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教学目的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改良派登上历史舞台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功败垂成辛亥革命袁世凯窃取大总统之位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太平天国,农民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登上历史舞台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再次登上历史舞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 呼唤新的领导力量、新的革命思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在中国传播各地成立学习马列主义的团体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
—— 毛泽东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瞿秋白 张国焘王明王明为代表的
“左”倾教条主义,
给革命事业带来极大的危害。
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教条主义错误的主要表现
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毛泽东思想 形成的过程
( 1)萌芽期 (大革命中、后期)
( 2)成熟期 (土地革命后期与抗战时期)
( 3)发展期 (解放战争时期与建国后)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和统一战线的政策
关于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和作用
关于中国共产党本身的建设
关于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创造性地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
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系统地解决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
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
制定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原则
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思想
4)关于政策和策略
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在统一战线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 政策和策略思想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方针
关于知识分子应当与工农相结合的思想
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艰苦奋斗,不怕牺牲
6)关于党的建设
从思想上建党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创造了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
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没有共产党,
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新中国。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二次飞跃马克思主义第一次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新民主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两种错误倾向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邓小平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1920年,邓小平同志在法国勤工俭学
1929年,邓小平等领导发动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
1937年,抗日战争初期的邓小平,时年 33岁
1949年 4月 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第二、
三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先后解放了南京、上海等广大地区
1952年,初任政务院副总理时的邓小平,时年 48岁
1956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1975年,邓小平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同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召开了解决军队、
交通、工业、农业、科技等方面问题的一系列重要会议,着手进行全面整顿,全国形势明显好转
1977年 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恢复邓小平党政军领导职务的决议
1979年1月29日,美国总统吉米 ·卡特在白宫举行仪式,欢迎邓小平访问美国
1979年 9月 18日,邓小平举行宴会,
欢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
1981年 6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会议通过了邓小平主持起草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了全党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上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
1990年2月,邓小平与江泽民等同志会见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的委员
1992年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

时代

封面上的邓小平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发展阶段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十二大逐步展开和形成轮廓阶段:
十二大到十三大走向成熟形成系统阶段:
十三大到十四大形成过程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解放思想实事 求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祖国完全统一现代化发展战略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文化民族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
a.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b.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⑴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
⑵在分配制度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⑶在宏观调控上,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发展战略理论
,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第一步:从 1981年到
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 1991年到 20
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第三步;到 21世纪中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二)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两次飞跃第二次飞跃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第一次飞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我们既面临良好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观察世界、发展自己的强大思想武器。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而且是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邓小平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邓小平理论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统一,
是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化”的,所以它才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依据。
2、社会主义兴衰成败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戈尔巴乔夫
3、党情与国情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式提出
2000年 2月 25日,江泽民同志在结束对广东的考察时,专门作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做到“三个代表”重要讲话,首次完整地表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同志说:“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
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二、“七一”讲话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系统化
2001年 7月,江泽民在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集中论述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而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方向。
三、十六大报告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意义的确立十六大明确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地位,即把它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在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中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四、继续深入学习“三个代表”
2003年 7月,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号召全党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中再创辉煌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从而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方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三个代表”是面向 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三个代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方针
3、“三个代表”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建设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2,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发展经验、
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胡锦涛耶鲁演讲
“我认为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我也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但如果把中国 28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仅归于经济体制改革,是不全面,也不符合实际的。
中国的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改革。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事实也说明,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基本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1、以人为本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把促进经济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的发展观包括:
a.人的全面发展;
b.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
,五个统筹”的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正确处理,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
本章小结
思考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
究竟应该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时,关键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这个历史过程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进而能够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和理论工作的艰难性,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所具有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