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区域产业
结构
学习重点
1、产业的分类
2、区域主导产业的选
择
3、区域产业结构演变
的规律
4、区域产业结构的二
元化及其对策
第一节 区域产业
结构
区
域
产
业
结
构
区域产业结构 是指区域内
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
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全国经济
空间布局在特定区域组合的结
果。
区域经济的本质就是充分
发挥区域优势,在空间市场一
体化的条件下,实现区域间的
合理分工,最大限度地获得可
见经济的整体效益。发挥区域
优势的关键就在于建立能充分
体现区域优势的区域产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的分类
1、三次产业的划分
(1)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194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拉克( C,G,
Clark )在, 经济进步的条件, 中,对三次产业
作了详细的划分,并总结了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
演变规律。这一理论为经济学界普遍接受。
第一产业:一切直接取自自然界的经济活动,主要是
广义的农业和矿业;
第二产业: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济活动,主要
是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一切经济活动;
一些边缘性产业,习惯上划为第二产业,如矿业、
电力、供排水等。
(2)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1985年我国国务院、国家统计
局规定了三次产业划分标准。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
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
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
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
其他产业。具体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
门。
第
三
产
业
内
部
的
层
次
划
分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
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
保险、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地质勘探业、咨询服务
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农业服务业、水
利业、公路及内河(湖)航道养护业。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
科学研究、卫生、体育、社
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
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
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
军队、警察等。
2、区域产业结构的分类
区
域
产
业
结
构
分
类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是一种产业结构功能性分类,是
以一般产业结构为基础,根据各产业在特定区域经济发
展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划分区域产业类型以反映区
域的优势和区域分工的要求。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要遵
循的原则:
?要以区域优势为基础
?应反映区域分工的要求
?分类应相对完整
( 1)区域专门化产业
区域专门化产业 是指那些能发挥区域优势的、具有区域分割意
义的、主要为区域以外服务的产业。
区域专门化的程度称为专门化率,是指专门化产业在区域产
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与该产业在全国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之比。
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
劳
动
力
专
门
化
率
Slij = ( Lij / Li ) / ( Lj / L)
Slij — 劳动力专门化率(区位商)
Lij — I 区域 j 部门的劳动力人数
Li — I 区域劳动力总人数
Lj — 全国 j 部门的劳动力人数
L — 全国劳动力总人数
增
加
值
专
门
化
率
SVij = ( Vij / Vi ) / ( Vj / V )
Svij — 增加值专门化率(区位商)
Vij — I 区域 j 部门的增加值
Vi — I区域增加值总额
Vj — 全国 j部门的增加值
V — 全国增加值总额
在这两种指标里,如果区位商 > 1,
则说明 j 部门是 I 区域的专门化产业。
区位商的值越大,说明该产业的专门化程
度越高;反之亦然。
根据专门化程度的大小及与区域经济
发展阶段的适应程度,可分为主导专门化
产业和一般专门化产业。
根据专门化程度的大小及其
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的程度,可
以分为主导专门化产业和一般专
门化产业。
主导专门化产业,又称地区
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
的各阶段处于支配地位的地区专
门化产业(或产业群),它具有
促进区域发展和带动区内其它产
业发展的双重功能。
地区主导产业必须具有三个
条件:
具有较高的劳动力专门化率
有较高的区内增加值比重
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
主
导
专
门
化
产
业
我国资源加工程度与区
域产业结构
从资源加工程度的角度,可将我国各
地区的产业结构作如下类型划分。
以采掘业为主的资源区。如晋、内蒙、
黑、赣、豫、青、宁等省区
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区。如冀、皖、
湘、藏、甘等省区
以重加工为主的加工区。如京、津、沪、
苏、陕等
以轻加工为主的加工区。如浙、闽、粤、
贵、渝、川、新等
资源与加工并重区。如辽、吉、黔、鲁、
琼、滇等
( 2)辅助配套产业和非专门化产业
为地区专门化产业
提供产中、产前、产后
辅助配套的产业则称为
辅助配套产业 。
辅助产业与主导产
业有着最密切的纵向和
横向联系,必须为主导
产业服务,确保主导产
业顺利健康发展。在建
设规模、速度、顺序上,
都必须适应主导产业的
要求 。
辅
助
配
套
产
业
非
专
门
化
产
业
是指专门化率小于 1
或略大于 1、只要满足
区内需求的自 給 性产业,
包括区内基础设施、社
会服务业和需求量大、
不易运输、发展要求不
高的普遍适应性产业。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
1,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度
区域优势是区域内部
各产业比较的结果,并随
着时间推移动态发展。
选择指标有三个:
区内增加值比重、
区内比较劳动生产率
区内比较资本产出率。
WIij = ( Gij / Gi ) × 100%
Wiij —— I地区 j产业的增加值比重
Gij —— I地区 j产业的增加值
Gi —— I地区的 GDP
一般而言,主导产业的 Wiij 必
须大于 15%。
(1)区内增加值比重
区
内
比
较
劳
动
生
产
率
RIij = ( Gij / Lij ) / ( Gi / Li )
Riij — I地区 j 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Gij — I地区 j 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Lij — I地区 j 产业的劳动力人数
Gi — I地区各产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Li — I地区各产业总的劳动力人数
一般而言,区域主导产业的比较劳动
生产率必须为 Riij > 2。
区
内
比
较
资
本
产
出
率
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区内比较资本产
出率是反应区内资本投向的最现实的指标。
VIij = Vij / Vi = ( Gij / Kij ) / ( Gi / Ki )
Viij —— I地区 j产业的比较资本产出率
Vij —— I地区 j产业的资本产出率
Vi —— I地区各产业的平均资本产出率
Gij,Gi —— 含义同前
Kij —— I地区 j产业的资本量
Ki —— I地区所有产业的资本总量
一般而言,地区主导产业的比较资本产出率 Viij > 2。
( 2)区位商
区位商 是指一个地区特定产业部门的产值在特定地区工业总产
值中的比重,与更高层次区域该部门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
重二者之比,通常用来判断某一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
Qij = eij / eiE
ij / E
Qij —— I地区 j部门的区位商
eij —— I地区 j部门的产值
ei —— I地区工业总产值
Eij —— 更高层次地区 j部门的总产值
E —— 更高层次地区工业总产值
( 3)部门专业化系数
一个地区某部门专业化水平的具体计算,是一个部门可以用
于输出部分的产值与该部门总产值之比来衡量。如果以 Xij 表示 I
地区 j 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系数,则有:
Xij = ( - ) ×eije
i
Ej
E
ei
eij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变换后可得:
Xij = 1- EjE × eie
ij
= 1-1 / ( ) = 1-1 / Qijeij / eiE
j / E
当 Qij 小于等于 1时,Xij 小于等于 0,表示 I地区 j部门的专
业化水平低;当 Qij 大于 1时,Xij 小于 1 且大于 0,表示 I地区 j
部门的专业化水平高。
主
导
专
业
化
部
门
根据个部门专业化水平的不同,我们将区位商 ≧
2(或专业化系数 ≧ 0,5)、在GDP中比重 ≧ 15
%的部门称为 一级主导产业部门 ;
将区位商 ≧ 1,5(或专业化系数 ≧ 0,33)、产
值在GDP中比重超过10%的部门称之为 二级主导
产业部门 。
2、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个专业化部门要成为地区经济
发展的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具备以下
四个条件。
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
Q值在 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 0.5以上。
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
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一般以
企业产值比重高于 15%。
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有较高的产业关
联度。
能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1)主导产业的条件
1997年中国工业专门化的地区差异
地 区 专业化部门数 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 二级主导专业化部门
北京 12 电子设备 黑色冶金
上海 13 黑色冶金交通设备
黑龙江 9 石油天然气开采
重庆 12 交通设备
湖北 15 交通设备
贵州 11 烟草加工
(2)从实际出发选择主导产业
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
在工业化早期、周期与后期,可选
择不同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作为主
导产业。
根据产业发展阶段进行选择:相对
于产业生命循环周期的科研创新期、
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选择处
于科研创新期和发展期的产业作为
主导产业。
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选择。主
导产业应该是具有高收入弹性的产
业。
红水河流域的水力资源开发
红水河流域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可开发的水力资
源达1281,68万千瓦,可实现年发电量
605,74亿千瓦时。根据规划,可以在红水
河流域干流进行10个梯级开发,主要用于解决桂东南地区和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供给。
但是,如此大规模的水电开
发只能主要用于电力输出。虽然
电力产业区位商高,在地区
GDP中所占比重大,但是它与
区域内其他产业关联度小,不能
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仍不
能成为地区主导产业。
案
例
作业题:
1996年上海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 4329.5亿元,其
中汽车产业产值为 399.2亿元,占上海市工业总产值的 9.2%。
同年全国乡以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 64887.8亿元,其中汽车
工业总产值 2333.1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3.6%。
计算 1996年上海市汽车产业的区位商和专业化系数。
第二节 区域产业
结构的演变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产业分类、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
构评价、产业结构配置和优化、以及产
业结构政策等。
在具体组成上,产业结构理论分为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发展形态理论和产
业联系理论。研究产业结构的目的是寻
找产业结构不断演变的条件和原因,发
现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制定合理的产
业政策,寻求产业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以获得区域经济更高的经济效益。
产
业
结
构
理
论
1、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 1)配第-克拉克定理
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 配第在, 政治算术, 著作中指
出,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
在经济发展中,这种产业之间收入上的相对差异,就会促使劳
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
20世纪 50年代,科林 · 克拉克对此进一步研究。他收集整
理了若干国家的统计资料,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
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
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的
劳动力将减少,第二、第三产业
的劳动力将增加。
( 2)库茨涅兹的研究
在配第、克拉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
涅兹在深化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方面作了进一步研究。
第一、农业部门(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
续,和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中的相对比重一样,在整个国民
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并超过了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的速度。
这在各个国家都是普遍现象。
第二、工业部门(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
是上升的。然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
上升。这说明对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第二产业有较大的贡献。
第三、服务部门(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
有国家都是上升的。但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大体不变或略
有上升。这说明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吸收劳动力的特性,但劳动
生产率提高并不快。
日 本 美 国
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三产
19世纪 90年
代
GDP比重 42.7 21 36.3 17.9 44.1 38
就业比重 72 13 15 42 28 30
20世纪 20年
代
GDP比重 28.1 37.7 34.2 11.2 41.3 47.5
就业比重 55 22 23 27 34 39
1960-1965 GDP比重 9.7 47.9 42.4 3.3 43.5 53.2就业比重 29 31 40 7 34 59
1995 GDP比重 2 38 60 2 26 72就业比重 5.8 32.8 61.4 3.5 22.5 74
( 3)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和霍夫曼理论
,霍夫曼比例, (霍夫曼系数)用来表示重工业化的进程。
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
霍夫曼比例= ————————————
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
以霍夫曼比例数值的 5左右,2.5左右、
1左右和 1以下为依据,霍夫曼把工业化过程
分为 4个阶段。以此计算,到 20世纪 20年代,
巴西、智利处于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日本、
加拿大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英美处于第
三阶段。当时处于第四阶段的国家还未出现。
美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韩国
纺织 118 77 75 88 84
服装 106 80 61 95 79
食品 109 101 112 104 123
造纸 115 105 100 107 143
工业化学 102 112 103 122 176
金属制造 115 103 110 86 134
电气机械 164 116 104 105 161
运输设备 103 87 92 93 171
制造业合计 117 97 98 102 143
1990-1995发达国家制造业指数 (1990年为 100)
( 3)工业高度化规律
工业是对科技进步最敏
感的经济部门,是一个国家
或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近代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
就是工业化过程。
工业化过程表现为制造
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过程:
重工业化过程
深加工化过程
技术集约化的过程
2、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
( 1)重工业化过程
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
主转换。重工业化的过程贯穿于工业化的始终。
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吸
收劳动力多,原材料可以从传统农业中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因
此通常称为区域工业化起步的首选产业。
制造业是产业链长、前后关联度高的产业。任何机械设备
制造业的发展都需要矿业、原材料
工业作基础。
重工业发展初期主导产业是冶
金、建材、化工等原材料工业,到
后期则主要是机械工业,特别是耐
用消费品工业。
重庆市和上海市工业化水平比较
( 1999年)
指 标(%) 重庆市 上海市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 /全部从业人员 57 11.4
工业部门 GDP /全部 GDP 33.3 43.6
重工业产值/工业总产值 63.1 60.5
机电产品出口值 /全部出口值 52.2 47.9
市镇人口 /总人口 33.09 73
( 2)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
工业化过程中,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
业,都会由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向以深
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发展,形成工
业的, 高加工度化, 。
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说明,工业的增长
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到一定时期会下降,从
而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也下降,对资本、
技术的依赖程度加深。
战后日本工业化过程依次依赖三
组产业的支撑:电力工业;石油冶炼
石油化工、钢铁造船;汽车和家电。
三组工业接替领先,互相带动,共同
促进了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随着工业结构重心由轻工业到重
工业,由原材料工业向组装工业的转移,工业的生产要素
结构的重心也分别由劳动力到资金,再到技术的相应转移。
要顺利完成工业化过程,需要从第一产业中释放劳动
力,以进入轻工业部门;再由轻工业部门积累足够的资金,
以至迟重工业的发展;重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获
得先进技术,进入技术密集阶段。
早期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是各种机械加工工业,今
天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则是微电子、激光、纤维光学、遗传
工程、海洋工程等。因此,也有人提出,工业化的阶段除
了着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以外,出现了第三个阶段,即技
术密集化阶段。
生
产
要
素
密
集
度
转
换
规
律
( 3)技术集约化
生产要素密集度的转换
劳
动
力
密
集
型
产
业
资
金
密
集
型
产
业
技
术
密
集
型
产
业
纺织、服装
食品、造纸
钢铁、石油
煤炭、石化
机械工业
信息产业
农业、渔
业、林业
自
然
经
济 劳
动
力
转
移
资
本
积
累 技
术
创
新
3、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1)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收
入
弹
性
弹性在数学上的含义,是两个变量变化率之极限的
比率。即:
(dy/y)/(dx/x)
该产业产品需求的增加率
某产业的收入弹性系数= ————————————
人均GDP的增加率
如果某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系数小于1,则人们在
新增收入中用于该买该产品的比重在下降;反之如大于
1,则在新增收入里有较大比例用于购买该产品。
三次产业收入弹性系数的变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产品的收
入弹性不断变化。
农业生产基本消费品,随着生活水平
的提高,第一产业产品的弹性系数不断下
降,人民的需求转向制造业产品。工业化
的发展对制造业迅速增长不断提出要求,
于是第二产业产品需求的弹性系数不断上
升。
当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欲
望便从各种物质资料专项各种形式的服务。
第二产业更多依赖第三产业提供各种服务,
因而第三产业产品弹性系数上升,成为支
持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进步在促使各产业
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有不同特点,
决定了各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功能和地位的变化。
农
业
农业经济受自然力作用大,生产效率提高缓慢,技术
进步困难;
农产品收入弹性低,相对较低的市场价格使得利润率
低,创造财富的规模和能力相对较弱;
农业投资存在明显的“报酬递减”规律,农业在GD
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技术进步对农业的作用始终存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和土地的有限性,使得农业劳动力不断从农业中分离出
来。
工
业
大机器生产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先进技术,最直接
地实现技术创新,并且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
技术进步对第二产业影响巨大,导致工业品成本不断下
降,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
对GDP增长贡献最大的部门。
莫尔:, 计算机芯片的性能,每18个
月翻一番。,
1983年IBM推出的个人计算机10M
硬盘售价为3000美元,约30万美元/
G;
1995年,IBM1,2G硬盘售价为2
50美元,约208美元/G;
2006年夏,中关村三星80G硬盘售价
775元人民币,相当于1,25美元/G。
第
三
产
业
第三产业提供的商品是服务,不
能像第二产业那样实行大机器生
产,因此,技术进步对降低成本
的影响不如对第二产业明显;
在工业化的前期、中期,第三产
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不如第二
产业;
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可以解决大规模就业;
工业化后期,新型的第三产业既
保留了劳动密集型特性,又是创
造国民财富的主要力量。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评价
1、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
(1)适应区域资源结构、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的
程度
各个区域的自然资源、技术、资
金、劳动力等要素禀赋不同。已形成
的产业结构中,应能较多地利用本区
域相对丰富、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
生产成本较低,以利于在市场上形成
竞争优势。这样就能使区域的资源优
势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
(2)体现全国性地域分工程度
通过区域之间的经济分工与协作,本区域形成专业化的主导
产业,对区域外大量输出本区域生产的专业化产品,对全国或更
高一级层次的区域作出贡献,实行区域之间合理的分工,这是提
高区域经济效率的基本途径。
长三角主要工业行业在全国的比重
行 业 纺织业 交通运输 设备 电气机械 及制品 化学原料 及制品 电子及通 讯设备
产 值 1743.1 1123.6 1223.9 1105.3 938.8
区位商 1.65 1.24 1.51 1.06 1.12
行 业 普通机械 黑色金属冶炼压延 服装及纤 维品 金属制品
产 值 982.6 900.0 732.2 648.7
区位商 1.52 1.05 1.79 1.40
( 1998年)
(3)区内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
区域内部的产业关联,是由产业
的上下游关系决定的产业之间相互依赖
的密切关系。如果区域内部的产业链条
不衔接,就会出现本地企业生产的原材
料必须销往外地进行深加工,而本地深
加工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却必须从外地输
入的现象。
区域的主导产业一般为资金密集、
技术先进、规模较大的企业。它与非主
导产业的关联度大,就可以对非主导产
业产生辐射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又可以得到相关产业的扶持和滋
养,提高区域经济效率。
(4)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应变能力
区域产业结构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区域内部和外部条件
的变化,需要及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和升级。
,入世, 以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就是典型例证。
(5)结构性效益
结构性效益是指由于产业结构合理带动区域经济整体经济
效益的提高。区域结构性效益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
构的高度化程度,以及这种高度化结构与本区域实际水平相适
应。
( 2)区域产业结构的层次分析
( 2)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 1)区域社会总产值结构分析
( 6)生产要素密集度结构分析
( 4)农业行业结构分析
( 5)工业结构分析
( 3)农轻重产业结构分析
区
域
产
业
结
构
的
层
次
分
析
( 3)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
产业的比较优势度
式中:
C1 —— 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产品的销售成本;
C2 —— 更高层次区域同行业同产品销售成本;
B1 —— 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产品的比较成本;
B1﹤ 1,说明研究区域这一产品的成本低于高层次区
域的平均值,这个行业和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 反之,则不具
有比较优势。
A,比较成本 B
1 = C1 / C2
B,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率
式中:
L1 —— 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增
长率;
L2 —— 较高层次研究区域同行业同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
率的年增长率;
B2 —— 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的上升率;
如 B2>1,说明研究区域这一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较
高层次区域的平均水平,说明研究区域这个行业具有比较优
势,反之,则不具有比较优势。
B2 = L1 / L2
工业化结构比重数
G = ( Z1 / Z2 × S1 / S2 )1/ 2
式中:
Z1 ———— 研究区域的工业总产值;
S1 ———— 研究区域的工业劳动者数;
Z2 ———— 研究区域社会总产值;
S2 ———— 研究区域社会劳动者数;
G ———— 研究区域工业化结构比重数;
G值越大,说明区域工业化水平越高。
产业专业化系数
式中:
C1 ——— 区域产业专业化系数 ;
Qi ——— 其产业部门 i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例;
下标 1,2表示不同的区域;
∑ ——— 将计算结果具有相同符号(正或负)的
百分数绝对值加在一起;
C1一般 在 0~ 100%之间。和值越大,区域产业结构
特色越明显,说明与对比区域经济互补性强;反之,系
数数值越小,说明研究区与对比区域的产业结构越是相
似。
C1 = ∑ ( Qi1 – Qi2 )
产业结构变化率
C2 ——— 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率;
Qj ——— 区域某产业部门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百分比;
下标的 1,2分别表示不同的年份;
∑ ——— 将计算结果具有相同符号(正或负)的百分
数绝对值加在一起;
这个指标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产业
结构变化的程度。 C2越大,说明考察期内区域产业结
构变化幅度越大;反之,说明结构变化幅度越小。
C2 = ∑ ( Qj1 – Qj2 )
第三节 区域产业
结构的高级化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二元化
1、产业结构的二元化及其表现
产业结构的二元化,是指在一国或一个区域
的产业结构中,已现代化领域与未现代化的领域
同时并存,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断层。
从数量上看,一方面存在少数处于垄断地位
的大企业,另一方面存在数量和比重很大的中小
企业;从质量上看,一方面是少数技术比较先进
的现代化大企业,另一方面是带有前资本主义甚
至是带有自然经济特征的中小型企业。
这种二元非同质的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单
一的同质的产业结构不同,是落后国家或区域的
基本特征之一。
(1) 西方国家产业结构中劳动力结
构二元化的表现
A,企业规模。一极是雇佣几千人、上万人的大
企业,但占企业总数的比重很小;一极是劳动者人
数很少的小企业,占企业总量的比重很大。二者在
工资、劳动时间、技术装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存
在很大差距。
B,体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雇佣劳动者所占比
重平均不到一半(先进国家为 80- 90%),体现前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超过一半。
C,存在两个平行的劳动力市场。一个是有文化、
有技术,为现代化大企业服务的劳动力市场,另一
个是文化低、技术差的中老年劳动力市场,为中小
型企业提供劳动力。
(2)我国产业结构二元化的表现
二元化的产业结构在我国的典型表现,是传统经
济部门与现代化经济部门并存,在相当长时间内必须
同时发展。
A.197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占 70%。
这种产业结构代表了重工业的发达,相当于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 1000美元的经济水平。但同时,在就业结
构中,农业劳动力占 70%,这种结构相当于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 100美元的经济水平。
B,中央投资兴办的现代化大中型企业群,与落
后脆弱的地方工业、乡镇工业、民营企业并存。
C.少数相当发达的工业中心,与广大外围地区
的落后并存。
D,公有制经济中工程技术人员密集,地方企业、
民营企业中的技术力量十分薄弱。
三峡经济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区域
内部形成了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台阶。经济最发达的是重庆
市的 都市发达经济圈 ( 9城区)加上湖北省宜昌市( 13市、县、
区),总人口约 960万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100美圆,
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 50%。
第二个台阶为重庆市的 渝西经济走廊 ( 12市、县、区)
加上四川省的泸州市和宜宾市,总人口约 1,970万人,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为 500-600美元。最不发达的是重庆市的 三峡库
区生态经济区和恩施自治州,总人口约为 1,940万人。这一
地区的加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于 40%,第一产业的比
重超过或接近 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 300美元。
即使在重庆市的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距。重
庆市的渝中、大渡口 2个老城区拥有近 80万人口,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超过了 2,300美圆。最低的酉阳县 2000年人均 GDP只有
1,559元,相当于重庆市平均水平的 30%,或是重庆市老市区
最高水平的 8%。
三峡地区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
地方经济与中央经济不能互相融合
在一个区域内部,“条条”与“块块”
分离,中央企业的优势难以发挥,地方
经济的劣势难以克服。形不成“辐
射”“带动”关系。
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薄弱
地方经济受中央企业的“上划”与“下
放”的影响,以及中央投资规模的影响
较大,内部缺少持续发展活力。
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速度慢
条块分割阻碍了技术辐射和扩散机制的
形成,严重影响了技术创新成果的横向
转移与组合。
“条块分割”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2、我国落后地区产业结构二元化的对策
改革经济体制,增强中央企业辐射功能,发展与地方经济
的横向联合,将先进的生产要素向地方经济扩散,依托新的区
域系统和投资项目重新组合,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点。
案例:
宜昌市通过县区经
济与中央水电企业的联
合,发展载电体工业和
三峡旅游业。
(1)打破条块分割,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
地方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
化。依托农业产业化,通过“公司+农户”、“市场+农户”等形
式,将单纯的家庭经营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乡镇企业,加速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推动小城镇建设。
案例:
山东省蔬菜生产产
业化
(2)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发展农村城镇建设。
国家总体布局和空间投资
政策坚持重点、循序西进,为
落后地区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
条件。
(3)国家实行区域倾
斜投资政策
增强中等城市经济实力,
加强企业布局,加快基础设施
建设,使其在大城市与小城镇
及农村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4)增强中等城市经
济实力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 1)动态比较费用论
针对李嘉图静态的“比较成本学
说”,日本经济学家提出,产品的比较
成本是可以转化的。即使目前在国际贸
易中处于劣势的产业,从发展的眼光来
看,却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业。关键是
对那些有潜力、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
的产业采取扶植政策。经过一段时期的
扶植,这些产业可以发展成为有竞争力
的出口产业。
1、区域产业高级化的理论观点
( 2)雁行形态说
在日本近代棉纺织业尚未形成之时,西方棉纺织品大量涌入
日本市场。国外棉纺织品的大量进口,开辟和拓展了日本的棉纺
织市场,为日本的棉纺织业发展准备了市场条件。 国内市场与近
代技术及低工资的结合,促进了日本棉纺织业的发展。
随着日本国内棉纺织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经济加上低工
资,使棉纺织品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价格优
势,成了日本主要的出口产品。国际市场的开拓,又进一步促进
了日本棉纺织业的发展。
据此,日本经济学家提出了, 雁行形态说,,认为后进国家
的产业,应当遵循, 进口-国内生产-出口, 的模式,相继更替
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这一过程在图形上象三只展翅飞
翔的大雁。
市场
时间
进口
国内生产
出口
产业结构的雁行现象
( 3)产品循环说
这一学说对本国工业开发的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循环发展过
程进行了描述。
第一阶段,新产品出口,扩大市场直至饱和;
第二阶段,在国内市场饱和后,产品出口到国外;
第三阶段,伴随产品出口,输出资本及技术,与当地廉价资源
结合,在输入国发展本产品;
第四阶段,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使这种产品以更低价格输入本
国市场,迫使原先开发这种产品的企业放弃生产,转向更新的产品
开发。
这种现象被称为, 飞旋镖效应,,正是这一效应,形成了落后
国家的, 后发优势, 。发展中国家创造条件,利用, 飞旋镖效应,,
就可能以较快的速度使自己的产业结构向先进国家的结构类型演进。
( 4)非平衡增长论
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过程中,应选择好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加
以重点发展。日本经济学家提出,战略产业的选择应遵循 2个原则,
即应选择需求弹性大的产业和比较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可能性较大
的产业来发展。
需求量的增长率
需求弹性系数= —————————
收入额的增长率
某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
比较劳动生产率 = —————————————
某产业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日本经济学家根据 20世纪 50年代日本的具体情况,认为重化
工业符合以上原则,并且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对其他产业
的关联效应大,能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 5)相关分析法
研究产业结构,不仅要研究产业系统内部各产业间的动态关
系,也要考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教育结构、投资结构、进出
口结构、空间结构等各种结构之间的相关性。
产业结构
教育结构 就业结构 投资结构 空间结构
产业结构
进口结构 出口结构
产业结构
D DD
在上述三组循环中,三种结构都是互相关联、相互影响的。
只有站在 D点上,才能把握产业结构便得到内在联系。
2、产业结构的变动导向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的选择,基本依据
为: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及其特点;区域所处
的发展阶段及其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及
存在问题;全国地域分工的需要。
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有三种基本导向:
A,技术导向 。在结构调整中提高高技术产
业的比重,直至占主导地位;
B.结构导向 。以主导产业为核心,自然资
源和加工制造业协调发展,指导加工制造业占
主导地位。
C,资源导向 。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资源
型产业占主导地位。
( 1)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导向
目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物耗高、运量大、污染重的传统工业占绝对优势,技术密集、
知识密集产业比重很低。
?三次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新兴的第三产业发展微弱,传统的第
三产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一、二产业内部比例不协调,
低水平重复建设。
?高新技术开发缓慢,推广运
用差。大量小企业处于资本
原始积累阶段,缺少技术开
发的动力和资源。
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A.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 传统产业仍是发达地区国
民经济的主体。改造传统产业就是要加快设备更新与技术进
步,提高素质,注入新的活力。当前首先是要将其中的优势
产业尽快转移到现代技术基础上,使部分产品、主要装备和
关键工序上接近亚太地区和世界先进水平。这样可以较快改
变发达地区现有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落后性,为新兴技
术产业开发确立深厚的根基。
B.建设和发展高技术产业 。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较
好的技术经济条件,它具有节能、省料、省工等特点,能生
产大量的替代材料,对整个国民经济有很强的超前带动性。
发展高技术产业既可以发挥其经济技术优势,减少对运输、
原材料的依赖,还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高区域总体
结构水平。
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将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到适应区域经济要求的比例,
同时处理好第三产业内部传统产业与新兴行业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提高就业率,促进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生产与经营的有机结合。
D.农村产业结构的整体
改造
建立外向型农业结构,包括
城郊型农业、乡镇型农业、
特区型农业等。建立健全农
副产品出口体系,形成“出口
创汇-引进技术-扩大出口
创汇”的良性循环。
( 2)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导向
落后地区总体上还处于资源导向阶段。现实经济中地区专业
化水平低,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许多资源还处于待开
发状态。从发展来看,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替代性,随着开发规
模扩大引起开采条件恶化。我国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和价格体系扭曲,
使资源导向结构的区域经济效益低下。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强资源导向,扩大优势资源的开发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同时通过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适度地发展一些加工制造业。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更新传统资源加工业,提高资源加工的经济
效益。
积极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是落后地区最紧缺的资源,也是
实行, 后发优势,,跳跃式发展的关键。
地区
GDP总
额
(亿元)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粮 食
GDP
(亿)
区位商 GDP
(亿)
区位商 万吨 区位商
全国 81911 40418 27036 50839
湖北 3858.0 1887.9 1316 2452
广东 8459.5 4265.9 3172 1967
重庆 1479.7 604.4 591 1143
1999年部分省的区位商计算作业题
作业题
1、为什么说工业化是落
后地区经济发展不可逾越
的阶段?
2、简述区域经济发展过
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3、结合三峡地区实际,
说明三峡地区主导产业的
选择
结构
学习重点
1、产业的分类
2、区域主导产业的选
择
3、区域产业结构演变
的规律
4、区域产业结构的二
元化及其对策
第一节 区域产业
结构
区
域
产
业
结
构
区域产业结构 是指区域内
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
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全国经济
空间布局在特定区域组合的结
果。
区域经济的本质就是充分
发挥区域优势,在空间市场一
体化的条件下,实现区域间的
合理分工,最大限度地获得可
见经济的整体效益。发挥区域
优势的关键就在于建立能充分
体现区域优势的区域产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的分类
1、三次产业的划分
(1)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194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拉克( C,G,
Clark )在, 经济进步的条件, 中,对三次产业
作了详细的划分,并总结了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
演变规律。这一理论为经济学界普遍接受。
第一产业:一切直接取自自然界的经济活动,主要是
广义的农业和矿业;
第二产业: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济活动,主要
是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一切经济活动;
一些边缘性产业,习惯上划为第二产业,如矿业、
电力、供排水等。
(2)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1985年我国国务院、国家统计
局规定了三次产业划分标准。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
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
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
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
其他产业。具体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
门。
第
三
产
业
内
部
的
层
次
划
分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
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
保险、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地质勘探业、咨询服务
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农业服务业、水
利业、公路及内河(湖)航道养护业。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
科学研究、卫生、体育、社
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
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
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
军队、警察等。
2、区域产业结构的分类
区
域
产
业
结
构
分
类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是一种产业结构功能性分类,是
以一般产业结构为基础,根据各产业在特定区域经济发
展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划分区域产业类型以反映区
域的优势和区域分工的要求。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要遵
循的原则:
?要以区域优势为基础
?应反映区域分工的要求
?分类应相对完整
( 1)区域专门化产业
区域专门化产业 是指那些能发挥区域优势的、具有区域分割意
义的、主要为区域以外服务的产业。
区域专门化的程度称为专门化率,是指专门化产业在区域产
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与该产业在全国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之比。
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
劳
动
力
专
门
化
率
Slij = ( Lij / Li ) / ( Lj / L)
Slij — 劳动力专门化率(区位商)
Lij — I 区域 j 部门的劳动力人数
Li — I 区域劳动力总人数
Lj — 全国 j 部门的劳动力人数
L — 全国劳动力总人数
增
加
值
专
门
化
率
SVij = ( Vij / Vi ) / ( Vj / V )
Svij — 增加值专门化率(区位商)
Vij — I 区域 j 部门的增加值
Vi — I区域增加值总额
Vj — 全国 j部门的增加值
V — 全国增加值总额
在这两种指标里,如果区位商 > 1,
则说明 j 部门是 I 区域的专门化产业。
区位商的值越大,说明该产业的专门化程
度越高;反之亦然。
根据专门化程度的大小及与区域经济
发展阶段的适应程度,可分为主导专门化
产业和一般专门化产业。
根据专门化程度的大小及其
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的程度,可
以分为主导专门化产业和一般专
门化产业。
主导专门化产业,又称地区
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
的各阶段处于支配地位的地区专
门化产业(或产业群),它具有
促进区域发展和带动区内其它产
业发展的双重功能。
地区主导产业必须具有三个
条件:
具有较高的劳动力专门化率
有较高的区内增加值比重
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
主
导
专
门
化
产
业
我国资源加工程度与区
域产业结构
从资源加工程度的角度,可将我国各
地区的产业结构作如下类型划分。
以采掘业为主的资源区。如晋、内蒙、
黑、赣、豫、青、宁等省区
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区。如冀、皖、
湘、藏、甘等省区
以重加工为主的加工区。如京、津、沪、
苏、陕等
以轻加工为主的加工区。如浙、闽、粤、
贵、渝、川、新等
资源与加工并重区。如辽、吉、黔、鲁、
琼、滇等
( 2)辅助配套产业和非专门化产业
为地区专门化产业
提供产中、产前、产后
辅助配套的产业则称为
辅助配套产业 。
辅助产业与主导产
业有着最密切的纵向和
横向联系,必须为主导
产业服务,确保主导产
业顺利健康发展。在建
设规模、速度、顺序上,
都必须适应主导产业的
要求 。
辅
助
配
套
产
业
非
专
门
化
产
业
是指专门化率小于 1
或略大于 1、只要满足
区内需求的自 給 性产业,
包括区内基础设施、社
会服务业和需求量大、
不易运输、发展要求不
高的普遍适应性产业。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
1,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度
区域优势是区域内部
各产业比较的结果,并随
着时间推移动态发展。
选择指标有三个:
区内增加值比重、
区内比较劳动生产率
区内比较资本产出率。
WIij = ( Gij / Gi ) × 100%
Wiij —— I地区 j产业的增加值比重
Gij —— I地区 j产业的增加值
Gi —— I地区的 GDP
一般而言,主导产业的 Wiij 必
须大于 15%。
(1)区内增加值比重
区
内
比
较
劳
动
生
产
率
RIij = ( Gij / Lij ) / ( Gi / Li )
Riij — I地区 j 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Gij — I地区 j 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Lij — I地区 j 产业的劳动力人数
Gi — I地区各产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Li — I地区各产业总的劳动力人数
一般而言,区域主导产业的比较劳动
生产率必须为 Riij > 2。
区
内
比
较
资
本
产
出
率
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区内比较资本产
出率是反应区内资本投向的最现实的指标。
VIij = Vij / Vi = ( Gij / Kij ) / ( Gi / Ki )
Viij —— I地区 j产业的比较资本产出率
Vij —— I地区 j产业的资本产出率
Vi —— I地区各产业的平均资本产出率
Gij,Gi —— 含义同前
Kij —— I地区 j产业的资本量
Ki —— I地区所有产业的资本总量
一般而言,地区主导产业的比较资本产出率 Viij > 2。
( 2)区位商
区位商 是指一个地区特定产业部门的产值在特定地区工业总产
值中的比重,与更高层次区域该部门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
重二者之比,通常用来判断某一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
Qij = eij / eiE
ij / E
Qij —— I地区 j部门的区位商
eij —— I地区 j部门的产值
ei —— I地区工业总产值
Eij —— 更高层次地区 j部门的总产值
E —— 更高层次地区工业总产值
( 3)部门专业化系数
一个地区某部门专业化水平的具体计算,是一个部门可以用
于输出部分的产值与该部门总产值之比来衡量。如果以 Xij 表示 I
地区 j 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系数,则有:
Xij = ( - ) ×eije
i
Ej
E
ei
eij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变换后可得:
Xij = 1- EjE × eie
ij
= 1-1 / ( ) = 1-1 / Qijeij / eiE
j / E
当 Qij 小于等于 1时,Xij 小于等于 0,表示 I地区 j部门的专
业化水平低;当 Qij 大于 1时,Xij 小于 1 且大于 0,表示 I地区 j
部门的专业化水平高。
主
导
专
业
化
部
门
根据个部门专业化水平的不同,我们将区位商 ≧
2(或专业化系数 ≧ 0,5)、在GDP中比重 ≧ 15
%的部门称为 一级主导产业部门 ;
将区位商 ≧ 1,5(或专业化系数 ≧ 0,33)、产
值在GDP中比重超过10%的部门称之为 二级主导
产业部门 。
2、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个专业化部门要成为地区经济
发展的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具备以下
四个条件。
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
Q值在 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 0.5以上。
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
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一般以
企业产值比重高于 15%。
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有较高的产业关
联度。
能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1)主导产业的条件
1997年中国工业专门化的地区差异
地 区 专业化部门数 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 二级主导专业化部门
北京 12 电子设备 黑色冶金
上海 13 黑色冶金交通设备
黑龙江 9 石油天然气开采
重庆 12 交通设备
湖北 15 交通设备
贵州 11 烟草加工
(2)从实际出发选择主导产业
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
在工业化早期、周期与后期,可选
择不同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作为主
导产业。
根据产业发展阶段进行选择:相对
于产业生命循环周期的科研创新期、
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选择处
于科研创新期和发展期的产业作为
主导产业。
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选择。主
导产业应该是具有高收入弹性的产
业。
红水河流域的水力资源开发
红水河流域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可开发的水力资
源达1281,68万千瓦,可实现年发电量
605,74亿千瓦时。根据规划,可以在红水
河流域干流进行10个梯级开发,主要用于解决桂东南地区和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供给。
但是,如此大规模的水电开
发只能主要用于电力输出。虽然
电力产业区位商高,在地区
GDP中所占比重大,但是它与
区域内其他产业关联度小,不能
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仍不
能成为地区主导产业。
案
例
作业题:
1996年上海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 4329.5亿元,其
中汽车产业产值为 399.2亿元,占上海市工业总产值的 9.2%。
同年全国乡以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 64887.8亿元,其中汽车
工业总产值 2333.1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3.6%。
计算 1996年上海市汽车产业的区位商和专业化系数。
第二节 区域产业
结构的演变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产业分类、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
构评价、产业结构配置和优化、以及产
业结构政策等。
在具体组成上,产业结构理论分为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发展形态理论和产
业联系理论。研究产业结构的目的是寻
找产业结构不断演变的条件和原因,发
现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制定合理的产
业政策,寻求产业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以获得区域经济更高的经济效益。
产
业
结
构
理
论
1、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 1)配第-克拉克定理
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 配第在, 政治算术, 著作中指
出,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
在经济发展中,这种产业之间收入上的相对差异,就会促使劳
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
20世纪 50年代,科林 · 克拉克对此进一步研究。他收集整
理了若干国家的统计资料,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
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
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的
劳动力将减少,第二、第三产业
的劳动力将增加。
( 2)库茨涅兹的研究
在配第、克拉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
涅兹在深化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方面作了进一步研究。
第一、农业部门(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
续,和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中的相对比重一样,在整个国民
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并超过了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的速度。
这在各个国家都是普遍现象。
第二、工业部门(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
是上升的。然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
上升。这说明对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第二产业有较大的贡献。
第三、服务部门(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
有国家都是上升的。但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大体不变或略
有上升。这说明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吸收劳动力的特性,但劳动
生产率提高并不快。
日 本 美 国
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三产
19世纪 90年
代
GDP比重 42.7 21 36.3 17.9 44.1 38
就业比重 72 13 15 42 28 30
20世纪 20年
代
GDP比重 28.1 37.7 34.2 11.2 41.3 47.5
就业比重 55 22 23 27 34 39
1960-1965 GDP比重 9.7 47.9 42.4 3.3 43.5 53.2就业比重 29 31 40 7 34 59
1995 GDP比重 2 38 60 2 26 72就业比重 5.8 32.8 61.4 3.5 22.5 74
( 3)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和霍夫曼理论
,霍夫曼比例, (霍夫曼系数)用来表示重工业化的进程。
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
霍夫曼比例= ————————————
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
以霍夫曼比例数值的 5左右,2.5左右、
1左右和 1以下为依据,霍夫曼把工业化过程
分为 4个阶段。以此计算,到 20世纪 20年代,
巴西、智利处于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日本、
加拿大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英美处于第
三阶段。当时处于第四阶段的国家还未出现。
美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韩国
纺织 118 77 75 88 84
服装 106 80 61 95 79
食品 109 101 112 104 123
造纸 115 105 100 107 143
工业化学 102 112 103 122 176
金属制造 115 103 110 86 134
电气机械 164 116 104 105 161
运输设备 103 87 92 93 171
制造业合计 117 97 98 102 143
1990-1995发达国家制造业指数 (1990年为 100)
( 3)工业高度化规律
工业是对科技进步最敏
感的经济部门,是一个国家
或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近代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
就是工业化过程。
工业化过程表现为制造
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过程:
重工业化过程
深加工化过程
技术集约化的过程
2、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
( 1)重工业化过程
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
主转换。重工业化的过程贯穿于工业化的始终。
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吸
收劳动力多,原材料可以从传统农业中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因
此通常称为区域工业化起步的首选产业。
制造业是产业链长、前后关联度高的产业。任何机械设备
制造业的发展都需要矿业、原材料
工业作基础。
重工业发展初期主导产业是冶
金、建材、化工等原材料工业,到
后期则主要是机械工业,特别是耐
用消费品工业。
重庆市和上海市工业化水平比较
( 1999年)
指 标(%) 重庆市 上海市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 /全部从业人员 57 11.4
工业部门 GDP /全部 GDP 33.3 43.6
重工业产值/工业总产值 63.1 60.5
机电产品出口值 /全部出口值 52.2 47.9
市镇人口 /总人口 33.09 73
( 2)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
工业化过程中,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
业,都会由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向以深
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发展,形成工
业的, 高加工度化, 。
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说明,工业的增长
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到一定时期会下降,从
而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也下降,对资本、
技术的依赖程度加深。
战后日本工业化过程依次依赖三
组产业的支撑:电力工业;石油冶炼
石油化工、钢铁造船;汽车和家电。
三组工业接替领先,互相带动,共同
促进了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随着工业结构重心由轻工业到重
工业,由原材料工业向组装工业的转移,工业的生产要素
结构的重心也分别由劳动力到资金,再到技术的相应转移。
要顺利完成工业化过程,需要从第一产业中释放劳动
力,以进入轻工业部门;再由轻工业部门积累足够的资金,
以至迟重工业的发展;重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获
得先进技术,进入技术密集阶段。
早期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是各种机械加工工业,今
天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则是微电子、激光、纤维光学、遗传
工程、海洋工程等。因此,也有人提出,工业化的阶段除
了着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以外,出现了第三个阶段,即技
术密集化阶段。
生
产
要
素
密
集
度
转
换
规
律
( 3)技术集约化
生产要素密集度的转换
劳
动
力
密
集
型
产
业
资
金
密
集
型
产
业
技
术
密
集
型
产
业
纺织、服装
食品、造纸
钢铁、石油
煤炭、石化
机械工业
信息产业
农业、渔
业、林业
自
然
经
济 劳
动
力
转
移
资
本
积
累 技
术
创
新
3、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1)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收
入
弹
性
弹性在数学上的含义,是两个变量变化率之极限的
比率。即:
(dy/y)/(dx/x)
该产业产品需求的增加率
某产业的收入弹性系数= ————————————
人均GDP的增加率
如果某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系数小于1,则人们在
新增收入中用于该买该产品的比重在下降;反之如大于
1,则在新增收入里有较大比例用于购买该产品。
三次产业收入弹性系数的变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产品的收
入弹性不断变化。
农业生产基本消费品,随着生活水平
的提高,第一产业产品的弹性系数不断下
降,人民的需求转向制造业产品。工业化
的发展对制造业迅速增长不断提出要求,
于是第二产业产品需求的弹性系数不断上
升。
当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欲
望便从各种物质资料专项各种形式的服务。
第二产业更多依赖第三产业提供各种服务,
因而第三产业产品弹性系数上升,成为支
持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进步在促使各产业
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有不同特点,
决定了各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功能和地位的变化。
农
业
农业经济受自然力作用大,生产效率提高缓慢,技术
进步困难;
农产品收入弹性低,相对较低的市场价格使得利润率
低,创造财富的规模和能力相对较弱;
农业投资存在明显的“报酬递减”规律,农业在GD
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技术进步对农业的作用始终存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和土地的有限性,使得农业劳动力不断从农业中分离出
来。
工
业
大机器生产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先进技术,最直接
地实现技术创新,并且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
技术进步对第二产业影响巨大,导致工业品成本不断下
降,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
对GDP增长贡献最大的部门。
莫尔:, 计算机芯片的性能,每18个
月翻一番。,
1983年IBM推出的个人计算机10M
硬盘售价为3000美元,约30万美元/
G;
1995年,IBM1,2G硬盘售价为2
50美元,约208美元/G;
2006年夏,中关村三星80G硬盘售价
775元人民币,相当于1,25美元/G。
第
三
产
业
第三产业提供的商品是服务,不
能像第二产业那样实行大机器生
产,因此,技术进步对降低成本
的影响不如对第二产业明显;
在工业化的前期、中期,第三产
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不如第二
产业;
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可以解决大规模就业;
工业化后期,新型的第三产业既
保留了劳动密集型特性,又是创
造国民财富的主要力量。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评价
1、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
(1)适应区域资源结构、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的
程度
各个区域的自然资源、技术、资
金、劳动力等要素禀赋不同。已形成
的产业结构中,应能较多地利用本区
域相对丰富、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
生产成本较低,以利于在市场上形成
竞争优势。这样就能使区域的资源优
势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
(2)体现全国性地域分工程度
通过区域之间的经济分工与协作,本区域形成专业化的主导
产业,对区域外大量输出本区域生产的专业化产品,对全国或更
高一级层次的区域作出贡献,实行区域之间合理的分工,这是提
高区域经济效率的基本途径。
长三角主要工业行业在全国的比重
行 业 纺织业 交通运输 设备 电气机械 及制品 化学原料 及制品 电子及通 讯设备
产 值 1743.1 1123.6 1223.9 1105.3 938.8
区位商 1.65 1.24 1.51 1.06 1.12
行 业 普通机械 黑色金属冶炼压延 服装及纤 维品 金属制品
产 值 982.6 900.0 732.2 648.7
区位商 1.52 1.05 1.79 1.40
( 1998年)
(3)区内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
区域内部的产业关联,是由产业
的上下游关系决定的产业之间相互依赖
的密切关系。如果区域内部的产业链条
不衔接,就会出现本地企业生产的原材
料必须销往外地进行深加工,而本地深
加工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却必须从外地输
入的现象。
区域的主导产业一般为资金密集、
技术先进、规模较大的企业。它与非主
导产业的关联度大,就可以对非主导产
业产生辐射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又可以得到相关产业的扶持和滋
养,提高区域经济效率。
(4)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应变能力
区域产业结构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区域内部和外部条件
的变化,需要及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和升级。
,入世, 以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就是典型例证。
(5)结构性效益
结构性效益是指由于产业结构合理带动区域经济整体经济
效益的提高。区域结构性效益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
构的高度化程度,以及这种高度化结构与本区域实际水平相适
应。
( 2)区域产业结构的层次分析
( 2)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 1)区域社会总产值结构分析
( 6)生产要素密集度结构分析
( 4)农业行业结构分析
( 5)工业结构分析
( 3)农轻重产业结构分析
区
域
产
业
结
构
的
层
次
分
析
( 3)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
产业的比较优势度
式中:
C1 —— 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产品的销售成本;
C2 —— 更高层次区域同行业同产品销售成本;
B1 —— 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产品的比较成本;
B1﹤ 1,说明研究区域这一产品的成本低于高层次区
域的平均值,这个行业和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 反之,则不具
有比较优势。
A,比较成本 B
1 = C1 / C2
B,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率
式中:
L1 —— 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增
长率;
L2 —— 较高层次研究区域同行业同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
率的年增长率;
B2 —— 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的上升率;
如 B2>1,说明研究区域这一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较
高层次区域的平均水平,说明研究区域这个行业具有比较优
势,反之,则不具有比较优势。
B2 = L1 / L2
工业化结构比重数
G = ( Z1 / Z2 × S1 / S2 )1/ 2
式中:
Z1 ———— 研究区域的工业总产值;
S1 ———— 研究区域的工业劳动者数;
Z2 ———— 研究区域社会总产值;
S2 ———— 研究区域社会劳动者数;
G ———— 研究区域工业化结构比重数;
G值越大,说明区域工业化水平越高。
产业专业化系数
式中:
C1 ——— 区域产业专业化系数 ;
Qi ——— 其产业部门 i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例;
下标 1,2表示不同的区域;
∑ ——— 将计算结果具有相同符号(正或负)的
百分数绝对值加在一起;
C1一般 在 0~ 100%之间。和值越大,区域产业结构
特色越明显,说明与对比区域经济互补性强;反之,系
数数值越小,说明研究区与对比区域的产业结构越是相
似。
C1 = ∑ ( Qi1 – Qi2 )
产业结构变化率
C2 ——— 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率;
Qj ——— 区域某产业部门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百分比;
下标的 1,2分别表示不同的年份;
∑ ——— 将计算结果具有相同符号(正或负)的百分
数绝对值加在一起;
这个指标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产业
结构变化的程度。 C2越大,说明考察期内区域产业结
构变化幅度越大;反之,说明结构变化幅度越小。
C2 = ∑ ( Qj1 – Qj2 )
第三节 区域产业
结构的高级化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二元化
1、产业结构的二元化及其表现
产业结构的二元化,是指在一国或一个区域
的产业结构中,已现代化领域与未现代化的领域
同时并存,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断层。
从数量上看,一方面存在少数处于垄断地位
的大企业,另一方面存在数量和比重很大的中小
企业;从质量上看,一方面是少数技术比较先进
的现代化大企业,另一方面是带有前资本主义甚
至是带有自然经济特征的中小型企业。
这种二元非同质的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单
一的同质的产业结构不同,是落后国家或区域的
基本特征之一。
(1) 西方国家产业结构中劳动力结
构二元化的表现
A,企业规模。一极是雇佣几千人、上万人的大
企业,但占企业总数的比重很小;一极是劳动者人
数很少的小企业,占企业总量的比重很大。二者在
工资、劳动时间、技术装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存
在很大差距。
B,体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雇佣劳动者所占比
重平均不到一半(先进国家为 80- 90%),体现前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超过一半。
C,存在两个平行的劳动力市场。一个是有文化、
有技术,为现代化大企业服务的劳动力市场,另一
个是文化低、技术差的中老年劳动力市场,为中小
型企业提供劳动力。
(2)我国产业结构二元化的表现
二元化的产业结构在我国的典型表现,是传统经
济部门与现代化经济部门并存,在相当长时间内必须
同时发展。
A.197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占 70%。
这种产业结构代表了重工业的发达,相当于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 1000美元的经济水平。但同时,在就业结
构中,农业劳动力占 70%,这种结构相当于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 100美元的经济水平。
B,中央投资兴办的现代化大中型企业群,与落
后脆弱的地方工业、乡镇工业、民营企业并存。
C.少数相当发达的工业中心,与广大外围地区
的落后并存。
D,公有制经济中工程技术人员密集,地方企业、
民营企业中的技术力量十分薄弱。
三峡经济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区域
内部形成了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台阶。经济最发达的是重庆
市的 都市发达经济圈 ( 9城区)加上湖北省宜昌市( 13市、县、
区),总人口约 960万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100美圆,
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 50%。
第二个台阶为重庆市的 渝西经济走廊 ( 12市、县、区)
加上四川省的泸州市和宜宾市,总人口约 1,970万人,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为 500-600美元。最不发达的是重庆市的 三峡库
区生态经济区和恩施自治州,总人口约为 1,940万人。这一
地区的加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于 40%,第一产业的比
重超过或接近 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 300美元。
即使在重庆市的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距。重
庆市的渝中、大渡口 2个老城区拥有近 80万人口,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超过了 2,300美圆。最低的酉阳县 2000年人均 GDP只有
1,559元,相当于重庆市平均水平的 30%,或是重庆市老市区
最高水平的 8%。
三峡地区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
地方经济与中央经济不能互相融合
在一个区域内部,“条条”与“块块”
分离,中央企业的优势难以发挥,地方
经济的劣势难以克服。形不成“辐
射”“带动”关系。
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薄弱
地方经济受中央企业的“上划”与“下
放”的影响,以及中央投资规模的影响
较大,内部缺少持续发展活力。
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速度慢
条块分割阻碍了技术辐射和扩散机制的
形成,严重影响了技术创新成果的横向
转移与组合。
“条块分割”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2、我国落后地区产业结构二元化的对策
改革经济体制,增强中央企业辐射功能,发展与地方经济
的横向联合,将先进的生产要素向地方经济扩散,依托新的区
域系统和投资项目重新组合,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点。
案例:
宜昌市通过县区经
济与中央水电企业的联
合,发展载电体工业和
三峡旅游业。
(1)打破条块分割,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
地方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
化。依托农业产业化,通过“公司+农户”、“市场+农户”等形
式,将单纯的家庭经营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乡镇企业,加速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推动小城镇建设。
案例:
山东省蔬菜生产产
业化
(2)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发展农村城镇建设。
国家总体布局和空间投资
政策坚持重点、循序西进,为
落后地区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
条件。
(3)国家实行区域倾
斜投资政策
增强中等城市经济实力,
加强企业布局,加快基础设施
建设,使其在大城市与小城镇
及农村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4)增强中等城市经
济实力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 1)动态比较费用论
针对李嘉图静态的“比较成本学
说”,日本经济学家提出,产品的比较
成本是可以转化的。即使目前在国际贸
易中处于劣势的产业,从发展的眼光来
看,却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业。关键是
对那些有潜力、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
的产业采取扶植政策。经过一段时期的
扶植,这些产业可以发展成为有竞争力
的出口产业。
1、区域产业高级化的理论观点
( 2)雁行形态说
在日本近代棉纺织业尚未形成之时,西方棉纺织品大量涌入
日本市场。国外棉纺织品的大量进口,开辟和拓展了日本的棉纺
织市场,为日本的棉纺织业发展准备了市场条件。 国内市场与近
代技术及低工资的结合,促进了日本棉纺织业的发展。
随着日本国内棉纺织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经济加上低工
资,使棉纺织品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价格优
势,成了日本主要的出口产品。国际市场的开拓,又进一步促进
了日本棉纺织业的发展。
据此,日本经济学家提出了, 雁行形态说,,认为后进国家
的产业,应当遵循, 进口-国内生产-出口, 的模式,相继更替
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这一过程在图形上象三只展翅飞
翔的大雁。
市场
时间
进口
国内生产
出口
产业结构的雁行现象
( 3)产品循环说
这一学说对本国工业开发的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循环发展过
程进行了描述。
第一阶段,新产品出口,扩大市场直至饱和;
第二阶段,在国内市场饱和后,产品出口到国外;
第三阶段,伴随产品出口,输出资本及技术,与当地廉价资源
结合,在输入国发展本产品;
第四阶段,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使这种产品以更低价格输入本
国市场,迫使原先开发这种产品的企业放弃生产,转向更新的产品
开发。
这种现象被称为, 飞旋镖效应,,正是这一效应,形成了落后
国家的, 后发优势, 。发展中国家创造条件,利用, 飞旋镖效应,,
就可能以较快的速度使自己的产业结构向先进国家的结构类型演进。
( 4)非平衡增长论
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过程中,应选择好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加
以重点发展。日本经济学家提出,战略产业的选择应遵循 2个原则,
即应选择需求弹性大的产业和比较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可能性较大
的产业来发展。
需求量的增长率
需求弹性系数= —————————
收入额的增长率
某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
比较劳动生产率 = —————————————
某产业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日本经济学家根据 20世纪 50年代日本的具体情况,认为重化
工业符合以上原则,并且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对其他产业
的关联效应大,能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 5)相关分析法
研究产业结构,不仅要研究产业系统内部各产业间的动态关
系,也要考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教育结构、投资结构、进出
口结构、空间结构等各种结构之间的相关性。
产业结构
教育结构 就业结构 投资结构 空间结构
产业结构
进口结构 出口结构
产业结构
D DD
在上述三组循环中,三种结构都是互相关联、相互影响的。
只有站在 D点上,才能把握产业结构便得到内在联系。
2、产业结构的变动导向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的选择,基本依据
为: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及其特点;区域所处
的发展阶段及其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及
存在问题;全国地域分工的需要。
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有三种基本导向:
A,技术导向 。在结构调整中提高高技术产
业的比重,直至占主导地位;
B.结构导向 。以主导产业为核心,自然资
源和加工制造业协调发展,指导加工制造业占
主导地位。
C,资源导向 。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资源
型产业占主导地位。
( 1)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导向
目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物耗高、运量大、污染重的传统工业占绝对优势,技术密集、
知识密集产业比重很低。
?三次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新兴的第三产业发展微弱,传统的第
三产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一、二产业内部比例不协调,
低水平重复建设。
?高新技术开发缓慢,推广运
用差。大量小企业处于资本
原始积累阶段,缺少技术开
发的动力和资源。
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A.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 传统产业仍是发达地区国
民经济的主体。改造传统产业就是要加快设备更新与技术进
步,提高素质,注入新的活力。当前首先是要将其中的优势
产业尽快转移到现代技术基础上,使部分产品、主要装备和
关键工序上接近亚太地区和世界先进水平。这样可以较快改
变发达地区现有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落后性,为新兴技
术产业开发确立深厚的根基。
B.建设和发展高技术产业 。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较
好的技术经济条件,它具有节能、省料、省工等特点,能生
产大量的替代材料,对整个国民经济有很强的超前带动性。
发展高技术产业既可以发挥其经济技术优势,减少对运输、
原材料的依赖,还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高区域总体
结构水平。
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将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到适应区域经济要求的比例,
同时处理好第三产业内部传统产业与新兴行业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提高就业率,促进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生产与经营的有机结合。
D.农村产业结构的整体
改造
建立外向型农业结构,包括
城郊型农业、乡镇型农业、
特区型农业等。建立健全农
副产品出口体系,形成“出口
创汇-引进技术-扩大出口
创汇”的良性循环。
( 2)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导向
落后地区总体上还处于资源导向阶段。现实经济中地区专业
化水平低,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许多资源还处于待开
发状态。从发展来看,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替代性,随着开发规
模扩大引起开采条件恶化。我国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和价格体系扭曲,
使资源导向结构的区域经济效益低下。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强资源导向,扩大优势资源的开发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同时通过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适度地发展一些加工制造业。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更新传统资源加工业,提高资源加工的经济
效益。
积极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是落后地区最紧缺的资源,也是
实行, 后发优势,,跳跃式发展的关键。
地区
GDP总
额
(亿元)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粮 食
GDP
(亿)
区位商 GDP
(亿)
区位商 万吨 区位商
全国 81911 40418 27036 50839
湖北 3858.0 1887.9 1316 2452
广东 8459.5 4265.9 3172 1967
重庆 1479.7 604.4 591 1143
1999年部分省的区位商计算作业题
作业题
1、为什么说工业化是落
后地区经济发展不可逾越
的阶段?
2、简述区域经济发展过
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3、结合三峡地区实际,
说明三峡地区主导产业的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