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城镇体系规划
1. 来龙去脉
80年代城市经济改革,提出“要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带动周围的农村,统
一组织生产和流通,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各种规模和各种类型的经济区”。
1983年以来大面积推广市带县,县改市,市政府的管理对象变了,从一个城市变成了
一个城市群体;
1984年公布城市规划条例第一次提出直辖市和市的总体规划要合理布置城镇体系。地
理界开始进行实践。
1989年底通过,1990年4月1日执行的城市规划法规定“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
市都要分别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
规划应该包括市或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在我国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城镇体系规划处在衔
接国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位置上。现在实际上起着区域规划的作用。
城镇体系规划是以城镇为重点的区域规划。
2. 城镇体系的概念
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
依存的城镇的集合。4层含义:区域的相对完整,不是任意肢解,也不是任意拼接;职
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不同;不同就要交流,组成空间网络,具有一体化倾向。
3. 城镇体系的特点
整体性(点、线、面组成的有机整体,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整体的变化)
等级性或层次性(世界→全国→省区→地区→地方,要考虑上下级体系的衔接)
动态性(随时间会发生阶段性变动,规划也要不断修正补充)
4. 主要内容
中心城市吸引范围分析
城镇体系基础条件分析
历史基础区域基础经济基础
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分析
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城镇化水平 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实施对策
城镇发展战略
城镇体系的支持系统
基础设施的协调 环境建设的协调用地的协调
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内容
1994年建设部提出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10项内容:
1) 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建设条件(城镇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
必须多因素,定量,全覆盖,分出优良中差,有助于了解区域的地域结构、确定发展
轴线,对城镇人口增长预测都有参考价值。
2) 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预测规划期末(一般20年)的人口数,城镇数和城镇人口数,城镇化水平,以及
机制分析(城镇人口通过哪些途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吸纳,乡镇企业如何集
聚),健全的城镇化是经济的非农化、人口的城镇化和设施的城镇化三者的统一。
3) 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不宜放在这里)
指导思想,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的正确认识,不能只讲有利条件不讲限制因素,认
识和利用优势,区域开发才有前途,实事求是地分析不利条件,才能找到开发的正确
途径;优势和劣势可以转化,这样的理解才懂得区域开发和城市发展有一定的时序和
阶段。
对均衡发展与不均衡发展的正确认识,均衡是相对的,不均衡是绝对的。对于经济还
不够发达的地区来说,均衡发展是长期不均衡发展(倾斜战略)的结果,是通过长期
的战略重点的转移来实现的。
4) 确定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职能结构)
现状的职能结构,特点和问题,调整,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指导。
5) 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模结构)
现状的规模结构,特点和问题,变动趋势,今后的变化预测,新设市镇预测,乡
镇归并计划,为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规模提供依据。
6) 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空间结构)
确定发展轴线(以明确布局重点,阻力最小),确定不同城镇的发展对策,确定各时期
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划分城镇经济区
实际包含了第3点内容(城市经济区),第9点内容(重点城镇)
7) 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水、电、路等的规划协调,避免重复建设
8) 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协调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划出农田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确定优先发展和
鼓励发展的地区,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的地区,有条件地许可开发的地区。
9) 城市规划与用地发展规划的关系(原来的第9条我们放入第6条)
确定用地规模和用地指标,和土地部门协调。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节约和保护耕
地,严格控制城市的人均用地面积,土地部门给出不同时期的用地指标,城市规划不
能突破,而且有一票否决的味道。所以规划部门和土地部门一定要事先协调好,至少
在总量上要加以平衡。
要解决一个观念问题:城市发展中的合理用地是节约土地还是浪费土地?
10) 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行政措施、政策措施、组织措施
把10个内容加以概括:
1)条件评价;2)城镇化;3)发展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
4)职能结构;5)规模结构;6)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内容
7)基础设施协调;8)环境建设协调;9)用地协调----体系的支撑系统,落实到协调
10) 政策措施----建议
5. 方法
流程:项目准备;现状调查;纲要编制;成果汇编;上报审批
注重调查研究,上下结合
宏观、中观、微观分析相结合,以中观为主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文字(文本和附件--综合报告、专题报告基础资料汇编)和图件相结合
6. 处理好几个关系
本地发展和更高层次发展要求的关系
与其他部门规划如土地规划,环境保护规划、风景旅游规划等的关系
与周边地区发展的关系
与各行业如交通运输、水利资源利用、供电等行业规划的关系
现在最难处理的是规划人员与当地领导的关系
7.实例介绍
洛阳城镇体系规划;江浦县县域规划;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