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域产业布局
学习重点
产业布局中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区位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区域产业布局, 分散-聚集-分散, 的趋势
第一节 产业布局
的区位选择
区位因素重要性取决于区域化程度以及它的流动性程度。
区域化 程度是指经济活动与设施资源在区位上的集中程度或
集中要求,如高等教育机构、科研中心、高技能劳动力、稀缺的
资源等,加工生产能力等,一般表现为集中。
流动性 涉及到货物或生产要素运输上的可能性和成本。土地
房产、基础设施或者企业的固定设备归为不可流动性的区位因素。
流动性差表现在体积大、笨重、易腐等的货物上。信息、易运的
货物、原材料等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一般认为较高的集中与非流动性或较少流动性的组合,对于
区位具有高度重要性。
重要的区位的推移,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
业和第三产业的转变相联系。
决定区位重要性的因素
一、农业区位理论
1,杜能的, 孤立国, -假设条件
?在大平原中央有一个城市,它与周围农业地带组成一个孤立的
地区。在这平原之外,没有适合耕种的土地。称之为 孤立国 。
?孤立国既无河川、亦无运河,马车是产品唯一的运输手段。
?中心城市是唯一农产品贩卖中心,也
是工矿品唯一供应者。
?运输费用同运输的重量和距离成正比,
运输费用由农业生产者负担。
?农民的动力是获得最大区位地租。
?市场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者工资固
定不变。
杜能认为农业的布局问题,实际上就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
最大利润的问题。利润 ( P ) 是由生产成本( E)、产品市场价格
( V )和运费( T )所决定的,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P=V-( E+T)
应用这个公式,杜能设计了孤立国农作圈的六个圈层。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圈,主要生产蔬菜、牛奶等鲜活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作为城市能源;
第三圈是轮作圈,主要生产谷物。
第四圈是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和畜产品,以谷物生产为主;
第五圈是三圃式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和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
第六圈是畜牧圈,第六圈以外是荒野。
2、杜能的农业圈




距 离
城郊精细农业
(蔬菜)
乳品业
混合农业区(林业、
种植业)
畜牧业
精细
农业
乳制

混合农
业区


心 O





杜能的农业圈
I,精细城郊农业
II,林业
III,种植业
IV,混合农业
V,畜牧业
因通航河流改变了的杜能圈
二、工业区位理论
1、龙哈德的, 重量三角形, 和, 价格漏斗,
M1
M2
M3
P
1885年德国学者龙哈
德提出工业企业布局因素
中的“重量三角形”模型。
在这样的三角形中,
2个顶点代表原材料产地,
第 3个顶点代表产品销售
市场。 P点是最优区位,
位于 3个顶点的直线相交
点而吨公里数又最小。
(解析几何的计算?)
M
K d
q
,价格漏斗, 反映了运费与
销售距离关系的漏斗式的价格关
系。 M为最优区位,销售距离越
远,运费越高,增加成本。
“价格漏斗”
2、韦伯的最低成本工业区位模型
德国经济学家阿 ?韦伯 1909年提出
的最小成本工业区位模型,是工业区位
理论发展历史最早、影响最广泛的理论
流派。
该模型有以下前提条件的假设:
① 工业原料的供给地的分布是已知的。
② 工业产品的消费地和规模是已知的。
③ 劳动力供给是已知的,劳动费用一定,
且供给量无限。
④ 运费与运距成正比 。
( 1)最低成本工业区位模型的前提条件
( 2)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就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的地点或者一般在某特
定类型的地点进行时,能得到的利益或费用的节约。
一般区位因子 和 特殊区位因子,前者如运费、劳动费和地
租等,与所有工业均有关。后者指只与特定的工业有关的区位
因子。
地域因子 和 集聚因子 。前者使工业指向于特定地点的区位
因子,如受到运费的影响,工业的生产就会吸引到特定的地点。
地域因子是决定区位的主要因子。集聚
因子是指由于集中而使公共成本降低,
生产联系更紧密的区位。
在各种区位因子中,运输费用、
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最为重要。
遍在原料,指到处都存在
的原料。
地方原料,指在特定的场所
才能得到的原料,如铁矿石和
煤炭。后者对区位的影响大。
纯原料,指在转化为产品
过程中,重量没有损耗,完全
转化成产品的原料。
减重原料,是指在生产过
程中,损耗掉一部分或大量重
量的原料。
( 3)运输费用影响区位选择







区位重量 =
(地方原料重量 +制成品重量) /
制成品重量
=1+原料指数
原料指数
原料指数 =
地方原料重量 / 制成品重量
Im = Wm / Wp
Im----原料指数
Wm----地方原料重量
Wp----制成品重量
区位重量
Lw = ( Wm + Wp) / Wp
=1+Im
Lw----区位重量
Wm----地方原料重量
Wp----制成品重量
Im----原料指数
C
M1 M2
P P
M2M1
C
C=Consumption
point(market)(消费地或
市场)
M1M2=Raw materials 原料地
P=Optimum location 最优区位
2T
1T 2T
1T 1T
失重工业的区位:
原料比产成品重,生产
区位选择靠近原料地,有利
于节约运输成本。如钢铁业,
它要耗费大量的原料。
增重工业的区位:
产成品比原料重的企业,生产区位
靠近市场。如饮料业,产品由于增加了
遍在性的原料,如水而增重。
P
高热值煤
耐火材料
劣质煤
锌精矿
M
原料指数比 1小,区位重量比 2小时,偏在原料重量小于产
品重量,区位为指向消费地。
原料指数比 1大,区位重量大于 2,区位为指向原料地。
原料指数为 1,区位选择余地大。
( 4)劳动力费用影响区位选择




线
等费用曲线是韦伯
首先提出的概念。
假定在其他因素
相同的情况下,劳动
力费用与劳动力居住
地到工厂的距离成正
比关系。
运输费用也存在
等费用曲线。
图中离中心点 Sr1距离每增加一圈,运费增加 1元 ;,离中心点
Sr2的距离每增加一圈,劳动费增加 2元。当工厂布局在 X点时,其
运费增加 2元,劳动费增加 10元,总计多支出 12元;当工厂移到 Y
点时,其运费增加 3元,劳动费却节约 6元,总支出反而降为 9元。
当节省的劳动费
大于增加的运费时,
企业可能会离开运
费最低点,转向劳
动费最低点。
劳动力费用对运费作用的修正
·
L1
L2
劳动力
便宜的
点,节
约 15个
单位 。
临界等价圈,超
出这一圈层,增
加的交通成本大
于劳动力节约的
成本。
C
M1 M2
5P
P
10P15P20P
企业将会移动到 L1,因为劳动力成本的节约
大于交通成本的增加。但不会移到 L2点,因为 L2
点劳动力成本的节约不能抵销交通成本的增加。
劳动费指数
Iw = Cw / Wp
Iw ---- 劳动费指数 Cw----劳动费
Wp----制成品重量 Cp----产品价值
劳动指数越大,说明单
位重量产品中耗用的劳动越
多寻求劳动费最低点的意义
就越大。反之亦然。
两个公式中后者将物质
形态与价值形态结合,统一
了计算口径。
Iw = Cw / Cp
聚集效应 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
域集中而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





( 5)聚集效应影响区位选择
聚集效应主要通过分享公用基础
设施和通讯信息而节省成本,通过企
业间分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集中
管理等方法来实现。
聚集效应
内部效应 外部效应
局部化效应 城市化效应
聚集效应的系统划分
内部效应,企业内部经济活动产生的聚集效
应。如生产规模扩大带来的规模效应。
外部效应,经济主体(企业、居民户、公共
机构)之间形成的聚集效应。又可进一步区
分为局域化效应和城市化效应。
局域化效应 是指同一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形
成的效应。如专门配件商的普遍化、专业化
劳动力市场、专业化研发机构等。
城市化效应 是在一个区域内各种不同行业的
企业之间及不同行为主体之间形成的。表现
了总体环境对经济主体活动的影响力。如共
用基础设施、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机构、为专
业化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等。
聚集的发展阶段
工业的聚集可分为三
个阶段。聚集效益的增加
呈现倒 U形曲线。
低级阶段仅仅表现为单个
工业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中级阶段表现为各类工厂
由于不同因素的作用而向
某一地域集中;
高级阶段则表现为第三产
业与工业在特定区域的聚





聚集程度

M
聚集效应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如果某一点上聚集效益引起的生产成本降低,超过了运费
和劳动费增加之和,更多的企业将向聚集地点集中。
即:
⊿ E - (⊿ T+⊿ L) ﹥ 0
⊿ E----生产成本降低量
⊿ T----运费增加量
⊿ L----劳动费增加量
义乌纺织行业是国内四大衬衫生产基地之一,以袜业为
主的针织行业,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袜机 3万多台,生产总
量占全国的 40%。以饰品、装饰、相框为优势的工艺品行业,
从业人员 7万余人,生产装备日趋现代,款式新潮,风靡世界。
拉链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销量占全国市场三分之一强。
充气、塑胶、毛绒等玩具产品畅销 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印刷
行业共有大小企业 400余家,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印刷设备;
毛纺行业则是国内两大毛纺织品生产基地之一。
立足于发挥市场优势,浙江义乌逐步构
筑起“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
的工业产业发展格局,培育了服装、针织、
饰品、彩印、拉链等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
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
义乌的小商品产业聚集案

思考:
尽管城市商
业闹市区地租很
贵,为什么商家
都喜欢在闹市区
开店?
3、运输费用学派
( 1)胡佛的运输费用结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胡佛 1948年提出了运输费用结
构理论。将运输费用分为装卸费用和线路营运费
用。
他提出,线路营运费用与营运里程成正比。
而包括仓库、码头、营业机构、维修开支等装卸
费用则不受运输里程的影响,装卸次数越多,费
用越高。因此,应尽可能减少运输途中的中转装
卸。
这一理论较好地被用来说明,交通枢纽中心
往往会成为产业聚集的中心。各种运输费用都存
在着不同程度的运输费用递减现象。
P
公路 铁路
航空
D
各种运输工具的费用曲线
水路
O
( 2)不同运费价格的影响
1973年美国学者赖利提出,交运货物运费计算的不同价
格,也会对工业区位出生影响。
一般市场产品定价,有统一出厂价(离岸价)、按统一
消费者购买价(到岸价)和价格歧视等不同标准。企业为避
免自身费用支出,就尽可能定位于合理的区位中心。
3、市场区位学派
( 1)断裂点
最低成本学派理论假定“市场销售已经解决”,产品价格
固定,市场需求无限制。为克服这一缺陷,市场区位提出应通
过市场利润最大化来寻找合适的企业区位。
1878年,夏佛尔提出了一种预期两个中心市场之间的市场
区位划分的“断裂点( break point)”模式。之后,费特又在
1924年分析了不同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组合情况下的市场边界。
两个采购地与一个销售地条件下的等费用曲线
( 2)廖什的市场区理论




?工业中心周围是农业区域,其居民是工业品的购买者;
这些居民偏好相同,他们有相同个人需求曲线。
?工厂规定价格,运费则由消费者负担。只要这些居民
的需求是有价格弹性的,那么有两种情况并存:距离
中心点越远的居民需求越少;以工业所在地为中心的
半径越大,到中心点购买工业品的消费者就越多。
?假定没有新的企业加入到这个地区,那么工业区位主
要由对它的产品的需求量来决定。
?工业如果设在它能够吸引足够数量的消费者的地点,
它就能获得利润,否则,它就不能获利,而不能获利
的地点,它就不适宜成为工业所在地。
廖什主张区位选择的最大利润原则。
在平均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工厂要增加
总利润量,必须使销售量增加或总成本
减少。
近代西欧的工业区位正是按产品需
求量的大小而逐步形成的,每一个新出
现的工业点都离不开它周围的消费者。
决定企业产品市场需求的因素
价格高低
需求强度
市场半径
单位距离的产
品运输成本。
单个企业产品的市场区
廖什景观
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在工业生产三角形布局和六边形
市场区基础上形成了区域空间经济网络模型,被称为“廖
什景观”。
三、中心地理论
1、市场区边界
中心地理论是关于一定区域范围内城市等级、规模、职能
间相互关系及其空间结构规律性的学说。由德国区域学家克里
斯泰勒( Walter,Christaller)创立。代表性著作有, 南部德国的
中心地, 等 20多部著作。
一个具有经济活动的区域都有自己的
核心城镇。城镇具有商业、娱乐、教育、
文化等多种服务职能,在空间上形成一种
经济力。这些城镇被称为中心地。处于中
心地的企业,市场区的上、下边界是其获
得利润的空间。
A
生产地(居民点)
市场区
下边界
市场区
上边界

润 区
最佳市场区的形成
A B C
在图 A中,各个市场取得上边界正好相接,相互之间存在市
场空隙,其他生产者将进入市场;
在图 B中,各个市场区互相交叉,位于交叉区的生产者达不
到市场的最低市场需求量,因亏损而退出市场;
图 C中每个生产者正好供给他的最低需求量,从而达到稳定
的均衡状态。
2、中心地体系的形成








一个产品的市场区下边界越大,其中心地等级越高;
每个中心地都提供按其中心地等级确定的产品,并向低
一级中心地提供所有产品;
每个中心地都由中心地所在市场区和低一等级的中心地
及其市场区构成一个封闭的市场体系。另一同级中心地的
产品不能穿过市场区边界;
一个中心地等级内的所有产地都提供相同的供给,不存
在专业化分工。
3、中心地体系形成的条件
( 1)市场最优原则( K= 3)
在市场最优原则作用下,K=
3,会形成 1,2,6,18,54……
的城镇分布体系。 K3等级序列主
要分布于开放发达地区。
( 2)交通最优原则( K=4)
在交通网线最经济合
理的前提下,交通网的交
叉点经常会产生城镇。会
形成 1,3,12,48、
192…… 的城镇分布体系。
K4等级序列常出现在新兴
国家或新开发地区。
( 3)行政最优原则( K=7)
城镇一般是政府所
在地,行政管理中心级
别与城镇规模大小成正
比。
在行政最优原则下,
K=7,会形成 1,6,42、
294…… 的城镇等级系列。
较为封闭区域经常出现
K7等级序列城镇体系。
四、影响区位选择的基本因素
1、自然因素
( 1)自然环境
对农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降水、气温、日照等。
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工业土地、地质、地貌、用
水、光照、沙尘、风向等。
对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布
局影响。城市用地、气温、
用水、地质等。
( 2)自然资源
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产业
布局不论是地区组合还是企业规模,都
受到地区资源禀赋的制约。
第一产业的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资源,
它的分布必须与自然资源完全一致。农
业的发展取决于土地资源,矿业取决于
矿山资源的分布。
第二产业的产品间接来自于自然资源。
传统工业接近原料地和消费地,就近取
的所需燃料和原料。钢铁产业布局“移
铁就煤”就是典型。









现代条件下,资源因素对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约束
力在减弱。
第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运输成本不断下降,使
得产业布局的自由度加大。
第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发展越来越多地需要
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相对下降。
该公司称,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原材料消
耗巨大,在国际市场上变得日益稀少。
在先进战斗机上的用量上,钛合金在机体
材料中的用量高居首位( 41%),树脂基复合
材料位居其次( 24%),铝合金
和钢的用量分别降至第三位
( 15%)和第四位( 5%)。
中国是世界钛资源储量最丰
富的国家,已探明的资源量占世
界的 50%以上,钛加工业总产量
占世界 10%。


美国抢购钛和铝
前不久据洛克希德 · 马丁公司透露,已授权斥资 1200万美
元,购买未来生产 F-35战斗机时所需的特种原材料。
2、经济因素
( 1)市场
① 市场需求量和产品的市场
价格,决定市场容量大小。
市场需求规模低于盈亏平
衡点,企业就无法进行规
模生产。
② 由于距离因素对区位选择
的影响减弱,市场消费需
求就成为农业和工业影响
最大因素。
③ 市场因素对第三产业影响
最大。
( 2)资金
资金来源:内部积累与外部
投入。
资金投入的结构:政府投资
与私人投资。
资金投入量:资金投入总量
与在地区各产业间分配量。
资金投入效率:投资回报率;
盈亏平衡点分析;净现值分析。
( 3)运输
在传统产业中,运量大,单
位重量价值低,运费往往构成产
品成本的重要部分。因此,距离
因素是最主要的区位因素。在知
识经济时代,先进交通运输技术、
生产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使
得距离因素的作用将大大减弱。
但是,目前运费在产品成本
中仍然很重要。运费的高低、运
输线路的构成和走向、站场的布
局和运输快捷便利程度等,还是
吸引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 4)人口和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是产业进行区
位选择的必要条件。一个地区工
业化地实现,必须具备最低数量
的自由流动的劳动力。称为“门
槛数量”。
劳动力的质量对产业区位选
择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对某些产
业则是限制性影响。
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求
科技人员比例为 4%- 5%,而 高
新技术产业则必须达到 15- 20%,
或者更高。
信息使用能力







( 5)企业竞争
弱 强
少、劣
多、优

ⅣⅢ

利润亏损 亏损
成本曲线
收入曲线





最优区位满意的、次优的区位,
仍然有利润,可能有其
他优越条件的吸引。
企业区位的满意决策
第二节 产业布局
的指向与规模
一、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




在各种因素和机制的共同作用
下,大范围区域的产业布局往往
具有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趋势,
称为产业布局指向。
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条件往往
是既有有利条件,又存在种种限
制因素。产业布局研究就是要利
用一个地区最有利的条件,克服
不利条件,节约生产和经营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影响产业布局指向的通常有原
料指数、劳动费指数和聚集效益。
1、资源指向型
这类部门包括火电站,铝、
镁、铜等有色金属冶炼,电冶合
金、稀有金属生产、合成橡胶以
及石油化工这类产业。另外,重
型机械制造、水泥、玻璃、造纸
业等在有些情况下也属于燃料动
力指向性产业。
在这类部门中,燃料、动力
一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在 35-
60%。能源的供应量、价格和潜
在的保证程度是决定布局的重要
因素。
( 1)燃料、动力指向
“十一,五”期间,香港南玻集团即将
在宜昌开发区投资建设的高纯多晶硅材料
及太阳能电池产业两个项目,规划占地
1500亩,一、二、三期工程统一规划布局,
总规模年产 4500吨高纯多晶硅,450兆瓦
太阳能电池组件,总投资约 60亿元人民币,
年销售收入约 100亿元人民币。
这个项目已被列入湖北省“十一五”
规划的三大重点项目之一。由于这一项目
属于高耗能行业,电能供应及价格成为企
业区域定位的关键。因此在这一项目洽谈
过程中,葛洲坝集团和湖北省电力公司参
与了电能供应及价格优惠问题谈判签约。
南玻集团在宜投资案

( 2)原料地指向
原料地指向产业一般是原料或产成品运量大或可运性小的部
门。如采掘工业、化纤、人造树脂、塑料、水电、钢铁、建材、
森林工业、制糖、罐头、肉类加工、水产加工和茶、棉、毛皮
等粗加工部门。
原料地指向性产业大都是物耗高的部门,一般要考虑资源
的数量、质量和开采年限,还要考虑运输的能力。







湖北宜昌市五峰杉杉集团的
主要业务是加工木地板。在森林
禁伐令下达后,原料来源无法保
证,长期陷于停产状态。最终还
必须依靠省政府协调原材料供应
问题。
( 3)劳动力指向
在这类产业中,劳动力费用的支出在产品成本构成中占有很大
的比重。如仪器制造、纺织、缝纫、制鞋、制药、塑料制品以及工
艺美术品等。劳动力指向性产业的布局,必须考虑劳动力供应的数
量和质量情况。









浙江省政府政策研究室调研报告显示,
2004年 1- 8月杭州市外来劳动力服务中心统计
的单位需求数为 28.3万人,登记介绍数为 23.2
万人,民工缺口占比为 18.28%;目前浙江省劳
动力短缺约 50万人,占劳动力总需求量的 35%。
纺织服装、饮食服务、电子玩具等劳动密集型
企业缺工仍较为严重。缺工原因主要在于大量
的岗位工资偏低,工作条件差,女性劳动力少。
民工荒迫使企业提高工资。目前在浙江,
农民工月工资 800元以上成为主流。
( 4)技术指向
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工业、机器人工业、新材
料新能源等产业,要求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研发能力强、
设备先进、劳动力素质高。
因此,高新技术产业部门更多倾向于技术密集的地区,
对技术发展的条件、高等学校的数量和高水平研究机构数量
等条件的要求比较高。
美国的, 硅谷,,
北京的, 中关村,,
武汉的, 光谷, 等,
都必须依托当地相
对集中的高校和科
研院所。
2、市场竞争指向
这一类行业对资源要求不高,但是行业内激烈竞争。企业千
方百计通过区位选择来增强竞争实力,压迫竞争对手。
( 1)市场布点指向
市场产品需求量比较大,又
有能力进行企业扩张的企业,往
往通过跨地区布局,就地生产,
就地销售,以扩大生产规模,降
低成本,实现对国内或者国际市
场的空间控制。
康佳电子有限公司最初只是深圳华侨农场
建立的一家来件组装的彩电生产的小企业,在
全国彩电行业属于中小企业。
1992年,康佳集团进入东北,投资 1800万元资金,取得了牡丹
江电视机厂 60%的股权。原牡丹江电视机厂用部分厂房、场地和设
备等实物作股 40%,所欠债务由分离后的原厂和牡丹江市政府承担。
“牡康”开业后,全面推行康佳的管理制度,采用康佳的品牌、技
术和市场营销体系。新生的“牡康” 1993年生产了 7万台彩电,销
售收入 11.3亿元,实现利税 2500万元。 1994年生产彩电 19万台,销
售收入 21.5亿元,占黑龙江省电子行业总产值的 40%,利税超过
5000万元。用同样的方法,1995年 5月和陕西如意电气总公司组成了
“陕康”,1997年和安徽滁县电视机厂组成了“安康”。
康佳在中国彩电业的排名很快上升到仅次于第一名“长虹”,
成为深交所发行的 A,B股的上市公司之一。
康佳的规模扩张
案 例
A B
O
A B
价格线
a.企业靠近,
空间市场结
构不稳定
b.企业距离
太远,中间
失去市场,结
构不稳定
c.企业距离
适中,空间
市场结构稳

A B
( 2)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交通枢纽指向兼有原料燃料指向和消费地指向的优点。对
布局条件要求不严格的部门,其布局多指向交通运输枢纽。产
品耐运性强、运费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很高的部门,也属于
此列。
思考:
为什么海岸
线与大江大河交
汇处,或是铁路
交汇点,往往都
是工业发达的大
城市所在地?
( 3)消费地指向
为当地消费服务的部门,以及产品易腐变质,不耐用、不易
储存的部门。如重型机械、大型机械和特种机械的制造、建筑构
件制造、面包、饮料、糖果以及各类副食品生产、缝纫行业等。









湖北 宜昌市安琪集团,是
以酵母生物制品为主业的上市
公司。 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
7.2亿元。从 2000年起,安琪
集团先后在山东滨州、新疆伊
犁、内蒙赤峰、河南睢县等地
开设企业,目前国内市场占有
率为 35%- 40%。
3、无差异指向
主要是指那些布局指向不
很明显的部门,特点是各个地
区基本上都具备发展条件,企
业规模一般较小,对技术、劳
动力素质等没有特殊要求,采
用普遍材料和半成品材料就地
生产,就地销售。布局在任何
一个地方,效益基本相似。
这些产业的布局主要受到
企业扩张覆盖更大市场的内在
动力影响。以计算机网络为基
础的电子商务,就是典型。
( 1)地域的产业聚集
产业聚集形成的工业生产中的联合
化,对于天然资源和原材料、燃料的全
面综合利用,对于社会化分工协作的发
展,对于城市建设等都有着重大意义,
在经济、技术上有明显的优越性,从而
对区域产业布局产生巨大的影响。
产业在特定地域的聚集,是区域经
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1、地域产业聚集
二、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







市场的空间集中形成功能性聚集。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必然的互相联系。企业生
产过程中要消耗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同时又向其他企
业提供自己的产品,做为其他企业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这些企业聚集在同一地域,可以减少原料和产品的运输,
增强生产过程中的联系,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使





基础设施系统一般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
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
众多企业共同使用同一地域的基础设施系统,既可以
大大节省企业自身的非生产性开支,又可以促进区域的基
础设施系统不断完善和提高水平,降低服务价格。







工业生产的联合化,意味着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利
于企业发展多种经营,向大型综合性联合企业演进。
地区工业生产的综合发展,必然促进地区工业生产
综合体的形成。这将形成地区工业经济的特色,提高
地区对外商品输出的比例,最终形成区域经济分工特
色。
例如,东北地区的冶金、
重型机械生产;天津塘沽地
区的化工生产;长三角的纺
织、服装生产加工;珠三角
的家电和装饰材料生产;西
部地区的能源生产、矿山采
掘等都已形成明显的区域特
色。




地域产业聚集达到一定规模,就形成独特的局部地
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这一环境下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文
化氛围,人员之间形成非正式的准家族式的的社会联系。
例如,产业聚集有利于企业间信息的传递,先进技
术的普及,企业之间协调,促进行业竞争和行业合作,
促进 人员的流动 等。这将使企业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企
业效益。
美国硅谷:, 你遇到了难题了吗?去马车
轮咖啡店转转吧!,
工业生产中的联合化就是把彼此
有联系的各种不同工业部门的生
产联合在一个企业里进行,构成
一个生产的整体。联合形式主要
有以下三种:
a) 产品连续加工阶段相结合的联合。
如黑色冶金联合厂包括炼铁、炼
钢和轧钢,纺织联合厂包括纺纱、
织布和印染;
b) 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的联合。如
冶金工业与水泥生产的联合;
c) 综合利用原料的基础上的联合。
如焦化工业基础与黑色冶金联合。
( 2)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联合的大型企业的优越性
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原料消耗,扩大废
料的利用,降低费用,加速生产过程;
减少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储备量,并
且可以节省基建投资。
减少上下游之间原材料和零部件产品交换的交
易成本和运输成本,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
企业外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的多种经营,促使地区工业生产综合
体的形成。
引起城市工业区企业配置的变化,出现以联合
工业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区。
a点以前的 Ⅰ, c点以后的 Ⅳ 为规
模不经济阶段。 Ⅱ 为规模经济递增
阶段; Ⅲ 为规模效益递减阶段。
生产规模超过一定点以
后就会形成规模经济。
但是,单个企业的规模
并非越大越好,特定地域承
载的产业规模也有一定限度。
达不到或超过这一限度,就
会形成规模不经济。
规模
经济
,大的,
并非一定是美好的
美国, 财富, 杂志排名的全球企业 500强中,1991年服务业有 52家亏损,制
造业有 73家亏损; 1992年仅服务业就有 62家亏损,制造业情况更糟; 1993年制造
业 100强中有 24家亏损; 1994年服务业和制造业共有 46家亏损; 1995年前 100强中
就有 14家亏损; 1996年前 100强中就有 9家亏损。以上情况充分说明大并不等于强。
另一方面,由于聚集过分产生的大城市病,聚集过度带来能源供应不足、环
境污染、销售困难、劳动 I力资源紧张、劳动力成本
过高等等,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必然加大生产成
本,造成外部不经济。
目前西方企业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普遍观点是
,小的是美好的,,因为中小企业对新技术、新材料、
新能源的应变能力较强,更能适应生命周期缩短的
产品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知 I识经济时代具有
更大的空间灵活性,服务全球化,分散的市场,需
要产业布局的适当分散。
案例
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以
企业的合理规模为基础。
单项设备的经济合理规模。通
常以企业工人人数、固定资产
价值和产品产量来衡量。
联合企业的合理规模。把彼此
有联系的各种不同工业部门的
生产联合在一起,可以降低基
本建设总的投资量,减少原材
料的储备和消耗,降低运输费
用,加速生产,提高劳动生产
率,降低成本。
合理规模
2、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
( 1)地域的环境容量
地域产业的合理规模取决于
地域的环境容量。地域环境容量
又取决于三个要素。
① 资源要素:包括区域内各类
资源数量质量的限制,以及从区域外可以获得的资源的限制。
② 基础设施要素:交通、通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所能容
纳的企业和人口有一定限度。专业化协作联合生产对基础设
施的使用节约不是无穷尽的。
③ 管理要素:每一个管理者都有自己的管理半径。企业聚集规
模超过管理者的能力,就会增加成本。
( 2)地域产业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
企业的经济效益
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
地区产业结构优劣
社会效益
( 3), 分散-聚集-分散,
聚集和分散是区域产业布局发展过程中的两
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在不同时期又表现为不
同侧重点。
在地区工业化的早期,企业自发布局于某个
区域,但是数量少而且分散,形不成气候。
随着企业盈利的增加,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逐渐形
成产业规模,企业不断追求“做大做强”,专业化分工协作日
益深化,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形成区域的聚集效应。
企业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超出管理人员的能力,企业的
管理成本、内部交易费用将日益上升。区域产业发展到一定规
模,超出城市的土地、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的承载能力,
就会使得外部交易成本上升,迫使企业将生产经营分散。
现代通讯技术和物流技术为产业分散提供了技术条件。
作业:
1,影响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因素
有哪些?各起什么影响?
2,区位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3,中心地体系形成的原则是什么?
4,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有哪些?
5,如何理解区域产业布局“分散
-聚集-分散”的发展趋势?
6,分析现代技术发展对区位选择
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