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城市地理学” 什么是城市?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1.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2.城市是分工的结果。 马克思说:“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城市能更加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发展分工合作,促进贸易交流;使一部分人脱离必要劳 动去从事艺术、哲学和科学事业。 3.城市是一种新的社会结构。 能够把人类的文化成果吸收、集中,不至于流失。从而促进文明发展的飞跃。 最简单的城市起源史 树栖----穴居----逐水草而居----分散聚居(乡村)----集中聚居(城市) 旧石器时代 云南开远,禄丰 腊玛古猿 猿人阶段:狩猎 云南元谋人(150-170万年)粗石器,树栖 山西芮城人(100多万年)石器 陕西蓝田人(75—80万年)石器,火 北京猿人(50万年),石器,火,骨器,穴居 智人阶段(10万年前左右),从单纯狩猎发展到渔猎 山西大同阳高县许家窑村 广东曲江县马坝,石灰岩洞 湖北长阳县下钟家弯龙洞 山西汾河丁村文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新智人阶段(距今5万年到4万年左右)遗址遍布全国。仍穴居, 有了定居地,有原始聚落的雏形 广西柳江人和北京山顶洞人,使用多种细石器 中石器时代(15000-10000年左右):细石器,弓箭出现 陕西沙苑,河南灵井,山西沁水,下川 新石器时代(8000年前),出现村庄 黄河中游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仰韶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长江中游曲家岭文化 燕辽地区红山文化 典型是西安半坡遗址,有了演变为城市的某些要素(壕沟—城墙的前身;中心大房子 ---宫殿的前身) 新石器时代后期(距今5000—6000年) 龙山文化章丘城子崖遗址,3500年前 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淮阳平粮台遗址,4000年前 山东聊城,5800年前 成都西南36公里龙马宝墩古城遗址,4500-5000年前 中国最早的古代都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的尸乡商城遗址 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是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区域实 体,是各种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的综合体,是各种矛盾的集结点,是各种运动交错的地方。 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这是城市最基本的定义。城市 作为地球表面相当特殊的一种地理空间,它和地球的其他空间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它占据整个地球的表面积很小,但高度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人类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积聚和传播、扩散的中心,是文明的象征。在我国城市化水平还 比较低的今天,全部设市城市的建成区大约只占国土面积的0.2%,却容纳了人口的大约16 %。运输和零售商业的50%左右、用电量的60%左右、工业产值的70%左右、利税的80%左 右、差不多100%的高等教育,都发生在城市市区。因此,城市是最集约利用土地的一种组 织形式。 2.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方,是以人文要素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的原来面貌在城市地域里已经面目全非。城市已经改变了自己中小尺度的地形、地 貌和气候,城市中的动植物也不是纯自然的,它受城市人的强烈控制和影响,即使在动物园 里的象狮虎豹,也大多没精打采。人类对这一部分自然地域的改造,影响深远,作用之大通 过影响自然界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因此,接近和回归自然是城市人的基本需求。 3.城市是一种不完全的、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人类受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最敏 感的地方。城市的人口永远不能在狭小的生存空间维持。城市的复杂功能注定了它要与外界 发生十分密切的联系,包括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如粮食、副食品、煤电,甚至新鲜的空 气和水都要靠从外界输入,城市的废弃物也必须输送到系统之外。无论人为的或自然的灾害 一旦发生,受害最大的一定是城市。因此,城市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协调发展。 4.城市是一个极为复杂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推动城市发展变化的因素 实在太多,有来自自然界的和社会、经济、文化、工程技术等非自然界的,有来自城市内部 的和城市外部的。每个城市在共性之下又有各自的个性。因此,城市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 定性而难以预测。把握住城市的这一特性,要求城市当局在研究、规划、管理、决策城市发 展时,需要有更多理性,减少主观性和盲目性。 城市地理研究什么? 以城市为对象的学科很多,组成城市科学(urban sciences): 城市经济学、城市政治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城市地貌学、城市气候学、城市规划 学、城市地理学 有没有城市学(urbanology)? 城市地理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有2种空间尺度: 国家或区域中的城镇的空间组织(cities in a region),即城市体系; 城镇区域内部的空间组织(a city as a region),即城市内部结构。 城市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1.是人口地理学的一部分(城市是人口分布的聚落形式?) 2.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部门学科(工业、农业、商业、交通、人口、城市?) 3.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人口、城市?) 4.是偏重于人文性质的特殊的区域地理 西方城市地理的发展简史 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水平制约着城市地理学的发 展,两者具有大体相应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城市地理学作为相对后起的分支,曾经对地理 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个阶段: 1.描述性的地名词典阶段(20世纪以前) 西方最早的区域地理的代表作斯特拉菩(Strabo,B.C.63-24)的十七卷《地理学》就对城 市有较系统的描述。同时代中国西汉史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也对全国16个州的25 个重要城市做了描述。 记叙城市的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人口、商业、物产等,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不过 是描述的城市更多,记叙的内容更广,对贸易和地理位置更重视。 这时,城市地理是区域地理的一部分,尚未独立出来。属于古代地理学的阶段----描述 2.自然位置论阶段(20世纪前20年) 西方经过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上半叶经德国的洪堡(A. Humboldt,1769-1859)和李戴尔(K.Ritter,1779-1859)科学地总结古代地理学后,开始进入 探讨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转折。19世纪后半叶确立了近代地理学。20世纪早期人文地理异 常繁荣,城市地理开始形成。 代表人物迪肯森的《城镇位置》主张“让我们永远放弃把城镇、物产和名胜作为互不联 系的事实加以罗列的学问,而要对分布和自然位置的逻辑结果有一般的但是综合的了解”。 地理学的主体理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拉采尔、辛普尔、亨丁顿,拉采尔 对人文地理的贡献是把人的因素重新纳入地理学),城市地理的基本思想是用城市所在位置 的自然条件的作用来解释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比描述进了一步。What→Why 标志性著作:1907年卡尔。哈塞特的《城市地理学研究》;1911年布兰查特的《格布尔: 城市地理的研究》 单个城市的研究为主;从描述进入解释,解释城市的决定作用是自然位置。 3.区域分布论阶段(20世纪30、40年代) 这一时期西方地理学有两个趋势,一是人文化,地理环境决定论在西方也受到批评;二 是区域学派的确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按地区联系的各种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人文 事物及其在各地区差异的科学”。 反映在城市地理上:位置公式不能解释城市,更不能解释历史上繁荣过而已经不存在的 城市。铁路交通的发展和小汽车开始普及,城市地域迅速扩张,位置公式不能解释 Conurbation。 代表人物奥隆索评论以前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把最大的兴趣集中于单个城市是令人吃惊 的事情,地理学和事物的分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城市分布感兴趣显然是重要的,但对它 的注意却不够。” 标志性著作:1933年克里斯泰勒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从单个城市研究向城市体系 研究转移;美国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提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园模式。 4.二战后的迅速发展阶段 地理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城市地理学后来居上。因为(1)初步基础在战前已经奠定, 一些基本概念已经确立。有了理论。(2)大规模的战后城市重建,地理学家大量参加城市规 划和区域规划。有了实践。(3)商业资本家理解了商店区位和市场调查的重要性。有就业岗 位。(4)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问题日趋严重,有挑战。 在探讨区域差异下的人文地理现象的极端复杂性,用传统的定性叙述大量细节的方法已 经不能适应,导致地理学在方法论上寻找出路。 这一阶段城市地理学的几个学派: 区位学派(Locational school): 代表人物:W. Garrison, B. J. L. Berry, W. Bunge , M. F. Dacey, R.J.Chorley, P.Haggett 特点: (1)由求异改为求同,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性(过分追求空间差异细节的悲剧 结果); (2)由文字描述转为数据处理,计量革命(强调公正客观的逻辑方法,有依据,能验 证); (3)建立模型,力求有预测能力。Model: 小中见大;典型的理想化的东西;示范的与 实际相象又并不是实际的东西。分图表式的模型和数学式的模型,数学式的模型又分定 数模型和随机模型。 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也有人称科学主义(自然科学化)。 40、50年代兴起,60年代高峰,走向极端,70年代觉醒,反思。 名言:Rubbish in , Rubbish out 正确的态度:计量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别人理解,不是个人欣赏;能简单者不要复 杂;定量不能代替定性;定性→定量→定性 到60年代中后期,区位学派受到批评: 1. 发现归纳出来的许多模型与预期之间有许多差距,模式并不有效(少数 还可以,如中地论位序-规模律,重力模型,一些土地利用模式); 2. 世界并不象区位学派所想都是有序可寻,不能把人文地理与自然科学划 等号; 3. 在实证方法中,事实和价值被严格分离,算出来的就是对的。 4. 数量化无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5. 数学基础不太好的传统学者早就不满在心。导致其他学派的兴起。 (我认为原因在于:任何模型都有假设;任何一个好的地区性模型加以推广,由 于区域差异就出问题;小样本大推广。寻找规律的理想还是可敬的,关键是对规律的理 解,规律是有层次的。) 行为学派(Behavioral school): 代表人物:G. White, J. Wolpert 观点:任何地理现象,除纯自然现象,都与人或人的群体的决定有关;最优区位固 然好,但人的行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常由人的癖好、态度、心理等因素决定。 特点: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决策来解释人的空间活动及其所导致的分布结果。(如:通过 为什么人们选择易遭受洪水淹没的地区居住,来寻找治理洪水的办法。到哪个商店购 物?移居到那里?作心象图),受心理学和社会学影响较大。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 激进主义学派(结构学派)(Marxist school ) 代表人物:D. Harvey 观点:60、70年代美国经济不稳定,社会不平等,环境遭破坏,社会问题层出不 穷。认为实证主义的空间科学方法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行为学派研究个人的行为也是不 够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某种社会结构下的行为,不是真空中的行为;问题来自于制度, 来自于社会结构。解决的办法社会革命。都从制度入手,最关心于研究城市居住模式, 住房市场,第三世界的现代化,贫困问题,空间不平等的研究。 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 人文(人本)主义学派(Humanistic school) 代表人物:段义孚 观点:批判区位学派的地理学忽略了人的因素和人的作用,计量运动对知识的定 义和看法有太多的排他性、垄断性及霸权心态,有学术帝国主义的味道,单单注重规律 的寻找忽视了对独特性事物的探讨,忽视了大千世界的绝大部分。世间的事物并非早就 客观地存在着,在等待学者去发掘其规律。世界是多元的,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也 会不同。强调了地球表面的异质性及独特性,而不强调其通性。人文(人本)主义地理 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要预测事件的后果和建立所谓的规律,而是要理解事物对人的意义。 没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和理论。主要是一种观念,主要在于批判科学主义学派。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t) 西方较新的哲学观点,1984年引起人文地理学的注意。一些人对他敌意甚强,认 为他是一种怀疑主义,批判了所有的大理论,得罪了各阵营的人,有人对他怀疑,因为 他的视野比人文主义更多元。 建议阅读:马润潮(1999),人文主义与后现代化主义之兴起及西方新区域地理学之发 展. 《地理学报》,54(4),365-372 注意:西方的研究都要纳入某种理论框架。 数量地理学向传统的地理学(环境决定论、生态学派,区域学派)提出挑战,然后传遍了 全世界,影响深刻。然后弱点逐渐暴露,正统地位开始动摇,其他派别纷起,但仍没有取代 区位学派,其他学派实际起了修正和补充的作用。 模式、法则、计量;人的个体行为;社会的制度和结构,都是重要的。地理学原来的方 法,以及数学、物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都值得结合起来运用。 从94届AAG年会看美国地理学研究的若干动向(98年12月经济地理18(4)16-18) 区域研究专业组 次数 系统研究专业组 次数 系统研究专业组 次数 社会主义地理学 29 城市地理学 40 区域开发与规划 9 拉丁美洲 19 经济地理学 28 乡村发展 8 亚洲地理 14 政治地理学 27 性别取向和空间 8 中国 14 妇女的地理透视 23 娱乐、旅游和运动 6 美洲少数民族地理 12 气候学 23 应用地理 6 非洲 11 历史地理学 20 海岸 5 俄罗斯、中欧、东欧 8 数学模型和定量方法 19 公害 5 美洲印第安 8 价值、伦理和公正 18 人权 5 欧洲 5 文化地理学 17 环境感应和行为地理 5 加拿大研究 2 地理信息系统 17 地理教育 5 人口地理学 16 运输地理学 4 水资源 15 寒地 3 地貌学 15 能源和环境 3 医学地理 14 宗教地理和信仰系统 3 文化生态 14 军事地理学 3 生物地理学 12 地理学史 3 当代农业和 微机 2 乡村土地利用 11 圣经 2 地图 11 全球变化的人文因素 1 遥感 11 老龄化 1 可见:(1)地理学要为社会决策服务受到美国地理学界的极大关注 (2)美国地理界当前对人文地理领域的关注远远超过自然地理。对人文地理领域,包 括城市、经济、政治、历史、文化、人口等地理分支的研究是比较活跃的,讨论会和论文的 数量远远超过自然地理领域的各个分支。其中城市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专业组位居以 系统研究命名的各专业组的前3位。(3)从各区域研究专业组在年会上的活动看,美国地理 界对原先和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研究不是放松了而是加强了,中国专业组也很活跃。(4) 对地理研究手段的研究非常重视。 二十世纪的中国城市地理学 本世纪初,从母体近代人文地理学中发育成长的城市地理学历经曲折。20、30年代短 暂繁荣,抗战期间艰难支撑,50、60年代相对萧条,文革10年停滞但孕育了它的新生,然 后是80年代复兴,90年代壮大,正奋发迈向21世纪。这近100年的历程,可大体分成上 下50年两大阶段,后50年又可分成前后两个时期。 一、1949年前的兴起阶段 1909年创立“中国地学会”, 标志中国近代地理学萌芽。20世纪初叶,以竺可桢、翁 文灏为代表的早期欧美留学生陆续回国,带回了西方地理学理论。从1921年起,他们在几 所大学的地理系亲手培养人才,逐渐形成最早的地理学研究队伍。1934年“中国地理学会” 成立,标志中国科学地理学初步形成。在这前后,包括城市地理在内的我国人文地理学相对 繁荣,论文数量并不亚于自然地理。专门的城市地理学论文始见于20年代,以单个城市的 研究为主。对理论、方法论的探讨寥寥,尚未有专著出版。抗战爆发后,城市地理坚持研究 西南的城市。主要作者有张其昀、王益崖、林超、陈尔寿、李孝芳、沈汝生、吴传钧等。 二、1949-1976年的萧条、停滞阶段 中国革命胜利以后,地理学引进苏联理论,批判西方人文地理学思想。城市地理学相对萧条, 成为经济地理描述中的一个附属部分。 对赵松乔、白秀珍“南京都市地理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50年17卷的批判:“此文把资 产阶级研究都市地理的一套方法都搬到中国来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种族优越论、马尔萨斯 人口论、人地关系论、世界主义、地缘政治学等等也就五光十色泛滥在中国的地理学界中, 文章每一个字都浸透着毒素” 1961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在上海开会,提出要学习国际多方面的包括西方 的先进经验,要极早填补人口居民点地理学等缺门。成立仇为之、孙盘寿、严重敏三人小组 来推动人口居民点地理的研究。可惜这一线希望很快就破灭在1966年的文革风暴之中。 文革的前5年一切工作被迫停止。1972年以后地理工作者逐步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 为了学科的生存,不少大学的经地专业转向城市规划,各地理研究所从事城市研究,为后来 城市地理学的振兴准备了条件。 三、文革后的振兴阶段及其进展 1978年以后中国改革开放,城市地理学从此走上了欣欣向荣的发展道路。1983年7月 成立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具体负责推进经济地理以外的人文地理学分支的 发展。1983年年底推出我国第一部城市地理学概论性著作。1985年11月在无锡召开我国首 届城市地理学术讨论会。1990年10月成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5人筹备小组。1994年6 月在北京正式成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第一任主任许学强,副主任周一星、叶舜赞、沈道 齐、崔功豪、宁越敏、顾文选。现任副主任又补充了阎小培、顧朝林。 这一阶段城市地理学所取得的成绩反映在:(1)参与了大量的城市总体规划,创立了 区域城市体系规划,城市地理的实践领域日益拓宽。(2)带头兴起了我国城镇化研究,揭示 了中国独特的城镇化机制。(3)城市体系的研究正在向纵深发展,随着城市向市场体制的改 革日益深化,城市内部的结构转型极为迅速,促使城市内部结构研究从80年代末以来有了 很大的进展。(4)城市地理的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5)教学、科研的队伍正在成长壮大, 对外交流合作十分活跃。 四、结语 1·以城市发展的历史之久、城镇人口之多、城市体系之大、内部差异之深,中国世界 独一,这样一个国家从计划经济成功地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城市领域所反映的强烈反 差、深刻变化和丰富内容,具有无比的趣味性、典型性和学术性。许多问题是国内外前辈学 者不曾遇到或不很熟悉的。把中国的城市地理研究做好,发扬广大世界城市地理学已有成就, 既有可能也有需要。实现这一崇高目标,需要继续学习世界各国城市地理学的先进理论和方 法,但这种学习只能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不应盲目照搬。 2·由于我们起步晚,我国城市地理学迄今为止的研究,与先进国家相比,基本上仍属 于填补空白的性质。我国城市的发展阶段比发达国家要晚一拍,因此继续深入研究那些在西 方已非热点的所谓传统课题仍属必要,这些问题对中国也许刚刚时机成熟,而且具有现实意 义。关键是要赋予这类研究强烈的中国特色,挖掘它与西方已有理论的区别,“旧”中求新。 3·中国城市在世界性新趋势下,面对的问题要及时启动研究,以便和世界接轨。可以 看得见的问题有三类,一是和改革开放有关的问题,要研究开放条件下中国城市参与到世界 城市体系中的发展。二是和全球生态保护有关的问题,要研究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中国城市 发展。三是和信息社会有关的问题,要研究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对城市可能带 来的影响和对策。 4·为了城市地理学的茁壮成长,需要营造一种说真话的、公开、友好的学术评论的氛 围。 21世纪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后继有人,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