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教案 Human Parasitology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教学内容】 人体寄生虫学的定义: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范畴与任务:人体寄生虫学由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组成。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主要包括作为病原引起寄生虫病及作为疾病的传播媒介对人类的危害两类。简介世界六大热带病(其中五种寄生虫病)及寄生虫病在国内外的流行现状。 第二章 寄生现象 【教学内容】 共生:在生物演化过程中,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共栖: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在营养上互相依赖,长期共生,双方有利。 寄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受益的一方称寄生虫,受害的一方称宿主。 寄生虫: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英文词汇】 symbiosis(共生) commensalisms(共栖) mutualism(互利共生) parasitism(寄生) host(宿主) 第三章 寄生虫的生物学 【教学内容】 寄生虫的生活史: 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寄生虫生活史的类型: (1).直接型——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土源性蠕虫。 (2).间接型——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其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经中间宿主感染人。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生物源性蠕虫。 世代交替:完成一代发育需无性生殖世代与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进行。 寄生虫的类别 专性寄生虫——生活史各个阶段都营寄生生活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 兼性寄生虫——即可营自生生活,又可寄生生活。 偶然寄生虫——因偶然机会进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 体内寄生虫——如,寄生于肠道、组织、细胞内的寄生虫 体外寄生虫——如,蚊、蝇等 长期性寄生虫——其成虫期必须过寄生生活。 暂时性寄生虫——如蚊等吸血时暂时侵袭宿主。 机会致病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可出现异常增殖且致病力增强。 宿主的类型 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储蓄宿主(保虫宿主)——某些蠕虫成虫或原虫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人体,也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动物为保虫宿主或储蓄宿主。 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保持幼虫状态,当此幼虫有机会再进入正常终宿主体内后,才可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转续宿主。 寄生虫的分类 寄生虫的分类按动物分类系统分。其命名采用二名制。 【英文词汇】 obligatory parasite(专性寄生虫) facultative parasite(兼性寄生虫) accidental parasite(偶然寄生虫)endoparasite(体内寄生虫) ectoparasite(体外寄生虫)permanent parasite(长期性寄生虫) temporary parasite(暂时性寄生虫) opportunistic parasite(机会致病寄生虫) intermediate host(中间宿主) definitive host(终宿主) reservoir host(保虫宿主) transport host(转续宿主) 第四章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夺取营养;机械性损伤; 毒性和抗原物质的作用。 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主要表现是宿主的防御功能(免疫) 第五章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教学内容】 寄生虫抗原的特点:(1)复杂性、多源性; (2)具有属、种、株、期的特异性。 免疫类型:(1).消除性免疫:宿主能消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2) .非消除性免疫: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是,对宿主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被清除,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临床表现为不完全免疫。一旦用药物清除体内的残余寄生虫后,宿主已获得的免疫力便逐渐消失。如:人体感染疟原虫后,体内疟原虫未被清除,维持低虫血症,但宿主对同种再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称为带虫免疫。再如,血吸虫感染,活的成虫可使宿主产生获得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对体内原有的成虫不发生影响,可以存活下去,但对再感染是侵入的童虫有一定的抵抗力,称为伴随免疫。 免疫逃避: 寄生虫与宿主长期相互适应的过程中,有些寄生虫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的现象称为免疫逃避。免疫逃避的机制主要为抗原性的改变及抑制或直接破坏宿主的免疫应答。 寄生虫性变态反应:1.速发型(过敏反应型)。2.细胞毒型。3.免疫复合物型。4.迟发型或细胞免疫型。 【英文词汇】: premunition(带虫免疫) concomitant immunity(伴随免疫) sterilizing immunity(消除性免疫) non-sterlizing immunity( 非消除性免疫) immune evasion (免疫逃避) 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的特点 【教学内容】: 带虫者: 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可传播病原体,称为带虫者。 慢性感染: 人体感染寄生虫比较轻,或少量多次感染,在临床出现症状后,不经治疗逐渐转入慢性持续感染。 隐性感染: 是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 多寄生现象: 人体内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寄生虫感染的现象。 幼虫移行症: 某些寄生蠕虫幼虫浸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 异位寄生: 某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可引起异位的损害,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继发免疫缺陷:指宿主感染蠕虫或原虫可降低对异种抗原免疫反应的现象。 【英文词汇】 carrier(带虫者) opportunistic parasite (机会致病寄生虫) larva migrans(幼虫移行症) ectopic parasitism(异位寄生) 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继发性免疫缺陷) 第七章 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 【目的要求】: 了解寄生虫病的诊断原则。 【教学内容】: 病原学诊断: 根据寄生虫生活史的特点,从病人的血液、组织液、排泄物、分泌物或活体组织中检查寄生虫的某一发育虫期。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广泛用于各寄生虫病的诊断。 免疫学诊断: 利用寄生虫在人体内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原理在体外进行抗原或抗体的检测,以达诊断目的的方法。1 皮内反应 2 血清学诊断 (1)循环抗体(Cab)的检测 (2)循环抗原(Cab)的检测 第八章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教学内容】: 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指人体寄生虫寄生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带虫者和储蓄宿主(家畜,家养动物及野生动物)。 2. 传播途径:指寄生虫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过程。 人体寄生虫常见传播途径主要包括: 土壤、水、食物、节肢动物传播媒介、人体直接传播 人体寄生虫的感染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 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自身感染、逆行感染、经胎盘感染 3. 易感人群:指对寄生虫缺乏免疫力的人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气候因素,以及地理环境和生物种群等。 生物因素:生活史的发育为间接型的寄生虫,其中间宿主或节肢动物的存在是这些寄生虫病流行的必备条件。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水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防疫保健及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 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地方性:寄生虫的流行与分布有明显的地方性。其相关因素包括气候条件、中间宿主或媒介动物的地理分布、人群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 季节性:寄生虫的流行往往有明显的季节性。生活史需要节肢动物作为宿主或传播媒介的寄生虫,此类寄生虫病的流行季节与有关节肢动物的季节消长相一致。另外人群的生产活动或生活活动也形成感染的季节性。 自然疫源性: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寄生虫病与寄生虫感染。 自然疫源性与自然疫源地:在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某些寄生虫在脊椎动物之间传播,人偶然进入该地区时,则可从脊椎动物传播给人,此种特性为自然疫源性该地区为自然疫源地。 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消灭传染源:通过普查普治带虫者和患者,查治或处理储蓄宿主。 此外,还应做人口的监测,控制流行区传染源的消灭寄生虫病。 阻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和水源的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以及控制或杀灭媒介节肢动物和中间宿主。 保护易感人群:加强集体和个人防护工作,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改进生产方法和生产条件,用驱避剂涂抹皮肤以防吸血节肢动物媒介叮 刺,对某些寄生虫病还可采取预防服药的措施。 我国防治寄生虫病的成就,现状和今后的任务(简单介绍) 【英文词汇】: parasitic zoonoses(人兽共患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