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授 课 计 划
第四十五次课
【教学课题】:§5 表面粗糙度
【教学目的】:主要是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意义,标注和评定准则
【教学重点及处理方法】: 掌握表面粗糙度符号,标注
处理方法:详细讲解
【教学难点及处理方法】:标注
处理方法: 结合例题分析讲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
【时间分配】: 引入新课 5min
新课 80 min
小结、作业 5min
第四十五次课
【提示启发 引出新课】
零件不论其结构特征如何,都是由一些简单的点、线、面组成,这些点、线、面统称为几何要素。形状是一个要素本身所处的状态,位置则是指两个以上要素之间所形成的方位关系。
【新课内容】
第五章 表面粗糙度
第一节 概述
一、表面粗糙度的概念
? 1、 三者的区别 ? 微观几何形状误差;? ? 表面波度——中间误差;? ? 形状误差——宏观几何误差? 2、影响:耐磨性、稳定性、疲劳强度、抗腐蚀性、密封性等? ? GB3530-83 , GB1031-1995 , GB/T131-93
第二节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和国家标准
一、基本术语和定义
? 1、取样长度 l? ? 基准线的一段长度,主要清除表面波度对 SR 的影响,一般有 5 个以上的波峰、波谷。? 2、评定长度 ln? ? 基准线长度: ln =5l ,评定某表面最短长度。? 3、轮廓中线 m? ? 最小二乘中线,算术平均中线
二、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
? 1、轮廓算术平均偏差—— Ra? ? Ra 值越大,表面越粗糙? 2、微观不平度的十点高度—— R z? 3、轮廓的最大高度—— R y? 4、轮廓微观不平度的平均间距—— Sm ? 5、轮廓单峰平均间距—— S ? 6、轮廓支撑长度率—— t p
三、表面粗糙度的国家标准
国标中规定采用中线制来评定表面粗糙度,粗糙度的参数从Ra、
Rz、Rx三项中选择,参数值见表5-1、5-2。
? 常用 Ra :0.025~6.3 μ m Rz ( Ry ) 0.1~25 μ m? 一般原则:工作面比非工作面值小,摩擦面比非摩擦面值小
? 参数值 : μm? Ra : 0.012 0.025 0.05 0.1 0.2 0.4 0.8 1.6 3.2 6.3 12.5 25 50? Rz ( Ry ): 0.025 0.05 0.1 0.2 0.4 0.8 1.6 3.2 6.3 12.5 25 50 100 200
四、表面粗糙度符号和代号及其注法
1、表面粗糙度符号和代号
? 1)基本符号,表示表面粗糙度是用任何方法获得? 2)表示表面粗糙度是用去除表面材料的方法获得? 3)表示表面粗糙度是用不去除表面材料的方法获得
二、代号在图样上的标注
第二节 表面粗糙度的选用
表面粗糙度的选择首先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同时兼顾经济性和加工的可能性。
基本原则:
1)满足零件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大一些的
2)一般工作面的粗糙度小于非工作面的
3)摩擦面、承受高速高压和交变载荷的应小些。
4)尺寸和形状精度要求较高的粗糙度应小些。
5)有标准规定的按标准选择。
参考表5-7。
【小结】: 掌握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国家标准和标注及选择。
【作业】:3
【后记】: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第四十六次课
【教学课题】:实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教学目的】: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及处理方法】: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处理方法:实验
【教学难点及处理方法】: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处理方法:强调说明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具】:量规、
【时间分配】: 2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