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
主要内容
1.经济活动的一般分类
2.城市的经济基础理论
3.用“经济基础理论”分析城市发展的方法
4.城市发展的内部机制
经济活动的一般分类
按照按照经济活动的特点来分
一产(即大农业):通过强化自然界的生命过程取得物质产品;
又可细分为:农林牧副渔(1993年起,取消副业,将野生动物的捕猎划入牧业、野生植物
采集和农民家庭兼营商品性工业划归农业。)
二产(即广义的工业):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加工过程取得物质产品;
二产又可细分为工业和建筑业两大类;
三产(即广义上的服务业):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从1985年始分成4个层次:
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
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又有第四产业的说法,虽然还没有普遍使用。指的是高级生产服务部门,包括金融、保险、
会计、房地产、法律、广告、研究与开发、公关和管理咨询公司。
我国当前的行业划分
14大门类:
1.农林牧渔业 2.采掘业
3.制造业 4.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
5.建筑业 6.地质、勘探水利管理业
7.交通仓储邮电业 8.批发零售贸易业
9.金融保险业 10.房地产业
11.社会服务业 12.卫生、体育福利业
13.教育文化广播影视业 14.机关和社会团体
门类下又分类(以前大类75,中类314,小类668),例如工业分40个部门;
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
可以按产值、净产值或纯收入来度量其产出,或用劳动力数量来衡量其规模和结构。
最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2003年5月国家统计局颁布新的规定。
第一产业包括1.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包括2.采矿业,3.制造业,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
第三产业包括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批发和零
售业,9. 住宿和餐饮业, 10.金融业,11.房地产业,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科学研究、
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6.
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8.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国际组织。
主要变化是:把农林牧渔服务业从第三产业划入第一产业;取消了的三产业的4个层次的划
分。
经合组织按技术分类产业表(1980-1995)
高技术:1。航空航天;2。计算机,办公设备;3。电子-通讯;4。制药
中高技术:5。科学仪器设备;6。电子机械;7。汽车;8。化学工业;9。非电机设备
中低技术:10。船舶制造;11。橡胶、塑料设备;12。其它运输设备;13。石、土合玻璃制
品;14。有色金属;15。其它制造业;16:金属制品
低技术:17。石油提炼;18。黑色金属;19。造纸、印刷;20。纺织和服装;21木材和家
具
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
A.农业、狩猎及林业; B.渔业
C.矿业及采石; D.制造业
E.电力、煤气、水供应; F.建筑业
G.批发、零售,汽车、摩托车及个人家庭用品修理; H.旅馆饭店;
I.运输、仓储及通信; J.金融中介;
K.不动产、抵押贷款合事业性服务;
L.公务、国防及强制性社会保障事业;
M.教育; N.保险卫生及社会事业;
O.其他团体、社会及个人服务;
P.雇人家庭; Q.治法外权及团体
按照城市经济活动服务的对象分类
一个城市全部的经济活动,按照它服务的对象来分,可以分为两部分:
为城市外部服务的部分
Basic Sector
City-forming
Export
Primary
Independent
为城市本身服务的部分
Nonbasic Sector
City-serving
Local
Secondary
Dependent
基本活动的细分及相关概念
两种经济活动的细分
基本活动部分:
离心的和向心的
非基本活动部分:
为本市生产服务的和为本市生活服务的
每个经济部门都可能由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组成
基本部门和非基本部门
把以基本活动占绝对优势的部门叫基本部门
把基本上以非基本部分占绝对优势的部门叫非基本部门
度量:
B/N比,1:X,100:X ;用产品、产值、利润来衡量,为了有可比性,多用劳动力来衡量
量测基本非基本部分的方法
普查法;
残差法(Hoyt);
区位商法(宏观法);
正常城市法;
最小需要量法;
1.普查法
问卷调查或现场调查,准确但繁琐, 用于小城市还可以。
2.残差法(residual method)
Hoyt
先确定基本部分占绝对优势的部门为100%,对其它部门给以一个比例数,如50:50
缺点是较粗
我国的城市规划在调查基本人口时,以前常用这种方法。和有关部门讨论出一个合适的比例
3.区位商法(宏观法)(macrocosmic method)
Mattila and Thompson,1955
该方法的核心要点:
以全国或大区域的经济结构作为标准,认为它是满足全国或全区域人口需要的结构。用此结
构来衡量各个城市的基本和非基本。
记住该方法的数学表达式:
区位商法的优缺点
优缺点:
优点:
有一个客观的标准,简单,方便,资料易得,特别在量测较大城市(因经济部门较齐全),
用中等尺度部门划分时效果较好。
缺点:
前提条件有局限性,外贸比重很小的情况下可行;
假设有相同的生产率和消费率;
全国平均比重的局限性:平均比重是统计上的抽象,易变,但城市经济结构不一定随平均数
的变动而变,特别对于散在部门,如煤炭采掘,汽车制造,更是如此。
4.正常城市法(阿历克山德森,1956)
针对平均比重的缺陷,提出新的思路:寻找一个正常的城市来代表所有城市应该有的非
基本活动部分。高于正常城市比重的部分为基本活动部分。
哪一个城市是正常城市?美国864个10000人以上的城市,各部门职工比重中第5个百
分位的城市(第43位)为正常城市,它的比重称为K值。
见图33的累积分布曲线
一共是36个部门,36个K值之和为37.7%,即正常的B/N比为1:0.6
从抽象的平均值到实在的正常城市,有一点新意。但问题有两个。1〕对比使用第1比百
分位到第5百分位,最后确定第5百分位,仍带又主观性。2〕接近37.7%非基本部分的城
市均为小城市,K值标准是否适于大城市?
莫里塞特有了新的发现:1〕K值在美国东北部和南部、西部是不同的。除制造业外,
南部西部城市的K值(非基本活动部分)比东北部地区的城市要高(经济专业化程度较低
的城市,非基本部分的比重较高)。2)K值都随着城市规模级的上升而提高(城市规模大,
非基本部分比重高)
证明,有一个K值来衡量所有的城市不够合理。
5.最小需要量法(乌尔曼、达西,1960)
两点不同:1)城市各部门存在一个最小需要量,相当于非基本部分,2)分成规模组来
寻找最小需要量。每一个规模组中找某部门比重最低的那个城市,以它的比重作为本规模组
城市的最小需要量。(即不止一个标准)
见表30(基本上有随规模级的提高,最小需要量上升的趋势)
有进步
也有缺点:1)规模组不连续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分,是不是为了凑规律?
2)比重最低的那个城市是否具有代表性?如果没有代表性,则影响一大片
3)几乎所有城市都有输出,却没有城市需要输入。有人问也许是所有高于最
大需要量的城市输出货物和服务。
莫尔的改进:把城市规模分成连续的14个规模组,找到每个规模组某部门的最小职工
比重,和这个规模组的人口的中位数,组成一个资料矩阵;然后求回归,得到某部门最小需
要量的统计模式,求得每一个不同规模的城市的最小需要量。进一步证明城市规模与非基本
部分的比重有相关性;是正相关。例外是零售商业和建筑业、健康服务、农业。见表31,
图34
吉布森和沃登的改进:改用每个规模组第二个最低比重作为最低需要量。并做了9种不
同方法的对比,认为莫尔的回归最接近实际,其次是第二最低比重。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