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本章共分三节: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同通常说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征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这个理论怎样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怎样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内容提要本章分三节:
第一节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过程。
包括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和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讲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分析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它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主要是分析“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重要理论命题。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在总结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在思考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
1956年苏共 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一、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956年 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1957年 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建立初期需要正确处理好的许多重要问题,特别是提出了要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
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957年下半年以后,国际国内出现了一些复杂的情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尽管如此,党没有停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
邓小平等都提出了许多正确观点。
20世纪 50年代末,60
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
“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刘少奇提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他认为,农村生产和分配的单位不能太大,
如果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头就会破坏生产力;主张在农业生产中实行同产量联系起来的责任制。
周恩来提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
“第二次结合”的任务提出后,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中既取得了成果,
也曾经发生过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失误,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由此才有后来拨乱反正的需要。正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
深刻总结 苏联模式 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 1985年 4月)
,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 …… 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会见坦桑尼亚副总统)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
空想社会主义:脱离生产力发展、
脱离社会的物质基础,主张抽象的
“公平”、“合理”。
,乌托邦,
1516年抨击资本主义的罪恶,
描述了未来
“最完美的国家制度”。
,太阳城,
1623年描述了充满阳光和温暖的理想国家。
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科学社会主义:
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并找到了新社会的创造者 ——无产阶级。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概括和描述
高于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消灭了私有制,实现全社会公有。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取消商品货币,实行计划生产。
消灭阶级差别。
国家失去政治职能,只进行社会管理。
列宁:“要论述一下社会主义,
我们还办不到;达到完备形态的社会主义是个什么样子 ——这我们不知道,也无法说。”
(全集 34卷,60页)
列 宁 1918年毛泽东:
“对于社会主义,我们现在有些了解,但有些不甚了了。”“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毛泽东 1956年
由于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清,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文化大革命”时发生停滞和倒退。
1955年,我国 GNP占世界的 4.7%,
1978年下降到 2.5%;
1960年,我国 GNP与日本相当,而 1978
年却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
“现在的方针政策,就是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总结的结果。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 ( 1987年 4
月)
(会见捷克总理)
(会见捷克总理)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 1980年 5月)会见几内亚总统
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是邓小平从理论上对我国几十年历史经验深刻总结得出的重要结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必须明确回答。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明确提出
1992年 1月 18日至 2月 21日,邓小平视察了我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强调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 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地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 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首次明确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插入视频一)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插入视频三)
华西村
20世纪 70年代,苏南华西村有一位 30岁的刘氏妇女在农闲时,
带领几名村里的姐妹,到上海寻找劳动致富的门路,发现上海准备结婚的年轻人很多,结婚必备的床单在市场上脱销。后又到其他大城市了解,情况也大致如此。他们决定试办一家床单厂。在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床单厂办起来了,产品供不应求。几年后,这个厂又创办初期的 2万余元资产很快扩大到 1000多万元。村干部利用这个典型,有效地组织开办了缫丝厂、织袜厂等企业,组织大量人力跑全国市场,村里的集体企业蓬勃发展。集体经济由起初的 5000余元一跃而超过亿元。家家都盖了两层独居室别墅,户户都配有小汽车。富裕起来的华西村人,主动为山西昔阳县培训乡镇企业干部、
市场营销人员和生产技术骨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华西村周围的乡镇企业,也在他们的支持帮助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华西村一举成为全国知名的小康村。
2002年 9月,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史上又留下重要的一笔。坚持集体经济四十多年的江苏华西村完成了建村史上第一次扩张。在自愿条件下完成对毗邻十个落后行政村的收编后,华西村扩展成拥有五个子村的大家庭,土地面积扩大 13倍,人口增加 9倍。
“新的大华西村仍然坚持集体经济为主的多元化经济体制。”华西村负责对外宣传的工作人员透露,新并入的十个行政村被整合为五个新华西村。据介绍,今年华西村工业销售收入将超过 60亿元。
尽管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耕耘,但华西村的近邻们收获的却是另一种结果,十几年发展下来,比华西村经济落后许多。
华西村从 1989年开始就对邻近华明、泾滨、三余巷、前进四个周边村进行不同程度的帮带。近年来又创造性的提出了
“一分五统”的设想,并得到省、市领导的首肯。
2001年 6月,华明、泾滨、三余巷、前进四个村率先投奔华西村,自愿并入华西集团,华西村迅速投入 600万元资金,帮前进村建起一座上规模的染料化工厂,帮助华明村建起窑厂、化工厂、铝合金门窗厂和人造革等六家工厂,迅速扭转了四个村的经济。
2002年 4月,华西村所在地江阴市华士镇开始新一轮的行政村区划调整。华西村周围的西巷、北缪家、瓠岱、
水池巷等村的群众开始申请加入华西村,到今年 8月,短短 14个月时间,面积不足 1平方公里的江南小村华西村收编了 13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人口从 1600人扩展到 16000人,
加上常住和流动的人口,总人口超过 3万人。
(插入视频二)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发展才是硬道理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
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293页、第 294页。 )
列宁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 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 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
提高劳 动生产率” (注:,列宁选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490页。 )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提高综合国力 的需要。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 2002年 5月 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讲话时进一步强调,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他第一次明确从执政党的角度提出了发展的重要性。 江泽民同志说,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因此,发展是贯穿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一条主线,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
十六大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
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发展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既是指经济发展,又包括社会的全面发展;既是指当前的发展,又包括可持续发展;既是指社会全面进步,又包括人的全面发展 。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8年 3月 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所做的开幕词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1985年 3月 7日,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1988年 9月,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出发,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 。
如何理解?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我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
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我国发展战略的首位。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
邓小平同志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
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把经济建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1998年经中央批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立,
并于6月9日举行第一次会议。
为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农业、工业、国防、财贸等行业和部门都提出了依靠科技振兴行业的发展战略。各省、市、自治区及各地(市)、县(市)也制定了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针。1988年,江苏省率先提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决定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主要依靠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逐步转换到主要依靠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上来。“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战略提出后加速了地方科技事业和经济的发展。1996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立,各地方随继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或科教兴省(区、
市)领导小组,截至到1997年6月,全国共有26个省
(市、区)和计划单列市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据统计,到1
997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200多个城市制定了以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计划。
1998年4月,在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第3次大会上,我国学者宣布,从1981
年到1997年的10多年里,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31.65%。同年5月,为了严格执行,教育法,,
,科技进步法,,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有关教育、科技投入的规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
,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科技经费预算安排和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保证预算内教育和科技经费拨款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通知,第一次明确了对财政预算执行中的超收部分,也要相应增加教育和科技的拨款,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法律规定的增长幅度。
人才强国战略
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
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当前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重点
第一,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第二,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
第三,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第四,紧密配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本章小结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将要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历史任务。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阅读书目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 7卷,
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文集,第 7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 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
第 3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复习和思考题单选题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从( )开始的
A,新中国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二大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明确的概括是在( )
A,1978年 B,1980年
C,1992年 D,1997年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C.发展生产力
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
4、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 )
A,实行公有制 B,实行按劳分配
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D,生产力高度发达多选题
1、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我们过去( )
A,已经清楚 B,不完全清楚
C,什么也不清楚 D,不完全清醒
2、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其内容包含(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是指 ________
A、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
B、把经济建设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C、走信息化道路 D、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 ____________
A、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B、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C、发展生产力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D、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分析题
1、试述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结合有关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如何理解邓小平在 20世纪 80年代初对“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够格”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