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学目的 本章 首先帮助大家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然后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发生的深刻变化。最后搞清如何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从而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教学内容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选择过程计划经济
1953年经济体制转 型
1978-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
1992以来
1,计划经济体制
(1)什么是计划经济?
就是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且几乎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排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经济资源首先集中在政府手中,然后由政府根据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通过各级政府部门逐级向下分配,最终跟着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分配到各个企业,
主观原因,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 区别于“资” 的重要特征
客观原因,工业化基础薄弱,要求集中力量搞经济 ;苏联计划经济的成绩示范 ; 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较低、社会利益关系单纯,体制运行顺利。
1,计划经济体制 ( 2)为什么选择计划经济体制?
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是摆在新中国领导人面前的最现实的课题。
计划经济时代建立了以 156个大项目为核心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大部分项目是中国的工业空白。
1,计划经济体制
( 3)成就
1,计划经济体制( 4)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鸡犬之声相闻
1,计划经济体制( 4)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利过于集中。
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 突破 完全 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思想、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十二大肯定)
邓小平与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历史进程
1,历史进程其次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 ) 1984年 80岁的邓小平
1,历史进程最后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 1992 年十四大报告 ) 1992年邓小平会见十四大代表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邓小平贡献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涵
1979年邓小平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 。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
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 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 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
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
1987年邓小平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 。 只要对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 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
1992年初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内涵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各有特点。
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特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国有经济在市场平等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
(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3)在宏观调控上,坚持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
( 1)资源配置市场化; ( 2)企业行为自主化;
( 3)宏观调控间接化; ( 4)经济活动法制化讨 论党的文件给市场经济戴上一顶,社会主义,的,帽子,,是,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江青高喊:砸烂封资修
1、改革开放以前:极力排斥非公有经济 ——资本主义尾巴。
“宁长社会主义草,不长资本主义苗”最初由江青提出,是流行于文革时代的一句著名的“豪言壮语”,类似的口号,在铁路有“宁要社会主义的晚点,也不要资本主义的正点”,在厂矿有“宁要社会主义的低速度,也不要资本主义的高速度”。它们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不仅是不兼容的,而且是绝对的、全方面的对立。
1978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相对指标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在公有制经济中的比重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在 GDP中的比重 99.0 1.0 56.0 43.0
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99.2 0.8 77.6 22.4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 97.9 2.1 55.8 44.2
中国共产党十二大,
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 必要补充中国共产党十三大,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
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 必要和有益的补充中国共产党十四大:
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 长期的 方针政策。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亮点:从方针、政策层面上升到基本制度中国共产党十六大: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
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2、基本依据
(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当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一致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前提,也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原因科学理解公有制经济含义和范围科学理解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2、如何坚持
( 1)科学理解公有制经济含义和范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社会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体现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性和收益公有性的基本特征。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如何坚持
科学理解公有制经济含义和范围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是指由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集体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包括股份公司、跨所有制所组成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如何坚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如何坚持
( 2) 科学理解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
数量标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质量标准: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
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十五届四中全会强调国有经济占支配地位的方面:
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骨干企业
( 3)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前提下,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主要是指资本组织形式: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
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方式。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不存在社会制度的区别。同一个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它有利于快速集中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要辨证的看待股份公司的性质,它与社会制度无直接关系,本身并不反映社会制度的性质。判断股份公司的性质,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资经济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做生意的农村妇女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原因
( 1)由非公有制在发展生产力地位决定:我国生产力的多层次、
不平衡,要求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同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很多困难和矛盾,其中资金短缺和就业压力是比较大的难题。
( 2)由非公有制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决定:作为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提供了多元化经济主体、与公有制经济竞争促进公有制经济的竞争力、提供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方法和经验从而促进体制创新。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方法,
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
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讨 论
“三大改造,已经把非公有制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目前又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不是
,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什么是按劳分配?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按劳分配的 原因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所有制基础);不同劳动存在着的重大差别,且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基础)。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
,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搞得好一些。不讲多劳多得,
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3、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何处?
( 1)在全社会范围的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占最大比重,起主导作用;
( 2)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者总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4、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有何意义?
体现公有制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性质。
保证人们建立和谐的经济关系。
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收入利润资本所有者生产投入收入利 息货币借贷的收入其他管理和知识产权收入劳动收入非公有制雇佣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按劳分配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原因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多种经营方式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意义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
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 江泽民(十六大报告)
三、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低于 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1、深化分配体制改革
( 1)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关系
,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
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
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152页邓小平接受采访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区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
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1、深化分配体制改革 ( 2) 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1990年 4月,邓小平指出,“现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了,
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注意内地的发展,否则社会稳定不了。
中国情况是非常特殊的,即使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先富裕起来了,还有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六亿多人仍处于贫困之中,也不会有稳定。中国搞资本主义行不通,只有搞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一个含义就是共同富裕。,,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
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
1990年 12月 24日,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讨 论:如何注重社会收入公平政协九届一次会议提案第 0084号案 由:关于防止贫富两极分化的建议案审查意见:建议由国务院交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办理一、保护稳定合法收入。例如居民的储蓄利率不要降低,再降低,应稳定。必要时应提高,
二、取缔、没收非法的收入。对不法分子谋取的非法收入要毫不留情地没收。该重罚的就重三、调整限制高额收入。对拥有私人汽车、别墅,资产上百万、上千万的富翁、
富婆要多征 收个人所得税等各种税收;对演员、歌星每晚的演出收入价格要加以限制,不能一个晚上唱四、增加低收入人员的工资和收入,保证他们的生活。对离退休人员 (含部队、
地方的离退 休干部、职工等 )的工资要逐年增加,他们现在收入较少,甚至成了对下岗、待业的中、青年职工群体也不能忽视,也要想办法让他们逐步脱贫,
从温饱奔小康五、提高脑力劳动者 (从事编辑、写作、科研、教育等工作,写的论文、文章、
作品 )的稿酬,特别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有价值的著作、发明创造、科研成果等有功人员,应增加、提 高他们的工资、收入或奖金。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事,这是关系着科技兴国、教育兴国的大问 题。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1)定义: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它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2)意义:
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是深化企事业改革的需要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方法
确保 社会保险待遇发放; 扩大覆盖面,所有企业和地区; 完善 各项制度体系据劳保部 2000年 进行的,
延长退休年龄 可行性研究,
1998年我国有半数省市养老金支不抵收,当年养老保险基金总额开始出现亏损,亏损额高达 71.3亿元; 1999年全国亏损省市增至 25个,且大多省市动用了历年积累。另据调查显示,
2000年我国养老金 "空账 "达到
360多亿元,到了 2005年底,
“空账”已达 8000亿元养老金 "空账 "8000亿第四节 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引言: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比如
增长虽快,但分配不公,两极分化,城乡对立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日益激化。
增长虽快,但产业结构并无改进,甚至更加畸轻畸重。
增长虽快,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日益恶化。(链接)
经济发展的衡量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 PQLI)
它是一个衡量一国人民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由成人识字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三项构成,并以冰岛水平为基准 。 例如,
1981年,冰岛,美国,新加坡,中国,印度的人均 GNP各为 11 020美元,15 390美元,7 260美元,310美元和 260美元,而这 5个国家的
PQLI各为 100,97,89和 75。
综合发展指标体系(联合国社会发展所)
16项指标,预期寿命,2万以上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日均消费的动物蛋白、入学率、职业教育入学率、居住面积、千人中的读报人数、
能源消费(电力、钢、标准煤等)、人均对外贸易、制造业比重、工薪收入者占整个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等等。
人类发展指数 HDI
人类发展指数
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
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 UNDP)在 1990
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
HDI由三个指标构成
这三个指标是按 0到 1分级的,0为最坏,1为最好。
在算出每个指标的等级后,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平均,便得到一个综合的人类发展指数。
寿命 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
教育程度 以成人识字率( 2/3权数)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 1/3权数)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
生活水准 以调整的人均 GNP来表示(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世界著名八大公害事件
1〕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2〕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
3〕 伦敦烟雾事件 。
4〕 美国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 。
5〕 日本水俣病事件。
6〕 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
7〕 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
8〕 日本米糠油事件 。
(链接)主要的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在 20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 0.3至 0.6
摄氏度,海平面上升了 10至 25厘米。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工业革命( 1750年)之前的
280ppm增加到了近 360ppm。 1996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发表的评估报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到 21世纪中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 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 1.5至 4摄氏度 。
臭氧层破坏和损耗自 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以来,地球上空臭氧层被损耗的现象一直有增无减。
生物多样性锐减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约有 1400万种物种,但当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比如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 100倍至 1000
倍。主要原因是七种人类活动造成的:
1、大面积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境的破坏; 2、过度捕猎和利用野生物种资源; 3、城市地域和工业区的大量发展; 4、外来物种的引入或侵入毁掉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5、无控制旅游; 6、
土壤、水和大气受到污染; 7、全球气候变化。这些活动在累加的情况下,会对生物物种的灭绝产生成倍加快的作用 。
引言 2、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占全国经济总量,东部 中部 西部
1980年 50% 30% 20%
2003年 59% 24.5% 16.5%
人均 GDP:东部地区高出平均水平 1980年为 34%,2003年为 53%。中西部地区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 1980年为 85%,70%,2003年为 70%,
59%。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 GDP 的差距:
1980年为 1.5和 1.91
2002年为 2.1和 2.61
人均 GDP最高省份和最低省份 (不包括直辖市 )的差距
1980年为 3.52
2002年为 5.43
不同阶层之间经社会发展不平衡冷漠
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 48,9%的群众有病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 29,6%应住院而不住院,说明了群众看病难的基本状况。看病难、
房价高、学费贵成为中国目前严重的社会问题。
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经济增长中的资源消耗严重据 中科院测算,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
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
中国单位 GDP的能源消耗,分别是日本的 11.5倍,
意大利的 8.6倍,法国和德国的 7.7倍,英国的 5.3倍,
美国的 4.3倍,加拿大的 3.3倍。在水的利用效率方面,
中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只有 0.43,而许多国家已经达到 0.7- 0.8;中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平均为 222
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 5- 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平均为 40%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 75%- 85%。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环境破坏大气污染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 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在受到监测的 338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
3%,空气污染指数高于三级的城市占到了 63.5%,
其中有 112个城市的平均污染指数达到了四级,属重度污染。
水污染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
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 42%的水质超过 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 36%的城市河段为劣 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固体垃圾污染
据,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报告:中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总量为 8.2亿吨。 危险废物产生量为 830万吨。
中国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 1.4亿吨,城市人均年产生活垃圾 440公斤(已高于一些欧洲国家的人均垃圾产生量)
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大都堆积在城市的郊区和河岸、荒滩上,已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累计堆存量达 65亿吨,占地 5万余公顷。
土地荒漠化
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 27.3%,而且,
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 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 50年代的 5
次增加到了 90年代的 23次。
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 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 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
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 50
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
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 3.8亿亩。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相关概念
工业化: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衡量是否实现工业化的结构性指标:
① 农业产值占 GDP的比重
② 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
③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结构:
2001年的 GDP总量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 15%,51%和 34%。
从产值指标看,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
2001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仍然高达
50%,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 36.2%。
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核心,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2、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强调改善投入产出关系,主要通过提高效率和效益来实现经济增长 。
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强调增加投入,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
集约型增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紧迫性
在我国 600多个城市中,有 300多个城市缺水,100
个城市严重缺水。
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2002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 33%,
2020年(预测),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 50%
- 60%
2010年煤炭需求量为 17.38— 19.22亿吨,供应缺口约 2.5亿吨。
2020年煤炭需求量 21.73— 24亿吨,供应缺口约 7
亿吨。
3、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1)优先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
( 2)大力振兴制造业;
( 3)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资料:我国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及其占制造业的比重
( 1995~ 2005年)
资料:中国成为制造中心的潜能巨大
世界制造中心一般需具备以下指标,GDP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超过 10%;制造业产值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超过 15%;制造业出口额在世界制造业出口额的比重超过 10%;若干行业在技术水平上居国际领先地位;在这些行业有一批技术开发能力强、核心业务突出、行业份额较大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中国具备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比较优势:制造业的迅猛发展;若干行业在技术水平上居国际领先地位;已经形成了一些世界级的制造区域;一些重要工业品产量和出口名列世界第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湖北监利县李昌平给朱总理写的一封信
,农民真苦,,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农业收入大幅减少;在非农产业中就业的农民工受到排斥,使打工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减少;农业的税收逐年增加。
,农村真穷,,乡村两级的政府穷,集体穷。监利县
85%的村有亏空,平均每村每年亏空四十万元,90%有负债,平均负债六十万元以上; 90%的乡镇财政有赤字,
平均年赤字不少于四百万元,平均负债不少于八百万元,
靠借高利贷维持。
,农业真危险,,在许多地方,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不愿种田,死也要死在城市,纷纷外流了,组织生产的干部们无心管事,水利失修,土地撂荒,种了也不好好管理。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
,农民富则国家盛,
,农村稳则社会安全,
资料:布朗问题
1、在 1990年至 2030年之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进口国。 2、以 1990年为分界线,世界粮食市场将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中国的经济繁荣将使世界进入粮食短缺时代。 3、由于中国的大量进口,世界市场上的粮价将大幅度上升,粮食短缺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冲击将超过 70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机。 4、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中国的人口对中国的土地的压力将转变为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压力,所以中国的粮食危机也就是全球的生态危机。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生产发展:物质基础
生活宽裕:目的
乡风文明:精神文明
村容整洁,生活环境
管理民主,政治保证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
架构解决,三农,问题全新政策体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两个趋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全面转向农村:按照一定标准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废止农业税 ;构建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 。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 1988年首次提出的:
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学说的重大发展。
这一论断是对当代世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新概括。
这一论断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
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背景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辉煌
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 3世纪到 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
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历经曲折在近代历史上,积贫积弱的中国不仅在科技发展上乏善可陈,而且自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还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就这样退出了世界科技舞台。
中国北京猿人(俗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
( 1929年 12月 2日)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科研成果 。
新中国:科技事业新的起点
1956,向科学进军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1月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1966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 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新中国:科技事业新的起点
1978:中国真正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中国真正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此期间,
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相继研制成功,长征系列火箭在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中国:科技事业新的起点
1995:科教兴国
1995年 5月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这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进程中第三个重要里程碑。到目前为止,中国科学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 1%基因绘制图,在世界上首次构建成功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中国在国际上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 Ⅱ 型、汉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
新中国:科技事业新的起点
2005-06: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2005年 10月 11日,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讲话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国际上把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基本特征:
一、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 GDP的比例一般在
2%以上;
二、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 70%以上;
三、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 30%以下;
四、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 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 99%。
1、创新型国家:定义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创新型国家:定义
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
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2、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意义瑞士洛桑研究所把国家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全面领先国家 ——美国;
第二类是科学技术强国,包括日本、德国、英国;
第三类是科学大国,包括意大利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第四类被称为边缘国家,中国、印度、巴西都被归于这一类;
第五类是科技不发达国家。
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国际竞争力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评价竞争力的首选核心指标。
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 R&D经费强度都在 2%以上,以色列甚至超过 4%。高水平的
R&D投入强度是他们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现有 3200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 900万),研发人员总数 105万人年(全时工作当量),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位。
科研投入( R&D经费)占 GDP的比例 2004年已达到 1.23%
( 1998年 0.7%),十年间年均增长超过 15%,投入强度为发展中国家之首。
但我们的科研产出,发明专利授权量世界排名仅第 10左右(其中七成以上为外国公司申请),论文数量增长很快,
但有影响的还不多(美国科学论文平均引用次数 12次强,我国不到 3次)。
发明专利授权量,
评价竞争力的首选核心指标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企业研发投入只有达到 5%以上才能具有竞争力,2%只能维持基本生存,1%则是艰难生存,而我们大部分企业都不到 1%,2004
年的数字是 0.56%。
绝大部分中国手机厂商做的事情就是从世界各地采购最先进技术的芯片、关键配件、原料甚至软件,在国内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拼凑到一起,然后再到世界各地寻找买家。
资料: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目前,中国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仅有 2000多家,仅占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很多企业处在有
,制造,无,创造,,有,知识,无,产权,的状态。
大型民航客机完全依靠进口,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以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也基本来自国外。中国外贸总额已居世界第三,但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在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仅为 2%。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5%左右的对外技术依存度相比,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还高达50%。 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
我们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 20%、计算机售价的 30%、数控机床售价的 20% ―40 %拿出来向国外专利持有者支付专利费。
3、走创新型国家 之路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建设学习型社会。
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多种创新形式并举,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产学研究结合,国家先后组织了哈电、东电、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长江水利委员会、电力部南京自动化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河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开展科技攻关。
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先富起来,
到,两个大局,
1、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
2、江泽民:西部开发的途径
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实施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
加快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引导外部地区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
鼓励并加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扶贫方式从救济型转向开发型 。
3、胡锦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部署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力争在十年内使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
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要发挥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 。
东部地区继续发挥带头作用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外向型经济,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现代化 。
支持老工业基地,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加强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中推进现代化进程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
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
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节约,
有两层涵义:一是杜绝浪费,即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
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
2,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为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调降低经济社会的环境影响。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目标是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系统进入社会经济系统的强度,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物质解耦或减量化;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目标则是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实现污染无害化,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
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强化节约意识,
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资料:日本的一次性筷子
日本每年要用掉 250亿双一次性筷子,其中 90%以上是从中国进口的。需要采伐数万平方公里的森林,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 65%,他们很珍惜自己的森林,很少用自己的森林生产一次性筷子,中国森林覆盖率仅仅 18%,却成了日本一次性筷子的最大出口国。 2006年 3月,中国政府加强了对一次性木筷子的生产限制,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价格上升了 50%,日本餐饮业面临着,筷子荒,。
五、积极扩大就业六、积极扩大就业
劳动力供给增多,总量压力不断加大。
一是失业人员不断增加。
二是下岗职工数量仍然较多。
三是新生劳动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压力仍然很大。
五、政策需在城镇安排就业的农村和退役军人全国高校毕业生,2002年是 115万; 2003年是 212万;
2004年是 218万; 2005年是 338万; 2006年 413万。
1、中国就业形势严峻六、积极扩大就业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新增加的就业岗位相对减少。
一、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
二、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
1、中国就业形势严峻
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衰退。
近年来,由于投资增长过快、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以及能源、纺织、房地产、汽车等行业供求关系的变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就业增长产生影响。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整顿甚至关闭一些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企业,大量人员需要分流安置。
贸易摩擦加剧给就业带来负面影响。
在国际上,我国的轻工出口产品屡遭抵制。
城市化建设加快,失地农民增加。
我国城市化建设以每年 1.4% 的速度提升 。
政府瘦身,机关精简
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地方有责任安置好精简人员。
2、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开放性程度增大扩张力城镇非农产业,较高的收入及其比较利益个人因素、年龄、流动欲望性别、文化程度机会成本,离农收入、离农费用想家,生活不适应等心理成本家庭因素,劳动力剩余纯农收入过低社区社会结构,人地矛盾突出分配机制不合理拉力内在驱动力外在驱动力推力阻力劳动者离农与否
农民的生存理性和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升华。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使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大学生就业难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以及岗位的变化。
市场配置手段粗放,没有形成需求、培养、输送的体系。
专业与岗位错位,知识转化力不很高理念错位,目标不很明确价值取向错位,自身素质还要加强
(1)道德素质。 (2)专业素质能力 知识品质
(3)综合素质。 ⑷身体素质。
到劳动部门登记的失业人员都是失业者?
农村失业人员算不算失业者?
下岗职工算不算失业者?
隐性失业者(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隐性失业是城镇隐性失业者:企业富余人员、下岗职工、停产、半停产以及濒临破产企业职工和没有登记的失业人员)算不算失业者?
3、失业的分析:何谓失业者城镇里不属于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者中,已经从事有收入劳动的人员;企业富余人员;下岗职工中已经找到工作和没有再就业要求的人员。
中国目前城镇的真正失业群体
城镇登记失业者中真正没有工作的人员
没有工作,但有工作要求,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或没能去登记的人员
下岗职工中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
城镇常住人口中正在寻找工作的农村劳动力。
3、失业的分析:何谓失业者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失业率“度”的标准
3%-4%以内的失业率属劳动力供给紧张型
5%-6%左右属劳动力供给宽松型
7%-8%为失业问题突出型
9%以上为失业问题严峻型。
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率,2005年
4.2%,如果按国际惯例把滞留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也考虑进去,失业问题突出。
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 2001年为 7.18%,已经是失业问题突出,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4、失业警戒线
5、失业利弊分析
利:减员增效
弊:
社会产量的减少和个人收入的减少。奥肯有个说明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关系的一个经验规律,被称为,奥肯定理,,Ut-Ut-1=-a(Yt-Yt-1)
其中 U为失业率,Y为 GNP增长率。由上可以看出,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两者反方向变动。这个定理认为,失业率每降低 1%,产出将增加 2.5%。
人力资本的损失,人力资本的闲置也会造成人力资本的折旧。。
个人自主择业(创业)
市场配置就业
政府促进就业
6、积极扩大就业( 1)方针
141
劳动力市场政策: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服务(比如联网)
工资政策:劳动力成本上升与失业率上呈明显的正相关。
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时期,甚至可以考虑采取暂时控制工资增长的办法。
所有制政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拓宽就业渠道
产业政策: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共同发展
( 2)积极扩大就业的政府政策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对经济不发达地区、老工业基地,特别是以资源开发为主且资源趋于枯竭的老工业基地等困难地区的就业问题要采取特殊措施帮助解决。
社会政策:
人口政策(根据人口模型分析,人口作为一种慢变量,在 20世纪 50,60年代出生的“激增人口”要到 2030年以后才能逐步消化。)
城乡政策(发展城市化)
教育政策(教育政策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直接涉及劳动者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而且非义务教育与就业在时间上存在一种替代关系,因此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的青睐。)
劳动关系政策(保护雇主和雇员各自的合法权益)
社会保障政策积极扩大就业的政府政策附: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
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的崛起
市场配置趋于专业化、规范化学生就业基地建成,大学生就业市场建立,正在从健全机制、完善法规入手构建大学生就业平台和机制。
,十一五”期间伴随着“新四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全面提速,我国的经济将释放出巨大的活力,
此间新增就业人数将达到 4500万。
有利的政策环境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① 在自主择业方面,破处了一切部门限制和地区限制,毕业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
② 在自主创业方面,在一定时期内免除了创办企业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并可以提供小额贷款和资助。
③ 在鼓励下基层方面,除给予了一定的生活保障外,还在落户、
职称、考研以及考公务员方面享受优惠政策。
④ 在就业服务方面,不仅学校有周到的服务,而且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人才市场提供了多种公益性服务。
⑤ 在择业期限方面,不仅毕业前可以找工作,而且毕业后两年内仍可以双向选择。
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拉动就业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本章小结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调节经济的手段。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本章小结
3、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表现为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应该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4、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经营方式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
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5、保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
( 1)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 2)建设以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3)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 4)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6)积极扩大就业。
本章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