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可阅读的参考文献:
1 Pannell, C. W.(1990), China's Urban Geography,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4(2),214-236.
2 周一星(1991),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评价和展望,《人文地理》,6(2),54—58。
3 周一星(1999),二十世纪的中国城市地理学,《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城乡与区域发
展》,香港中文大学,107-124
4 Yue-manYeung, Yixing Zhou (1991), Human Geography in China ; Evolution,
Rejuvenation and Prospect,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U.K., Vol.15,
No.4, 373-394
5 马润潮(1999),人文主义与后现代化主义之兴起及西方新区域地理学之发展. 《地理学报》,
54(4),365-372
6 周一星(1986),关于明确我国城镇概念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建议,《城市规划》, 3期,
10—15
7 周一星、史育龙 (1993)城乡划分与城镇人口统计:中外对比研究,《城市问题》,1期,
22—26
8 周一星、孙樱(1992),对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市镇人口比重的分析,《人口与经济》,1
期, 21—27。
9 周一星、史育龙(1995),建立中国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 《地理学报》, 50卷 4期,
289--301。
10 周一星 于海波(2001),对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城镇化水平的初步分析,《管理世界》,
5期,193-194页和周一星 于海波(2002) ,“以五普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城镇化水平修补
的建议”,《统计研究》,2002年4期,44-47页
11 周一星(1982),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人口与经济》,1期,28— 33
12 周一星(1983),论我国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城市规划》,2期,17—21
13 张秉忱、陈吉元、周一星(1991),《中国城市化道路宏观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4 张承安(1983), 城市化不是我国城乡发展的道路,《建设经济》,2期, 18-21
15 陈可文等(1982),论城市化不是唯一的道路—兼与宗寒同志商榷,《求索》, 5期, 27-3
16 周一星,曹广忠(1999),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 12期:
8-15
17 王一鸣等(2000),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若干问题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期:3-11
18 周一星、王玉华(2001),“中国是不是低度城镇化?”《中国人口科学》,6期,39-45
页
19 周一星(1996),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地理科学,3期,198-206
20 周一星、孟延春(1997),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对比,地理学报,52
(4),289-299
21 Yixing Zhou, Laurence J. C.Ma (2000),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Subanization in China”,
Urban Geography, Vol.21, No.3, 205-236
22 周一星、孟延春(1998),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城市规划汇刊》,3期,
22-27
23 周一星(1999),对城市郊区化要因势利导, 《城市规划》,1999, 4期, 13-17页
23 周一星、孟延春著(2000),《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对策》,科学出版社
24 冯健(2001),我国城市郊区化研究的进展与展望,《人文地理》,2001,6期,30-35
页
25 赵新平、周一星,“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
2002年2期,132-138页
26 巴朗斯基“经济地理学上的位置”,“城市经济地理研究”,见《经济地理论文集》。科学
出版社,1985年
27 侯仁之(1979),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3—4期 或《地理学
报》, 34(4), 315-328
28 杨葆亭(1983),我国中古海港城市历史发展阶段及其规律探讨,《城市规划》,4期
29 杨齐、王法辉(1990),城镇发展条件的评价方法—以漳州市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
9(3),20—22
30 阿历克山德森(1956),美国城市的经济结构,刘丕竞译,商务印书镜,1963年
31 周一星等(1988),中国城市(包括辖县)的工业职能分类:理论、方法和结果,《地理学
报》,43(4),287—298
32 田文祝、周一星(1991),中国城市体系的工业职能结构,《地理研究》,10(1),12—25
33 周一星、孙则昕(1997),再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地理研究》,16(1),11-22
34 周一星(1987),确定城市性质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经济地理》,7(3),222—225
35 周一星(2000),“新世纪中国国际城市的展望”,《管理世界》,3期,18-25页
36 许学强(1982),我国城镇体系的演变和预测,《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3期,40—49
37 王法辉(1989),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统计模式研究,《城市问题》,1期,14—20
38 周一星、杨齐(1986),我国城镇等级体系变动的回顾及省区地域类型,《地理学报》,
41(2),97—111
39 周一星(2001),人文地理研究能为制订国家政策作贡献:以城市发展方针研究为例,《人
文地理》,1期,1-5,39页
40 陈田(1987),我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系统的初步分析,《地理学报》,42(4),308—31
41 虞蔚(1988),我国重要城市间信息作用的系统分析,《地理学报》,43(2),141—149
42 周一星、张莉、武悦,城市中心性与我国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地域研究与开发》,
20(4),1-5页
43 杨家文、周一星(2001),虚拟腹地:中国大陆口岸地位的度量与解释,《人文地理》,16
(6),1-6页
44 周一星、张莉(2001),中国大陆口岸外向型腹地研究,《地理科学》,2001年21(6),481-487
页
45 周一星、张莉(2003),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地理学报》,58(2),271
-284
45 周一星(1986),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方法及问题,《城市问题》,1期,3—8
46 宋家泰、顾朝林(1988),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初探,《地理学报》,43(2),97—107
47 周一星主编(1997),《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以洛阳市为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