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热下寒证
黄连汤证 (原文 173/P126)
证:胸中有热 ----阳热之气郁于胸中 ---上热
胃中有邪气 ---阴寒之气滞于胃中 ---下寒
腹中痛 ----寒气下滞
欲呕吐 ----热气上郁
治:黄连汤 ----清上温下
伤
寒
五、太阳蓄水证
五苓散证 (原文 71/P128)
太
阳
病
发汗后, 大汗出, 转归:
( 一 ) 因:胃中干 ---胃中津液不足
证:烦躁, 不得眠 ----胃不和, 卧不安
渴欲饮水 ---口干思饮
处理:少少与饮之
( 二 ) 脉:浮
证:微热 ----表邪未解
消渴 ---津液不能上承
小便不利 外邪循经入里
影响膀胱气化
处理:五苓散 ---解表利水
蓄水重证(水逆证)的证治
(原文 74/P128)
太
阳
中
风
病程:六七日不解
证,表证 ----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
里证 小便不利 ( 补 ) ----膀胱气化失职
心烦 ----水饮上逆扰心
渴欲饮水 ----水饮内停, 津不上承
水入即吐 水饮上干胃腑
胃失和降, 水入不纳
治:五苓散 -----化气利水, 兼以解表 。
茯苓甘草汤证(胃虚水停证)
(原文 73/P131)
伤寒汗出
水停下焦:口渴 ----水津不得输布上承
小便不利
治以五苓散, 通阳利水
水停中焦:口不渴 ----胃阳受损, 水停中焦
心下悸 ( 补 )
治以茯苓甘草汤, 温胃散水
五苓散证
病机:外邪循经入腑, 膀胱气化不行, 水停下焦
证候:口渴, 发热, 脉浮, 小便不利
治法:用桂枝化气行水, 二苓, 泽, 术导水下行
茯苓甘草汤证
病机:胃阳不足, 水停中焦
证候:口不渴, 心下悸, 厥逆, 小便利
治法:重用生姜温胃散水, 桂, 茯, 化气蠲饮 。
苓桂三方比较
均温阳制水,一味之差,功效有别
苓桂术甘汤 ---白术配苓桂
重在温脾阳利水,治在脾
苓桂甘枣汤 ---重用茯苓, 桂枝, 通阳化气行水
配大枣培土制水,治在下焦欲动之水邪
苓桂甘姜汤 ----重用生姜, 温胃散水,治在胃
辨水停中焦与水停下焦
(原文 127/P131)
太
阳
病
病因:饮水多 ---使吸收运化水分的机能影响
( 一 ) 小便利 ---膀胱气化无碍
心下悸 ----水气凌心
证
( 二 ) 小便少 ----膀胱气化失职
苦里急 ----小腹里急, 胀满难受
水停中焦
水停下焦
六、太阳蓄血证
(一)桃核承气汤证
(太阳蓄血轻证 ) 原文 106/P133
太
阳
病
病 因:表邪化热入里, 与瘀血互结于小腹
证
其人如狂 ----瘀热扰心
少腹急结 ----瘀热结于下焦
( 补 ) 小便自利 瘀热结于下焦
膀胱气化未受影响转
归
及
治
疗
( 1) 血自下, 下者愈
( 2) 外不解, 尚未可攻, 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 -----表证已罢, 乃可攻之
桃核承气汤 -----活血化瘀, 导下瘀热
配伍
麻黄 ----解表
芍药 ----调和营卫
桂枝 配 甘草 ---温通心阳
桃仁 ----活血化瘀
重用 ----平冲降逆
(一)抵当汤证(蓄血重证 )
原文 124/P135
太
阳
病
病程:六七日
证情:表证仍在 -----应见脉浮, 恶寒, 发热等脉证
其人发狂 ----瘀热内盛, 上扰神明
少腹硬满 ----瘀热互结, 气血阻滞
小便自利 ----病在血分, 不在气分
脉象:微而沉 ----表邪入里, 气血阻滞
排除诊断:反不结胸 ----表邪内陷, 非与痰水互结
成因:太阳随经, 瘀热在里 -----外邪不解
循经入里化热, 与瘀血相结
治疗:抵当汤主之 ----破血逐瘀
补述蓄血重证的脉证及其辨证要点
( 原文 125/P136)
太
阳
病
病程:六七日
证情:表证仍在 -----应见脉浮恶寒发热等脉证
其人发狂 ----瘀热内盛, 上扰神明 ( 神志错乱 )
少腹硬满 ----瘀热互结, 气血阻滞
小便自利 ----病在血分, 不在气分
脉象:微而沉 ----表邪入里, 气血阻滞 ( 轻度沉脉 )
排除诊断:反不结胸 ----表邪内陷, 非与痰水互结,
成因:太阳随经, 瘀热在里 外邪不解, 循经入
里化热, 与瘀血相结
治疗:抵当汤主之 ----破血逐瘀
鉴别要点:
蓄血证:
脉微而沉, 与少腹硬满并见, 部位在下
结胸证:
脉沉紧,与心下、胸膈之硬满疼痛并见,
部位在上
补述蓄血重证的脉证及其辨证要点
(原文 125/P136)
太
阳
病
脉证 ( 湿热发黄 )
身黄 ----湿热发黄为瘀热在里之征
脉沉结 ---在里之气血, 壅滞不畅
少腹硬 -----水停膀胱, 气化不行
小便不利 ----瘀热结于气分, 邪无出路
治疗,( 补 ) 茵陈五苓散 ----清热利湿
(一)
续前:
太
阳
病
(
二
)
脉证 ( 蓄血发黄 )
身黄 -----瘀血发黄为瘀热在里之证
脉沉结 ----在里之气血壅滞
少腹满 ---瘀热内结
小便自利 -----病邪不在气分
其人如狂 -----瘀热上扰, 神志不清治
疗:血证谛也, 抵当汤主之 ----逐瘀行血
蓄血重证但病势较缓的治法
(原文 126/P137)
伤
寒
蓄水证
有热 ----表实无汗的发热证
少腹满 -----表邪内陷, 水热互结
小便不利 ------膀胱气化不利
蓄血证
少腹满 ----表邪内陷, 热与血结
小便反利 -----病在血分, 不在气分
为有血, 当下之 -----攻下瘀血
治疗:不可余药 -----不可将药渣留下
宜抵当丸 ----用抵当丸, 峻药缓攻
治
宜
五
苓
散
黄连汤证 (原文 173/P126)
证:胸中有热 ----阳热之气郁于胸中 ---上热
胃中有邪气 ---阴寒之气滞于胃中 ---下寒
腹中痛 ----寒气下滞
欲呕吐 ----热气上郁
治:黄连汤 ----清上温下
伤
寒
五、太阳蓄水证
五苓散证 (原文 71/P128)
太
阳
病
发汗后, 大汗出, 转归:
( 一 ) 因:胃中干 ---胃中津液不足
证:烦躁, 不得眠 ----胃不和, 卧不安
渴欲饮水 ---口干思饮
处理:少少与饮之
( 二 ) 脉:浮
证:微热 ----表邪未解
消渴 ---津液不能上承
小便不利 外邪循经入里
影响膀胱气化
处理:五苓散 ---解表利水
蓄水重证(水逆证)的证治
(原文 74/P128)
太
阳
中
风
病程:六七日不解
证,表证 ----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
里证 小便不利 ( 补 ) ----膀胱气化失职
心烦 ----水饮上逆扰心
渴欲饮水 ----水饮内停, 津不上承
水入即吐 水饮上干胃腑
胃失和降, 水入不纳
治:五苓散 -----化气利水, 兼以解表 。
茯苓甘草汤证(胃虚水停证)
(原文 73/P131)
伤寒汗出
水停下焦:口渴 ----水津不得输布上承
小便不利
治以五苓散, 通阳利水
水停中焦:口不渴 ----胃阳受损, 水停中焦
心下悸 ( 补 )
治以茯苓甘草汤, 温胃散水
五苓散证
病机:外邪循经入腑, 膀胱气化不行, 水停下焦
证候:口渴, 发热, 脉浮, 小便不利
治法:用桂枝化气行水, 二苓, 泽, 术导水下行
茯苓甘草汤证
病机:胃阳不足, 水停中焦
证候:口不渴, 心下悸, 厥逆, 小便利
治法:重用生姜温胃散水, 桂, 茯, 化气蠲饮 。
苓桂三方比较
均温阳制水,一味之差,功效有别
苓桂术甘汤 ---白术配苓桂
重在温脾阳利水,治在脾
苓桂甘枣汤 ---重用茯苓, 桂枝, 通阳化气行水
配大枣培土制水,治在下焦欲动之水邪
苓桂甘姜汤 ----重用生姜, 温胃散水,治在胃
辨水停中焦与水停下焦
(原文 127/P131)
太
阳
病
病因:饮水多 ---使吸收运化水分的机能影响
( 一 ) 小便利 ---膀胱气化无碍
心下悸 ----水气凌心
证
( 二 ) 小便少 ----膀胱气化失职
苦里急 ----小腹里急, 胀满难受
水停中焦
水停下焦
六、太阳蓄血证
(一)桃核承气汤证
(太阳蓄血轻证 ) 原文 106/P133
太
阳
病
病 因:表邪化热入里, 与瘀血互结于小腹
证
其人如狂 ----瘀热扰心
少腹急结 ----瘀热结于下焦
( 补 ) 小便自利 瘀热结于下焦
膀胱气化未受影响转
归
及
治
疗
( 1) 血自下, 下者愈
( 2) 外不解, 尚未可攻, 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 -----表证已罢, 乃可攻之
桃核承气汤 -----活血化瘀, 导下瘀热
配伍
麻黄 ----解表
芍药 ----调和营卫
桂枝 配 甘草 ---温通心阳
桃仁 ----活血化瘀
重用 ----平冲降逆
(一)抵当汤证(蓄血重证 )
原文 124/P135
太
阳
病
病程:六七日
证情:表证仍在 -----应见脉浮, 恶寒, 发热等脉证
其人发狂 ----瘀热内盛, 上扰神明
少腹硬满 ----瘀热互结, 气血阻滞
小便自利 ----病在血分, 不在气分
脉象:微而沉 ----表邪入里, 气血阻滞
排除诊断:反不结胸 ----表邪内陷, 非与痰水互结
成因:太阳随经, 瘀热在里 -----外邪不解
循经入里化热, 与瘀血相结
治疗:抵当汤主之 ----破血逐瘀
补述蓄血重证的脉证及其辨证要点
( 原文 125/P136)
太
阳
病
病程:六七日
证情:表证仍在 -----应见脉浮恶寒发热等脉证
其人发狂 ----瘀热内盛, 上扰神明 ( 神志错乱 )
少腹硬满 ----瘀热互结, 气血阻滞
小便自利 ----病在血分, 不在气分
脉象:微而沉 ----表邪入里, 气血阻滞 ( 轻度沉脉 )
排除诊断:反不结胸 ----表邪内陷, 非与痰水互结,
成因:太阳随经, 瘀热在里 外邪不解, 循经入
里化热, 与瘀血相结
治疗:抵当汤主之 ----破血逐瘀
鉴别要点:
蓄血证:
脉微而沉, 与少腹硬满并见, 部位在下
结胸证:
脉沉紧,与心下、胸膈之硬满疼痛并见,
部位在上
补述蓄血重证的脉证及其辨证要点
(原文 125/P136)
太
阳
病
脉证 ( 湿热发黄 )
身黄 ----湿热发黄为瘀热在里之征
脉沉结 ---在里之气血, 壅滞不畅
少腹硬 -----水停膀胱, 气化不行
小便不利 ----瘀热结于气分, 邪无出路
治疗,( 补 ) 茵陈五苓散 ----清热利湿
(一)
续前:
太
阳
病
(
二
)
脉证 ( 蓄血发黄 )
身黄 -----瘀血发黄为瘀热在里之证
脉沉结 ----在里之气血壅滞
少腹满 ---瘀热内结
小便自利 -----病邪不在气分
其人如狂 -----瘀热上扰, 神志不清治
疗:血证谛也, 抵当汤主之 ----逐瘀行血
蓄血重证但病势较缓的治法
(原文 126/P137)
伤
寒
蓄水证
有热 ----表实无汗的发热证
少腹满 -----表邪内陷, 水热互结
小便不利 ------膀胱气化不利
蓄血证
少腹满 ----表邪内陷, 热与血结
小便反利 -----病在血分, 不在气分
为有血, 当下之 -----攻下瘀血
治疗:不可余药 -----不可将药渣留下
宜抵当丸 ----用抵当丸, 峻药缓攻
治
宜
五
苓
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