%
图12 的注记要改:____占世界城镇人口的比重;__ . __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问:1970-1980为例,
发达国家 人口 城镇人口 城镇化水平
1047---1137, 698---798, 66。6%-70。2%
(净增90) (净增100) (净增3。6个百分点)
不发达 2646-3313 673-966 25。4%-29。2%
(净增667) (净增293) (净增3。8个百分点)
为什么发达国家城镇人口增长不很快,但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明显?
不发达国家城镇人口增长很快,而城镇人口比重增长不很明显?
―――――――――――――――――――――――――――――――――――――――
一国的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与什么因素关系最密切?期初的城镇化水平;人均GNP增长速
度;总人口增长速度。
――――――――――――――――――――――――――――――――――
3.城镇人口向大城市的集中更快
10万人以上大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城市规模级越高人口的发展速度越快
特大和超大都市以及都市连绵区的出现
大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世界城市(全球城市或国际城市)的作用加强
4.80年代以来对世界城镇化的高速度的估计正在得到修正,因为世界总人口的增长速
度在下降,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下降。非洲和南亚有点例外。
七 世界城镇化水平的地域差异
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水平高,发展中地区和发展中国家水平低。(看图)
水平不高又不低的地区速度快。很低和很高的地区速度慢。
八 城镇化过程曲线
R. Northam认为是稍被拉平的S 型曲线;
三个阶段:Initial Stage; Accelerate Stage; Terminal Stage
请解释:
推拉理论,把城镇化过程看作是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人口增长的过程(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迁移的过程(人口机械增长)。这三个过程是互有联系的
请注意,人口增长也可分三个阶段,人口增长曲线也是S型曲线
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可分三个阶段,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
的增长曲线也是S型曲线。人口迁移的根本动力是城乡
收入差,农村和农业的收入弹性小,城市和非农业的收
入弹性大。
具体的过程有两种力量决定:
城市的吸力有: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其他非农产业对劳动
力的需求;城市生活方式和较高水平对农民的吸引力
乡村的推力有:人口增殖超过土地开发人地矛盾增加;农业拉动
生产率的提高;在特定条件下的农村破产,农民流入
城市;农民寻找理想乐土的精神推力。
在初期阶段,乡村的推力不大,城市的吸力也不大
到中期阶段,乡村的推力加大,城市的吸力也加大
到后期加大,乡村的推力又不大,城市的吸力也缩小
不要把30%和70%绝对化。
九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 R. Northam认为是粗略的线性相关; 城镇化水平越高,经济发展水平也越高,城镇化
是工业化的结果。
他的分析样本很少(32个),相关性不高。
2. 我的分析检验说明,城镇化水平和人均GNP的关系呈单对数关系,即城镇化水平和
人均GNP的对数值成正相关。
Y=40.55 lg x – 74.96 n=120 s=7.15 r=0.9609
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
但是它们相互影响的重点是前后不同的。
在一国发展的前期,主要是经济发展带动城镇化发展,人均GNP增加一定数量,相
应提高的城镇化水平幅度较大。在这一阶段人均GNP增长的绝对数量是很有限的,因此城
镇化的速度也是很有限的,要经过相当长时间,才能进入中期阶段;
在一国发展的后期,较高的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时,增加一定
数量的GNP,相应提高的城镇化水平的幅度越来越小。较高的城镇化水平带来的高度发达
的文化教育技术管理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这时经济的增长率可能不高,但人均GNP
增长的绝对量并不低,而城镇化水平增长缓慢。
城镇化是工业化结果的说法时不全面的,看在什么阶段。
理论意义:把城镇化过程的阶段论和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阶段论统一了起来。
实践意义:找到了预测城镇化水平的一种简单办法。
十、 从城镇化进程的结果来考察城镇化:有健康的(积极的)城镇化和病态的(消极的)
城镇化
健康的(积极的)城镇化: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城镇数量和城镇规模增长适度,
数量和质量同步上升
经济的非农化、人口的城镇化、城镇设施的建设三者缺一不可
病态的(消极的)城镇化:不是同步协调的,增长适度的
有两种情况:
过度城镇化(over-urbanization),人口向城镇的集中超过了经济发展所能承受的能力。
南亚六七十年代有过人口增长过快,超过了农业产值增长,城镇人口增长过快,超过了工业
产值增长的情况。带来了严重的城市病。
低度城镇化(under-urbanization),人口向城镇的集中远低于城镇工业增长所需要的人
口增长速度。与体制有一定的关系,工业化单兵独进,牺牲其他非农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
发展,重点发展重工业。
十一、从城市中心来考察城市的发展,有两种:
向心型(集中型)的城镇化和离心型(分散型)的城镇化
离心型(分散型)的城镇化有两种:
郊区化(suburbanization):人口、工业、商业先后在城
市中作由内向外的离心迁移,这样一个过程叫做郊区化过程。郊区化的典型标志是城市中心
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即绝对分散。郊区化的前兆是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趋缓,
在城市总人口中的相对比重下降,即相对分散。
原因:中产阶级逃离环境、社会问题丛生的中心市区(需要)
家庭小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完善(可能)
政府的政策支持(鼓励铲除郊区破旧住宅、低息住房贷款)
结果:中心市的衰落
西方已经有过人口、工业、零售业郊区化的三个浪潮,又有办公业的郊区化。我认为
中国的大城市也开始了郊区化的过程。分清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的区别。
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人口从大城市和大都市区向小城市或小的都市区
迁移的分散化过程。典型指标是大都市区的人口出现绝对量的减少。
原因:对居住环境喜好的变化,特别对退休老人而言
生产布局对区位要求的变化,主要市寻找廉价劳动力河廉
价土地
交通、通讯高度发达,选址灵活性增加
70年代能源危机,发达国家积极衰退,制造业不景气
十二、从建成区的扩展方式来考察城市的发展:
外延型的城镇化
飞地型的城镇化
十三、从城市发展的动力类型来考察:
自力型的
它力型的
最近我对中国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进行新的概括
自上型城镇化(自上而下的城镇化)――自下型城镇化(自下而上的城镇化)
操作主体的自上型和自下型;投资主体的自上型、自下型、外联型、内联型
还有其它一些不规范的名称,如集中型城市化、集约型城市化、单元式城市化、网络式城市
化
十四、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1. 城镇的数量和城镇人口的总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
1949年136个市,2000多建制镇,城镇人口非农人口4900万,市镇人口5765
万
1998年668个市,18800个建制镇,城镇人口非农人口29000万,市镇人口38000
万
2. 前30年城镇化的速度很缓慢,80年代以来不算太慢,但总
水平仍然很低
1949-1978年均提高0.25(10.64%-17.92%)
1978-1998年均提高0.63(17.92%-30.4%)
中国城镇化滞后是比较共同的认识,
1)1980年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2%,1997年平均水平28%,1980年
我国还是低收入国家,为19.39%
1980年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2%,1997年平均水平41.3%,1997
年我国已是下中等收入国家,城镇化水平为29.9%,低11个百分点
2)1997年我国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1997年我国人均GNP为3570美圆,比
2040-4840美圆的28个国家的平均水平50.2%低20个百分点
3)1998年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GDP 18%,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
49.8%,城镇化水平只有30.4%
原因:1)改革开放前走的是非城镇化的工业化道路;2)改革开放后走的是“离
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分散城镇化道路
3. 反复性和曲折性世界少有,大起大落是我们的主要教训
1)1949-1957 短暂的健康城镇化,“重点建设,稳步前进”
2)1958-1960 短暂的过度城镇化,“大跃进”,赶超英国
3)1961-1965 第一次反向城镇化,“困难时期”,职工返乡
4)1966-1976 第二次反向城镇化,“上山下乡”,三线建设
5)1977年以来重新走入正常轨道,“改革开放”,向市场体制转轨
4. 中国缓慢的城镇化过程没有造成大城市人口的过分膨胀
这是针对有人说我国1980年前大城市人口恶性膨胀而言的。
5. 中国的城镇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的破产和城乡关系的尖锐对立
而展开
请分析一下图24和图25。
思考一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最大?
农业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政治和政策?
我国城镇化的基本矛盾是乡村对庞大的剩余劳动力的推力和城镇有限的容纳力之间的矛盾。
什么是矛盾的解决办法?不让迁移是下策。基本矛盾是多年积累的结果:农村劳动力日益过
剩----没有正常的迁移渠道----过剩劳动力导致农业边际效率下降----并不丰富的农产品,大部
分用于自耗,商品率低----限制了非农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发展----城市缺乏活力,就业岗位
不足----进一步限制人口迁移-----农村以低成本的劳动力再生产,增加收入----农村人口更加
过剩。一个恶性循环。
在这样的基本矛盾下,我国恰恰采用了控制人口迁移,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的方针。
应该怎么办?
1) 坚持不懈地控制人口增长,取得对未来的主动权
2) 农业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开拓,加强农业基础,缓和农村推力对城市的冲击
3) 调整城市的经济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规模结构和技术结构
4) 发展乡镇企业吸收劳动力也是一条途径,但应该向小城镇集中。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乡
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正在下降,八五计划期间,每年吸纳719万然,在1997年
以后平均每年净减少500万人,1996年全国乡镇企业职工达到顶峰亿人,1998年末为
1.25亿人
进入WTO以后,中国的农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势在必然,关键在于
消除政策障碍,进行体制创新
户籍制度、土地承包30年不变、农民宅基地、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
十五、中国城镇化的地区差异
没有准确反映当前各省城镇化水平的资料。
总体来说:三个直辖市和台湾最高,北部省区高于南部省区,东南沿海在加速上升,西南诸
省最低,西北地区并不低。
读图26
读90年四普结果图
高于平均水平:
1 北京73%, 2 天津 69%, 3 上海66%
4 辽宁51%, 5黑龙江47%,6 吉林43%
7 广东37%, 8 内蒙36%, 9 浙江32。3%
10 新疆32%, 11湖北29%, 12山西 28。7%
13 青海27。35%,14 山东27。34%
最低的:
30 西藏 12.6%,29 云南14.7%, 28 广西15%,27 河南15.5%
26 安徽 18%, 25 湖南 18。23%, 24 贵州 19%,23 河北 19%
最有意思的是各省的前后变化
各省城镇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比重指数的变化
省区 1954-80 位序 1980-97 位序
北京 133 9 69.7 26
天津 91.5 20 62.2 29
河北 77 26 114.6 7
山西 104 13 107.2 11
内蒙古 238 1 78.2 23
辽宁 112.6 11 75.3 24
吉林 112.8 10 81.4 22
黑龙江 148 5 72.1 25
上海 66 27 66.9 27
江苏 80 25 113.7 8
浙江 61 29 106.2 12
安徽 102 15 111.8 9
福建 102 14 96.2 16
江西 125 8 99.2 13
山东 84 23 178.1 1
河南 91.6 18 125.8 3
湖北 131 7 118.5 5
湖南 111 12 109.9 10
广东 91.3 21 150.9 2
广西 99 16 119.9 4
四川 91.1 22 98 14
贵州 139 6 90.1 19
云南 82 24 91.1 18
西藏 65 28 62.7 29
陕西 91.5 19 97.1 15
甘肃 95 17 93.8 17
青海 177 3 83.3 21
宁夏 152 4 118.5 6
新疆 225 2 87.1 20
早在80年代初,我提出绝对均衡论和相对均衡论的概念,认为发展的重点要放到沿海条件
好的省区来,特别是东南沿海省区,现在提出开发大西北,请大家想一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