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断代工程
5000年,一个美丽的传说
   迄今为止,关于三代纪年的说法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少学者为了研究一个特定的年代,便可耗尽其毕生心血。
   5000年的悠久历史,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早已在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概念。也许很多人根本没想到过,它会成为其为一个问题。
   正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新闻,使人陡然发现,它居然确实是一个问题。
   资深历史学家李学勤这样解释:5000年历史的说法来自《史记》等历史文献的记载。清华大学教授彭林称,5000年历史说确实是模糊的,因为古书的记载往往互相矛盾,很不可靠。历史要成为新式,必须有足够的科学依据。 率先对5000年文明史的说法进行质疑,始于20世纪初。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胡适一语震惊学界:“东周以前无史。”古书中关于夏商的记载只能当做神话与故事来读。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更是在其名著《古史辩》中称,他以《说文解字》训“禹”为“虫”做根据,得出禹是“蜥蜴之类”的“虫”。
   夏商周的存在获得证据,要归功于20世纪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大发展。甲骨文的发现与殷墟的发掘,使商朝的存在不再令人怀疑。而尽管尚未发现夏朝的文字,然而二里头和河南龙山等夏代遗址的发掘,也印证了夏朝的存在。
   中国社科院考古系教授殷玮璋称,这些考古发现使文明5000年的说法站住了脚,甚至可以推进到6000年。然而,因为无法提供确切的年代学标尺,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历史,还不是一段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历史。
   李学勤说,夏上周断代工程就是要给这段历史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最重要的,是给它一个标尺。
沉默的历史见证:甲骨文
   如果没有甲骨文,今人要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隧道,回溯历史的源头,难度无疑将大大增加。这些在100多年前一直被人们当做药材的东西,自从被独具慧眼的清朝官员王懿容发现后,在中国文明史上便具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位西方甲骨学专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来描述甲骨文的制造过程:商王武丁某一天突然牙疼不止。他怀疑是死去的父王在作怪,便请来占卜师问个究竟。占卜的器具是正面磨得精光、反面却凿了很多小孔的龟甲。占卜者手持一条烧得通红的火棍,一边念叨一边刺入孔中。“啪”的一声,一个兆纹显现在龟甲上。占卜师说:“吉。”武丁如释重负,高兴地让人把结果刻在甲骨上。这就是“卜辞”。
   自从20年代殷墟发掘以来,在短短十年时间里,考古学家们获得了十几万片甲骨。那些甲骨上的文字,成为等待后人来解读的沉默的语言。
   正是这些卜辞留下了我们认识这位武丁王的线索。因为在他那个时代的甲骨上,流下了一个神秘的记载:那时,在短短数十年时间里,竟然先后有5次关于月食的记录。借助现代天文历法推算,学者们已经能够准确推算出在那几百年时间里发生的一次次月食的准确时间。再结合相关史料,武丁王的年代自然清晰起来。
   天文演算与碳14据北大重离子物理研究所郭于虞教授介绍,由于现代天文学的大发展,依据天象推算可以得出很准确的年代。然而,它的缺点是,因为天象都有周期,所以它是多解的,也就是一种天象发生的时间可以有几个。
   所以它还需要借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手段,那便是来自宇宙的射线:碳14。
   碳的原子量是12,但是,有一种原子量为14的碳是放射性同位素。高空大气中的氮14在宇宙射线作用下形成了碳14。碳14与氧结合同样产生二氧化碳,被生物吸收而进入动植物体内。当生物死亡后,体中的碳14便开始衰变,含量逐渐减少。对其含量进行测定,便可以得出生物的绝对年龄。
   碳14的测验范围可达到距今5万年。然而,它的精度误差以前在国内达60年甚至百年以上。这对于要求提供精确标尺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另一位首席科学家仇士华为首的核物理学家们,借助各种手段,使精度误差达到了24年。于是,天文历法的准确推算,在有了碳14提供的年代范围规范后,得出惟一结论的可能性大
武王伐纣:一个典型文本
   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无度的故事,早已为国人津津乐道。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励精图治,率兵车300乘、近卫军3000人、甲上45000人,东出伐商。双方在牧野一场大战。结果纣王兵败,被迫自焚而死。
   公元前11世纪中期显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然而,甚至连这个模糊概念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迄今为止,关于武王克商这一年代的说法至少有44种之多。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时间跨度达112年。
   据彭林教授称,这一年之所以引起如此重视,缘于它是商周的分界、周朝的开始。关于这一年代的国际学术论文,曾经编了一本厚达100多万字的集子。它无疑是夏商周年代学中最大的一个焦点。 国外的不同观点,2000年11月11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向全世界宣布仅仅3日后,《六月时报》发表了美国汉学家倪得卫的一段话:“各国学者将把这份报告撕成碎片。”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的出现,对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冲击。
日本历史考古弄巧成拙
   早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刚刚立项的时候,一位日本汉学家便给彭林教授写来一封信。
   在信中,这位汉学家善意地规劝:你们搞夏商周断代工程无非是要拉长历史,激起所谓的民族自豪感。但我以日本的历史劝你们,日本也曾做过这种事,后来发现,日本为之付出了代价。
   彭林给这位日本汉学家回信说,你研究确定的武王伐纣年代是公元前1118年。如果我们要拉长历史,只会比你得出的结论更长。可我们得出的结论却是公元前1046年,比你的还要短,这叫什么民族主义?
   的确,夏商周断代工程面临的争议除了学术上的外,主要是来自国外的“中国要搞民族主义”的指责。
   对此,专家们认为有些无聊。有专家反问,难道只有外国人来研究中国历史,才不叫民族主义?
   专家们反驳的例子是有关“三焰食日”的记载。在甲骨文中,曾有学者说有四个字叫“三焰食日”。这4字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关于日珥、关于日食见水星三项世界纪录,曾长期为学界承认。然而,夏商周断代工程一开始便将这4个字的真实性排除了。
   这一排除,等于排除了三项世界纪录。专家认为,这显示了工程对科学的尊重。
   据知,工程1996年立项时,有学者曾想赶在1999年50年国庆时完成年表制定。由于碳14测量的改进工作一时未达到预定的精度,影响了工程进度。是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邓楠说:“夏商周工程不赶时间,不要献礼。”
   对这一切,下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办公室主任朱学文一言概之:5000年文明是普通中国人的一个信念;夏商周断代工程证明了一点:信念也是需要走向科学的。
相关背景资料,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长期以来有两千多年未建立年代学标尺。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仅追溯到公元前841年,再往上的《三代世表》便有世无年。这一状况严重妨碍了人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深入了解。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已经相继建立起年代学标尺相比一直是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
   这一段尚缺年代学标尺的两千多年文明史,大致包括五帝时代和夏、商、西周三代。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由此往上,可追溯中国文明的起源,往下可明了中国文明的基本格局与走向。
   从西汉刘歆开始两千多年,历代学者一直试图推定共和元年以前的年代。但由于年代学涉 及的领域很广,而研究者大多是各自进行,研究的材料和手段有限,所以在一些关键点上始终没有突破。 进入20世纪,特别是近50年以来,中国考古学发展极为迅速,历史学、古文献学、古文字 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相关学科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这一切为综合研究夏、商、周年代学创造了良好条件,使建立这一时期较为精确的年代学标尺成为可能。
   1995年下半年,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同志邀请在京部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天文学家和科技测年专家进行座谈。此后,李铁映同志与宋健同志多次征求专家意见,联络相关部委,酝酿“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年5月16日,李铁映和宋健在国务院主持会议,宣布启动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
目标,
   “夏商周断代工程”在项目论证过程中,经过仔细讨论,根据各历史阶段的不同情况,确定的具体目标是:
1、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2、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3、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4、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研究途径
   此次“夏商周断代工程”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以多学科交叉的方式,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工程”依照系统工程的要求,设立了9个课题,下属44个专题,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4个学科门类,具体说有十个以上的学科和专业。
   每个课题、专题,尽可能组织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承担,互相交流,彼此互补。很多从未坐在一起的专家,通过交流合作,提出了新问题和见解,这在推动研究的创新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工程”专家组和项目办公室自1996年春季以来,先后组织不同规模、内容的多学科研讨会达52次,邀请了没有直接加入“工程”工作的学者参加,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研究的途径主要是两条,
1、对传世文献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
2、对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和墓葬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期研究,并作必要的发掘,取得系列样品,进行常规和AMS(加速器质谱计)的碳14年代测年。
   最后对各课题通过以上两条及其他途径取得的结果,进行综合、深入的研究,得出尽可能合理的年代学年表。
实施和成果
1、以琉璃河H108“成周”卜甲的发现与测年,琉璃河M1193、晋侯基地M8的研究与测年,及有关遗址的分期和系统测年等,建立西周考古年代的架构。以严格的类型学方法排定“四要素”俱全的西周青铜器顺序,结合“天再旦”日全食记录的证认及周初文献研究,建立了金文历谱,给出了西周列王年代。 以先周文化与西周文化的考古学研究为基础,通过沣西II18的发现与测年等,为商周分解确定了年代范围,然后综合文献与金文历日的研究与天文推算,选定公元前1046年为武王克商年。
2、根据殷墟文化分期与测年,参照殷墟甲骨的分期研究,建立商代后期考古年代的架构。对宾组卜辞五次月食进行了天文计算和证认,推定了商王武丁的年代。采用黄组卜辞周祭三系统说,与商末历日对比,推定了帝辛(纣)年代。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商代后期武丁以下王年。
3、以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小双桥遗址、东先贤遗址、洹北花园庄遗址等商前期遗址的分期研究与测年为依据,建立商前期考古年代的架构;确认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始建为夏商分界的界标。结合文献商积年的研究,提出了商前期的年代框架。
4、依据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分期研究与测年,并对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的关系作了探索,结合文献夏积年的研究,估计了夏代的始年。同时对文献中夏代仲康日食与“禹时”五星聚的记载进行了重新研究和推算。
  在以上成果的基础上,“工程”提出了有多学科研究成果支撑的,满足了尽可能多条件的,与相关数据尽可能吻合的,各历史阶段年代互洽的《夏商周年表》。
  这份《夏商周年表》为我国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历史,建立起1200多年的三代年代框架,其中包括459年西周和商后期的年表。工程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工程排出西周10王具体在位年,排出商代后期从盘庚到帝辛(纣)的12王大致在位年。
  这些作为夏商周年代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解决了一批我国历史纪年中长期未定的疑难问题,填补了我国古代纪年中的一段空白,为继续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揭示了五千年文明史起承转合的发展脉络,给后代留下一份完整的文明便年史,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