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
? 多媒体教学课件
? 蚌埠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Medical Microbiology
第一篇 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 第二章 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 第三章 感染
? 第四章 抗感染免疫
? 第五章 遗传与变异
? 第六章 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 第七章 消毒与灭菌
? 第八章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 第九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第 5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
第九章 细菌的耐药性及控制策略
第一节 细菌的耐药性
第二节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概述
自从 41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以来,开
创了抗生素治疗的新纪元。此后又先后
研制、开发,并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和
抗菌药物有 180余种。
这些抗菌药物的应用使常见细菌感染
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大下降。但是抗菌
药物的应用并未使细菌感染消灭或得到
有效控制,主要是细菌通过多种机制产
生了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抗菌药物( antibacterial agents):
具有杀菌和抑菌活性、供全身应用的各
种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药物。
抗生素( antibiotics):
对特异微生物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微生
物产物,
第一节 细菌的耐药性
? 耐药性( drug resistance) 是指细菌对
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
? 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 最小抑菌
浓度( MIC) 表示。临床常以药物的治疗
浓度 小于 最小抑菌浓度为 敏感,反之为
耐药。
一、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一)固有耐药性:
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
与种属有关,主要是缺乏药物作用的靶
位,如 二性霉素 B可与真菌细胞膜的固
醇类结合,改变其通透性,发挥抗真菌
作用。细菌 细胞膜则无固醇类,故对二
性霉素 B具有固有耐药性。 革兰阴性菌因
有外膜,对作用于肽聚糖类的多种药物
均不敏感。
( 二)获得耐药性:
由于 DNA的改变使其获得耐 药性
原因:
1、基因突变 如链霉素的靶位是 30S亚基上的
p12蛋白,当染色体上 str基因突变后,p12蛋
白构型改变,药物不能与其结合而产生耐药性
2、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几乎所有致病菌均
有 耐药性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导、转化
的方式传 递,环境中的抗生素可促进质粒
的扩散及耐 药菌的存活。
3、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IS不带有性状基因,只编码转座酶
Tn带有耐药基因和转座基因,可转移细菌
的耐药性
一、钝化酶( modified enzyme)的产生
1,β-内酰胺酶( β- lactamase)
由细菌染色体或质粒编码,革兰阳性菌为
胞外酶,革兰阴性菌则位于浆内,可 破坏青霉
素和头孢菌素类结构中的 β-内酰胺环,使其
失去抗菌活性。 目前发现的已有 190多种,依
其作用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分为四类,A,B型
多见,C,D型少见( p131 表 9-2)。
第二节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2、氨基糖甙类钝化酶( aminoglycoside-
modified enzymes)
可通过 羧基磷酸化或羧基腺苷酰化而使药物
结构改变,失去抗菌作用 。依机理不同分为 22种。
一种抗生素可被多种钝化酶所作用,同一种
酶又可作用于几种结构相似的药物。由于氨基糖
甙类抗生素结构相似,常有交叉耐药现象。
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chloramphenicol
acetyl transferase)
由质粒编码,使氯霉素乙酰化而失去活性 。
以已酰辅酶 A为辅酶,可使氨基糖苷类药物
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已酰化而完全失活。
4、甲基化酶 金葡菌质粒可编码一种 甲基化
酶,使 50S亚基中的 23SrRNA上的嘌呤甲基
化,从而 对红霉素耐药 。
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如红霉素的靶位是核糖体上 50S亚基
的 L4和 L12蛋白,当染色体上的 ery基
因突变时,可使该蛋白改变,红霉素
失去靶位而耐药等。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屏障作用是由一类
孔蛋白( porin)所决定的。大肠杆菌有两个
主要的孔蛋白,OmpF和 OmpC,孔径分别是
1.16nm和 1.08nm,每个菌细胞外膜约含 105个
孔蛋白通道。突变可使孔蛋白丢失或降低表达,
均会影响药物从胞外向胞内的运输
三、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药敏 疗程短 避免滥用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耐药菌感染者要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医务人员
要定期检查带菌情 况,以免院内感染。
加强药政管理
抗菌药物应凭处方供应。随着耐 药性的变迁,
有计划的分批分期使用抗生素。
新抗生素和质粒消除剂的研制
根据细菌耐药性发生的机制及其抗菌药物
结构的关系,寻找和研制具有抗菌活性,尤
其对耐药菌有活性的新抗菌药;同时可以针
对某些主要因细菌灭活酶而失效的抗菌药物,
寻找适当的酶抑制剂,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时可保护药物不受灭活酶的破坏而保存其抗
菌活性。如棒酸、舒巴坦、优立新等均为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总之控制耐药性是一项综合性强、难度大、
涉及 面广的工作,需不懈努力。
? 多媒体教学课件
? 蚌埠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Medical Microbiology
第一篇 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 第二章 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 第三章 感染
? 第四章 抗感染免疫
? 第五章 遗传与变异
? 第六章 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 第七章 消毒与灭菌
? 第八章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 第九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第 5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
第九章 细菌的耐药性及控制策略
第一节 细菌的耐药性
第二节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概述
自从 41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以来,开
创了抗生素治疗的新纪元。此后又先后
研制、开发,并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和
抗菌药物有 180余种。
这些抗菌药物的应用使常见细菌感染
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大下降。但是抗菌
药物的应用并未使细菌感染消灭或得到
有效控制,主要是细菌通过多种机制产
生了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抗菌药物( antibacterial agents):
具有杀菌和抑菌活性、供全身应用的各
种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药物。
抗生素( antibiotics):
对特异微生物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微生
物产物,
第一节 细菌的耐药性
? 耐药性( drug resistance) 是指细菌对
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
? 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 最小抑菌
浓度( MIC) 表示。临床常以药物的治疗
浓度 小于 最小抑菌浓度为 敏感,反之为
耐药。
一、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一)固有耐药性:
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
与种属有关,主要是缺乏药物作用的靶
位,如 二性霉素 B可与真菌细胞膜的固
醇类结合,改变其通透性,发挥抗真菌
作用。细菌 细胞膜则无固醇类,故对二
性霉素 B具有固有耐药性。 革兰阴性菌因
有外膜,对作用于肽聚糖类的多种药物
均不敏感。
( 二)获得耐药性:
由于 DNA的改变使其获得耐 药性
原因:
1、基因突变 如链霉素的靶位是 30S亚基上的
p12蛋白,当染色体上 str基因突变后,p12蛋
白构型改变,药物不能与其结合而产生耐药性
2、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几乎所有致病菌均
有 耐药性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导、转化
的方式传 递,环境中的抗生素可促进质粒
的扩散及耐 药菌的存活。
3、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IS不带有性状基因,只编码转座酶
Tn带有耐药基因和转座基因,可转移细菌
的耐药性
一、钝化酶( modified enzyme)的产生
1,β-内酰胺酶( β- lactamase)
由细菌染色体或质粒编码,革兰阳性菌为
胞外酶,革兰阴性菌则位于浆内,可 破坏青霉
素和头孢菌素类结构中的 β-内酰胺环,使其
失去抗菌活性。 目前发现的已有 190多种,依
其作用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分为四类,A,B型
多见,C,D型少见( p131 表 9-2)。
第二节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2、氨基糖甙类钝化酶( aminoglycoside-
modified enzymes)
可通过 羧基磷酸化或羧基腺苷酰化而使药物
结构改变,失去抗菌作用 。依机理不同分为 22种。
一种抗生素可被多种钝化酶所作用,同一种
酶又可作用于几种结构相似的药物。由于氨基糖
甙类抗生素结构相似,常有交叉耐药现象。
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chloramphenicol
acetyl transferase)
由质粒编码,使氯霉素乙酰化而失去活性 。
以已酰辅酶 A为辅酶,可使氨基糖苷类药物
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已酰化而完全失活。
4、甲基化酶 金葡菌质粒可编码一种 甲基化
酶,使 50S亚基中的 23SrRNA上的嘌呤甲基
化,从而 对红霉素耐药 。
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如红霉素的靶位是核糖体上 50S亚基
的 L4和 L12蛋白,当染色体上的 ery基
因突变时,可使该蛋白改变,红霉素
失去靶位而耐药等。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屏障作用是由一类
孔蛋白( porin)所决定的。大肠杆菌有两个
主要的孔蛋白,OmpF和 OmpC,孔径分别是
1.16nm和 1.08nm,每个菌细胞外膜约含 105个
孔蛋白通道。突变可使孔蛋白丢失或降低表达,
均会影响药物从胞外向胞内的运输
三、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药敏 疗程短 避免滥用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耐药菌感染者要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医务人员
要定期检查带菌情 况,以免院内感染。
加强药政管理
抗菌药物应凭处方供应。随着耐 药性的变迁,
有计划的分批分期使用抗生素。
新抗生素和质粒消除剂的研制
根据细菌耐药性发生的机制及其抗菌药物
结构的关系,寻找和研制具有抗菌活性,尤
其对耐药菌有活性的新抗菌药;同时可以针
对某些主要因细菌灭活酶而失效的抗菌药物,
寻找适当的酶抑制剂,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时可保护药物不受灭活酶的破坏而保存其抗
菌活性。如棒酸、舒巴坦、优立新等均为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总之控制耐药性是一项综合性强、难度大、
涉及 面广的工作,需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