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 气 工 程 基 础
河海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陈星莺、廖迎晨
主 要 内 容
电力系统概述
电气设备及电气主接线
简单电力网潮流计算
三相对称短路计算
电力系统的运行与管理
第一章 电力系统概论
1.1 概述
1.2 电力系统负荷与负荷曲线
1.3 电力系统的电压等级
1.6 电力系统的电气连接方式
1.7 三相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
1.8 电力系统的运行特点与基本要求
1.10 安全接地
1.1 概 述
1.1.1 电气技术的发展与电力系统的形成
1.1.2 我国电力工业及电力系统的发展
1.1.3 基本概念
1.1.1 电气技术的发展
与电力系统的形成
电磁学的发展与电气技术的形成
近代电力系统的发展历程
21世纪的电力系统发展趋势
电磁学的发展
与电气技术的形成
1820年奥斯特证实电流的磁效应,1831年法拉第
发现电磁感应定律;
1882年爱迪生主持建立了单相直流输电系统,59
个用户,电压 110V,距离 1.5km;
电磁学的发展
与电气技术的形成
1885年匈牙利工程师吉里发明单相变压器,1889
年第一条单相交流输电线路在北美运行,电压 4000V,
距离 21km;
1889年,俄国工程师多里夭发明三相电动机、变
压器和三相交流制,1891年德国工程师奥斯卡拉主持
建立了三相交流输电系统,距离 175km。
近代电力系统的发展历程
( 提高输电电压,增大输送功率和输送距离,减
少线路损耗)
频率标准,60HZ,50HZ;
1906年,110kV; 1923年,220kV; 1953年,330kV;
1965年,500kV; 1966年,735kV; 1969年,765kV,电
压等级标准。
超高压交直流传输,引入电子技术,超过 1000kV;
21世纪的电力系统发展趋势
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电源结构的优化配置;
灵活交流输电与新型直流输电;
现代能量管理系统;
电能质量新标准;
电力市场
1.1.2我国电力工业
及电力系统的发展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阶段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1882年 4月,英国人利特尔成立上海电光公司,在
南京路上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发电厂。
1998年末,总装机容量为 277GW,发电量为 11577
亿 kW.h,有大亚湾和秦山两座核电站。
1949年,总装机容量为 1849MW,发电量仅有 43亿
kW.h。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
优化火电结构 ( 600MW)
优先发展水电 ( 二滩水电厂总装机容量 3300MW,
三峡水电厂总装机容量 18.2GW, 26*700MW)
适当发展核电 ( 浙江秦山 1*300+2*600+2*728MW,
广东大亚湾 2*1000MW,江苏连云港 2*1000MW )
积极利用新能源
加速建设输、变、配电工程和电力系统
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阶段
时间 规模 电压 /kV 输电距离 /km
1950~1960 城网 35~ 110 50~ 100
1960~1970 省网 220 100~ 300
1970~1989 区域网 220~ 330 300~ 600
1990~2010 大区互联 500 500~ 1500
2010~2030 全国联网 500~ 750 1000~ 2000
1.1.3 基本概念
电能系统、电力系统
发电厂
电力网、变电所
示意图
电能系统、电力系统
动力系统:
转变, 分配和应用各种能量的全部环节的总称 。
电能系统:
生产、输送、转换的能量主要部分是电能。
电力系统:
电能系统中的电气部分 。
电力系统是由包括 发电, 输电, 配电, 用电 等
主体设备和一系列辅助设备形成的一个整体 。
发电厂
把不同种类的一次能源转换成电能的工厂。
按一次能源形式分类:
火力发电厂
水力发电厂
核动力发电厂
其他
火电厂
图 1-2
能量转变:
锅炉 汽轮机 发电机燃料化学能 热能 机械能 电能
自学,图 1-2中的生产流程。
水电厂
图 1-3
能量转变:
水轮机 发电机水能 机械能 电能
核电厂
图 1-6
能量转变:
核蒸汽发
生系统 汽轮机 发电机重核裂变能 热能 机械能 电能
电力网
电力网:
发电机和用电之间属于 输送 和 分配 电能的中间
环节 。
由电力线路和变电所组成 。
分类 ( 供电范围, 电压等级 ),
1.地方电力网,U<=110kV,L<100km;
2.区域电力网,110~ 220kV;
3.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网络,330kV或 550kV。
变电所
功能:
电力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汇集电源、升降电压、分配电能。
分类 ( 容量和地位 ),
1.枢纽变电所,330~ 500kV;
2.中间变电所,220~ 330kV;
3.地区变电所,110~ 220kV;
4.终端变电所,35~ 110kV。
1.2 电力负荷
定义:
各种用电设备从电力系统中取用的功率或电能 。
分类:
1.一级负荷
2.二级负荷
3.三级负荷
1.2电力负荷曲线
定义:
电力负荷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图形 。
分类:
1.日负荷曲线
计划和分配各发电厂的发电任务。
2.年负荷曲线
确定系统装机容量,安排主要设备检修计划。
运行日负荷曲线
t
WP t
av ?
m axP
PK av
L ?
平均负荷,
负荷系数,
年负荷曲线
max
max P
WT a?
( 设备利用, 用户负荷平稳 )
最大负荷年利用小时数:
1.3 电力系统的电压等级
额定电压
制定电压等级的目的
我国电力系统的电压等级
额定电压
用来代表电力网或电气设备运行电压特性的
数值。
制定电压等级的目的
使电力工业和电工制造业的生产标准化, 系列
化和统一化 。
目的:
IEC(国际电工委员会)选择原则
CIGRE(国际大电网会议),CIRED(国际
供电会议)选择建议
我国电力系统的电压等级
西北 330/110/35/10KV;
东北 500/220/63/10KV;
其它地区 500/220/110/35/10KV;
低压 0.38/0.22KV。
1.6 电力系统的电气连接方式
表示方式
接线方式
表示方式
电气设备之间的联系
电气接线图
地理接线图
各厂站之间的相对位置
接线方式
无备用电源接线
有备用电源接线
无备用电源接线
单回放射式 树干式 链式网络
有备用电源接线
双回放射式, 树干式, 链式, 环式及两端供电网络
1.7 三相电力系统中性点
运行方式
中性点:
发电机,变压器。
小接地电流系统( 10~ 35kV)
大接地电流系统( >=110kV,380/220V)
小接地电流系统 ( 10~ 35kV)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发生单相接地时仍可运行 2h,
绝缘要求为线电压。
10kV,电网接地电流 >30A;
35kV,电网接地电流 >10A。
大接地电流系统 (>=110kV,380/220V)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
发生单相接地时,短路电流大;
绝缘要求为相电压。
1.8 电能系统的运行特点
与基本要求
电能不易贮存 ;
暂态过程十分短暂 ;
电能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及人民生活密切。
运行特点:
1.8 电能系统的运行特点
与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安全可靠 ;
电能质量(电压,频率,谐波) ;
经济性 ;
环境保护。
1.10 安全接地
1.10.1 电流对人体的危害
1.10.2 保护接地的基本概念
1.10.1 电流对人体的危害
电流流过人体时,造成人体外部组织局部伤
害的现象。 [50mA(50HZ)]
电流流过人体时, 造成人体内部组织破坏的
现象 。 [100mA(50HZ)]
不超过 1S,30mA(50HZ)。
电伤:
电击:
我国规定安全电流:
1.10.2 保护接地的基本概念
保护接地的形式及基本要求
电气“地”、对地电压、接地电阻
接触电压、跨步电压
接地体、接地线、接地装置
图
接地体、接地线、接地装置
接地体:
接地线:
接地装置:
埋入地下,直接与土壤接触,有一定散流电阻
的金属导体或金属导体组合体。
连接电气设备应接地部分与接地体的金属导体。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称。
电气“地”、对地电压、接地电
阻
电气“地”:
对地电压:
接地电阻:
距接地体 20m的流散电流球面。
电气设备的接地部分与电气, 地, 之间的电位差。
接地线、接地体和电流在地中流散电阻的总和。
接触电压
人接触故障设备可导电的外壳时,人的手、
脚之间的电位差。
离用电设备水平距离为 0.8m处与离地面垂直
高度 1.8m处两点之间的电位差。
跨步电压
在接地点周围行走时,两脚之间的电位差。
地面上水平距离为 0.8m的两点间的电位差。
保护接地的形式及基本要求
保护接地的形式:
基本要求:
1.保护接地:设备的外壳经各自的接地线直接接地。
2.保护接零:设备的外壳经公共的接地中性线接地。
保护运行人员的安全。
河海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陈星莺、廖迎晨
主 要 内 容
电力系统概述
电气设备及电气主接线
简单电力网潮流计算
三相对称短路计算
电力系统的运行与管理
第一章 电力系统概论
1.1 概述
1.2 电力系统负荷与负荷曲线
1.3 电力系统的电压等级
1.6 电力系统的电气连接方式
1.7 三相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
1.8 电力系统的运行特点与基本要求
1.10 安全接地
1.1 概 述
1.1.1 电气技术的发展与电力系统的形成
1.1.2 我国电力工业及电力系统的发展
1.1.3 基本概念
1.1.1 电气技术的发展
与电力系统的形成
电磁学的发展与电气技术的形成
近代电力系统的发展历程
21世纪的电力系统发展趋势
电磁学的发展
与电气技术的形成
1820年奥斯特证实电流的磁效应,1831年法拉第
发现电磁感应定律;
1882年爱迪生主持建立了单相直流输电系统,59
个用户,电压 110V,距离 1.5km;
电磁学的发展
与电气技术的形成
1885年匈牙利工程师吉里发明单相变压器,1889
年第一条单相交流输电线路在北美运行,电压 4000V,
距离 21km;
1889年,俄国工程师多里夭发明三相电动机、变
压器和三相交流制,1891年德国工程师奥斯卡拉主持
建立了三相交流输电系统,距离 175km。
近代电力系统的发展历程
( 提高输电电压,增大输送功率和输送距离,减
少线路损耗)
频率标准,60HZ,50HZ;
1906年,110kV; 1923年,220kV; 1953年,330kV;
1965年,500kV; 1966年,735kV; 1969年,765kV,电
压等级标准。
超高压交直流传输,引入电子技术,超过 1000kV;
21世纪的电力系统发展趋势
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电源结构的优化配置;
灵活交流输电与新型直流输电;
现代能量管理系统;
电能质量新标准;
电力市场
1.1.2我国电力工业
及电力系统的发展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阶段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1882年 4月,英国人利特尔成立上海电光公司,在
南京路上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发电厂。
1998年末,总装机容量为 277GW,发电量为 11577
亿 kW.h,有大亚湾和秦山两座核电站。
1949年,总装机容量为 1849MW,发电量仅有 43亿
kW.h。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
优化火电结构 ( 600MW)
优先发展水电 ( 二滩水电厂总装机容量 3300MW,
三峡水电厂总装机容量 18.2GW, 26*700MW)
适当发展核电 ( 浙江秦山 1*300+2*600+2*728MW,
广东大亚湾 2*1000MW,江苏连云港 2*1000MW )
积极利用新能源
加速建设输、变、配电工程和电力系统
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阶段
时间 规模 电压 /kV 输电距离 /km
1950~1960 城网 35~ 110 50~ 100
1960~1970 省网 220 100~ 300
1970~1989 区域网 220~ 330 300~ 600
1990~2010 大区互联 500 500~ 1500
2010~2030 全国联网 500~ 750 1000~ 2000
1.1.3 基本概念
电能系统、电力系统
发电厂
电力网、变电所
示意图
电能系统、电力系统
动力系统:
转变, 分配和应用各种能量的全部环节的总称 。
电能系统:
生产、输送、转换的能量主要部分是电能。
电力系统:
电能系统中的电气部分 。
电力系统是由包括 发电, 输电, 配电, 用电 等
主体设备和一系列辅助设备形成的一个整体 。
发电厂
把不同种类的一次能源转换成电能的工厂。
按一次能源形式分类:
火力发电厂
水力发电厂
核动力发电厂
其他
火电厂
图 1-2
能量转变:
锅炉 汽轮机 发电机燃料化学能 热能 机械能 电能
自学,图 1-2中的生产流程。
水电厂
图 1-3
能量转变:
水轮机 发电机水能 机械能 电能
核电厂
图 1-6
能量转变:
核蒸汽发
生系统 汽轮机 发电机重核裂变能 热能 机械能 电能
电力网
电力网:
发电机和用电之间属于 输送 和 分配 电能的中间
环节 。
由电力线路和变电所组成 。
分类 ( 供电范围, 电压等级 ),
1.地方电力网,U<=110kV,L<100km;
2.区域电力网,110~ 220kV;
3.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网络,330kV或 550kV。
变电所
功能:
电力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汇集电源、升降电压、分配电能。
分类 ( 容量和地位 ),
1.枢纽变电所,330~ 500kV;
2.中间变电所,220~ 330kV;
3.地区变电所,110~ 220kV;
4.终端变电所,35~ 110kV。
1.2 电力负荷
定义:
各种用电设备从电力系统中取用的功率或电能 。
分类:
1.一级负荷
2.二级负荷
3.三级负荷
1.2电力负荷曲线
定义:
电力负荷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图形 。
分类:
1.日负荷曲线
计划和分配各发电厂的发电任务。
2.年负荷曲线
确定系统装机容量,安排主要设备检修计划。
运行日负荷曲线
t
WP t
av ?
m axP
PK av
L ?
平均负荷,
负荷系数,
年负荷曲线
max
max P
WT a?
( 设备利用, 用户负荷平稳 )
最大负荷年利用小时数:
1.3 电力系统的电压等级
额定电压
制定电压等级的目的
我国电力系统的电压等级
额定电压
用来代表电力网或电气设备运行电压特性的
数值。
制定电压等级的目的
使电力工业和电工制造业的生产标准化, 系列
化和统一化 。
目的:
IEC(国际电工委员会)选择原则
CIGRE(国际大电网会议),CIRED(国际
供电会议)选择建议
我国电力系统的电压等级
西北 330/110/35/10KV;
东北 500/220/63/10KV;
其它地区 500/220/110/35/10KV;
低压 0.38/0.22KV。
1.6 电力系统的电气连接方式
表示方式
接线方式
表示方式
电气设备之间的联系
电气接线图
地理接线图
各厂站之间的相对位置
接线方式
无备用电源接线
有备用电源接线
无备用电源接线
单回放射式 树干式 链式网络
有备用电源接线
双回放射式, 树干式, 链式, 环式及两端供电网络
1.7 三相电力系统中性点
运行方式
中性点:
发电机,变压器。
小接地电流系统( 10~ 35kV)
大接地电流系统( >=110kV,380/220V)
小接地电流系统 ( 10~ 35kV)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发生单相接地时仍可运行 2h,
绝缘要求为线电压。
10kV,电网接地电流 >30A;
35kV,电网接地电流 >10A。
大接地电流系统 (>=110kV,380/220V)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
发生单相接地时,短路电流大;
绝缘要求为相电压。
1.8 电能系统的运行特点
与基本要求
电能不易贮存 ;
暂态过程十分短暂 ;
电能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及人民生活密切。
运行特点:
1.8 电能系统的运行特点
与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安全可靠 ;
电能质量(电压,频率,谐波) ;
经济性 ;
环境保护。
1.10 安全接地
1.10.1 电流对人体的危害
1.10.2 保护接地的基本概念
1.10.1 电流对人体的危害
电流流过人体时,造成人体外部组织局部伤
害的现象。 [50mA(50HZ)]
电流流过人体时, 造成人体内部组织破坏的
现象 。 [100mA(50HZ)]
不超过 1S,30mA(50HZ)。
电伤:
电击:
我国规定安全电流:
1.10.2 保护接地的基本概念
保护接地的形式及基本要求
电气“地”、对地电压、接地电阻
接触电压、跨步电压
接地体、接地线、接地装置
图
接地体、接地线、接地装置
接地体:
接地线:
接地装置:
埋入地下,直接与土壤接触,有一定散流电阻
的金属导体或金属导体组合体。
连接电气设备应接地部分与接地体的金属导体。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称。
电气“地”、对地电压、接地电
阻
电气“地”:
对地电压:
接地电阻:
距接地体 20m的流散电流球面。
电气设备的接地部分与电气, 地, 之间的电位差。
接地线、接地体和电流在地中流散电阻的总和。
接触电压
人接触故障设备可导电的外壳时,人的手、
脚之间的电位差。
离用电设备水平距离为 0.8m处与离地面垂直
高度 1.8m处两点之间的电位差。
跨步电压
在接地点周围行走时,两脚之间的电位差。
地面上水平距离为 0.8m的两点间的电位差。
保护接地的形式及基本要求
保护接地的形式:
基本要求:
1.保护接地:设备的外壳经各自的接地线直接接地。
2.保护接零:设备的外壳经公共的接地中性线接地。
保护运行人员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