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一、阳明病热证
(一)栀子豉汤证
阳明热证误治的各种变证及下后热留胸膈证治( 221)



原证
脉浮而紧 —— 经热外达则浮,邪气成实则紧(似太阳)
咽燥口苦 —— 胃热上冲,胃失和降(似少阳)
腹满而喘 —— 实热阻滞,肺气不降(似腑实)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 —— 热盛于里,迫津外
泄(阳明经证)
身重 —— 热盛伤气,筋骨反为热困


误汗 —— 烦躁,心愦愦,反谵语
误温针 —— 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误下 证:心中懊恼,舌上生苔
病机: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治:栀子豉汤 —— 清宣胸膈郁热
阳明病下后余热未除,留扰胸膈的证治( 228)



治疗经过:下之 —— 燥结虽通,余热未尽
证候
其外有热 —— 余热残留,反映于外
手足温 —— 热势不盛,手足温暧
不结胸 —— 邪未与水结
心中懊恼 —— 余热上扰胸膈
饥不能食 —— 余热上扰胃脘
但头汗出 —— 郁热蒸腾于上
治疗:栀子豉汤主之 —— 清宣郁热
(二)白虎汤证
邪热炽盛,表里俱热的证治( 176)
伤寒
脉:
浮 —— 热盛于表
滑 —— 热炽于里
病机
主证
表有热 —— 里热蒸腾于外,
恶热汗多
里有热 —— 热邪炽于里,烦
渴喜冷饮
治疗:白虎汤 —— 清热保津
三阳合病,偏重于阳明的白虎汤重证的证治及
禁例( 219)




证见
腹满 —— 邪热内盛,热壅气滞
身重,难转侧 —— 热邪伤津耗气
口不仁,面垢 —— 热势上蒸,津液被灼
谵语,遗尿 ——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 —— 邪重,但津未竭
病机:阳明胃热炽盛,无形邪热充斥内外
治疗:白虎汤主之 —— 独清阳明里热
误治后果
(禁治)
发汗则谵语(甚) —— 重伤津液,里热愈炽
下之 额上生汗 —— 阴竭,阳气上越
手足逆冷 —— 阳虚不达四肢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伤寒吐下后热结在里,热盛津伤的证治
( 168)




伤寒 —— 伤寒表证,法当汗解
若吐若下后 —— 吐下伤津,均属误治
七八日不解 —— 误治表邪内传,其病不愈
诊断: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 —— 汗多肌疏,微恶风寒
大渴,舌上干燥 —— 热盛津伤
心烦 —— 热邪上扰,神志不安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 —— 清热益气生津
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的证治( 169)


主证
无大热 —— 表邪内传,外无大热
口燥渴 —— 热盛津伤
心烦 —— 热扰心神
背微恶寒 —— 热炽伤气,汗多窍疏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 —— 清热益气生津
讨论:阳明病恶寒特点与机理
特点
时间:热、渴、汗后
范围:不及全身
程度:一般较轻
特点:不能自罢
机理:热盛肌疏,气阴两伤,不胜风寒
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及禁例( 170)


证见:脉浮、发热、无汗 —— 伤寒表实证
治禁:不可与白虎汤 —— 邪未入里,仍当解表


渴欲饮水
无表证者
邪已入里,热炽津伤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 —— 清热益气生津
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 221 )



证候
渴欲饮水 —— 热盛津伤
口干舌燥 —— 胃燥,津不上承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清热益气生津
鉴别:
白虎汤 —— 驱邪为主 —— 用于邪实正盛者 —— 极期
白虎加人参汤 —— 驱邪佐以扶正 —— 用于邪实而正稍虚 —— 中期
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的证治( 223)



证候
脉浮发热 —— 里热外蒸
渴欲饮水 —— 胃津不足,且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水便不利 —— 阴虚内热,且水热互结,膀胱气化
不利
治疗:猪苓汤主之 —— 育阴润燥,清热利水
猪苓汤的禁例( 224)



证候:汗出多而渴 —— 里热迫津,引水自救(小便必少)
治禁:不可与猪苓汤 —— 虽能滋阴,利水力强
原因
以汗多胃中燥 —— 多汗伤津,胃燥渴饮
猪苓汤复利其小便 —— 津液已亏,不能再利
五苓散证
脉浮,微热,为太阳表证未解
小便不利,消渴,由膀胱气化失职所致
为寒,兼表,治以温阳化气,佐以解表
猪苓汤证
脉浮,发热,为热盛
渴欲饮水,为阴伤
小便不利,为水热互结
为热,兼阴伤,治以清热养阴利水