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
、
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概论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依靠谁,团结谁的问题。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深入了解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完成这些事业,必须坚定依靠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必须巩固和加强统一战线,必须加强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帮助学生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依靠力量。没有人民群众的充分发动、参与、
实践,社会主义事业不会成功。帮助学生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帮助学生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本章内容结构安排
本章共三节,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应该依靠谁、团结谁这一根本问题。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主要回答 依靠谁 的问题。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主要回答 团结谁 的问题。
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着重分析人民解放军这一 特殊的依靠力量 。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一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决定的:
一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二是由工人阶级的性质、特点决定的。
三是由工人阶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决定的。
( 2)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队伍变化一是队伍迅速壮大。
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三是岗位流动加快。
四是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 3)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变化,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一是工人阶级仍然是先进的阶级。
二是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是指总体地位,
并非每个工人个体都是领导者。
三是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也是一个总体的政治判断,不能把它等同于每个人的具体职业感受。
课堂讨论:
1、如何看待国企改革,工人下岗与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问题?
2、如何看待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雇佣关系与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问题?
( 4)怎样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一是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工人阶级的作用。
二是必须把工人的最大多数组织到工会中去。
三是必须用高度的热忱去关怀工人阶级。
四是依靠工人阶级必须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 1)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我国的这一基本国情,
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一是农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
二是农民是中国工人的前身。
三是农民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
四是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五是农民是中国民主专政的主要力量。
六是农民是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
七是巩固的工农联盟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
建国后,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
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农民的状况也有了很大变化,但农民仍占全国人口的多数,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之一。
( 2)依靠广大农民,是由农业、农村、
农民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一是农业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问题。
二是农村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
三是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 3)怎样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不断提高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是教育、引导、支持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国家主人翁地位观念。
( 4)正确认识农民工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民工的工资长期偏低,而且拖欠现象相当普遍。
二是工作条件差,技术培训少,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缺乏社会保障。
三是子女上学、生活居住、文化需求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
留守的孩子们留守的孩子们艰苦的农民工
( 5)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一是解决农民工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二是解决农民工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是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战略任务。
( 6)关于农民工的定位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 7)怎样正确认识和解决农民工问题一是要抓紧解决当前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
最现实的问题。
二是坚持“两条腿走路”,把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相结合,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三是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解决长期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所带来的深层次问题。
关注农民工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 1)知识分子是中国民主革命中首先觉悟的部分,
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
( 2)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一是知识分子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
二是知识分子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
( 3)怎样依靠知识分子一是必须努力营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二是必须在政治上对知识分子予以充分的信任。
三是必须制订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的社会阶层构成,主要包括: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个体户;
私营企业主;
中介组织从业人员;
自由职业者。
1、新的社会阶层构成
( 1)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
( 2)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 3)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2、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原因
3、新的社会阶层的地位和作用
( 1)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
( 2)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另外就业压力。
( 3)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1、“四个尊重”的内涵和内在联系
( 1)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 2)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
( 3)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
( 4)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
( 5)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
( 6)在“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
2、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1)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 2)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
( 3)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3、怎样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
( 1)要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
( 2)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 3)要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
( 4)要严格执法,依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四、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1、我国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 1)中国很早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2)我国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革命的发展不平衡,甚至在同一民族内部也发展不平衡。
( 3)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长期地存在着民族压迫制度。
( 4)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
( 5)少数民族与汉族,各个少数民族大多数都交错杂居或者杂居。
我国的少数民族
2、巩固和加强各民族人民团结的重大意义
( 1)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
( 2)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各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
( 3)关系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是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 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战胜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重要优势。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党正是依靠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的联盟,联合了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了强大的统一战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统一战线成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又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和特征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
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 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
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国统一战线的特征:
广泛性;
包容性;
多样性;
社会性。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
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 1)坚持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 2)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
( 3)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方针,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 4)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
三、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 1)处理民族问题的方法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人民的内部矛盾,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应该用正确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 来加以解决。
( 2)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
首先,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其次,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
最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 1)我国宗教的基本特点:
群众性;
民族性;
国际性;
复杂性;
长期性。
( 2)我国的宗教政策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
( 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 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我军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 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 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 3)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1、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要求加强人民军队建设
( 1) 革命化 始终是第一位的,决定着军队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同时为实现我军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 2) 现代化 是军队建设的中心。
( 3) 正规化 是现代化和革命化的必然要求。
( 1)实行积极防御的方针,从根本上讲,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 2)实行积极防御的方针,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3)实行积极防御的方针,是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
2、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3、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是解决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 2)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使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
( 3)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
三、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对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作出了“三个提供、
一个发挥”的科学定位。
“三个提供” 是指,我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一个发挥” 是指我军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建设
1、必须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积极创新发展军事理论。
2、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关键在人才建设。
3、必须继续对我军的体制编制进行改革,
使之更趋合理。
4、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
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实现机械化、
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式发展,走跨越式发展道路。
5、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
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概论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依靠谁,团结谁的问题。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深入了解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完成这些事业,必须坚定依靠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必须巩固和加强统一战线,必须加强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帮助学生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依靠力量。没有人民群众的充分发动、参与、
实践,社会主义事业不会成功。帮助学生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帮助学生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本章内容结构安排
本章共三节,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应该依靠谁、团结谁这一根本问题。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主要回答 依靠谁 的问题。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主要回答 团结谁 的问题。
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着重分析人民解放军这一 特殊的依靠力量 。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一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决定的:
一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二是由工人阶级的性质、特点决定的。
三是由工人阶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决定的。
( 2)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队伍变化一是队伍迅速壮大。
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三是岗位流动加快。
四是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 3)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变化,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一是工人阶级仍然是先进的阶级。
二是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是指总体地位,
并非每个工人个体都是领导者。
三是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也是一个总体的政治判断,不能把它等同于每个人的具体职业感受。
课堂讨论:
1、如何看待国企改革,工人下岗与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问题?
2、如何看待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雇佣关系与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问题?
( 4)怎样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一是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工人阶级的作用。
二是必须把工人的最大多数组织到工会中去。
三是必须用高度的热忱去关怀工人阶级。
四是依靠工人阶级必须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 1)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我国的这一基本国情,
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一是农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
二是农民是中国工人的前身。
三是农民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
四是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五是农民是中国民主专政的主要力量。
六是农民是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
七是巩固的工农联盟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
建国后,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
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农民的状况也有了很大变化,但农民仍占全国人口的多数,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之一。
( 2)依靠广大农民,是由农业、农村、
农民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一是农业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问题。
二是农村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
三是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 3)怎样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不断提高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是教育、引导、支持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国家主人翁地位观念。
( 4)正确认识农民工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民工的工资长期偏低,而且拖欠现象相当普遍。
二是工作条件差,技术培训少,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缺乏社会保障。
三是子女上学、生活居住、文化需求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
留守的孩子们留守的孩子们艰苦的农民工
( 5)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一是解决农民工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二是解决农民工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是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战略任务。
( 6)关于农民工的定位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 7)怎样正确认识和解决农民工问题一是要抓紧解决当前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
最现实的问题。
二是坚持“两条腿走路”,把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相结合,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三是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解决长期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所带来的深层次问题。
关注农民工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 1)知识分子是中国民主革命中首先觉悟的部分,
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
( 2)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一是知识分子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
二是知识分子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
( 3)怎样依靠知识分子一是必须努力营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二是必须在政治上对知识分子予以充分的信任。
三是必须制订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的社会阶层构成,主要包括: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个体户;
私营企业主;
中介组织从业人员;
自由职业者。
1、新的社会阶层构成
( 1)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
( 2)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 3)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2、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原因
3、新的社会阶层的地位和作用
( 1)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
( 2)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另外就业压力。
( 3)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1、“四个尊重”的内涵和内在联系
( 1)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 2)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
( 3)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
( 4)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
( 5)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
( 6)在“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
2、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1)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 2)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
( 3)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3、怎样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
( 1)要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
( 2)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 3)要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
( 4)要严格执法,依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四、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1、我国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 1)中国很早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2)我国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革命的发展不平衡,甚至在同一民族内部也发展不平衡。
( 3)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长期地存在着民族压迫制度。
( 4)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
( 5)少数民族与汉族,各个少数民族大多数都交错杂居或者杂居。
我国的少数民族
2、巩固和加强各民族人民团结的重大意义
( 1)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
( 2)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各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
( 3)关系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是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 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战胜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重要优势。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党正是依靠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的联盟,联合了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了强大的统一战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统一战线成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又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和特征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
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 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
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国统一战线的特征:
广泛性;
包容性;
多样性;
社会性。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
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 1)坚持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 2)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
( 3)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方针,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 4)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
三、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 1)处理民族问题的方法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人民的内部矛盾,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应该用正确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 来加以解决。
( 2)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
首先,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其次,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
最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 1)我国宗教的基本特点:
群众性;
民族性;
国际性;
复杂性;
长期性。
( 2)我国的宗教政策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
( 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 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我军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 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 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 3)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1、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要求加强人民军队建设
( 1) 革命化 始终是第一位的,决定着军队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同时为实现我军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 2) 现代化 是军队建设的中心。
( 3) 正规化 是现代化和革命化的必然要求。
( 1)实行积极防御的方针,从根本上讲,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 2)实行积极防御的方针,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3)实行积极防御的方针,是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
2、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3、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是解决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 2)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使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
( 3)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
三、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对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作出了“三个提供、
一个发挥”的科学定位。
“三个提供” 是指,我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一个发挥” 是指我军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建设
1、必须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积极创新发展军事理论。
2、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关键在人才建设。
3、必须继续对我军的体制编制进行改革,
使之更趋合理。
4、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
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实现机械化、
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式发展,走跨越式发展道路。
5、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