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 液
主要内容
概述:血液的组成,血液的主要功能、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细胞:无脊椎动物的血细胞、脊椎动物血细胞
血液凝固及纤溶,血液凝固、抗凝系统,纤溶系统。
自学内容
血液的理化特性
无脊椎动物的血细胞
基本要求
对血液生理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了解,特别是了解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功能及影响因子。
了解和掌握血液学与血液学检测技术极其在水产养殖实践的应用。
重点、难点:
细胞生理特性
血凝及纤溶
学时: 4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体液与内环境
(一)体液:
动物体内所含液体的总称—体液(包括水和其中溶解物质)政党成年动物总体液量约占体重45-70%,人体全身总体液量约占体重60-70%。
体液按其所在部位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40-45%)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也有说徊浆)4-5%
20-25% 组织间隙液(组织液)15-20%
淋巴液:存在于淋巴管
脑脊液:分布于脑脊髓周围
组织液、血液、细胞内液之间有膜隔开
但组织液、血液、细胞内三者的水份和一切能透过细胞膜和毛细血管膜的物质可以幻想进行交换的。
(二)内环境概念:
由于细胞外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所以物理学中将细胞外汇称为机体内环境,以区别于整动物体所生存的外界环境。
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血液 液体(血浆) 大量水份和各种化学物质如无机盐和蛋白质
细胞(有形成份)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鱼类称之为凝血细胞或鱼栓细胞)
红骨髓巨核细胞原质分散形成不规则无核。
有核彷锤形占据细胞大部分。
怎样分离血浆和血细胞
将血液抽出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抗凝剂(草酸钾、构缘酸钠)
静置一段后离心沉淀血细胞下沉。
血液分为二层 上层淡黄透明液体(血浆)
下层呈暗红色是挤压较紧—红细胞层,红细胞之上有一藻层压紧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层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健康成人红细胞比容:男子约为40-50%
女子约为37-48%
血球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100ml血液中血球所占容积比)该项指标可用作判断机体的健康状况和营养状况。例如:人在严重腹泻时,血浆量下降,红细胞比容上升贫血时,红细胞数下降,红细胞比容下降。
鱼在营养状况不良出现贫血或由于其它疾病引起贫血时,血球比容下降。
鱼类:红细胞比容:软骨色圆口类硬骨鱼
种类:活泼鱼 运动迟缓鱼
其它因素:饥饿、疾病、温度、盐度。
血液的总量:
动物的血液总量常用体重百分比表示哺乳类占体重7-10%,鸟类和两栖类与哺乳类相接近,体积大的动物血液总量相对小些。鱼类的液总量因鱼种和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范围也很大,软骨鱼类约占5%硬骨鱼类约占体重的1。5-30%,开管循环的动物(对虾、蟹、螺类)其血液总量基本与细胞外液量相同,一般来说,血液总量是很稳定的,不会因为饮水、注射或者子量出血而受影响,当然,大量失血(起过总量30%)麻将导致机体血压下降,体内各种营养物和氧气供应不足,将有生命危险,但是在激烈活动时或机体失血少于30%虽然在血管内流动的循环血下降,但因能调动贮存在肝、脾、肺(或鳃)及腹腔静脉处的贮存血,释到循环血中变可以补充循环血相对恒定。
血液功能:概况四方面:
第一:运输机能:营养物和氧气水份(由体外至体内,机体组织细胞需要)
代谢产物:二氧化碳、尿素、血 排泄器官、体内。
第二:维持内环境稳定(其目的是维持机体组织的政党只奋性和新陈代谢)表现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热量、二氧化碳等组织等理压因素的相对恒定。
第三:参予机体机能调节:
主要指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和一般组织代谢产物作用部分实现调节作用,中枢N系统对机体机能调节,一部分也是通过体液机制来实现。
第四:防御和保护机能:包括细胞防御、化学防御和血凝固。血液中白细胞对于外来微生物和体内坏死组织具有吞噬分解作用,—细胞防御血浆中含水量有各种免疫物质,如抗毒素、溶菌素,有些硬骨鱼类含有凝聚素和溶血素,能够消灭和分解外来的细菌和毒素环仅属于化学防御同时又称为免疫作用。
当机体受伤出血时,血液能够在伤口外凝固,防止继续出血,这是保护作用。
第二节 血浆及血细胞生理
血浆化学成份包括水、无机盐、血糖、乳酸、胆红素、尿素、肌酸、机酐、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
水份、血液中含水量有80%以上的水份
有机成份:
鱼类血液中有机成份主要是蛋白质、在血浆中包括三种:
用盐析法分出白蛋白:分子量最小含水量量最多维持血浆胶体渗运输脂类等作用
球蛋白:抗体作用(球蛋白)此外运输某些激素和脂溶性V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与血液凝固有关
总蛋白比高等动物少白蛋白显著低血浆胶下降。
其余的为非蛋白质有机物
含氮有机物—血浆中含水量有蛋白质以外的含水量氮化合物、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尿素、尿酸、肌酐、Aa、多肽、氨和胆红素等,这些物质所含氮—非蛋白氮鱼血NPN浦乳类型 人世间 20-35mg/100ml(铂) 横口类 1046.2mg% 大部分来自尿素842.8alg% 硬骨鱼类60mg%
不含氮有机物:血糖、胆固醇、磷脂等、乳酸等它们与机体代谢有何关系
无机盐:主要以离子态主要离子Na+、K+、Ca2+Mg2+等 负离子el-Hco3 HPO42- SO42等
维持血浆晶体渗适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总括来说:政党机体内、血浆中各种化学成份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经常性
地变动,其中以GPr脂肪和激素最易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情况的影响,而无机盐类浓度变动范围较小。
血液理化特性:
颜色:决定于血液中能够载运氧气特质—呼吸色素几乎全部脊椎动物红细胞内含血
液蛋白 血液哇红色节肢动物的对虾血浆内含CA2+白蓝蛋白 血浆呈淡蓝色。
比重:单位体积的血液质量:
血液密度决定于红细胞数,血液含水量和血浆蛋白质分量
哺乳类血液d=1.050-1.60mg/cm3 血浆d=1.025-1.030mg/cm3
鱼类血液d=1.032-1.063mg/cm3 血浆d=1.023-1.26
鲤鱼血液d=1.047mg/cm3 血浆d=1.025
粘滞性:
液体粘滞性来源于液体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磨擦力,血液是一种粘滞性液体。他的粘滞性高低主要决定于红细胞数量和血浆蛋白的浓度这两个因素,以前者为主要,含盐量影响不大。
血液粘滞性对血流过度和血压都有影响。
粘滞性上升,血流速度下降,血压上升,易得血栓。血浆
渗透压:
渗透现象:
渗透压是一切液体所固有的特性,血液不例外,例如:纯水中(或浓度低)水分就
冷通过半透膜扩散到高浓度溶液中(一直到高浓度溶液压强与低溶液压强相平衡,水就停止了净扩散)
这种水分子经过半透膜上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血液中,血浆与血细胞间,血浆与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都有生物膜血液臬与细胞间进行水份营养交换呢?
生物膜结构:不是理想氏半透膜水、水分子物质如Nacl、大分子胶体物、血浆
蛋白
b.膜内外溶质颗粒浓度不同:
膜两侧不能透过膜的溶生颗粒数不同,水份渗透这也是渗透现象。
渗透压:a溶液中渗透压是溶液中不易透过半透膜的溶质颗粒吸取膜外水分子的一种力量,渗透压上升,吸水少上升,水分子很快从稀溶液中至浓溶液中。
b.是溶液本身的一种特性
c.渗透压大小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有关,与溶质颗粒大小和种类无关,这是渗适压一条基本规律,提问:纯水中产生渗适压否?答:不。
渗透现象与渗透压之间关系:
血浆中存在两类物质:低分子物质、如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由它们形成晶体渗透压。主要高分子物质:血浆、蛋白质形成胶体渗透压少量。
血浆渗透压作用:
晶体物质比较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壁 组织液
因此血浆和组织液两者之间的晶体管渗透压保持动态平衡。
前述,晶体物质在血浆中相对稳定,那么作用:细胞外液内液水平衡 形态
细胞各种机能正常执行 机能
另一部分是由高分子物质血浆蛋白组成的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分子大,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存留于血浆中,血浆蛋白 细胞问液蛋白浓度,血浆胶体渗适压 组织问液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水份进出血管起着调节作用,使水份不至于过多地进入组织液中(虽然胶体渗透压只占很少一部分,但与晶体不能透压作用最大区别)
水中原因
等渗、低渗、高渗溶液:
与血浆(总)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等渗溶液
人与哺乳类为0.9%Nacl(生理盐水)或5%G溶液
高于0.9%Nacl 溶液 高渗溶液
低于0.9%Nacl 溶液 低渗溶液
两栖类0.65%Nacl(任氏液)Ringer压液
鱼类 0.85-1.0%Nacl是等渗溶液。
酸碱度:
血液酸碱义经常保持相对稳定 在一定范围内变动 过酸过碱引起中毒
正常人血浆PH 7.35-7.45
鱼 PH 7.52-7.71
欠 PH 7.24-8.50
血液酸碱度之所以保持相对恒定,是由于血液中具有几对缓冲物质作用结果,每对缓冲物质是由弱酸和弱酸盐组成的。=缓冲系统
血浆中 H2CO3 NaH2 PO4 蛋白质
NaH CO3 Na2HPO4 蛋白质钠盐
红细胞 H2CO3 KH PO4 蛋白质-H 氧合血红蛋白
KH CO3 K2H PO4 血红蛋白钾盐 氧血红蛋白钾盐
怎样起缓冲作用?以 H2CO3 为例
NaH CO3
血液中酸性物质增多时,强碱盐与之作用 弱酸
血液中碱性物质增多时,弱酸盐与之作用 盐
例:肌肉运动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 H+
HL+NaHCO3 NAL+H2CO3 H2O+CO2随呼吸系统排示
矸性物质进入
Na2CO3+ H2CO3 2NaHCO3 随肾脏排示
缓冲系统以 主要 数量多,缓冲能力强,高等背椎动物1:20,比值不变,血液PH不变,血浆中NaHCO3含量称为血液碱贮藏或碱贮
鱼类缓冲对少,尤其碱贮少,所以缓冲作用不强,PH值不如哺乳动物恒定。
总结上堂课:1)内环境及春稳定性
2)血液机能
3)血液组成及理化持性
第一节课因前部分内容学生在中学已学过,所以可适当快讲,该堂内容可连续到讲完血红蛋白。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下面介绍血细胞生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及血栓细胞
第三章 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及机能
形态:
比较 鱼、两、鸟有核、卵园形
高哺 成熟红细胞无核 未成熟有核
双凹圆盘形
数量:数量最多
在人或各种动物中差异很大,我国正常人世间 男:450-550万个/mm3
女:380-460万个/mm3
鱼:100-300万个/mm3
鱼类液细胞数量是人们重视的血液指标,受很多因素影响而变化,
鱼种不同,差异很大(表5-2)
性别不同也有差别:上升多,幼年没有,性成熟时,性H
营养代谢、健康、疾病等关系密切。营养不良红细胞数下降,呼吸长期缺氧红细胞数代谢性上升,一般来说,各种各样的疾病都会引起鱼类红血球数减少,故可依此作为判断患病与否,以及病情轻重的一种方便线索。
机能:
对机体所产生的酸碱物质具有缓冲作用。
运输作用: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导言:红细胞的机能是由于其中会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只有在红细胞中才能发挥作用,这是一种结合蛋白质,具有一些特有的生理特性,那么,与机能有何关系呢,了解一下血红蛋白就明细了。
(二)血红蛋白:
组成与含量:
血红蛋白 珠蛋白、Fe2+鱼素—血素(Fe2+、原外啉)
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血红蛋白含量:通常用100ml血液所含血红蛋白克数来表示。
正常成年人:男 12-15g/100ml
女 11-14g/100ml
鱼类随种类不同而不同:鲟科鱼类55-66%、淡水鱼类24-51%
影响因素:年令、性别、性周期、营养状况、活动情况、季节变化等
(见图5-3、图5-4)
Hb含量与性腺成熟系数关系 野鲤Hb与季节变化
特性:
与氧气的结合:
氧合作用
正常情况下结合很疏松,此时Fe2+仍为二价这种结合为氧合作用
HB+O2 HBO2 可递 PO2
下降 结合下降O2 分离出来 氧合血红蛋白 反应
氧化作用:
在PO2 极高,或有氧化剂(H+)作用下Fe2+氧化 Fe3+ 血红蛋白 高铁血红蛋白(MH
结合O2 不易分离 氧化作用
是不可逆反应 MHB共去正常运氧功能 亚硝酸盐中毒 MHB将增多
与CO2 较少
HB.NH2 + O2 HB.NHCOOH
白由氨基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CO2 大部分通过形成碳酸氢盐的形成运输
与CO 结合 HBCO碳氧血红蛋白
HB能与CO结合,结合位置在与O2 结合的210位(亲合力大)结合后很难他离,失去是输O2 能力,煤气中毒空气污染引起CO中毒,将导致机能下降甚至缺氧窒息。
(三)红细胞的特性
红细胞渗透脆性与溶血。
(1)、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渗透压与其周围血浆渗透压相等。——维持红细胞形态的一个必要条件。
正常人或哺乳类等渗溶液为0.9%Nacl(生理盐水)。该溶液渗透压=红细胞渗透压
两栖类等渗溶液称任氏液为0.65%Nacl.
鱼类等渗溶液称任氏液为0.85~1.0%Nacl.
如果:红细胞生活在高渗溶液中,直径变小(为什么)
红细胞生活有低渗溶液中,直径变大(为什么)
(2)、如果将红细胞置于蒸馏水或渗透压过低的溶液中,水分就会过多的透入红细胞,使红细胞膨胀,最后破裂(象吹气球)。内容物血红蛋白逸出红细胞外,这一现象称为溶血。由于渗透压作用引起溶血。
引起溶血原因除了上述的渗透性溶血外,
b、机械和化学的:体外强力振荡;突然冷冻(-20~-25℃)
过酸或过碱。
脂溶性物质透过细胞膜进入血球引起:洒精、乙醚等。
c、生物性:如蛇毒,蝎毒——溶血毒素
细菌中溶血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会产生溶血素。
抗原抗体反应(转入血型不合的血液)
(3)、渗透脆性与渗透阻力:
红细胞在一定范围内有抵抗渗透性溶血的能力——渗透阻力。
渗透阻力是红细胞膜弹性的标志,水分进入细胞 膨胀 超过弹性限度抵抗不了渗透性溶血 细胞破裂,溶血。
所以:弹性强、阻力大,表明膜不易破裂,脆性小。
弹性弱、阻力小,表明膜容易破裂,脆性大。
脆性的测定是以开始溶血和全部溶血时的Nacl浓度为指标的。
最小抵抗值 最大抵抗值
例如:人等渗液0.9%Nacl
0.5%Nacl开始溶血,0.35%Nacl全部溶血
鲫:0.50~0.44%Nacl开始溶血,0.36~0.32%Nacl全部溶血。
(4)渗透脆性指标在渔业上的应用
脆性与外界渗透压变化
鲟、鲑、鳗鲡等在海淡水之间洄游鱼类,脆性小,渗透阻力大。
越冬期:
最小抵抗值、最大抵抗值,抵抗幅度
红C脆性是一个很重要的生理指标,说明机体的健康与性状,红C脆性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机体的机能性状。
b、在不同环境下的差异:
第一:外界盐度的变化:脆性与盐度
海淡水鱼比较:淡水鱼脆性小于海水鱼(淡水鱼抵抗力)海水鱼)
红鲫、鲶鱼、鲫鱼、鲤鱼最大抵抗值〈鳗鲡、马苏大麻哈鱼。
0.25-0.35% 0.40-0.45%
鲟、鲑、鳗鲡等在海淡水之间洄游栖息的鱼类,渗透抵抗力强、渗透阻力大、脆性小。
第二:生长状况不同,红C脆性的差异:脆性与生长
鲤鱼:生长旺盛,5月份 渗透阻力最大 0.32-0.5%Nacl溶血
生长慢 7月份 0.40-0.57%Nacl溶血
第三:判断广盐性,狭盐性鱼类的一个理论依据。
第四:渗透脆性的大小也可以作为判断鱼类抵抗低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与血沉
(1)、红细胞的比重虽然比血浆大,但红细胞在血浆中能够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或下沉缓慢,这种特性就是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2)、血沉:
如果将血液与抗凝剂(肝素、柠檬酸钠)以一定量混合后垂直静置于玻璃中,可见红细胞的缓慢下沉,通常我们以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血沉可用来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
(3)、通常方法测得正常成人 男 0-15mm/h
女 0-20mm/h
患肺结核、肺炎、风湿性关节炎时,血沉快,大大超过正常值,稳定性差。
鱼类随种类差异大 狭头鲇为5.5mm/h
虹鳟为1.75~1.88mm/h
鲤鲫为2~3mm/h
红细胞沉降速度受生殖周期、营养情况、化学物质、季节变化、病症等影响。
内在因素:生殖周期、营养状况、疾病等;
外在因素:水温、化学物质影响等。
例:(书图5-6)虹鳟血沉随季节变化:冬季高,夏季低
1月份1.4mm/h 6月份0.2mm/h
有炎症反应时,血沉快,利用指标监测。
(4)、血沉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红细胞沉降速率可以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血沉高,稳定性差。
血沉快原因:由于红细胞叠连,红细胞彼此叠合,这样与血浆总接触面积减小,单位面积重量增加,于是血沉加快。
红细胞叠连原因:在于血浆而不在于红细胞本身。
红细胞表面存在带负电的唾液酸糖蛋白,由于同性电荷相斥,红细胞不容易聚集,分散存在于血浆中,这样红细胞与血浆接触的表面积大( 磨擦阻力大 ,单位面积重量轻),而不易下沉。
当血浆中带正电荷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多时,被红细胞吸附后,降低了红细胞表面负电荷量,造成许多红细胞彼此重叠在一起。与血浆蛋白接触面积减少,单位面积上重量增加,于是沉降加快。
血浆白蛋白(清蛋白)对红细胞沉降具有阻止作用。
所以:血蛋白多,血沉慢
球蛋白多,纤维蛋白原增多,血沉快。
二、白细胞生理
(一)、白细胞形态、分类、数量及机能:
概括地说:白细胞的主要机能是保护机体抵抗外来微生物和其它物质的侵害,具有防御作用。
形态、分类
嗜中性白细胞
有颗粒白细胞 嗜酸性白细胞
高等动物按细胞质 嗜碱性白细胞
细胞核染色体特点 淋巴细胞(鱼类叫淋巴球)
无颗粒白细胞
单核细胞(鱼类叫单核球)
多形核
另根据细胞核形态分为 白细胞
单形核
还有按防御方式分类的等等。
鱼类特点:
鱼类红血球比白血球大;(与哺乳类相反)
鱼类无颗粒白细胞具有嗜酸性原生质,因此可染成桔红色。
嗜酸性、嗜碱性细胞在鱼类血液中极少,嗜中性细胞很多。
嗜中性细胞进入组织后便变成吞噬细胞,与病菌作斗争。
无颗粒白细胞以淋巴细胞最多,它们与免疫机能有关。
数量:正常人,每100ml血比中所含白血球数在5000-10000个之间变动。
鱼比高等脊椎动物数量多。
例如:鲤鱼为40200个/mm3 虹鳟为14620个/mm3
随种类、年龄、生理状况(产卵)、疾病以及一些外界环境因素影响。
如:鲤鱼产卵前12-14天,血液中淋巴细胞下降,单核细胞及多形核白细胞上升。
雌鱼明显,可作为预报。
鱼类白细胞还与饲养条件、营养状况有关:饱食消压力旺盛时多,长期饥饿白细胞(特别是嗜酸性白细胞)显著减少。
(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白细胞的机能与其生理特性有关。
渗出性
血液中白细胞可以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逸出管外,这一特性叫渗出性。渗出过程:先是一小部分渗出 细胞内容物流向管外 整个细胞渗出
变形运动:
以变形运动方式在组织内游走,多形核细胞活跃,单核细胞次之。这些细胞变形运动速度40um/分,约为体长3倍。
变形运动方式:
开始细胞伸出伪足,随后细胞内容物也随之向伪足方向运动。
现在认为白细胞的变形运动与拖拉机的履带运动相似。这一假说认为白细胞的主动移动与细胞膜的流动有关,随着细胞膜向后流动,细胞向前动动,这就和拖拉机的履带向后转动,使拖拉机向前移动一样,但和拖拉机履带不同的是,膜流向细胞后端以后,膜物质进入细胞体内,并溶解于细胞质内,在细胞内扩散流向细胞前端,在前端再构成细胞膜,然后c膜
后端。
化学趋化性:组织内有许多化学物质能引起白细胞趋向它或避离它。
正趋势化性:白细胞朝向化学物质的运动:发炎或坏死组织降解产物,外来细菌,病毒、毒素可正趋化性。
负趋化性:离开化学物质的运动叫负趋化性,这类罕见。
吞噬作用:
这是一种古老的细胞功能,也是基本的防卫机制。
(1)、吞噬细胞:
吞噬细菌和异物主要靠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c。
一部分流动着——循环粒C
血液中
中性粒细胞 一部分附着——边缘粒C
骨髓中贮藏着大量的成熟中性粒C
因此紧急情况可动员大量的进入循环血液中,中性在血管内停留时间不长,主要进入组织中发挥作用,而且一去不返,不再回到血液中去。
核C 在血液中尚未成熟(20-30um) 肝、脾、肺、骨髓等处。
分裂增殖,吞噬作用弱
体积增大(50-80um)
转变成巨噬C 酸性磷酸酶
溶酶体增多,酶含量多 G苷酶
蛋白水解E
溶菌酶
分裂增殖减弱,吞噬作用大大增强。
(2)、吞噬过程:
第一步:吞噬细胞聚集于入侵异物所在部位。 血流增加
体外细菌侵入 受损伤组织释放组织胺 局部血管舒张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 体液增多,局部肿胀
受损伤组织释放组织胺
体外细菌等
入侵异物 细菌产生的某些多肽和脂类物质
等 引导吞噬细胞通过渗透与
细菌产物,抗原抗体结合后产物
变形运动聚集于入侵部位。
第二步:识别异物,并粘着异物。
白细胞选择性吞噬异物(1)取决于吞噬物表面光滑度,表面粗糙易于被吞噬。(2)取决于表面电荷 ,正电荷易被吸引而吞噬;(3)通过血浆中某些蛋白质分子将这类细菌或异物包裹起来,从而促进识别和吞噬。
白细胞将要吞噬异物粘着在细胞膜上。
白细胞伸出伪足 包入细胞质内 吞噬体 溶酶体靠入杀死,分解细菌。
第三步:吞入和消灭异物:
异物粘着于吞噬细胞膜上将触发一系列细胞活动。
吞噬细胞伸出伪足 包裹细菌并融合 包入细胞质内形成由一层质膜包围的小泡——吞噬体
初级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 释放多种水解酶类 次级溶酶体分解,消灭异物
消化后残渣排出体外。
(3)、吞噬能力:
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较小,每个中性粒C约吞噬5-10个细菌,单核C渗出血管进入组织内,可继续发育成熟,成为巨噬细胞。体积增大,15um-25um细胞内溶酶体和线粒体数目增多,巨噬C能吞噬较大颗粒,如整个红细胞,能吞噬100个以上细菌,巨噬C能吞噬较多的坏死组织。
所以:在慢性感染中巨噬细胞起着很重要的防御作用。
免疫作用:
淋巴细胞具有免疫作用,这是指对“异己”构型的物质,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细菌、病毒及其毒性,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这种作用称为免疫作用。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化学物质(蛋白质,大分子多糖,粘多糖)叫抗原。
特异性免疫反应分为两大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这是从免疫细胞来源和它们的作用来分类的。
(胚胎期) T淋巴细胞
骨髓 骨髓淋巴干细胞 淋巴样细胞
B淋巴细胞
抗原进入机体刺激了淋巴细胞(抗原性质不同,刺激细胞不同)
淋巴细胞毒素菜 杀死外来细胞
T淋巴细胞 T 致酶T细胞 释放干扰素 病毒失活
释放化学物质 吸引中性、单核
消灭外来细胞 吞噬
B淋巴细胞 增殖度变成浆细胞 不与抗原接触
与抗原结合,使之沉淀
中和毒性
产生对抗性物质释放到血液中 侵入细菌凝成团
细胞膜破裂引起细胞溶解
这种由抗原引起浆细胞产生的对抗性物质叫做抗体。
抗体是一种球蛋白按化学结构和生物学机能分为五种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s,Ig),即IgG、IgM、IgA、IgD、IgE。
三、血栓细胞生理
哺乳动物的凝血细胞称为血小板,它们是红骨髓的巨核细胞的细胞质分散而成,所以它们是小而无核的不规则小体。
鱼类血液中没有与哺乳动物相类似的血小板,但有一种比红细胞小的纺锤形细胞,具有核,在核的另一端原生质形成很厚的一层,称为血栓细胞。此种细胞具有彼此相粘的特性,能形成成串的小链,数量多时聚集成小块状。
数量:高等脊椎动物或人20-40万个/mm3
鱼类随着种类差异很大,2-10万个/mm3 同一个体随着鱼类性别,生殖周 鲤鱼77000个/mm3 期、季节变化而变化
虹鳟19277个/mm 3
(二)、白细胞生理特性:
5.¥
※淋巴细胞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包含多种形态相似而功能不同细胞群,主要分为二大类:
一类是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有关。
另一类是B淋巴细胞——体液免疫有关。
这是从免疫细胞来源和它们的作用来分类的。
(胚胎期) T淋巴细胞
骨髓 骨髓淋巴干细胞 淋巴样细胞
B淋巴细胞
抗原进入机体刺激了淋巴细胞(抗原性质不同,刺激细胞不同)
淋巴细胞毒素菜 杀死外来细胞
T淋巴细胞 T 致酶T细胞 释放干扰素 病毒失活
释放化学物质 吸引中性、单核
消灭外来细胞 吞噬
B淋巴细胞 增殖度变成浆细胞 不与抗原接触
与抗原结合,使之沉淀
中和毒性
产生对抗性物质释放到血液中 侵入细菌凝成团
细胞膜破裂引起细胞溶解
免疫球蛋白也叫做抗体:
由抗原引起浆细胞产生对抗性物质叫抗体,抗体是一种球蛋白,按化学结构和生物学机能不同分为五种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IgG、IgA、IgM、IgD、IgE.
转入:
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
依靠免疫细胞生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即各种免疫球蛋白)以对抗某一种异物,称为humoral immunity.
该方式主要用于对付细胞外抗原物质,注射疫苗预防伤寒、霍乱等。
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
是通过具有特异性免疫细胞与某一种特异性抗原(异物)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以实现免疫功能,称为cellular ummunity.
对肿瘤细胞杀伤,对移植组织排斥反应等等。
三、血栓细胞生理(与高等动物血小板同属于凝血细胞)
1、形态:
哺乳动物的凝血细胞称为血小板,它们是红骨髓巨核细胞的细胞质分散而成,所以它们是小而无核的不规则小体。
鱼类凝血细胞称为血栓细胞。与血小板结构不同。是一种比红细胞小的纺锤形细胞,有核。此种细胞具有彼此相粘的特性,能形成成串的中链,数量多时聚集成小块状。
2、数量:高等脊椎动物或人20-40万个/mm3
鱼类随着种类差异很大,2-10万个/mm3
鲤鱼77000个/mm3
虹鳟19277个/mm 3
血小板的机能:
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粘着和聚集作用:当血管内皮损伤而暴露出胶原组织时,血小板即粘在上面,然后通过受伤组织和血小板本身释放出ADP,促进血小板凝固成团。如果破损的是毛细血管或小静脉,那么血小板团就能成为止血栓子将创口堵塞而止血。
释放活性物质:血小板可释放5-羟色胺,乳茶酚胺类物质,促使血管平滑肌收缩,管径变小,血流减慢促进止血。
释放一些与凝血有关因子,如血小板因子和组织凝血活素,能加速血清凝固,形成血凝块,以堵塞伤口。
在血块形成中,白小板内含有收缩性蛋白质微丝。在Ca2+参予下可使血凝成块成为坚实的塞子。
转入:血液肯有防御和保护作用,防御作用通过细胞生理的讲述应该了解。
血液保护作用呢?
第四节 血液的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液的凝固
概念:血液从溶胶状态转化为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的凝固(血凝)
血凝本质是血浆内的可溶液性纤维蛋白原 不溶解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交织成网,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
血清与血浆区别:血凝块在1-2小时后回缩变硬,挤出的淡黄色液体——血清。
血清中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予凝血的血浆蛋白,但增加了血小板在血凝时释放 的物质。
血液凝固过程:
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参予的凝血因子很多,其过程如下:(自下向上)
凝血因子:
参予凝血过程的物质——凝血因子。除了血小板外,共有12种。Ⅰ——因子XⅢ(没有因子VI)
特点:除了因子IV与血小板释放磷脂外,其余均为蛋白质,
因子Ⅱ、Ⅶ、Ⅸ、Ⅹ、Ⅺ、Ⅻ都是蛋白酶。在血液中以无活性酶原存在
有活性。
b、正常情况下,凝血因子都以无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2)分为三步: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第二步:凝血酶原活化
第三步: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血凝块
第一步:凝血激活酶(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该过程是由多种凝血因子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的,根据形成途径不同,分为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
内源性凝血系统:(血液系统凝血)
是指参予凝血过程的全部物质都存在于血液中。
外源性凝血系统:(组织系统凝血)
组织受到损伤后,也释放出一些凝血因子,参予到凝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