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现在“经济”一词包含的意思有:(1)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通常所说的经济增长或经济衰退,就是指生产的增长或衰退,以及相应的商业、金融、服务等活动的变化。(2)指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如通常所说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即指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所说的一个阶级的经济地位,即指它在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3)指一个国家社会再生产各部门的总称,即指包括再生产各部门的总体。(4)指节约、节省,个人或家庭的收支状况等。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首提“经济”一词的人------色诺芬
在西方文献中,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经济”一词。
那里使用的“经济”与我国古汉语中“经济”一词用来指“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不同。色诺芬是用“经济”一词来描述、概括奴隶主组织、管理奴隶制的家庭或庄园的经济活动。与现代人讲的“经济活动”的含义相近。
首提“政治经济学”一词-------蒙克莱田
“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是在17世纪由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一部名为《献给国王与王后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首次提出并使用的。
在法语中,政治(Politial)表示国家对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的调节、管理,而希腊语中的经济(Econom)意为家务和管理。蒙克莱田以“政治经济学”为书名,目的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范围,是从国家的角度、从社会的范围来考察经济活动。
此后,许多经济学家都把自己的著作称作政治经济学,表示是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研究。
因此,不能把“政治经济学”理解为研究“政治”加上研究“经济”的学科。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在16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初期,由于当时西欧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新兴商业资本从商业贸易中获得了大量财富,人们开始研究财富如何增长的问题。
重商主义------研究流通领域特别是外贸如何增加一国的财富。
重农学派------把研究视角从流通转向生产,开创近代经济学的研究,开创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有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英国,由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李嘉图最后完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19世纪中叶。这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重大事件。(1)机器大工业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英、法、德等国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用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生产。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2)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的奠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3)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日益暴露和激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蓬勃发展的反对资本主义的工人斗争的实践,强烈地呼唤着属于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区别: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理论来源。19世纪初,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它触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研究的最高成就。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研究政治经济学,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经济运行机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区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分析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必然性,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经济作了原则性的预见。
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实际,深刻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并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实质和经济运行问题作了开创性研究;
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作了新的探索。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系列创新和重大发展。
三个有利于标准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一条,是从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重大贡献;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二条,是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应该得到不断增强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既是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高度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大贡献;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三条,是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人民性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综合高度,言简意赅地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是生产力标准。
所以,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首提“经济”一词的人------色诺芬
在西方文献中,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经济”一词。
那里使用的“经济”与我国古汉语中“经济”一词用来指“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不同。色诺芬是用“经济”一词来描述、概括奴隶主组织、管理奴隶制的家庭或庄园的经济活动。与现代人讲的“经济活动”的含义相近。
首提“政治经济学”一词-------蒙克莱田
“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是在17世纪由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一部名为《献给国王与王后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首次提出并使用的。
在法语中,政治(Politial)表示国家对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的调节、管理,而希腊语中的经济(Econom)意为家务和管理。蒙克莱田以“政治经济学”为书名,目的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范围,是从国家的角度、从社会的范围来考察经济活动。
此后,许多经济学家都把自己的著作称作政治经济学,表示是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研究。
因此,不能把“政治经济学”理解为研究“政治”加上研究“经济”的学科。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在16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初期,由于当时西欧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新兴商业资本从商业贸易中获得了大量财富,人们开始研究财富如何增长的问题。
重商主义------研究流通领域特别是外贸如何增加一国的财富。
重农学派------把研究视角从流通转向生产,开创近代经济学的研究,开创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有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英国,由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李嘉图最后完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19世纪中叶。这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重大事件。(1)机器大工业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英、法、德等国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用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生产。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2)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的奠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3)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日益暴露和激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蓬勃发展的反对资本主义的工人斗争的实践,强烈地呼唤着属于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区别: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理论来源。19世纪初,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它触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研究的最高成就。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研究政治经济学,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经济运行机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区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分析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必然性,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经济作了原则性的预见。
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实际,深刻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并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实质和经济运行问题作了开创性研究;
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作了新的探索。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系列创新和重大发展。
三个有利于标准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一条,是从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重大贡献;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二条,是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应该得到不断增强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既是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高度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大贡献;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三条,是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人民性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综合高度,言简意赅地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是生产力标准。
所以,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