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佐
2005年 8月第一版很高兴与各位共弋中华药海 !
愿与大家教学相长,共谋进步 !
— 黄世佐有关概念一,中药,以 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 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 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特点 的一类药物。
附,草药 —— 民间习用,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名称及性能功用认识,疗效尚待进一步验证确认 的一些药物。
二,中药学,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来源、采集加工炮制、性能、功效、适应证及其使用方法的一门学科 。
附,本草 —— 中药学的旧称 。因作为研究对象的中药多数为草本植物,故名。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先秦时期:
1.中药的起源:
⑴ 采集天然动植物以供食用 ——“药食同源,;
⑵ 以动物为师;
⑶ 日常生产劳动及生活;
⑷ 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索寻找。
2.,火”和“酒”对药物应用的推动。
,楚辞,等。
3.中药学的产生
⑴临床疗效为依据 —— 口尝身受;
⑵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加以归纳、概括 —— 商代的五行学说、
周代的阴阳学说和,易经,的有关理论。
总 论
4.记载药物知识的文献:
⑴医药典籍 ——,五十二病方,(药物 247种 ),,黄帝内经,(药物 26种 ;大量药学理论 )等。
⑵人文典籍 ——,诗经,(药物 80-100余种 ),,山海经,
(药物 49-146种 ),,楚辞,(药物 40种以上 )等。
附,
1.,诗经,例句,,风?鄘风? 载驰,,,陟彼阿丘,
言采其虻,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2.,离骚,例句,
,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贝母川芎
二,秦汉时期
1.,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仓公者, 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传黄帝、扁鹊之脉书,? 及,药论,,甚精,”
2.本草,本词首见于记述西汉历史的,汉书,,共 3处,分别为
,平帝纪,,,郊祀志,,,游侠传? 楼护传,,
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问世,
⑴ 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中药学发展的基础,
⑵ 内容主体形成于西汉,最终成书于东汉末年,
⑶ 作者不明,应是众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⑷ 记载药物 365种 ;按性能良、毒分为上、中、下三品 ;
⑸ 记述的药学理论有药物性能 (四气五味,有毒无毒 ),配伍七情,用药原则、剂型、服药时间及用药的度等,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神农本草经集注,
⑴ 作者,陶弘景,
⑵ 年代,南朝梁代,
⑶ 记载药物数 730种,分为七类,
⑷ 书写格式,朱 (,本经,)墨 (,名医别录,)别书,大 (正文 )小
(注解 )结合,
⑸ 创立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
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又各分为上、中、下品 ).
2.,炮炙论,— 我国最早的炮制学专著,
⑴ 作者,雷敩,
⑵ 年代,南朝刘宋时期,
⑶ 内容,记述 300种药物的实际炮制操作,
四,隋唐五代时期
1.,千金方,
作者 -孙思邈;该书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后者中有,药录纂要,和,本草,两章,前者讨论药物采集、贮藏、
栽培等内容;后者记述药物 713种,分 9类,又各分上、中、下品。
2.,新修本草,(,唐本草,):
⑴作者:苏敬等 22人,并先后由长孙无忌、李勣两位高官领衔;
⑵成书时间:唐显庆四年( 659年);
⑶内容:载药 844种,其中新增 114种,分 9类;
⑷结构及体例: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
朱字,本经,,墨字,别录,,以上均为大字;另有“陶注”、
“谨按”,均为小字;新增药物尾标以“新附”,为大黑字。
⑸特点:①由国家组织编纂,有药典性质 ;② 增加图谱 。
3.,本草拾遗,,陈藏器编撰。分序例、拾遗、解纷三部分,前者中记述有,十剂,;增药 692种;内有一些博物学知识。价值:为唐代仅次于,新修本草,的著作。
4.,食疗本草,,孟诜编撰、张鼎增补。载药 200多种;
为营养和食疗类专著。
5.,海药本草,,李珣编撰。载药 100余种,主要为外来药。
6.,蜀本草,(,重广英公本草,):作者韩保昇。增补药物 14种;系统整理了七情畏恶。内容包括,唐本草,及其,图经,,韩氏增补部分组成。
五,宋代
1.官修本草,开宝本草 → 嘉祐本草+图经本草 → (证类本草 ) → 大观本草 → 政和本草 → 绍兴本草
2.个人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衍义
3.药局,御药院 → 太医局卖药所 (熟药所 )→ 修合药所 → 医药惠民局、医药和剂局 → 太平惠民局
附,
秋石制作法,,纲目,秋石阴炼法:,用人尿四、五石,以大缸盛。入新水一半,搅千回,澄定,去清留 垽 ( yin,沉淀物 )。
又入新水搅澄,直候无臭气,澄下如腻粉,方以曝干。刮下再研,
以男儿乳和如膏,烈日晒干,盖假太阳真气也。如此九度,为末,”
六,金元时期
1.,珍珠囊,— 张元素著,载药 100种。贡献:将归经与升降浮沉学说明确化、系统化,正式纳入中药性能行列。后由李东垣、
王好古加以发扬光大。
2.,饮饍正要,— 忽思慧著,载各种食物 468种。为营养和食疗类专著。
3.元代有,广惠司,,后改为,回回药物局,,由阿拉伯医生配制,回回,药物。
七,明代
1.,本草品汇精要,— 明代唯一官修本草。由刘文泰等 49人编纂。
记载药物 1815种,分 10部,又各分上、中、下品;绘有精美药图 1358幅。但本书未印行。
2.,救荒本草,—— 朱橚(朱元璋五子,周王)编;,神农本草经疏,及,炮炙大法,— 缪希雍著;,滇南本草,—— 兰茂著;
,本草蒙筌,—— 陈嘉谟著。
3.,本草纲目,
⑴ 作者:李时珍。
⑵成书年代:明代。
⑶内容:载药 1892种,分 16纲(部),60目(类);附药图 1160
幅、附方 11000余首。
⑷价值:为我国 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总结。
本草纲目李时珍八,清代
1.,本草纲目拾遗,
⑴ 作者:赵学敏。
⑵成书年代:清代(完稿于 19世纪初叶)。
⑶内容:载药 921种,其中新增 716种,许多是各地草药。
⑷特点:为清代新增内容最多的本草著作。
2.其他
①,植物名实图考,— 吴其浚编,为学术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学著作。
②,本草备要,— 汪昂编,为近代有影响的本草学普及及入门性著作。
③,本草求真,— 黄宫绣编,为较有社会影响的中医临证参考用药物著作。
④,本草从新,— 吴仪洛编,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新增药物达 275种,内有许多常用品。
九,民国时期
1.,中国药物大辞典,,陈存仁组织编纂,包含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但错误较多。
2.中药研究开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
十,当代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第二版( 1963年版,公布于
1965年)起,分为二部,其中一部为中药。截止目前共发行 7
版,最新的为 2000年版。
2.,中药大辞典,,1975年完稿,载药 5767种。
3.,中华药海,,1993年出版,载药 8488种。
4.,中华本草,,1999年完稿,载药 8980余种。
5.,全国中草药汇编,,1975,1978年出版,载药 2202种。
6.,中药志,,原载药 500余种,后有增补。
根据最近一次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统计,我国有
12809种中药材资源,其中有 11146种植物,占中药材 87%,1581种动物,占中药材 12%;矿物药
80种,占中药材 0.62%。
中药研究手段的改革:
⑴传统方式 — 文献考证;性状鉴别;临床验证。
⑵现代:生药、植物化学、药理学 → 栽培、饲养、
良种选育、微生物、组织培养、化学分析、药剂学、炮制学、传统本草考证 → 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等。
2005年 8月第一版很高兴与各位共弋中华药海 !
愿与大家教学相长,共谋进步 !
— 黄世佐有关概念一,中药,以 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 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 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特点 的一类药物。
附,草药 —— 民间习用,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名称及性能功用认识,疗效尚待进一步验证确认 的一些药物。
二,中药学,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来源、采集加工炮制、性能、功效、适应证及其使用方法的一门学科 。
附,本草 —— 中药学的旧称 。因作为研究对象的中药多数为草本植物,故名。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先秦时期:
1.中药的起源:
⑴ 采集天然动植物以供食用 ——“药食同源,;
⑵ 以动物为师;
⑶ 日常生产劳动及生活;
⑷ 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索寻找。
2.,火”和“酒”对药物应用的推动。
,楚辞,等。
3.中药学的产生
⑴临床疗效为依据 —— 口尝身受;
⑵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加以归纳、概括 —— 商代的五行学说、
周代的阴阳学说和,易经,的有关理论。
总 论
4.记载药物知识的文献:
⑴医药典籍 ——,五十二病方,(药物 247种 ),,黄帝内经,(药物 26种 ;大量药学理论 )等。
⑵人文典籍 ——,诗经,(药物 80-100余种 ),,山海经,
(药物 49-146种 ),,楚辞,(药物 40种以上 )等。
附,
1.,诗经,例句,,风?鄘风? 载驰,,,陟彼阿丘,
言采其虻,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2.,离骚,例句,
,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贝母川芎
二,秦汉时期
1.,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仓公者, 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传黄帝、扁鹊之脉书,? 及,药论,,甚精,”
2.本草,本词首见于记述西汉历史的,汉书,,共 3处,分别为
,平帝纪,,,郊祀志,,,游侠传? 楼护传,,
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问世,
⑴ 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中药学发展的基础,
⑵ 内容主体形成于西汉,最终成书于东汉末年,
⑶ 作者不明,应是众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⑷ 记载药物 365种 ;按性能良、毒分为上、中、下三品 ;
⑸ 记述的药学理论有药物性能 (四气五味,有毒无毒 ),配伍七情,用药原则、剂型、服药时间及用药的度等,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神农本草经集注,
⑴ 作者,陶弘景,
⑵ 年代,南朝梁代,
⑶ 记载药物数 730种,分为七类,
⑷ 书写格式,朱 (,本经,)墨 (,名医别录,)别书,大 (正文 )小
(注解 )结合,
⑸ 创立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
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又各分为上、中、下品 ).
2.,炮炙论,— 我国最早的炮制学专著,
⑴ 作者,雷敩,
⑵ 年代,南朝刘宋时期,
⑶ 内容,记述 300种药物的实际炮制操作,
四,隋唐五代时期
1.,千金方,
作者 -孙思邈;该书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后者中有,药录纂要,和,本草,两章,前者讨论药物采集、贮藏、
栽培等内容;后者记述药物 713种,分 9类,又各分上、中、下品。
2.,新修本草,(,唐本草,):
⑴作者:苏敬等 22人,并先后由长孙无忌、李勣两位高官领衔;
⑵成书时间:唐显庆四年( 659年);
⑶内容:载药 844种,其中新增 114种,分 9类;
⑷结构及体例: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
朱字,本经,,墨字,别录,,以上均为大字;另有“陶注”、
“谨按”,均为小字;新增药物尾标以“新附”,为大黑字。
⑸特点:①由国家组织编纂,有药典性质 ;② 增加图谱 。
3.,本草拾遗,,陈藏器编撰。分序例、拾遗、解纷三部分,前者中记述有,十剂,;增药 692种;内有一些博物学知识。价值:为唐代仅次于,新修本草,的著作。
4.,食疗本草,,孟诜编撰、张鼎增补。载药 200多种;
为营养和食疗类专著。
5.,海药本草,,李珣编撰。载药 100余种,主要为外来药。
6.,蜀本草,(,重广英公本草,):作者韩保昇。增补药物 14种;系统整理了七情畏恶。内容包括,唐本草,及其,图经,,韩氏增补部分组成。
五,宋代
1.官修本草,开宝本草 → 嘉祐本草+图经本草 → (证类本草 ) → 大观本草 → 政和本草 → 绍兴本草
2.个人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衍义
3.药局,御药院 → 太医局卖药所 (熟药所 )→ 修合药所 → 医药惠民局、医药和剂局 → 太平惠民局
附,
秋石制作法,,纲目,秋石阴炼法:,用人尿四、五石,以大缸盛。入新水一半,搅千回,澄定,去清留 垽 ( yin,沉淀物 )。
又入新水搅澄,直候无臭气,澄下如腻粉,方以曝干。刮下再研,
以男儿乳和如膏,烈日晒干,盖假太阳真气也。如此九度,为末,”
六,金元时期
1.,珍珠囊,— 张元素著,载药 100种。贡献:将归经与升降浮沉学说明确化、系统化,正式纳入中药性能行列。后由李东垣、
王好古加以发扬光大。
2.,饮饍正要,— 忽思慧著,载各种食物 468种。为营养和食疗类专著。
3.元代有,广惠司,,后改为,回回药物局,,由阿拉伯医生配制,回回,药物。
七,明代
1.,本草品汇精要,— 明代唯一官修本草。由刘文泰等 49人编纂。
记载药物 1815种,分 10部,又各分上、中、下品;绘有精美药图 1358幅。但本书未印行。
2.,救荒本草,—— 朱橚(朱元璋五子,周王)编;,神农本草经疏,及,炮炙大法,— 缪希雍著;,滇南本草,—— 兰茂著;
,本草蒙筌,—— 陈嘉谟著。
3.,本草纲目,
⑴ 作者:李时珍。
⑵成书年代:明代。
⑶内容:载药 1892种,分 16纲(部),60目(类);附药图 1160
幅、附方 11000余首。
⑷价值:为我国 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总结。
本草纲目李时珍八,清代
1.,本草纲目拾遗,
⑴ 作者:赵学敏。
⑵成书年代:清代(完稿于 19世纪初叶)。
⑶内容:载药 921种,其中新增 716种,许多是各地草药。
⑷特点:为清代新增内容最多的本草著作。
2.其他
①,植物名实图考,— 吴其浚编,为学术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学著作。
②,本草备要,— 汪昂编,为近代有影响的本草学普及及入门性著作。
③,本草求真,— 黄宫绣编,为较有社会影响的中医临证参考用药物著作。
④,本草从新,— 吴仪洛编,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新增药物达 275种,内有许多常用品。
九,民国时期
1.,中国药物大辞典,,陈存仁组织编纂,包含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但错误较多。
2.中药研究开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
十,当代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第二版( 1963年版,公布于
1965年)起,分为二部,其中一部为中药。截止目前共发行 7
版,最新的为 2000年版。
2.,中药大辞典,,1975年完稿,载药 5767种。
3.,中华药海,,1993年出版,载药 8488种。
4.,中华本草,,1999年完稿,载药 8980余种。
5.,全国中草药汇编,,1975,1978年出版,载药 2202种。
6.,中药志,,原载药 500余种,后有增补。
根据最近一次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统计,我国有
12809种中药材资源,其中有 11146种植物,占中药材 87%,1581种动物,占中药材 12%;矿物药
80种,占中药材 0.62%。
中药研究手段的改革:
⑴传统方式 — 文献考证;性状鉴别;临床验证。
⑵现代:生药、植物化学、药理学 → 栽培、饲养、
良种选育、微生物、组织培养、化学分析、药剂学、炮制学、传统本草考证 → 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