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内容提要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认清中国的国情

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本节主要讲授三个问题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革命转变时期、
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
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1952
年宣布过渡到共产主义。
1956年提出刚刚建立没有完全建成。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于过渡。
底子薄

人口多

生产力落后

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处于初级阶段。
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初级阶段理论进行系统论述。
1997年党十五大进一步论述了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民族构成 及传统历 史特 点地 理状 况人 口因 素自 然资 源国 际环 境生产力 发展水平阶 级状 况文 化教 育政 治制 度经 济制 度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1980 1987 1998 2006
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 (单位:美元 )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 (单位:美元 )
年份国家
1980 1987 1998 2006
中国 220 290 772 1740
美国 12830 19810 29240 42076
日本 10440 17270 32350 36486
韩国 2330 3230 8600 14649
印度 250 330 440 652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概括为九个方面:
① 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现代化标准 中 国( 1998年)
772美元
3000美元人 均 国 民 生 产 总 值
② 由农业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现代化标准 中 国( 1998年)
82%85%以上非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③ 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较高的历史阶段;
现代化标准 中 国( 1998年)
45%以上
33%
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33%
50%以上现代化标准 中 国( 1998年)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现代化标准 中 国( 1998年)
47.8%
70%以上非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比重
④ 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现代化标准 中 国( 1998年)
12.5%
4%
大学生占 20 24岁年龄人口比重现代化标准 中 国( 1998年)
83%80%以上成 人 识 字 率
⑤ 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71岁70
岁 以上现代化标准 中 国( 1998年)
平 均 预 期 寿 命
⑥ 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⑦ 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⑧ 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
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⑨ 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为制定和执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了同
“右”和“左”的错误倾向划清界限的标准,为我们防止、克服和反对社会主义时期的两种错误倾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了的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2,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我们在发展人家也在发展。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本节主要讲授三个问题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人民”包括各个阶层人民群众。是有具体性
“需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是动态和全面的。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订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知道方针。
在总结经验教训、分析了基本国情、抓住了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制定了基本路线。
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
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之本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保证作用坚定的政治方向团结稳定的环境统一的意志和行动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开放”
是发展的外部条件,是改革的内容
“改革”
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根本立足点:
党的优良传统基本国情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
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都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坚持最高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统一。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本节主要讲授两个问题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 重点目标措施战 略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温饱小康富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三步走,图示
2000年 2050年90年80年
( 人均 800美元 )
( 人均 4000美元 )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 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 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
1,指导思想的长期性。
2,发展目的的人民性。
3,发展目标的综合性。
4,战略重点的科学性。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 O二 O年力争比二 OOO年翻两番,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自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中 ):
l.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 )
A.任何国家进人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 ( )
A.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
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D.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 ( )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D.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键是坚持 (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改革开放不动摇
7.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应该是 (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变革
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革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第一次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是 ( )
A.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B.1982年党的十二大
C.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
D.1987年党的十三大
9.“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说的是 ( )
A.它与第一次革命的内容相同
B.要求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彻底变革
C.要求对旧体制进行彻底变革
D.改革就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10.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
A.革命和阶级斗争 B.改革
C.发展生产力 D.物质利益原则
1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说的是 ( )
A.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B.国际经济交流的障碍已经消赊
C.世界各国已经对中国完全开放
D.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12.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是 ( )
A.对外贸易 B.对外资金交流
C.对外技术交流 D.综合国力
13.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 )
A.战略方针 B.战略措施
C.战略步骤 D.战略目标
14.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是到
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 ( )
A.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B.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C.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D.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多项选择题 (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中 ):
l.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 )
A.它反映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B.它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C.它是由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D.它的战略目标是摆脱贫困、实现小康
E.它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 )
A.我国已进人社会主义社会
B.任何国家进人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C.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阶段
D.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
E.实现了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社会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党在这一时期的 ( )
A.总体目标 B.基本路线
C.根本任务 D.基本目标 E.基本政策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
A.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依据
B.是以邓小乎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C.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D.是防止和反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错误倾向,警惕右的、防止“左
"的错误倾向的思想武器
E.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
5.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政策有 ( )
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D.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E.实行计划经济
6.邓小平指出,改革是 ( )
A.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B.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D.解放生产力 E.全面的改革
7.引进技术的必要性有 ( )
A.各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
B.我国科技水平整体上还比较落后
C.可以节省时间,降低成本
D.我国有很充足的外汇储备
E.可以尽快缩短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有 ( )
A.生产力比旧社会有很大发展
B.社会生产力整体水平低
C.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低
D.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E.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低
9.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 )
A.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
B.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
C.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D.社会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E.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10.中共十三大的主要贡献是 ( )
A.全面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E.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的指导方针
l1.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有 ( )
A.战略目标 B.战略部署 C.战略重点
D.战略措施 E.战略方针
12.我国“三步走 "的战略目标具体包括 ( )
A.温饱 B.小康 C.富裕
D.发达 E.舒适
13.到 21世纪中叶,我国现代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 ( )
A.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4000美元
B.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C.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D.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E.基本实现现代化
14.“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双重性包括 ( )
A.生产力目标 B.社会主义政治目标
C.量的目标 D.质的目标 E.价值目标三、辨析题 (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
l.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在相当长时间内只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说明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不具备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3.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是对立的。
4.“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6.引进资金与输出资金是对立的,我国只应引进资金,不应输出资金。
7.到 21世纪中叶,我国将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四、论述题(要求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
l.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2.试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B 5,B 6,A 7,D
8,D
9,C 10,B 11,A 12,A 13,D 14,C
二、多项选择题
1,BCE 2,AC 3,DE 4,ABCD 5,ABCD
6,ABCDE 7,ABCE 8,ABCDE 9,ABCDE
10,AB
11,ABCDE 12,ABC 13,ABDE 14,AE
三、辨析题
1.正确。这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状况决定的,也是被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了的。
2.错误。一方面,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中国历史发展所决定了的,不能回去补资本主义的课;另一方面,中国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物质基础不巩固,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3.错误。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与根本途径。
4.正确。第一,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深刻革命。第二,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原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体制的深刻革命。第三,这是一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5.错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范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错误。在实行对外经济开放过程中,引进资金与输出资金是对外资金交流的两种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由于我国输出资金能力有限,我国当前主要以引进资金为主。
7.错误。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阅读书目
l.黄百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逾越,中国教育报,1998-2-25
2.薛汉伟,论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北京大学学报,
1998(1)
3.余源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再认识,
毛泽东邓小乎理论研究,1997(5)
4.卫兴华,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6)
5.徐鸿武,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求是,1998(12)
6,龚育之,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路线和纲领,理论前沿,1998(3),(4)
7,江丹林,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观意义 ——“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学术月刊,l997(10)
8,班明丽,最大的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报,1997-8-5
9,赵绍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及其历史比较,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库 (第 l卷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10.冒天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重要经济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7(7)
11,薛汉伟,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到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观,社会科学论坛,1999(7-8)
12,张幼文,邓小平对外开放政策的发展观,世界经济研究,l999(6)
13,张萃萍,邓小平对外开放策略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对外开放,理论与改革,2000(l)
1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02-11-18
15,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
16.邓楠,时代的要求,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人民日报,l992-3-9
17.马洪,“三步走”战略和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光明日报,1997-3-3
参考资料一、小康社会的标准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的原则,建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的 16项指标,经济方面 4项指标,社会方面 7项指标,环境方面 3项指标,制度方面 2项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其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借鉴国际经验,以及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鉴此,我们建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社会、
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共 16项指标。在经济主题方面,有 4项指标;在社会主题方面,有 7项指标;在环境主题方面,有 3项指标;在制度主题方面,有 2项指标。
经济主题第一项指标:人均 GDP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到 2020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两番。实现这一目标,GDP必须保持年均 7.2%的速度。根据改革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有关预测,这一目标是可能实现的。 1980-2000年,GDP年均增长 9.7%。考虑到增长条件的变化,未来 20年,
GDP增长速度可能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但是,保持
GDP年均增长 7.2%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综合考虑,我们建议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均 GDP目标设定为 25000元。按照汇率法计算,这一水平相当于现在的 3000美元左右。考虑到通货膨胀和美元币值变动等因素,2020年,人均 GDP可能在 4000到
5000美元之间。
第二项指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是一条普遍的规律。 1980-2000年,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年均 0.94个百分点。如果未来 20年劳动力仍以这一速度向非农转移,那么,2020年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应达到
70%左右。但是,从近年来的趋势来看,对于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似乎不能做如此乐观的预期。
上个世纪 80年代以来,劳动力非农转移速度较快的时期有两个:一个是乡镇企业大发展时期 (大致为 1982-1988
年 )。这个时期,广大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到劳动密集程度高、对劳动者技能要求比较低的乡镇企业中就业。第二个时期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之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大致为 1992-1996年 )。这个时期,沿海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空前繁荣,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流向沿海地区从事各种低技术的劳动。
1998年之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基本上保持在 50%的水平上。
这说明,近年来经济增长对于劳动力转移的拉动没有结构偏向性,或者说,非农产业就业的增长不快于农业就业的增长。主要原因是:第一,经济增长较前一阶段有所放慢;第二,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导致对于低技术劳动需求增长的减缓。在未来 2
年的发展中,如果这种增长方式不改变,那么,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将面临极大困难。当然,应该注意到,党的“十六大”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走广泛参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有力地促进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
根据国际经验,在人均 GDP达到 3000美元左右时,非农就业比重可以达到 60%左右。 1890年,美国的人均 GDP3396美元
(1990
年国际美元 ),非农就业比重达到 62.7%。 1870年,英国的人均
GDP3263美元,非农就业比重达到 67.2%。
综上,我们估计,2020年,我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可望达到
60%以上。
第三项指标: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及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等于居民用于食物消费的支出与总消费支出之比。一般来说,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其恩格尔系数越小。根据国际经验,人均
GDP在 3000美元左右时,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均在 30%上下。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居民生活状态的变化情况,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建议用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以及最低收入 1/ 5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作为描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活目标的重要指标。
——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 1980-2000年,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 56.9%下降到 39.4%,年均下降 0.9个百分点左右;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 61.8%下降到 49.1%,年均下降 0.6个百分点左右。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均将继续下降。根据国际经验,我们估计,
2020年,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可以将到 30%以下,
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可以降到 40%以下。
——最低收入 1/ 5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保证最低收入人口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为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中,除了有反映全体居民生活状况的指标外,还应有反映最低收入居民生活状况的指标。关注最低收入 1/ 5人口的生活状况,是国际上通行的研究社会公平状态的做法。鉴此,本指标体系选择最低收入 1/ 5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作为反映小康社会建设全面性的重要指标。 2002年,
城镇居民最低收入 1/ 5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已降到 50%以下
(为 46.0%)。我们认为,到 2020年时,全部人口中最低收入 1/
5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至少应降到 50%。
第四项指标:城乡居民收入居民收入增长主要决定于经济增长。 1980-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6.4%,分别低于 GDP年均增长速度 4.0和 3.5个百分点。事实上,
在过去的 20多年中,人均收入翻两番所需要的时间不仅长于
GDP翻两番的时间,而且也长于人均 GDP翻两番的时间。 1997
年,我国的人均 GDP比 1980年翻了两番。同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 1980年的 3.0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 1980
年的 3.5倍。在未来的 20年中,GDP年均增长速度将慢于前 20年。
如果居民收入增长与 GDP增长之间的关系维持不变,那么,居民收入增长将更加缓慢。考虑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的发展思想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将得到贯彻落实,居民收入增长率与 GDP增长率之间的差别有望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相对差距也有望缩小。可以估计,
在 2020年 GDP翻两番之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是 2000
年的 3倍左右,按 2000年不变价计算,为 2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是 2000年的 3.5倍,按按 2000年不变价计算,为 8000
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 2000年的 2.8:1下降到 2.5:1左右。
社会主题第五项指标: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的取值在 0和 1之间,取值为 0时,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取值为 l时,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 ——,中国:
促进公平的经济增长,——提供的数据,1999
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 0.437。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在 0.45以上,收入分配不甚合理。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我国将加大对于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可以预计,在未来 20年中,我国的基尼系数将呈下降之势,2020年,有可能下降到 0.4以下。
第六项指标: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需要的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工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包括基本的医疗保险、
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险。 2020年,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应达到 100%。
第七项指标: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从总体上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受教育情况和人口素质,我们认为,选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比较合适。
国际上一般选用 15岁和 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判断国民受教育水平的依据。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人类发展报告,
的资料,2000年,我国 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6.4年。
同年,世界高收入国家为 10年,美国为 12.1年。
我国一般选用 6岁和 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作为判断国民受教育水平的依据。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 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7.62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我国将全面实现 9年义务教育,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可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同时,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也将得到较快发展,2020年,我国 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应达到 10年。
第八项指标:出生时预期寿命预期寿命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指标,既能反映社会、经济的进步状况和医疗水平的发展状况,
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人们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2000年低收入国家的出生时预期寿命为 59岁,中等收入国家为 69岁,中低收入国家为 64岁,高收入国家为 78岁,我国为 71.4岁。我国的预期寿命显著地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估计,2020年我国的预期寿命可达到 75岁。
第九项指标:文教体卫增加值比重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影响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和条件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将不断上升。
文化产业覆盖众多不同的行业。目前,国际上,对于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明确的一致的界定。根据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联合建立的北美产业分类方法 (NAICS),大致地说,文化产业包括娱乐业与电子传媒业、印刷业与出版业、旅行与旅游业。在我国的统计体系中,还不存在对于这类产业的系统统计。
因此,我们选用文教体卫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反映文化产业的代行指标。 2000年,我国文教体卫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3.6%,文化产业比较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文化产业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我国的文化产业将得到较快的发展。
据估算,至 2020年,我国文教体卫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达到 10%。
第十项指标:犯罪率为居民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国际上,一般选用“暴力犯罪率”作为反映居民生活安全环境的逆指标。这里,我们选择刑事犯罪率作为反映居民生活安全环境的指标。 2000年我国平均万人中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 29起,2020年应降至 15起/万人以下。
第十一项指标:日均消费性支出小于 5元的人口比重日均消费支出小于 1美元 (购买力平价值 )的人口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贫困状况和公平状况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缺乏类似的统计,但有关于城乡人口的贫困标准,可以根据这些标准设计这一指标。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贫困线为 2310元/人,农村居民家庭贫困线为
627元/人;城市最低救助标准应为每人每日
6.3元,农村最低救助标准应为每人每日 1.7元。
这些标准是保证贫困人口基本生存需要的最低标准。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们认为,2020年,城乡贫困人口日均消费支出均不应低于按目前价格计算的 5元。因此,我们设定,2020年我国日均消费支出小于 5元的人口比重应降到 0。
环境主题第十二项指标: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能源消耗的总量及其结构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为了反映经济增长对于能源的依赖程度,以及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我们选择能源利用效率作为环境主题方面的重要指标。国际上一般选用千克油当量的产出
(购买力平价值 )作为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由于对于购买力平价方法存在争议,还由于我国统计年鉴上只存在标准煤的数字,我们在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提供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汇率法的换算结果,以及油当量和煤当量的换算关系,估算了相关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1998
年,我国千克煤当量的产出是 0.65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
2.32美元,低收入国家 0.58美元,中等收入国家 1.45美元,
上中等收入国家 1.82美元,日本是 5.87美元,美国是 2.66美元。 2000年,我国千克煤当量的产出是 6.8元 (相当于 0.82美元 ),比 1998年有所提高,但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2020年,按 2000年的价格计算,
我国千克煤当量的产出可达到 20元 (相当于 2.4美元 ),与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相当。
第十三项指标:使用经改善水源人口比重能够使用上经过改善的水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国际上,用能够使用经过改善的水源的人口比重 (为简化起见,此处称安全卫生水普及率 )作为评价居民用水状况的指标。根据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2000年我国安全卫生水普及率为 75%,世界平均水平为
81%,上中等收入国家 (人均 GNI大于 3000美元小于 9400美元 )为 87%,高收入国家为 100%。
根据国际经验,2020年,城乡居民的安全卫生水普及率可达到 90%左右。但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至 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安全卫生水普及率应达到 100%。这一水平虽然高于目前上中等国家的水平,但是,是应该也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
第十四项指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环境质量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国际上通常选用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作为评价环境质量的逆指标。本文建议采用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作为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的指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是将大气、水质、噪声等污染状况综合起来对环境质量进行考察的指数。现在,国内有关方面正在研究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和判断标准。
制度主题制度是用以协调人类行为的规则和组织。制度涉及许多方面,
但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说,廉政建设和政府管理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前者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政治文明发展的状况,后者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能力。
第十五项指标:廉政建设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由设在柏林的世界性反腐败组织 ——透明国际设计的腐败指标来评定公共机构的腐败状况。这种方法计算复杂,与调查对象的主观判断关系密切,客观性不太强。结合中国国情,同时考虑到可操作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建议用全国检察机关直接立案的贪污贿赂和渎职案件数与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人数之比作为反映廉政状况的代行指标 (姑且称之为“廉政指数” )。 2000年我国万名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人员中检察机关立案的件数为 41起,至 2020年,应降至 10起/万人。
第十六项指标:政府管理能力政府管理能力涉及公共财政管理、国家储备状况、
法律法规建设、社会秩序维护等诸多方面。为体现小康指标体系的简洁性和易操作,我们选用非正常死亡率作为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中评价政府管理能力的一个代行指标。这一指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非正常死亡包括因交通事故、火灾、安全生产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死亡人数。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用交通事故和火灾死亡人数的比重估计非正常死亡率,2000年为 15‰,
2020年应降至 5‰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十一,五”计划基本思路研究课题组:李善同 侯永志 孙志燕 冯杰 )
,经济参考报,2004年 3月 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