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行文
第三节 表达方式(续)
三、抒情
(一)抒情的含义
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作者在行文中自然会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态度,抒情就是用于抒发和表达作者情感的手法。它是诗歌、散文所使用的主要表达手法之一。
(二)抒情的方式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直截了当地表白自己的感情。直接抒情的优点是率直公开,感情真挚亲切,感人至深。但如果缺乏热情,或缺少铺垫,则会流于空泛、浅露,所以此法不宜多用、滥用。
祭十二郎文
韩愈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悲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幼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又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矣,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而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健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殓不得凭其棺,窆不得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借助于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来曲折地抒发感情,把感情融合在写景、叙事、说理之中。间接抒情具有依附性,它依附于事、理、景之中,熔情、景、事、理于一炉,使文章文情并茂、多姿多彩。从表现依托来分,可划分为叙述抒情、描写抒情和议论抒情三种。
(1)叙述抒情
叙述抒情是借叙事来抒情,在叙述中抒情。叙述抒情与一般叙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在于详细具体地述说事件经过,而重在表现因事而生的某种情感体验。所以,它往往只选取事件中最具感染力、影响最大的某个片断予以叙说,并侧重于主观感受和内心情感。
悲愤诗
蔡琰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捶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终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躇,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2)描写抒情
描写抒情就是借景抒情。描写抒情与一般描写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为了再现客观景物的自然形态,而是借此传递作者的主观感受。这种写法,把主观感情融化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使画中有人、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西湖即景
于敏
上次来杭州,有一天碰上阴雨。“冒雨游山也莫嫌,却缘山色雨中添”,想起这两句诗,就去攀玉皇山。拾级而上,路湿苔滑,一会儿浑身汗漉漉的了。美好的事物要辛勤地探索,果然!云气滃滃蒙蒙,一派淡灰色的调子。衬托着这个背景,挂了万千水珠的竹子格外青翠。站在山顶上,一边可以俯瞰钱塘江。江水浩浩渺渺,从雾迷云封的天边曲折而下。对面的萧山只是一抹淡淡的背影。 山顶上风大雨大,只好在茶榭里避雨。窗外翠竹摇曳,从这里远望,一种奇特的、出乎意想的美景使我惊呆了。西湖宛如墨染了一般,完全变成浓黑的了。“波漂菰米沉云黑”,信然!“沉云黑”三字出自胸臆,也还是得于自然。中国画里有一派米点山水,用饱墨浑洒大大小小的点子,或疏或密,或浓或淡,用来表现山雨空溟的景色。我一向以为这种技法写意太甚,用处是不大的。不想一个偶然的机会纠正了我的看法。湖水是浓黑的,而苏堤则是一条白色的带子,堤上的六桥竟宛如汉白玉雕刻的了。变幻的天工造成奇特的黑白对比,这美是我生平未见的。要在画面上传神地写实,似乎非米点的技法莫办。 这次来杭州,一下火车,碰巧又是个雨天。“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两句诗提起我的兴致,又冒雨去泛湖。苍茫的湖上只有我一叶扁舟,可见象我这样的疯子原是不多的。虽然全身淋湿,我丝毫也不后悔。上次雨中登山,领略了非常的湖景,这次乘雨泛舟,又欣赏了出奇的山色。雨中的山色,其美妙完全在若有若无之中。若说它有,它随着浮动的轻纱一般的云影,明明已经化作蒸腾的雾气。若说它无,它在云雾开豁之间,又时时显露出淡青色的、变幻多姿的、隐隐约约、重重叠叠的曲线。若无,颇感神奇;若有,倍觉亲切。要传神地描绘这幅景致,也只有用米点的技法。 “行万进而路,读万卷书”,这是清代学者顾亭林的主张。这个“万”字很有意思。美是无穷的,正象宇宙是无穷的,人生是无穷的。要在无穷中有一得之见,真得在“万”字上下功夫。为了认识一个客观事物,不怕探索一万次,这种勇气本身就是美的。 我这个怪人引起船娘的好奇,而她的身世却也唤起我无限的同情。她叫柳阿巧,八岁就划船,朝朝暮暮,伴着一支桨儿,度过了二十二个年头。她是一部西湖的活历史。日本兵,国民党,达官,权吏,阔老,贵妇,给船户带来灾难,给西湖带来荒废。阿巧和她的伙伴,天蒙蒙亮就站在高大的台阶下边,向门深似海的宅邸里窥探,心情紧张得气也出不来了。能揽到一个顾客么?能得到一天的口粮么?有时揽到顾客,也不一定得到报酬,因为还有船租和把头的剥削。苏堤荒芜了,任是莺歌三月,它也没有春晓。湖水淤塞了,一湾浊流,怎能映出清朗的月色!柳浪闻莺辟为杀人场,黑夜传出凄厉的枪声。在一带山坳里有一处碧瓦的高楼,据阿巧指点,原是杨虎的别墅。我记起来了,在国民党罪恶统治的年代,杨虎是淞沪警备司令,而上海国民党的头子叫陈群,所以统名为“虎群狗党”。这些野兽的爪牙,曾经沥下多少革命先驱者的血,其中也有左翼文学先驱者的血。为了这事,鲁迅曾经写过《为了忘却的纪念》,其中一首七言律诗我至今还牢牢地记得:“……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好一个“怒”字!怒不可遏的中国人民赶走了虎群狗党,夺回了全中国,也夺回了西湖的美。 可是我何必缅怀往事。柳阿巧坐在船头,正从回忆里醒过来。她展眉而笑,宛如轻风指起湖面的涟漪。既然现在生活在幸福中间,她怎能不笑。对于最近两年的灾荒,她没有悲叹,没有惊慌,没有失望。她当前的生活不算富裕,但是有了确实的保证。她是西湖公社的一员,得的是月薪,不怕淡季,不怕风雨,也不怕生活中有什么变故。她不久以前生了个婴儿,在公社的托儿所里喂得胖胖的了。她的大儿子正在上海读中学,提到这一点。她心里的狂喜不禁满溢在脸上。几时见过船娘的儿子读中学呢?她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她满心欢畅地驾起轻舟,把游客送到这里那里。她在欸乃声中送走了屈辱,迎来了幸福,也在欸乃声中展望更好的明天。她是西湖的主人,而幸福的主人都是好客的,她热情地为我指点,为我解说,很怕我忽略了她从小就熟悉的西湖的美。 这里细雨霏霏,水天一色。阿巧送我到三潭印月,我就弃舟登岸。正是红瘦绿肥的暮春时节,但是西湖的花卉四时不断。我走过曲折的石桥,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杜鹃正盛开,白的如棉如雪,红的如火如血,一丛丛点缀在绿树修竹中间。杜若生在水边,很象兰花,但是不象兰花那么娇气;它繁茂得很,茁壮得很。醉人的香气扑面而来,很难分清这是哪一种花的香气。在这个天地里,那绿茸茸的细草,那碧莹莹的苔藓,似乎也都散发出清香。三潭在湖的中心,从这里引领四望,南北双峰早已裹在层云里,看不清了。柳浪和花港隐没在浓绿里,偶尔露出影子似的飞檐。南屏山下闪烁着点点金色,这是净慈寺的琉璃瓦。所有这一切都披上细雨的网。雨丝时疏时密,景色因而瞬息变化。如今勉强地见诸文字,自然无法捕捉那种空灵的意境。 细细想来,若论水,西湖不及太湖,不及洱海;若论山,双峰不及雁荡,更不及黄山。为什么西湖的声名特高,吸引着特多的游人?是因为湖山掩映,相得益彰么?是因为阴晴明晦,湖山的变化四时无穷么?后来游灵隐,我才想通了这个问题。这里峰峦挺秀,树木参天,流水潺媛,正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名飞峰,下有许多石洞,最大的曰“龙弘”,其中倒悬着许多冰柱一般的石钟乳。石壁上有千年以来历代的石刻佛像,其中不少艺术珍品。在洞的深处,有自然形成的裂隙,仰首窥视,可以看见一线苍天,所以名曰“一线天”。这么清幽的地方,谁见了能不惊叹!但是人们流连不去,不只因为有这山、这树、这泉、这洞、这石刻,还因为有一座庄严的庙宇;又不只因为有这庙宇,还因为与这庙宇相关的有一个为人民所喜爱的人物,他对权贵嬉笑怒骂,对平民扶危济困,就是在传说中被神化了的济颠僧。自然的美,人工的美,伦理的美,这一切综合为美的极致。 后来游庙,我的想法更得到证实。从建筑艺术上着眼,岳庙并无特色;从造型艺术上看,岳飞的塑像更是不伦不类。但是这里的游人四时不断。有谁到西湖而不来瞻仰岳庙的呢!我想是很少的。如果西湖只有山水之秀和林壑之美,而没有岳飞、于谦、张苍水、秋瑾这班气壮山河的民族英雄,没有白居易、苏轼、林逋这些光昭古今的诗人,没有传为佳话的白娘子和苏小小,那么可以设想,人们的兴味是不会这么浓厚的。我们瞻仰岳庙而高歌岳飞的《满江红》,漫步南屏而暗诵张苍水的《绝命诗》;我们流连在苏堤上而追忆苏东坡的“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登孤山和放鹤亭而低吟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这里,自然与人的功业与人的创造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的不只山和水,还有自然和人。 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正如人和人的关系,日夕相处后情谊弥笃。我的住所距花港很近,每天早晚在这里散步,每天都更觉得不忍离去。一带屏障的蔷薇架是入门的地方。蔷薇正盛开,吐出清洌香气。入门以后,夹道是婆娑的修竹,是亭亭直立的雪松,是含苞未放的玉兰。一堵湖石山遮住去路,沿鹅石的曲径而上,见一古朴的敞亭,周围的色彩丰富极了。有什么大画家能区别这千差万别的绿和红么?我不知道。杜鹃早已零落,芍药正在竟芳。湖石根下,曲径两旁,一丛丛,一球球,丹红的,绛紫的,米黄的,雪白的,都在笑靥迎人。你捧一朵花在手里,你会觉得她战战兢兢,似乎不胜娇羞。花气袭人,特别在艳阳天气是如此。浓香沁入肺腑,你好象就要醉倒在花下。下山,步过绿毡一般的草坪。在几行垂柳外边,就是曲折的石桥和鱼池,其中有几万条金色的鲤鱼。你拍拍手,它们就成群结队而来,张口和你寒暄。更向前走,沿着曲折的石栏,绕过一幢画楼,进入一个幽静的竹院。走出花墙,一带长堤横在面前,这正是绿阴婆娑的苏堤。苏堤外边,豁然开朗的是绿水平平的西湖。站上映波桥,你最好极目看那湖中的倒影。湖心亭和三潭印月历历在目,而在远方的对岸,是秀丽的孤山,是长虹般的断桥,是伫立在宝石山上的庄严的保俶塔。 一般人都喜欢在晴朗的日子出游。我偏爱在非常的时间寻访非常的美。有一个浓雾的早晨,我来到堤边。四处迷迷茫茫,山和湖都不见了。面前只有看不透的乳白色的混沌。 欸乃之声由远而近,和悦耳的鸟声相应和。白色的空洞里隐隐约约有一个点子,而后,一只船的轮廓渐渐显露出来。这是这一天最早的一只游艇。又有一个月夜,我坐在苏堤的长椅上。朦胧的月色投下神秘的影子,在水面上撒开浮动不定的光,好似无数的银鱼儿在那里跳动。周围很静,鱼儿也就大胆了,都悄悄地来到水边,不时一翻身子,跃出水面,好象要窥探人间的奥秘。听到溅水声,一个银亮的物体在水面上一闪,转眼又不见了。 初来的时候,看见树木花卉特盛,以为这地方得天独厚。住久了才知道也不尽然。游客一到这里,时时会发出惊叹。“这石径多么清洁,简直是纤尘不染!”他未必知道,每天清早,有许多园林工人掌起长柄竹柄竹帚,在扫除枯枝败叶。“这蒙茸茸的草坪多么碧绿,好象铺上了绒毯!”他哪里知道,哪怕是烈日当空,也有女工戴起竹笠,蹲在地上,一棵棵拔掉那杂草。不经过几天的观察,谁能知道,时时有园林工人,提着唧筒,向树木花卉喷射药水;推起沉重的车子,移植盛开的花卉,剔除那些衰败了的,使一片姹紫嫣红永远娇艳;扛起高梯和竹竿,一棵棵扶正雪松,使它们永远保持亭亭直立的身姿。知道了这一切,我每次看见一花一叶落地,都觉得非常可惜。因为一花一叶里正不知包含了多少劳动。想到这些花和叶混合在泥土里,成为新的养料,培育出新的美,又只好释然于怀。我记得上次来时,夜里听见丁丁冬冬的响声。问起来,才知道是吸泥船在昼夜不停地工作。吸泥工人早已不知去向,但是留给我们清朗的湖水。啊,千千万万人付出劳动,我们才能享受到西湖的美。 西湖的美是不朽的,因为劳动是不朽的,劳动者是不朽的。 我常常在湖滨遇见柳阿巧。她每次见了我,圆圆的晒红的脸上总是浮起纯真的亲切的笑。她会忘记我这个游客,因为我不过是千千万万游客中的一个。但是我可永远不会忘记柳阿巧。每次远望湖上的船影,我总要细细地谛视。她那俯仰自如,用长桨点破水面的姿影,已经在我的眼网上成为永久的视像。柳阿巧和园艺工人们启发了我,使我接近一条真理:劳动人民最懂得美,最能保护美,也最能创造美。只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湖的美才是永久的。 一九六一年
(3)议论抒情
议论抒情是通过议论、借助判断来抒发感情,这是一种寓情于理的写作手法。议论抒情也不同于一般的议论,议论抒情的落脚点是抒情,重在以情感人,它不需要论据和论证,只是用饱蘸着感情的语言文字倾诉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评价。
君子兰
韩少华
兰,孔夫子曾誉之为香国的王者,屈原也曾用来比作贤人美士;而郑板桥爱兰,至死不渝,更为人所称道。至于君子兰,被人们珍爱,乃至敬重,却并非怀古,而是有感于今了。
兰而冠以“君子”,是其确有古君子之风么?
君子兰,主根、花茎、蕊柱,一以贯之,垂老而不改其正直;展叶喷华,自是由于本固而荣了,哦,古人曾说:“君子务本”。
君子兰,叶青如碧,花洁似乳,萼层出,蕊循序,素心蕴藉,华彩风发,既质朴,又光耀照人。古人也曾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兰,叶丰泽,花明润,神貌泰然,却绝无矜傲;即面对山花野卉,也处之怡悦。古人还曾说:“君子泰而不骄”。
据一位老园艺师讲,君子兰根深而硕,只灌以清泉,就行了。所需极俭,却给人以启示和感召。正如古人所云:“君子惠而不费”。
听一位南国友人说,君子兰原生在水边,石畔,任凭水淡石荒,居处简陋,只要一株卓立,就会峻影高洁,清芬悠远,足以让石水生香。也如古人所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古人还曾说,那种“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才堪称“君子”。那么,人们心中活着这样一个人:多少烈士,曾向他托付襁褓中的孤儿;八亿黎民,曾向他寄予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上振兴大业的使命。而他,一生处巨变,临奇险,气节却从不可夺。如果把“君子”二字贯以民族大义和党性原则,那么,称他是“当今君子”的风范,“革命君子”的楷模,也不为过誉吧。
他,就是生前喜爱君子兰的那位当代伟人。
“君子怀德”。他所怀的品德,如山高水远。
“君子喻于义”。他所信的主义,如地久天长。
“君子不忧不惧”。他无疚而不忧,无私而不惧——这,该是当今君子之风的精魂了。
哦,愿这君子之风,香兰之气,荡我神州……
一九八0年一月八日,于北京地坛
(三)抒情的要求
1、要有真情实感
2、要真挚自然
3、要具体生动
四、议论
(一)议论的含义
议论,是作者运用论说性语言,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手段来证明自己对自然、社会以及人本身的某种现象的认识和见解是正确的一种表现手法。简而言之,就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论。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之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麟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议论的三要素
一段完整的议论,应该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1、论点。论点是作者提出来要加以阐述和说明的基本观点。论点可分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的基本观点和见解。分论点则是中心论点的分支,用以补充说明和阐述中心论点。
2、论据。论据是用来支持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依据,是形成议论的基础,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论据,它包括现实的和历史的真人真事、具体事例、统计数字,使用时要认真核实。理论性论据则指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论和思想材料,包括政策、法令、革命理论、科学原理、经典言论、箴言格言、民族谚语、成语典故及人们所公认的生活常识等。
3、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实、阐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三)论证方法
1、立论
从论证的角度分,有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即证明,用充分有力的证据来正面阐明、论述自己的观点,证明它是正确的。常见的证明方法有演绎推理法、归纳推理法、比较推理法。
(1)演绎推理法
演绎推理法是从一般规律推论到个别事物的事理论证,用公认的一般道理作为论据来证明一个个别事理、论点,是用大道理求小道理的方法。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演绎推理法就是使用形式逻辑中的演绎推理来表达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如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大前提: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小前提: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结论: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2)归纳推理法
归纳推理法是从若干典型的个别事例推出一般规律的事实论证。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归纳出共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结论。
报任安书
司马迁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不报,幸勿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忼慨之士乎!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卬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盃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壹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卬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彼,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正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邪?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茸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
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鬄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厉也。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其在阱槛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已至此,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牖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乡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财。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曷足怪乎!且人不能蚤自财绳墨之外,已稍陵夷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蚤失二亲,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耎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累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汙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湛,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指谬乎。今虽欲自雕瑑,曼辞以自解,无益,于俗不信,只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3)比较推理法
比较推理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从已知的特殊事物推论到另一特殊事物的论证方法。通常把它分为二类,一是类比法,二是对比法。
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罢。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厉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摘自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
2、驳论
驳论是用充分有力的证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用事实或道理证明对方观点的错误性。常用的反驳方法有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等。
(1)反驳论点,即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片面的,指出其论点的荒谬和虚假。
懒
梁实秋
人没有不懒的。
大清早,尤其是在寒冬,被窝暖暖的,要想打个挺就起床,真不容易。荒鸡叫,由它叫。闹钟响,何妨按一下纽,在床上再赖上几分钟。白香山大概就是一个惯睡懒觉的人,他不讳言“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他不仅懒,还馋,大言不惭的说:“慵馋还自哂,快乐亦谁知?”白香山活了七十五岁,可是写了两千七百九十首诗,早晨睡睡懒觉,我们还有什么说的?
懒字从女(懒字原为嬾字,现简化为懒——引者),当初造字的人好像是对于女性存有偏见。其实勤与懒与性别无关。历史人物中,疏懒成性者嵇康要算是一位。他自承:“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洗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同时,他也是“卧喜晚起”之徒,而且“性复多蚤,把搔无已”。他可以长期的不洗头、不洗脸、不洗澡,以至于浑身生虱!和扪虱而谈的王猛都是一时名士。白居易“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还不是由于懒?苏东坡好像也够邋遢的,他有“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之句,懒到身上蒙垢的时候才做沐浴之想。女人似不至此,尚无因懒而昌言无隐引以自傲的。主持中馈的一向是女人,缝衣捣砧的也一向是女人。“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是从前流行的女性自励语,所谓三光、三慌是指头上、脸上、脚上。从前的女人,夙兴夜寐,没有不患睡眠不足的,上上下下都要伺候周到,还要揪着公鸡的尾巴就起来,来照顾她自己的“妇容”。头要梳,脸要洗,脚要裹。所以朝晖未上就花朵盛开的牵牛花,别称为“勤娘子”,懒婆娘没有欣赏的分,大概她只能观赏昙花。时到如今,情形当然不同,我们放眼观察,所谓前进的新女性,哪一个不是生龙活虎一般,主内兼主外,集家事与职业于一身?世上如果真有所谓懒婆娘,我想其数目不会多于好吃懒做的男子汉。北平从前有一个流行的儿歌:“头不梳,脸不洗,拿起尿盆儿就舀米”是夸张的讽刺。懒字从女,有一点冤枉。
凡是自安于懒的人,大抵有他或她的一套想法。可以推给别人做的事,何必自己做?可以拖到明天做的事,何必今天做?一推一拖,懒之能事尽矣。自以为偶然偷懒,无伤大雅。而且世事多变,往往变则通,在推拖之际,情势起了变化,可能一些棘手的问题会自然解决。“不需计较苦劳心,万事元来有命!”好像有时候馅饼是会从天上掉下来似的。这种打算只有一失,因为人生无常,如石火风灯,今天之后有明天,明天之后还有明天,可是谁也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明天。即使命不该绝,明天还有明天的事,事越积越多,越多越懒得去做。“虱多不痒,债多不愁”,那是自我解嘲!懒人做事,拖拖拉拉,到头来没有不丢三落四狼狈慌张的。你懒,别人也懒,一推再推,推来推去,其结果只有误事。
懒不是不可医,但须下手早,而且须从小处着手。这事需劳作父母的帮一把手。有一家三个孩子都贪睡懒觉,遇到假日还理直气壮的大睡,到时候母亲拿起晒衣服用的竹竿在三张小床上横扫,三个小把戏象鲤鱼打挺似的翻身而起。此后他们养成了早起的习惯,一直到大。父亲房里有几份报纸,欢迎阅览,但是他有一个怪毛病,任谁看完报纸之后,必须折好叠好放还原处,否则他就大吼大叫。于是三个小把戏触类旁通,不但看完报纸立即还原,对于其他家中日用品也不敢随手乱放。小处不懒,大事也就容易勤快。
我自己是一个相当的懒的人,常走抵抗最小的路,虚掷不少的光阴。“架上非无书,眼慵不能看”(白香山句)。等到知道用功的时候,徒惊岁晚而已。英国十八世纪的绥夫特,偕仆远行,路途泥泞,翌晨呼仆擦洗他的皮靴,仆有难色,他说:“今天擦洗干净,明天还是要泥污。”绥夫特说:“好,你今天不要吃早餐了。今天吃了,明天还是要吃。”唐朝的高僧百丈禅师,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励,每天都要劳动作农事,至老不休。有一天他的弟子们看不过,故意把他的农具藏了起来,使他无法工作,他于是真个的饿了自己一天没有进食。得道的方外的人都知道刻苦自律。清代画家石溪和尚在他一幅“溪山无尽图”上
题了这样一段话,特别令人警惕。
“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残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数幅或字一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作出一番事业。端教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若忽忽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
一株小小的含羞草,尚且不是完全的“忽忽不知,懒而不觉!”若是人而不如小草,
羞!羞!羞!
在这篇随笔中,梁实秋以懒字的本义出发,讨论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男人懒还是女人懒。他选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说明自古以来懒男人很多,女人则向以勤劳闻名于世,“世上如果真有所谓懒婆娘,我想其数目不会多于好吃懒做的男子汉”,这个结论很有说服力。
(2)反驳论据,就是证明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荒谬的、不能成立的。
“友谊”,还是侵略?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八月三十日)
为了寻找侵略的根据,艾奇逊重复地说了一大堆“友谊”,加上一大堆“原则”。 艾奇逊说:“从我们历史很早的时期起,美国人民和政府就关心中国了。虽然距离遥远,背景又大不相同,把中美两国隔离开了,可是那些在宗教、慈善事业和文化方面团结中美两国人民的纽带,一直在加深着美国对中国的友谊,许多年来种种善意措施便是证据,例如用庚子赔款来教育中国学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废除治外法权,以及战时和战后对中国的大规模援助等等。美国始终维持并且现在依然维持对华外交政策的各项基本原则,包括门户开放主义,尊重中国行政和领土的完整,以及反对任何外国控制中国等等,这是有案可稽的。” 艾奇逊当面撒谎,将侵略写成了“友谊”。 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自从一八四0年帮助英国人进行鸦片战争起,直到被中国人民轰出中国止,应当写一本简明扼要的教科书,教育中国的青年人。美国是最早强迫中国给予治外法权的国家之一,这即是白皮书上提到的中美两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签订的一八四四年的望厦条约。就是在这个条约里,美国除了强迫中国接受五口通商等事而外,强迫中国接受美国人传教也是一条。美帝国主义比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很长的时期内,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动,由宗教事业而推广到“慈善”事业和文化事业。据有人统计,美国教会、“慈善”机关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达四千一百九十万美元;在教会财产中,医药费占百分之十四点七,教育费占百分之三十八点二,宗教活动费占百分之四十七点一。我国许多有名的学校如燕京、协和、汇文、圣约翰、金陵、东吴、之江、湘雅、华西、岭南等,都是美国人设立的。司徒雷登就是从事这些事业出了名,因而做了驻华大使的。艾奇逊们心中有数,所谓“那些在宗教、慈善事业和文化方面团结中美两国人民的纽带,一直在加深着美国对中国的友谊”,是有来历的。从一八四四年订约时算起,美国在这些事业上处心积虑地经营了一百零五年,据说都是为了“加深友谊”。 参加八国联军打败中国,迫出庚子赔款,又用之于“教育中国学生”,从事精神侵略,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治外法权是“废除”了,强奸沈崇案的犯人回到美国,却被美国海军部宣布无罪释放,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战时和战后的对华援助”,据白皮书说是四十五亿余美元,据我们统计是五十九亿一千四百余万美元,帮助蒋介石杀死几百万中国人,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所有一百零九年(从一八四○年英美合作的鸦片战争算起)美帝国主义给予中国的“友谊”,特别是最近数年帮助蒋介石杀死几百万中国人这一项伟大的“友谊”,都是为着一个目的,就是“始终维持并且现在依然维持对华外交政策的各项基本原则,包括门户开放主义,尊重中国行政和领土的完整,以及反对任何外国控制中国等等”。 杀死几百万中国人,不为别的,第一为了门户开放,第二为了尊重中国行政和领土的完整,第三为了反对任何外国控制中国。 现在,只有广州、台湾等处一小片地方的门户,还向艾奇逊们开放着,第一个神圣的原则在那里“依然维持”着。其余的地方,比如上海吧,解放以后本来是开放的,现在却被人用美国的军舰和军舰上所装的大炮,实行了一条很不神圣的原则:门户封锁。 现在,只有广州、台湾等处一小片地方的行政和领土,还算叨了艾奇逊第二个神圣原则的光,“依然维持”住了它们的“完整”。其余地方,一概倒运,行政和领土都是破碎得不像样子了。 现在,只有广州、台湾等处地方,叨了第三个神圣原则的光,把“任何外国的控制”,连同美国的控制也在内,都给艾奇逊们“反对”掉了,因此还被中国人控制着。其余的国土,说来要掉眼泪,一概完了,都给外国人控制住了,中国人统统当了奴隶。至于是什么外国呢,艾奇逊老爷行文至此,还没有来得及点出,下文自明,无须多问。 不干涉中国内政,是否也算一条原则呢,艾奇逊没有说,大概不能算吧。美国老爷的逻辑,就是这样。看完艾奇逊信件的全文,就可以证实这一项高明的逻辑。
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抓住艾奇逊把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所有所作所为,都说成是“加深友谊”的论点,逐项反驳他所提到的论据,从而使“加深友谊”说彻底破产。
(3)反驳论证方式,就是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矛盾,还有逻辑推理上的矛盾。
英国记者费力克斯·格林曾问周恩来同志:“中国人口增长很快,将来会不会人口过多,向外扩张领土?”周恩来同志当时就抓住他在论证上所犯的逻辑错误,予以反驳:
英国人口在第一次大战前是四千五百万,不算太多,却是“日不没”的殖民帝国。美国面积略小于中国,而人口不及中国三分之一,但美国军事基地遍于全球,海外驻军一百五十万人。中国人口虽多,但没有一兵一卒驻在海外,更没有一个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它的人口多少,而决定于它的社会制度。
(四)议论的要求
1、论点要正确、鲜明而深刻
2、论据要真实、典型而充分
3、论证要合乎逻辑、层次清晰
五、说明
(一)说明的含义
说明就是作者用简炼明白的语言,对事物的性质、形状、用途、成因、结构、功能、特征、关系、意义等,或人物的一般情况,或事理的概念规律、应用范围进行客观地介绍和解释。
龙井问茶
西湖龙井产于西湖龙井周围群山中,色泽翠绿、香郁若兰、味醇甘甜、形似雀舌,历来是给皇帝的“贡品”。龙井茶从明代崛起,五百年来盛名不衰,持续时间长,茶史上较为罕见,至今还成为我省名茶之首。
龙井茶成为杭州名茶约始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田艺蘅(田汝成的父亲)在《煮泉小品》中说:“其上为老龙泓,寒碧倍之,其地产茶,为南北极品。”。从该书记载来看,当时龙井有新、老龙泓两处,两处都产茶,只西湖南北两山为名茶。据当时地方志《浙江通志·物产》记载,“其茶作豆花香,色清味甘。”指出最初龙井茶色香的特征。
龙井茶挤入全国名茶行列,约于万历年间(1573——1619)初年。目前找到的最早记载是万历十九年明代扬州人黄一正编撰的《事物绀珠·茶类》所列全国各地名茶97种,杭州龙井茶排在第21位。
龙井茶成为一国名茶之前列者,约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杭州,大多去龙井游尝,并吟诗歌颂龙井山清水秀及龙井之茶。乾隆在《雨中再游龙井》诗有“西湖风景美,龙井名茶佳”之句。由于乾隆皇帝的称赞,龙井茶身价倍增,不久便列为贡品。乾隆在龙井观看茶农采摘茶的辛勤情景时,赋《观采茶诗》二首。至今杭州还流传乾隆皇帝亲自载种茶树18棵的佳话,也是乾隆皇帝特嗜龙井茶之佐证。
到晚清民国时期,龙井茶已遍布狮子峰、龙井、灵隐、五云山、虎跑、梅家坞等地,又分狮、龙、云、虎几个品类。解放以后,又统一称为“西湖龙井茶”,成为我国名茶之珍品,闻名世界。
(二)说明的方法
1、定义说明
定义说明就是通常所说的下定义,即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并把那些与之相混的其它事物区别开来。这是知识性说明文常用的方法之一。
知识分子: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定义必须揭示事物的“属”加上“种差”。
2、诠释说明
诠释,就是作解释,对说明对象的状况、性质、特征与功能等作简明概括的解释。它与定义法相近,但语言的表述没那么精确严谨,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没那样严格,用起来也更自由一些。
激光是一种死光。
3、分类说明
分类说明就是把内容复杂的被说明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然后逐类进行说明。
分类说明,不仅能了解事物的大的类中所包括的范围,给以概貌的了解,又能了解不同类别的差异性和各小类的具体情况及特征,读起来条理分明,纲目清晰,容易被接受。常用的分类说明可分为一次分类和多次分类两种。
使用分类法说明应注意三点:一是分类标准必须统一;二是被说明的对象必须是同属不同类或同类不同种,否则不能采用分类法说明;三是分类时应包含同一次分类的所有子项,不可遗漏。
我们导弹大家庭中有许多成员。按起飞的位置和攻击对象可分为地对地、地对空、空对地……按飞行方式可分为弹道式和巡航式,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和洲际等。
4、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就是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实例对较复杂的说明进行解说或阐释。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把比较抽象的和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说得具体可感,容易被理解和认识。
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虽然汉语对于外来语以意译为主,音译词(包括部分译音的)比重较小,但是数目也还是可观的。比较早的有葡萄、苜蓿、茉莉、苹果、菠菜等等,近代的像咖啡、可可、柠檬、雪茄、巧克力、冰淇淋、白兰地、啤酒、卡片、沙发、扑克、哔叽、尼龙、发兰绒、道林纸、芭蕾舞等等,都是极常见的。
5、数据说明法
数据说明法就是引用数据对说明对象进行解说,以突出对象的性质、特点或功用。运用数据说明,要求准确无误、来源可靠,这样才能增强说明的精确度,给读者以真切具体的感受。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测算,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一百三十五亿四千六百万吨氯化钠(食盐);有六十三亿七千万吨氯化钙;有二十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这样,就使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了起来,沉不下去呢。
6、比较说明
比较说明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根据典型的化石,古人的腿比现代人短,膝稍弯,身矮壮,弯腰曲背;嘴部仍似猿人向前伸出,也没有下巴的突起。所制作的石器比猿人的有很多改进,这说明手部结构有了新的发展,因而更加灵巧。脑重(1,350毫克)比中国猿人的大些,脑子的结构复杂些,具有比猿人更高的智慧。可能已经会取火,能猎获较大的野兽,并用兽皮做衣服。
7、引用说明
引用说明法,就是援引文献资料、典籍、名言、诗词等,对说明对象进行解说或阐释。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8、比喻说明
比喻说明,就是运用比喻手法对说明的对象进行解说,也就是用具体的或人们熟知的事物来说明复杂的或抽象的事物,浅显明白,易于理解。
在非文学书中找到有文章意味的妙句,正像整理旧衣服,忽然在夹袋里发现了用剩的钞票和角子;虽然是份内的东西,确有一种意外的喜悦。
摘自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释文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摘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9、图表说明
图表说明,就是通过示意图或表格等来对说明对象进行解说。
(四)说明的要求
1、说明的内容必须科学,能抓住事物的特征。
2、说明的过程要有条理,层次分明,顺序清晰。
3、说明的语言准确简洁、通俗易懂。
第四节 语体
一、语体的概念与类型
语体是适合一定的语言环境,具有一定语言特征的言语表达体式。根据语言特点和交际目的的不同,书面语体分文艺语体、政论语体、事务语体、科技语体。
(一)文艺语体
文艺语体是文学艺术类作品所用的语言体式,可分为散文体、韵文体和戏剧体。
边城
沈从文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二)政论语体
政论语体是具有宣传鼓动性质的语言体式,有一般政论体和文艺政论体两类。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
人民日报社论
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作出决定,将向党的十五届七中全会建议,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1月8日在北京召开。这一喜讯,如春风吹拂祖国大地,极大地鼓舞着全党和全国人民。 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大会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总结党的十五大以来五年的工作,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基本经验,对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团结奋斗。????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党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通过党的代表大会,科学分析形势,明确党的任务,进一步确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党的工作面临的、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回答,使全党同志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形成高度的团结统一,奋发有为地开创工作新局面,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经过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外交、国防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认真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时代发展要求,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创造了新鲜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一切,为把党的十六大开成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篇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对于更好地团结和动员全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篇重要讲话,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阐述了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党的十六大作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准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提高。祖国大地繁荣兴旺,欣欣向荣,形势很好,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从现在起到党的十六大召开,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这是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这个心愿,已经并将进一步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全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各项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来展开,用这个要求来检验。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和“五三一”重要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切实把“三个代表”要求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要进一步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发展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大好形势,奋力完成党和国家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坚持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使党的各项工作更加充满活力。要进一步振奋精神,扎实工作,立足本职,争创佳绩,为党的十六大召开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综观全局,21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必将掀开我们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我国各族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必将迈出更坚实更雄壮的步伐。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扎扎实实地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的工作,创造新业绩,作出新贡献,迎接十六大。
(三)事务语体
事务语体又称应用语体,可分为公务文书类和日常应用文。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通知
教厅综[2001]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计划单列市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推动政府系统信息化建设,国务院先后多次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和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教育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步伐,在不断加强教育部机关办公网络建设的同时,2001年5月我部在京津地区开展了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试点工作,以电子信息交换为主要内容,带动和促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受到了试点单位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取得了明显成效。我部将在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制订教育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十五”规划,并加快信息资源库建设,争取用三至五年的时间,不断推进和完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公自动化建设工作,逐步建立覆盖全国教育系统的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网络。计划在2002年内先行完成教育部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直属高校的教育政务信息网,实现信息共享和电子公文传输,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更好地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教育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是政府机关和学校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一项重要手段,意义十分重大,既是一项长期工作,又是一项紧迫任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直属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将政务信息化纳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明确一位负责同志具体分管,并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
二、教育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协同建设,费用分担”的工作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近期工作的阶段目标是:在京津地区试点的基础上,扩大政务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在各地、各高校申报的基础上,使一批具备条件的单位争取在2002年初实现与教育部之间的电子信息交换(确定的第二批试点单位名单见附件二);在第二批试点的基础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直属高校争取到2002年中期全部实现与教育部联网及电子信息交换(有关具体方案见附件一)。
三、全国教育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由教育部办公厅负责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和技术支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应由本部门办公室牵头组织实施;各直属高校在教育部的领导下,由学校办公室牵头组织实施。要充分依靠本部门(学校)现有的技术力量开展政务信息化工作。为保证信息交换和接口规范,在国家制订统一的技术标准之前,由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教育行政办公系统软件,进行电子信息交换。
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直属高校要尽快制订本部门(学校)的政务信息化工作计划和实施进度并报我厅备案。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在本地区开展政务信息化的试点工作。
五、为加强联系和沟通,拟于2002年下半年召开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座谈会。请将在实施电子信息交换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报告我厅。
(四)科技语体
科技语体主要用来记载、传递各种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它又可分为专门科技体和通俗科技体。
三星堆文化探秘——金杖之谜
金杖与青铜雕像,也许是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稀世珍宝了。正因为这样,专家们意见最多,争议也最大。
古代中国并非“无权杖之说”。古方在《天地之灵》一书中指出,在江浙一带的史前良渚文化的大墓中,有仪仗玉质附件出土。包括玉戚、玉冒、玉墩等。以“秘”相连,即成一件长68厘米,有柄首饰和柄尾的完整玉器。作者说:“这些特殊的玉器是墓主人生前用以显示自己地位的权杖。”这至少说明,中国之权杖,不一定是受西亚文化的影响。同时,墓葬中出土的玉“杖”,与“祭祀坑”出土的金杖,似乎也有区别。因为,前者是方国的国君,后者是一国的君王,认定它为王杖,恐怕更为确切。应该看到,中国人用杖,由来已久。良渚人以玉为权杖,三星堆人就能以金为权杖。杖,既是一种生活用具,也是一种装饰品。《山海经·海外北经》就有“夸父追日,弃其杖,化为邓林”之说。《山海经·海内经》说都广之野“灵寿实华”,这灵寿木就是做杖的好材料。《汉书·孔光传》“赐太师灵寿杖。”蜀山氏来自山区,用杖助力,更是一种必要的器具。至今,四川剑门藤杖,仍驰名中外。我国历代王朝,都有赐杖与老臣的惯例。《礼记·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谋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而不同身份的人,手杖的装饰和长度都各不相同。戏曲中,皇家使用的“龙头拐杖”,虽是道具,长度就和金杖差不多。至于包金拐杖、包银拐杖、木杖、藤杖、竹杖……品种甚为复杂。鄙人孤陋,也还见刀杖、枪杖呢!而杖首杖身装饰各种花纹,各种造型,更是珍贵手杖所必有。否则,怎么表示自己的身价?既然可以表示身份,当然可以代表权力。
如果“权杖”不是三星堆唯一的现象,外来之说,就更值得商榷了。
其实,“权杖”最早也不是出现于西亚。在旧石器晚期马格德林人的洞穴艺术中,就有用骨头或象牙雕刻的“权杖”(见理查德·得基《人类的起源》中译本第81页)。若说蜀人金杖是西亚金杖的“采借”,第一,无古文献可考。第二,蜀土无西亚古文物佐证。再以实物比较,三星堆的金杖,既不同于西亚古代国王须臾不离的短金杖,也不同于埃及法老所执那种细长齐肩却无杖首的权杖。
夏代开国,“禹铸九鼎”,从此,易鼎成为权力转移的同义语。古蜀人为什么不用鼎而用“权杖”,这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应该深入地进行研究。徐中舒先生在《古史传说与家族公有制的建立》中说:“经过长期发展,夏人分为两支,一支姜姓民族,这是周朝母系的祖先。一是羌族,后来变成了留居于四川、青海、甘肃一带的少数民族。”羌族与氐族(戈基人)融合,其一支发展成蜀山氏。已知使用铜刀,则在蚕丛氏阶段(见任乃强《四川上古史初探》),又经柏灌、鱼凫,至杜宇一系从昭通返回,带回更为成熟的冶炼和铸造技术,在与土著濮彝等族的融合过程中,建立了真正的蜀国。因此,用金杖象征这种新的权力。
我们再细致地研究一下出自一号祭器坑的这支金杖。它全长1.42米,直径为2.3厘米,用捶打好的金箔,包卷在一根木杆上,净重约500克。木杆早已碳化,只剩完整的金箔。金杖的一端,刻有图案,共分三组。靠近端头的是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高冠,耳垂三角形耳坠,面带微笑的人头像。另两种图案相同,上方是两支两头相对的鸟,下方是两条两背相对的鱼。它们的颈部,都叠压着一根似箭翎的图案。有人认为,这支金杖的图案,有鱼有鸟,当印证是鱼凫王所执掌。但是,我却认为,鱼鸟象征吉祥,箭翎则表示威武,这正是金杖作为权力象征的应有之义。而现在,尚无任何实物能证明鱼凫氏的族徽是由鱼和鸟组成。金杖上的图案,第一组当然是王者之像,但第二、第三组,从顺序看,是先鸟而后鱼。也难解读成鱼凫。所以,肯定为鱼凫氏所用,理由还欠充分。
我有幸到云南丽江地区,对纳西族所特有的东巴文化,作了些十分粗疏和表面的了解。从参观中,我得知:源于古氐、羌群的纳西族先民,就有使用“灵杖”的风俗。从先期的“卜杜”(相当于巫、祝或巫、史)到其后的东巴(相当于士或祝官)在祭祀活动中,都要用灵杖,而这种法器,只有大东巴才能使用。《东巴文化艺术》一书,印有五种灵杖头的照片,杖头分节刻有神像、佛像、神兽、花卉及图形符号等。我们知道,东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佛教、道教文化,但就其本源来说,仍是古老的巫文化为其主体。灵杖既然长期存在于纳西族人民的生活中,而纳西人又是氐、羌民的一支。那么,在神权和王权合一的上古时代,金杖是古蜀人所固有的法器,似乎可以算作又一旁证。
还有,西藏古格王朝,也有“权杖”的记载(见张建林《荒原古堡》)。
用杖象征权力,良渚文化和吐蕃文化中都有此先例。用杖象征神威,东巴文化今仍如此。金杖出现在三星堆,有其历史渊源。我们没有必要把这种光荣送给洋人。
附带要说的是,关于上古时代,何时开始使用黄金制品,尚无明确记载。《山海经》中已有黄金、赤金的区别,说明夏代已懂得金的属性。《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说,金银器皿出现较晚,汉以前少见,到唐代才开始较多发现。但事实上,三星堆的金器就不少,除金杖外,还有金面罩、金虎饰、金璋形饰,金“竹叶”,四叉形器等等。它的特点是全用金箔,说明对金的延伸性已经有很深的了解。我们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也参观了馆藏的金器,有金柄铁剑,各种形制金带钩等,其制作时间大约在春秋时代,并且都为铸造器皿。而金箔的使用,应该说比铸造更为先进。所以,研究三星堆的金器,还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
摘自《三星堆文化探秘及〈山海经〉断想》刘少匆著
二、语言
语言是思想的表现形式,写作者有关写作内容与形式的一切思考,最终都只能借助于语言的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写作能力,最基本的就是语言的运用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在构思阶段用的是内语言,具有开阔性、形象性、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在行文阶段,作者用的是外语言,具有顺序性、条理性、对应性和确定性。所以,表达成文的过程就是内语言向外语言转化的过程。文章语言是作者内语言与外语言既统一又矛盾的产物。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语词的锤炼
1、准确贴切
只有语言表达准确,才能正确地描摹事物,清楚地说明道理。
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住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鲁迅《药》
2、形象生动
天气继续暖和,太阳光催开了那些桑拳头上的小手指儿模样的嫩叶,现在都有小小的手掌那么大了。老通宝他们那村庄四周围的桑林似乎长得更好,远望去像一片绿锦平铺在密密层层灰白色矮矮的篱笆上。
茅盾《春蚕》
3、注意语词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就是语词褒贬色彩,反映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客观现象的态度和立场。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4、注意词语的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是指某一语词经常运用于某种特定环境时而形成的附加色彩,主要分口头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如“妈妈”、“生日”带有口头语色彩,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母亲”、“诞辰”则带有书面语色彩,显得庄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
(一九五八年九月四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十二海里。这项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领土,包括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同大陆及其沿海岛屿隔有公海的台湾及其周围各岛、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属于中国的岛屿。
(二)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的领海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岸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各直线为基线,从基线向外延伸十二海里的水域是中国的领海。在基线以内的水域,包括渤海湾、琼州海峡在内都是中国的内海。在基线以内的岛屿,包括东引岛、高登岛、马祖列岛、白犬列岛、乌×岛、大小金门岛、大担岛、二担岛、东×岛在内,都是中国的内海岛屿。
(三)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任何外国船舶在中国领海航行,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有关法令。
(四)以上(二)(三)两项规定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台湾及其周围各岛、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属于中国的岛屿。
台湾和澎湖地区现在仍然被美国武力侵占,这是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的非法行为。台湾和澎湖等地尚待收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权采取一切适当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收复这些地区,这是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
上述引文是政府声明,庄重严肃是这篇声明的特点,所以,在选择词语上,突出庄重、典雅和严谨的特点。
古巴站在村头的电线杆下望天。天空除了几片车辙一样的细云以外什么也没有,就像他此刻饥饿的空荡荡的胃。他感到他的胃一定成了天下最干净的东西。他感到他的胃里仿佛闪烁着天空那样的深蓝色光晕。他感到这光芒似乎会把他带到天上去。这让他产生了一丝惊慌,他的目光迅速地从电线杆顶部滑落下来。他凝神定气,想把胃中的那缕光芒驱逐出去。他想,他得想想别的事情。
饥荒已经闹了一段日子了。村子里的人都开始吃树皮草根。古巴家吃得更早一些,当村子里还零星飘荡着熬粥散发的米香时,古巴早已吃上了树皮。树皮中好像藏着一股子气体,只要吃上一点点,胃就会像一个气球那样膨胀起来,使你走路的样子也变得轻飘飘。但饱胀的胃没有消除饥饿之感,这时,你吃任何东西都没什么感觉,好像你能不停地吃不停地吃,可以把天底下的植物都吃完。古巴感到吃了树皮草根之后,他的饥饿感更强烈了,他的胃成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可以吞噬村子里那些巨石。古巴想,为什么人要吃东西才能生存呢?人如果像那些树就好了,树用不着吃东西,它们只要把根部深入到泥土之中,它们就会茁壮成长。他们的根须越深入泥土,它们就会得到更多的养份,它们的叶子就会变得像刚漆了绿色油漆那样闪闪发亮。古巴幻想自己是一棵树,正从泥土中吸收养料,他感到他的身体舒展开来,他的头发像嫩芽一样向天空伸展。这个幻想给他无比幸福的感觉,他的双眼里流出激动的泪花。
艾伟:《家园》
《家园》是一部中篇小说,作为文艺作品,作家选用的词语充满生活气息,生动活泼。
(二)句子的锤炼
1、要合乎语法规范
合乎语法规范,这是作文的最低要求。对汉语写作来说,主谓宾、定状补应该放置在规定的地方,次序不能随意颠倒。
2、句式的选择
在现代汉语中,句式多样。在写作时采用不同的句式,也能起到修辞作用。如书面语常用长句,表意周密、舒缓、细致、精确,显得庄重、沉稳;而短句常常表意简洁明快,紧凑有力,显得生动、活泼。还有整句和散句,陈述句、反诘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倒装句、肯定句、否定句,等等,如使用得当,都能很好地帮助作者表情达意。
三、修辞
(一)语言的联系美
世上万物是彼此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在运用语言反映事物时,若能自然巧妙地将它们联系起来,就会产生一种美,即语言的联系美。有此功效的手法很多,常用的是比喻、借代、比拟、通感、象征。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以另一事物来表现所要说明的事物。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引喻。
借代是不把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直接说出来,而是借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比拟就是运用联想,特意把物拟成人,或把人拟成物,或把彼物拟成此物,并借此来说明或描写的修辞手法。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将事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思想、行为和特点,增加艺术感染力。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被物,往往用于贬义。
通感是有意识地打通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界限,彼此交错使用,或用这一种感觉代替另一种感觉,又称“移觉”。
象征,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概念、思想或情感。象征的意义不是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作者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赋予的,是托义于物,借物言志。
(二)语言的匀称美
匀称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也是语言艺术的原则。在实际的写作中,人们往往使用对偶、排比、顶真、回环等手法来达到语言的匀称美。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内容相对称、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近的成对词组或句子,相互映衬,相互补充,表达相对立或对衬的意思。
排比是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内容相关,字数大体相等的词组或句子成串排列起来使用。排比是极富表现力的辞格,说理严谨透彻,表达周密概括,抒情酣畅淋漓,条理清楚,步步深入,节奏鲜明,情绪激昂,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读起来有节奏感,富旋律美,适用于多种文体。
顶真又叫联珠,是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一句顶一句,首尾相联,上递下接。根据结构特征,顶真可以分为直接顶真和间接顶真。直接顶真是顶真部分无其它词语间隔。前边分句末尾的一个词语,必须就是后边分句开头的一个词语。而间接顶真则有其他词语间隔。
回环是将上一句的开头作下一句的末尾,上一句的末尾作下一句的开头,运用相同的词语回环往复的巧妙配合,以表示两者之间相互依存或相互对立的辩证关系。
(三)语言的变化美
齐整匀称的语言是美的,但一味地追求均衡会造成单调、呆板。这时我们往往会运用双关、反语、夸张、婉曲等手法来兴波助澜,整散交错,变单调为灵动。
双关是利用语音和语义,使语句兼有双重意思,表面上说一层意思,里面又含有另一层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里面那层意思才是真意所在。如果运用得好,能使语言简洁精炼,委婉含蓄,生动活泼, 妙趣横生,意蕴深长,耐人寻味,从而形象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或性格。
反语就是说反话,即用相反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可分反话正说和正话反说。
夸张是为突出和强调某一事物而特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态、涵义和作用,从而鲜明地表达作者的爱憎,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强烈地抒发作者的感情。
婉曲是指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本意,而有意用含蓄委婉的方式来表达。
(四)语言的侧重美
在实际写作中,往往有自己的表现重点,而适当地使用反复、层递、映衬等手法则可以在表达中自然巧妙地突出重点。
反复是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前后呼应,以突出思想和强调感情,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隔离反复。
层递是将所要表达的事物按大小、难易、远近、高低、长短、轻重等分层递升或递降地排列起来,呈现出客观事物之间逐步发展的关系。使用层递,要有三项以上的事物,按递升或递降的关系排列,使语言环环相扣,语义紧紧相联,道理层层深入,感情渐渐加强。
映衬又叫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其他与主要事物相似、相关或相反的事物,从正面或反面来陪衬主要事物的方式。它能使本体在衬体的映衬下更加鲜明、突出,从而深化主题思想,加深感受。
(五)辞格的综合运用
在言语使用中,辞格常常是综合起来用的,这样取长补短,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使语言表达更绚丽多彩,灵活多变。辞格的综合运用可分为融合运用、结合运用、汇合运用、复合运用等形式。
本讲难点:
抒情是作者在行文中表现、传达作者内在情感的一种艺术方式。它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表达方式,多运用于文艺作品,尤其是在抒情诗和抒情散文。同时,它也广泛运用于各类文体的写作。
议论,是作者运用论说性语言,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手段来证明自己对自然、社会以及人本身的某种现象的认识和见解是正确的。简而言之,就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论。议论是议论类文体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也是其它文章类型的重要表现手段。
说明就是作者用简炼明白的语言,对事物的性质、形状、用途、成因、结构、功能、特征、关系、意义等,或人物的一般情况,或事理的概念规律、应用范围进行客观地介绍和解释。
学习这一章,不仅要求学员在理论上理解和把握这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还应该学会在写作时熟练地使用。这就要求学员仔细阅读和领会教材和课件中的例子,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