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市化与区域城镇体系
学习重点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的推进机制
城市化的规律
城镇体系的结构
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1、城市化的产生
城市化是由传统
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
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
过程。它表现为人口
向城市的集中,城市
数量的增加,规模的
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
水平的提高。
(
一
)
城
市
化
的
概
念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
传播的过程;
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
一;
欧洲最早城市产生:防卫和宗教需要
公元前 3000年,在肥沃的河谷地区
出现了第一批城市。在米索不达米亚河
谷里发展起来了城邦,包括瑞都、厄尔、
拉格希和克希。
希腊城市:贸易需要
公元前 500年,希腊出现了许多独立
城邦。雅典是最大的城市。作为贸易活
动的中心,用自己的手工品和橄榄换取
其他国家的食物和原材料。公元前 7世纪,
金银币的使用促使了贸易的发展。
罗马城市:征服和索贡
建立在征服和索贡的基础上。战争
破坏了征集体系,城市衰落。
(2)城市的产生
庄园和贸易
从 11世纪到 14世纪,地中海贸易增长,形成了以地中海
为中心的贸易城市。封建经济主要是建立在庄园领地和有
城墙的小城上。最初是防卫性城市,后发展为市场城市,
专门从事贸易和手工艺品贸易
封
建
城
市
商
业
城
市
15世纪,欧洲出现了大的商业城市。军事技术革新
消除了封建城堡的防卫优势,职业军人打败了封建地主。
由此导致了权利日益集中,从而出现了商业城市。权利
的集中导致了行政城市的出现。同时权利的集中打破了
贸易壁垒,促使了贸易的发展。高效的海洋航运的发展
开拓和扩展了新市场。
工
业
革
命
与
城
市
化
工业革命和与之相关的农业、交通运输和制造业的技
术革新导致了 19世纪和 20世纪的迅速城市化。
A.农民用机器取代人力,农业生产力提高了,促使人口从
事非农活动。交通运输的成本下降,区域专门化增加,生产
力提高。
B.由于生产中规模经济的实现和交通运输成本的降低,工
业品的相对成本下降,工厂就业人数增加,城市围绕工厂发
展。
C.由于生产中规模经
济的实现和交通运输成
本的降低,工业品的相
对成本也下降,工厂就
业人数增加,城市围绕
工厂发展。
2、城市化的测度
( 1)城市的测度
世界主要国家城市确定
的标准分为以下几类:
人口集聚规模
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
人口规模和产业人员结构
行政级别
城镇的特征
国际通行的城市确定方法,
就是确定城市人口的下限。
联合国区域开发中心规定,設
市( city)的人口数最低为 2万
人,设镇( town)的标准为
2000人;
中国设市标准为 8万人,设镇
标准为 2000人;
日本设施标准为 5万人,乌干
达则为 100人。
人口密度 (人/ km2) <100 100—— 400 >400
县政
府驻
地指
标
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 (万人 )
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人口 (万人 )
自来水普及率 (% )
道路铺装率 (% )
8
6
55
50
10
7
60
55
12
8
65
60
县
城
指
标
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 (万人 )
非农产业人口比重 (% )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 )
乡镇以上工业产值 (亿元 )
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比重 (% )
县级财政预算内收入 (万元 )
人均县级财政预算内收入 (元/人 )
承担一定的上解任务
8
20
6
20
8
60
4000
60
12
25
8
20
12
70
5000
80
15
30
10
20
15
80
6000
100
我国国务院 1993年关于设立县级市的标准
中
国
建
制
镇
设
置
标
准
我国 1955年国务院规定可以设镇,1963年下达,
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 1984年
在, 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的通
知, 。
规定:“总人口在
二万以下的乡,乡政
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
过 2千的,可以建镇;
总人口在二万以上的
乡,乡政府驻地非农
业人口占全乡人口
10%以上的,也可以
建镇”。
( 2)城市化的测度
城市化水平 =(城镇人口/总人口) 3 100%
平均城市化速度 =(报告期城市化水平-基期城市化水
平)/间隔年数
城市成长力系数, S﹥ 1时为强增长; S≤1时为弱增长;
10
S= 1/10 ∑( xi / yi)
i= 1
S—— 城市成长力系数;
Xi—— 城市第 i项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
yi—— 全国第 i项指标年均增长率;
xi / yi—— 城市第 i项指标的增长指数;
城市首位度是马克 ?杰菲逊( M.Jefferson)
在 1939年对提出的概念。他把在规模上与第二位
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
份,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
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 首位城市 ( primate city)。
城市首位度 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首位城市
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总量之比,二是首位城市人口
与全国(或地区)城镇人口之比。城市首位度概
念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区域范围愈小,适用
性愈低。
首位度大的城市分布称之为 城市首位分布,
反映了首位城市在国家或地区城市中居于绝对优
势地位,经济、人口、文化、资源在首位城市高
度聚集。
(3)城市首位度
( 4) 顺序 — 规模分布法则
在一个区域内,城镇的位次排列与其数量一般呈现显著
的反向关系,呈金字塔形分布。
Pi3 Ri=K
式中,Pi为一个区域内按人口排序第 i个城镇的人口数,Ri为
第个 i城镇的排序位次,K为常数。也就是说,某一城镇的人
口规模与排序位序的乘积不变。更简洁的计算公式是:
Pr=P1/ r
式中,Pr是指区域内人口规模排序中第 r位的人口数,P1是指
区域内第 1位城镇的人口数,r是 Pr城镇的排列位序。
这一规则反映了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模的增加而减少。
在已知最大城镇人口数量之后,即可推算出某一位序城镇的
合理人口数量。
3? êD Dò áD ê? 2? ?
60
70
80
90
1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3? êD 1? ?£ (? §è? )
à?
??
3?
êD
êy
??
°
ù
2
?
±
è
3? êD 1? ?£ ê3?? ê? 2? ?
80
85
90
95
1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3? êD 1? ?£ (? §è? )
à?
??
3?
êD
êy
??
°
ù
2
?
±
è
序位式与首位式城市体系结构的差异
( 5)城市指数
为了更全面反映城镇规模与顺序关系,学者们提出了四城市
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
四城市指数,S4=P1/(P2+P3+P4)
按顺序 — 规模法则,P2,P3,P4三城市人口总量与 P1 城市
人口总是基本相等,即大约 S4 =1
十一城市指数; S11=P1/(P2+P3+P4+……+P 11)=大约 1
P1,P2,P3,P4,……, P11,指按照人口数自大而小
排列的第 n位次城镇的人口数量。
城市顺序 — 规模、城市指数理论与现实有一定背离。 20世
纪 60年代贝利进行了检验,38个国家的城市中只有 13个国家的
比较接近这一情况。
二、城市的职能
1、城市的经济职能
?贸易中心职能
?服务中心职能
?信息中心职能
?生产中心职能
?生产中心职能
2、城市的其他职能
政治职能:首都,首府。
军事职能:军事重镇,要塞,边防。
文化职能:大学城,艺术城,宗教圣地。
旅游名胜:疗养和度假。
3、城市场
城镇在区域内经济、文化
和政治生活中的影响,随其职
能不同、相互之间距离的远近
而不同,这种影响,就如同磁
力场一样,被称为城市场。
城市场概念强调了各城市
发挥自己职能后,相互之间的
作用和关联。
第二节 城市化
的动力机制与规律
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城市化的一般动力机制
(
一
)
农
村
和
农
业
经
济
的
发
展
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推动力。
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对城市化的客观
需求:
a) 运输、信息传播产生交易的空间成本;
b) 供求不一致产生等待所造成的时间成本;
c) 农业富余劳动力寻找就业机会;
农村集市的出现正迎合了这
种需求。有交易需要的人定期定
点进行,各取所需,互通有无,
降低交易成本。
( 2)企业规模化和经济积聚
企业规模化和经济积聚形成對城市化的拉力。
企
业
規
模
化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支柱。
只有当居民聚集区的市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投资
建厂才有利可图。因此,城市规模对企业区位选择具有
强大的吸引力。
同时,城市规模越大,
技术进步和交通运输越发展,
城市外部的市场需求就越,
区域工业的专业化分工也就
越明显,企业所在城市在工
业发展中所获得的利益也就
越大,进一步促进了本地企
业规模扩张。
企
业
积
聚
积聚是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多个企业在一个地区的聚集,可以大大节约企业的
外部投资,以低成本获得外部的相关产品和劳务的供给。
企业集聚的规模越大,外部经济效益就越明显。这使得
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对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作用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
内涵,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
律;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
表现形式,是近代社会发展的
主旋律。
工业化是因,城市化是
果。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决定
经济社会历史演进的进程。
( 1)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条件
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充分
发展;
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 2)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发展
城市化进程扩张工业品市场,成为拉
动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城市基础设施现代
化,为工业现代化提供良好外部条件。
人口聚集形成规模化需求;
耐用消费品需求;
生产资料需求;
城市化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从生产资料市场分析,
每增加 1个城镇人口,约需增
加城镇建设投资 6万元。如果
城市化提高 1个百分点,那将
创造 7620亿元的投资需求,
用于交通、通讯、住宅、医
疗、教育等方面的城市建设。
以我国 2000年的日用消费品市场为基数,如果城
市化水平提高 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增加 1270万城镇
人口,按照平均城市居民消费支出 3328元计算,可以
增加日用消费品市场需求 422.7亿元。
资
料
3、城市化规律
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1851年为
6.5%,1950年为 28.4%,1997年
为 46%。其中高收入国家 78%,
中等收入国家 78%,低收入国家
28%。
我国 1950年城市化水平为 11.2%,
1978年为 17.92%,2000年为
36.09%;
我国 2000年沿海地区城市化率
44.6%,中部地区 33.5%,西部地
区为 27.7%。
( 1)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 2)阶段性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钥规律性地经过若
干阶段,全过程呈现出 S形运动轨迹。一
般认为,随着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城市
化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区域经济处于工业化的前期,
城市化水平 30%以下;
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
期以后,城市化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为
30%- 60%;
成熟阶段:区域经济进入工业化后期,
城市化速度减缓,城市人口比重稳定在 80
%左右。
( 3)大城市超前增长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
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
要快于中小城市,并产
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
市带或城市群。
这一规律普遍适用于
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工
业化中期表现得特别明
显。
4、城市化与城镇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出现了一轮
以农村工业化为主要支撑、以小城镇建设
为载体的城镇化热潮。城镇化就是原来的
乡村居民向中心城镇转移,形成一个一个
的建制镇,在镇上生活的居民基本不再从
事农业生产活动。
在中国,农村走上城镇化道路具有其
特殊的历史背景。由乡镇企业发展所带动
的城镇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过也正
在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 1)城镇化的兴起
( 2)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冲突
乡镇企业集中的小城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乡镇企业的污
染使我国的环境问题由城市向农村扩散,形成当今最难治理的大
范围、区域性的污染。
不利于节约土地。农村土地价格低廉,工业化、城镇化加速了
对土地的占用,使人均耕地面积日趋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不能产生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
经济效益。
公共设施的低层次重复建设。
,走了一城又一城
,城城都像村;
走了一村又一村,
村村都像城, 。
( 3)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006年 6月 14日,在首届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
国际年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同志讲话中指出
了我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宜居土地和水资源稀缺,人地矛盾尖锐;
候鸟式农民工迁移规模巨大,流向分布失调;
能源存量结构失衡,建筑能耗过快增长;
机动化与城市化同步发生,城市蔓延趋势初显;
城市化推动力失调,污染排放失控;
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城市风貌类同;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冲突增加和城
市区域化加速来临,城市间恶性竞争加剧。
二、城镇体系
美国地理学家邓肯
在 1960年第一次提出城
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是指在
一定区域内,以中心城
市为核心,由职能各异、
规模不等、经济社会密
切联系的城镇群体所组
成的空间体系。
1、城镇体系的特征
城
镇
体
系
城
镇
体
系
特
征
关连性,合理分工,经济
社会联系,职能分工;
整体性,基础设施连接;
层次性,行政级别层次和
规模层次;
2、城镇体系的结构
( 1)行政级别层次
按行政级别层次划分,我国城镇体
系可分为五级,即省级城市( 4个直辖
市) —— 副省级城市( 15个) —— 地级
市( 244个) —— 县级市( 400个) ——
建制镇( 19,692个),以上均为 2000
年统计数字。
15个副省级城市包括 5个计划单列市
(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和
10个省会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
南京、杭州、济南、武汉、广州、成都、
西安)。
城镇类型,城镇规模按户籍注册的非农
人口数划分
超大型城市,200万以上
特大城市,100万以上
大城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
小城市,少于 20万
建制镇,2000以上
( 2)规模层次
我国的城镇职能体系一般分为
以下几种类型:
政治中心体系:首都-省会城市-
地区中心-县级市和县城
交通中心城市体系:铁路枢纽城市;
港口城市;;公路枢纽城市
工矿业城市体系:能源;原材料及
重加工业工业城市; (如机械、化
学工业城市)轻加工工业城市体系
(纺织、食品等)
旅游中心城市体系
( 3)职能体系
大城市
矿产基地
加工基地
工业城市
城市
城镇
集镇
港口城市
港埠
渡口
中心地职能(物资集
散和综合服务)
交通运输职能(以港口城市
为例)贸易和交通转运
专门化职能(以工业城市
为例,有规模经济和聚集
经济)
( 4)空间结构体系
城镇宏观结构是指全国性的城镇地域分布状态。这种空间
结构是由人口、政治、文化、经济、环境、资源、技术等多种
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世界范围:城镇分布集中在中纬度平原地带。
美国:东北大西洋沿岸巨
型城市带( Boswash)、
五大湖沿岸巨型城市群(
Chipitts);
日本:太平洋沿岸巨型城
市带;
欧洲:西北部巨型城市带;
英国:英格兰巨型城市群;
小城镇
小城市
中等城市
大城市
特大和超大城市
建制镇,20000多个,
小城市,365个,
中等城市,216个,
大城市,49个,
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
37个,
城市金字塔模型从上到
下比例约为:
1:1.32:5.84:9.86:540
( 1) 1999年我国城镇体系结构
3、我国城镇体系的主要特征
我国城镇宏观空间结构差异
指 标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总面积 (万 km2) 130.5 287.8 541.8
市区面积 (万 km2) 45.2 66.4 62.4
城市数量 (个) 298 245 123
城市密度 (个/万 km2 ) 2.28 0.85 0.23
市区人口密度 ( 人/ km2 ) 587 253 131
市区 GDP密度 (万元/ km2 ) 668.2 175.4 83.8
( 2)我国城镇体系结构的特征
城镇规模等级体系呈现出显著的金字塔现状分布,
基本符合世界城镇规模等级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
建制镇数量众多,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是联系
城市与其腹地的重要纽带;
特大、超大城市数量过大,大中城市发展不足;
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分布和城市经济实力相差
较大。我国城镇体系沿着沿海地带和长江沿岸构
成的 T 形分布。东中西三大地带空间结构明显,
以东部为 1,则为 1,0.37,0.10。
出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趋势:沈阳与大
连,济南与青岛,福州与厦门,南京与苏锡常。
二、城镇体系的形成
1、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形成
城市化 发展在空间上的分布总是不平衡的,首
先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
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
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依据经济活动强度和密度的不同,逐渐形成
了区域的 核心区 -城市,以及其 外围区 -农村。
这种二元的地域结构有时演化成核心区- 城乡边
缘区 -外围区的三元结构。
增
长
极
A,聚集向心发展阶段 。城镇发展的早期,
二、三产业和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城镇的
性质不断变化。
B.分散离心型阶段 。生产要素聚集向心
发展的结果,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边缘地区
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交通、生活费也随之
提高,城镇的向心力相对减弱。城镇的工业、
教育、居住等功能向城市郊区扩散,出现卫
星城镇。
C.区域性城镇连绵带 。卫星城镇规模不
断扩大,可能出现与母城距离较远、实力相
当的反吸引中心。最后在地域上与母城相连,
形成区域性城镇连绵带。
城镇空间聚集的阶段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图 2- 6 极化区域的空间结构要素
2、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发展
城镇空间结构体系的发展,可以
从多个方面获得推动力,形成不同的
空间结构模式。
( 1) 原材料出口模式
原材料出口模式,是指区域空间
结构由边境地区向内地推进,各城市
分布多取决于原材料资源区的分布,
城市体系为等级传递型,发展动力来
自于外部市场对原材料的需求,与外
界联系频繁,经济专门化程度很高。
工业化专门模式原材料出口模式
( 2) 工业化专门模式
工业专门化模式,是指工业化要求发挥集聚优势,空间
结构呈群状集聚体,交通便捷,区内协作高于区外,经济专
门化程度高,城市规模分布无固定型式,城市发展次序取决
于市场传播的速度和方式。
( 3)外缘 -商业模式
外缘 -商业推进模式:由发达地区
向次发达地区推进,由核心至边缘的
梯度变化,商业成为城镇的主要职能,
经济专门化程度很低,核心区占支配
地位的资金和劳动力的流动,在城市
规模分布上呈现出突出的首位城市型
城市。
发展源地
外缘 -商业模式 社会变动模式
作业:
1、什么是城市化?如何衡量城
市化的水平?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3、城市化发展有哪些规律?
4、如何认识城市化与城镇化的
差异?
5、城镇空间结构体系发展有哪
些模式?
6、如何认识目前我国城市化的
发展?
城市化与区域城镇体系
学习重点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的推进机制
城市化的规律
城镇体系的结构
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1、城市化的产生
城市化是由传统
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
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
过程。它表现为人口
向城市的集中,城市
数量的增加,规模的
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
水平的提高。
(
一
)
城
市
化
的
概
念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
传播的过程;
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
一;
欧洲最早城市产生:防卫和宗教需要
公元前 3000年,在肥沃的河谷地区
出现了第一批城市。在米索不达米亚河
谷里发展起来了城邦,包括瑞都、厄尔、
拉格希和克希。
希腊城市:贸易需要
公元前 500年,希腊出现了许多独立
城邦。雅典是最大的城市。作为贸易活
动的中心,用自己的手工品和橄榄换取
其他国家的食物和原材料。公元前 7世纪,
金银币的使用促使了贸易的发展。
罗马城市:征服和索贡
建立在征服和索贡的基础上。战争
破坏了征集体系,城市衰落。
(2)城市的产生
庄园和贸易
从 11世纪到 14世纪,地中海贸易增长,形成了以地中海
为中心的贸易城市。封建经济主要是建立在庄园领地和有
城墙的小城上。最初是防卫性城市,后发展为市场城市,
专门从事贸易和手工艺品贸易
封
建
城
市
商
业
城
市
15世纪,欧洲出现了大的商业城市。军事技术革新
消除了封建城堡的防卫优势,职业军人打败了封建地主。
由此导致了权利日益集中,从而出现了商业城市。权利
的集中导致了行政城市的出现。同时权利的集中打破了
贸易壁垒,促使了贸易的发展。高效的海洋航运的发展
开拓和扩展了新市场。
工
业
革
命
与
城
市
化
工业革命和与之相关的农业、交通运输和制造业的技
术革新导致了 19世纪和 20世纪的迅速城市化。
A.农民用机器取代人力,农业生产力提高了,促使人口从
事非农活动。交通运输的成本下降,区域专门化增加,生产
力提高。
B.由于生产中规模经济的实现和交通运输成本的降低,工
业品的相对成本下降,工厂就业人数增加,城市围绕工厂发
展。
C.由于生产中规模经
济的实现和交通运输成
本的降低,工业品的相
对成本也下降,工厂就
业人数增加,城市围绕
工厂发展。
2、城市化的测度
( 1)城市的测度
世界主要国家城市确定
的标准分为以下几类:
人口集聚规模
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
人口规模和产业人员结构
行政级别
城镇的特征
国际通行的城市确定方法,
就是确定城市人口的下限。
联合国区域开发中心规定,設
市( city)的人口数最低为 2万
人,设镇( town)的标准为
2000人;
中国设市标准为 8万人,设镇
标准为 2000人;
日本设施标准为 5万人,乌干
达则为 100人。
人口密度 (人/ km2) <100 100—— 400 >400
县政
府驻
地指
标
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 (万人 )
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人口 (万人 )
自来水普及率 (% )
道路铺装率 (% )
8
6
55
50
10
7
60
55
12
8
65
60
县
城
指
标
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 (万人 )
非农产业人口比重 (% )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 )
乡镇以上工业产值 (亿元 )
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比重 (% )
县级财政预算内收入 (万元 )
人均县级财政预算内收入 (元/人 )
承担一定的上解任务
8
20
6
20
8
60
4000
60
12
25
8
20
12
70
5000
80
15
30
10
20
15
80
6000
100
我国国务院 1993年关于设立县级市的标准
中
国
建
制
镇
设
置
标
准
我国 1955年国务院规定可以设镇,1963年下达,
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 1984年
在, 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的通
知, 。
规定:“总人口在
二万以下的乡,乡政
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
过 2千的,可以建镇;
总人口在二万以上的
乡,乡政府驻地非农
业人口占全乡人口
10%以上的,也可以
建镇”。
( 2)城市化的测度
城市化水平 =(城镇人口/总人口) 3 100%
平均城市化速度 =(报告期城市化水平-基期城市化水
平)/间隔年数
城市成长力系数, S﹥ 1时为强增长; S≤1时为弱增长;
10
S= 1/10 ∑( xi / yi)
i= 1
S—— 城市成长力系数;
Xi—— 城市第 i项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
yi—— 全国第 i项指标年均增长率;
xi / yi—— 城市第 i项指标的增长指数;
城市首位度是马克 ?杰菲逊( M.Jefferson)
在 1939年对提出的概念。他把在规模上与第二位
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
份,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
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 首位城市 ( primate city)。
城市首位度 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首位城市
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总量之比,二是首位城市人口
与全国(或地区)城镇人口之比。城市首位度概
念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区域范围愈小,适用
性愈低。
首位度大的城市分布称之为 城市首位分布,
反映了首位城市在国家或地区城市中居于绝对优
势地位,经济、人口、文化、资源在首位城市高
度聚集。
(3)城市首位度
( 4) 顺序 — 规模分布法则
在一个区域内,城镇的位次排列与其数量一般呈现显著
的反向关系,呈金字塔形分布。
Pi3 Ri=K
式中,Pi为一个区域内按人口排序第 i个城镇的人口数,Ri为
第个 i城镇的排序位次,K为常数。也就是说,某一城镇的人
口规模与排序位序的乘积不变。更简洁的计算公式是:
Pr=P1/ r
式中,Pr是指区域内人口规模排序中第 r位的人口数,P1是指
区域内第 1位城镇的人口数,r是 Pr城镇的排列位序。
这一规则反映了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模的增加而减少。
在已知最大城镇人口数量之后,即可推算出某一位序城镇的
合理人口数量。
3? êD Dò áD ê? 2? ?
60
70
80
90
1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3? êD 1? ?£ (? §è? )
à?
??
3?
êD
êy
??
°
ù
2
?
±
è
3? êD 1? ?£ ê3?? ê? 2? ?
80
85
90
95
1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3? êD 1? ?£ (? §è? )
à?
??
3?
êD
êy
??
°
ù
2
?
±
è
序位式与首位式城市体系结构的差异
( 5)城市指数
为了更全面反映城镇规模与顺序关系,学者们提出了四城市
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
四城市指数,S4=P1/(P2+P3+P4)
按顺序 — 规模法则,P2,P3,P4三城市人口总量与 P1 城市
人口总是基本相等,即大约 S4 =1
十一城市指数; S11=P1/(P2+P3+P4+……+P 11)=大约 1
P1,P2,P3,P4,……, P11,指按照人口数自大而小
排列的第 n位次城镇的人口数量。
城市顺序 — 规模、城市指数理论与现实有一定背离。 20世
纪 60年代贝利进行了检验,38个国家的城市中只有 13个国家的
比较接近这一情况。
二、城市的职能
1、城市的经济职能
?贸易中心职能
?服务中心职能
?信息中心职能
?生产中心职能
?生产中心职能
2、城市的其他职能
政治职能:首都,首府。
军事职能:军事重镇,要塞,边防。
文化职能:大学城,艺术城,宗教圣地。
旅游名胜:疗养和度假。
3、城市场
城镇在区域内经济、文化
和政治生活中的影响,随其职
能不同、相互之间距离的远近
而不同,这种影响,就如同磁
力场一样,被称为城市场。
城市场概念强调了各城市
发挥自己职能后,相互之间的
作用和关联。
第二节 城市化
的动力机制与规律
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城市化的一般动力机制
(
一
)
农
村
和
农
业
经
济
的
发
展
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推动力。
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对城市化的客观
需求:
a) 运输、信息传播产生交易的空间成本;
b) 供求不一致产生等待所造成的时间成本;
c) 农业富余劳动力寻找就业机会;
农村集市的出现正迎合了这
种需求。有交易需要的人定期定
点进行,各取所需,互通有无,
降低交易成本。
( 2)企业规模化和经济积聚
企业规模化和经济积聚形成對城市化的拉力。
企
业
規
模
化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支柱。
只有当居民聚集区的市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投资
建厂才有利可图。因此,城市规模对企业区位选择具有
强大的吸引力。
同时,城市规模越大,
技术进步和交通运输越发展,
城市外部的市场需求就越,
区域工业的专业化分工也就
越明显,企业所在城市在工
业发展中所获得的利益也就
越大,进一步促进了本地企
业规模扩张。
企
业
积
聚
积聚是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多个企业在一个地区的聚集,可以大大节约企业的
外部投资,以低成本获得外部的相关产品和劳务的供给。
企业集聚的规模越大,外部经济效益就越明显。这使得
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对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作用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
内涵,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
律;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
表现形式,是近代社会发展的
主旋律。
工业化是因,城市化是
果。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决定
经济社会历史演进的进程。
( 1)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条件
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充分
发展;
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 2)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发展
城市化进程扩张工业品市场,成为拉
动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城市基础设施现代
化,为工业现代化提供良好外部条件。
人口聚集形成规模化需求;
耐用消费品需求;
生产资料需求;
城市化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从生产资料市场分析,
每增加 1个城镇人口,约需增
加城镇建设投资 6万元。如果
城市化提高 1个百分点,那将
创造 7620亿元的投资需求,
用于交通、通讯、住宅、医
疗、教育等方面的城市建设。
以我国 2000年的日用消费品市场为基数,如果城
市化水平提高 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增加 1270万城镇
人口,按照平均城市居民消费支出 3328元计算,可以
增加日用消费品市场需求 422.7亿元。
资
料
3、城市化规律
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1851年为
6.5%,1950年为 28.4%,1997年
为 46%。其中高收入国家 78%,
中等收入国家 78%,低收入国家
28%。
我国 1950年城市化水平为 11.2%,
1978年为 17.92%,2000年为
36.09%;
我国 2000年沿海地区城市化率
44.6%,中部地区 33.5%,西部地
区为 27.7%。
( 1)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 2)阶段性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钥规律性地经过若
干阶段,全过程呈现出 S形运动轨迹。一
般认为,随着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城市
化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区域经济处于工业化的前期,
城市化水平 30%以下;
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
期以后,城市化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为
30%- 60%;
成熟阶段:区域经济进入工业化后期,
城市化速度减缓,城市人口比重稳定在 80
%左右。
( 3)大城市超前增长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
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
要快于中小城市,并产
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
市带或城市群。
这一规律普遍适用于
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工
业化中期表现得特别明
显。
4、城市化与城镇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出现了一轮
以农村工业化为主要支撑、以小城镇建设
为载体的城镇化热潮。城镇化就是原来的
乡村居民向中心城镇转移,形成一个一个
的建制镇,在镇上生活的居民基本不再从
事农业生产活动。
在中国,农村走上城镇化道路具有其
特殊的历史背景。由乡镇企业发展所带动
的城镇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过也正
在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 1)城镇化的兴起
( 2)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冲突
乡镇企业集中的小城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乡镇企业的污
染使我国的环境问题由城市向农村扩散,形成当今最难治理的大
范围、区域性的污染。
不利于节约土地。农村土地价格低廉,工业化、城镇化加速了
对土地的占用,使人均耕地面积日趋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不能产生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
经济效益。
公共设施的低层次重复建设。
,走了一城又一城
,城城都像村;
走了一村又一村,
村村都像城, 。
( 3)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006年 6月 14日,在首届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
国际年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同志讲话中指出
了我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宜居土地和水资源稀缺,人地矛盾尖锐;
候鸟式农民工迁移规模巨大,流向分布失调;
能源存量结构失衡,建筑能耗过快增长;
机动化与城市化同步发生,城市蔓延趋势初显;
城市化推动力失调,污染排放失控;
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城市风貌类同;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冲突增加和城
市区域化加速来临,城市间恶性竞争加剧。
二、城镇体系
美国地理学家邓肯
在 1960年第一次提出城
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是指在
一定区域内,以中心城
市为核心,由职能各异、
规模不等、经济社会密
切联系的城镇群体所组
成的空间体系。
1、城镇体系的特征
城
镇
体
系
城
镇
体
系
特
征
关连性,合理分工,经济
社会联系,职能分工;
整体性,基础设施连接;
层次性,行政级别层次和
规模层次;
2、城镇体系的结构
( 1)行政级别层次
按行政级别层次划分,我国城镇体
系可分为五级,即省级城市( 4个直辖
市) —— 副省级城市( 15个) —— 地级
市( 244个) —— 县级市( 400个) ——
建制镇( 19,692个),以上均为 2000
年统计数字。
15个副省级城市包括 5个计划单列市
(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和
10个省会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
南京、杭州、济南、武汉、广州、成都、
西安)。
城镇类型,城镇规模按户籍注册的非农
人口数划分
超大型城市,200万以上
特大城市,100万以上
大城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
小城市,少于 20万
建制镇,2000以上
( 2)规模层次
我国的城镇职能体系一般分为
以下几种类型:
政治中心体系:首都-省会城市-
地区中心-县级市和县城
交通中心城市体系:铁路枢纽城市;
港口城市;;公路枢纽城市
工矿业城市体系:能源;原材料及
重加工业工业城市; (如机械、化
学工业城市)轻加工工业城市体系
(纺织、食品等)
旅游中心城市体系
( 3)职能体系
大城市
矿产基地
加工基地
工业城市
城市
城镇
集镇
港口城市
港埠
渡口
中心地职能(物资集
散和综合服务)
交通运输职能(以港口城市
为例)贸易和交通转运
专门化职能(以工业城市
为例,有规模经济和聚集
经济)
( 4)空间结构体系
城镇宏观结构是指全国性的城镇地域分布状态。这种空间
结构是由人口、政治、文化、经济、环境、资源、技术等多种
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世界范围:城镇分布集中在中纬度平原地带。
美国:东北大西洋沿岸巨
型城市带( Boswash)、
五大湖沿岸巨型城市群(
Chipitts);
日本:太平洋沿岸巨型城
市带;
欧洲:西北部巨型城市带;
英国:英格兰巨型城市群;
小城镇
小城市
中等城市
大城市
特大和超大城市
建制镇,20000多个,
小城市,365个,
中等城市,216个,
大城市,49个,
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
37个,
城市金字塔模型从上到
下比例约为:
1:1.32:5.84:9.86:540
( 1) 1999年我国城镇体系结构
3、我国城镇体系的主要特征
我国城镇宏观空间结构差异
指 标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总面积 (万 km2) 130.5 287.8 541.8
市区面积 (万 km2) 45.2 66.4 62.4
城市数量 (个) 298 245 123
城市密度 (个/万 km2 ) 2.28 0.85 0.23
市区人口密度 ( 人/ km2 ) 587 253 131
市区 GDP密度 (万元/ km2 ) 668.2 175.4 83.8
( 2)我国城镇体系结构的特征
城镇规模等级体系呈现出显著的金字塔现状分布,
基本符合世界城镇规模等级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
建制镇数量众多,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是联系
城市与其腹地的重要纽带;
特大、超大城市数量过大,大中城市发展不足;
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分布和城市经济实力相差
较大。我国城镇体系沿着沿海地带和长江沿岸构
成的 T 形分布。东中西三大地带空间结构明显,
以东部为 1,则为 1,0.37,0.10。
出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趋势:沈阳与大
连,济南与青岛,福州与厦门,南京与苏锡常。
二、城镇体系的形成
1、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形成
城市化 发展在空间上的分布总是不平衡的,首
先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
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
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依据经济活动强度和密度的不同,逐渐形成
了区域的 核心区 -城市,以及其 外围区 -农村。
这种二元的地域结构有时演化成核心区- 城乡边
缘区 -外围区的三元结构。
增
长
极
A,聚集向心发展阶段 。城镇发展的早期,
二、三产业和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城镇的
性质不断变化。
B.分散离心型阶段 。生产要素聚集向心
发展的结果,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边缘地区
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交通、生活费也随之
提高,城镇的向心力相对减弱。城镇的工业、
教育、居住等功能向城市郊区扩散,出现卫
星城镇。
C.区域性城镇连绵带 。卫星城镇规模不
断扩大,可能出现与母城距离较远、实力相
当的反吸引中心。最后在地域上与母城相连,
形成区域性城镇连绵带。
城镇空间聚集的阶段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图 2- 6 极化区域的空间结构要素
2、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发展
城镇空间结构体系的发展,可以
从多个方面获得推动力,形成不同的
空间结构模式。
( 1) 原材料出口模式
原材料出口模式,是指区域空间
结构由边境地区向内地推进,各城市
分布多取决于原材料资源区的分布,
城市体系为等级传递型,发展动力来
自于外部市场对原材料的需求,与外
界联系频繁,经济专门化程度很高。
工业化专门模式原材料出口模式
( 2) 工业化专门模式
工业专门化模式,是指工业化要求发挥集聚优势,空间
结构呈群状集聚体,交通便捷,区内协作高于区外,经济专
门化程度高,城市规模分布无固定型式,城市发展次序取决
于市场传播的速度和方式。
( 3)外缘 -商业模式
外缘 -商业推进模式:由发达地区
向次发达地区推进,由核心至边缘的
梯度变化,商业成为城镇的主要职能,
经济专门化程度很低,核心区占支配
地位的资金和劳动力的流动,在城市
规模分布上呈现出突出的首位城市型
城市。
发展源地
外缘 -商业模式 社会变动模式
作业:
1、什么是城市化?如何衡量城
市化的水平?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3、城市化发展有哪些规律?
4、如何认识城市化与城镇化的
差异?
5、城镇空间结构体系发展有哪
些模式?
6、如何认识目前我国城市化的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