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货币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外化的产物,是商品价值的独立化表现形式.商品货币构成商品经济的两个基本要素.因此,我们在认识商品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了解货币范畴.主要分析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与货币流通规律。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因素决定了它具有二重的表现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商品的自然形式是商品自身,就是使用价值的存在形式。使用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孤立的一个商品,不能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只有在交换过程中,通过所交换的商品相对地表现出来。一种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在交换中通过别的商品来表现其价值的形式。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价值就都通过商品和货币的交换关系,用货币来表现了。要了解货币的产生和本质,就必须研究价值形式发展的过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价值形式的最初形态,也是价值形式的基本形态。它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用等式表示为:
1只羊 = 2把斧子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主动 被动这是一只绵羊的价值形式。在这个价值形式中,等式两边的商品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绵羊处于主动地位,它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斧子则处于被动地位,它只是表现绵羊价值的材料。绵羊的价值借助于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它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或曰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斧子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只是充当表现绵羊价值的材料,证明绵羊有同自己相等的价值,它起着等价物的作用,或曰处于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是价值形式的两极,它们既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又互相对立、互相排斥。没有等价形式就没有相对价值形式,没有相对价值形式也就无所谓等价形式,两者谁也离不开谁,两者互相依存,互为条件。
但是在同一价值关系表现中,同一商品只能处在价值形式的一极,它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又处于等价形式,而只能是或者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或者处于等价形式,因此两者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
(2)相对价值形式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考察。
相对价值形式是在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时,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从质的规定性看,绵羊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其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具有价值。在这一点上,它同斧头具有同质性,因而它们可以相等,可以比较。但是绵羊的价值属性不能通过自身来表现,绵羊在同斧头相交换的关系中,斧头的使用价值成了绵羊价值的表现形式,从而取得了一个与其自然形式不同的价值表现形式,即相对价值形式。从量的规定性看,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量只能通过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的使用价值量相对地表现出来。因为处在等价形式一方商品的价值量,同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一方的商品的价值量都要由社会必要来动时间决定,它们能构成一个等式,说明它们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
由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商品价值量的相对表现也会发生变化。其变化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1)绵羊的价值发生变化而斧头的价值不变时,绵羊的相对价值同其自身价值变动成正比;(2)绵羊的价值不变而斧头的价值发生变化时,绵羊的相对价值会同斧头价值的变动成反比;(3)绵羊和斧头的价值按同方向,同比例变化时,绵羊的相对价值不变;(4)绵羊和斧头的价值按同方向不同程度或不同方向不同程度变化时,其各种不同组合可依上述三种情况类推。
可见,一个商品的价值量与它的相对价值量是有区别的,商品内在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商品的相对价值量是由不同商品价值量之间的比例决定的,它是商品价值量的外在表现,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3)等价形式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等价形式是一种商品充当等价物并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即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直接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形式。
等价形式具有的直接交换性质,决定了它有如下特点:
①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处于等价形式上的斧头自然形式成为绵羊价值的表现材料。绵羊的价值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现在通过斧头而表现出来了。所以斧头的使用价值成为绵羊价值的表现形式。
②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充当等价物的商品斧头,本来是制造斧头的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的产物,但在它和绵羊相交换时,它所处的地位,使它以抽象劳动的化身而显示出来。因此,生产斧头的具体劳动在这里成为绵羊中所包含的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③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在简单价值形式中绵羊通过和斧头相交换,表明在绵羊身上耗费的劳动为社会所承认。斧头本来是私人劳动的产物,但是,斧头具有能够直接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性质,所以制造斧头的私人劳动,就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4)优缺点简单价值形式中,一件商品的价值属性虽然通过另一件商品表现出来了,但是这种表现是不充分的,它只表现出商品作为价值是不同于它的使用价值形态的,但是,商品价值作为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这一属性并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在量上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也只是偶然地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相等。因此,价值要求充分表现自己性质和简单价值形式不能充分表现这一性质的矛盾推动着价值形式从简单价值形式向着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
简单价值形式反映的是原始社会共同体之间偶然的交换关系。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表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畜牧部落从其他部落分离出来,有些部落主要从事畜牧业,有些部落则主要从事农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可用于交换的剩余产品逐渐增加,商品交换也就进一步发展起来。有些商品不是偶然地和个别商品相交换,而是经常地和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这样,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的自然形式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其他商品的自然形式上,于是简单价值形式便发展为扩大的价值形式。其等式是:
在这里,绵羊不仅与斧子交换,而且与粮食、布、黄金及其他任何种商品相交换,绵羊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表现在一系列其他种商品的自然形式上。价值被表现的这种商品,就取得了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作为等价物的已经不是一种商品,而是许多种不同的商品。谷、布、斧子、黄金等等商品,则都处于等价形式上,都是绵羊的特殊等价物,充当表现绵羊价值的材料。
这样,绵羊的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才第一次得到真正的体现。因为现在它不是只和某一种具体劳动创造的商品建立相等的关系,而是和各种具体劳动创造的商品建立相等关系;同时,由于绵羊按不同的比例和各种商品交换,商品交换的量的比例也就同它们所包含的劳动的比例更加接近,商品交换的比例由它们所包含的价值量决定这一关系也得到充分地表现,商品的价值量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来。
但扩大的价值形式仍然存在着局限性,扩大的价值形式所反映的商品交换,仍然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中间没有媒介物。尽管每种商品现在都有了一个扩大的价值形式。但是不同的商品是由不同系列的特殊等价物来表现它们的价值的,商品的价值还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这样就会经常使商品交换发生困难。随着交换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某种商品最易交换,人们都愿意拿物品与其交换,这种物品就自发分离出来,专门充当一般等价物。
一般价值形式专门充当等价物的商品,不是人们主观设计出来的,而是在交换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随着交换的发展,会有一种商品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所有商品的共同等价物,这种商品,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直接需要它,但却可以用它交换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商品,这样,人们就都愿意用自己的商品先与这种商品相交换,然后再用它换回自己需要的商品。这种商品就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物,直接的物物交换逐渐过渡到通过媒介物的交换,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这种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来表现,这就是一般价值形式。假定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绵羊,一般价值形式用等式可表示为:
人在这里,一切商品的价值现在都表现在从商品界中分离出来的唯一的、同一种商品(绵羊)上,马克思说:“现在,商品价值的表现:1.是简单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2.是统一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同一的商品上,它们的价值形式是共同的,因而是一般的。”
由扩大的价值形式到一般价值形式,不是简单的等式位移,而是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有许多等价物,没有一种统一的等价物;而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出现了共同的统一的等价物。过去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现在由于从商品界分离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商品交换成为通过媒介物而进行的交换。这样,不仅使商品的价值是一种社会属性得到进一步地表现,而且可以对商品价值量进行统一的比较和衡量。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克服了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在一般价值形式中担任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开始起着货币的作用。不过,这时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往往因时、因地而异,因而仍然有碍于商品交换的发展。
历史上,许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起过货币作用,在我们,最早的是贝壳,以后用铜帛、玉,在古俄罗斯,牲畜充当过。所以王公的财产库叫做“畜圈”,掌管财库(财政大臣)叫看畜员,以用皮毛,非洲用象牙,蒙古用茶,因时因地而异,因而又阻碍了各地区的商品交换。
货币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与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商品交换的种类不断增加,这就越来越要求将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当贵金属从商品界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它就成了货币,价值形式就从一般价值形式发展到货币形式。货币形式用等式可表示为:
从一般价值形式发展到货币形式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所不同的只是现在一般等价物己固定地由贵金属黄金或白银来充当。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之所以最后落到贵金属(金、银)身上,那是因为贵金属具有质地均匀、便于分割、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不会腐烂、便于保存等一系列其他任何商品都不具有的特点,就是说贵金属的这些自然属性使其成为很理想的货币材料,而不在于贵金属本身有什么神秘的性质。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①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货币的产生过程。这一过程说明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形式是最发达的价值形式。货币的出现克服了一般价值形式的缺陷,大大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同时,货币的出现也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因为货币出现后,使整个商品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要求实现其价值;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以等价物的形式出现,代表一切商品的价值,一切商品要实现其价值,都必须先转化为货币。这样,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从简单价值形式时商品与商品的外部对立。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货币的出现,使直接的商品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使得商品交换现在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分为买和卖两个环节,这样就可能使买和卖的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脱节,从而使商品的内在矛盾更进一步发展。
二、货币的本质从价值形式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货币的起源,货币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不是“圣人”的创造、发明。它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作为商品,它和其他一般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如金可以镶牙,作装饰品,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总之,它有多种具体的用途或使用价值。而作为货币的金银又是花费了人的劳动的(开掘、加工等),是劳动产品,具有价值。货币作为固定地充当商品世界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除了具有上述使用价值和价值之外,
它又有不同于其他一般商品的特点。
其一,它是作为价值的直接代表而存在,它本身直接体现社会劳动,而其他一般商品要通过与货币相交换才能表现其价值;
其二,它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社会职能而产生了形式上的使用价值,即它固定地充当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而其他一般商品只具有由其自然属性所决定的某种特殊的具体的使用价值。
货币出现后,商品价值的实现,具体劳动能否转化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都以能否实现向货币转化为标志。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它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体现着产品归不同所有者占有和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的社会联系,也就是说它反映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三、货币的职能(金属货币)
货币的本质体现在货币的职能之中,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1)含义:
所谓价值尺度,就是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货币能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正象衡量长度的尺、衡量重量的砝码本身具有长度和重量一样,各种商品的价值所以能相互比较,并不是因为有了货币,而是因为它们本身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只是因为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价值的直接代表,这样商品的价值量才必须以货币来衡量。因此,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是劳动,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外部的衡量器。
(2)货币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其特点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只表现价值,不是实现价值。必须以现实货币为基础。
(3)价格。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因素的主要有三个:商品的价值(成正比)、货币的价值(成反比)和供求关系。
判断题:商品价值的变动,必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
由于价格是商品价值的外在表现,价格形式本身就包含着价格与价值在量上不一致的可能性。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还可能出现价格与价值在质上的不一致。所谓价格与价值质上的不一致,或者说在质上与价值的背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下,没有凝结人类劳动从而没有价值的客体也具有了价格的外观,例如,土地、证券等。价格与价值在质上的背离是虚拟资本以及泡沫经济产生的基础。
(4)价格标准。
货币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
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分叫价格标准。如人民币以元为单位,等分为角、分等。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货币本身的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其区别是:
第一,价值尺度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后者则是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量。
第二,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地发生的,而价格标准则是由国家以法律规定的。
第三,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其价值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则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第四,价值尺度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而价格标准则不是。
2、流通手段
(1)含义: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2)商品流通。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即商——商品(W一W)。货币出现后,一切商品交换都以货币为媒介,即商品——货币——商品(W一G一W),货币在这里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
(3)货币流通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现实货币的运动形成货币流通,它由商品流通引起,且与商品流通交织在一起,但与商品流通有区别。在商品流通中,商品出卖以后,就退出流通领域而进入消费领域,货币则不是这样。货币在充当一次交换的媒介以后,接着又去充当另一次媒介,这样不断地由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始终停留在流通领域。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
(4)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虽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非要足值的货币不可。
这是因为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每次都只是转瞬即逝的事情,人们关心的是它能起交换媒介作用,而并不关心它的实足价值是多少,只要社会公认它代表一定数目的货币,代表一定的价值就行了,这就产生了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可以用别的材料制成的价值记号乃至象征性的符号来代替的可能性。纸币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当然,用价值记号或符号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是以货币实实在在具有价值为基础的。要人们接受和使用价值记号或符号,就必须对它们确能代表一定量足值的货币本身给以强有力的保证。如果得不到这种保证,人们就会只接受金属货币本身。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使交换分离为买和卖的两个过程。一个人可以现在卖,以后再买;也可以在此处卖,再到他处去买。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这种分离,形成商品经济中经济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
练习: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
A顾客用10元钱可购买5苹果
B顾客购买5斤苹果,一周后付款10元
C顾客用10元钱购买了5斤苹果
D顾客向水果店以每斤2元的价格预定5斤苹果 (C,1996年,文科)
3、贮藏手段
(1)含义: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货币能充当贮藏手段,是因为它是一般等价物,是价值的代表,可随时用它换取任何商品,故能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实质:价值形态储存。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作用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起初人们只是在出卖商品取得货币以后,把暂时不用于购买商品的那部分货币储存起来,以备日后购买之用。随着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贮藏一定数量的货币成了各个生产者进行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因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所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却需要随时购买,生产者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在手中。以后,随着货币权力的日益增大,拥有多少货币决定人们掌握社会权力的大小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因此人们贮藏货币的欲望也就日益强烈。由于货币能用来购买一切商品,而且数量很有限,因此人们便产生了无止境地贮藏货币的欲望。
(2)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不同于它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可以用货币符号代替,而货币作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银行券产生以后,人们也会把一定数额的银行券保存起来或存入银行。在银行券可以随时兑换金属货币的情况下,保存银行券实际上是贮藏贵金属货币,但这以银行券有足够的信誉即有按值兑换金属货币的可靠保证为条件,因此,最可靠的货币贮藏仍然是保存贵金属本身。
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纸币被社会当作价值的代表,纸币的持有者可随时用它换取任何商品,因此纸币也能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因此也能充当贮藏手段。不过纸币充当贮藏手段是有条件的。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一种价值符号,因此不存在足值与否的问题。但纸币实际所代表的价值却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如果纸币实际所代表的价值低于其名义价值(面值),而且其所代表的价值越来越低于其名义价值,那它就不能充当贮藏手段。只有纸币币值稳定或者上升,即其实际所代表的价值同其名义价值相符,或者高于其名义价值,它才能现实地充当贮藏手段。因此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贬值导致的结果不是储蓄的增加,而是储蓄的减少,是货币更多地进入流通领域,货币升值导致的结果不是储蓄的减少,而是储蓄的增加,是货币更多地退出流通领域。
(3)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贮藏好比是一个蓄水池,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因此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金属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当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时,多余的货币会退出流通领域成为贮藏货币;反之,当流通中货币量不足时,一部分贮藏货币会加入流通过程。所以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起着一种蓄水池的作用。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产生流通中货币量持续地严重过多或过少的问题。马克思说:“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说,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货币永远不会溢出它的流通的渠道。”①但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纸币是不能发挥这种自动调节作用的。
4、支付手段
(1)含义: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暂时解决了商品交换中缺乏现金的困难,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又使经济生活中结成了各种债务链条,加深了商品交换的矛盾,使经济危机形式上的可能性进一步扩大。
是流通手段的延伸。
练习:某消费者的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有
A.购买商品房,合同约定房价30万元 B.按购房合同约定,第二年付房款10万元
C.缴纳房屋契税9000元 D.在装饰材料市场现购材料5万元
E.交付车库租金200元 (BCE,2000年,文科)
5、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而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一般地说,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只限于贵金属(黄金),各国发行的纸币是不能做为货币的。
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货币,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并不统一。
贵金属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表现在:
①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
②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进外国商品。
③充当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在货币的五种职能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这两种基本职能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所以马克思说:“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①当然,货币的五种职能有时又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四、货币形式的演变
(一)货币形式的演变纵观货币的发展历史,货币形态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的关系,可以分为:商品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
(一)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是兼具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的货币。它在执行货币职能时是货币,不执行货币职能时是商品。它作为货币用途时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用途时的价值相等,又称足值货币。在人类历史上,商品货币主要有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两种形态。
1、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是货币形式发展最原始的形式,与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相适应。作为足值货币,它是以其自身所包含的内在价值同其他商品相互交换。从形式上来看,实物货币是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并且是具有普遍接受性、能体现货币价值的实物。作为一般等价物,这类实物充当货币,同时又具有商品的价值,能够供人们消费。
然而实物货币本身存在着难以消除的缺陷:它们或体积笨重,不便携带;或质地不匀,难以分割;或容易腐烂,不易储存;或体积不一,难于比较。它们不是理想的交易媒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退出了货币历史舞台。
2、金属货币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凡是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都可以称为金属货币,铜、铁、金、银等都充当过金属货币的材料。各国采用何种金属作为法定货币,往往取决于该国的矿产资源状况、商品交换的规模、人们的习俗等因素。金属货币具备耐久性、轻便性、可分性或可加工性、价值统一或均质性,以及供给的稳定性优势和特征,能更有效的发挥货币的职能。金属充当货币材料采取过两种形式:一是称量货币,二是铸币。
(二)代用货币代用货币,通常作为可流通的金属货币的收据,一般指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或银行劵,代替金属货币参加到流通领域中。就实质特征而论,其本身价值就是所代替货币的价值,但事实上,代用货币本身价值低于(甚至远远低于)其所代表的货币价值。
相对于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不仅具有成本低廉、更易于携带和运输、便于节省稀有金银移作他用等优点,而且还能克服金属货币在流通中所产生的问题,即我们常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代用货币再演化的结果就是信用货币。
(三)信用货币从历史的观点看,信用货币是金属货币制崩溃的直接后果。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接踵而至,各主要经济国家先后被迫脱离金本位和银本位,所发行的纸币不能再兑换金属货币,于是产生了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同代用货币一样,其自身价值也远远低于货币价值,区别在于信用货币不再像代用货币那样,以足值的金属作保证,而是以信用作保证,由政府强制发行,并且是法偿货币,任何人都必须接受。
一般而言,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须有两个条件:一是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二是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二者缺一不可。目前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采用信用货币的形态。信用货币可分为辅币、纸币、存款货币几种主要形式。
(四)电子货币伴随着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而出现的电子货币,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货币发展的未来。
关于电子货币的定义,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较有概括(代表)性: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或“预付支付机制”。所谓“储值”,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硬件或卡介质),如智能卡、多功能信用卡等中用来支付的价值。这种介质亦被称为“电子钱包”,它类似于我们常用的普通钱包。当其储存的价值被使用后,可以通过特定设备向其追储价值。“预付支付机制”则是指存在于特定软件和网络中的一组可以传输并可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通常被称为“数字现金”。它们由二进制数据(位流)和数字签名组成,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使用。
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银行卡上,第一张银行卡是在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银卡”。
(二)货币形式演变的内在逻辑货币是商品内部矛盾运动的产物,它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价值作为商品经济下独立的经济范畴力求获得独立化表现的要求。
马克思论述的货币产生过程科学地阐明了这种内在要求如何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最终在金银上得到体现。但是,金银只是商品经济在一定阶段上适应了充当价值体现物的要求,当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交换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金银的使用价值开始束缚货币职能的充分发挥,从而束缚了价值的运动。因此,货币的职能要求货币形式进一步发展以摆脱贵金属物质形式的束缚。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它本身不包括一个价值原子,这一性质要求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货币尽量地摆脱物质形态的束缚。随着商品经济和技术手段的发展,货币便经历了从商品实体(金银)向着无形的价值符号的方向演化。因此,货币形式的演化逻辑过程就是货币作为价值的代表逐步脱离使用价值实体的过程。
五、货币流通规律
(1)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叫货币流通。
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
(2)金属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这一规律表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待售商品数量和价格水平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货币流通进行计划管理与调节,必须自觉遵循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需要有如下的改变:

(3)纸币及其流通规律。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纸币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
纸币流通规律是: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金属货币量为限。
通货膨胀。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导致的纸币贬值和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叫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是纸币贬值,而纸币贬值又具体表现在物价上涨上。因此,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主要标志。测定通货膨胀的程度,就是计量物价水平的变动幅度。所以,物价上涨率就是通货膨胀率。(注意讲清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通货膨胀一定伴随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不一定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第二、原来我们的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的几乎偏见般的解释—是统治者掠夺民众的一种手段,虽有一定道理,但经济问题是复杂的和难以驾驭的,介绍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及我国建国以来经历的通货膨胀;第三、有些学者认为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应保持适度的通货膨胀。)
按照通货膨胀的不同程度,通货膨胀可以分为3类:①、温和式通货膨胀;②、急剧通货膨胀;③、恶性通货膨胀。
过去,国民党时期,滥发纸币造成贬值。
有人对1937—1949年国民党发行100元伪法币购买力变化统计:
1937年——2头牛 1946年——1/6块肥皂
1938年——1头牛 1947年——1/3盒火柴
1941年——1袋面粉 1948年8月19日——3粒大米
1943年——1只鸡 1949年5月——买大米0.00000000185两
1945年——2只鸡蛋 即1粒米2.45/1千万形容“穿过马路二三条,物价跳三跳”发了工资先买米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不足而导致的市场需求低迷、纸币升值和价格水平稳定下降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一般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少于货币需求量、市场需求低迷、纸币升值和物价持续普遍下降。
通货紧缩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1、良性通货紧缩:是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而导致的价格下跌,此时消费需求仍然旺盛。2、恶性通货紧缩:与投资、消费需求不足相伴随,其危害是:
通货紧缩使实际利率上升,抑制消费与投资;反之,需求不足又会加剧通货紧缩交互影响,恶性循环;
使企业利润下降,失业增加,社会矛盾上升;企业和个人债务负担加重,银行坏帐增多,危及社会信用,加剧金融动荡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各国出口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关系趋于紧张。
国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的目的:为了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和对外比率,抑制物价过渡上涨,以稳定币值。
通货紧缩的后果:①资源闲置;②失业加剧;③借债困难;④宏观经济增长放慢练习:1、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因素主要有
A.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 B.商品的价格水平 C.货币发行量
D.货币流通速度 E.商品价格总额 (ABDE,1998年,理科)
2、经济运行中通货紧缩一般表现为
A 货币供应增速减缓 B 物价持续普遍下降 C 货币供应量少于货币需求量
D 货币升值 E 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增加 (BCD,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