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 韻
漢語語音的基本單位是音節,音節可以分析成聲,韻,調三個組成部分,音韻學就是研究漢語的聲,韻,調的發音原理和類别,並探討它們的古今演變規律的學問 。
語言學家通常把漢語語音數千年來的歷史,劃分爲四個階段:
1.上古期 ——公元 4世紀 (晉 )以前。主要以《詩經》的押韻和漢字的諧聲所反映的音系爲代表 。
2.中古期 ——公元 4世紀到 12世紀 (南宋) 以前。以 601
年隋陸法言所作《切韻》一書的音系爲代表 。
3.近古期 (或近代期 )——公元 12世紀到 17世紀( 清)
以前。以元周德清所作《中原音韻》的音系爲代表 。
4.現代期 —— 十七世紀到現在。現代漢語語音以北京音系爲代表。
音韻學研究的資料大致有:
1.韻文 。 從詩歌的韻腳歸納出當時的韻母情況 。
2.形聲字,通假字和聲訓 。
3.注音 。 給漢字注音,漢代 用,譬況,,標近似音
。 漢,魏 閒,开始以反切法注音,如,東,德紅切
” 。
4.韻書,韻圖 。 韻書是按韻類和調類編成的,又是反切的總匯 。 韻圖是用來分析語音的發音原理和類别的圖 。
5.現代漢語方言 。
6.對音 。 一 类 是用漢字對譯别種語言的辭彙材料,
一類是别種語言的書寫形式對譯的漢語字詞的材料 。
另外,姓氏和地名中保存了一些古音,也可以用作研究音韻的材料。
漢 語 的 聲一般來說,漢語的每個音節都由聲,韻,調三個要素構成 。
聲又稱聲母,一般由輔音充當的 。 唐末和尚守溫首先根據漢語字音歸納出三十類不同的,聲,,每一類用一個漢字爲代表,把它們稱之爲,字母,,又稱,紐,。 古人按發音部位的不同,把聲母分爲唇,
舌,齒,牙,喉五類,合稱,五音,。 宋代,再分出半舌音和半齒音,合称,七音,。
古人把聲母發音時聲帶顫動的音稱作,濁音,,發音時聲帶不顫動的稱作,清音,。清音又細分爲,全清,和,次清,。濁音又細分爲,全濁,和,次濁,
。
反映中古音聲母系統 的,三十六字母,,
全清 次清 全 濁 次 濁重唇 幫 滂 並 明唇音 { 輕 唇 非 敷 奉 微舌 頭 端 透 定 泥舌音 { 舌上 知 徹 澄 娘齒頭 精 清 從心 邪齒 音 { 正 齒 照 穿 床審 禪牙音 見 溪 群 疑喉音 影 喻曉 匣半舌 來半 齒 日漢 語 的 韻韻又稱韻母,是指一個音節中除去,聲,以外的後半部分 。 韻母,又可分爲韻頭,韻腹和韻尾三部分 。 韻腹是韻母中的核心部分,被稱作主要母音 。
王力先生分古韻爲十一類三十部:
陰聲 部 入 聲 部 陽聲 部第一 類 之部 職 部 (韻 尾,g) 蒸部 (韻 尾,ng)
第二 類 幽部 覺 部 (韻 尾,g) 冬部 (韻 尾,ng)
第三 類 宵部 藥 部 (韻 尾,g)
第四 類 侯部 屋部 (韻 尾,g) 東 部 (韻 尾,ng)
第五 類 魚 部 鐸 部 (韻 尾,g) 陽 部 (韻 尾,ng)
第六 類 支部 錫 部 (韻 尾,g) 耕部 (韻 尾,ng)
第七 類 歌部 月部 (韻 尾,d) 元部 (韻 尾,n)
第八 類 脂部 質 部 (韻 尾,d) 真部 (韻 尾,n)
第九 類 微部 物部 (韻 尾,d) 文部 (韻 尾,n)
第十 類 緝 部 (韻 尾,b) 侵部 (韻 尾,m)
第十一 類 葉 部 (韻 尾,b) 談 部 (韻 尾,m)
隋代陸法言的,切韻,頗受人們的重視,唐代孫湎加以修訂,改名,唐韻,。 到了宋真宗 时,陳彭年,邱雍等奉詔增補修訂,改名,大宋重修廣韻,,
簡稱,廣韻,。 從,切韻,到,廣韻,等韻書所反映的語音系統,既是中古音的代表,又是研究上古語音的橋梁 。
《廣韻》的韻母是按四聲劃分的,共計二百零六韻,韻類有三百多個。到了近代時期,《中原音韻
》所反映的韻母共有四十七個,歸納爲十九個韻部
。這與現代普通話的三十七個韻母已相差不遠了。
漢 語 的 調漢語的每個音節都有調,又稱聲調,就是讀音的高低或升降變化。南朝梁時的沈約等人,總結出了四聲,並定名爲 平、上、去、入,當時漢語音節的讀音
,都不出這四個調類。中古四聲到現代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聲調是 陰平、陽平、上聲
、去聲。陰平、陽平 大多是由古代的平聲分化出來的
,古代的上聲字一部分變爲去聲,而入聲字分别轉入於現代四聲之中,轉爲去聲的最多。
參考書目:
1.漢語語音史講話 邵榮芬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2.古音概說 李新魁 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3.古代漢語 (下冊 ) 朱星 主編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
漢語語音的基本單位是音節,音節可以分析成聲,韻,調三個組成部分,音韻學就是研究漢語的聲,韻,調的發音原理和類别,並探討它們的古今演變規律的學問 。
語言學家通常把漢語語音數千年來的歷史,劃分爲四個階段:
1.上古期 ——公元 4世紀 (晉 )以前。主要以《詩經》的押韻和漢字的諧聲所反映的音系爲代表 。
2.中古期 ——公元 4世紀到 12世紀 (南宋) 以前。以 601
年隋陸法言所作《切韻》一書的音系爲代表 。
3.近古期 (或近代期 )——公元 12世紀到 17世紀( 清)
以前。以元周德清所作《中原音韻》的音系爲代表 。
4.現代期 —— 十七世紀到現在。現代漢語語音以北京音系爲代表。
音韻學研究的資料大致有:
1.韻文 。 從詩歌的韻腳歸納出當時的韻母情況 。
2.形聲字,通假字和聲訓 。
3.注音 。 給漢字注音,漢代 用,譬況,,標近似音
。 漢,魏 閒,开始以反切法注音,如,東,德紅切
” 。
4.韻書,韻圖 。 韻書是按韻類和調類編成的,又是反切的總匯 。 韻圖是用來分析語音的發音原理和類别的圖 。
5.現代漢語方言 。
6.對音 。 一 类 是用漢字對譯别種語言的辭彙材料,
一類是别種語言的書寫形式對譯的漢語字詞的材料 。
另外,姓氏和地名中保存了一些古音,也可以用作研究音韻的材料。
漢 語 的 聲一般來說,漢語的每個音節都由聲,韻,調三個要素構成 。
聲又稱聲母,一般由輔音充當的 。 唐末和尚守溫首先根據漢語字音歸納出三十類不同的,聲,,每一類用一個漢字爲代表,把它們稱之爲,字母,,又稱,紐,。 古人按發音部位的不同,把聲母分爲唇,
舌,齒,牙,喉五類,合稱,五音,。 宋代,再分出半舌音和半齒音,合称,七音,。
古人把聲母發音時聲帶顫動的音稱作,濁音,,發音時聲帶不顫動的稱作,清音,。清音又細分爲,全清,和,次清,。濁音又細分爲,全濁,和,次濁,
。
反映中古音聲母系統 的,三十六字母,,
全清 次清 全 濁 次 濁重唇 幫 滂 並 明唇音 { 輕 唇 非 敷 奉 微舌 頭 端 透 定 泥舌音 { 舌上 知 徹 澄 娘齒頭 精 清 從心 邪齒 音 { 正 齒 照 穿 床審 禪牙音 見 溪 群 疑喉音 影 喻曉 匣半舌 來半 齒 日漢 語 的 韻韻又稱韻母,是指一個音節中除去,聲,以外的後半部分 。 韻母,又可分爲韻頭,韻腹和韻尾三部分 。 韻腹是韻母中的核心部分,被稱作主要母音 。
王力先生分古韻爲十一類三十部:
陰聲 部 入 聲 部 陽聲 部第一 類 之部 職 部 (韻 尾,g) 蒸部 (韻 尾,ng)
第二 類 幽部 覺 部 (韻 尾,g) 冬部 (韻 尾,ng)
第三 類 宵部 藥 部 (韻 尾,g)
第四 類 侯部 屋部 (韻 尾,g) 東 部 (韻 尾,ng)
第五 類 魚 部 鐸 部 (韻 尾,g) 陽 部 (韻 尾,ng)
第六 類 支部 錫 部 (韻 尾,g) 耕部 (韻 尾,ng)
第七 類 歌部 月部 (韻 尾,d) 元部 (韻 尾,n)
第八 類 脂部 質 部 (韻 尾,d) 真部 (韻 尾,n)
第九 類 微部 物部 (韻 尾,d) 文部 (韻 尾,n)
第十 類 緝 部 (韻 尾,b) 侵部 (韻 尾,m)
第十一 類 葉 部 (韻 尾,b) 談 部 (韻 尾,m)
隋代陸法言的,切韻,頗受人們的重視,唐代孫湎加以修訂,改名,唐韻,。 到了宋真宗 时,陳彭年,邱雍等奉詔增補修訂,改名,大宋重修廣韻,,
簡稱,廣韻,。 從,切韻,到,廣韻,等韻書所反映的語音系統,既是中古音的代表,又是研究上古語音的橋梁 。
《廣韻》的韻母是按四聲劃分的,共計二百零六韻,韻類有三百多個。到了近代時期,《中原音韻
》所反映的韻母共有四十七個,歸納爲十九個韻部
。這與現代普通話的三十七個韻母已相差不遠了。
漢 語 的 調漢語的每個音節都有調,又稱聲調,就是讀音的高低或升降變化。南朝梁時的沈約等人,總結出了四聲,並定名爲 平、上、去、入,當時漢語音節的讀音
,都不出這四個調類。中古四聲到現代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聲調是 陰平、陽平、上聲
、去聲。陰平、陽平 大多是由古代的平聲分化出來的
,古代的上聲字一部分變爲去聲,而入聲字分别轉入於現代四聲之中,轉爲去聲的最多。
參考書目:
1.漢語語音史講話 邵榮芬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2.古音概說 李新魁 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3.古代漢語 (下冊 ) 朱星 主編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