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三峡大学 唐苏南
研究方向:三峡区域经济
E-mail,zfxytsn@yahoo.com.cn
?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1999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1999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
出版社,2000
?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1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2
教材及参考书目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
对象、内容和任务
一、区域经济学赖以存在的基础
1、区域及其特征
区域经济学的区域,
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
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
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
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地域性 。人类经济活动及其必须需的生产要素存在和运动
所这依赖的“载体” —— 地域空间。
系统性 。区域是区内各经济利益主体经济上紧密联系,社
会、文化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有机系统整体。但是
区域内各利益主体具有独立性,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
间也有着较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各区域相对独立。
开放性 。一个独立的区域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不断与外
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
己独特功能的单位。
均质性 。区域内在某些方面具
有均质性,并可以通过一定指标
加以衡量。 指标可以是均质共性
的,如气候、植被指标,也可以
是辐射吸引力的指标,如流域、
贸易区,也可以是行政管理权或
功能指标
与区域相关的概念
不同学科对区域的描述:
地理学: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
社会学:具有共同语言、共同信
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行政学:国家行政管理单元
经济区域: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
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
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
地区。
2、经济区域的基本内涵
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
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
某个经济区域必须具有必要的地
域构成要素,在更大范围地域的专
业化分工中担当一定职能,在国民
经济体系上较为完整;
经济区域是一个跨行政区域并被
赋予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
经济区域不能无限可分,但是可
以无限聚合;
3、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自然禀赋的差异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
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它们是区域经济
学的灵魂与活力所在,是区域经济分异的前提,也是区域经
济多样性、互补性和区域分工的基础。
( 2)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有空间就有距离,就会发生位移,要克服空间距离就要支付
距离成本。虽然现代科技和交通、通讯业的发展,已使世界变成
了“地球村”,空间距离以人的活动的限制越来越小,但只要距
离存在,经济活动就要支付距离成本,就要占用时间。
( 3)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空间距离成本使得经济活动只
能局限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
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遇到困
难,不可能完全自由流动。
并非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以流
动的。即便是可以流动的要素其
流动性不完全。
( 4)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经济活动的极化性表现为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它是由经济
本身的趋利性和节约导致的。
规模经济,在经济规律作用下要素总是趋向于使其增值或提
高效率的方向。一个企业生产规模在一定限度内增大,一般可收
到节省单位产品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好处,这就是企业的规模经济。
集聚经济,若干企业集中于一点,能为各方企业带来成本节
约等经济利益,这就是集聚经济。
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使得各
生产要素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
空间上,形成极化点或经济增长
极,在极化效应作用下,不断状
大、强化,从而形成以城市为极
化中心的区域经济。
(5)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
与协作。各个企业、部门与地区,通
过市场形成紧密联系,在 区域类型、
区域层次、区域内部要素等个方面形
成了丰富而演变着的一定结构,具有
一定的系统性。
离开了其他经济单位,任何一个
经济单位都无法有效地从事经济活动。
在自然禀赋和空间距离的影响下,企
业经济活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就必须
支付一定成本。企业的任务就是尽可
能地使这种成本最低。
( 6)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传统计划经济:条块分割、城乡分离;
市场经济:市场引导市场主体将分布不均的
稀缺资源配置到有效部门和优势区位,并吸
引要素和活动的运动,客观形成中心、腹地
和网络;
,Market Failure” 与凯恩斯革命;
贫富悬殊、两极对立与社会公平;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和地区在市场、资
源、投资、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矛盾加剧;
后起国家与地区的加快发展;
通过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积极干预和引导,
使自发的区域经济活动变成自觉的区域经济
运行。
4、区域的划分
经济区域的划分,一般按照地理、行政、
文化或经济特征等进行。常用的有均质性标准
和功能性标准。
可以根据 均质性标准,把具有相同或相近
指标特征的地区综合为一个区域。可选择的指
标有失业率、收入水平、产业比重,GDP、教
育水平、城乡人口比重等。如旅游区可以是旅
游产业比重达到一定标准的地区。
还可按照 功能性标准,根据区域功能和内
在联系程度等的不同,可按一定的指标,划分
出不同的功能区域。
例如,可以按照城市内部职能的差异,将
城市内部划分为住宅区、工厂区、商业区、文
教区、行政管理区等。
跨国经济区域---亚太经济区
国家级经济区域--中国区、日本区
跨省区经济区域--成渝经济区
省级经济区域---四川、上海
跨地市经济区域--成都经济区、川南
经济区、攀 西地区、川西北经济区、
川东北经济区
地市级经济区域--自贡市域经济
县级经济区域---县域经济
现有经济区域的划分
思 考
非洲的撒
哈拉沙漠是
一个经济区
域吗?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学( Regional Economics)







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
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解决各种资源、
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如何优化配置,以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
狭义区域经济学主要回答的是,区
域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各地
区在全国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优势,处
于何种地位,承担何种功能,应与其他
区域建立何种联系等问题。
广






广义区域经济学史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
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把区域和经济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
考察,分析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因此,区域
经济学在本质上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
研究的是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的客观
规律。
经济区域是一定经济活
动的地域空间,区域经济是
特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经济
活动。
考察 经济区域 的着眼点,
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载
体。
研究 区域经济 的落脚点,
则在于一定地域空间上的人
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① 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
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
② 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次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
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
③ 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
④ 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
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际分工与经济
技术合作、区际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
⑤ 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
成果,完善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
经济研究领域。
⑥ 引进国外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丰富我国的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的任务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新古典学派(市场经济学派)
?行为学派( 20世纪 70年代结束)
?政治经济学派
?管理学派(应用区域经济学)
?计算学派
3、区域经济学 中的行为主体
区域经济过程中一定要有行为主体的参与才能实现,区域经
济的发展,是许多行为主体决策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客体主要指区域经济活动中作用
的对象,如资源、原材料能自然物质,而行为主体是具有人类活
动特征的组织或个体。
在区域经济活动
中重要的主体有三个。
即企业、家庭(社区
居民)、公共管理和
行政机构。
家庭(居民)
劳动力、收入、
供给、教育、居住地
企 业
生产、技术工艺、
投入产出、原材料供应、
投资与区位选择
政 府
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导向、
产业扶持、土地供给、税收减免等
雇佣劳动力与
工资支付
购买企业的
产品或服务
世界范围内,从古典区位
论到现代区域经济学,大体经
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820年 — 二战前:古典区位
论问世和发展时期;
1950— 1970年:现代区域经
济学形成时期;
1980年以后:区位理论、区
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管理理
论在新条件下得到了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产生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
1、区域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由于全球性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冲击,经济领域产生
了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调节经济活动,一些经济学者开始
关注和探讨区域经济问题。
20世纪 50年代末,人们认识到市场力量的作用倾向于扩
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距。认为区域的极化效应超过了扩
散效应的作用,结果扩大了
地区差距。因此,要改变这种情
况,必须加强国家干预。一些学
者还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区域开发
的理论与方法,为国家干预提供
了工具,也为区域经济理论奠定
了基础。




进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西方国家在战后的繁
荣时期宣告结束,经济发展势头锐减。过去那种以为发
达地区可以把自己的繁荣建立在别的地区的贫困之上的
传统认识,(“华盛顿共识”)已站不住脚。美国、法
国等国家通过政府的干预,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调整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
这一时期,通过实践
开始对传统生产布局理论
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与布
局上的局限性进行反思,
进而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
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学发展表现
为:
第一,借鉴古典区位论。把对象从
单个企业最优区位上调整到以区域
为基础的整体优化和长远利益上,
建立起了有明确研究对象的区域经
济学体系。
第二,运用西方经济学最新成果。
主要是凯恩斯开始的宏观经济分析
方法,研究的宏观经济问题。
第三,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计算机、
网络技术、系统理论等。




20世纪 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和平与发展为
主要特征的时期,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化、集团化和一
体化趋势,区域经济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表
现为新的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
用最新科技手段上。这一时期区域经济进入了全面发展
的时期。
二、中国区域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1、改革开放前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以中央高度
集权、计划行政管理、排斥市场机制。
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区域经济发
展主要局限于生产力布局的理论和方法
上,区域政策的的取向以平衡布局发展
为目标,追求和维护国家的政治和经济
利益,区域利益主体没有独立性,区域
内部产业结构的配置以及区域间利益的
协调、产业分工格局均由中央政府统一
安排,区域经济利益往往被忽视,或置
于次要地位。




这一时期区域平衡发展的积极效果是,改变了旧中国生
产力布局的严重畸形状况,推进了内地经济的发展,增强了
内地自我发展能力。
受到“左”的思想路线影响,这一时期的区域平衡政策
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①超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在国民经济主要任务是发展
而不是缩小空间差距时,过早提出和实施了区域平衡发展战
略,反而使区域差距扩大了。
②区域平衡发展的指导原则主要是为国防安全服务,而不是
消除贫困,尤其是在“三线建设”
时期,这一原则被推向极致,造
成巨大的损失。
③强调区域自成体系,导致区域
产业结构的趋同化,形成了“大而
全”、“小而全”的经济结构,丧失
了区域分工效益。
2、改革开放后梯度推移的不平衡发展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区域经济发展与研究的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①国家对宏观经济的管理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市场在资源配
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②地方经济主体得到确立,其地位与作用逐步加强,由于财政、税
收、计划、投资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地方调控权的扩大,地方政府的
责任和利益进一步强化。
③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由速度型、粗放型
向效益型和集约型转变,传统的“均衡”布局
代之以“效率”为目标的布局原则和政策导向。
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重点对沿海实行特殊
优惠政策,结果使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
雄厚和沿海地区得到高速发展。




①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心大规模东移,又一次改变了原有的生
产力布局。由 20世纪 80年代沿海向内地梯度推进格局转变为
90 年代的全方位开放与发展的新局面。新兴工业地区和经
济增长极发展迅速。
②投资主体多元化、布局机制复杂化,新的分配主体和利益
分配机制开始形成。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迅
猛发展。
③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取得长足发展,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和
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④人民生活水平增长较快,翻
两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这一阶段,区域经济成为
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过去
那种单一的产业经济增长机制
被打破,代之以区域经济为主
体的新国民经济增长机制。





①区域经济不平衡不断加剧,区域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重
心更加偏向东南沿海。
②扩权后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诸侯经济盛行,出现地区封
锁、市场分割和行政性垄断等现象,严重阻碍了区域分工与
协作关系的发展。
③缺乏明确的区域产业政策的指导,区域分工模糊,各地纷
纷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
业结构趋同,缺乏规模经济。
一些地区脱离“区情”照搬左邻
右舍的发展模式。
④老工业基地相对萎缩,资源
配置效率不高。
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贫富悬殊现象开始出现。
3、协调发展阶段
进入 21世纪初,中央
开始重视不平衡发展带来
的问题,提出区域协调发
展的思想,对区域发展政
策进行调整。
西部大开发战略
振兴东北工业基地
中部崛起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与相关学科
的关系
① 生产力布局学,研究社会物质生
产部门空间分布的的发展变化及
其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如何进行优
化组合的科学。
② 经济学,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本身的发展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
与区域经济学相关的学科:
③ 环境科学,主要研究环境变
化规律,与自然地理空间有
密切关系部门经济学,反
映了各个经济部门的经济
发展规律,从部门利益最
大化的角度着手研究资源
优化配置。主要有农业经
济学、工业经济学、商业
经济学等。
④ 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区经
济布局的差异和特征,及
其形成的条件和变化规律。
着眼于已经形成的生产力
布局。
生产力
布局学
经济学 地理学
区域经济学
练习题:
1.区域有哪些基本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
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是什么?
4、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践,
说明区域经济学的存在和发
展具有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