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
设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 发展战

? 以人均 GDP、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重、农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例等指标
来比较,2002年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水平
只相当美国 1892年的水平。
“三步走, 战略的提出
? 1953年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
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 1964年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
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 1975年召开的四届人大重申了四个现代化
目标
“三步走, 战略的提出
1980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经过 20年的时
间,使我国经济发展达到小康水平。
1982年十二大提出了两步走战略目标,要
使国民生产总值从 1980年到 2000年翻两番,
即从 7100亿元增加到 28000亿元
“三步走, 战略的提出
? 1987年 4月,邓小平全面阐述了, 三步走, 战略目
标,提出要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
达到人均四千美元。
? 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 三步走,
战略,同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
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步走, 战略的具体内容
? 从 1980年到 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
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
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
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世纪中
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
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
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的最早描述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
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
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
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
以功为己 …… 是为, 小康, 。
戴圣(西汉),,礼记 ·礼运,
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 102398元,按
可比价格计算,比 1978年增长了 7.6倍;人
均 GDP按当年价格计算,2002年已达 8000元,
比 1978年的 379元增长 20倍。
城乡恩格系数的变化情况
1981年 2003年
农村 61.8% 45.6%
城镇 56.7% 37.1%
城乡平均 65.6% 41.35%
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 低水平:目前达到的小康还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
门槛;
? 不全面:目前达到的小康主要侧重经济方面,在
经济方面也是侧重解决生存需要;( 链接 )
? 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
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
在比较大的差距
( 链接 )教育、保健占 GDP 的比例
( %)
? 。 全世界
平均
中低收
入国家
高收入
国家
中国
教育
1997
4,8 % 4,1 % 5,4 % 2,3 %
卫生保健
公共支出
1990-1998
2,5 % 2,6 % 6,2 % 2,0%
2002年社保福利,公共教育、
卫生保健占 GDP的比重 (%)
社保福利 公共教育 卫生保健
中国 3 2.9 2
美国 5.4 5.6 6.2
法国 16.5 5.7 7.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目标,即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
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
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力争比二
〇〇〇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明显增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
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
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
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
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
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
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
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
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
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
展道路。
新时期发展战略的特点
第一,既具有 雄心壮志,又实事求是;
第二,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出发
点和归宿点;
第三,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注重社
会全面协调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 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
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
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
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
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
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
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经济
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
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其
基本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
化促进信息化。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 1)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 2)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
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
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 3)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2、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链接 )
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
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 链接 )布朗问题
一、在 1990年至 2030年之间,中国将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进口国。
二、以 1990年为分界线,世界粮食市场将
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中国的经济繁荣
将使世界进入粮食短缺时代。
三、由于中国的大量进口,世界市场上的
粮价将大幅度上升,粮食短缺对世界经济和政
治的冲击将超过 70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机。
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中国的人
口对中国的土地的压力将转变为对全球生态系
统的压力,所以中国的粮食危机也就是全球的
生态危机。
2、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 积极推进城镇化
? 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化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
3、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意

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
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两个全局性的转变: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的转变,即从集约型向粗放型转变。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的要求,
是经济的发展的资源条件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
求。(链接)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形成有利于集约型增
长的经济运行机制。
水资源
? 在我国 600多个城市中,有 300多个城市缺
水,100个城市严重缺水。
石油资源
? 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 2002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 33%
? 200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 42.9%
? 2020年(预测),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
达到 50%- 60%
美国目前为 58%。
煤炭资源
? 2010年煤炭需求量为 17.38—19.22亿吨,
供应缺口约 2.5亿吨。
? 2020年煤炭需求量 21.73—24亿吨,供应
缺口约 7亿吨。
1977年,单位 ( 千克 )
能源产生的 GDP(PPP 美元 )
香港 日本 印度 韩国 美国 中国
10.6 6.0 4.2 3.9 3.6 3.3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 ( 新增 GDP /
同期固定资产投资 )
1995 2000 2001 2002
58.5 22.3 17.4 15.0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内涵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
的变革作用。
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
要的推动力量。
第三,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在现
代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科学技术与管理的
结合,使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四,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
出。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
教育和科技放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位置,增强
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
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
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是教育,核心是人
才。
6.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人口资源环境
的沉重压力,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链接 )
? 实施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
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
(链接) 1996 年,每个 PPP 美元 GDP 的
二氧化碳排放量 ( 千克 )
全世界平均 0.6
高收入国家 0.5
中国为 1.0
日本的一次性筷子
? 日本每年要用掉 250亿双一次性筷子,其中
90%以上是从中国进口的。需要采伐数万
平方公里的森林,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
65%,他们很珍惜自己的森林,很少用自
己的森林生产一次性筷子,中国森林覆盖
率仅仅 18%,却成了日本一次性筷子的最
大出口国。 2006年 3月,中国政府加强了
对一次性木筷子的生产限制,日本国内一
次性筷子的价格上升了 50%,日本餐饮业
面临着, 筷子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