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三峡大学 唐苏南
研究方向:三峡区域经济
E-mail,zfxytsn@yahoo.com.cn
?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1999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1999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
出版社,2000
?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1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2
教材及参考书目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
对象、内容和任务
一、区域经济学赖以存在的基础
1、区域及其特征
区域经济学的区域,
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
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
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
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区
域
的
特
征
地域性 。人类经济活动及其必须需的生产要素存在和运动
所这依赖的“载体” —— 地域空间。
系统性 。区域是区内各经济利益主体经济上紧密联系,社
会、文化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有机系统整体。但是
区域内各利益主体具有独立性,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
间也有着较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各区域相对独立。
开放性 。一个独立的区域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不断与外
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
己独特功能的单位。
均质性 。区域内在某些方面具
有均质性,并可以通过一定指标
加以衡量。 指标可以是均质共性
的,如气候、植被指标,也可以
是辐射吸引力的指标,如流域、
贸易区,也可以是行政管理权或
功能指标
与区域相关的概念
不同学科对区域的描述:
地理学: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
社会学:具有共同语言、共同信
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行政学:国家行政管理单元
经济区域: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
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
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
地区。
2、经济区域的基本内涵
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
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
某个经济区域必须具有必要的地
域构成要素,在更大范围地域的专
业化分工中担当一定职能,在国民
经济体系上较为完整;
经济区域是一个跨行政区域并被
赋予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
经济区域不能无限可分,但是可
以无限聚合;
3、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自然禀赋的差异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
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它们是区域经济
学的灵魂与活力所在,是区域经济分异的前提,也是区域经
济多样性、互补性和区域分工的基础。
( 2)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有空间就有距离,就会发生位移,要克服空间距离就要支付
距离成本。虽然现代科技和交通、通讯业的发展,已使世界变成
了“地球村”,空间距离以人的活动的限制越来越小,但只要距
离存在,经济活动就要支付距离成本,就要占用时间。
( 3)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空间距离成本使得经济活动只
能局限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
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遇到困
难,不可能完全自由流动。
并非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以流
动的。即便是可以流动的要素其
流动性不完全。
( 4)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经济活动的极化性表现为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它是由经济
本身的趋利性和节约导致的。
规模经济,在经济规律作用下要素总是趋向于使其增值或提
高效率的方向。一个企业生产规模在一定限度内增大,一般可收
到节省单位产品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好处,这就是企业的规模经济。
集聚经济,若干企业集中于一点,能为各方企业带来成本节
约等经济利益,这就是集聚经济。
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使得各
生产要素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
空间上,形成极化点或经济增长
极,在极化效应作用下,不断状
大、强化,从而形成以城市为极
化中心的区域经济。
(5)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
与协作。各个企业、部门与地区,通
过市场形成紧密联系,在 区域类型、
区域层次、区域内部要素等个方面形
成了丰富而演变着的一定结构,具有
一定的系统性。
离开了其他经济单位,任何一个
经济单位都无法有效地从事经济活动。
在自然禀赋和空间距离的影响下,企
业经济活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就必须
支付一定成本。企业的任务就是尽可
能地使这种成本最低。
( 6)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传统计划经济:条块分割、城乡分离;
市场经济:市场引导市场主体将分布不均的
稀缺资源配置到有效部门和优势区位,并吸
引要素和活动的运动,客观形成中心、腹地
和网络;
,Market Failure” 与凯恩斯革命;
贫富悬殊、两极对立与社会公平;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和地区在市场、资
源、投资、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矛盾加剧;
后起国家与地区的加快发展;
通过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积极干预和引导,
使自发的区域经济活动变成自觉的区域经济
运行。
4、区域的划分
经济区域的划分,一般按照地理、行政、
文化或经济特征等进行。常用的有均质性标准
和功能性标准。
可以根据 均质性标准,把具有相同或相近
指标特征的地区综合为一个区域。可选择的指
标有失业率、收入水平、产业比重,GDP、教
育水平、城乡人口比重等。如旅游区可以是旅
游产业比重达到一定标准的地区。
还可按照 功能性标准,根据区域功能和内
在联系程度等的不同,可按一定的指标,划分
出不同的功能区域。
例如,可以按照城市内部职能的差异,将
城市内部划分为住宅区、工厂区、商业区、文
教区、行政管理区等。
跨国经济区域---亚太经济区
国家级经济区域--中国区、日本区
跨省区经济区域--成渝经济区
省级经济区域---四川、上海
跨地市经济区域--成都经济区、川南
经济区、攀 西地区、川西北经济区、
川东北经济区
地市级经济区域--自贡市域经济
县级经济区域---县域经济
现有经济区域的划分
思 考
非洲的撒
哈拉沙漠是
一个经济区
域吗?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学( Regional Economics)
狭
义
区
域
经
济
学
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
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解决各种资源、
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如何优化配置,以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
狭义区域经济学主要回答的是,区
域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各地
区在全国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优势,处
于何种地位,承担何种功能,应与其他
区域建立何种联系等问题。
广
义
区
域
经
济
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史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
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把区域和经济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
考察,分析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因此,区域
经济学在本质上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
研究的是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的客观
规律。
经济区域是一定经济活
动的地域空间,区域经济是
特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经济
活动。
考察 经济区域 的着眼点,
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载
体。
研究 区域经济 的落脚点,
则在于一定地域空间上的人
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① 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
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
② 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次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
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
③ 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
④ 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
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际分工与经济
技术合作、区际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
⑤ 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
成果,完善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
经济研究领域。
⑥ 引进国外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丰富我国的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的任务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新古典学派(市场经济学派)
?行为学派( 20世纪 70年代结束)
?政治经济学派
?管理学派(应用区域经济学)
?计算学派
3、区域经济学 中的行为主体
区域经济过程中一定要有行为主体的参与才能实现,区域经
济的发展,是许多行为主体决策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客体主要指区域经济活动中作用
的对象,如资源、原材料能自然物质,而行为主体是具有人类活
动特征的组织或个体。
在区域经济活动
中重要的主体有三个。
即企业、家庭(社区
居民)、公共管理和
行政机构。
家庭(居民)
劳动力、收入、
供给、教育、居住地
企 业
生产、技术工艺、
投入产出、原材料供应、
投资与区位选择
政 府
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导向、
产业扶持、土地供给、税收减免等
雇佣劳动力与
工资支付
购买企业的
产品或服务
世界范围内,从古典区位
论到现代区域经济学,大体经
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820年 — 二战前:古典区位
论问世和发展时期;
1950— 1970年:现代区域经
济学形成时期;
1980年以后:区位理论、区
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管理理
论在新条件下得到了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产生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
1、区域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酝
酿
阶
段
由于全球性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冲击,经济领域产生
了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调节经济活动,一些经济学者开始
关注和探讨区域经济问题。
20世纪 50年代末,人们认识到市场力量的作用倾向于扩
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距。认为区域的极化效应超过了扩
散效应的作用,结果扩大了
地区差距。因此,要改变这种情
况,必须加强国家干预。一些学
者还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区域开发
的理论与方法,为国家干预提供
了工具,也为区域经济理论奠定
了基础。
兴
起
阶
段
进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西方国家在战后的繁
荣时期宣告结束,经济发展势头锐减。过去那种以为发
达地区可以把自己的繁荣建立在别的地区的贫困之上的
传统认识,(“华盛顿共识”)已站不住脚。美国、法
国等国家通过政府的干预,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调整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
这一时期,通过实践
开始对传统生产布局理论
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与布
局上的局限性进行反思,
进而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
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学发展表现
为:
第一,借鉴古典区位论。把对象从
单个企业最优区位上调整到以区域
为基础的整体优化和长远利益上,
建立起了有明确研究对象的区域经
济学体系。
第二,运用西方经济学最新成果。
主要是凯恩斯开始的宏观经济分析
方法,研究的宏观经济问题。
第三,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计算机、
网络技术、系统理论等。
发
展
阶
段
20世纪 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和平与发展为
主要特征的时期,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化、集团化和一
体化趋势,区域经济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表
现为新的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
用最新科技手段上。这一时期区域经济进入了全面发展
的时期。
二、中国区域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1、改革开放前阶段
主
要
特
征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以中央高度
集权、计划行政管理、排斥市场机制。
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区域经济发
展主要局限于生产力布局的理论和方法
上,区域政策的的取向以平衡布局发展
为目标,追求和维护国家的政治和经济
利益,区域利益主体没有独立性,区域
内部产业结构的配置以及区域间利益的
协调、产业分工格局均由中央政府统一
安排,区域经济利益往往被忽视,或置
于次要地位。
实
践
效
果
这一时期区域平衡发展的积极效果是,改变了旧中国生
产力布局的严重畸形状况,推进了内地经济的发展,增强了
内地自我发展能力。
受到“左”的思想路线影响,这一时期的区域平衡政策
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①超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在国民经济主要任务是发展
而不是缩小空间差距时,过早提出和实施了区域平衡发展战
略,反而使区域差距扩大了。
②区域平衡发展的指导原则主要是为国防安全服务,而不是
消除贫困,尤其是在“三线建设”
时期,这一原则被推向极致,造
成巨大的损失。
③强调区域自成体系,导致区域
产业结构的趋同化,形成了“大而
全”、“小而全”的经济结构,丧失
了区域分工效益。
2、改革开放后梯度推移的不平衡发展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区域经济发展与研究的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①国家对宏观经济的管理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市场在资源配
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②地方经济主体得到确立,其地位与作用逐步加强,由于财政、税
收、计划、投资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地方调控权的扩大,地方政府的
责任和利益进一步强化。
③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由速度型、粗放型
向效益型和集约型转变,传统的“均衡”布局
代之以“效率”为目标的布局原则和政策导向。
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重点对沿海实行特殊
优惠政策,结果使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
雄厚和沿海地区得到高速发展。
积
极
效
果
①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心大规模东移,又一次改变了原有的生
产力布局。由 20世纪 80年代沿海向内地梯度推进格局转变为
90 年代的全方位开放与发展的新局面。新兴工业地区和经
济增长极发展迅速。
②投资主体多元化、布局机制复杂化,新的分配主体和利益
分配机制开始形成。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迅
猛发展。
③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取得长足发展,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和
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④人民生活水平增长较快,翻
两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这一阶段,区域经济成为
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过去
那种单一的产业经济增长机制
被打破,代之以区域经济为主
体的新国民经济增长机制。
矛
盾
与
问
题
①区域经济不平衡不断加剧,区域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重
心更加偏向东南沿海。
②扩权后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诸侯经济盛行,出现地区封
锁、市场分割和行政性垄断等现象,严重阻碍了区域分工与
协作关系的发展。
③缺乏明确的区域产业政策的指导,区域分工模糊,各地纷
纷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
业结构趋同,缺乏规模经济。
一些地区脱离“区情”照搬左邻
右舍的发展模式。
④老工业基地相对萎缩,资源
配置效率不高。
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贫富悬殊现象开始出现。
3、协调发展阶段
进入 21世纪初,中央
开始重视不平衡发展带来
的问题,提出区域协调发
展的思想,对区域发展政
策进行调整。
西部大开发战略
振兴东北工业基地
中部崛起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与相关学科
的关系
① 生产力布局学,研究社会物质生
产部门空间分布的的发展变化及
其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如何进行优
化组合的科学。
② 经济学,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本身的发展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
与区域经济学相关的学科:
③ 环境科学,主要研究环境变
化规律,与自然地理空间有
密切关系部门经济学,反
映了各个经济部门的经济
发展规律,从部门利益最
大化的角度着手研究资源
优化配置。主要有农业经
济学、工业经济学、商业
经济学等。
④ 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区经
济布局的差异和特征,及
其形成的条件和变化规律。
着眼于已经形成的生产力
布局。
生产力
布局学
经济学 地理学
区域经济学
练习题:
1.区域有哪些基本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
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是什么?
4、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践,
说明区域经济学的存在和发
展具有必然性?
三峡大学 唐苏南
研究方向:三峡区域经济
E-mail,zfxytsn@yahoo.com.cn
?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1999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1999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
出版社,2000
?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1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2
教材及参考书目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
对象、内容和任务
一、区域经济学赖以存在的基础
1、区域及其特征
区域经济学的区域,
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
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
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
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区
域
的
特
征
地域性 。人类经济活动及其必须需的生产要素存在和运动
所这依赖的“载体” —— 地域空间。
系统性 。区域是区内各经济利益主体经济上紧密联系,社
会、文化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有机系统整体。但是
区域内各利益主体具有独立性,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
间也有着较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各区域相对独立。
开放性 。一个独立的区域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不断与外
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
己独特功能的单位。
均质性 。区域内在某些方面具
有均质性,并可以通过一定指标
加以衡量。 指标可以是均质共性
的,如气候、植被指标,也可以
是辐射吸引力的指标,如流域、
贸易区,也可以是行政管理权或
功能指标
与区域相关的概念
不同学科对区域的描述:
地理学: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
社会学:具有共同语言、共同信
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行政学:国家行政管理单元
经济区域: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
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
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
地区。
2、经济区域的基本内涵
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
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
某个经济区域必须具有必要的地
域构成要素,在更大范围地域的专
业化分工中担当一定职能,在国民
经济体系上较为完整;
经济区域是一个跨行政区域并被
赋予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
经济区域不能无限可分,但是可
以无限聚合;
3、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自然禀赋的差异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
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它们是区域经济
学的灵魂与活力所在,是区域经济分异的前提,也是区域经
济多样性、互补性和区域分工的基础。
( 2)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有空间就有距离,就会发生位移,要克服空间距离就要支付
距离成本。虽然现代科技和交通、通讯业的发展,已使世界变成
了“地球村”,空间距离以人的活动的限制越来越小,但只要距
离存在,经济活动就要支付距离成本,就要占用时间。
( 3)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空间距离成本使得经济活动只
能局限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
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遇到困
难,不可能完全自由流动。
并非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以流
动的。即便是可以流动的要素其
流动性不完全。
( 4)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经济活动的极化性表现为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它是由经济
本身的趋利性和节约导致的。
规模经济,在经济规律作用下要素总是趋向于使其增值或提
高效率的方向。一个企业生产规模在一定限度内增大,一般可收
到节省单位产品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好处,这就是企业的规模经济。
集聚经济,若干企业集中于一点,能为各方企业带来成本节
约等经济利益,这就是集聚经济。
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使得各
生产要素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
空间上,形成极化点或经济增长
极,在极化效应作用下,不断状
大、强化,从而形成以城市为极
化中心的区域经济。
(5)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
与协作。各个企业、部门与地区,通
过市场形成紧密联系,在 区域类型、
区域层次、区域内部要素等个方面形
成了丰富而演变着的一定结构,具有
一定的系统性。
离开了其他经济单位,任何一个
经济单位都无法有效地从事经济活动。
在自然禀赋和空间距离的影响下,企
业经济活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就必须
支付一定成本。企业的任务就是尽可
能地使这种成本最低。
( 6)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传统计划经济:条块分割、城乡分离;
市场经济:市场引导市场主体将分布不均的
稀缺资源配置到有效部门和优势区位,并吸
引要素和活动的运动,客观形成中心、腹地
和网络;
,Market Failure” 与凯恩斯革命;
贫富悬殊、两极对立与社会公平;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和地区在市场、资
源、投资、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矛盾加剧;
后起国家与地区的加快发展;
通过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积极干预和引导,
使自发的区域经济活动变成自觉的区域经济
运行。
4、区域的划分
经济区域的划分,一般按照地理、行政、
文化或经济特征等进行。常用的有均质性标准
和功能性标准。
可以根据 均质性标准,把具有相同或相近
指标特征的地区综合为一个区域。可选择的指
标有失业率、收入水平、产业比重,GDP、教
育水平、城乡人口比重等。如旅游区可以是旅
游产业比重达到一定标准的地区。
还可按照 功能性标准,根据区域功能和内
在联系程度等的不同,可按一定的指标,划分
出不同的功能区域。
例如,可以按照城市内部职能的差异,将
城市内部划分为住宅区、工厂区、商业区、文
教区、行政管理区等。
跨国经济区域---亚太经济区
国家级经济区域--中国区、日本区
跨省区经济区域--成渝经济区
省级经济区域---四川、上海
跨地市经济区域--成都经济区、川南
经济区、攀 西地区、川西北经济区、
川东北经济区
地市级经济区域--自贡市域经济
县级经济区域---县域经济
现有经济区域的划分
思 考
非洲的撒
哈拉沙漠是
一个经济区
域吗?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学( Regional Economics)
狭
义
区
域
经
济
学
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
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解决各种资源、
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如何优化配置,以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
狭义区域经济学主要回答的是,区
域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各地
区在全国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优势,处
于何种地位,承担何种功能,应与其他
区域建立何种联系等问题。
广
义
区
域
经
济
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史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
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把区域和经济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
考察,分析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因此,区域
经济学在本质上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
研究的是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的客观
规律。
经济区域是一定经济活
动的地域空间,区域经济是
特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经济
活动。
考察 经济区域 的着眼点,
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载
体。
研究 区域经济 的落脚点,
则在于一定地域空间上的人
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① 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
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
② 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次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
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
③ 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
④ 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
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际分工与经济
技术合作、区际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
⑤ 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
成果,完善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
经济研究领域。
⑥ 引进国外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丰富我国的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的任务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新古典学派(市场经济学派)
?行为学派( 20世纪 70年代结束)
?政治经济学派
?管理学派(应用区域经济学)
?计算学派
3、区域经济学 中的行为主体
区域经济过程中一定要有行为主体的参与才能实现,区域经
济的发展,是许多行为主体决策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客体主要指区域经济活动中作用
的对象,如资源、原材料能自然物质,而行为主体是具有人类活
动特征的组织或个体。
在区域经济活动
中重要的主体有三个。
即企业、家庭(社区
居民)、公共管理和
行政机构。
家庭(居民)
劳动力、收入、
供给、教育、居住地
企 业
生产、技术工艺、
投入产出、原材料供应、
投资与区位选择
政 府
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导向、
产业扶持、土地供给、税收减免等
雇佣劳动力与
工资支付
购买企业的
产品或服务
世界范围内,从古典区位
论到现代区域经济学,大体经
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820年 — 二战前:古典区位
论问世和发展时期;
1950— 1970年:现代区域经
济学形成时期;
1980年以后:区位理论、区
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管理理
论在新条件下得到了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产生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
1、区域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酝
酿
阶
段
由于全球性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冲击,经济领域产生
了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调节经济活动,一些经济学者开始
关注和探讨区域经济问题。
20世纪 50年代末,人们认识到市场力量的作用倾向于扩
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距。认为区域的极化效应超过了扩
散效应的作用,结果扩大了
地区差距。因此,要改变这种情
况,必须加强国家干预。一些学
者还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区域开发
的理论与方法,为国家干预提供
了工具,也为区域经济理论奠定
了基础。
兴
起
阶
段
进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西方国家在战后的繁
荣时期宣告结束,经济发展势头锐减。过去那种以为发
达地区可以把自己的繁荣建立在别的地区的贫困之上的
传统认识,(“华盛顿共识”)已站不住脚。美国、法
国等国家通过政府的干预,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调整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
这一时期,通过实践
开始对传统生产布局理论
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与布
局上的局限性进行反思,
进而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
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学发展表现
为:
第一,借鉴古典区位论。把对象从
单个企业最优区位上调整到以区域
为基础的整体优化和长远利益上,
建立起了有明确研究对象的区域经
济学体系。
第二,运用西方经济学最新成果。
主要是凯恩斯开始的宏观经济分析
方法,研究的宏观经济问题。
第三,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计算机、
网络技术、系统理论等。
发
展
阶
段
20世纪 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和平与发展为
主要特征的时期,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化、集团化和一
体化趋势,区域经济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表
现为新的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
用最新科技手段上。这一时期区域经济进入了全面发展
的时期。
二、中国区域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1、改革开放前阶段
主
要
特
征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以中央高度
集权、计划行政管理、排斥市场机制。
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区域经济发
展主要局限于生产力布局的理论和方法
上,区域政策的的取向以平衡布局发展
为目标,追求和维护国家的政治和经济
利益,区域利益主体没有独立性,区域
内部产业结构的配置以及区域间利益的
协调、产业分工格局均由中央政府统一
安排,区域经济利益往往被忽视,或置
于次要地位。
实
践
效
果
这一时期区域平衡发展的积极效果是,改变了旧中国生
产力布局的严重畸形状况,推进了内地经济的发展,增强了
内地自我发展能力。
受到“左”的思想路线影响,这一时期的区域平衡政策
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①超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在国民经济主要任务是发展
而不是缩小空间差距时,过早提出和实施了区域平衡发展战
略,反而使区域差距扩大了。
②区域平衡发展的指导原则主要是为国防安全服务,而不是
消除贫困,尤其是在“三线建设”
时期,这一原则被推向极致,造
成巨大的损失。
③强调区域自成体系,导致区域
产业结构的趋同化,形成了“大而
全”、“小而全”的经济结构,丧失
了区域分工效益。
2、改革开放后梯度推移的不平衡发展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区域经济发展与研究的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①国家对宏观经济的管理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市场在资源配
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②地方经济主体得到确立,其地位与作用逐步加强,由于财政、税
收、计划、投资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地方调控权的扩大,地方政府的
责任和利益进一步强化。
③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由速度型、粗放型
向效益型和集约型转变,传统的“均衡”布局
代之以“效率”为目标的布局原则和政策导向。
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重点对沿海实行特殊
优惠政策,结果使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
雄厚和沿海地区得到高速发展。
积
极
效
果
①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心大规模东移,又一次改变了原有的生
产力布局。由 20世纪 80年代沿海向内地梯度推进格局转变为
90 年代的全方位开放与发展的新局面。新兴工业地区和经
济增长极发展迅速。
②投资主体多元化、布局机制复杂化,新的分配主体和利益
分配机制开始形成。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迅
猛发展。
③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取得长足发展,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和
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④人民生活水平增长较快,翻
两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这一阶段,区域经济成为
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过去
那种单一的产业经济增长机制
被打破,代之以区域经济为主
体的新国民经济增长机制。
矛
盾
与
问
题
①区域经济不平衡不断加剧,区域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重
心更加偏向东南沿海。
②扩权后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诸侯经济盛行,出现地区封
锁、市场分割和行政性垄断等现象,严重阻碍了区域分工与
协作关系的发展。
③缺乏明确的区域产业政策的指导,区域分工模糊,各地纷
纷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
业结构趋同,缺乏规模经济。
一些地区脱离“区情”照搬左邻
右舍的发展模式。
④老工业基地相对萎缩,资源
配置效率不高。
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贫富悬殊现象开始出现。
3、协调发展阶段
进入 21世纪初,中央
开始重视不平衡发展带来
的问题,提出区域协调发
展的思想,对区域发展政
策进行调整。
西部大开发战略
振兴东北工业基地
中部崛起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与相关学科
的关系
① 生产力布局学,研究社会物质生
产部门空间分布的的发展变化及
其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如何进行优
化组合的科学。
② 经济学,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本身的发展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
与区域经济学相关的学科:
③ 环境科学,主要研究环境变
化规律,与自然地理空间有
密切关系部门经济学,反
映了各个经济部门的经济
发展规律,从部门利益最
大化的角度着手研究资源
优化配置。主要有农业经
济学、工业经济学、商业
经济学等。
④ 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区经
济布局的差异和特征,及
其形成的条件和变化规律。
着眼于已经形成的生产力
布局。
生产力
布局学
经济学 地理学
区域经济学
练习题:
1.区域有哪些基本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
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是什么?
4、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践,
说明区域经济学的存在和发
展具有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